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让学生在生物学史教学中“说话”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生物学 说话 学生在 教学中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简述了生物科学史教学中让学生说话的策略和意义,以期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学史;科学史;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1.科学史教学的意义

科学史家萨顿说过:“一部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工具史。”《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浙江省现行的生物教材映射了大量的生物科学史。科学史使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不只停留在记忆或者歌颂现成的结论,正如物理学家汤姆生所言:“研究科学史有很多理由,最好的理由要从典型例子看科学发现是怎样做出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业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适合在科学史这一具体的真实情境中进一步挖掘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启发并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能力。

2.生物学史教学现状

关于生物科学史教学,常规做法和观点大体有三种: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二是视若无睹,科学史无奈沦为一场秀。三是教无定法,不必费神。大多念完史料下完结论就算完成任务,之后辅以充足的练习强化学生对结论的记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认识过程、探究过程和主动过程,学生终日被动学习,除了识记还有熟记,学生主体意识渐行渐远。多数学生倾向科学史的故事属性,一些学生甚至认为科学史等同于事实性知识死记硬背。

可见,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愿景和现状存在较大的不对等。基于此,让学生说话是科学史教学的迫切需求。说什么话?怎样说话?何时说话?笔者认为值得深思。

二、“让学生说话”的科学史教学实践

笔者综合自己多次教学实践,以经典实验生物学史为支架,尝试提出一种“让学生说话”的科学史教学模式(如图)。在该模式下,通过对史料的选择和组织,把经典实验设计成学生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探究型的课题,鼓励和培养学生通过过程式的学习,体会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合理推理,以此渐渐地培养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

案例一: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教学时,针对“已经死亡的S菌怎么又有了呢?”,教师激发学生归纳出6种假设和相应的实验方案:“偶然的”;“S菌荚膜还在发挥作用”;“S菌加热杀死不徹底”;“R菌突变了吧”;“可能是荚膜转到了R菌上使之变成S菌”;“可能是菌中某种物质让R菌转化成了S菌”。对转化因子的猜测,学生众说纷纭,“可能是荚膜,因为R菌不具有荚膜就不致病”“应该是蛋白质,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应该是染色体,因为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中都是染色体遗传到后代”“也可能是DNA,它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推测结束后,学生顺利提出不同研究方案证实自己的想法,预期出结果。

案例二:在“分离定律”一课教学中,教师以“为了解亲代到子代的遗传规律,现有白花豌豆和紫花豌豆若干,你准备怎么办?”为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对F1全为紫花的表现型提出质疑,学生假设纷纷:“应该只是个偶然事件”“可能子代性状同母本一致”“白色消失了”“白色没有消失,是紫色把白色覆盖了”“可能只是花色会出现上述情况,没有太多的研究价值了”。学生在对各种假设进论证和排查时,提出“重复实验,排出偶然因素”“除了花色,还应仔细观察其他的性状,如豌豆种子的形状、种皮颜色等”“为了验证子代的性状否追随母本,可以尝试将亲本性状互换,做两组杂交(正反交)”“让F1继续交配,若下一代出现白花,则白花不会消失”等解决办法。随后对F2豌豆植株性状分离比进行探讨。不知不觉中,分离定律已悄然浮出水面。

教师重现知识的发生背景,让学生亲历一个发现探究的过程,暴露思维发生发展的轨迹,主动建构健全知识,这是让学生说话的关键。从本文两个案例在不同班级的尝试来看,学生的积极性和科学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让学生说话”的科学史教学启发

生物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史料内容,教师如果照搬生物科学事件,就会产生信息量繁多、杂乱及分散等特点,教学便不能很好地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此,科学史的选编首先得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开发,以学生为本,以教学目标为纲,内容上有选择性增减,形式上注重趣味性和系统性,组织和引导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和视角,深入到具体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其次,科学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情境,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是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对每种假设的论证方法也可能千变万化,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足的预设,方能促进各种精彩的生成。

最后,为了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好好说话,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去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还要有机结合学生的各种观点,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也要呈现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让学生将自己的实验与科学家的实验进行对照,进行分析和纠正,以提高认识。这对教学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辑 冯志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