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民主式课堂与创新精神培养模式探讨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创新精神 民主 培养模式 课堂 探讨

摘 要: 创新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必备条件。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本文以高等教育模式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创新精神缺失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论述,着重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基于民主式课堂的特点阐述育人、教学、环境和培养模式四个方面。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创新精神 民主式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教书育人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表明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书是手段:要因时因地而调整,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等发展特点,提出新的教学措施;育人是目标:教书最终的落脚点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其中创新精神主要指的是一个人从事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成果、成为创新的人而所具备的总和素质[1],这种思维形成主要责任在于教育。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落后守旧,形式单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与美国的“开放式”教育和英国的“精英式”教育相比,缺乏创新意识[2]-[4]。这种现象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从江泽民同志到习近平总书记几代领导人都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主要落脚点在于教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采用应试教育和“一言堂”教授模式,使得课堂学习效果极不显著。

本文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

1.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力度日益增加,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精神在大学生思维中的形成面临巨大的挑战,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意识缺失示意图

1.1大学生创新精神缺失的内部原因。

国家的强盛在于科技,科技的发展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的产生主要在于教育。因此,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经过近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其中很多高校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能力竞赛,比如大学生数学建模、高等数学竞赛等活动,从问题的提出、抽象化处理、模型的搭建、产品的设计等诸多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和展示。但目前学生整体的创新素质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1发散思维主动性差。

目前高校学生都是长期接受“填鸭式”和“被动式”教育模式进行知识框架的搭建和填充,造成学生对陌生领域问题的研究总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课堂上,学生能很快接受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通过课后习题或者答疑进行巩固,但是对所学知识点很少具有怀疑精神,造成学生知识领域的掌握仅仅取决于教师传授和引领的程度,大大降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能力,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所说:“中国的学生注重分数,比较保守;外国学生注重能力,富有创新精神,这就是中国常常培养出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折桂‘高手’,却怎么也培育不出诺贝尔大奖得主的根由了。”

1.1.2动手实践能力不足。

从20世纪国家要求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其中“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主要依靠“手”和“脑”并用,着重点在于实践。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已经具备创新思想的意识,但创新活动需要掌握一定的设备操作技能和刻苦研发能力,一些学生缺乏实践锻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创新实践活动明显落后于创新意识,造成创新精神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即“手”落后于“脑”,“实践”低于“认知”。

1.1.3缺乏观察力,创新意识少。

目前高等教育模式与初高中相差不大,主要采用讲授制模式。学生在知识接受过程中对于知识点的选取通常采用“抓大放小”的模式,即重点学习结论部分,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推导过程往往忽略不计;对于方法策略的选择,主要采用“避重就轻,避繁取简”的方式,造成学习成果出现单一化、片面化现象。而且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很少分析计算过程因采用简化算法而导致结果的误差波动情况。由于学习的单一和被动,抵抗和排斥情绪普遍存在。

1.2大学生创新精神缺失的外部原因。

目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强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最初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一家言”现象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模式和理念方面仍存在以下不足:

1.2.1评价机制单一化。

创新精神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即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性、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互补性和知识运用方法的可变性[5]。即创新精神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更不是单一知识面的研究,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面和多重的知识构架,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演变过程。但我国从最早的小学教育开始,对学生优劣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分数层面上,虽然教育正在大力改革,大学阶段有了一定的好转,但在期末评优、评先方面,考试成绩仍起著举足轻重的分量。这种评价模式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局限于课本的相关重点章节中,知识面单一,实操能力差,很难激发学生主动打破老的套路,采用新的方法和理念阐述相同的问题。

1.2.2培养模式功利化。

目前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层面不断巩固和加强。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主要接触到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科课,而对于创新理念培养和创新意识强化的相关课程甚是少见;其二,就业率和学生深造比例为评价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策略向本专业知识领域倾向,将部分学生压制在本领域的知识学习中,短期见效快;其三,教学模式单一,在就业与晋升标准的评定下,一些高等教育的授课模式向初高中阶段的方式倾斜,致使学生缺失主动性,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少,这种模式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培养,但对创新思维作用不大,进一步加大思维的开发程度与专业知识储备间的差距。

1.2.3培养环节漏洞多。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共同努力,其中主要通过五个方面:1.改变授课模式,加强课堂与学生的交流,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高学生课下的学习能力,充分利用业余时间;3.遇到问题,师生共同参与,增强学习热情;4.增设必要设施,强化动手能力,实验创新实现从思想到物质的转变;5.改善课程评分标准,以鼓励为主,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目前高校很少能从这五个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全面地巩固和加强,造成创新想法如昙花一现,进一步遏制和阻碍学生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2.民主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生、探索者。”教师作为引领者,主要任务是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更多施展理想的机会和平台。

民主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讲授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爱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由教师的“讲”逐渐转变成学生的“学”,学生成为授课的主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則。着重从四个方面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图2所示。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全面考虑问题,具备更加宽泛的知识面,能够实时把控学习中出现的偏激现象。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民主式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在“鱼”和“渔”两个方面受益。

图2 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2.1以“人”为本,为“人”而教。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育是以人为本。要求在制订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测试方法和策略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学生“人”的本性。当今大学生随着入校时间的增长,个人的性格和阅历都在发生变化,以刚入校的新生为例,教育对象都处于刚成年阶段,心理方面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有主见,渴望被肯定和尊重;(2)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特别是经历了高中阶段的高压生活后,到大学很容易养成懒散和拖沓的习惯,对人生产生迷茫。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入手,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运用专业技术知识加以引导,这样既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爱好,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因为刚入校的新生,自身的想法和处理问题的思路都与老师有很大的差异,通过民主式课堂的平台,使大家的想法得到展示和交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民主式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思路、发表想法的平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

2.2创建和谐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民主式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充分发挥“公平”的含义,师生之间的芥蒂被淡漠化,隔阂被破除。学生对老师排斥和惧怕心理得到及时的消除。由于每个学生的生长环境、求学过程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每个人的性格和需求都不相同,因此采用民主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使班级的管理和授教模式“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基于学生回馈的信号,随时随地调整固化授课模式,而且能够迅速真实地捕捉到每位学生的需求和真实想法,使教学效果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2.3开放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造力。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授的主体、采取的手段、教学的地点和考核的方法[6]。民主式课堂可以全方位达到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开放、自由和平等。其中通过教学理念的开放,使学生与老师处于公平交流的状态,实现教学相长,增加思想交流的机会;教学形式的开放可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主体的变化,转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实现了以学生“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取的手段和教学地点的开放,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互联网和高新技术查找相关资料和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制度的开放,取消分数制的评价方法,不再追求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成果展示。

2.4培养质疑精神,鼓励团队合作。

通过民主式课堂,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兴趣爱好得到了展示,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可以增加相同爱好者之间的深入交流。通过不同思维模式的交流和碰撞产生的火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知识的动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习实现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扩展;对彼此间的分歧处,可以凭借经验和结论发表意见和采取措施,使得一个问题多个解或者一解可以处理多个问题,最终达到整个团队的共同进步。

3.结语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众多环节支撑,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新世纪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岗位形形色色,仅局限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远不能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民主式课堂主要在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理论和总结经验。通过课堂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将这种处理问题的行为转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使创新精神处处有、时时在。

参考文献:

[1]温才妃.研究生培养十年嬗变:创新知易行难[N].中国科学报,2015-01-15(5).

[2]季卫兵.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误区及其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54-157.

[3]真虹.中美大学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106-124.

[4]宋春燕,郑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大学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4(3):44-47.

[5]陈信存.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5):150-153.

[6]贾勇,李冬姝.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式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5(10):61-64.

基金项目:郑州轻工业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改革于研究项目;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2017SJGLX041Y)。

通讯作者:孙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