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人才培养 资源开发 海洋 体系 研究

摘 要:结合淮海工学院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来以突出实践、强化应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本文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实践教学平台、以教师转型促进多层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内容来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体现我校涉海专业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专业特色。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 前言

应用型人才,一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二是实践能力强,三是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四是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国家都特别重视该领域的发展。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代表的社区和技术型大学都以课程设置灵活、实用性强、能适应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而著称。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为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的高等专科学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80到90年代,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在高等专科院校层面,而近几年应用型本科教育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2016年国家推出了产教融合发展工程,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提供支持。

二、 目前我校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

2012年淮海工学院开设“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近几年来结合学校发展规划,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本专业拟培养具有较全面的海洋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基础,较好地掌握计算机技术、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海洋油气地质与勘探、海洋资源勘查评价技术、海洋工程安全监测及防灾减灾和海洋工程数值模拟,具备一定的海洋油气开发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与研究的能力,能从事海洋资源探查、海洋资源利用工程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经过几年的努力,本专业在培养方案修订、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整合、实验室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存在的不足仍然很明显:培养方案涵盖内容广,很难实现糅合、教师团队意识差,各管一摊,科研课题少,以科研促教学未能到位,老师未能有效教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實验室建设经费太少,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跟不上。总结下来就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和实施力度不够,人才培养教学成果薄弱。老师在教育教学环节发现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对本专业定位理解不透,对课程设置不满意,心理焦虑,转专业人数多;二是本专业学生对就业前景担心,理论学习效果不好,就业难、考研率低;三是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度不高,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本课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认清现状转观念,采取措施促转型。具体表现在:按照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对人才的需求,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强化实习实践、技能培训环节,增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创新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内容、专业资源库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质量水平,强化专业特色,追求卓越品牌。

三、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 制定突出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学校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以培养服务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在课程设置上,新的培养方案将增加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方向的专业课程,拟培养海洋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扩大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选修课程库,深入推进学分制,根据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兴趣,进一步实现本科导师制,建立以教师科研活动带动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思路,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成才需求。培养方案要多层次充分论证,和连云港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紧跟国家高校产教融合工程项目,积极探索合作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并不断进行整体优化。

(二) 加强课程建设,完善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

现阶段我校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课程是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方向,与之密切相关的海洋管理与法规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方向的课程却未见设置。根据本专业现有的师资,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能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更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型的知识结构。现在的师资背景主要集中在物理海洋学、海洋环境科学、海洋地质学方向,相对应的老师的科研课题及研究工作也主要是体现在这几大方向上,而且这几大研究方向也符合连云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需求。现有的课程设置不仅没有糅合教师的专业背景以促进科学研究适应社会发展,也不能发挥老师的专业优势,这样就大大影响到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率,间接造成了学生对专业定位的迷茫情绪。再者,相对应的实习实践环节也并未跟上,实验课程教学平台也有待完善。加强课程建设,逐步构建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是现阶段本专业完善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课程教学内容一定与教师背景相符合,以老师科研转型为基础来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迎合社会需求,教学手段一定要多样化,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相关企业高水平人才进课堂活动。进一步拓展通识选修课程,将以教师为主设置课程改为以人才培养培养要求设置选修课程。

(三) 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实践教学平台

多元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核心课程的实习实践环节不完善、具备实验教学的课程没有开课、观测仪器只能看不能用的现实依然存在,而校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动手意识和动手能力的要求却逐年增高。针对这种困局,新的培养计划拟加大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建设,如海洋测量、海洋生态学及海洋调查课程实验;依靠海洋工程基础训练中心的实验条件及优良的海洋测量仪器设备,整合校内资源,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提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则依赖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淮海工学院作为涉海的高校,没有自己的调查船,没有海边工作站,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依赖于建设校外教学基地。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已建立了胜利油田实习基地,和连云港渔业局、环保局也有实习实践教学合作,再就是鼓励教师进企业,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科研转型,进而搭建学生知识体系的企业化、社会化。

(四) 开展多层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制

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才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和“多样化成才”的人才观,面向市场,服务地方,是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老师是课题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的引导者。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教师应该意识、思路双转型,以教师转型带动学生转型,以科研带动教学。教师的意识转型是指让学生多动手、主动学习,科研思路转型则意味着从基础研究转向社会需求的研究项目。这样老师的科学研究带动了课程实验和实习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进而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感觉所学专业看得见摸得着。本专业教师应该积极联合企业进行项目申报,如港城微博双创计划,在我校其他专业成功运作的基础上,打开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高校教师走进企业的契机。鼓励学生加入老师的科研团队,申报体现创新思路、培养动手能力的实验项目、创新创业活动,这样不仅带动了教师,也带动了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对于正在摸索阶段的新建专业尤其重要。我校涉海专业的设置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基础,找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努力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孙泽平,何万国.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探析[J].教育探索,2010(11):79-80.

[2]陆经英,虞聪达,程继红,王贤恩,王健鑫.构建涉海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提高人才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22-225.

[3]薛玉香.浙江海洋学科专业设置研究[J].教育研究,2014,5:152-157.

[4]欧训勇,鲍海琴,陈宇明.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应用型院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培训,33-34.

[5]王荣德.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02-106.

作者简介:

李玉,卢霞,严雅娟,江苏省连云港市,淮海工学院测绘与海洋信息学院。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