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的现状及策略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油气 资源开发 中国 现状及 策略

摘 要: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也是战略物资。一个国家要是没有石油,或者是石油紧缺,就是个非常危险的问题。实际上中国的原油已经进口达7000万吨,每年要拿出200亿美元,到国际市场上去把原油换回来,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关键词:油气资源;二次创业;勘探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7.002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7-005-07   收稿日期:2012-03-28

一、目前我国油气资源面临的问题

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诸多问题。

第一,后备可采储量不足。我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可采储量少,特别是优质石油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西部和海相碳酸盐岩等区域的勘察一直未能取得战略性突破,后备可采储量不足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增加油气产量和满足需求的主要矛盾。

第二,风险勘察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对这项工作投入少,缺乏有效的机制,发现性调查评价工作力度不够,基础地质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油气资源安全供给保障机制,油气的资源储备和原油及成品油储备,还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我国国家级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刚刚开始建设,进口安全机制和特殊情况下的石油供应应急机制还不完善。

第四,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增储上产需要。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度的加大,对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系列关键理论和技术,如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理论和深水钻探、山地地震、难动用储量开发技术等亟待突破。

第五,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长距离输送以及油气加工过程等都会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有的还非常严重,致使土质严重酸碱化、水质和空气污染,影响了局部地区的土壤和生态环境。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尚未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勘探开发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中国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

温家宝批示,“要重视油气资源战略勘察工作,争取在前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新的突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什么叫陆相?什么叫海相呢?我们过去都说中国是陆相生油,就是在海水从中国大陆退出去了以后,还剩了河流、湖泊,还有沼泽,在这些地方同样可以生油,这是中国在世界上的一个极大的贡献。海相就是在浅海里面、海洋的环境里面沉积下来的地层。地质上管它叫做海相,同样也可以生油。

中国的石油跟天然气的资源潜力都很大,最新一次对石油统计是总资源量达到了940亿吨,而我们现在只发现了22%,天然气总的资源量有38亿万立方米,现在仅仅探明了7%。海相残留盆地,是我们亟待要开拓的。但是这个问题难度相当高,于是就提出来一个二次创业的问题。二次创业就是要在前新生代,就是在中生代、古生代,甚至于元古代地层里来找石油和天然气。

现在在塔里木我们可以在地下六七千米的深度把石油找到,但是在海相地层里找油,还是没有突破。而第二次创业,就要勘探开发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是我们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也是我们重点工作的方向,现在已经开始取得了很多成绩,前途也是非常广阔的。这就是《中国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已经来临,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世界的石油都是在海相地层里找到的中国石油界的先驱者——孙建初先生,1937年从国外回来,到了玉门即河西走廊去找油,就因为他认为河西走廊是一个山间盆地,两个山当间的一个盆地,这个盆地会有海相地层。他果然就在石油沟和白杨河里头看到了油苗,并追踪这个油苗发现了玉门油矿。我国解放前年产12万吨原油,就是靠玉门油矿,就是孙建初先生的贡献。但是孙先生发现的石油,不是海相地层,而是陆相地层,是在老第三纪地层里拿到了石油。当时全世界认为,要想找到石油,要在海相地层里找到,从来没有人提陆相,结果他在陆相里找到了。当时潘钟祥先生在陕北、四川工作,他就发现中国的湖泊、河流里头的沉积同样也可以生油。他撰写文章论述陕北和四川的陆相生油,就是说在海水退出了以后,剩下的湖泊、河流里面沉积下来的地层,同样也可以生油。孙建初先生和潘钟祥先生对中国石油做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解放以后,大规模地开展了油气的勘探,这个时候李四光、黄汲清先生,就应用潘钟祥先生首先提出来的陆相生油的理论来推动了我们全国的油气勘探工作,而且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国油气第一次创业的成绩是巨大的。

1960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条消息《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为过去用的石油都是从外国买进来的,而我们自己的原油能够生产了,能够满足国家需要了,这是一个极大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什么呢?建国10年的时候,在东北松辽平原发现了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后来发展到年产5000万吨,而且是稳产、高产5000万吨。后来1963年,又发现了胜利油田和辽河油田,胜利油田的产量可以达到每年3000万吨,最好的时候达到了3300万吨,辽河油田可以达到2000万吨。等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部这些油田就有1亿吨的产量,等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原油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67亿吨,占世界第5位。外国人一致认为中国油气的特点是陆相生油,就是说在中国大陆形成之后,在湖泊、河流、沼泽里面形成的陆相地层里,同样也可以生油,跟海相地层里能够生油一样,认为这是中国的特点、特色。

应该说中国油气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创业,就是陆相生油,给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奠定了基础。但是,存在着问题。1993年我们开始重新进口原油,而且一进口就是3000万吨,等到2000年,进口原油达到了7000万吨。也就是说我们国家每年要拿出200亿的美元,到国际市场上去把原油换回来。这对一个国家是极大的问题,石油有一个在国际上通行的一个警戒线,就是进口的原油不能超过国家产量的三分之一,而我们达到40%。我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做了一个预测,总体上来讲,石油年产量是一直在增加,但是我们的需求量也在增加。而且到1993年以后,增加的就比生产量还要快,这时候进口原油3000万吨。等到2000年已经进口到7000万吨。2010年缺口达1亿吨,而天然气缺口有400亿立方米。这就是一个极大的问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过去50年,我们只是在新老第三纪里来找油,只有大庆是白垩纪的、是中生代的,其他的地层都没有涉及。因此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两项,第一项就是新生代油气藏应该继续深化,来发掘隐蔽的地层——岩性油气藏,过去我们都是找构造的油气藏,所谓的背斜,就跟一个锅扣过来那样,通过打钻来发现油气。现在在这种背斜之外,还要找古代的河道,古河道砂里面也含油气,现在胜利油田就靠找到这古河道砂。地球物理勘探,在最近这20年里进步非常之快,地震已经发展到高分辨率地震,在高分辨率地震的基础上,来发展出层序地层学,就可以帮助把河道砂给找出来。特别是今年,胜利油田的增产主要是找到了河道砂,在河道砂里头发现了新的油气。这个还是在新老第三纪的领域里,但是在新老第三纪之前,还有前新生代海相的残留盆地,这是我们亟待开拓的,但是这个问题是难度相当高的,这样子就提出来一个二次创业的问题。第一次创业就是我们在陆相地层里,在新生代,包括了白垩纪的陆相地层里找到了油气藏。二次创业就是要在前新生代,就是在中生代、古生代,甚至于元古代地层里来找石油和天然气。

现在中联煤层气公司已经成立了,全国开发了好多地方的煤层气,但是在“六五”期间的南方碳酸盐岩,就是在海相地层里想来找油气,没有突破,然后“七五”,煤层气进展到天然气,也取得了成绩。另外在东海,在海底大陆架上也找到了油气,也开发出来了西湖坳陷的油气藏,也开发了。而现在在塔里木也找到了,在塔里木我们可以在地层六七千米的深度底下把石油找到,但是在“七五”期间,制定的南方碳酸盐岩,也就是在海相地层里找油,还是没有突破。

第二,当时的想法只要是在海相地层里,浅海生油的环境会比湖泊、河流这陆相的环境好,浅海肯定有油,那么浅海沉积下来的地层是什么,主要是碳酸盐岩,所以那我们就从四川一直到江苏,经过了10年,有一些地球化学家就提醒我们,经过分析碳酸盐岩,生油量都很低。贵州有个麻江有个古生代的时候古油藏,现在已经破坏了,这个油藏有10亿吨的储量,咱们国家的石油拿到手的储量只有14亿吨,如果我们要找到麻江这样的油藏,找一个就够了,咱们现在每年增加的储量也就是在5亿吨左右,所以就产生一个想法,是不是应该往古生代走?

然后第二个问题,这麻江古油藏已经抬升暴露到地表了,剥蚀了、破坏了,所有油气都挥发了,这确实是很遗憾的一个事儿,但是,中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是不是所有的古生代油气藏都破坏了?古油藏会不会还有没破坏的,后来就发现了破坏的时期,主要是在中生代,就是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这三期构造运动破坏得很厉害。

从地球物理上来看可以得出一个非常简单的认识,中国大地构造的格架是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第一横,天山——阴山——燕山,基本是东西方向的,在这个地方以北是蒙古,以南是塔里木和华北盆地和平原,在这个地方当初在古生代以前有个蒙古洋,蒙古洋闭合南北这两面儿碰撞到一块儿,形成天山——阴山——燕山,这样一个结合带。另外一个,就是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大别山从这个地方一块挪到这边来,就是郯卢断裂往北延伸了,但是它的主体是这一部分,就是昆仑山——秦岭——大别山,这又是一个东西方向,北边是塔里木盆地,南边青藏高原,北边是柴达木盆地,南边是松潘,北边是华北,南边是扬子,所以这一个造山带,又是一个不同块体的结合带。还有第三,就是扬子跟南华的界限,就是南岭,基本上也是一个东西方向,所以三横是不同块体的结合部位。

两竖,一个是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这条线,这条线在重力图里是一个陡变的梯阶带,就是地壳厚度变化很快的一个地带,还有一个是贺兰山——龙门山。这两条竖的构造,就把中国分成了三块儿,中间这一块儿是鄂尔多斯和四川,地壳厚度都在45千米左右,非常稳定,贺兰山——龙门山以西,地壳厚度从50千米增加到70千米,是世界上地壳最厚的地带,喜马拉雅山就在这个地方。完成了这个地壳增厚,是在中生代时期内。然后,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地壳是减薄的,地壳的厚度从38千米向东逐渐减低,到冲绳海槽变成了18千米。这个减薄的过程,是在新生代完成的。在这个格架里还有两个三角,一个就是在柴达木盆地跟祁连山的一个三角,而另一个三角,就是松潘地区。所以,如果对中国大地构造的格架作最简洁的表达,就是三横、两竖、两个三角。这个在指导生产,指导我们应用实践里意义非常之大。在这个三横、两竖、两个三角中,都是沉积盆地是新生代沉积盆地,也就是说,咱们第一次创业集中工作的地方而第二次创业,要在新生代沉积盆地的下面来找。

在太古代和元古代的时候,中国有四个陆核,这个陆核就是华北、扬子、南华、塔里木,其中以华北最老,基底可以达到38亿年,是属于太古代,扬子、南华和塔里木,都是十几亿年也就是说当时海水里冒出来了这么几个陆核元古代形成的。它们在海水里出现,也就是说在前寒武纪的元古代跟太古代时候,陆核在海水里涌现出来了,然后就向块体过渡板块大地构造,一般只研究印支期以后这么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开始的时候,中国古大陆形成了,但还没有青藏。青藏形成过程中,对于整个中国大陆是一个强烈的挤压改造的环境。然后等到了晚白垩,到中渐新世的时候,东部太平洋开始起作用了,所以太平洋这个板块就逐渐往中国大陆靠近,结果在中国的东部就出来了一些箕状的坳陷,在这个坳陷里面的湖水就沉积下来了陆相地层。在板缘聚敛过程中,板内就形成一个拉张的环境,拉张使地壳沉降并形成盆地。等到晚渐新世到第四纪的时候,这个板缘俯冲下来,而板内有沉降,所以在中国东部这些油气盆地上面都盖了一层第四纪的被子。就是中国大地构造一个演化历史。

这里强调两条:第一条就是陆核之间,为海水覆盖,因为有海相地层存在。也就是说,就在古全球构造的时候,中国有广泛的海相沉积;第二,是中国古陆形成,海水退出,河流、湖泊沉积下来了陆相地层,而陆相地层主要是新全球构造时形成的。

勘探开发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这是中国的油气二次创业。这时候就是中晚元古代和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是有广泛分布的,其中有机质生烃的条件,要比湖泊、河流、沼泽的陆相沉积优越,至少它生物繁殖要比湖泊丰富得多;第二,古生代海相地层遭受中生代多期造山运动的破坏,挤压改造,其中油气藏受到了剥蚀和破坏,但是肯定会有残留盆地,或者没有受到破坏的部分,其中仍旧赋存有大量的油气资源,麻江古油藏给我们一个很明确的提示,所以在找海相地层的时候,只要保存条件好,古生代海相残留盆地,就会比新生代陆相碎屑岩盆地更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储集。但是古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的储集空间跟我们过去50年找的都不一样了。我们过去总都是在砂岩里头,总是找背斜,或者找断层复杂化了的背斜,现在要找的是洞、缝、孔,它的储集类型是古风化壳、裂缝、溶洞、白云岩孔隙、鲕粒灰岩的孔隙等。最近在四川的东部,湖北的西部,找到鲕粒灰岩就有天然气,而且天然气量是非常丰富的。古风化壳在渤海周围,在塔里木都已经有所发现,关键是要把缝、洞、古风化壳,其中很重要的是白云岩的风化壳,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过去50年找的沉积盆地,在这个基底是一个向外的、拉张的一个盆地,它一拉张,地壳减薄,上面就沉降下来了,在这儿就形成了盆地,我们就是在这么一个简单的情况下找到了油气。现在要讲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那就是个造山作用。新生代它是个拉张的,等到古生代的时候,特别经过中生代,两面一挤,这个山就起来了,它底下还有个盆儿,等山暴露到地表以后,就被地表剥蚀掉了,就是这块灰色的被剥蚀掉了,现在剩下来的这个盆地叫做残留盆地。它是处在一种挤压环境下,所以我们在这种环境底下,你要找断层的话,都不再是正断层,是逆断层,所有正断层都要在逆断层的约束下出现的。挤压环境在中国非常广泛,这是个造山带,这个山,就叫山间盆地,这个造山带前,叫前陆盆地,这是陆内盆地,是不同的环境。

孙建初先生从国外回来,第一件事儿,就钻到河西走廊,去找到了玉门油矿,他就是在两个造山带之间找山间盆地。他一心想去找古生代的油藏,去找海相油藏,结果他找到了陆相油藏。当初孙建初先生找海相油藏的想法,去年在河西走廊终于实现了。一般来讲,陆相的油藏,打一口井,出油也就十吨、八吨,等到海相地层里却往往出现千吨井,例如在河西走廊,(2000年)的冬天打到了海相地层,一下子井喷;再如1982年在塔里木第一口井,沙参2井出油,打到5800米的白云岩风化壳上,一下就喷了,这一喷,一天产原油1000吨,天然气100万立方。我们过去解决油气主要靠地震,反射地震。但是在海相地层里头,所有的地震的前提条件都是水平层状介质,但是到了海相地层是个复杂地质体,前提条件改变了,因此就需要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成象问题。在陆相生油,我们考虑盆地就行了,它就是基底拉张,沉降成盆儿。现在海相就要考虑挤压环境,挤压上面造山,山剥蚀了以后,剩下的那个盆儿,就是残留盆地,这样盆地和山,中间是什么偶合关系,这个难度就大得多。你要想动手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条途径,其中之一叫做保幅,就是振幅得到保持,在处理之前跟处理之后,振幅都要能够不变的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叠加之前做深度偏移这种技术,这种技术在世界上都是高难度的。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区域地质就是应该在全球构造理论的指导下,对区域控制局部,深部约束浅部科学院立了一个大课题,主要是搞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的综合研究,希望在渤海能够有所突破,取得经验,在全国来推广。这个课题想能够把前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的界面起伏和分布搞清楚,想把断裂体系搞清楚,岩浆活动、应力场、残留盆地的分布以及构造演化史,然后就好来解决油气的问题了。渤海的残留盆地有各式各样、多种形态,重点要想解决的叫做古潜山,在这儿已经都开始打钻了,而且已经见油了,因为我们一旦从规律上来认识它,我们就可以解决一串儿的问题。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是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的一个新的领域,也是我们重点工作的一个方向。残留盆地不是一个学说、一个说法了,而是现在已经开始取得了很多成绩,刚才讲的胜海古2井2900米,1059吨的日产原油,大港千米桥古潜山,板深7井,日产天然气百万方,另外塔河油田,前途也是非常广阔的。这都是一些实际测试的数据,二次创业已经来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三、我国海洋深水油气资源的开发面临挑战和机遇

自1947年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油井在美国艾利湖钻探成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海洋石油资源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已从浅海扩大到中深海域(100~500m)、深海(500~1500m)、甚至超深 ( 1500m以下)。在一次又一次刷新深水油气开发记录后,本世纪初,石油工业已经把目光投向蕴藏在3000m海底的油气藏。深水油气开发正在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主要增长点和科技创新的前沿。

深水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全球范围内,海上油气资源有44%分布在300m以下的深水域,已于深水区发现了33个储量超过8000万m3的大型油气田;此外,深水区域具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总量(含碳量)相当于全世界已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总含碳量的2倍,其中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是陆地冻土带的100倍以上。到2004年末,全世界已有124个地区直接或间接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其中海洋有84处,通过海底钻探已成功地在20多处取得天然气水合物岩心;同时,在陆上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已获得成功。

我国南海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石油地质储量约为230亿~300亿吨,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其中70%蕴藏于深海区域。在我国南海海域已经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及生物等标志,但我国目前油气开发还主要集中在陆上和近海。随着全球能源消耗需求的增长,在加大现有资源开发力度的同时,开辟深海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以寻求新的资源是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世界海洋石油工业技术现状

随着海上油气开发的不断发展,海洋石油工程技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深水油气田开发中,传统的导管架平台和重力式平台正逐步被深水浮式平台和水下生产系统所代替,各种类型深水平台的设计、建造技术不断完善。目前,全世界已有2300多套水下生产设施、204座深水平台运行在全世界各大海域,最大工作水深张力腿平台( TLP)已达到1434 m、SPAR为2073 m、浮式生产储油装置( FPSO)为1900 m、多功能半潜式平台达到1920 m以上、水下作业机器人(ROV)超过3000 m,采用水下生产技术开发的油气田最大水深为2192 m,最大钻探水深为3095 m。与此同时,深水钻井装备和铺管作业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全世界已有14艘在役钻探设施具备进行3000 m水深钻探作业能力,第5代、第6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已在建造中。第6代深水钻井船的工作水深将达到3658 m,钻井深度可达到11000 m;深水起重铺管船的起重能力达到14000吨,水下焊接深度为400m,水下维修深度为2000m,深水铺管长度达到12000 km)。

(二)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技术现状

若从1956年莺歌海油苗调查算起,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已经走过了50余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后,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实现了从合作开发到自主开发的技术突破,已经具备了自主开发水深200m以内海上油气田的技术能力,建成投产了45个海上油气田,建造了93座固定平台,共有13艘FPSO (其中8艘为自主研制)、1艘FPS(浮式生产装置)、4套水下生产设施,形成了3900万吨的生产能力。

目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拥有15艘钻井装备和蓝疆号大型海上起重铺管船,其中3艘钻井装备作业水深在300m以上,最大钻探水深达到505m,大型起重铺管装备的起重能力达到3800吨。目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正在启动深水钻井、铺管装备等方面的前期研究;我国的FPSO建造速度和建造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平均建造周期为22个月/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6个月/艘的平均建造周期。

通过合作开发,我国在深水油气田开发方面已实现了零的突破。1996年3月,我国利用一艘FPSO、一座半潜式平台、一套24井式水下生产系统成功开发了目前我国南海最大的油田LH 11O1,开发中使用了7项世界海洋石油开发工程领域的创新技术,如首次将电潜泵与水下井口生产系统结合进行油田开发,首次采用卧式采油树、跨接管测量预制、回收技术等;1997年,与STATOIL公司合作,仅用一艘FPSO和一套5井式水下生产系统就实现了水深333m的深水边际油田LF 22O1的经济开发,成为世界海洋石油开发领域的典范。目前,我国已与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签署了联合开发南海相关海域的协议,开发南海水深1500~3000m海域的招标也将开始,有关深水钻探的计划正在酝酿中。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深水油气田开发公用技术平台正在建设中。

(三)我国海洋深水油气开发面临的挑战

我国海洋深水区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深水区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油气储藏条件决定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技术、高风险的特点。迄今为止,我国海洋石油工程自主开发能力和实践经验仅限于200 m水深之内,与国外深水海洋石油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尚有很大距离,我们需要面对如下问题。

1. 深水技术的跨越发展。

我国深水钻探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很大差距,国外的最大水深为3095m,我国为505m;国外已开发油气田的最大水深为2192m,我国为333m;国外铺管最大水深为2202m,我国为330m。技术上的巨大差距是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实现深水技术的跨越发展是关键所在。

2.深水油气勘探技术。

深水油气勘探是深水油气资源开发首先要面对的挑战,包括长缆地震信号测量和分析技术、多波场分析技术、深水大型储集识别技术及隐蔽油气藏识别技术等。

3.复杂的油气藏特性。

我国海上油田原油多具高粘、易凝、高含蜡等特点,同时还存在高温、高压、高CO2含量等问题,这给海上油气集输工艺设计和生产安全带来许多难题。当然,这不仅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石油界面临的难题。

4.防止海冰带来的危害。

特殊的海洋环境条件,我国南海环境条件特殊,夏季有强热带风暴,冬季有季风,还有内波、海底沙脊沙坡等,使得深水油气开发工程设计、建造、施工面临更大的挑战。我国渤海冬季有海冰,如何防止海冰带来的危害也一直是困扰科研人员的难题。

5.多相流自身组成的危害。

深水海底管道及系统内流动安全保障深水海底为高静压、低温环境(通常4℃左右),这对海上和水下结构物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也对海底混输管道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来自油气田现场的应用实践表明,在深水油气混输管道中,由多相流自身组成(含水、含酸性物质等)、海底地势起伏、运行操作等带来的问题,如段塞流、析蜡、水化物、腐蚀、固体颗粒冲蚀等,已经严重威胁到生产的正常进行和海底集输系统的安全运行,由此引起的险情频频发生。

6.经济高效的边际油气田开发技术。

我国的油气田特别是边际油气田具有底水大、压力递减快、区块分散、储量小等特点,在开发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采用人工举升系统。这使得许多国外边际油气田开发的常规技术(如水下生产技术等)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意味着水下电潜泵、海底增压泵等创新技术将应用到我国边际油气田的开发中;同时也意味着,降低边际油气田的开发投资,使这些油气田得到经济、有效的开发,将面临更多的、更为复杂的技术难题。

海洋石油开发工程技术、特别是深水工程技术是当代石油开发工程技术方面的前沿性技术之一,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从浅海向中深海域发展,以及深水油气开发工程技术在LH 1O1、LF 22O1、HZ 32O5等油田的成功应用,相关技术在中深海域油气开发中的技术优势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已经得到证实。

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是一门跨学科、跨部门、多领域的技术创新工程,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兼顾引进与创新,集国内外深水油气开发技术之优势,联合攻关、尽快缩短与国外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使我们的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技术水平,是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工程领域当务之急,也是海洋石油工业与相关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四、我国最新的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成果

2011年国土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0》最新成果。最新评价成果显示,我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52万亿立方米,石油地质资源量881亿吨。与2007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相比,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增长49%,石油地质资源量增长15%。

石油、天然气地质资源量是指估算的已发现和尚未发现而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探明的总量。2003~2007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获得了石油、天然气等五种资源潜力的数据,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制定能源和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近年来,随着油气资源勘探投入不断增加、理论认识的提高、方法技术的进步,全国油气资源储量、产量有了新的变化。为及时掌握油气资源潜力变化情况,反映重点盆地油气勘探进展,从2008 年到2010 年,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工作,选择了渤海湾、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琼东南及北部湾等六个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或进展的地区和盆地作为动态评价区,系统完成了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工作。

最新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获得了对我国油气资源潜力的新认识:我国石油地质资源量881亿吨,比2007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增加116亿吨,增长15%;天然气地质资源量52万亿立方米,增加17万亿立方米,比2007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增长49%。

“十一五”期间,我国相继探明7个亿吨级油田和10个千亿立方米气田;石油年产量跃上2亿吨,天然气年产量942亿立方米,分别位居世界第四位和第六位。

亿吨级油田是指累计新增石油地质储量超过1亿吨的油田,千亿立方米气田是指新增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气田。7个亿吨级油田分别是:新疆塔河油田(5.26亿吨)、陕西华庆油田(5.22亿吨)、河北南堡油田(4.45亿吨)、陕西姬塬油田(3.48亿吨)、辽宁兴隆台油田(1.27亿吨)、天津埕海油田(1.26亿吨)、黑龙江古龙油田(1.05亿吨)。

10个千亿立方米气田分别是:陕西苏里格气田(5671亿立方米)、新疆塔中1号气田(3168亿立方米)、重庆合川气田(2296亿立方米)、四川普光气田(1470亿立方米)、四川新场气田(1393亿立方米)、四川广安气田(1351亿立方米)、陕西靖边气田(1288亿立方米)、四川安岳气田(1171亿立方米)、黑龙江徐深气田(1035亿立方米)、新疆克拉美丽气田(1033亿立方米)。

“十一五”期间,全国油气勘探累计投资2788亿元,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7.5亿吨、天然气3.1万亿立方米,分别较“十五”增长15.4%和14.8%。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