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成就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经济学 成就 生态 发展

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高度融合的一门新型学科。探索生态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必须首先了解生态学是如何产生的,然后进一步探索生态学是如何与经济学相融合的。

一、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活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生态学”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于1869年在其研究动物学的著作中提出的学科概念,他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有益和有害的关系”。后来又把生物与环境条件所构成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归纳为物质流动及能量的交换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生态学则进一步概括为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生态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①。

(一)古代萌芽期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在《易经》、《吕氏春秋》等著作中,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论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古代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取得食物,他们从事捕鱼、打猎,后来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在实践中增长了对动植物习性和分布的认识,《管子·地员篇》就记载了许多植物的区域和垂直分布,描述了这些植物所处的土壤种类和水源状况,可以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植物地理生态学著作。《淮南子》一书提出“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水处者渔”,讲的是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发展林业、牧业、种植业和渔业。出于对人类食用和医学发展的需要,古代对食用和药用植物的生活环境,记载和描述比较深入,如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北魏时期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直到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都对食用和药用植物生活习性和物候学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这些描述符合现在的生态学和经济学规律。古代学者对生物界中的食物链关系也有一些描述,如《庄子·卷五》中,描述了螳螂捕蝉、鸟食螳螂、人捕食鸟的食物链关系,认为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也是对食物链最早的描述,奠定了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为现在的生物防治害虫提供了借鉴。

在国外,古希腊学者亚利斯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所著的《自然史》一书中,描述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他把动物分为水生和陆栖两大类,按捕食性质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性动物。亚利斯多德的学生赛奥夫拉斯图斯最早提出了植物群落的概念,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群落和陆生植物群落两大类,被认为是最早的生态学著作。这些朴素的生态学观点,为后来生态学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近代生态学形成期

1.近代生态学的形成

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的500年间,是生态学成为一门有特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的时期。

从15世纪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不变论在自然科学中仍然占统治地位。但是大量事实表明,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积累了大量的生物物种和性状变化的资料,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把物候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结合起来,综合描述了外界环境条件对动物和植物的影响,法国生物学家布丰更是强调生物变异是基于环境的影响。18世纪末,法国生物学家,物种进化论者拉马克认为:物种是可以变化的,这种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变化;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变化,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化的根本原因;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动物习性的改变,习性的改变会使某些器官经常使用而得到发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利用环球考察所收集的资料,经过20多年的研究,于1859出版了《物种起源》,进一步发展了拉马克的进化论,他提出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概念,大意如下:“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并由此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①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启示,《物种起源》出版后的第十年即1869年,海克尔便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生态学的提出,开创了一门新的生物学科分支即生态学。在此之前人们对生物学的研究只限于生物体本身,着重从解剖学、生理学、分类学等的角度研究,不包括生活环境,而生物与生活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生态学把环境因素引入生物学,为生物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领域,有的生物学家认为是一场生物学革命。生态学家进一步认识到:物种的兴衰将取决于对环境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适应者才能生存,例如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的环境,叶子是针状的,以使水份的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水生植物的叶面积大,是因为它生活在水中,有充分的水源供给,生物器官的这种性状,是为了保持水分的生态平衡;肉食性动物为了捕捉其他动物,具有凶狠的攻击性格;反之草食性动物具有温顺的性格,容易成为家庭饲养的牲畜;经过人工驯养的凶猛肉食性动物,再放回大自然,将失去生存能力。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一批系统论述生态学的经典专著相继出版,例如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著《植物生态学》,进一步阐述了“植物群落”的概念。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著《动物生态学》,提出“食物链”和“生态位”概念。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勒于1935年在《植物生态学导论》中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这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系统以及生物所处的生活环境系统。生物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生活环境系统是非生物系统,包括光、热、水份、土壤、气候等因素,构成生物生存的环境系统,这两大系统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成熟的生态系统中通常处于平衡状态,使这个系统得以维持。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移规律中,提出了一个“量”的概念。他在研究中发现:通常情况下,各级有机体中会消耗大部分能量,只有1/10的能量从上一级食物链转移到下一级食物链。林德曼的发现确立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对建立现代生态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近代数百年中,生态学、生态位、食物链传递规律和生态系统理论,是这一期间生态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使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并使之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

2.近代生态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由于农业是直接以动植物资源作为生产资料的,所以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生态学的许多理论首先在农业中得到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施农、林、牧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根据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关系,在我国传统农业中,就十分重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有机结合,有的专家概括为农林牧三位一体模式,在我国漫长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生产基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一般情况下,每户农民都会种植几亩至几十亩的农作物,此外还饲养牲畜、家禽,有条件的地方会在池塘中养殖鱼虾等淡水产品,或在山坡上种植林木、果树。这样的农业生产结构,便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食物链关系。那时机器和农业化学品还没有出现,农业生产的动力也是靠农户饲养的大牲畜提供动力,农业向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向农业提供肥料,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还主要局限于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在欧美经营规模较大的农场中,农林牧结合多种经营也相当普遍。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