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争论与研究展望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展望 争论 研究 历史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起源于西方社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环境保护运动,旨在解决世界范围内由人口爆炸和消费增长所引起的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到1987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及至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对此达成共识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迅速向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渗透,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风潮。许多学科都纷纷披上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外衣”,各国学者从本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当人们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越来越恶化,整个地表系统已经进入“人类世”时,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寄予了更多希望,许多学者甚至呼吁建立一门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然而对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等不同领域有哪些不同的要求以及人类社会如何才能够实现这一美好愿望,基于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视角的各学科却是各执一端、莫衷一是,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大量的争论。为了厘清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及其与主要相关学科的关系,本文回顾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争论并对其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出一个一般性的研究范式。

1 可持续发展研究争论的原因

由于可持续发展本来概念的模糊、现实问题的繁杂而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又那么强烈,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引发了学术界众多的质疑、争论和不断的修正。围绕生态限制与保护、经济效率与财富分配、社会民主与公正等等议题,包括自然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内的众多学者都试图利用这个“公共的广场”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正是这些争论的声音使它逐渐“成熟”起来,让我们通过它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个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复杂联系在一起的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

1.1 现实的复杂

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组织都无时不刻地在改变着这个星球,而现今,人类无疑是其中最大的力量。地球上已经没有绝对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而且其中许多生态系统已经完全受控于人类活动。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以各种社会经济方式深刻地改变着地球表层,形成了完全服务于人类的各种人造景观。事实上,这个星球表层已经是一个由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混合而构成的复合系统了。在这个典型的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间以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存在着复杂的互作关系,这些复杂的内部作用使系统具有了自适应和自组织的系统动力学特征,推动系统以非线性方式演进。在这个生态经济复合巨系统中,人类以其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成为人与自然协同进化最大的驱动力。这个复合系统的未来演进无疑主要取决于人类自身对它的认识和行动。然而我们对它的认识到底有多少,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战略指导我们的行动呢。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引发的讨论似乎有助于我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1.2 概念的模糊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尽管该定义的总体意旨似乎非常清楚,但要成为一个广泛的政策目标,该定义在一系列重要方面却是模糊的。发展的定义应该包含这一过程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而这个概念对于要持续什么,代际间的公平如何实现,当代与后代的需求是什么,如何以发展来实现对所有人需求的满足,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这些目标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实现的程度等等问题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表述。

2 争论的几个焦点

由于可持续发展概念形成之初的表述不清,众多学者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而他们争论的焦点大致可以反映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2.1 价值

迄今为止,关于价值的定义一直都还有遵循“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辩。一般来说,生态学家不愿意使用“价值”这个词语,因为他们认为自然系统不以追求特定目标为目的。但如果人们赋予了某一事物对相关事物或系统整体特定行为一定的主观意义,就可以衡量它对后者贡献率的大小,也就是在这种情景下,人们就可以具体量化它的价值。在生物与环境相互选择与适应的进化过程中,生态学家也常常借用价值一词来表达某物种对其它物种或对整个生态系统在进化中的作用,因此,生态学家认为自然有其内在价值,“自然内在价值论”构成了生态学家所坚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在伦理基础,因而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对象应该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的所有物种。生态学家还认为,在现今全球巨大的人口与消费压力下,人类越来越显示出他对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依赖性,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效用价值也越来越大。然而由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不可替代性”、生态系统组分的“补偿效应”、生态过程的不可逆特征和与人类协同进化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价值量的估计远比其真实量要小得多。在批判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生态学家发展了基于物质与太阳能量比率的“能值理论”,并认为它是衡量物品内在价值更真实、更一般化的标准。

相比而言,经济学家对价值定义的范围要小得多。经济学家的价值理论往往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前提,衡量物品对于人类效用的大小和福利改进的程度,其实质是衡量物品对人类的“工具价值”。除使用价值外,经济学还研究商品在市场交换中的交换价值。在“边际革命”之前,古典经济学一直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存在着“钻石与水”的困惑。边际理论以物品的稀缺和效用把供给和需求联系起来,认为物品的边际效用是衡量其交换价值的内在标准,从而解决了物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基于边际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同时还认为,在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中,以货币衡量的物品价格能够体现其效用和稀缺性,从而可以反映其真实价值。之所以在现阶段大部分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还没有被市场反映出来,是因为它们还不具备足够的稀缺性,因此还不具有价值。

社会学从人的心理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价值。与经济学认为人的偏好是固定有所不同,社会学从考察人的真实心理行为出发,认为人在时间序列上的喜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人在不同时间段的价值观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无法准确预知人们在未来的偏好,所以应该更谨慎地保护自然生境以体现代际公平,这也是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选择价值的原因。从社会整体来看,社会学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具有不同偏好和想法的个人和集体对未来的一致协定;由于可持续发展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所以要求它必须是一个融合所有价值观的综合概念。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开放不同思想,二是各种思想得到有效表达。

2.2 资本

价值是资本形成的基础,对价值的认识不同必然导致

各学科对资本具有不同的态度。在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种资本形式中,最具争议的是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替代性问题。根据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之间的可替代性以及总资本存量的变化,可持续发展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情况:①总资本存量(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存量之和)不随时间而下降,在世代之间保持不减少。②自然资本存量不随时间而下降,在世代之间保持或增加自然资本存量。经济学家坚持前一个观点,他们认为不同资本形式之间可以互相替代,特别是允许人造资本可以替代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本。认为如果自然资本转化为人造资本后总资本存量不减甚至增加,那么自然资本就应该转化为人造资本以满足人类需求。生态学家一般认为不同资本对人类福利具有不同的功用,它们之间不可替代或者由于过程复杂和代价昂贵,资本的替代是不可行的。由于不同资本的补偿效应、系统的不可逆和演化的不确定性等原因,自然资本不应该被无限制地转化为人造资本,尤其是其中特别重要的关键自然资本更应该得到保存。由于人们未来偏好的不确定性,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学者一般赞同生态学家对自然资本的保护。除此之外,他们更重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他们认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过度消费是自然资本不断转化为人造资本的根本原因。通过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和价值观的重构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和社会文化,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 技术的作用

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一直是争论的一个焦点。生态学家认为,一方面技术进步可以延缓危机,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制造危机,这一点可以从近代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化运动对全球环境与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后果中得到证明。他们认为由于自然系统的复杂性和不可逆,技术进步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环境修复问题。他们更认同在充分认识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学习和依照自然生态系统高效低耗进行生产的“绿色”技术。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自由市场条件下,完善的价格体系总是能够催生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自动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问题。他们通过数学模型证明,即使自然资源存量有限,人口增长率为正,技术进步仍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从而保证人均消费的可持续改善。站在社会学立场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更应该是个社会命题而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由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议题既然是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它就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关于科学或技术的问题。

他们认为科学知识有助人类客观真实地认识这个世界,但它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科学知识本身并非完全客观,它也包括了人类自身的先验认识并且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而技术的进步也许有助于提高经济生产的效率,但却无法提高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及社会公正。所以他们坚持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该超越科学技术和经济生产领域,向保证财富分配公平和民主公正的社会文化和组织制度等领域推进。

2.4 规模和尺度

生态学家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内生于自然生态系统,它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吸收低熵的能量和物质以维持自己的持续运转。但是由于地球系统并不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所以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只能“占据”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也就是它具有终极的规模和尺度。经济系统并非完全受制于自然系统,它以各种物流和能流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各种反馈关系,如果它的规模越大,它破坏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遵循这一思路,生态学家发展了一系列企图计算出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规模的方法,最具代表性有基于能量计算的“能值理论”、基于土地面积的“生态足迹”方法和基于各种物质生产与消费的“承载力”计算(包括生态承载力、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基于食物的人口承载力等)。

与生态学家往往关注于社会经济系统对整个生命支持系统的尺度和规模问题不同,经济学家更专注于那些在经济生产中具有直接效用的物质资源的供给与配置。他们利用跨期生产函数和动态模型计算资源在时间序列上的开发利用,以回答是否可以实现最优配置和人均消费是否可以持续改善等问题。由于他们的答案往往是肯定的,这遭到了其他一些学者对其忽视自然生态系统复杂性与现实严峻性的批评。

2.5 实现的方法

对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各个学科也各有侧重。生态学家往往首先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关系的角度出发,偏重于考虑如何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他们对“时间”、“空间”、“尺度”、“过程”与“机制”等概念更加敏感,注重从系统整体角度研究从区域到全球的可持续性问题。对实现的具体手段上,虽然他们不否认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往往更强调政府干预和制度安排在保持自然资本方面的职能。他们认为在处理自然生态环境等公共领域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和产权关系的模糊,存在着市场作用不充分甚至完全失灵的情况,这就必然需要政府的行政干预和制度的明确安排。在经济生产领域,生态学家更认同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循环经济形态,并已经在从企业到园区到整个社会的不同层面得到成功实践。

相对而言,经济学家更偏重于考虑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他们一般将人类福利等同于物质消费,从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出发,研究如何高效配置资源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产品。经济学家对“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价格”与“市场”等概念更为敏感,注重从投入产出角度研究从微观到宏观层次经济活动的成本和收益。他们批评生态学家只把生态保护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忽视了人类包括物质需求在内多重需要的平衡。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关键是解决由物质产品匮乏带来的贫穷,因此只有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解决众多不发达国家的贫穷问题,从而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布兰特报告中就曾认为世界经济在21世纪必须增长5~10倍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家更认同市场机制和自由贸易。他们认为只有在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中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才能以更高的经济效率满足人类福利需求的物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学者更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他们强调人类本身和社会的组织与结构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首先,他们通过人类需求行为的精神分析得出,人类福利的改善并不仅仅等同于拥有的财富量和物质产品消费的多少,而是更多的和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安全感、婚姻、知识、教育和信仰等联系在一起。而且,由于优美而安全的自然环境比物质消费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愉悦感,所以对人类福利的改善必须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除此之外,人们的幸福感还来源于不同个人之间效用的比较和更多的社会认同,而且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必然是所有人对未来的共同选择,因此财富的公平分配以及个人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社会组织与

制度的设计必须能够为社会中所有人提供民主公正的表达平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领域还包括对人自身的重视,对教育的投资能够提高人们的素质,使人们主动追求低物质化的消费行为,形成更可持续的社会消费习惯。此外,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能够提高经济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有利于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由于研究视度的差异,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资本、技术、社会经济系统的规模和实现方法等方面各有侧重,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概念从强到弱的一系列层次。习惯上,我们简单地依据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作为划分可持续发展强弱的标准,而事实上,由于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众多不可持续的现实问题,研究领域包括了生态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一系列主题,所以简单的强弱之分并不能帮助我们完全认识当前发展中的众多现实问题。分别来看,生态学由于长期根植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所以他们更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协调,在生态学的文献中,“可持续性”的概念往往代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经济学的社会责任一直都是以资源的高效配置来满足人类的物质消费需要,所以他们更强调以经济的快速增长消除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持续的物质贫穷,他们更侧重于发展一面,容易将可持续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研究从人的真实心理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出发,更强调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他们一方面认为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终极目标,因此注重自然和经济环境对人类福利的影响,强调分配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人类社会对自然和经济环境具有主动反馈,因而强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及民主参与的共同性。

2.6 小结

简单总结起来,由于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现实问题加以认识和理解并借助于可持续发展进行表达,这一概念从产生之初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侧重经济可用、生态可容和社会公正三个阶段。可以想象,由于它本身的开放性和理想性,它在未来还会吸引更多学科的关注并且融合更多样化的价值观,成为一个更为综合完善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人类社会对自身行为和与外界环境关系等问题的反思,是所有人对未来长远发展的共同选择,是一个过程而非状态。只要人类追求美好世界的理想不止,它就必然会伴随我们一起成长,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在庆幸找到这一学科间相互交流与知识集成的平台之余,我们更应该遵循它所综合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把它作为人类社会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共同规范和行为准则,指导我们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前进。

3 研究展望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发展协调高效的一种状态,绝对的强可持续要求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整体的长期协调运转。和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一样,受到现实中的诸多限制,绝对的可持续状态只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理想期望,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对这一复合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依据其所昭示的客观规律改进人们的行为、优化发展的战略和模式从而达到一个比现在更可持续的状态却是可能的。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对这一系统的认识和采取的行动,因此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十分重要。作者试图在对本文以上部分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对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研究范式进行探讨,以丰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和内容。

3.1 多视角研究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以物质流、能量流将各子系统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对系统中的元素循环、物质流转和能量流动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清楚认识系统内复杂的生物物理作用机制。除了这些客观世界不同形式的流之外,复合系统内还存在着人口的流动、价值和文化的交融与冲突、货币资本的流动等主观世界的多种流。主客观世界这些不同形式的流之间相互作用并形成合力驱动地球系统的演化。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某种流总是对应了相应质和量的其它形式的流,它们以单独的或组合的形式满足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工业革命后技术的进步使人类逐渐淡忘了各种自然流对社会发展的限制,在决策中往往更多的以各种主观世界的流作为决策依据,其中尤以对单纯资本流的考虑为最,这也正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遭遇“自然瓶颈”的原因。可持续发展要求各种形式流的良性循环以及相互之间具有合理的匹配关系,这就要求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必须把握各种流的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由于各学科对各种流信息提取的角度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使得我们对以系统形式融合在一起的各种流的认识被分割开来。由于从任何单一角度都不能完全揭示系统的真实面目,因此,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十分必要。

3.2 系统综合

对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各种流的研究还不能对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和演化特征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还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要求。生态经济社会系统是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相互交织和耦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同各子系统相比,它是一个结构和功能更复杂的、更高层次的系统。它并不是其中所有子系统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各种形式的流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构成的有机体,是所有的生物物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遵循内在规律而形成的集合体,在功能上具有整体突现性的特征。由于人类经济社会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的范围和作用的程度已经是全球变化的重要原因,从某种角度来说,地球生态系统已经受控于人类活动,这个复合系统也越来越表现为具有自创生、自生长、自适应和自复制等自组织系统的一系列特征。人类活动作用的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系统内在的复杂非线性以及反馈的延时性,造成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系统未来演化的不确定性,因此除了对这一复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之外,还必须对系统演化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战略需求。总之,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要求我们站在地球系统的高度,对这一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这一“人-地”复合系统的未来演化方向做出合理的预测。

3.3 价值融合与公众决策

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是所有人对未来的一致期望,它是在保障人类福利最大的同时而又使得地球复合系统的长远可持续。人类福利的满足是人们在对整个复合系统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对人类社会总体效用最大做出选择的结果。不同学科对福利的概念和来源有不同的解释,比较一致性的认识是福利和物质分配与消费、个人选择的自由度与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社会福利的增大总是和物质分配更公平、选择更自由和高效而和谐的制度安排等因素联系在一起。可持续发展强调公平性和共同性,二者互为条件,而个人的平等自由和决策的民主开放是其实现的基本前提。在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战

略进行公共选择的决策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个人偏好之间以及个人偏好与社会公益的矛盾。在社会选择的过程中,如何融合更多样化的价值观以体现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如何更好地解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以及如何形成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度产生、实施与改进的基础制度,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3.4 设计与管理

人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特征。人类活动一方面受到系统环境的约束和调节,另一方面人类也以自身的价值观为基础,直接或间接地对系统进行设计和管理。对地球系统设计与管理的思想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尤其是当“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启动以来,人类便开始探讨如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来设计生物圈可持续利用,设计世界经济秩序,保护人类共同的未来。人类由以往的对地球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以及地球生态系统变化的被动适应,已经开始走向实施有意识的控制管理。在可预见的未来,由于人口膨胀与消费增长等原因,人类对地球的改造只会加剧。因此,未来研究的焦点将是如何设计与管理地球系统,以使其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维持地球生命系统的活力。对地球复合系统的管理需要在深入认识理解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过程机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人类已经掌握的实践技术、相关政策和管理策略对系统的演替进程和演替方向进行动态调控,其中尤其应注重对系统动态演替的关键性作用因素进行调控管理。对地球复合系统的设计与管理并不是要求将其修复到原来的状态,而是要创造一个功能完善的新的复合系统,以使我们拥有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

3.5学科综合与可持续文明

现实中生态、经济、社会与制度等众多方面的问题纠缠在一起,给全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在未来的命运蒙上了一层阴影。带着希望与反思,人类社会在争论中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只有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然而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到底是什么、现实中哪些因素尤其是哪些关键因素妨碍了这个系统的良性演替、全人类如何对未来达成共识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和策略对这个系统进行调控来保证它的长远发展,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到现在为止还知之甚少。在对以上问题进行的研究中,各个学科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正如钻石的光辉来源于它各个面对现实的映射,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必须以一元观、整体观和系统观为基础,对以上各种答案进行集成与综合。只有站在地球系统的高度综合地理学、生态学、地质科学、大气科学等自然学科以及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的所有研究成果才有希望找到一个真实的答案,只有循着这条在探索中逐渐明朗的道路前进人类文明才有更可持续的未来。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