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案例教学法及其在岩石与土壤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土壤学 教学法 岩石 案例 课程

摘 要 案例教学法作具有目的性强、启发性大、与实践联系紧密、真实性等特点。本文在介绍案例教学的几点注意事项,以岩石风化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岩石与土壤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法 岩石与土壤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在全国范围内正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交流平台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呈现多元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够适应现代的教学环境,也不利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当前的社会要求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不仅拥有强大的知识后盾,还需要他们拥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好是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不断学习而且会学习的能力。

1 案例教学法及其注意事项

1.1 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佛·哥伦布·兰戴尔最先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来的,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并很快地被多种学科所利用。案例教育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并被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应用。

1.2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1)教师角色的定位。由于受到教学目的的制约,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扮演火车列车长的角色,注意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确保课堂这趟列车驶向预期的目的地。当学生的发言没有受到关注时要适时提出几个问题,要促使课堂的节奏能正常地进行下去;当关键性问题的讨论片面而肤浅时,要适当提出疑问引导学生的思维使讨论更加全面而深入。若是第一次应用案例教学,教师应当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去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在碰到现实案例时应该如何思考分析。

(2)正确对待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虽然能够非常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对于一些全新的知识体系的教学,就不太适合使用案例教学。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铺垫,就很难对案例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和讨论,这样会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影响,也不利于教师以后案例教学的开展。

(3)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若是分组讨论,可以评选出优秀小组并给予加平时分的奖励。在讨论完成后还可以让各个小组上交一份关于该次讨论的论文,对于最优秀的论文也可以给予加平时分的奖励。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大家讨论的内容和自己小组课下准备的材料重新组合一下,以文章的形式展示小组成员对案例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案例教学在以后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4)正确认识“案例”。教师对“案例”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和错误。“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这节课的品质。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还对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例如有些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会把“案例”当成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举例子”,这样就使得案例教学重新变成老师当主角的“灌输式”教学了;这是因为案例教学在部分教师那里出现水土不服造成的,他们仅仅把案例当成课堂教学中的调剂品,而没有真正理解案例教学的本质。

2 案例教学在岩石与土壤学教学中的应用

岩石与土壤学作为农学和地学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治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建设等领域。在本科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论的束缚,使教师的讲授缺乏实际的案例对理论加以充实和反馈,使得教与学不能良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也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具体现实联系在一起,更加不利于对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是岩石与土壤学教学中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案例教学在土壤学中岩石的风化课程中的应用为例,来探讨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案例的编选

由于在进行本次课程之前学生们已经熟悉了土壤的定义和形成,并且鉴于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时要有目的性、典型性、知识涵盖、客观性等要求,所以本次的案例选用了“黄河石林”。 黄河石林大约形成于210万年前经过黄河水百万年的冲刷形成的,大约平均每1万年向下冲刷出1米。将黄河石林的平均高度是80米到200米之间,最高处是210米,比云南石林要雄伟壮观得多。黄河石林的石林奇观用图片的形4式展示出来更能给学生们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其典型的地址地貌特征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探索形成原因。

2.2 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在课程进行之前,将案例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并引导他们思考黄河石林形成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岩石风化的,哪种影响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等问题。在问题提出后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让学生在小组内部交流,最后可以推选出一位代表到讲台发言把自己组内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对于小组内部成员的分歧以及不能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其他小组发言的时候提问,在都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再由老师做最后的总结和分析。在现代的高校学生手中,智能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在组内讨论时可以用手机的上网功能搜索相关的信息。当所有的小组发言完毕后可以由老师评选出最优秀的一个小组并给出加平时分的奖励。本次课的进行过程中可以给同学们播放岩石风化的相关视频,通过视频中的动画示意效果让学生对岩石的风化过程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2.3 点评

教师在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首先要肯定其中正确的以及比较新颖的观点;再指出学生在讨论时的不足并给出建议或提出自己的答案,对于讨论得不够深入的方面给出适当的补充;最后明确该案例涵盖的理论知识,并带领学生对与本课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回顾,重新对本次的课的要点及难点进行回顾,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黄河石林大约形成于21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由于地壳运动、风化作用、雨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以黄色砂砾岩为主,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奇观。石林景区有八个沟,是在地壳强烈的抬升之下,黄河河谷形成深切峡谷,使沟谷不断变宽,局部轻弱层在水及重力作用下迅速下切,沿沟谷两侧形成大量的石峰、石柱,同时又受到风蚀作用的改造,在崖壁上形成了许多如窗棂的构造,在水蚀、风蚀的强烈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独特的景观。所以岩石风化作用是指地表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弄清楚了造成岩石风化的因素有哪些,可以进一步地领着学生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类。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虽然所有的岩石都会风化,但并不是都按同一条路径或同一个速率发生变化。经过长年累月对不同条件下风化岩石的观察,我们知道岩石特征、气候和地形条件是控制岩石风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不同矿物的溶解性差异很大。节理、层里和孔隙的分布状况和矿物的粒度,又决定了岩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积。在每一个问题讨论完成后教师都要针对学生的表现以及案例本身做出一个简单而精辟的评价和总结。要对各小组做出客观公正的有助于学生今后改进的评价。

3 总结

案例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及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案例教学的引入将改变以前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取适当的教学案例、设计相应的问题、预测学生的发问范围、组织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对学生的讨论给予简洁准确的评价和总结,学生主动发现案例中涵盖的知识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案例进行讨论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案例教学使得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和谐,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资助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07B38)

参考文献

[1] 王家军.案例教学:高师教育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11.20(11):23-25.

[2] 宋宝莉.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1.6.28(2):52-54.

[3] 周泽炯.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5):126.

[4] 萧毅鸿,周献中,凌海风,唐建.案例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师教育方法.教育理论与实践:35-37.

[5] 张锡洲,王昌全,李廷轩.土壤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5.2.2:58-59.

[6] 谷思玉.农学专业土壤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2):93-95.

[7]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姚 芳,叶正钱,王旭东,李永夫,徐涌,秦华.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9.9:56-59.

[8] 徐秋芳,姜培坤,钱新标.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4(5):64-65.

[9] 黄秀英,陈季,张武.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中案例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教法研究,2012.3:48-50.

[10] 黄运湘,廖超林,尹力初,张杨珠.《土壤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 实践[J].农业教育研究,2009(4)(总第61 期):22-24.

[11] 白晓君.案例教学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 (1):108-110.

[12] 王永桂.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模式的利弊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1(5):180-181,183.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