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省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考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我省 思考 建设 发展

专业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载体,也是沟通高校与社会的桥梁。专业与就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辅相成。高等学校只有科学设置专业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才能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毕业生的从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大学生择业的过程和社会职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馈于大学生的专业选择,进而促进高等学校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

▲一、高等教育的专业与专业设置

(一)高等教育专业的内涵

专业起源于人类最初对于自然、自我和社会的总体认识,这种总体认识被统称为“哲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知识总量不断增加和分化,逐步产生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各种分支,这就是高等教育专业的雏形。之后,专业逐步成为人类在社会和生产生活中从事的具体业务规范,或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专业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多数欧美国家高校所谓的“专业”,是指一系列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的组织形式或课程计划。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沿袭了苏联专业的概念和内涵,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科学分类或生产部门的分工设立的学科门类,反映了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是学校内资源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加剧,专业的概念将逐步拓展,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性质设置的各类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的构成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等要素。专业培养目标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研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课程体系是社会职业需要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专业活动的内容和结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世界高等教育专业发展简况

世界高等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自我发展转向与社会互动发展的过程,反映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趋势。从中世纪的大学到12世纪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布局处于简单、自发的状态,最初只有文学、神学、医学、法学等。12世纪至16世纪初,由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神学的地位淡化,人的地位不断提升,哲学、文学、商学得到发展。18世纪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的繁荣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带来工学、农学的蓬勃发展。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之后,在采煤、冶金等许多部门,也陆续有了机器生产。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经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20世纪下半叶,知识经济和高新科技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经济学、管理学、军事学成为发展的主体,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核工业技术等得到长足发展,高等教育逐步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专业则在与社会、经济、人之间互动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分化、综合及复合交叉等多样化发展态势。

美国的专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和专业认证上。美国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是2002年4月修订的,包括研究生专业、本科专业、专科专业、职业技术专业等,分为三个级别:一级代表关系密切的一群学科,我们称之为学科群,共有38个,其中主要适用于学术型学位教育的13个,主要适用于应用型和专业学位教育的13个,主要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12个;二级代表专业内容与培养目标类似的一组专业,我们称之为学科,与我国的一级学科相似,共有362个;三级代表一个独立的专业,相当于我国的二级学科。美国的专业设置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自主权。本科生的专业划分比较粗,第一年、第二年甚至第三年都不分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条件在文理科中自由选择课程,到了第三年或第四年才确定一个专业。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出现于20世纪初,最早在医学领域实施,而后在法学、工程技术和药学等专业相继开展。认证结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美国社会对一所高校的地位和信誉的评价,最基本的依据就是该高校或专业是否得到特定认证机构的认证。

德国高等教育主要强调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专业设置的特点非常明显。一是具有健全的高校专业设置社会评价机制。规定所有高校的学科专业都要接受社会中介组织的动态评估认证,每五年一次。二是专业结构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如德国大学的法律、医学、师范教育等专业没有实行学位制度,学生是否通过统一的国家考试,是他们能否完成大学学业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能否顺利谋求对口职业的先决条件。三是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双元制”是享誉全球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校内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典范。学生在接受完9年普及教育后,75%以上进入“双元制”学院学习培训。这种模式为德国培育了大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三)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的专业设置始于1952年。当时,沿用苏联时期的专业设置模式,全国高校共设本科专业215种。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共设专业510种。这是我国第一次统一制定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国家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为以后制定专业目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共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本科专业调整工作。第一次从1982年开始,国家先后组织了文、理、工、农林、医药各科类本科专业目录的全面修订,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的局面,加强薄弱专业和新兴、边缘学科专业,适度拓宽专业口径,修订工作历时5年,专业种数由510种调整为671种。第二次于1989年开始,主要是解决专业归并和总体优化问题,形成体系完整、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通过修订,专业种数调整为504种,并于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第三次从1997年开始,主要是改变过去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于1998年7月顺利完成,专业种数由504种压缩调整为249种,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中,大的科类结构及专业目录均参照本科教育的有关规定执行。为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这个目录所列的专业分为19个专业大类,突出了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了学科分类的原则,体现了职业性和学科性的结合,并兼顾了与本科目录的衔接。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经历的几次大规模的调整,主要都是围绕着专业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程度进行的。专业无论是按经济规律还是按教育规律进行设置调整,专业种类数量、专业口径宽窄都是分别围绕着“少——多——少、宽——窄——宽”的轨迹在发展,步入了周而复始的循环发展,体现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趋势,也体现了国家遵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校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

(四)我国现行的专业设置情况

我国现行的与专业和职业相关的目录有两个,一是教育部门制定的学科专业目录,另一个是劳动人事部门制定的行业职业目录。

教育系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根据知识的系统性经过梳理归并而成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研究生教育层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分为12个学科门类,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12个学科门类下设88个一级学科、382个二级学科(学科或专业)。

第二个层次是本科教育层次。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共分为11类、249种专业,与研究生教育相比,学科门类少了军事学。

第三个层次是高等职业教育层次。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分为19个专业大类,分别是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下设78个二级类,分为532种专业。另外,每年通过地方院校申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备案、教育部统一组织审核,设置了部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目录》外专业。

劳动人事部门制定的行业职业目录是根据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知识水平和对从业者的培训考核要求等确定的,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现在执行的是1999年5月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它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8个大类中,第一大类主要指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第二大类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大类主要指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四大类主要指商业、服务业人员,第五大类主要指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第六大类主要指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第七大类主要指军人,第八大类主要指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它是劳动系统所举办的技工学校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人员从事各类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依据,与我们教育系统的学科专业培养规格和目标基本衔接。

▲二、我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一)本科专业基本情况

2007年,河南省共有普通本科高校31所,在校生50.7万人。全省高校本科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共设置本科专业239种,其中目录内专业193种、目录外专业46种。共有1470个专业点,其中工学434个、文学283个、管理学253个、理学217个、教育学77个、经济学65个、法学59个、农学31个、医学31个、历史学18个、哲学2个。可以看出,工学、文学、管理学和理学专业点较多,占专业点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9.52%、19.25%、17.21%和14.76%,均超过了10%;哲学最少,占专业点总数的比例不足1%。

从本科专业设置的门类来看,经济学、管理学类国家颁布的专业种类已全部设置,并已设置部分目录外专业;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农学、医学、法学、哲学类专业也基本设置完整。其中,教育学、理学和农学类中也设置了不少目录外专业,70种工学类专业目录中,我省有15种尚未设置,要适应我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需要,工学类专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理学和农学等专业类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从本科专业点布局情况来看,专业点数排前10位的专业分别是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法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旅游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10个专业布点数占专业总布点数的23.1%。专业点数量排名靠后的专业主要有保险、运动人体科学、教育技术学、化工与制药、矿物加工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产养殖学、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有的专业只有1个专业点。

从本科专业规模情况来看,在校生数排名前10位的专业分别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艺术设计、会计学、临床医学、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这10个专业在校生数占学生总数的27.9%。在校生数排名后10位的专业分别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教育、服装艺术设计、动物生产、煤及煤层气工程、纺织品设计、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广播电视编导、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现代纺织技术,这10个专业在校生数仅占学生总数的0.06%。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基本情况

2007年,河南省共有普通高职高专院校51所,在校生58.82万人。专业设置已涵盖国家颁布的19个专业大类,共设置专业356种,其中目录内专业331种、目录外专业25种。共有2022个专业点,其中电子信息类352个,财经类293个,文化教育类277个,制造类213个,艺术设计传媒类163个,土建类160个,旅游类75个,医药卫生类69个,农林牧渔类68个,轻纺食品类67个,生化与药品类60个,交通运输类39个,材料与能源类38个,资源开发与测绘类35个,法律类35个,公共事业类34个,环保、气象与安全类22个,公安类13个,水利类9个。可以看出,电子信息、财经、文化教育和制造4类专业点较多,占专业点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7.41%、14.49%、13.70%和10.53%,均在10%以上;水利、公安两类专业点较少,占专业点总数的比例分别为0.64%、0.45%。

从高职专业设置的门类来看,19个专业大类中,电子信息类专业数量最多,有352个专业点;水利类专业最少,只有9个专业点;财经类专业种类已全部设置;轻纺食品类、旅游类、文化教育类、制造类、艺术设计传媒类、电子信息类、土建类、法律类专业也基本设置完整;医药卫生类、公安类中虽然还有不少未设置专业,但这方面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量有限,基本是由国家控制设置专业;农林牧渔类、材料与能源类、环保、生化与药品类有20%左右的目录内专业尚未设置,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公共事业类、水利类、交通运输类仍有50%~70%的目录内专业尚未设置,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高职目录外专业设置较少。已设置的目录外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类、轻纺食品类、农林牧渔类、制造类,其中文化教育类最多。材料与能源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等11个大类还没有设置目录外专业。

从高职的专业布局情况看,专业点数排名前10位的专业分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旅游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文秘,这10个专业布点数占专业总布点数的23.4%。专业点数量排名靠后的专业主要有茶叶生产加工技术、高等级公路管理与维护、中药制药技术、石油工程技术、火电厂集控运行、物业设施管理、汽车改装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技术、证券投资与管理等专业,有的专业仅有1个专业点。

从高职专业的规模情况来看,在校生数排名前10位的专业分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护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临床医学,这10个专业在校生数占学生总数的29.8%。在校生数排名后10位的专业分别是电子声像技术、公路运输与管理、茶艺、农村行政管理、水生动植物保护、电子政务、农畜特产品加工、水文与工程地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影视表演,这10个专业在校生数仅占学生总数的0.05%。

▲三、我省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坚持抓专业建设促毕业生就业。结合河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和高新技术类专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初步建立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布局结构比较合理、特色比较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增强了教育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和贡献能力。

(一)专业结构明显优化

一是工科专业和高新技术类专业得到优先发展。为适应中原崛起的需要,满足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对人才的需求,2003年以来,全省高校新增工科类专业点578个,占新增专业点总数的32.4%。围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中医药等专业,共设置此类专业点262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14.7%。

二是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得到快速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与煤化工、铝工业、食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我省六大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其中,与食品工业相关的专业,由2000年的5个专业点增加到目前的19个,增加了280%。积极发展服务业和我省对内、对外开放急需的经济贸易、旅游、会计、金融等专业,此类专业占新增专业点总数的20%。

三是传统专业得到大力改造。积极推进传统专业改造,强化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我省农业院校紧跟当代农业发展趋势,拓展专业由产中向产前、产后链条的延伸。在加强食品加工、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市场等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努力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专业,促进了传统学科专业的新发展。

(二)特色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在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优势特色专业建设。2005年,我省启动了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了55个高等学校省级名牌专业点。2007年,根据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要求,开始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并将名牌专业建设与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接轨,培育建设了66个省级特色专业。目前,我省共有19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特色专业建设,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了学校专业布局的调整,优化了专业结构。

(三)专业评估机制初步建立

评估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长效机制。为保证新增专业建设质量,我省坚持每年对新增专业进行评估。对于评估不合格的专业减少招生计划,并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专业,停止招生。近3年,全省共有684个专业参评,先后有5个专业点被限制招生。另外,配合教育部对会计、英语等通用专业和影响面大的专业进行专业评估,有效地提高了这类专业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虽然我省在专业结构调整和内涵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与河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相比,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专业科类结构需要调整,传统专业数量较多,特别是文科类专业布点过多,新兴、交叉专业较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的工科专业薄弱;二是专业布局不尽合理,部分专业趋同化现象突出,不能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三是部分学校新增专业没有很好地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定位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导致新增专业当年甚至几年不能招生等。

▲四、我省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着眼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坚持“主动适应、适度超前,科学规划、注重特色,动态调整、持续发展”的原则,扎实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努力形成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专业体系;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专业调整机制,促进河南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会带来高等教育在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上作出相应的调整。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与进程,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妥善处理好近期与长远、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基础与应用、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始终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统一。优先发展与我省六大重点发展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大力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以及创新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专业;鼓励和支持发展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能源动力类、地矿类、交通运输类等专业;积极培育和增设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适度发展学科空白专业;适当限制布点集中、近年来就业趋于饱和的专业;严格控制专业布点过多、招生培养规模过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

(二)加强新兴交叉专业培育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新职业不断产生。国家劳动部门于2004年建立了职业信息发布制度,每年都要发布社会职业的变化信息。据统计,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共产生了131个新职业。职业的变化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进行调整适应。随着我省建设创新型河南、构建和谐中原战略目标的提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加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求高校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自身发展衍生出来的新领域,依托已有专业优势,集聚教学资源,有计划地开办社会需要的新兴、复合、交叉及边缘专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内容。高等学校要理清专业基本情况,对外部市场需求和内部教学资源深入调查分析,考虑本校办学定位、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选择那些发展方向意义重大、师资队伍结构优良、学术研究氛围浓郁、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并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根据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规划,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国高校中择优重点建设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我省规划建设8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00个省级特色专业点和一大批校级特色专业点。

(四)加强专业分类指导

本科专业是按学科目录划分,注重全面素质的提升,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各本科学校要在考虑学科特点的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宽口径设置专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专业是按行业领域的职业种类目录划分,它的培养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要求学生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注重实践性,强调应用性。各高职院校要偏重应用技术,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地方、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五)引导高等学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专业内涵建设是专业的生命力之所在。引导高校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趋势,加强以专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团队建设,建立一支适应专业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产学研结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研究,出一批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搭建平台;继续推进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带动其他专业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完善专业设置及管理机制

一是进一步把好专业设置关。按照国家和省里有关专业设置和管理规定,严格专业设置审批和备案程序,准确把握专业设置条件,适当控制新增专业数量,从严控制教育部布控专业,科学论证目录外专业设置。

二是建立专业设置预测机制。每年根据各专业学生的报考率、报到率和就业率,提出我省每年控制和鼓励发展的专业,指导学校做好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改造工作。

三是完善专业评估制度。对各专业的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并公布结果。以新办专业(指毕业生不足3届的专业)为重点,开展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专业,减少其招生计划并限期整改。

四是建立信息服务咨询平台。建立高等学校专业信息资源库,定期公布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专业布点、专业招生、学生就业等情况,及时提供全省经济、科技、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布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办学信息,强化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为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服务。

(作者系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

责编:路 童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