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总理更正信亲历记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更正 总理 亲历记

“新华社总编室:贵社昨天播发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其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

10月12日晚9点,扫描成新闻图片的温家宝总理当日致新华社总编室的一封亲笔更正信出现在新华网首页,引起舆论关注。

毛笔,黑墨,苍劲的字迹,短短64个字,一位大国总理的朴实真挚跃然纸上,感动民间。

值班秘书回忆事件原委

这件事是一位普通读者来电引出的。而接到这个电话的,正是总理更正信的接收单位:新华社总编室。

10月12日,总编室当天值班秘书单蕊接到了余建国打来的电话。经过沟通,得知对方是想反映新华社11日播发的总理署名稿件《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中关于岩石分类有误,按照值班室值班业务规程,单蕊向他表示:您稍等,我们马上为您做一个详细的电话记录。

挂断电话后,单蕊及当日带班秘书朱小燕立即调出该稿件原稿及已发稿,并通过互联网查找关于岩石分类的科学表述。经仔细核校,确定稿件可能有误后,这份电话记录被立即上报给了当天值班的副总编辑吴锦才。之后,按吴锦才的批示,值班室将这份电话记录传到了总理办公室。

几个小时后,也就是当天下午6点左右,值班室收到总理办公室回传的“电话记录”,总理亲笔批示请更正。一会儿,总理办公室传来了总理写的亲笔信,值班领导即向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同志报告,何平同志当即批示,要求根据总理意见将更正信内容播发通稿、并在新华网上载了信的手迹,这就是后来被媒体广泛转载的《致新华社总编室的更正信》c当晚,总理办公室将原件专门送达新华社。

谈起得知总理在自己记录的电话记录上作出批示时的感受,值班秘书朱小燕、单蕊表示:“我们只是按正常流程值班,没想过能够看到总理反馈回来的亲笔信。”

如果说新华社是承载着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普通读者信任的国家通讯社,那么总编室则是这个国家通讯社的窗口部门。而总编室值班室的24小时不间断值班,就是新华社为切实履行国家通讯社职责,不负政府、社会和百姓信任的重要举措之一。

这里是新华社采编业务的中枢,值班电话常年对外公布。尽管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上至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活动的报道,下至普通百姓反映的社情民意,总编室及其工作人员总是以高度的责任感,力争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搭建起新华社采编部门与社会各界沟通的高效桥梁。

“你好,我是家宝”

10月12日夜晚,这是新华社总编室无数繁忙镜头中极为平常的一幕:值班老总埋头阅批各种稿件,值班秘书不停歇地奔走取送文件,讲话声、脚步声、机器声、电话声、打字声交织在一起,已连续工作三四个小时的夜班值班秘书于佳欣略感疲惫。

就在这时,红机响了。于佳欣迅速接起电话,习惯性地问候:“您好,新华社总编室”,电话另一头传来一位女接线员礼貌的声音:“您好,总理办公室……”,听到这几个字的瞬间,佳欣脑海中掠过白天一读者对总理文章提出疑惑的电话记录,晚上带班的秘书宋晨正在处理更正信的播发事宜。还没等她反应过来,接线员继续说道:“总理要跟您讲话。”来不及紧张、激动和兴奋,于佳欣马上镇定下来,迅速理清思路,在女接线员声音消失两秒钟后,电话那头传来了一句:“你好,我是家宝”。

“因为曾多次在电视和广播中听到总理讲话,对他的声音已特别熟悉;但此时此刻,他的声音就在我耳边,不是在出席会议进行发言,而是在与我真切地交流,那么亲切,那么沉稳。总理和蔼可亲的形象一下子浮现在我的眼前。”于佳欣感叹。

总理在电话中解释了当时听课的情景:“我已经看过读者关于岩石分类提出疑惑的电话记录。我在北京35中听完课后讲话时,是想通过举岩石成份的例子,来说明老师在讲课时可对学生因势利导,重点没有在强调岩石的组成成分。在举这个例子的时候可能疏忽了。整理出的文稿又把‘比如’去掉了,给人感觉岩石只分成上述三类……”

于佳欣将电话转给了处理此事的吴锦才同志。

跟总理通话不到40秒,却让佳欣久久难忘,“没想到总理在闻知此事后,亲自打来电话,主动向我们普通的工作人员解释当时的情景,非常谦虚地指明自己的失误,主动承担了责任和表示歉意,并亲笔题写了致歉信。这一点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总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处世风格。”

新华社总编室是一个常年无休、每天24小时值班的地方。因为新华社具有受权发布中央重要文件、讲话、文稿、重要消息的任务,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就稿件问题打电话或写信探讨。这一传统是毛主席开创的。在新华社总编室进入会议室的过道上,悬挂着众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亲自给新华社撰写、修改文稿的手迹复制件中的五幅。在新华社多位值班老总的记忆里,都有着领导人亲自打电话安排播发稿件和修改稿件等情况。胡耀邦总书记那时还会把电话直接打到新华社国内部值班室。温总理也多次为文稿亲自打电话过来。

“我应该文责自负”

温家宝总理就文稿和更正信等情况,在电话里与吴锦才说了十几分钟,作了很多交流。

吴锦才说,总理在电话里说,“在座谈时讲话是口语表述,原话是‘老师可以讲岩石的分类,比如,沉积岩、岩浆岩、火山岩’。这是举例说明,对记录稿进行文字整理的时候,把‘比如’去掉了,给人感觉岩石只分成上述三类。”

吴锦才对总理说,新华社作为播发稿件的单位,应对经手的文稿一字一句核对。“11日下午经手处理播发讲话全文工作的,也是我。我当时主要注意力都放在华北包括哪些省区市的表述上,对其他部分内容看得不够细,总理我要向您检讨。”温总理说:“责任不在你们,既然署了我的名字,就应该文责自负。”

总理说,刚才看了读者的意见,觉得还是说清楚比较好。总理谦虚地说:“写信时,因为开了一下午的会,头有点晕,如果写得不准确,你们可提出来讨论。”

接着,总理谈到了文稿中关于“华北”的问题。因为此前网上有关于华北到底是否包括宁夏、陕西的讨论。温总理花时间仔细解释了他对有关地理教材“华北”分界的问题的研究和咨询。在文稿正式定稿前,温总理找了很多人研究,多位专家给总理提供了从自然地理、行政区划、经济地理、历史地理等多个角度定义“华北”内涵的意见,认为将宁夏、陕西划到“华北”是欠妥的。总理还说,有专家提供了一份最早出现“华北”字样的材料,是《天津晚报》,指的就是现在河北、北京、天津范围的区域。测绘局还给总理写了报告。

“总理身上有科学家认真、严谨的风格。他自己就曾说过:‘如果我不从事政治的话,我也可能成为一位很好的科学家。在我从政这几十年当中,一直没有离开过对科学技术的关注。我认为一位好的领导者,是应该具备科学素养和科学知识的。’坚守原则和虚心讨论这两种作风,在温总理身上体现得很充分。对的,就坚持;错的,就改正。总理在判断处理这些问题上,速度很快,很果断。他对文字的推敲是十分仔细的,而且,会多方征求权威专家的意见。”

吴锦才对曾经历的一个细节记忆深刻:“新华社去年10月17日曾经播发温家宝总理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专访的谈话全文,那天晚上正好也是我值班。稿件准备就绪时,晚上9点左右,总理亲自打电话到新华社总编室,说‘先不要急着发出去,我还想请几位院士帮我再看一看。’大概20分钟左右,总理又打电话过来,仔细讲解要修改的地方,就是其中提到映秀地震方向的部分,他将记录稿中关于地震走向的专用术语仔细作了修正。总理说,修正前找了两位院士帮助推敲。”

吴锦才说,因为总理很虚心,我们也敢于把看稿子遇到的疑问提出来。那篇谈话中提到“5·12”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原稿中温总理回忆说:“发生特大地震时我正坐在办公室里,地震后,震级8.0级让我很快就知道这场灾害波及面广,受灾严重程度深。我决定立即到现场。”吴锦才就“震级8.0级”这个表述提出,因为这是关于当时情景的表述,而当时地震部门上报和对外公布的数据是7.8级,之后几天才修正为8.0级,这样容易让人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这一疑问提出后,温总理当即说:对,当时是7.8级!应该改。那么,怎么改,你有什么意见?吴锦才说了两个修改建议,总理思考了一下,决定修改成“震级7.8级”,同时在后面增加“(后经校正为8.0级)”这样的说明文字。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