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水,文明的生死命门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命门 生死 文明


打开文本图片集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文明之源。纵览世界文明,不难发现大多数的文明发展都与河流有关。虽然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各文明形成的状况也不尽相同。而水却是各个文明共同的,也是致命的弱点。在所有的滋养过古代文明的大河中,只有中国的大河不曾间断地在为华夏文明输送着自己的水量,灌溉着流域内的土地,推动着流域内经济的发展……然而,今天中国的大河也将面临着干涸、断流曲窘况。我们不得不回首过往,以期从那些因水而亡的文明中获取重生的智慧。

水与文明

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州府丹佛开车,向西南行进大约4小时,就到了梅萨维德国家公园(Mesa Verde National Park)。沿着公园内蜿蜒的小路一直向前,路的尽头便是一道直上直下的崖壁,悬崖中赫然嵌着一群错落有致的房子。这就是古普韦布洛人(Anasazi)在13N14世纪修建的岩壁建筑群。很难想象古普韦布洛人为什么要将家园造在这样一个险峻的位置?没人知道答案,因为古普韦布洛人在这里生活了百余年后,神秘地从这一地区彻底地消失了。

考古学家发现,至少在古普韦布洛人定居的初期,这里还是一片茂密的松林区。松林不但为他们提供了建筑的材料,也为他们烹调与取暖提供了能源。而松核果在古普韦布洛人看来更是营养丰富的天然食物来源。然而到了公元1000年左右,这里的松林已几乎消失殆尽,成了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在那个遥远的年月,人类还没有产生永续发展的概念。因而当自然资源出现枯竭的时候,文明不得不屈从于生存取向。而这个时候,在恶劣的环境下,水往往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管是因为干旱,还是因为洪涝!

纵观世界三大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只有大河文明是农耕文明的源泉。古希腊哲学家在爱琴海边思考人和物的关系,印度哲学家在恒河边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学家在黄河边思考人和人的关系……而中国的黄河文明恰恰就是当初深入思考的结果,所以黄河成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文化摇篮。中国的哲学家用水作为比喻,作为象征,形容得最为贴切的便是“上善若水”。道家,特别是老子,以水的精神寓意人生态度,人生要处于这种卑下的、滋润性的、清澈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很美的。文化的传播也要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然而就是水啊、雨啊,这些东西成了中国思想文化非常重要的元素。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世界古代各个大河文明形成的状况也大不相同。尼罗河西面是撒哈拉大沙漠,整个上尼罗河流域和下尼罗河流域灌溉面积并不很大,可耕地非常有限。因而依赖于尼罗河的古埃及不得不采用粗放型的农耕。由于流域面积广、土地肥沃,中国一直采用的都是精耕细作型的农耕。而流经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与印度境内的恒河,所有的河域面积加在一起,也不及黄河、长江流域可耕地的1/20。中东地区常年的纷争,最主要的还是为争夺约旦河的河水。

在所有滋养过古代文明的大河中,只有中国的大河不曾间断地在为华夏文明输送着自己的水量,灌溉着流域内的土地,推动着流域内经济的发展……而今天中国的大河也将面临着干涸、断流的窘况。我们不得不回首过往,以期从那些因水而亡的文明中获取重生的智慧。

因砍伐森林而亡的古纳斯卡文明

纳斯卡人是为秘鲁留下奇异的“纳斯卡线”的神秘民族,他们生活在秘鲁南部沿海地区。考古学家对纳斯卡人遗迹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是系列的人为诱发事件令这个民族终遭到了“报应”。大约在公元500年,尽管拥有先进文明,但纳斯卡人从地球上消失了。科学家将纳斯卡人的灭亡归咎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例如席卷秘鲁的厄尔尼诺现象。最终以剑桥大学科学家为首的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发现了纳斯卡人走向灭亡的真正原因:大肆砍伐森林。纳斯卡人为了获得农业用地不惜将大片森林砍倒,整个过程持续了几代。最终,让曾经覆盖秘鲁沙漠地区的特有树种Huarango逐渐被棉花和玉米等农作物所取代。由于森林砍伐导致气候过于干燥,使得纳斯卡人不能在附近山谷种植足够的粮食,最终加速了他们的灭亡。

科学家研究了在伊卡山谷(Ica Valley)发现的植物残骸,以揭开当地气候变化之谜。Huarango树对沙漠脆弱的生态系统尤为重要,它们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湿度。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的戴维·贝雷斯福德一琼斯博士说:“这是一片独特的森林。Huarango是种具有显著固氮功能的树种。它既为当地人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还为他们提供木料和燃料等生产物资。”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林地的不断砍伐跨越了生态临界点,土地暴露于该地区极端的沙尘暴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肆虐下。事实上,没有了Huarango树的覆盖,在随后的几十年间,纳斯卡人的婴儿死亡率突增,成年人平均寿命下降,农作物欠收,干旱也如期而至。纳斯卡人最终在破坏自然的行为后,遭到惩罚走向“自我毁灭”。参与这项研究的英国皇家植物园专家奥利弗·哈利说:“前人的错误给我们上了如何在当前状态下管理贫瘠、干旱土地的重要一课。”霍霍卡姆古文明,死于干旱,亦或洪水?

离开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国际机场,有一条高速公路被命名为“霍霍卡姆”高速公路,这是为了纪念已经消失的霍霍卡姆(Hohokam)文明。霍霍卡姆文明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的中南部曾经繁盛了大约1000多年,然后在公元1450年左右突然消失了。

没有人比在查科峡谷和梅萨贝尔德的阿纳萨兹居民更了解霍霍卡姆人了,霍霍卡姆人通过引用盐河和希拉河的河水进行灌溉,成功地发展了农业。他们将灌溉渠道发展到河流水系以外480公里的地方。他们成功地种植了玉米、豆类和南瓜等农作物。闲暇时,霍霍卡姆人也追求艺术、制作和手工艺。霍霍卡姆人将自己曾经居住的城市称为“蛇城”。这个城市位于今天凤凰城的东南部,考古学家在那里发掘出很多美丽的珠子、手镯、陶器和彩绘品。在霍霍卡姆人发展的顶峰时期,人口最多的时候能达到20万,所占的领土面积超过了危地马拉。他们的贸易更发展到了今天的新墨西哥州、中美洲等地。

如此繁荣的文明是如何突然消失的呢?主流的研究者认为,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灾难性的干旱,而接踵而至的破坏性的洪水,又让对气候变化毫无准备的霍霍卡姆人彻底慌了手脚。

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大学的教授康妮答·伍德豪斯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研究了长达1200多年的古气候记录后发现,当中世纪的干旱发生的时候,霍霍卡姆的农业正处于发展和繁荣的阶段。这期间,霍霍卡姆人的居住和文化发生了很多变化:“蛇城”和其他很多人口密集的地方都已经荒芜了,同样的,文艺、手工作坊和贸易也消失了。虽然霍霍卡姆人勉强地应付过去了,但是遭受了13世纪的另一场干旱,以及14世纪初期的一场洪水后,到了15世纪中叶,霍霍卡姆人已经彻底不存在了。

到底是干旱,还是洪水造成了霍霍卡姆的灭亡,我们或将永远不能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水文事件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拥有1000多年的繁荣历史的霍霍卡姆人来说,或许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的文明在面对恶劣的水环境的时候竟如此不堪一击。

死于干旱的玛雅人

玛雅文明在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有过大约600年的繁荣岁月。玛雅文明的技术水准停留在石器时代,各个都市之间自成王国。公元800年前后,玛雅人放弃了高度发展的文明,大举迁移,他们所创建的每个中心城市也相应地终止了建造新的建筑。玛雅文明很快消失于美洲的热带丛林中。

干旱,是目前关于玛雅文明消失原因的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在很多科学家看来,玛雅文明的陨落是由于当地连年发生干旱,摧毁了古文明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而玛雅人又没有打井竖渠的的水利知识,因此在湖泊河流干枯断流之后,农业的欠收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映,巨大的都市文明最终分崩离析。

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玛雅文明有着复杂的宗教体系,城市都是以金字塔和神庙为核心。在兴建金字塔和神庙时,玛雅人习惯于用白石灰来粉刷外墙,而烧制石灰需要大量木材,他们便开始砍伐森林。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金字塔修建得日益增高,对木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最后,大片森林被砍伐殆尽,当地的环境逐渐恶化,干旱自然不可避免。对于这一观点,目前墨西哥南部和美洲各国广泛分布的玛雅金字塔遗迹就是最好的证明。

与之相似的观点还有:玛雅文明虽然是城市文明,却建立在玉米农业的根基之上。自古以来,玛雅人采用一种极原始的耕作法——他们先把树木统统砍光,过一段时间干燥以后,在雨季到来之前放火焚毁,以草木灰作肥料,覆盖住贫瘠的雨林土壤。烧一次种一茬,其后要休耕1~3年,有的地方甚至要长达6年,待草木长得比较茂盛之后再烧再种。然而,当文明繁盛、人口大增时,农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玛雅人便不得不更多地毁林开荒,同时把休耕时间尽量缩短,然而这样一来,土壤肥力持续下降,玉米产量越来越少。玛雅文明在人口大发展之后,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活资源枯竭的严重问题,社会状况一落千丈。

最新研究表明,玛雅地区发生的旱灾有着明显的周期性——大旱灾每隔208年就发生一次。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地质学家戴维·霍德尔领导他的小组,在墨西哥南部的奇昌卡纳布湖湖底取出沉积物,获得了1.9米的沉积岩岩芯样本,对样本中的碳酸钙浓度进行了研究。干旱年份湖水的蒸发量较大,对应时期沉积物中碳酸钙的浓度也就较高。分析结果发现沉积岩中的碳酸钙浓度,表现出了明显的年代周期性。每208年,湖底的沉积物中就有高浓碳酸钙层出现,也就是说,每208年,当地就会发生一次旱灾。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公元750年至850年,这正是玛雅文明消失的年代。而208年这个周期,和太阳活动每206年就有一次增强的周期正好吻合。然而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干旱缺水都是玛雅文明走向灭亡的关键。

楼兰古国,因水而亡?

楼兰古国位于若羌县东北部、罗布泊以西,孔雀河南岸。这里曾是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更是闻名遐迩的丝路重镇。与之前消失的古文明一样,这个曾经名噪一时的古国在公元4世纪前后神秘地消失了,徒留一片废墟静立在沙漠中。

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以楼兰而分。这让依山傍水的楼兰古城成了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公元前77年,楼兰地区成为西域农业发达的绿洲。然而,到了今天,探险家、考古学家们只能在干枯的孔雀河畔看到楼兰古城的残垣断壁。城内破败的建筑遗址了无生机,显得格外苍凉、悲壮。曾经显赫一时的文明古国为何竟然消失得如此彻底?

《水经注》为我们揭开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据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i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甚至还曾颁布过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这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楼兰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断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

大约一万年前,地球环境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即由末次冰期的干冷环境演变成冰期后时期的湿润环境,借此契机,人类文化也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而一万年之后,地质环境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性变化,距今约10000年N8000年为升温期,距今约8000年~3000年为高温期(气候适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为降温期。这三大环境格局变化为地质、生物、化学与物理的古环境研究所证实,只是在三阶段划分的时间上,由于方法、地点或研究对象的不同而略有出入。这种环境气候的变化规划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与方式。

以楼兰为例,新石器时代人类便涉足这里,青铜器时代这里人口繁盛,这时恰值高温期,罗布泊湖面广阔,环境适宜。但此后进入降温区后,水土环境变差,河水减少,湖泊缩减,沙漠扩大。距今约2000年左右旱化加剧,这表现在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冰进发生,黄土堆积,湖沼消亡,海退发生。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纪(中原的汉朝到北魏时期),这时正是旱化加剧的时期。其实,在这一旱化过程中,不仅是楼兰古城消亡,由于沙漠扩大,先后还发生了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的消亡。

除了地壳活动的因素外,造成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改道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积了大量的泥沙。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多汇聚在罗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长,泥沙越积越多,淤塞了河道,这两条河流不得不另觅新道。河水流向低洼处,形成新湖。而旧湖在炎热的气候中,逐渐蒸发,成为沙漠。水是楼兰城的生命之源。罗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楼兰城水源枯渴,树木枯死,楼兰人不得不弃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则认为,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很复杂。这里面既有全球性的问题,也有地域性的问题,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还有人为方面的因素。人类活动对罗布泊干涸的影响,在晚近期可以说越来越大。水源和树木是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楼兰古国正建立在当时水系发达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这里曾有长势繁茂的胡杨树供其取材建设。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他们砍伐掉许多树木和芦苇,这无疑会对环境产生负作用。在这期间,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5号小河墓地上密植的“男根树桩”说明,楼兰人当时已感到部落生存危机,只好祈求通过生殖崇拜来保佑其子孙繁衍下去。但他们大量砍伐本已稀少的树木,使当地已经恶化的环境雪上加霜。

为水而战的苏美尔人

苏美尔人是最早发动水资源战争的民族。大约75D。年前,苏美尔人在如今的伊拉克利用河水建造了第一个大型灌溉系统。他们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将水引入长长的水渠,筑起土墙防止泉水漫溢。他们也开始建造大城市,如乌尔、基什以及乌鲁克,在那里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诞生了最早的科学。大约5000年前,乌玛国王挖开邻国吉苏通向幼发拉底河的渠道堤岸,破坏了吉苏的粮食自给能力。吉苏国王并未屈服,又挖了一条新渠,从幼发拉底河的姊妹河——底格里斯河中取水。吉苏的实力从而超过了乌玛,最终见证了乌玛的灭亡。但随之土地逐渐退化,小麦出现歉收。小麦被大麦取代,接着大麦也出现歉收。土地由此变得荒芜,文明衰败,土地又恢复到了沙漠状态。

当英国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爵士于20世纪30年代在乌尔发掘时,感到无比地困惑:“对于那些曾亲眼看到过美索不达米亚沙漠的人来说,这古代世界的出土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实在悬殊太大了,如果乌尔曾是一个王国的首都,如果苏美尔曾是个巨大的粮仓,那么为什么这里的人民荡然无存?为什么这里的土壤失去了肥力?”

伍利的后继者认为,河水带来的少量盐分,在田地中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最终使土壤和庄稼受到了毒害。3800年前楔形文字的刻写板,描述了一个处于垂死挣扎中的农业系统:“黑色的土地变成了白色”“农作物遭到盐分的扼杀”……这或许能解释小麦首先被淘汰的原因,因为它不如大麦耐盐碱。对河流的利用创造了苏美尔人的文明,但最终也毁灭了它。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