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太平广记》与唐代阿拉伯商人的科技生活(上)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太平广记 阿拉伯 唐代 商人 科技

摘要: 《太平广记》所载唐朝伊斯兰商人的科技生活虽然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但是其中又确实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伊斯兰商人现实生活的生动体现。我们透过各种扑朔迷离的“传奇”现象,不仅看到了伊斯兰商人精明的财富意识,而且更加深刻领略了他们在冶金、医药、建筑、航海、生物等多方面的博学才识和他们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风貌。事实上,伊斯兰商人的科技生活已经构成了唐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伊斯兰商人; 唐朝;科技生活史

中图分类号:K242: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2 02-0110-08

TAIPINGGUANGJI and the Technological Life of Arabian Merchant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 Study Centered on the Early Islamic Merchants

LV Bian-ting

Abstract:The technological life of Islamic merchants in the Tang dynasty described in the book TAIPINGGUANGJI has some legendary flavor, but the description reflects the real history and exhibits the vivid real life of Islamic merchants during the particular historical period. By use of all kinds of complicated and confusing legends, we not only see their wise wealth consciousness but also appreciate their erudition in metallurgy, medicine,architecture,navigation and biology and their brave spirit of adventure. In fact,the technological life of Islamic mercha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ivilizatio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Key words: Islamic merchants; the Tang dynasty; history of technological life

伊斯兰教于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之后,很快就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向东传入中国。根据《旧唐书》与《册府元龟》记载,永徽二年(651年)八月乙丑,“大食国始遣使朝献”[1]。通常人们把这一年看作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始。1980年杨州唐代墓葬出土饰阿拉伯文“真主至大”的釉彩背水壶,它是唐代穆斯林礼拜前用的汤瓶物证,表明伊斯兰商人已经构成唐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伊斯兰教鼓励其信徒到中国来寻求知识,同时进行商业贸易,交流手工业技术和创造财富。这样,唐代的首都长安以及广州、泉州、扬州等沿海城市,便成为多数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商人的主要“留住”之地,经水子立先生考证:武则天在位的天授年间(690~692年),仅广州、扬州、泉州阿拉伯人即多至数以万计。至于长安、洛阳等地的阿拉伯、波斯商人亦很可观[2]。不过,为避免概念上的混乱,笔者在此所使用的唐代伊斯兰商人概念,特采纳白剑波先生的说法,即唐代的伊斯兰商人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大食、波斯裔的中国穆斯林商人,即史籍所称的“蛮裔商贾”;二是大食、波斯、回纥、突厥及西域其它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有的穆斯林,他们与唐廷之间也有较多的经济活动[3]。另,《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下称“提要”)认为《太平广记》一书“记大食、波斯等国胡商来华贸易事甚多,可视为早期中国伊斯兰史的记载”[4]。据此,《提要》把《黑鞑事略》、《长春真人西游记》、《西使记》、《元西域人华化考》等著作都视为“伊斯兰文献”,显然,这是一种比较宽泛和广义的概念,其中有些地方可能与景教商人相交叉,但相比较而言,在唐朝的蕃商群体中,伊斯兰商人扮演着主要角色,无疑是唐朝蕃商的主体,因此,本文将“胡商”一般都视为早期伊斯兰商人。

从目前已知的存世文献典籍看,唐宋士人一直都比较关注伊斯兰商人入唐后的生活状况,其中北宋初年李昉等所编纂的《太平广记》载有较为丰富的伊斯兰商人科技生活记录,惜学界迄今尚无专文论之。另检索《太平广记》,文中多将伊斯兰商人称之为“波斯胡人”、“番客胡商”、“西域胡人”等,这些“胡人”虽大都以经商为业,但其不乏科学见识,有的甚至还非常专业和精深。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角度,试对唐代伊斯兰商人的生活面貌作一粗线条的勾勒,以期抛砖引玉。

一、鉴别珠宝与伊斯兰商人的矿物学知识

如众所知,入唐的伊斯兰商人多以经营珠宝为主,故长安、扬州等地颇多伊斯兰商人开设的店铺,如长安城的西市就有不少波斯邸。至于邸中所经营的宝物,其来源一则从本国运来,一则通过各种途径在唐朝境内购买,故《太平广记》载有许多伊斯兰教商人从唐朝民间购买宝器的实例,即反映了当时伊斯兰商人买卖与鉴定宝器的生活状况。由于买卖宝器需要非常专业的矿物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买卖和鉴定宝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专业科技知识应用于商道的过程,而伊斯兰商人经商的成功经验之一便是他们具有比较高深的科学修养。例如,舍利又称“宝骨”,为尸体焚化后所形成的舍利之类物状体,常被视为佛门珍宝。因此,有机会获得舍利,那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太平广记·宝骨》载,有位胡商在长安西市用“直一千万”从某僧人手中购得一颗“如锈钉”的“宝骨”[5]。尽管学界对舍利的物质结构尚有不同的认识,但从它属于人身体内的结晶物来分析,舍利应是一种特殊的矿物质。《太平广记·水珠》又载,大安国寺系唐睿宗李旦(662~712年)的旧邸,李旦即位后,曾施舍于该寺院一颗“值亿万”的宝珠,“状如片石,赤色,夜则微光,光高数寸”。寺僧虽纳之櫃中,以示“圣物”,但他们实际上却并不以此物为贵。开元十年(722年),“寺僧造功德,开櫃阅宝物,将货之”。在一般人看来,“此凡石耳,瓦砾不殊”,不曾想,有位西域胡人“阅市求宝,见珠大喜”,最后用钱四千万贯将其买走。众人不解,西域胡人便道出了此宝珠的秘密。西域胡人说:“吾大食国人也,王贞观初通好,来贡此珠。后吾国常念之。募有得之者,当授相位。求之七八十岁,今幸得之。此水珠也。每军行休时,掘地二尺,埋珠于其中,水泉立出,可给数千人,故军行常不乏水。自亡珠后,行军每苦渴乏。”[6]诚然,这则奇闻未必可信,但是像“夜则微光”这类夜明珠本身具有微量的放射性,而现代科学证明,应用放射性方法寻找地下水确实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物探技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