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6篇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6篇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 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历程秦书生王新钰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经历了萌芽探索、初步形成、丰富发展和系统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6篇,供大家参考。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6篇

篇一: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

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历程秦书生 王新钰摘 要 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经历了萌芽探索、初步形成、丰富发展和系统完善四个阶段。建党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萌芽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初步认识到要搞好环境保护并制定了工作方针;改革开放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初步形成阶段,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环境法律建设和环境管理开始受到重视;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的丰富发展阶段,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出要构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政策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统完善阶段,我们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提出要以系统工程的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民生建设,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和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 D61;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 851X (2021)02 -0033 -1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发展历程研究”(批准号:20FKSA003)。【作者简介】秦书生 (1963 -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邮政编码:110169;王新钰(1997 -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邮政编码:110169。致谢:感谢审稿专家匿名评审,当然文责自负。伴随 100 年来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水平。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一个不断提高理论认识、循序渐进发展的演进过程。从植树造林、综合利用资源,到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提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和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经历了萌芽探索阶段、初步形成阶段、丰富发展阶段和系统完善阶段。3 3

 一、萌芽探索阶段 (建党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萌芽探索阶段大体包括从建党初始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这一历史时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萌芽探索。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提出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但是他注意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有益于生态环保的重要措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成为新中国环境保护工作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实践水平不高。这一时期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仍处于萌芽探索阶段。(一)重视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就有的理想。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时期,毛泽东都十分重视林业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谈到林业问题有近百次。1928 年毛泽东于江西永新倡导百姓造林;1932 年,毛泽东等签署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1938—1942年,在毛泽东的倡议下,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动群众植树 260 万株;1943—1946 年,在陕北张家畔荒滩植树 500 余万株 (刘增惠,2010)。1944 年,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说:“陕北的山头都是光的,像个和尚头,我们要种树,使它长上头发。种树要订一个计划,如果每家种一百棵树,三十五万家就种三千五百万棵树。搞他个十年八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向全国发出了“绿化祖国”和 “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 ② ,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响应,极大地推动了林业发展。1958 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③ ,1966 年又要求 “一切能够植树造林的地方都要努力植树造林,逐步绿化我们的国家,美化我国人民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④ 。党和国家也相应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和方针政策,对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56 年,林业部提出了 12 年绿化全国的初步规划;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 《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1963 年,国务院发布了 《森4 32021 年第 2 期①②③④《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四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 153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 (2003):《毛泽东论林业》(新编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40、67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 (2003):《毛泽东论林业》(新编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51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 (2003):《毛泽东论林业》(新编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77 页。

 林保护条例》;1967 年,毛泽东签发了 《关于加强山林保护管理、制止破坏山林、树木的通知》;1973 年,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试行草案)》;等等。(二)重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资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尤其是生产资料的节约。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勤俭节约作为基本遵循,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提倡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毛泽东动员全国各领域、各战线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指出 “必须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作风,厉行节约”① ,“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② 。在当时国家百废待兴、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下,毛泽东高度重视资源节约,把国家富强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机联系起来,并将其作为建设强大国家的方针,蕴含着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理念。这一时期虽然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资源节约思想,但传承了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为党的资源节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960 年 4 月 13 日,毛泽东在谈话中指出 “要充分利用各种废物,如废水、废液、废气。实际都不废,好像打麻将,上家不要,下家就要”③ 。1970 年,周恩来也提出,“要综合利用,把废水、废气都回收利用” “消灭废水、废气对城市的危害,并使其变为有利的东西”“综合利用就变害为利。没有不可利用的东西”④ 。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物质循环利用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具体实践和发展,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重视兴修水利,狠抓水土保持工作在党成立初期,毛泽东就多次提及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早在 1934 年初,毛泽东就曾鲜明地指出:“在目前的条件之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⑤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发生了多次较大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些灾害的发生与危害触动很大,并坚定了治理水患和振兴5 3秦书生 王新钰: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历程①②③④⑤《国家预算要保证重点建设又要照顾人民生活》(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三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 160 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 240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2013):《毛泽东年谱 (一九四九—一九七六)》 (第四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 373 页。《周恩来总理有关环境保护的谈话和讲话》,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第 464 页。《我们的经济政策》 (一九三四年一月),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 131、132 页。

 农业的决心和信念,从流域治理、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入手,动员全民大兴水利。例如,1958—1960 年,中央先后四次召开有关南水北调规划的会议,制订了南水北调工作计划;20 世纪 60 年代初,毛泽东发出了 “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1974 年,国务院批转了 《关于黄河下游治理工作会议的报告》;20 世纪 70 年代,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等等。毛泽东坚持治水与改土相结合,狠抓水土保持工作,1956 年在修改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草案)》时提出 “兴修水利,保持水土”,指出“在垦荒的时候,必须同保持水土的规划相结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险”① 。1957 年,国务院第四十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水土保持暂行纲要》,并成立全国水土保持委员会。(四)初步认识到要搞好环境保护并制定了工作方针1972 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次全球性的环境会议,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我国也看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了环境保护对国家发展的影响。1973 年 8 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了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 32 字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本次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史上第一部综合性法规 《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试行草案)》,这也是新中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起点。其进一步明确提出的 “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企业,防治污染项目,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 “三同时”原则成为我国环境管理的重要原则,此后被写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同年11 月,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环境保护标准《工业 “三废”排放试行标准》。至此,环境保护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详细部署了环境保护工作,使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制定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律文件,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成为新中国环境保护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二、初步形成阶段 (改革开放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而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问题有增无减。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应对,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重视环境法律建设和环境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6 32021 年第 2 期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2013):《毛泽东年谱 (一九四九—一九七六)》 (第二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 507 页。

 (一)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认识到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不足。1978 年 9 月,邓小平在听取开荒问题的汇报时指出, “搞大面积开荒得不偿失,很危险……开荒要非常慎重”① ,体现了他坚持经济发展不能破坏环境的思想。1981年 2 月下发的 《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指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一定要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② 。1984 年 5 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指出要 “保障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使我们的环境状况同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③ 。为进一步规范和引导人们尊重自然规律、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1986 年 11 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发布了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指出 “在开发自然资源时,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类型、区域和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保护和开发规划,坚持因地制宜”④ 。可见,党中央已经意识到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二)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1978 年 12 月 18 日至 22 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推动我国走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1978 年 12 月 31 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讨论通过的 《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指出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搞上去,并提出了具体意见。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以党中央的名义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1981 年 2 月 24 日下发的 《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抓紧解决突出的污染问题,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1983 年 2 月下发的 《国务院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几项规定》指出,各工业企业应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废弃物综合利用,以进一步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提高经济效益。1983 年 12 月 31 日至 1984 年 1 月 7 日,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环境保护被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此后,国务院陆续下发了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发布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7 3秦书生 王新钰: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历程①②③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375 页。《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一九八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

篇二: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

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 ]23 他也曾特别指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 ] 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引领中国走向永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新道路。从多角度、多维度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逻辑及其发展规律,对于“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为全球走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历时态视野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演进历时态是研究事物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即对事物从时间维度考察其历史发展过程的纵向研究,与历史唯物主义一脉相承。在历时态视野下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轨迹,能够从历史的动态角度探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脉络,科学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一)自然生态平衡观20 世纪 80 年代初,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宁德主持工作期间,运用生态平衡思想指导实际工作。他指出,修堤能够解决人行车通问题, “但水的回流没有了,生态平衡破坏了”[3 ] ;大量使用地热水可以解决疗疾洗浴问题,但地面建筑下沉了。“这类傻事千万干不得!”[3] 习近平“防止修堤断流、水取地沉”的主张,充分体现生态学原则的生态平衡思想,这种渗透于实践工作中的自然生态平衡观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这种自然生态平衡观引导人们意识到人类要长久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人收稿日期:2017-12-18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子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 (17KSH13);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东北国有林区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15-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15BKS053)作者简介:刘经纬(1972 —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研究。通讯作者:吕莉媛(1977 — ),女,山东牟平人,研究馆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研究。行政论坛 2018年第2期 总第146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演进及其规律探析◎刘经纬1,2(1.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黑龙江省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智库,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吕莉媛 (哈尔滨师范大学 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生态科学理论和中国优秀生态伦理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 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时态与共时态辩证关系的视角考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演进,体现出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科学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演进轨迹,分析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对于在实践层面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演进;规律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员园园缘 - 源远园载(圆园18)园2 - 0园05 - 0605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DOI:10.16637/j.cnki.23-1360/d.2018.02.001

 网络出版时间:2018-04-03 10:07:10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360.D.20180402.1804.002.html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类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才能谋求永续发展。(二)人与自然的和谐观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21 世纪初,习近平在闽东工作时期,力主立足实际发展生态农业,在此基础上发展工业。他强调, “振兴闽东在于‘林’字”[4 ]83 ,要求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统一”[4 ]84 ,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人出生于自然,生活于自然,终于自然,人的本质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遵守自然界的规律并受其制约。习近平曾经说过:

 “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4]83 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启示人们共同反思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所造成的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提醒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我发展和建设。只有合理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人类社会才能实现永续发展。(三)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观21 世纪初期,习近平在浙江主持工作期间,形成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以人为本、以绿色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发展观。习近平指出:

 “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5] 以人为本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抱负。在此期间,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提出绿色生产方式的发展理念,并提出绿色产业、绿色制造、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等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纲领。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实质上是违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观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从人的主体本位立场出发,对人与自然和谐观进行提升,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倡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生态民生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政之后,把以人为本的生态观进一步发展为政治意涵丰富的生态民生发展观。习近平的生态民生发展观体现科学与担当精神。习近平指出: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6 ] 生态民生发展观强调,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作为经济问题, “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7]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8 ]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9 ] 。生态民生发展观是在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注重民生福祉,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公共产品,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老百姓在分享发展红利的同时,更充分地享受绿色福利,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3 ] 。习近平的生态民生发展观在强调生态文明的同时,注入“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理念,在生态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民生需求,在民生保障网中增加一道绿色屏障。(五)

 “生命共同体”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又有了新发展,他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高度。作为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提出人与自然构成“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曾对这个生命共同体做过阐释:

 “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0] 人与山水林田湖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责任,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8 ] 。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的自然界与人的“无机的身体”思想一脉相承,也是对当代生态哲学“把自然看作一种生命现象”论断的阐释和印证。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思想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生态文明的科学论断。(六)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在历经工业文明的生态苦难之后的新式文明追求;它既代表着人类对历史实践的理性审思,也寄托着他们渴望拯救地球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远景 [11] 。由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再一次高度强调要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这既是延续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2015 年,习近平强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净化政治生态环境,进一步充实并完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性。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但体现06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体现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坚定信心。2015 年 11 月,习近平在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时,将生态文明思想带上世界舞台,他强调,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目前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未来,中国将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习近平的系统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以务实、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号召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担当精神,体现在生态文明道路上的决心和智慧。(七)前瞻性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一次对生态文明进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科学阐释。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 ]50 。这是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的阐述,深化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1 ]11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包含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生态环境需要,前瞻性地描述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的美丽蓝图。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也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努力方向,前瞻性地指导建设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

 “推进绿色发展”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论述,站在人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发展、面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高度,描绘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蓝图,体现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思想。也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

 “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1]52 习近平的前瞻性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彰显了“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的远见卓识与使命担当。二、共时态视野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演进共时态是对同时存在的一个或多个事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阶段的逻辑关系状态进行研究,即对事物从空间维度进行横向研究,与辩证唯物主义一脉相承。在共时态视野下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空间的横向维度考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关系,有利于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空间逻辑关系。(一)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在全国各地考察时,针对地域特色、地方民俗和环境特点发表重要讲话,体现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2013 年 4 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重点工作落脚在“增绿” “护蓝”上,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留给子孙后代;2014 年 2 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调研时指出,特大城市的环境治理工程是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进行落实;2015 年 5 月,习近平在浙江召开会议强调,要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进行科学布局,在扎实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上使人民生活质量增长点体现在良好生态环境上;2015年 6 月,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指出,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用实践行动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2015 年 7 月,习近平在吉林考察时强调,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措施, “推进清洁生产,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12 ] ;2016 年 1 月,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指出:“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协调发展任务繁重……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13 ] ;2016 年 5 月,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黑龙江的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清洁生产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使黑龙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习近平的这些重要指示,无不是根据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做出的科学论断,体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此外,在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中,习近平将绿色发展与民生福祉紧密联系,明确指出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 “绿色惠民”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二)区域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不但要重视各地区的地域特色,而且要注重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健康的内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孤立前行,应该在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和地域协调的基础上统筹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着重强调:“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14] 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也强调:

 “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篇三: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

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2021 年 10 月第 41 卷第 5 期Oct.

 2021Vol.

 41

 No.

 5自然之返魅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到当代生态文明的演进逻辑林丽萍 , 茅根红(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广东

 广州 510631 )[ 摘要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与自然内在统一 , 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的有机整体 。

 历史与实践使马克思主

 义超越了知性思维 , 使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关系成为可能和必然 , 同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

 然关系的存在论根基 。

 而生态文明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 , 是以生态文明

 为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在当代的充分表达 。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马克思主义源流到当代人与自然关系和

 解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 , 有助于推进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 让自然重新附魅 , 最终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

 文明幸福发展 。[ 关键词 ] 马克思 ; 人与自然关系 ; 生态文明 ; 历史 ; 实践[ doi ] 10.

 19575/j.

 cnki.

 cn42

 — 1892/g4.

 2021.

 05.

 015[ 中图分类号 ] X24 ; A81

 [ 文献标识码 ] A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 , 生态文明

 理念有其现实基础 , 具体表现为对人与自

 然关系冲突的一种危机意识或问题意识 , ,

 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克服经济主义 、 、 工具

 理性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现代性拯救方

 案 。

 而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演进理路

 出发 , 生态文明实为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

 关系思想内化为中国本土生态治理思维的

 成果 ,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

 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

 故而重返马克思主义

 经典文本 , 缕析生态文明理念的马克思主

 义经典源流 , 从 “ 终结 ” 形而上学后的实践

 或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出发 , 廓清马克思主

 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存在论根基 。

 这不仅有

 助于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人

 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认识 , 还能拓宽分析和解

 决当代生态问题的理论视域 , 开辟 21 世纪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

 。[ 文章编号

 12 096 — 3734 ( 2021 )

 04 — 0080 — 06一 、 缘起 :

 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

 然关系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 , 借助历

 史与实践逻辑来审视和看待人与自然的关

 系 , 从有生命的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性活

 动

 — — 劳动 、 生产等实践所生成的社会历

 史来考察人与自然关系 。

 从而探索出一条

 从顺应自然到宰制自然 , 再到寻求人与自

 然和谐与和解的文明之旅 。

 。一方面 , 马克思认为人类本身就是自

 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 , 即 “ “ 人直接地是自然

 存在物 ” 1 〕 209 。

 马克思曾指出 “ “ 人是自然界

 的一部分 ” 皿 1 , , 由于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生

 存资料以维持生存 , 自然界在一定程度上

 是人的身体 , 是人为了生存与发展而与之

 保持源源不断的互动作用 。

 恩格斯在对杜

 林先生的批判中也明确提到 , , 人本身就是[ 收稿日期 12021

 —

 05

 —

 13[ 基金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西方女性主义性别正义理论范式研究 " ( 16CKS032 )

 ; 华南师范大学 “ 挑战杯 ” 金

 种子培育项目 “ 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 " ( 21MYKA03 )

 。[ 作者简介 ] 林丽萍 ( 1993

 —

 )

 , 女 , 福建福州人 ,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

 究 ; 茅根红 ( 1982

 —

 )

 , 男 , 安徽望江人 ,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研究员 ,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HJSFXYXB

 80

 林丽萍 , 茅根红 :

 自然之返魅 :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到当代生态文明的演进逻辑发端于自然界并伴随自然界共生发展起来

 的⑵心" 。

 在人类社会中 , 自然界不仅成为

 人与人交互之桥梁 , 以及人的实践活动之

 要素 , 还成为人本质的存在之根柢 , 这是因

 为 “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

 说才是存在的 ” 3" 。

 另一方面 , 马克思认

 为人与自然关系是内在统一的 。

 人通过自

 身劳动调控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生产资料

 转换过程 [3]Z07 - 208

 o 马克思从社会生产过程

 中的劳动维度进行挖掘 , 指出劳动是人与

 自然相统一的介质 。

 如 , , 人们通过劳动的

 形式 , 对从自然界中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加

 工和转换 , 使之成为人们所需的物质生活

 资料 , 伴随此过程形成的无用资源 , 又将以

 某种形式循环回大自然 。

 显见 , 社会是重

 生了的自然界 , 其不仅实现了人与自然界

 的本质的同一 , 还生发了人的自然主义和

 自然界的人道主义 3" 。

 。马克思主义缕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同

 时 , 还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与

 自然关系 “ 破裂 ” 的本质原因 。

 资本主义制

 度下资本家血液里流淌着的对物的贪婪 , ,

 赤裸裸追求利益至上的资本逻辑 — — 通过

 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剥削工人 。

 在资

 本家盈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自然资源的

 大量挖掘和开采以推动生产发展 。

 正如马

 克思在 《 资本论 》 中所分析的 , 资本主义社

 会生产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同时却也制

 造着生产者的殉难史 , 其为了满足人生存而

 耗费的土地组成部分不能复归土地 , 致使人

 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互失衡 , 且土地永恒的

 持久肥力遭致破坏 [3]5?9

 o 显见 , 与封建社会

 相比 , 虽然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

 产力的发展 , 但却是以环境作为代价的 。

 。对此 , , 马克思找到了彻底解决人与自然

 矛盾关系的出路 , 他认为如果要改善资本主

 义制度下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 只有从制度层

 面才能瓦解环境恶化的诅咒 。

 通过无产阶

 级的社会变革来推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 ,

 从而建立一个充满 “ 社会化的人 ” 和 “ 联合起

 来的生产者 ” 的共产主义社会 。

 在这个社会

 中 , 人们将合理地调节生产者与自然之间的

 物质转换 :

 生产者们通过耗费最小的力量 , ,

 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

 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转换 M9Z8 - 929

 o 是以 , ,

 马克思认为只要社会生产中仍然是以资本

 主义性质为主导的生产关系 , 那么人与自然

 的和解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就 。

 唯有建立

 共产主义社会 , 人类才能解决生态问题 , 真

 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与文明发展 。

 因为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 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

 人道主义 , 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

 义 , 所以共产主义的建立是人和自然之间 、 、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W对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关

 系 ,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之有着极

 为密切的联系 , 尤其是启蒙辩证法的思想

 深刻陶染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 甚至生态

 运动和生态学思潮 。

 如 , 在 《 启蒙辩证法 : :

 哲学断片 》 》 中 ,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阐释了

 启蒙精神的异化现象 , 也进一步思考了人

 与自然的关系 。

 启蒙理性强调人对自然万

 物的至高统驭权 , 人对自然的统治割裂了

 人与自然的关系 , 因而人类也将承受自然

 的报复 [5] o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 , 工具理性 、 、

 技术理性或奴役理性改变了人的生活方

 式 。

 以科技发展为例 , 虽然生产技术的不

 断完善增强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

 力 , 但是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引

 致人与自然界的分离 。

 在技术理性的统治

 下 , 科技沦为了统治阶级支配自然的工具 , ,

 在生产过程中加剧了劳动异化 。

 正如霍克

 海默和阿多尔诺在 《 启蒙辩证法 》 的札记和

 手稿中所分析的 , 现代工业社会绞尽脑汁

 设计的机制反而成为人与自然界互相伤害

 的助推剂 , 人们互相之间以及人们与自然

 界之间是在彻底异化 , 最终使人们丧失了

 艺术 、 思想和创造性 归 。

 马尔库塞也在 《 单

 向度的人 》 》 中提到 , 技术已经变成最成熟最

 有效形式的物化的巨大媒介 , 使人和自然

 变成可互换的组织对象 ⑺ 。

 而后马尔库塞

 又在 《 反革命与反叛 》 中进一步指出 , 若要

 HJSFXYXB

 81

 林丽萍 , 茅根红 :

 自然之返魅 :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到当代生态文明的演进逻辑扬弃技术的异化从而实现自然的解放 , 可

 以借由技术文明的成果 , 拨开科技被滥用

 于奴役自然的毁灭性迷雾 , 把人和自然拯

 救出来凶 。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中 , 显见其扬弃技术异化的目的是重建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实现人与自然的解放 , ,

 其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与自然关

 系思想最直接的回应 。

 。二 、 人与自然关系的存在论根

 基 :

 “ 终结 ” 形而上学后的实践或历史

 唯物主义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总体性辩证法

 及辩证逻辑思维 , 创发性地提出了整体论

 立场 , 注重整个机体内部之间的关系 。

 马

 克思指出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 因

 此要从总体出发对社会活动进行分析 。

 这

 个不断生成 、 开放发展的总体 , 充分显现为

 现代实践哲学范式的历史辩证法和实践辩

 证法 。

 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历史主义的历

 史哲学 , 而成为以历史性为基础的历史主

 义的具体的历史哲学 — — 历史唯物主义 。

 。

 因为黑格尔是概念演进的总体 , 马克思是

 历史的总体 。

 此外 , 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

 的静态结构及其运动机制进行了剖释 , 他

 认为社会有机体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成长

 与演变 。

 正如阶级斗争 、 社会革命等政治

 举措 , 助推了社会有机体的社会形态由低

 级向高级的过渡 , 这个过程呈现了马克思

 的实践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思想 。

 但在马

 克思那里 , 实践是历史的本质 , 历史是实践

 活动在时间中的开展 , 历史与实践在人与自

 然相统一的社会有机体中互动互进 。

 因而

 无论是实践辩证法还是历史辩证法 , , 内在关

 系是辩证法所关涉的一切关系的重要前提 。

 。马克思解构传统实体本体论和主客二

 元论的知性思维方式 , 借助实践观点和历

 史逻辑重新理解人和人生活在其中的世

 界 。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 , 借助

 实践开显出的人与自然关系及一切属我关

 HJSFXYXB

 82系 , 不仅蕴蓄有机统一性 , 还体现主客体相

 互作用的实践辩证法 , 自然客体显然不再

 是外在于主体人的存在 。

 在社会中的现实

 的人进行生产的生存活动 , 包括利用技术

 向自然环境索取生产和生活资料所表现出

 来的生产力 , 都必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所以马克思反对静观自然的知性态度 , 尤

 其批判主客二元论的思维方式 。

 他把人与

 自然关系的背离和疏远即异化 , 看成是资

 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造成的 。

 因此只有

 扬弃异化劳动 , 才能获得人与自然关系的

 和解 , 才能解放人和自然 。

 显见 , “ 终结 ” 形

 而上学后的实践或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人

 与自然关系的存在论根基 。

 。马克思将社会视为有机体 , 似乎更加

 关注社会历史问题 , 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

 思缺乏对自然界的思考 。

 他从实践和历史

 视域展开对自然界的分析 , 指出历史的自

 然和自然的历史相统一 , 所以马克思的历

 史辩证法蕴含了自然辩证法 。

 马克思借鉴

 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 把自然界看成是人的

 母亲 、 无机身体 。

 并把现代自然科学尤其

 是进化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来

 源 , 指认人是自然界演化和生命进化的产

 物 。

 而人与自然构成的有机体结构及其内

 部之间的相互作用 , 机体内各要素的生成

 与更迭 , 不断生发为这种进化的动力 。

 此

 外 , 自然界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活动提供生

 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 还作为人的审美客体

 和理论对象 3 ” 。

 正如俄国马克思主义政

 党的创始人普列汉诺夫所分析的那样 :

 马

 克思把社会看成是有完全生命的有机体,

 人们从周边的自然环境中攫取物质生产资

 料 , 以生产出同自然斗争的人工器官 。

 所

 以人们的生产方式及生产资料的特性由邻

 近的自然环境特性所决定 ⑷ 。

 而后 , 源自

 于自然界的人的生存实践的出场 , 将世界

 分为原生态的自然界 , 以及进行人类活动

 的人化的自然界 ( 即属我的世界 )

 。

 正如马

 克思所认为的 “ 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

 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 , 自我异化是扬弃自

 林丽萍 , 茅根红 :

 自然之返魅 :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到当代生态文明的演进逻辑我异化的钥匙 。

 类似地 , 社会生活的实践

 本质使人类从自然界中超拔出来 , 随着人

 类社会的发展 , , 人与自然关系逐渐走向异

 化 。

 因而也只有实践才是解决异化劳动的

 锁钥 , 从而实现人的解放 、 自然的解放 , 以

 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 , 人与自然互

 为对象性存在 , , 二者相互改变 , 互镜互释 。

 。

 在主体性原则下 ,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最

 一般的本质规定 , 对于社会历史与自然环

 境 、 自我与他者的内在关联 , 则通过现实的

 人 、 现实的人的活动 、 活动的先决与后果出

 发进行剖释 。

 所以一切关系实质上都变成

 了属我的关系 , 同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

 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一个紧要原则 。

 而自然

 生态是整体性范畴 , 被人的实践分为两部

 分 , 即原生态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 。

 这样 , ,

 自然环境对于人来说不再是外在的 、 孤立

 的存在 , , 人与自然内在统一共同构成社会

 的有机整体 。

 人类社会机体结构内各个要

 素就像生物器官一样互相联系 、 相互依赖 、 、

 相互作用 , , 各个要素在整体中获得其存在的

 意义 。

 正是如此 ...

篇四: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 1949-1978、1979-2012、2013 至今。从征服自然到注重环境保护、从注重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研究这一发展历程,探究其背后的演进逻辑,对于深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672-0681 (2019)

 05-137-005作者简介:邵光学,山东滕州人,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与城市转型。新中国成立 70 年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历程*邵光学(南京审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211815)收稿日期:2019-04-26* 基金项目:2018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生态治理制度性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18YJCZH145)。淤秦书生,王宽.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传承与发展[J].理论探索,2014(1):39-43。于陈俊.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演进历程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甘肃理论学刊,2016(2):38-42。盂刘振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其演进概观[J].理论导刊,2014(12):62-65。榆郑正真,马丽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38-42。虞张乐民.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J].理论学刊,2013(10):10-16。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6。近年来,国内学界就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大部分学者以党的领导核心为分界点对发展历程进行划分,即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五位党的领导核心划界为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五个阶段,代表人物有秦书生 淤 、陈俊 于 、刘振清 盂 、郑正真 榆 、张乐民 虞 等。这种划分的突出特点在于,思路清晰,能够对具体领袖人物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进行层次鲜明的历史考察。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化处理,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生态文明建设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据此,本文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水平为依据,研究和考察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演变,了解和把握其内在逻辑,以期深化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一、从征服自然到注重环境保护(1956-1978)建国初期,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现实状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由于急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尽快建成工业化国家,走了大炼钢铁、毁林开荒等违背自然规律的弯路。在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1957 年 2 月,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展,毛泽东指出: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 — 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愚 1959 年,他在会见秘鲁代表团时强调,借鉴苏联经验,与自然界作斗争。当时,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并没2019 年第 5 期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37 · ·

 譹 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8。有充分理解,只是简单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斗争关系。由此,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就成为建国初期发展生产的基本思路。这种征服自然的活动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后期,尤其在“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顶点。例如,在 1966-1976 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改天换地”、 “人定胜天”等唯意志论观念的指引下,人们积极投入到破坏自然的活动中。一方面是工农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森林遭到大面积砍伐,草场遭到严重破坏,掠夺性开发使得自然资源遭到巨大浪费。大面积毁林开荒,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忽视生态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毛泽东认识到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人在自然界面前的受动性,他强调, “人去压迫自然界,拿生产工具作用于生产对象,自然界这个对象要作抵抗,反作用一下,这是一条科学……你不承认,它就把你整死。”譹 訛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始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等环境保护活动。针对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1973 年 8 月,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强调了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具体部署了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反映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环境保护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范围的决心和信心。(表 1)明确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审议通过中国首部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 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制定环境保护条例 关于加强全国环境监测工作意见、自然保护区暂行条例表 1 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内容二、从注重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979-2012)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生态问题逐渐凸显。由此,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生态问题,提出不同的策略。第一,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战略高度考虑,提出了用制度来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首先,正确处理好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邓小平从中国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现实出发,反对只是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开发资源、甚至是浪费资源的做法,主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邓小平从人口、经济、资源的关系入手,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他强调,要在对现有环境进行充分保护的同时,创造更好的环境,以利于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其次,主张用制度来保障环境保护。邓小平敏锐观察到,保护环境这一重大问题刻不容缓,我们决不能用过去的政治运动的方式来解决,那样可能会使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为了保护环境而忽略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依靠制度和法律来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于 1979 年 9 月 13 日颁布,初步实现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有法可依。紧接着,涉及环境保护的具体法律文件陆续颁布,有力保障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邓小平从法制的视角,来强调发展经济要以保护好环境为前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这一思想改变了过去主要靠政治运动、靠人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做法,而是靠法制来治理环境、这具有长效邵光学:新中国成立 70 年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历程138 · ·

 发文单位 环境保护法律文件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79-09-13)、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08-23)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1984-05-11)、森林法(1984-09-20)、草原法(1985-06-18)、渔业法(1986-01-20)、矿产资源法(1986-03-19)、土地管理法(1986-06-25)、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09-05)、水法(1988-01-21)表 2 环境保护法律文件(1978—1989)性和稳定性。邓小平同志的依靠制度和法律来保护环境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依法治国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第二,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主张综合平衡可持续发展。首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它以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在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控制人口,着眼于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江泽民还提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具体措施。这些具体措施针对特定的领域,解决特定的问题。但是总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其次,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虽然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但是其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鉴于此,江泽民强调,加强西部尤其是长江黄河源头等重点地区的保护及建设。在论述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时,江泽民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西部大开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因此,我国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过程中,首先着眼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建设,其中就包括“退耕还林”, “种树种草,综合治理”等具体措施。最后,重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来解决生态问题。在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上,江泽民强调,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治理环境污染。他在讲话中多次强调科学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全世界的环境、资源、人口、生态问题的解决都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科学技术作用的发挥。他强调,应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着眼点,大力发挥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在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置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制定并实施了许多具体政策措施,推动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新世纪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三,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备受诟病,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改善生态环境。鉴于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出发,在借鉴他国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的认识逐渐深化,理论反思不断完善,最终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最初萌芽可以追溯到科学发展观思想。如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所要求的那样,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互相联系与依存的整体。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当作一项战略任务,强调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进对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从重要性、紧迫性和推进路径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邵光学:新中国成立 70 年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历程139 · ·

 譹 訛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1)。譺 訛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1。譻 訛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4。生态文明的本质特点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社会文明水平。自然是人类的摇篮,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胡锦涛指出,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一方面要利用好自然资源,造福人类;另一方面要时刻贯彻保护环境的宗旨,彻底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着眼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充分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福祉、民族未来。为了子孙后代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在资源、环境、生态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一定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十八大所强调的生态文明,已经不是简单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问题,而是提升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现代文明发展的新高度。坚持制度设计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从尊重、爱护、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部署,再到“绿色、低碳、循环”的路径,并将具体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做出的重要总结和科学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升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日趋成熟,有利于指导改善环境现状的实践,为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实现绿色化奠定基础。三、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2013—至今)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资源环境承受巨大压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期盼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譹 訛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不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第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和谐。习近平继往开来,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目标。“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譺 訛 。习近平从人类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打造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理念。习近平的相关理念和要求,既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经验教训的吸取,也蕴含着对生态...

篇五: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

共 中 央 党 校 学 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经历了从初步形成到深化发展,再到丰富完善三个时期。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思想,这是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初步形成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前夕,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这是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深化发展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大计,提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首次把“美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丰富完善期。[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国共产党; 生态文明建设;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中图分类号] D616;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801(2018)02-0033-11第22卷第2期2018年4月Vol.22,No.2Apr.,2018[收稿日期] 2017-10-08; [修回日期] 2018-02-28[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实践要求与实现美丽中国梦路径研究”(14BKS056)。[作者简介] 秦书生(1963-),男,辽宁宽甸人,哲学博士,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演进秦书生(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1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40年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其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初步形成、深化发展、丰富完善三个时期。一 、 改 革 开 放 后 至 0 2 0 世 纪 9 0年代中期的初步形成期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初步形成期。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到“环境污染是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思想。(一)植树造林,科学发展林业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暴露出来。为此,邓小平强调要科学发展林业,把植树造林摆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首位。从1979年33DOI:10.14119/j.cnki.zgxb.2018.02.004

 到1989年邓小平连续10年参加北京市义务植树劳动,每次到外地视察,只要有时间就在当地种树。1979年3月,邓小平在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时对身边工作人员说:

 “要让娃娃们从小养成种树、爱树的好习惯。”[1-1] 1981年9月,邓小平提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倡议,并在同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1] 。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大使伍德科克时说:

 “我们准备坚持植树造林,坚持二十年、五十年。”[1-2] 1983年3月,邓小平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植树时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2-2] 的论断。邓小平带头植树,带动了全国亿万人民参与绿化祖国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植树护绿风气。(二)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倡导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经历了“文革”十年动乱之后,我国一些企业的内部生产组织秩序混乱,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为此,党中央提出我国在发展经济时,要减少对资源的浪费、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协调。1978 年 12 月,中共中央以中发(1978)79号文件转发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要点》指出:

 “工业‘三废’,实质上是能源和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把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起来,是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2-3] 为了进一步消除污染、保护环境,1983年2月《国务院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几项规定》发布,明确指出,要把“三废”治理、综合利用和技术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2-4] 。针对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耗能多、农村能源基础设施落后、浪费严重等问题,邓小平思考开发和利用新能源。1980年7月,邓小平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考察时指出:

 “沼气很好,是个方向问题,可以用来发电带动加工工业,也可以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1-3] 他还提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2-5] 。邓小平倡导使用清洁能源,转变能源消费观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对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从我国能源资源紧张、人口多,又是能源消费大国的实际出发,主张发挥我国水利资源优势,转变能源消费方式,倡导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1982 年 10 月,他在同国家计委负责同志谈话时说:

 “要在水电上打主意,水电大项目上去了,能顶事。”[3]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大型水电工程有了较快的发展。(三)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这一时期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点》指出,要狠下决心,把环境保护工作搞上去。要下决心在 1980 年底控制住污染,到1985年底基本解决污染问题。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一切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事业单位,在建设的同时,严格采取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 [2-6] 。1982 年 2 月,国务院关于发布《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的通知指出,征收排污费是用经济手段加强环境保护的一项较好的办法,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2-7] 。1983 年 12 月,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万里在开幕式上作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对大自然的保护,对各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各种环境污染的防治,都要实行科学管理[2-8] 。会议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并且根据当时我国经济基础条件较差、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现实情况,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项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政策,尤其强调要以强化环境管理作为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在这次会议上,环境保护被上升为基本国策,确立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定位。34

 李鹏在 1984 年 7 月和 11 月分别在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上作了“环境保护必须适合中国国情”和“环境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的讲话,强调要切实贯彻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决定的大政方针,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朱镕基、宋健、陈云等多次强调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2-9] 。1989 年 4 月,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1989—1992年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和《全国2000年环境保护规划纲要》,为我国展开中长期环境保护规划了蓝图。会议提出了“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口号,要求在具体环保工作中加强制度建设、深化环境监管,在治理整顿中建立环境保护工作的新秩序,并且提出了要建立排污收费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等八项制度。这是一次环境保护工作开拓创新的会议,会议号召要“努力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这是一次环境保护工作走向健全的会议,明确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性质定位、战略目标、制度框架与具体措施,初步形成一套严明有力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万里、乔石、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王丙乾、宋健、邹家华等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环境保护工作[2-10] 。(四)环境法律制度建设较快发展“文革”十年动乱,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加快了环境保护法制化的进程。1978年3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首次将环境保护写入宪法,并规定国家应该承担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重担,为进一步构建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奠定了宪法基础。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应该制定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 [2-11] 。1979 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原则通过公布试行。1981 年 2 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主要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关系问题。1984 年 9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通过并于1985年1月起实施。这一时期还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机构。1982年3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几个单位合并组建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内设环境保护局。1984 年 5 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4 年 12 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属的环境保护局改为国家环境保护局,作为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全国环保的规划、协调、监督。1988年7月,环境保护局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中独立升格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明确为国务院综合管理环境保护的职能部门。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机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由过去的一般性管理、定性管理向具体措施管理方向迈进。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努力下,我国的环境立法得到较快发展,成为我国法制建设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除却上述提到的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8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月通过)、《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84年5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9月通过,1995 年 8 月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5年6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通过)等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在这一时期相继制定。1989 年 1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通过并施行,其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我国加入了多个世界性的环境保护组织,并参加了多个国际35

 环境保护公约。国务院环保办公室领导小组1980 年 2 月与美国环保署签署了《中美环保领域科技合作议定书》;中国加入了《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1985 年 11月),加入了《保护臭氧维也纳公约》(1989 年 9月);1991 年 6 月加入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4 年 3 月,《中国 21 世纪议程》经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在世界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环境保护思想,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而且为我们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二 、 、 0 2 0 世 纪 0 9 0 年 代 中 期 至 十八大召开之前的深化发展期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十八大召开前夕,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深化发展期。20 世纪 80 年代,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倡导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浪潮。1995 年 9 月,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首次在党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进一步强调了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未来五年和2010年远景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2007 年 10 月,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正式形成。到十八大召开前夕,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87 年 2 月,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通过,并于 1987 年 4 月正式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旨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出人类应该致力于走一条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此以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球共识,推动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生态环境问题难以真正得到解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战略高度审视环境保护问题、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他指出: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4-1] 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江泽民指出:

 “在加快发展中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4-2] 李鹏指出:“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用近期的、局部的...

篇六: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

海 社 会 科 学2 0 2 1 年 第 4 期  中 国 共 产党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百 年 探 索  |的 演 进 逻 辑  ? 尹 艳 秀 庞 昌 伟 摘 要:

 中 国 共 产 党 成 立 的 百 年 历 史 亦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百 年 探 索 的 历 史 。

 就 其 演 进 而 言, 大 体 呈 现:

 以  人 与自 然 的 关 系 为 逻 辑 起 点 , 历 经 人 与 自 然 和 谐相 处 到 人 与 自 然 协 调 发 展 , 再 到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共 生 的 演 进 脉 络; 围 绕 党 的 中 心 工 作 与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关 系 的 逻 辑 主 线, 从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服 务 于 政 治 建 设 到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服 务 于 经 济 建 设 , 再 到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融 入 经 济 政 治 建 设 的 演 进 方 向; 以 人 民 对 美 好 生 态 环 境 的 需 要 为 逻 辑 旨 归 , 彰 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的 最 大 优 势 , 体 现 人 民 历 史 主 体 性 与 价 值 主 体 性 的 统一, 关 乎 中 华 民 族 强 起 来 永 续 发 展 的 演 进 规 律 9  关 键 词 :

 中 国 共 产 党;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 经 济 建 设 ; 以 人 民 为 中 心 中 图 分 类 号:

 D 2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 文 章 编 号 :

 1 0 0 1- 2 3 3 8( 20 2 1 )

 04- 0 0 2 8 -0 8  中 国 共 产 党在 带 领 中 国 人 民 进 行 革 命 、 建 设  和 改 革 的 过程 中 , 形 成 了 具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治 国 理  政 方 式 和 发 展 方 式 。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作 为“五 位一  体”总 体 布 局 的 重 要 内 容 , 其“战 略 地 位 更 加 明  确” “位 置 更 加 突 出 ' 是 人 类 生 存 和 社 会 持 续 发  展 的“ 基 础条件”等 表 述 可 彰 显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在  国 家 治 国 理 政 中 的 重要 地 位 。

 回 顾 中 国 共 产 党 生  态 文 明 建 设 百 年 探 索 的 演 进 逻 辑 , 对 于 中 国 共 产  党 把 握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规 律 , 提 高 生 态 治 理 能 力 ,  进 而 实 现 生态 建 设 现 代化 , 全 面 建 成 社 会 主 义 现  代 化 强 国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 一、 逻 辑 起 点 :

 人 与 自 然 的 关 系  习 近 平 指 出 :“学 习 马 克 思 , 就 要 学 习 和 实  践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 人 与 自 然 关 系 的 思 想 。” [ 1 ]马  克 思 、 恩 格 斯 运 用 辩 证 思 维 去 把 握 人 与 自 然 的 关  系 , 极 具 前 瞻 性 地 指 明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发 展 的 方 向 ,  为我 国 生 态 文 明 建 设提 供 理 论 指导 。

 自 中 国 共 产  党 成 立 到 新 中 国 建 立 , 并 没 有 关 于 生 态 问 题 的 规  划 和 研 究 , 但 这 并 不 代 表 该 时 期 中 国 共 产党 生 态  思 想 的 缺 失 。

 相 反,“ 早 在1 9 3 0—1 9 3 3 年, 毛 泽  东 在 《 寻乌 调 查 》 《 长 岗 乡 调 查 》 报告 中 , 就 明  基 金项 目 :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青 年 项 目“新 时 代 我 国 青 少 年 学 生 马 克 思 主 义 信 仰 培 育 研 究”(1 8 C K S 0 1 9);北 京 市 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生 态 文 明 法 制 建 设 与 绿 色 3 E( 能 源-经 济-生 态)系 统 路 径 优 化 研 究”( 1 5 Z DA 4 2 )

 。

  作 者简介:

 尹 艳 秀,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 北 京 )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 庞 昌 伟 ,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 北 京 )

 国 际 石 油 政 治 研 究 中 心 主 任,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副 院 长 , 教授 , 博 士 生 导 师 。

  -2 8 -  DOI :10.14154/ j .cnki .qss .2021.04.006

 QI N G H A I S O C I A L  S C I E N C E S 丨 专 题研 究  确 提 出 了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相 处 的 重要 性” [ 2 ]。

 以 此  把 人 与 自 然 的 关 系 确 立 为 中 国 共 产 党 生 态 文 明 建  设 百 年 探 索 的 逻 辑 起 点 , 大 体 呈 现 从 人 与 自 然 和  谐 相 处 到 人 与 自 然 协 调 发 展 , 再 到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 共 生 的 演 进 脉 络 。

  (一)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相 处  中 国 共 产 党2 8 年革 命 史 中 的 生 态 思 想 主 要  体 现 在 三 次 局 部 执 政 时 期 , 表 现 为 保 护 森 林 、 植  树 造 林 和 兴 修 水 利 。1 9 3 2 年, 在 《 中 国 共 产 党 对  于 时 局 的 主 张 》 中 提 出“ 更 利用一 切内 债 外 债 的  基 金 来 开 浚 河道, 修 理 坝 闸 , 种 植 森林 , 以 防 水  旱 之 灾” p]。1 9 3 4 年, 毛 泽东 就 苏 维 埃 的 文 化教 育 、  民 族 政策 等在 《 第 二 次 全 国 苏 维埃 代 表 大 会 上 的  报 告 》 中 进 行 系 统 论述 , 并 没 有 单 独 论述 生 态 政  策 , 但 在 经 济 政 策 中 提 到“森 林 的 培 养 , 畜 产 的  增 殖 , 也 是 农 业 的 重 要 部 分” [ 4 ] 1 21。

 紧 接 着在 发  展 苏 区 的 农 业生 产 方 面 提 出“ 应当 发 起植 树 运 动 ,  号 召 农 村 中 每 人 植 树 十 株 。” [ 4 ]1 3 6同 年 , 组 织 水 利  委 员 会 、 卫 生 委 员 会 等 加 强 对 水 利 和 卫 生 工 作 的  监 管 。1 9 4 6 年, 《 和 平 建 国 纲 领 草 案 》 指 出“迅  速 治 理 黄 河, 并 修 筑 其 他 因 战 事 而 破 坏 及 失 修 之  水 利” [ 5 ]。

 由 此 可 见, 革 命 时 期 的 中 国 共 产党 人  已 展 现 部 分 生 态 思 想 。

 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 中 国 共 产党 在 全 面 执 政 的 基  础 上 充 分 认 识 到 植 树 造 林 对 加 强 水 土 保 持 工 作 的  重 要 性 , 分 别 提 出“ 保 护 森 林, 并 有 计 划 地 发 展  林 业[ 6 ]  “绿 化一 切 可 能 绿 化的 荒 地 荒 山” [ 7 ],  还 指 出“ 造 林 事 业 是 百 年 大 计, 不 但关 系 工 业 建  设 , 而 且 关 系 整 个 人 民 经 济 文化 生 活 , 关 系 土 壤 、  气 候 、 水 流 等 自 然 环 境 的 改变 和 农 业 的 改造”'  1 9 5 5 年, 通 过 的 第一 个 五 年 计 划以 单 独 的 章 节 作  出 林 业 建 设 的 任 务 和 具 体 部 署, 强调 林 业 的 发 展  和 保 护 。1 9 5 8 年, 在 《 工 作 方 法 六 十 条 ( 草案 )

 》  中 进一 步 指出 绿化 问 题 并 规 划 森林覆 盖 面 积 。

 其  后, 分 别 出 台 《 关 于 在 全 国 大规模 造 林 的 指 示 》  和 《 森 林 保 护 条 例 》 等, 通 过 完 整 的 总则 、 护 林  组 织 、 森 林 管 理 等 内 容 把 森 林 保 护 纳 人 法 规 范 围 。

  “一 五”计 划 时 期 也 继 续 完 善水 利 设 施 和 加 强 水  系 治 理 出 台 《 关 于 当 前 水 利 工 作 的 报告 》 《 关 于  黄 河 中 游 地 区 水 土 保持 工 作 的 决定 》 等相 关 报 告  和 决 定 , 可 见 国 家 对 水 利 工 作 的 重 视 。

 尤 其 是 在  1 9 6 3 年 指 出“ 黄 河、 淮 河 和 海 河 的 全 面 治 理 , 要  列 人 国 民 经 济建 设 长 期 计 划” [ 9 ], 更 是 从 长 远 眼  光 加 强 水 利 设 施 建 设 。

  另 外 , 随 着 社会 发 展 , 逐 步 开 展 爱 国 卫 生  运 动 、 关 注污 染 问 题 。

 通 过 财 政 支 出 、 出 台《 关  于 除 四 害 讲 卫 生 的 指 示 》 等 改 善 环 境 卫 生 。

 注 重  工 业 生 产 带 来 的 工 业 废 水危 害, 明 确“首 先 做 到  严 格 保 护 水 源 , 防 止 污 染” [ 1 ° ], 为 突 破 技术水 平  和 条件 制 约 , 国 家 科 委 也 把“工 业 废水 处 理 和  利 用”列 为I 9 6 0 年 国 家 科 学技术 重 点 任 务 之一。

  这 说 明 人 类 的 活 动 对 自 然 造 成 的 污 染 和 破 坏 已 经  引 起 党 中 央 和 国 家 的 重 视 , 尤 其 是 经 历1 9 5 9 年 至 1 96 1 年 三 年 自 然灾 害 后, 更是 重 新 认 识 人 与  自 然 的 关 系 , 即 使“去 和 自 然 作 斗 争” [ 11] 2 0 4, 也  要 先 认 识 自 然 界发 展 的 规律 。

 正 如 毛 泽 东 所 指:

  “自 然 界 和 人 类 社 会 都 是 按 照 自 己 的 规 律 前 进  的 ,” [ 11] 5 7 1  “开 发 利 用 自 然 资 源 , 必 须 按 照 客 观  规律 办 事” [ 11] 4 8 5, 不 能 违 背 规律 。

  水 利 建 设 、 植 树 造 林 等 体 现 出 我 党 的 生 态  文 明 思 想 , 但 并 没 有 进 行 专 门 论 述 , 而 是把 生 态  问 题 放 到 经 济建 设 中 农 业 生 产 发 展 的 角 度加 以 阐  释 , 这 表 明:

 第一, 当 时 的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并 不 是  需 要 解 决 的 主 要 问 题 , 中 国 共 产 党 带 领 中 国 人 民  取 得 政 治 上 的 胜 利 、 发 展 经 济 解 决 温 饱 问 题 的 主  要 矛 盾遮 蔽 了 对生态 问 题 的 探 索, 即 生态 文 明 建  设 问 题 不 是 我 党 的 中 心 任 务; 第 二 , 在 发 展 工 农  业 过程 中 并 没 有 对 生 态 环 境 造成 严 重 破 坏 , 即 使  造 成一 定 破 坏, 也 注 意 修 复 。

 虽 然 毛 泽 东 提 出“向  自 然 界 开 战”的 口 号 , 但 受 历 史 条件 和 实 践 水平  的 制约 ,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的 很 长一 段 时 间内 对 生 态  环 境 的 破 坏 程 度 小 。

 直 到“文 化 大革 命”时 期 ,  不 可 否 认 当 时 中 国 生 态 环 境 遭 受 破 坏 , 但 第一 次 全 国 环 境 保 护 会议 仍 在 这 段 特殊 时 期 召 开 , 揭 开  了 中 国 环 境 保 护 事 业 的 序 幕 。总 体 而 言, 从 中 国  共 产 党 成 立 到 改 革 开 放前 近6 0 年 的 时 间, 中 国  共 产 党 虽 没 有 明 确 的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规 划 , 只 在 生  产 发 展层 面 展 现 出 生 态 建 设 思 想 。

 但 尊 重 自 然 界  发 展 的 规律 , 注重 人 与 自 然 关 系 的 和 谐 发 展 的 理  念 已 经 形成 , 反 映 出 中 国 共 产党 在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 初 期 对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的 认 识 水平 , 为 改 革 开 放 以  来 的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积 累 了 宝 贵 经 验 。

  -29 -  

 青 海 社 会 科 学I  2 0 21 年第 4 期  ( 二 )

 人 与 自 然 协 调 发 展  从 改 革 开 放 到 党 的 十 八 大 是 中 国 共 产党 生 态  文 明 建 设探 索 人 与 自 然 关 系 的 协 调 发 展 期 , 协 调  发 展 既 是 理 念 也 是举措 。

 中 国 特 色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 的 历 史就 是 中 国 共 产党 重 视 生态 环 境 保 护 、 开 始  协 调 经 济 建 设 与 环 境 友 好关 系 的 历 史 , 以 邓小 平 、  江 泽 民 、 胡 锦涛 同 志为 主 要 代表 的 中 国 共 产党 人 ,  为 人 与 自 然 协 调 发 展 作 出 重 要贡 献 。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以 邓小 平 同 志 为 主 要 代表 的  中 国 共 产党 人 , 以 环 境 保 护 的 法 治 化道 路 和 把 其  作 为 基 本 国 策 来探 索 人 与 自 然 关 系 的 协 调 发 展 。

  1 979 年,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环 境 保 护 法 ( 试 行 )

 》  颁 布 , 成 为 我 国 环 境 保 护 走 上 法 治 轨 道 的 重要 标  志, 随 后 出 台 《 关 于 在 国 民 经 济 调整 时期 加 强 环  境 保 护 工 作 的 决 定 》 , 具 体 部 署 保 护 环 境 和 节 约  资 源 的 工 作 。

 其 后 各 种 法 规 、 决 议 陆 续 出 台 , 成  为 我 国 环 境保 护 的 法 治 依据 。1 9 8 3 年, 第 二 次  全 国 环 境 保 护 会 议 制 定 与 环 境 保 护 相 关 的 战 略 方  针 , 把 环 境 保 护 提 升 到 基 本 国 策 的 高 度 , 在 国 家  层 面开 启 环 境 保 护 工 作 。1 99 0 年, 在 《 国 务 院 关  于 进一 步 加 强 环 境 保 护 工 作 的 决定》 中 明 确:“ 保 护 和 改 善 生 产 环 境 与 生 态 环 境 , 防 治 污 染 和 其 他  公 害 , 是 我 国 的一 项 基 本 国 策” [ 1 2 ], 生 态 环 境 问  题 上 升 为 国 家 战 略, 这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生 态 文 明 建  设 思 想 的 进 步 。

 另 外, 邓 小 平 也 重 视 植 树 造 林 ,  曾 题 词“ 植 树 造 林, 绿化 祖 国 , 造福 后 代 。” [1 3] 21  在 现 代 化 建 设 新 时 期 , 通 过 法 治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  把 环 境 保 护作 为 基 本 国 策 , 初 步协 调 人 与 自 然 的  关 系 。

  以 江 泽 民 同 志为 主 要 代 表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人,  面 临 新 的 环 境 问 题 , 提 出 可 持 续 发 展 战 略 , 进一  步 协 调 人 与 自 然 的 关 系 。

 按 照1 9 8 7 年 联 合 国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会议 精 神 , 我 国 把 可 持 续发 展 战 略 位  列 《 环 境 与 发 展 十 大 对 策 》 之 首 。1 9 9 4 年, 国  务 院 通 过 《 中 国2 1 世 纪 议 程》 , 这 成 为 适 合 我  国 国 情 、 突 出 可 持 续发 展 的 重 要 文 件 。

 党 中 央  本着 对 子 孙 后 代着 想 的 责任担 当 , 多 次 强 调 可  持续 发 展 战 略 。1 9 9 5 年...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