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建设一家有梦想的企业大学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梦想 建设 大学 企业

长征学院于2009年12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它是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航天精神中孕育而生的,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直属的全预算非法人机构,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人力资源体系的重要构成机构。学院以“创新培训理念、传承航天精神、积淀组织智慧、传播最佳实践、提升组织能力”为使命,以“成就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企业大学”为愿景,秉承“以研促教、以教促学、以学促进”的办学理念,系统谋划、锐意创新,不断提升项目创新设计能力、项目化运作实施能力和培训支持保障能力。

长征学院是目前国内最优秀的企业大学之一,为中国企业大学的成功发展树立了榜样。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长征学院校长罗晓阳。

本刊记者:您能介绍一下长征学院成立的背景吗?专注于航天领域的研究院是怎样想到去筹办企业大学的?

罗晓阳:航天人有飞天梦、奔月梦,航天人办企业大学也有梦。2006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人力资源部牵头开始长征学院组建方案的论证工作,标志着企业大学建设进入筹备期。研究院一直很重视培训工作,专门成立了教育中心,且人力资源部还设立了教育培训处。但是,对我们来说,当时对企业大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名词阶段,即使是在培训一线工作过多年的老员工,对企业大学的内涵研究得也不够透彻。只把教育中心的牌子换成企业大学的牌子?显然不能是这么一个思路。

当时,院领导对我们的期许是为研究院二次创业、市场化转型培养干部,要建成干部成长的“黄埔军校”。我们就以此为目标,一边调研院外成功企业大学的经验,邀请专家给我们上课,一边开始筹建我们自己的企业大学。从几个人的项目小组到今天三十人的专业团队,从没有具体的方向到有条不紊地运行企业大学并在业内崭露头角,长征学院的筹备和建设走的是一条艰苦探索但收获丰富的追梦路。

文化传承梦

本刊记者:成立长征学院的初衷是什么?

罗晓阳:在2000年左右,我们完成了新老交替,老一辈航天人陆续退出了工作岗位。从那以后,我们的在职职工就以年轻人为主,其中35岁以下的占了70%以上。长征学院揭牌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说,“我们成立长征学院,就是要让年轻人更好地继承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以国为重、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承担起把我国由航天大国转变为航天强国的历史重任”。

本刊记者:为更好地传承航天文化和航天精神,长征学院推出了哪些培训项目?效果怎样?

罗晓阳:半年后,长征学院策划推出第一个品牌培训项目“雏鹰计划”。它的主题非常鲜明,就是为新员工植入航天文化基因,通过文化入模,达到文化认同的目的。我们在培训课程、师资选择、培训安排、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力求紧扣主题。10余天的集中脱产培训,一开始有些新员工不理解,抱怨生活条件太差、学习节奏太快、压力很大,但他们逐渐被培训内容中渗透的理想和信念所感染,逐步领会到了自己所投身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并对今后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奠定了从学生向航天人转变的心理基础。

随后,我们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人群的品牌项目,其中围绕航天精神,把成功当成信仰的诉求始终贯穿在我们的培训项目中。2010年,“铸魂工程—党员领导干部井冈山理想信念轮训”项目将这种诉求体现得最为彻底。这个培训项目的着眼点不是教会员工知识,更没有技能的传授,而是纯粹态度类的培训,强调的是触及灵魂的一次思想洗礼,让受训者更加坚定二次创业的信念。别人听说我们花了3年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轮训了3000多名干部,觉得不可思议。当初,我们接到院党委下达的任务时,也觉得难度很大,在ASK模型中态度类培训被认为是最难的。仅仅培训方案,我们就改了数十遍。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还借鉴了航天系统工程的管理思想。这项工作得到了院主要领导的指导,得到了院内外很多机构、专家的支持。最后,我们成功按照计划异地实施轮训,从评估结果来看,培训效果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

本刊记者:长征学院针对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的课程有什么?

罗晓阳:除了培训项目,我们认为课程是航天文化的直接载体。完成起步阶段的各项任务目标后,学院进入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学院在培训项目的设计、交付能力上已经大为提高,便开始将重心向自主研发课程转移。学院首期启动的重点课程之一就是“航天文化之道—航天精神”。未来,我们还打算输出课程,向其他行业传播航天精神,回馈社会。如果能实现这一梦想,我们不仅能推动航天文化在青年员工之间的传承,还能够将航天文化辐射到院外更多的人群。长征学院的窗口作用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相信也将会进一步激发航天文化在新时期的生命力和活力。

战略支撑梦

本刊记者:为什么要把长征学院建设成“战略支撑型的企业大学”?你们的目标是如何从“做培训事务的专家”转到“战略支撑型企业大学”上来的?

罗晓阳:每个企业大学都会有支撑战略的梦,估计不会有企业大学说“我们的目标就只是做培训事务的专家”,但是支撑战略并非易事。在筹建调研和学习阶段,就有专家跟我们直言,企业战略是企业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往往掌握在企业最高领导层那里;而企业大学和企业战略距离较远,和支撑战略比起来,搭建培训体系、采购课程、自主开发示范课、建设师资队伍等更为务实。但是,我们经过分析,还是决定建设战略支撑型的企业大学。

必须承认,学院在刚起步时,我们能把培训事务专家做好就不容易了。截至目前,学院成立不到五年。虽然我们在院内外获得了一些肯定,拿到了多项由培训界评选出来的奖项,是第一家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软科学类三等奖的企业大学,也是为数不多通过ISO10015认证的企业大学,但是,我们也不敢说自己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培训事务专家。

我们的策略是在培训业务上紧贴院中心任务,在培训管理上继续扮演好培训事务专家的角色,而且要通过国际标准的引进和持续运行、复盘技术等多种手段来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这要求我们不囿于院级培训平台的定位,主动寻找院战略发展中的需求点。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建设长征学院学习发展体系,通过体系的落地,将目标和工作重点具体化。

本刊记者:为了把长征学院建造成“战略支撑型的企业大学”,你们做了哪些努力?

罗晓阳:我们着力打造领导干部战略研讨的基地,以党校进修和领导干部轮训为契机,营造开放的文化氛围,鼓励研习真知、碰撞思想,将学院打造成深化研究、探讨问题、寻求对策的平台。围绕“二次创业、市场化转型”的主旋律,激荡思想、创新理念,不断完善改革与发展的案例库、论文库,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其中,第43期党校班级论文研究题目为“集团化建设,契合研究院酝酿中的集团化建设主题”。类似党校论文集这样的学习成果,还包括“铸魂百篇”等。

为了减少和研究院战略的距离,学院的管理团队会积极参加院各类战略研讨、布置和学习会,专门学习和研讨“院党政1号文件”等每年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并将学习结果应用到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培训项目的策划上。例如,我们策划和实施“雄鹰计划”系列之“形势任务宣讲和领导团队转型轮训”,通过培训将院年度中心任务和转型要求更深入地传达给相关干部。这个项目也深受院属单位和学员的好评,我们应要求增加了多期轮训。

员工的发展梦

本刊记者:人才发展一直是企业和企业大学关注的一个重点,在专业化团队建设方面你们是如何做的?

罗晓阳:人是第一生产要素,长征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专业化团队建设。从筹建起,就确定创新用人机制,采用多种方式吸引社会成熟人才。第一批加入学院的员工中已经有两人通过锻炼走上了管理岗位。

在专业化方面,我们一方面对员工做好引导和要求,一方面为员工谋发展,将员工的职业发展嵌入学院发展的链条中。2010年,学院花了很大力气建章立制,形成了涵盖各个业务模块的《制度汇编》,规范了学院的运行。对于员工来说,《制度汇编》就是专业化工作的依据。我们一直在提“勤学促学,为人师表”,而学院的员工在开展业务时,会被院里的员工称为“老师”,我们就应该用专业的态度、专业的表现来赢得学员的尊重。学院这几年开展了培训师职业道德建设、学院文化建设等工作,不断引导和要求员工更加专业化。

本刊记者:面对培训行业的转型大趋势,长征学院准备如何应对?您对未来的长征学院有什么期待?

罗晓阳:我们通常把员工比成小河,汇聚在一起,成就了学院这条大河。员工未必会在学院工作一辈子,但是学院应该为员工设置发展的方向和通道。学院在业务设想上将要从培训向学习发展与咨询并行转型,从对内开展学习业务向兼顾内外转型,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准确把握需求,引领学习发展,从而推动院的发展。相应地,我们也提出了“四支队伍建设”的设想,分别是研究与咨询队伍、课程项目研发设计队伍、讲师队伍和外训队伍。“四支队伍建设”对学院现有员工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当然,一旦能够达到目标,员工的能力也将会实现飞跃,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助力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已经有员工成功开发了课程,从培训管理的后台走向前台,效果很好。

有梦想才有明天,建设一家有梦想的企业大学,我们着眼的是志存高远,不拘泥于现实条件、眼前困难的约束,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寻梦的过程会非常艰辛。长征学院很幸运,院主要领导指出,“学院是新生事物,创新的过程要不断试错,研究院会以更包容的态度对待学院”。同时,学院在发展中也得到了来自院内外的各种支持。走到今天,我们说,学院还在路上,但是梦想蓝图在不断勾勒,目标在不断清晰,路也越走越宽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