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陕西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提升对策研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陕西 产业集群 提升 水平 对策研究

[摘 要]近几年陕西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但存在着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集群缺乏升级能力等制约因素。提升陕西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要加大政府的宏观指导,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建立健全产业集群服务支撑体系和技术创新平台。

[关键词]产业集群;制约因素;发展;提升

[中图分类号]F1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8-0078-03

产业集群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近几年来,陕西产业集群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提升陕西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意义重大。

一、陕西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 装备制造业。为加快发展工业经济,陕西省提出了“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的战略思路,并规划了我省装备制造业行业内的十大产业集群。这十大产业集群是输变电产业集群、数控机床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航空产业集群、航天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电子通信设备元器件产业集群、冶金煤炭重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石油装备产业集群、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能化装备产业集群。这十大产业集群对于打造本产业内的“黄金产业链”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将使产业链上的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动力。

2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截至2005年,西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161家,实现工业产值4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9%。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方阵。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软件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通信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企业孵化器产业集群等。

3 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陕西是我国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枢纽,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是我国重要的军工、科技、人才等的集聚地和物资集散地等,拥有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虽然陕西现代服务业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但发展势头强劲,集群发展趋势明显,已初步形成了商贸物流产业集群、会展产业集群、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等。

4 旅游产业。陕西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随着陕西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和省、市政府对旅游业支持力度的加大,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集群发展优势日益突出。陕西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以黄帝陵、延安、华山、乾陵、法门寺、唐皇城、临潼、雁塔等旅游产业集群。

5 文化产业。目前,陕西已形成了影视演艺传媒产业集群、出版印刷产业集群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曲江文化产业园成为国务院命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以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曲江海洋世界等已建项目和大唐不夜城、大唐爱情谷、欢乐世界等在建项目为依托,组建文化旅游集团。

6 中小企业。陕西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中小产业集群:礼泉的果品产业集群;韩城花椒产业集群;临潼奶畜产业集群、临潼刘寨缝纫机零部件、临潼旅游纪念品产业;户县纸箱产业集群;蒲城花炮产业集群;眉县砖瓦机械制造业;陕北、韩城能源重化工产业集群等。

二、陕西产业集群提升的制约因素

1 缺乏政府部门引导,产业集群自发形成。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在市场经济制度相对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要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政府的必要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已被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实践所证明。陕西省政府有关部门对产业集群理论认识不足,没有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发挥产业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也没有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没有对本省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更没有建立相关的产业集群发展的管理机构。陕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大多是自发的。由于政府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引导,产业集群的诸多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集群的发展基本是在各中心城市的计划下形成的。以关中为例,在关中经济区五个城市布局的各种产业集群,如西安的纺织产业集群、电工产业集群,咸阳的纺织产业集群、电子产业集群,宝鸡的车辆、机库、烟草产业集群,渭南的化工,铜川的建材产业集群,大多都是计划经济下形成的。

2 产业集群的发育程度低,不能实现集聚效应。按照产业集群理论,只有当集聚区内的企业建立起了分工协作关系,建立起既进行竞争又相互合作的网络关系时,这样的企业集聚才能称得上是产业集群。陕西的产业集群还只是企业在同一区域内形成集聚,这种集聚只是企业的“扎堆”。集群内部企业产业链、价值链不完整,供应链环节衔接不紧密,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市场销售相对分散,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较少,集群内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关联不多,企业多是单兵作战,企业配套差,还没有形成产业的整体力量,“只有企业没有产业”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种无关联企业的“扎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所以,产业集群的低成本优势、创新的优势、扩张的优势和品牌优势等集聚效应根本不能发挥出来。

3 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条不完善,条块割裂严重。陕西许多经济开发区,虽然也聚集了不少企业,但由于产业关联度低,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不能发挥集群的优势。产业链条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个产业链上,缺乏上游或下游配套企业。如西安纺织产业集群,缺乏服装设计制造企业与销售企业,这就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优势的形成。二是产业链比较短,如能源产业集群,主要是煤炭资源的开采与销售,缺乏深层次的煤炭加工与利用,由于产业链条不长,影响了一大批相关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影响整个产业集群的壮大与升级。陕西产业集群条块割裂比较严重,产业链缺损,没有形成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我省的工业体系基本上是“三线”时期在国家重点投资推动下建设而成的,军工和重工业占的比例很大。这导致工业结构畸形、产业链缺损严重。从而形成了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的技术断层和原材料、产品结构与加工工业对原材料的要求结构之间严重错位,大部分原材料输往区外,而加工工业所需的大部分原材料又从区外输入。这种产业链的缺损,无法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外溢机制来促进区内产业关联的形成与发展。

4 专业分工不合理,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产业集群的形成,要求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产业链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优势。而陕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大多数仍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没有与其他企业按专业分工、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专业化分工合作,结果,自己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抵御风险能力降低,影响了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实力。

陕西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分工协作关

系。陕西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都直属中央部委。这些企业是按照“全能型”模式创建的,集企业管理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为一体;基建、供应、生产、销售、生活服务自成体系的“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大部分销往区外,生产协作链条也部分在区外。地方的中小企业很少得到中央大中型企业的辐射效应,因而产生了各自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使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无法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无法形成生产经营上的互补关系而成为真正的企业集群。

5 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提升要建立创新机制,建立中介服务体系。陕西产业集群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网络,企业内部普遍缺乏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据陕西省国资委提供的数据,在其2005年底监管的67家重点企业中,只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室1个,省级技术中心10个,其余企业虽也建立了各类技术中心或实验室,但省部级以上的高层次企业研发机构所占的比重只有17.9%。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较少,名优产品和全国副省级城市相比偏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如金融、保险、法律、财会、研发、物流、营销、广告、教育培训等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陕西的产业集群是自发形成的,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引导,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为集群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服务水平低,这严重制约了陕西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三、陕西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

1 加大政府的宏观指导。各级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都要加强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加强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学习,提高对陕西发展产业集群重要意义的认识,把产业集群理论应用到宏观政策的制定中去,在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产业调整、产业支持的各个方面重视和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陕西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提升。

按照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是市场行为而非行政行为,因此,在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产业集群政策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应以引导性政策为主,要避免“长官意志”和“行政撮合”。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全面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战略,并将其融人到产业政策中去,再通过产业政策体现到特定集群中的企业和市场行为中。另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文化和法制环境,调动经营者参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积极性。

2 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研究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特点与发展规律,用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日本在产业革命初期,明确提出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口号,中小企业明显表现出集群发展的特征。以日本的本田公司为例,本田公司总部仅仅控制企业的一些核心业务,其他非核心业务向外承包,因而在其总部周围聚集了3万个中小企业与之配套。

根据陕西的资源秉赋、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区位特点、企业实力及产业布局等,确定适合陕西实际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国内外发展产业集群的做法各不相同,如广东发展中小企业集群主要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而浙江发展中小企业集群主要采取市场化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方式。陕西有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主要是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多,这些企业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但体制僵化,机制不灵活,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不强。陕西要利用这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优良条件,采用大企业加中小企业的集群模式,用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建立以大企业为中心的中小企业集群。以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陕西国防军工系统共有企事业单位134家,其中生产企业61个。陕西有许多大企业的布局,包括西安纺织城、西安电力机械设备制造公司、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陕西重型汽车厂为主的汽车企业。要对这些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改制、扶持,使其更具竞争力;建立示范企业,以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加强大企业大集团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方核心的为其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合理的、良好的互惠互利的分工协作关系。

3 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名牌产品。根据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的经验,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陕西要引导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尽快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努力提高其自我生长能力。主要措施包括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部相关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打破企业间技术、信息、人才的自由流动,提高企业的配套率。要加大对国内外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确定发展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但目前市内又缺乏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则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资的重点是引进那些技术含量高、经营管理优、经济效益好的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使它们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企业集聚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进而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实施品牌战略,促进龙头企业的产生和产业集群的形成。设立名牌奖励基金,对获得陕西省、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根据其级别给与不同程度的奖励等。

4 建立健全产业集群服务支撑体系。产业集群表现为企业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一种经济现象;另外,政府、金融部门、相关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如大学和职业培训等还形成了支撑机构,为企业集群配套服务,因而它也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区域复合体。产业群内的企业由于地理接近和业务上的垂直联系、水平联系而形成相互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在这种合作与竞争关系中需要政府的监管,需要中介机构的服务。政府部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形成一种制度环境;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创建、扩大生产和销售、研究开发等进行信贷和风险投资;行业协会等相关中介机构促进企业间网络联系,使之成为官、产、学、研联系的纽带;应尽快建立不同企业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这种非政府组织进行企业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企业之间形成产业链上的联合,共同开拓新市场,共同承担科技创新的风险,共同进行信息的共享与职工的培训;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立为产业集群提供服务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技术咨询机构、市场调查机构等,防止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支持和引导集群内企业健康发展。

5 建立全社会的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提高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鼓励产业集群同大学、科研院所联姻。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或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围绕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开展技术攻关,从事行业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开发。鼓励企业和社会主体建立产业产品检测中心,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高质量的产品检测服务。建立产业信息中心,扩大国内国际业务交流,开展电子商务,解决信息闭塞、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建立创业辅导中心,通过成功企业家的经验和言传身教,解决企业初创者初创阶段面临的突出困难,催生中小企业成长、壮大,拓展产业链条,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建立直通式的海关监管点、商检办事处、外汇业务代办点等机构,协助企业办理自营出口,引导企业进行国际质量认证工作,加快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训机制,提高企业家和员工的素质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

[责任编辑:陈合营]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