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两种仿美无坐力炮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两种 中国 仿美无坐力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建立军事同盟关系,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建立了完整的军事工业,到1955年,我军基本用苏式装备淘汰了战争年代缴获的“万国牌”装备,但是我军却长期装备过57、75、105毫米三种口径的仿美无坐力炮。

来源

无坐力炮是二战时期投入战场的一种新式武器,美国研制了M18式57毫米和M20式75毫米两种无坐力炮,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同时兼顾反坦克功能;1944年57毫米无坐力炮首先投入实战,1945年曾用于冲绳登陆战役。当时中国作为美国的盟国,也得到了美制的2.36英寸(60毫米)火箭筒和57、75毫米无坐力炮。二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决定仿制这些美式武器。

从1946年开始,设在四川的国民党兵工署第五十厂负责对美式57毫米无坐力炮的测绘仿制工作。由于该厂有生产德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丰富经验,所以进展较快。引信用37毫米反坦克炮引信代替,炮架准备利用瑞典“博福斯”山炮炮架零件改制。但无坐力炮发射药性能要求与普通火炮不同,因此准备用“苏罗通”20毫米高炮、“苏罗通”37毫米反坦克炮和美国75毫米山炮三种发射药混合,制成代用品,并用美制57毫米炮管做了试验,以确定混合比例。1947年,制成了样炮和弹药,命名为“36年式57毫米无坐力炮”。

1948年,位于云南昆明的国民党兵工署第五十三厂制成57毫米无坐力炮瞄准镜,并生产351具。同年7月,蒋介石在南京观看了仿制的57毫米无坐力炮射击表演。他对这种炮大为赞赏,亲自召见了兵工署火箭科长,下令大量生产。但蒋介石并不知道,当时中国并不能生产57毫米无坐力炮需要的镍铬钢,第五十厂只能用库存的37毫米反坦克炮管钢材代替,因此,生产出的95门炮质量不合格,一直未能交付国民党军队使用。除了扳机连杆和拉壳钩变形等质量问题外,1949年4月,22号炮发生了炮管炸裂事故,说明材料问题是生产57毫米无坐力炮的主要障碍。

75毫米无坐力炮完成了炮弹图纸,火炮图纸只完成了一部分。由于国民党执政时期主要发展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封建买办经济,重工业基础薄弱,连无坐力炮这种简单的兵器也没有仿制成功。

我军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历次剿匪、平叛作战、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都曾缴获了大量美制57、75毫米无坐力炮。1959年,为了支持西藏农奴主贵族叛乱,美国中央情报局空投给西藏叛匪的武器中,也包括57毫米无坐力炮。例如第二次空投物资中包括300多支MI半自动步枪,4挺机枪,57毫米无坐力炮3门及炮弹150发。1965年5月空投给叛匪的武器包括250支步枪,36挺“布伦”轻机枪、42支“司登”冲锋枪,6门迫击炮,6门57毫米无坐力炮。

结构特点

我国先后装备的57、75和105毫米无坐力炮,虽然外观差异很大,但其结构原理是一样的,都属于线膛无坐力炮。

采用线膛身管的目的是提高火炮的射程和精度,这是最初火炮论证时作为步兵支援武器的基本要求。弹丸分有预制膛线刻槽弹带和无刻槽弹带两种。弹丸上有刻槽弹带的炮弹装填慢,但膛压和初速稍高,精度也好得多。装填手要把刻槽对准火炮膛线,这一动作降低了火炮的射速,还需要熟练的手感。

药室是一个扩大的圆筒,直径比身管大很多,这样,火炮药室和弹药药筒之间就留出一个空间。弹药为定装式,长管底火,发射药外包有密封纸。药筒侧面有很多小孔,击发后火药气体先从药筒侧面喷出,然后从火炮药室后面喷出。这种设计是为了避免高温火药气体直接喷射到炮弹药筒后方的击发机构。由此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弹药多了一个发射后抛弃的钢制药筒,增加了无效重量,而且发射药防潮性能不好。炮手需要戴石棉手套才能抽出炽热的铜药筒,实战中常被烫伤。

炮闩为断隔螺式炮闩。由于无坐力炮膛压低,其螺式炮闩体积小重量轻。三种炮闩开启方向不同:57毫米炮向右侧,75毫米炮向下方,105毫米炮向左侧。

57无坐力炮重量轻,可以肩射。击发手柄装在炮身中央右侧,当炮手右臂抬起时,肩扛沉重的炮身不易滑落。炮身中央下方有一可伸缩的支杆,便于临时支撑火炮。炮身后下方还可以安装两脚架,在卧姿射击时前支杆与后两脚架形成较稳固的三点支撑,而且火线很低。

美制的57、75毫米无坐力炮都可以安装在“勃郎宁”M1917式水冷重机枪的三脚架上射击,射击远距离目标时可以利用三脚架上的精瞄机调整火炮。M1917重机枪三脚架比中国军队常用的“马克沁”重机枪三脚架轻,其火线高度调整范围大,但是调整起来比较麻烦。三个架腿的张角是靠各自的固定栓固定的,调整时需要另一个人抬起枪(炮)身,否则松开一条腿后整个武器就会翻倒。大部分参加二战的美军已经换装了气冷枪管的M1919式重机枪,这样就有大量库存的M1917式重机枪三脚架,而且太平洋地区的部分美军和盟国部队仍然装备M1917重机枪。选择重机枪三角架对于美军来说非常合理,作为一种战争中临时研制的武器,能采用现成的零部件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但是这种重达24.19千克的三角架并非无坐力炮的最佳选择。

中国仿制型

中国仿制的美式无坐力炮主要在提高机动性方面进行了多项改进。

1952年式57毫米无坐力炮采用了轻型三角架,两前一后布置,炮架重6.8千克。

1952年式?5毫米无坐力炮采用新设计的小型三角架,一前两后布置、行军时还可以安装上轮架牵引。全炮重104千克。

1956年式75毫米无坐力炮是52式75无坐力炮的改进型,重新设计了轮式炮架和瞄准具,改进了炮闩和药室的分解结合结构以及击发保险。直接安装轮架,增加了火炮的阵地机动性,全炮重87千克。运动时,前支架可以和炮管结合在一起,并有手柄用来拖炮。

1956年-1式75毫米无坐力炮在56式75无坐力炮的基础上,将炮身和药室分为两部分,用断隔螺纹连接,可快速分解结合,改善了原炮身管太长的缺点,更有利于人背马驮。全炮重93千克。

1956年-2式75毫米无坐力炮是在56式75无坐力炮基础上的改进型。把轮架改为可折叠式三脚架,采用高强度钢,炮管减薄,除原有间、直瞄合一瞄准具外,增加了准星标尺。击发部分增加了小握把、关闩到位保险。改进后全炮重减至50千克,并可以肩扛射击。

1958年,我军炮兵转入自行研制阶段,研制成功摩托车载75无坐力炮。

1963年,东南沿海对敌斗争的形势,需要增大小艇火力以对抗敌人的大舰。由于护卫艇吨位限制,不能装大口径

舰炮,海军再次发扬了我军陆炮上舰的光荣传统。经过论证,选择了56式75毫米无坐力炮改装为舰用双联装75毫米无坐力炮。1964年由海军工程学院完成改装设计。炮架改为筒式炮架,炮架上安装了防盾和炮手座位,炮架内有工具箱,配用专用瞄准具和红外瞄准具,可进行夜战。舰用双75无坐力炮没有三轴稳定装置,在高速航行时精度较差,最好在低速航行时射击。此炮主要安装在小吨位舰艇上。这些舰艇上原有的37毫米炮火力猛但威力较小,海战中能有效地压制敌舰舱面火力,但难以击沉敌舰。安装舰用双75无坐力炮后,可以扩张战果。

弹药

1952年式57毫米无坐力炮杀伤榴弹,有刻槽弹带。全弹重2.6千克,弹丸重1.26千克,最大射程3400米。

1952年式57毫米无坐力炮破甲弹,无刻槽弹带,直射距离300米,破甲厚度70毫米/30°。

1956年式75毫米无坐力炮杀伤榴弹,有刻槽弹带。全弹重10.18千克,弹丸重6.1千克,最大射程6500米、

1956年式75毫米无坐力炮旋转破甲弹,有刻槽弹带。全弹重8.97千克,直射距离380米,破甲厚度90毫米/30°。

1956年式75毫米无坐力炮微旋破甲弹。由于破甲弹旋转爆炸时会使药型罩金属射流分散,降低破甲威力,所以该弹无刻槽弹带,而是靠弹丸前部和弹丸环型尾翼定位,弹丸射出不高速旋转,威力比旋转破甲弹大。为保证精度,采用尾翼稳定。尾部有曳光管,用于修正弹道。全弹重6.58千克,直射距离300米,破甲厚度120毫米/30°。

美军57、75毫米无坐力炮都配有白磷弹和榴霰弹。白磷弹有燃烧和发烟功能,美军地面部队还常用白磷弹为空军指示攻击目标。榴霰弹用于杀伤近距离有生力量,效果特别好。我军火炮可以发射美军弹种。

作战使用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由于我军反坦克火力薄弱(每个步兵团6~8具90火箭筒),美军坦克对我军威胁很大。运动战期间,由于有坦克开路或增援,在龙源里、长津湖、砥平里,大量美军逃脱了被歼灭的命运。在我军后撤时,美军用坦克、装甲车组成特遣队,沿公路对我军进行追击和包围。在阵地战期间,美军用20~30辆集群坦克深入我军阵地后方进行“坦克劈入战”,甚至用坦克支起银幕到我军阵地前放电影,进行心理战。

随着我军换装全套苏式装备,反坦克火力得到极大提高,但是苏联和我国国情毕竟不同。苏军主要在东欧平原地区作战,有强大的空中掩护,机械化程度高,所以苏联重点发展了射程远、威力大的反坦克炮,忽视了轻型反坦克武器。而我军在朝鲜没有制空权,战区多山地,所以我军步兵需要轻型反坦克武器。为了应急,我国仿制美国武器,生产了50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52式57毫米无坐力炮,52式75毫米无坐力炮。缴获或仿制的美式轻型反坦克武器与苏式的57毫米反坦克炮,76.2毫米加农炮,SU76、SU100自行火炮,T34/85中型坦克,斯大林2重型坦克,构成了我军完整的反坦克火力体系。

战例1、1952年6月13日,我步兵某团在古直木里防坦克地域,仅以少数轻型反坦克武器(57无后坐力炮4门,90火箭筒2具),依托3个直径约200米的网状阵地,发扬我军近战特长,主要从侧后射击敌坦克。经3小时战斗,发射57毫米无坐力炮弹10发,命中6发;90火箭弹9发,命中7发。毁伤敌人坦克6辆,缴获2辆,毙敌乘员6名,俘敌副连长以下4名,我军仅负伤战士2名。挫败了美军1个坦克连24辆坦克的进攻,创造了对敌坦克斗争的典范战例。根据我军实战经验,对机动中的美军坦克,57毫米无坐力炮在200米内射击命中率最好,90火箭筒在100米内命中率最好。

1949年解放到60年代初期,我军在西南、西北边远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剿匪作战、平叛作战和边界自卫反击战。这些军事行动多发生在地形复杂的山地、高原。对手虽然没有坦克和重炮.但流动性很大,而我军在这些地区也不便携带重武器,只有60、82、120毫米追击炮,57、75毫米无坐力炮这类能够分解驮载的轻型火炮能够及时伴随步兵和骑兵作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些部队甚至不愿淘汰缴获的日军92式70毫米步兵炮。两种仿美式无坐力炮由于其射程远、精度好、机动性强的优点,继续装备并不断得到改进。步兵营或骑兵团属机炮连装备重机枪6挺,57无坐力炮2门(或75无坐力炮1门),82迫3门;步兵团属无坐力炮连装备75毫米无坐力炮4门。

战例2、某次边境战斗中,步兵某团3营57炮排(19人、炮2门、弹50发)伴随步兵执行迂回任务,经4天5夜行军后,于午夜到达指定地点。第2天拂晓,57炮排跟随步兵7连搜索前进。8时许,步兵7连先头2个排和机枪排越过公路。后面一个排刚踏上公路即遭到敌阵地上3挺重机枪射击,步兵被迫卧倒。营长命令57炮排在公路西侧占领阵地,3分钟后炮排开始射击,1炮在400米距离上射击敌第1挺重机枪,第2发命中。2炮在450米距离上首发命中敌第2挺重机枪,又补射2发彻底摧毁该火力点。这时团75毫米无坐力炮连某班在架炮时遭敌第3重挺机枪射击,瞄准手牺牲。57炮排1炮向右前方转移阵地,在80米距离上首发命中敌第3挺重机枪工事枪眼,又补射1发摧毁该地堡。这次战斗中57炮排7发6中,充分发挥了57炮使用灵活、精度高的优点。

战例3、1965年11月14日崇武以东海战中,0时31分,敌“永昌”号护航炮舰(标准排水量640吨,76毫米炮1门、双联装40毫米炮2座、20毫米炮6门)被我军快艇发射鱼雷命中后失去机动能力,舰艏翘起开始下沉。0时42分,我军2艘高速护卫艇冲上去,使用舰艏的双75无坐力炮对“永昌”号水线位置抵近射击,加速了“永昌”号沉没。

上世纪60年代,国内作乱的匪特已基本扫平,但外来威胁发生变化。1963年,叶剑英元帅指出:“在未来战争中,敌人大规模集群坦克的突击,将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必须把反坦克作为战备中心问题之一加以重视。”在紧锣密鼓研制新武器的同时,57、75无坐力炮又站了最后一班岗。1969年3月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证明,57、75无坐力炮已经不能有效对付苏修的乌龟壳(T-62炮塔前装甲厚220毫米)。此后,我军步兵营机炮连换装了威力更大的65式82毫米滑膛无坐力炮;步兵团属无坐力炮连换装了仿自美国M40式106毫米无坐力炮的105毫米车载无坐力炮。淘汰下来的57、75无坐力炮除作为民兵武器继续使用外,还多次支援邻国的反侵略战争,从越南到阿富汗都曾出现中国无坐力炮的身影。

相关文章:

上一篇:快乐的黄泥巴
下一篇:超级武器来选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