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东北抗日联军武器主要来源探析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探析 联军 抗日 武器 来源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率先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战斗,从抗日义勇军、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到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经历了十四年艰苦顽强的决死苦斗。武器是抗联部队对敌斗争,并获得胜利的基本保证,主要来源:一是在战斗中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装备;二是筹资购买以及开明地主、士绅捐献;三是自行研制和生产;四是苏军援助和配发。

关键词:东北抗日联军;武器来源

东北抗联孤悬敌后,十四年的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中华民族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供应是革命队伍发展壮大的物质保障,东北抗联部队的武器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

一、在战斗中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装备

江桥抗战后,东北人民就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反日斗争。在武装斗争的初期阶段,是革命队伍武器匮乏期。在对敌作战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并夺取敌人武器装装自己是抗联部队的最大军事目标。因此,在很多地方都经历了“夺枪斗争”这个特殊时期。

“在汪清县,以赤卫队、突击队和少先队为骨干开展夺枪斗争,于1932年春相继建立了汪清游击队与汪清别动队。随后,积极开展抗日战斗,不断扩大力量……到1933年初,共有队员90余人,步枪、手枪计80余支……在和龙县,经过赤卫队、突击队的夺取武器斗争,于1932年春夏相继建立了开山屯、大砬子、平岗、三道沟等四支游击队。”[1]同年12月,各地游击队集中到渔浪村,成立了和龙县游击队。有队员80余名,枪械50余支。

1935年1月8日,在通化二密河附近,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三团伏击日军及伪军各一部,激战四小时,毙敌十一名,伤敌九名,缴获机枪一挺,长短枪七支;日军搜集我军的机密情报也被缴获。

其他地区,以崔石泉为负责人的特务队,也积极开展夺取武器、扩大队伍的斗争,并于1934年将队伍改编为“饶河民众反日游击队”。

这是抗联部队获取武器弹药的最主要途径和方式。在当时极度困难的政治、经济及自然条件下,部队的给养、弹药来源也特别难,经常处于弹尽粮绝的困境。但是,广大抗联将士以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态度反抗敌人的围追堵截。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档案记载:“杨靖宇等抗日意识坚强之干部、党员,团结一致,抗拒严峻之军警讨伐,利用讨伐之漏洞,断然袭击部落、警备机关,疯狂奔走于抗日选出,夸口说:‘日本军实为豆腐军,满军乃供应我军武器弹药之部队’。” [2]这番出自日军档案的记录,不但真实地道出了抗联部队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而且达到了“在战略上藐视敌人”的作用。

二、筹资购买以及开明地主、士绅捐献

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对敌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联队伍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进行武装建设。除了在战斗中大量缴获敌人武器装备外,还在广阔的游击区内大力进行抗日宣传,争取民众支持,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1932年10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成立“红三十三军汤原游击队”。但因缺乏经验,夺到的枪支被土匪全部劫走,“随后,县委利用党员和部分群众捐款买枪10余支,于1933年1月再建游击队,队长老杨,党代表王永红,参谋长李仁根,队员60余人,对外报号‘仁和’”。 [1](P.190)

1934年著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来到滨绥铁路南的三股流根据地开展工作。她曾经“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珠河县城,把从伪军那里买的十几支手枪和子弹用油纸、油布包严,放进马拉的大粪车中,径直向城门赶去……”。 [3](P.94)

1936年6月上旬,赵尚志率领抗日联合军来到宾县境内扩展根据地,部队驻扎在三岔河。“为动员地主大户支持抗日,联合军司令部在三门柴家召集群众会议,号召大户人家献枪、献子弹,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打击日本侵略者。经过动员,多数地主大户都开明大义,响应号召捐献枪支子弹。三岔河大排队队长李靖远还表示要率队参加反日联合军。”[4](P.160)

日军及伪满傀儡政权深知从根源上断绝抗联武器弹药和物资给养的重要性。为了堵死抗联武装从地方获得武器弹药,“作为恢复治安的根本条件之一,军政部重视没收分散在民间的枪支、弹药,以防枪弹流入匪徒手中。斗争环境日益险恶,日寇实行一系列“治安整肃”计划,归屯并户,建立“集团部落”,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范围越来越小,加之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使购买和捐献的途径逐渐丧失。

三、自行研制和生产

抗联的战士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器效能,获取更大胜利,想了很多办法,甚至在战斗中进行发明创造。如延吉游击队自制的手雷和珠河抗日义勇军使用的土炮等等。

较为典型的战例是以自制木炮攻打宾州城。攻打宾县县城宾州镇是赵尚志指挥反日联合军进行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宾州镇距哈尔滨60公里,是日伪在哈东地区的重要据点之一。该城周围设有炮楼、暗堡等工事。在城壕上设置电网,城防设施十分坚固。1934年5月9日上午10时许,赵尚志率领反日游击队先行来到距宾县县城不远的杨家烧锅驻地。这时,有消息说,宾县伪警备队前来进攻反日军。赵尚志听罢,便率游击队40人在城南驼腰岭与伪警备队展开了战斗。在其正确指挥下,当场毙敌10余名。下午2时,反日联合军各队人马约1500人汇集到宾州城外。部队在赵尚志的统一指挥下将宾州城包围。反日联合军攻城部队为打开突破口,用一门木制大炮轰城。这门大炮用湿柳木包着一根粗铁管制成。炮身长约六七尺,炮口内径约半尺多,外面用五道铁箍紧紧箍住,并用粗铁线一道道缠好。该炮能装十多斤火药、三四十斤碎铁及大秤砣等物。这尊木炮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在轰然爆炸声中,首先南城门旁炮楼被击中,然后城墙被炸开一角。游击队少年连十余名战士顺着缺口冲入城内。

东北烈士纪念馆藏有一门年代久远、锈蚀斑斑的大土炮,俗名“大抬杆”。 铁木结构,全长119厘米,宽18厘米,口径8厘米。它其实是一种大口径火药枪,以碎铁为弹丸,具有较大杀伤力。1939年秋,抗日义勇军连长谷振亭率部在珠河县乌吉密老龙头山与装备精良的日伪军遭遇。在激烈的战斗中,谷连长和战士们毫不畏惧,用这门大土炮猛烈地轰击敌人,击毙日军少尉及以下士兵数人。

为了适应作战需要,东北抗联部队不但在战斗中制造简易兵器,还在后方密林中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厂。大荒沟兵工厂和七星砬子兵工厂作为典型代表为支援前方部队有力地打击敌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3年2月,国民救国军余部30多人加入珲春游击队,同年四月,珲春游击队改称珲春反日游击总队,孔宪琛任总队长,朴益泰任政委。在珲春县委领导下,珲春游击总队多次和日伪军作战。总队在大荒沟建立了小兵工厂,修造补充急需的武器。[5](P.47)1936年抗联独力师在桦川县七星砬子群山中建立一座秘密兵工厂,分修械、弹药、制枪三个车间。兵工厂生产的武器被及时输送到部队,补充了部队的武器消耗,极大激发了指战员的战斗热情。

大荒沟和七星砬子兵工厂作为抗联部队的后方基地,在对敌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黑龙江省博物馆文物征集人员在兵工厂遗址附近挖出了当年埋藏起来的机床和一些零部件。作为历史的见证被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后移交给东北烈士纪念馆进行陈列。

四、苏军援助和配发

由于东北地区与苏联接壤,且共同担负着反法西斯的斗争使命,这样的便利条件使身处险境的抗联部队加强了与苏军的联系,并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获得中共驻共产国际的领导和支援。在斗争形势比较险恶的情况下,中苏边境成了保存革命力量的重要生存通道,抗联部队多次到苏联境内休整,并获得苏军的装备支持。

在敌伪档案中也有关于抗联部队获得苏军装备的记载:“据四月十四日投诚之第三支队副官金珍奎自供,王明贵匪于今年三月归满时从苏联接受:1.于嫩江地区对满军及满洲蒙人、鄂伦春人群中地下工作;2.袭击扰乱军用及主要城镇等指令。同时领取:轻机枪,六;无线电,一;其他手榴弹、炸药等,全体人员均穿军装而归满。”[2](P.261)

客观地说,日本人对抗联部队的活动和目的,包括苏联不同时期对抗联的态度和政策,都是比较了解和掌握的。尽管苏联往往采取暗地支援抗联的方式,但是日军并非毫不知情。据《满洲国史》记载“从共产国际到中共系统,由于各种情况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因而从地理上越过一衣带水的乌苏里江、黑龙江,直接领导与援助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其具体方法是:(1)从苏联国内向满洲‘匪团’派遣朝鲜系与满系军官。(2)在战况不利的场合,令其转入苏境避难(如第五军司令官周保中屡次入苏,金日成也有相当长的时间呆在苏联,第三路军司令张寿篯也时常进出于苏满边境之间)。(3)在苏联境内训练‘匪团’队员(据当时情报称,在哈巴罗夫斯克的南部山中,就有收容数百名的训练所,又传说有朝鲜人两个师团的部队进行谋略和战斗准备的训练)。(4)收容伤病员进行治疗。(5)收容‘匪团’家属。(6)支援武器、弹药、物资。(7)特工人员的扰乱工作。(8)侦谍工作等等。由于此种事态,一旦有必要时,便可在苏联军队的掌握下,稳步而顺利地准备夺取满洲,以满洲‘匪团’扰乱满洲国的后方,牵制日满的兵力。对苏联而言,这是廉价而又有效的政策。”[6](P.491)

抗联部队进入苏联境内被编入苏军建制后,对内称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旅长周保中,政委副旅长李兆麟。此时的武器装备按苏军步兵建制配发,为使手中武器发挥最大效能,周保中在1941年2月20日下达的训练文书中明确指出:“我们要知道,战斗的要点在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达到战胜的目的。无论现在兵器如何发达,步兵作战仍居主要地位,而步兵最有效的战斗手段是依靠射击……尽心练习瞄准和实弹射击,将自己培养成神枪手。”

为了保家卫国,早日将日寇赶出中国,无数抗联干部战士牺牲在白山黑水之间,哪怕只是为了获取打击敌人的一杆枪、一颗子弹也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承礼.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吉林省档案馆编译.东北抗日运动概况[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3]赵宁.黑土风云录[M].哈尔滨: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

[4] 赵俊清.赵尚志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刘邦厚,刘加量主编.血沃关东十四年[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5.

[6](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M].长春:吉林图书出版 社,1990.

[责任编辑:褚永慧]

相关文章:

上一篇:完璧
下一篇:狗在江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