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末敏弹总设计师杨绍卿访谈录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访谈录 设计师 末敏弹总 杨绍卿

杨绍卿,1941年出生,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1~1984年在关国德克萨斯A&M大学研修控制工程,现为中国兵器工业第203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兵器工业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型号总设计师。长期从事火箭与灵巧弹药的理论和工程技术工作,历任国家重点课题或型号“火箭弹飞行理论”技术负责人、“末敏弹系统技术预研”总研究师、“末敏弹先期技术演示验证”总研究师、“火箭末敏弹武器系统”型号总设计师、“炮射末敏弹系统”型号总设计师等职。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国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总装备部预研先进个人、中国兵工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光华科技奖、俄罗斯国家莫欣科技奖等、2010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国防科技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五部门,联合授予他“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称号(迄今共十位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

前不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北京发布的《2010-2011兵器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披露,近年来,中国智能弹药一一末敏弹技术取得瞩目成果,继自主研制成世界一流的火箭末敏弹武器之后,又取得炮射末敏弹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跨越,使中国成为继关、俄、德等国之后能自主研发先进末敏弹的国家。

当我国第一个反装甲智能弹药——X火箭炮末敏弹研制成功后,时任军委副主席的曹刚川上将指出,它“标志着常规弹药向智能化发展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总装备部认为,该装备是“我军最有效、最具威慑力的远距离反装甲武器,在我军精确打击弹药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指出,“它的研制成功,为我军开辟了智能弹药装备的新领域,标志着我国在末敏弹技术领域已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成长篇

末敏弹是继传统弹药和导弹之后发展起来的智能型弹药,是传统弹药技术、导弹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目标探测识别技术和新型战斗部技术等相融合的一种新型弹药,目前主要用于攻击阵列或集群装甲目标,如坦克、装甲运兵车、步兵战车、自行火炮等,必要时也可用于攻击火炮、导弹发射车、雷达站、机场上的飞机、停机坪上的直升机、雷达站、舰艇等等。实践表明,末敏弹是目前远距离打击大面积装甲目标最有效、最具威慑力的武器。

末敏弹涉及了许多新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研究末敏弹技术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跟踪国外概念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EFP战斗部、敏感器等关键技术的可行性研究;90年代初,对末敏弹涉及的几项关键技术开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到90年代末,我国在末敏弹总体技术、弹道气动力、抛射分离过程控制、稳态扫描、复合敏感器、目标探测识别、目标背景特征数据库、小型高速大容量计算机、EFP战斗部、安全起爆装置等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技术的工程化集成,开辟了全新的末敏弹技术领域,为武器装备研制奠基了坚实基础,使我国末敏弹技术达到了应用程度。

比如,末敏弹的关键技术之一——敏感器,我国主要研究了红外、毫米波/激光雷达敏感器技术,在常温双色红外敏感器、红外+激光+毫米波复合敏感器、常温多元红外敏感器、主/被动毫米波雷达复合敏感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还有如稳态扫描技术,我国主要采用旋转伞来进行稳态扫描,主要研究了旋叶伞、涡环伞、延伸面旋转伞等多种伞形。在这一领域,我国的技术比较成熟,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成绩篇

我国研制成功的第一个末敏弹武器系统,在大量实战条件下的试验表明,其主要性能达国际最好水平,如命中率与国际水平相比提高了25%。我国拥有该装备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我军远距离反装甲最有效、最具威慑力的武器之一,在我军精确打击弹药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武器系统为我军开辟了智能弹药装备的新领域,使我军常规弹药向智能化发展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标志着我国在末敏弹技术领域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该成果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有意思的是,在末敏弹领域比中国起步早的俄罗斯,竟然致函我国,要购买我国火箭末敏弹系统的控制与探测组件及相关技术,这在中俄军贸上还史无前例。

在研制经费上,美国用时20多年、耗资17亿美元研制成功“萨达姆”末敏弹;德国用时12年、花费6亿美元研制成功“斯马特”末敏弹;俄罗斯也基本类似。而我国在20年时间内,用了不到发达国家数十分之一的经费,就自主研制出性能先进的末敏弹!

我们还编制了末敏弹的第一个国家军用标准《末敏弹通用规范》;主持完成了第一部《末敏弹制造与验收规范》:提出了末敏弹试验平台系统技术方案,建成了半实物仿真试验系统、敏感器性能高塔试验系统、稳态扫描系统性能立式风洞试验系统、末敏子弹性能飞机投放试验系统等;起草了我国灵巧(智能)弹药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出版了第一部相关理论专著和工程技术专著《末敏弹系统理论》、《灵巧弹药工程》,初步形成了我国灵巧弹药的理论体系和工程技术与方法体系,为今后我国智能弹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未来篇

弹药是武器系统实现精确打击、远程压制和高效毁伤目标的终端环节,弹药技术领域的任何重大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都将会显著提高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甚至对变革未来战争的作战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在军事需求牵引和科技进步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兼具传统弹药和导弹技术特征的末敏弹一类的智能弹药,已成为战场上武器运用的新生力量。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一批精确制导弹药已相继装备我陆、海、空等诸军兵种,初步满足了我军急需。近年来,我国在智能化弹药技术领域,如末敏弹、制导弹药、弹道修正弹、智能化引信技术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与美国等军事强国相比,我国智能弹药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该加大智能弹药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力度,尽快形成装备体系;针对我国陆、海、空、二炮等军兵种的作战任务和特点,将智能弹药装备按体系发展,使智能弹药能够适用于各个兵种。

未来战争主要表现为信息化条件下的机动立体战,对于战争中的任何一方,都可能随时遇到无法预料的多种目标的威胁,因此,发展一弹多用的智能化弹药显得十分必要。比如,自寻的末制导弹药和末敏弹药,应发展多模智能型导引头或敏感器,使其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和环境适应能力,能识别多种目标并根据需要对目标和攻击方式等进行选择。

我国还应发展网络化智能弹药,即将智能弹药置于网络之中,使弹药与弹药、弹药与指挥站之间可以双向通信。此时自寻的弹药可以协调有序地识别和选择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攻击方式。在网络弹药中,如果增加某弹药的留空时间或赋于它在一定区域内巡飞的能力,则可以发展成侦察或监视弹药。

要注意发展低成本、小型化、高精度、定向毁伤及低附带毁伤的智能弹药,以便在城区作战中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对无辜百姓的杀伤及对民用设施的毁坏。

加大对库存弹药的改造升级,在基本保持原弹药结构与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加装相适应的弹道修正模块或制导组件使其成为智能弹药,从而提高其精度和效能。

加强智能弹药零部件、组件甚至是子系统问的集成,通过集成,可实现功能和资源的协调、互补和共享,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模块设计水平,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智能弹药零部件、组件的数量并减小其重量、体积和制造使用成本。

加快研发微机电惯性器件(MEMS IMU)及微电机系统,实现(PS/MEMS IMU系统集成,解决好该系统抗火炮20000g甚至更高过载等问题。

花絮篇

——每一发弹都需要经过高塔试验,而这种试验必须在100米高的塔上和塔下配合着未做。

试验场地处秦岭山脉,受背景条件的限制,试验只能在晚上来完成。午夜的秦岭山脉,就是在夏天登上高塔也得穿上厚厚的棉大衣,如果是冬天,那情景就可想而知了。高塔上的人常常一呆就是一整夜,还不允许戴手套。而塔下的人,则要推着目标来回走动,一晚上相当于步行几十千米。即便这样,一天最快也只能检测10发弹,100发弹就需要连续干上10整天。

——在一次大型试验期间,需要在前方布置靶标。由于试验内容是多发弹药同时攻击多个目标,因此得为试验准备200多个靶标。试验人员每天必须凌晨4点就出发,把装满靶标的5辆加长卡车开到40千米外的试验场进行布靶。靶与靶的间隔为1000米,且每个靶中有6个加热炉。这1200多个加热炉都要放置到位,然后点着,经过10多分钟后,确保所有目标的温度合适后,试验才能开始,他们才可以撤回待命。等炮弹打完,试验人员还要找落点,试验结束后还要将前方靶标收回。如果出现了未爆弹,就必须花更多时间寻找。所以,试验人员每天最多只能休息5~6个小时,工作量很大,可试验人员却要连续1个月处于这样的状态。

——在项目演示验证阶段,经常要遇到未爆弹的问题。要想找出原因,就得拆弹找出问题所在。围绕拆弹问题,我要求只由骨干上场拆弹,绝不让其它人冒此风险。一次,碰到了未爆弹问题。技术组经过慎重考虑做出决定:组成3人拆弹小组,一个人扶弹体,两个人来拆。由结构副总师宋朝卫、总质量师慈明森和我上。拆弹前,大家相互交待了家事,万一谁出意外,能够安全回家的人就要承担照顾责任。刚说完,宋朝卫和慈明森却对我说“杨总你没有火工品上岗证,不能参加拆弹!”

我愣住了,却坚持着要为他们扶一扶弹。宋朝卫和慈明森一再拒绝:“那是禁区太危险了,没有火工品上岗证不允许上去!”我当时心里涌起了阵阵感动。

中国兵器工业第203研究所的邹永和赵瑾同志为本文提供了很大帮助,在此谨致谢意!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