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紫石英”号事件原因初探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紫石英 初探 原因 事件

摘 要:渡江战役前夕,英国“紫石英”号军舰闯入解放军防区,与解放军炮兵发生炮战,挑起了历时101天的“紫石英”号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英国固守传统的炮舰政策、战后英国为了保住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和经济利益,实行并不“中立”的中立政策和中共结束旧中国妥协投降的政策,强烈反抗英国的暴行。“紫石英”号事件以英国战败逃跑而结束,使得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炮舰政策彻底破产,从此结束了帝国主义军舰随意进入中国内河的历史,震动了全世界,成为近代中外关系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事件。

关键词:“紫石英”号事件;炮舰政策;中共

中图分类号:K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046-03

1949年4月20日、21日,正当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天险的时候,侵入我国长江内的英国“紫石英”号等4艘军舰,无视我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的警告,先后驶入我军防区,妨碍渡江,双方发生军事冲突。英舰在炮击中打死打伤解放军战士250余人,英舰紫石英号也被人民解放军击伤后被追停于镇江附近江面,其他3艘英舰向长江口外逃去。

此后英国政府派其远东舰队司令与人民解放军代表进行多次谈判,要求将该舰放行,谈判时断时续。4月30日,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舰暴行发表声明,斥责英国政府的挑衅行为,并严正宣告:“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7月30日,当谈判还在进行之际,英舰“紫石英”号趁江陵解放号客轮经过镇江下驶,强行靠近该轮与之并行,借此掩护下逃走[1]。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紫石英”号事件,又称“长江事件”。目前史学界关于“紫石英”号事件的原因研究极少,因此本文重点论述“紫石英”号事件的原因。

一、英国固守传统的炮舰政策

19世纪中叶,英帝国的领土扩张有所缓和,“自由帝国主义”理论甚嚣尘上。多数英国人认为没有必要保留一个正式的帝国,英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海上霸权,完全能控制全世界的贸易。他们认为自由贸易是英国最大的利益所在,与其保护帝国,不如保护海上通道。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实行“炮舰政策”,即以海军的力量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的商品打开门户。在这种政策下,领土扩张并不是首要目标,重要的是“贸易自由”。

“炮舰政策”的典型表现是中英鸦片战争。英国对华贸易长期亏损,中国当时是农业国,经济上自给自足,不求外物,为稳定国内政局,满清政府又封关自守,不与外界往来。为扭转入超,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尤其是1833年以后,英国政府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垄断地位,许多“散商”参与鸦片贸易,使鸦片输入失去控制,造成中国的社会危机。

1839年,中国政府下令禁烟,在广州虎门烧毁大量英商鸦片。英国对此报复,借口其使臣在中国受到冷遇,于1840年发动战争,攻入中国沿海地区,迫使中国在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接受了英方提出的苛刻条件。这以后,中国的门户被打开,被迫与西方国家“自由贸易”,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国家面临深刻的危机。

1856--1860年,英国在法国帮助下再次发动战争,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的市场进一步开放,社会危机更加严重”[2]。英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后,逐步将其帝国势力由华南向华中发展。它通过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1876年的《烟台条约》和1902年的《中英通商条约》,先后将长江上游的宜昌、万县等开辟为商埠,获取了在中国内河航行、通商等特权,俨然成为长江流域的列强霸主。

“落后腐败的清政府只能屈从于英帝国的炮舰政策,英国将长江流域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在长江流域横行不法,经常发生撞沉中国船只、溺死乘客船工的事件,但是,由于中国政府对外交涉软弱无力甚至曲意媚外,所以没有一件水难事故得到满意的合理的解决。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内部派系林立,各自割据一方,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了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北伐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在长江流域。英国感到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使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受到威胁,便故意制造事端,又用炮舰政策来恫吓之。

从1926年6月13日至8月19日止,发生英轮撞沉木船事件5起,溺死40余人,损失现款6600余元。虽然北京政府几经交涉,但英政府毫不理睬,仍然我行我素[3]。1926年9月5日,英帝国主义军舰炮轰了四川万县县城,屠杀中国军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万县惨案”,直系军阀吴佩孚此时正受到北伐军进攻武汉的威胁,为求得英国的援助,吴佩孚便对英帝妥协,将两艘英轮放行,万县惨案不了了之。

1927年初,北伐军向长江下游进军时,英国增兵上海,调集军舰在南京进行威胁,企图阻止革命的发展。英国借口保护侨民和领事馆,竟然炮轰南京,中国军民死伤两千余人,房屋财产损失无数。而蒋介石没有反抗英帝国的暴行,却与英帝国主义相勾结。因此,英国为了维护自己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已经形成了利用炮舰政策来维护自己势力范围的传统。

因此当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时,英国害怕中共胜利会损害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于是英国又开始利用了其实行近百年的炮舰政策,擅自闯入解放军的防区,炮击解放军军舰,阻拦中共渡江。

二、战后英国实行并不中立的“中立”政策

“战后英国面临严重的财政、经济问题,资源枯竭,百废待兴。英国在军事上和外交上都十分虚弱。虽然英国在1947年从印度和巴勒斯坦撤走,但仍然占有广大殖民地。要维持这样广大的殖民地,特别是对付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是英国财力所不及的。所以,英国政府最优先的考虑是恢复国力。要恢复国力,最重要的是恢复和发展对外贸易。而英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英国在华有超过三亿英镑价值的贸易利益,因此英国绝对不肯失去中国市场。所以英国密切注视中国局势的发展,并小心地执行中立政策。”[4]

英国“中立”政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它的武器禁运令,但是这个武器禁运令并没有严格地执行。1946年7月到1948年3月,英国允许香港作为运输中心转运各国武器给国民党政权。这些武器实际上被蒋介石用来打内战。在1947年7月英国殖民部允许出售武器和军火给广东省警察部队,其借口是这些武器和军火是给广东警察用于镇压匪帮。英国政府声明这些武器不能用于内战,事实上广东警察运用这些武器绝非仅仅对付土匪,而是对付共产党和进步民主势力。

因此在1949年5月,英国外交部承认说:“从理论上讲我们有一条严格禁运的法令,而且这条法令由国防委员会于1948年1月重申,禁止向中国运送武器,但事实上这条禁运令从未严格执行过。”[5]英国不赞成美国扶持中国成为一个大国的政策。英国方面预计,由于国共两党的冲突不可避免,中国势将持续动乱,一时不可能实现统一。退一步讲,即使中国实现统一,任何促成其统一的政策也必定是错误的。因为,统一的中国只会在远东引起麻烦,而且将意味着未来年代里在东方消灭帝国主义,而白人在东方的统治将随之丧失。

总之,英国不希望看到战后的中国实现统一和强盛,这是英国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的需要。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以后,国民党大部主力已经被歼灭。当中共发动渡江战役,开始进军全国时,必然引起英国的担忧。

一般说来,国民党政府在战后奉行的政策是不给任何一个国家以单方面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1947年10月22日,外交部次长叶公超特别声明:“中国政府对外国船舶封闭内河航行之政策,并未改变,亦不再考虑变通办法。”[6]“但这一政策对美国却有特别优待,美国在华大肆扩张势力。而战后英国衰落,且中英间因为香港问题等造成的矛盾,使其在华地位急剧下降,而改变这种状况便成为英国推行其远东政策的当务之急。”[7]

对此,顾维钧曾经作出过这样的评述:“日本投降后,英国商人对美国人以其美国佬的精明,利用战争在对华贸易方面排挤了他们,深为怨恨,这在上海和香港都是公开的秘密。他们发誓要想一切办法从美国人手中夺回所失的一切。”[8]

当时的《纽约时报》曾专门载文指出,“英国企业发源地和重点都在中国或者毗邻的香港”,而美国企业的“根基”仍在美国,在中国只从事“分支”性质的经营。美国企业关闭后资本可以转投到其他地方继续经营,而英国企业则不能。或许正因为如此,英国的外交部长贝文才一再重申:英国的基本立场是留在原地,尽力避免撤退或被赶走。“在远东英国商业利益集团的压力下,艾德礼政府觉得有必要对英国过去在中国享有的这些特权的某些方面作一些说明。1948年2月,负责远东事务的外交副大臣助理斯卡莱特发表了题为《英国在华航运业》的备忘录,对英国航运业被排除在中国内河的自由贸易之外深表不满。”[9]

因此渡江战役时,英国没有像美国一样撤出军舰,而是继续使军舰在长江流域航行。英国还希图恢复在中国长江流域的航行权,保住英国在华经济利益的重心。英国也扯下战后“中立”政策的面具,开始公开与中共对抗,阻碍中共解放全国的步伐。

三、中共结束传统的妥协政策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军舰溯江而上直逼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从那以后,外国军舰在中国已经横行霸道了一百多年。”[10]

1949年4月20日“紫石英”号擅自侵入长江,无视我军警告,双方发生炮战,英国战败,“紫石英”号被我军扣留,英国当局恼羞成怒。

4月26日,英国保守党首领丘吉尔在下院发言,把我军炮击驶入我防区的外国军舰说成是“暴行”,并且提议政府“派一两艘航空母舰到中国海上去……实行武力的报复”。同一天,英国首相艾德礼发表声明,说“英国军舰有合法权利在长江行驶”[11]。但这一次它面对的不是以往的落后腐败的懦弱政府,而是独立自主的中共。中共对于英国的叫嚣,进行了严正坚决的反抗。

4月30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中国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声明责问丘吉尔:“你‘报复’什么?英国的军舰和国民党的军舰一道,闯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防区,并向人民解放军开炮,致使人民解放军的忠勇战士伤亡252人之多。英国人跑进中国境内做出这样大的犯罪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理由要求英国政府承认错误,并执行道歉和赔偿。”接着,声明又驳斥艾德礼的声明,说:“长江是中国的内河,你们英国人有什么权利将军舰开进来?没有这种权利。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

毛泽东在声明中要求“英国、美国、法国在长江、黄浦江和在中国其他各处的军舰、军用飞机、陆战队等项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同时指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保护从事正常业务的在华外国侨民,”“愿意考虑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不愿意接受任何外国政府所给予的任何带威胁性的行动。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并且把它在中国的武装力量撤回去。”[12]

毛泽东起草的这个声明,表明了中国人民不怕任何威胁、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严正立场,并且表明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对外政策。声明要求英国政府承认错误,并道歉和赔偿损失。如此强硬的态度,令昔日的殖民主义者脸面尽失[13]。中共的对抗和声明,沉重打击了英国一贯以来的炮舰政策。

“紫石英”号处于我军监视后,英军派代表与我军代表多次谈判,要求放行“紫石英”号。谈判过程中6月23日,毛泽东为中央起草电报,指示:对“紫石英”号的方针,必须是英方承认不得人民解放军的同意擅自侵入中国内河是错才能释放,否则决不能释放[14]。

按照中英历史的传统,面对这样的争端,英帝国必然全面炮轰长江流域,中国最后也必然会妥协、投降。但在中共的英明的领导下,中国第一次彻底放弃妥协屈从的态度,并敢于与英帝国针锋相对的对抗,最终使得英国无何奈何地选择了狼狈逃跑。

因此渡江战役时,“紫石英”号闯入解放军防区时,时代已经发生巨变,旧中国的历史已经终结,新中国已开始,世界的东方站起来了。英国军舰对抗的,再也不是腐败落后的清朝军队、北洋军队和国民党军队。这一次,它终于撞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口之下。这一次,英国政府交涉的,再也不是投降妥协的清王朝、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这就注定了“紫石英”号的战败和逃跑。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天险时,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军舰竟无视警告,擅自闯入解放军防区,妨碍渡江,引起两军的军事冲突。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为什么会爆发震惊中外的“紫石英”号事件?主要原因有3点:第一,英帝国固守自鸦片战争就开始在中国实行了一百多年的残暴的炮舰政策。第二,长江流域是英国侵占的势力范围和经济利益重心,为了保住自己的势力范围和经济利益,英国扯下战后“中立”的面具,公开阻碍中共解放长江流域。第三,中共敢于同英帝国进行针锋相对的反抗,彻底放弃旧政权的妥协投降政策。“紫石英”号事件以英国军舰的惨败而告终,彻底改写了中国军队“逢洋必败”的历史,宣告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炮舰政策”的彻底破产,从此结束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军舰任意进入中国内河的历史,标志着列强时代在中国的结束。

参考文献:

〔1〕冯雷,田文,邢斌.新版毛泽东选集学习辞典[K].大连:大连出版社,1991.603-604.

〔2〕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295.

〔3〕唐培吉.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32-233.

〔4〕李世安.战时英国对华政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29.

〔5〕萨本仁,潘兴明.20世纪的中英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97.

〔6〕吴东之.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715.

〔7〕王为民.百年中英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73.

〔8〕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440.

〔9〕陈谦平.论紫石英号事件[J].南京大学学报,1998,(2).

〔10〕熊铮彦.毛泽东评说百战故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82.

〔11〕上海书店.申报影印本:400册[N].上海:上海书店,1982.797.

〔12〕毛泽东.为英舰暴行严正声明[N].人民日报,1949-5-1(1).

〔13〕盖广生.大海国[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161.

〔14〕杨冬权.毛泽东在1949年[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119.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