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以笔杀人罪难恕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杀人罪

多年来,我坚持认为无论哪一类型的作家,都应该有一种“不是我选择题材,而是题材撞上了我”的执着精神,赢得读者不是靠迎合,而是靠契合。正因这种缘分,我对侵华战争中的日本“笔部队”的关注才整整长达十年。直到2013年底,无意间看到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报道,我又重燃起对这一素材的强烈兴趣。

该报道引述外媒消息称,2013年的最后一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专程到东京一家电影院观看了热映影片《永远的零》。这部电影讲述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神风特攻队”如何实施自杀式攻击的故事。安倍看后给予高度评价,连声赞扬此片令他“十分感动”。

我顿时感到一头雾水:一部表现臭名昭著“神风特攻队”题材的电影,为何竟然令现任日本首相大为感动?迷惑之余,我只好找来《永远的零》认真看了一次。

影片以太平洋战争为背景,讲述日本“神风特攻队”飞行员宫部久藏在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宫部有着天才般的飞行驾驶技术,但最开始时他的心思并不在如何战胜敌人上,而更看重怎样才能“活着回来”。每当发生空战,他就驾驶飞机胆怯地躲进云层里,他的梦想只是“活下去,陪在妻女的身旁”。然而在经历了一次次残酷的战争考验后,特别是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死去,宫部久藏内心发生了强烈变化,最终在反复的纠结中他毅然选择了代替战友去死,驾驶零式战机撞向敌舰,英勇牺牲……

如果单从艺术呈现看,这是一部比较感人的战争电影。影片细致入微地描写日本军人对战争的焦虑恐惧,对亲人的牵挂思念,对生命的感悟珍惜。尤其是宫部久藏从“海军第一胆小鬼”转变到舍弃生命壮烈殉国的过程,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合理,水到渠成。而更重要的是,编导似乎是通过宫部久藏的“反战”思想去反思战争。电影画面干净利落,壮烈中不失唯美,不乏令人震撼感动的镜头。如果就事论事,这部影片的艺术效果至少可以打90分以上。

但是——且慢!片中幸存下来的那位神风特攻队员对宫部久藏的深切怀念,才是全篇主旨之所在:“活下来的人,不能辜负死去的人,而要把故事继续书写下去。”而全片对于受害国人民没有半点反思,对战争性质更从无半点质疑。这样一来,探究它到底想要表达传递何种价值观念,恍然大悟之余,简直令人拍案而起!这部电影一遍遍诱发读者的“感动”和“共鸣”时,早已悄然间遮断了观众理智判断的视线:难道倒行逆施的战争狂人,仅仅因为勇于捐躯就应该被奉为英雄?难道只要为天皇杀身成仁尽忠到底,就不应该质疑战争的黑白是非?难道甘当炮灰的疯狂日兵成为可歌可泣的神圣勇士,那么饱受侵凌的战争受害国岂不反而成了乘人之危的邪恶势力?

何况我知道的真实历史情形是,那些被选为“神风敢死队”成员的日本士兵一样怕死,很多人直到上飞机那一刻还吓得两腿发抖,只好由宪兵抬进驾驶室,然后把机舱门一锁,飞行员想逃出来也不可能。飞机都是单程燃料,没有降落装置和逃生设备,出发之前飞行员的灵牌就被送到靖国神社去了。他们除了送死别无选择,哪里是《永远的零》渲染的那么“英勇无畏”?!

后来我从网上搜索得知,《永远的零》原来是日本著名右翼作家百田尚树的代表作,此人曾屡放厥词,坚决否认存在南京大屠杀。而他于2006年创作发表的这部畅销小说,上架后在日本狂销300万本,漫画版本也热销400万本,拍成电影上映后一举跃升到日本圣诞新年档票房榜首。

二战结束都快七十年了,像《永远的零》这样一部带着夕阳余晖似的伤感重新缅怀“军国英雄”的电影,为何竟能在当今日本赢得如此广泛的欢迎追捧,在日本社会“大获成功”?这不由得我们不深思追问:所谓爱好和平的“绝大多数日本人民”中,究竟还有多少人隐藏着秘而不宣的“右翼”倾向?

我很快发现《永远的零》并非孤案。日本人拍摄的许多二战题材电影,如《自尊:命运的瞬间》《男人们的大和号》《太平洋的奇迹》《我想成为贝壳》,这些作品颠覆战争史观、美化侵略历史的手段都十分高妙,极为隐蔽,片中日本草根百姓在战争中的悲剧命运,甚至对“皇军”悲壮赴死的刻画描写,不但看似“细节真实”,还具有很强的蛊惑力量。作者们有意回避了战争正义邪恶的因果关系,更逃避了对造成灾难的原因追问,你只能从屏幕上看到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皇军勇士”,看到在变幻无常的历史潮流中被裹挟伤害的普通日本士兵,看到在原子弹蘑菇云下痛苦呻吟的日本平民……而对于被侵略国人民的累累白骨,万千冤魂,他们完全漠然无睹,只字不提。这些影片给人的印象,仿佛只有日本人才是战争受害者,而且是最大的受害者!面对这些狂热未减、是非莫辨的作品,每位稍有理性的观众都会情不自禁发出疑问——

这到底是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忏悔,还是唱给战犯的招魂颂歌?

这到底是对受害人民的良心道歉,还是黑白颠倒的顾影自怜?

这到底是对二战教训的深刻总结,还是为军国主义公然招魂?

不可否认这些作品的欺骗蛊惑性是相当强的,它悄然间混淆了真实的人道和虚伪的同情,用片面的写实掩盖混乱的逻辑,并最终将蘸血的谎言罩上一层反战的面纱,令一般人无从清醒地识别。几乎是条件反射一般,我断定这绝不是日本极右势力一时心血来潮的梦魇妄语,而是其复活“皇国”史观过程中从未间断的思想逆流。2015年3月10日,安倍晋三罕见地出席了“东京大轰炸70周年”纪念活动,他试图用这种方式强化人们对日本才是战争“受害者”的印象,而对德国总理默克尔苦口婆心劝诫日本要正视历史,安倍内阁的外交大臣则大言不惭地回应:“两国情况不同,不要拿日本和德国作比较。”

多年来,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普遍对那段历史选择了逃避忘却,不愿多谈,而年轻一代的日本人更无从得知真相,反而是《永远的零》这样的作品在不断美化侵略战争,误导当代青年。

《永远的零》这类黑白颠倒的作品能够大行其道,使我立即联想到二战时侵华战场上日本猖獗一时的“笔部队”。从当年的侵华作家到今天的百田尚树,日本右翼分子全盘继承了那套罂粟花般迷人的军国主义精神衣钵,而歪曲历史、美化侵略原本就是他们驾轻就熟的惯用伎俩。对于他们来说,否认了那套神道教创造出来的日本“核心神话”,对于大和民族来说无异于“挥刀自宫”。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日本首相会一次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政客们为什么不断否认南京大屠杀,而像《永远的零》《男人的大和号》《吾为君亡》这些内容如此雷同、面目如此相似的文艺作品会接二连三地搬上日本电影屏幕。日本某些“精英”们念念不忘的,就是想把蒙上历史污垢的“核心神话”重新擦亮。而更加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他们的身后已经煽动聚集起日本社会多少“沉默的大多数”?至少从这些风靡一时的电影来看,这个数字在今天的日本已绝不容轻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