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钢铁恐龙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恐龙 钢铁


打开文本图片集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有时面对历史上的无数偶然,我们仍然不禁要问,“假如……的话,那么结果会是怎样”?比如说,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晚一年结束,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协约国坦克驰骋在战场上。本文以资料照片为依据,介绍协约国当时正在研制或处于试生产阶段的一些早期坦克。它们大小各异,外型也是光怪陆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生代的地球霸主——恐龙。虽然它们由于一战的提前结束而失去了扬威战场的机会,最终只能成为坦克发展史上的匆匆过客,却也对后来更成熟坦克的出现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让我们拨开历史的云烟,打量一下这些“钢铁恐龙”。

雷龙——俄国“沙皇”巨塑坦克

雷龙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体型最大的恐龙。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纳粹德国在败亡前制造的“鼠”式坦克是有史以来人类制造的最大坦克。然而,各种被陆续发现的历史资料显示,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曾经出现过比“鼠”更大的坦克。它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皇俄国研制的“沙皇”巨型坦克,可谓是坦克中的“雷龙”。

马恩河战役后,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一个漫长而残酷的阶段——堑壕战。在这一时期,交战双方都为如何突破对方的堑壕而绞尽脑汁,坦克出现的初衷也就是“堑壕突破战车”。于是,当时的早期坦克及装甲战车的设计目标即是“突破对方堑壕并消灭对方步兵”。对于如何突破堑壕,英国人想出的办法是过顶履带,就有了“小游民”和“大游民”坦克;而俄国人想出的主意是巨大的轮子,于是催生了“沙皇”巨型坦克(Tsartank)。

“沙皇”坦克也被称为“蝙蝠”战车,因为它的三角型外型好像是一个倒挂着的蝙蝠而得名。不过在我们看来,“沙皇”坦克或许更像一辆巨大无朋的早期自行车。沙俄的工程师们于1915年制造出了“沙皇”坦克的第一辆样车,但直到1917年才获得了首次在沙皇、王公贵族和高级将领们面前亮相的机会。结果该型坦克在行驶时后轮没有越过障碍物(巨大的前轮自然没问题),于是被认为缺乏机动性,容易被敌方炮火击中,因此遭到否决。不久之后,沙皇俄国在革命的烈焰中轰然倒塌,“沙皇”巨型坦克也再无人提起,最终于1923年在废铁工厂了此一生,成为沙俄的殉葬品。“沙皇”巨型坦克长17.8米、宽9米、高12米,比“鼠”式坦克(长10.09米、宽3.67米、高3.66米)的尺寸要大出许多,也是目前已知的人类制造出的尺寸最大的战车(无论是履带式还是轮式的,只是不包括停留在纸面上的)。但是,“沙皇”坦克的重量仅有60吨,只达到了后世重型坦克的标准。

“沙皇”巨型坦克的驱动装置包括一套前2后3共5个轮子,由前面2个直径达9米、放射状轮幅的巨大轮子驱动坦克前进,后面3个紧密相连的尾轮则起导向作用(当时的很多坦克都装有导向用的尾轮,包括英国的“小游民”、“大游民”等型号)。所有的轮幅均为木制,外覆铁皮(或者说“铁板”更合适些)。“沙皇”坦克的动力为两台独立布置的德国造“梅巴赫”发动机,单台输出功率可达240马力(176.4千瓦),理论上的最大速度可达17公里/时(但不清楚是指公路速度还是越野速度)。虽然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但我们估计和今天的坦克一样,“沙皇”坦克也是依靠发动机的正反转来改变坦克行进方向的。目前仅存的一张“沙皇”巨型坦克的样车照片

“沙皇”坦克的重量最初为40吨,后来为了加强装甲防护,增至60吨,看来它的设计者想得还颇为周全,在防护方面作了不少的考虑。和后世的B-17“飞行堡垒”轰炸机一样,“沙皇”坦克浑身上下都安装了大量枪炮。从后来复制的模型上看:车体的两侧各有1座炮塔,炮塔内装有1门加农炮,也可以安装3挺机枪;车体顶部和底部各有1座机枪塔,装有6挺机枪。由于对当时火炮的情况不很熟悉,我们难以推断加农炮的型号,但机枪是可以推定的,那就是当时俄军的重要武器——1910式水冷重机枪。这种仿制的“马克沁”重机枪不仅在一战及以后的俄国内战中成为俄军及红军的主要支援火力,还在后来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沙皇”坦克的设计者似乎想把它塑造成一个能突破对方堑壕的火力大堡垒,当然,由于其硕大的体形,如果没有大量的枪炮保护,很容易被敌方步兵找到薄弱部位并击毁。

“沙皇”巨型坦克之所以命运如此悲惨,固然因为其出现时沙皇俄国早已是气数已尽。但从技术层面上讲,“沙皇”坦克也只能成为坦克发展史上的另类(俄罗斯在各个时代都设计并制造出了各种另类的武器,或许这个民族真的就有这方面的天分吧),不大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后来的超重型坦克,无论是纳粹德国的“鼠”还是日本的巨型多炮塔坦克,都没有起到被期望的作用,甚至不能将战争的天平向自己所在的阵营产生哪怕是一点点的拨动,徒然被军事评论者们认为是“浪费国家资源的变态产物”。这样看来,“沙皇”巨型坦克的遭遇也就不冤枉了……

腔骨龙——美国3吨型坦克

在影片《侏罗纪公园Ⅱ》中,一种小型恐龙成群结队地袭击人类和其他恐龙,这种小型肉食恐龙被古生物学家们称为腔骨龙(因其骨骼是中空而得名)。目前有证据显示,现在的鸟类可能正是由腔骨龙进化而来……如果说“沙皇”是坦克中的“雷龙”,那么美国于一战结束前研制的3吨型坦克可以说是坦克中的“腔骨龙”。

当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阵营时,坦克已经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并有所发展。虽然当时美国对坦克这种兵器还比较陌生,自行设计的能力还比较弱,但已经有好几款现成的坦克型号可供仿制生产并装备远征的美国陆军。美国也正是这样做的,其参战后不久,就与英国联合研制并生产配备有2门57毫米加农炮和7挺机枪的“马克”Ⅷ重型坦克,还仿制了堪称经典的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美国称其为6吨型坦克)。除此以外,美国还自行设计了一款更小巧、更另类的坦克——3吨型坦克。

3吨型坦克由福特公司研制,是一种两人制轻型坦克,一人负责驾驶,另一人负责操作武器,采用福特T型发动机,最大速度12.8公里/时。该坦克采用无炮塔设计,目前普遍认为,这种3吨型坦克的武器只有1挺机枪。但从一些留存下来的照片上看,似乎还有一个装57毫米短身管炮的型号。第一批3吨型坦克于1918年11月生产完毕,福特公司原本计划生产15000辆这种小坦克,用于计划在1919年对德国陆军发起的总攻。15000辆坦克,这在一战中会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某种程度上说,在当时以及后来的一段时间内,美军的武器装备或许不是最好的,但其强大的工业能力却能确保美军源源不断地获得大量的武器装备,而美国的对手则不能,这在二战中美国“谢尔曼”与德国“虎”、“豹”的比拼中反映得尤为明显。

虽然3吨型坦克没有得到在战场上一试身手的机会,但就在一战结束后不久,很多国家认为应该发展轻型和超轻型坦克,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单人或双人制轻型/超轻型坦克的潮流,出现了包括美国克里斯蒂、M1骑兵战车,意大利菲亚特,日本“豆战车”等许多型号的轻型/超轻型坦克,其中不少型号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后,轻型/超轻型坦克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并得以发展,出现了英国“蝎”、法国AMX—13等型号,至今仍有不少国家在使用。一些国家还在研制更新一代的轻型/超轻型坦克,还有如德国“貂鼠”一类的轻型履带式空降战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3吨型坦克的“基因”至今犹在,就像腔骨龙和今天的鸟类的关系一样……

霸王龙和蛇颈龙——两款另类的英国坦克

霸王龙是中生代最凶猛、最具攻击力的恐龙之一(虽然化石证明,确实出现过比霸王龙更厉害的家伙,但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少)。不过,化石资料显示,这种恐怖的大怪物其实动作很迟钝,跑起来也不是很快。这或许和当时的一款英国坦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出于笔者的知识有限,不知道这款坦克的名称和具体资料。从照片和一些文字资料上看,该型坦克装有1门75毫米加农炮,这在当时已然是很强的火力了,后部有早期坦克上常见的导向轮。一些照片显示,该型坦克的炮弹暴露在车体外,万一被击中,恐怕凶多吉少。有资料称,该型坦克的速度相当慢,不到10公里/时,正如凶猛却步履蹒跚的霸王龙。

当时的英国还研制了两栖坦克,资料显示这种两栖坦克被称为“马克”Ⅸ型,绰号“猪”或“鸭子”,可能是由“马克”D型中型坦克发展而来的。该型坦克采用浮筒保证其不至于沉没,发动机排气口等重要位置也加以密封,在水中靠履带划水前进。由于采用过顶履带设计,“马克”Ⅸ型在水中行驶时,整个车体几乎都浸没在水中,于是设计人员给其加装了一个类似潜艇的“指挥台围壳”,用以安装通气管来保证发动机工作所需的氧气供应。

可以说“马克”Ⅸ型是一种介于浮渡和潜渡之间的坦克:由于装有浮筒,因此理论上说它是浮渡型坦克;但由于它在水中行驶时几乎完全浸没在水中,且需要通气管供氧,又具备了潜渡型坦克的一些特征。不过无论如何,“马克”Jx型都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两栖坦克,比纳粹德国计划用于是“海狮作战”的两栖型号坦克早出现了近20年,虽然在当时说不上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毕竟开创了两栖坦克的先河。如果说要拿它来形容一种恐龙的话,或许中生代时的蛇颈龙最合适吧。现在的两栖坦克早已比当年的“马克”Ⅸ型完善许多,但一些简易的“水陆两用”车辆仍然采用与其几乎完全相同的原理。

兽齿类——法国“圣·沙蒙”重型坦克

生物学界普遍认为,现在的哺乳类动物是由中生代的兽齿类动物进化而来的。如果说要寻找坦克发展史上的兽齿类,那么笔者觉得法国“圣·沙蒙”坦克与后来的坦克歼击车之间的关系,与兽齿类和哺乳类的关系有些相像,或许可以称其为坦克中的“兽齿类”吧。

“圣·沙蒙”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自行研制的第二款坦克(第一款是“施耐德”坦克)。在一战期间,法国最初从英国人手中获得了一些坦克,但其并不满足于现有的型号,而是选择了自行研制并生产更先进的坦克(至今法国的国防工业在西方国家也是独树一帜)。“圣·沙蒙”便是法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重型坦克。

“圣·沙蒙”由一种拖拉机底盘发展而来,形状像一个长方体箱子,战斗全重23吨,乘员8名,速度5公里/时。从这些技术指标上看,即使按当时的标准,“圣·沙蒙”坦克也难称先进。但是,它是当时少有甚至可能是唯一一种装备长身管加农炮的坦克。“圣·沙蒙”装备有1门75毫米长身管加农炮和8挺8毫米“哈其开斯”机枪,其75毫米长身管加农炮理论上可以击毁当时的所有坦克,而且该型坦克采用的无炮塔、车体前部安装长身管火炮的布局在后世的坦克歼击车上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在那个年代,坦克被赋予的使命包括突破对方堑壕、摧毁敌方工事以及消灭对方步兵,却没有“干掉敌方坦克”这一条。虽然有资料记载,英国的“大游民”、“猎犬”和德国的A7V坦克之间发生过战斗,但双方都没有从中认清坦克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没有看到不久的未来坦克战的前景。如果说有“歪打正善”的型号的话,或许“圣·沙蒙”坦克算是一个,这可能也是这种布局能在二战直至今天的一些型号(如瑞典“s型”坦克)上得到继承的原因所在吧。“圣·沙蒙”坦克先后生产了400辆左右,此后不久,法国就开发出了更先进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和2C“突围”重型多炮塔坦克,前者堪称坦克发展史上的一代经典,后者则开创了又一个另类的时代……

后记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9年以协约国采用飞机和坦克发起总攻而结束,那么上面所说的一些坦克型号或许有扬威战场的机会,或许欧美各国军队会更早地进入机械化时期。然而,由于俄国革命和不久后爆发的德国革命,一战以“不是结局的结局”宣告结束。于是,协约国军队中的“老人们”沉浸在堑壕战胜利的自我满足中,而一些提出建设机械化部队的青年军官,如富勒等人却受到排挤,甚至不得不离开军队。然而,与此同时,在两支全新打造的军队——苏联红军和纳粹德军中,先进的坦克、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及其相应的战术战法正在蓬勃地发展、壮大和成熟着,最终凝聚成横扫整个欧陆的钢铁洪流……当然,那已经是另一个时空的另一个故事了。

如今,我们早已告别了那个装甲怪兽出没的“设计师的幸福时代”,坦克的设计已经十分成熟,外形上也越来越相似甚至趋同。但是,再过五十年或者一百年,那时的陆战机动平台(或许已经不能再称为“坦克”了)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谁也说不清,就像在“钢铁恐龙”们出没的时代,没有人能设计出今天的坦克一样。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