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四四四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依托 四四 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依托职教集团‘四轮并进’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XJK08AZC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且为教育部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年会交流论文

[摘 要] 本文在浅析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四四四六”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并详细阐述了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培养平台、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课程改革、与行业企业合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 “四四四六”人才培养模式 特征 理论依据 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正因为如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及其特点出发,提出依托职业教育集团的“四四四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和实践。它是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推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基本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指导下,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和途径、培养管理及培养条件和环境的系统组合。对高职教育而言,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1.以培养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办学宗旨;2.形成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3.形成学校与社会教学及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4.具备一支教学水平较高并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5.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6.具有科学规范和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制度。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这类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二、国外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来看,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二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三是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这四种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各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注重实践,更好地沟通了学校与企业,注重与企业的合作。

BTEC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提倡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学术上标新立异,人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知识,发展理解力、判断能力和独创精神;重视心智的发展在于知识的获取;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反对学生把知识看作是无需证明就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条。TAFE模式是建立在终生教育思想基础上,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CBE模式的理论支柱有三点,即:一是系统论与行为科学;二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希望达到的目标”;三是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9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规定的目标”。双元制是源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的原则,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胡勃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之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之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教学工厂”是将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的基础上设立的。

三、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四四四六”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我国高职教育开始之初,并没有成熟的高职发展理论或理念,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发布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来指导和规范高职教育的。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践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时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到2008年4月颁发新的评估方案,评估方案成为2004年之后高职院校建设的指挥棒,评估方案主要从办学指导思想条目来考察学院的定位与发展规划、教育思想观念,没有也不可能在评估方案中提出理论或固有模式。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将现有各国成功经验或模式,都移植过来,涵盖进来,滴水不漏文件,其中明确指出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我院在充分领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四四六”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此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国家政策导向型的。各类职业院校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为办学指导思想,但同时也形成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对政策的过分依赖。

四、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四四四六”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一个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实现由单纯的规模发展向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在不断的探索中,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产学研结合为主,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为辅的依托环保职教集团的“四四四六”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和生物技术应用四大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平台;以技术研究、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四大功能为课程建设平台;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技术服务四大团队建设为师资队伍建设平台;以学院与行业主管部门、环保科研院所、环境监测站、环保企业、生产企业、相关职业院校六个方面长期稳定的环境保护职业教育集团为纽带产学研结合平台;学校、企业、行业全方位、全过程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环保职教集团是指由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行业主管、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院校与中职学校、环保科研院所、监测站、环保企业、生产企业以互利共赢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环保行业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它是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推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有25个省(市、区)成立职业教育集团184个,共有成员单位6410家,其中:职业院校2344所,行业协会268个,企业3648个,科研机构150个。

从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要素看,“四四四六”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为培养第一线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奠定了基础;为形成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保障;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锻炼出一支教学水平较高并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同时搭建了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在此基础上,引入或吸收职教集团成员的先进管理模式和制度,制定科学规范和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要健康、快速地发展,首先其专业建设必须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其次是课程设置的定位应突出职业性。这就要求在高职办学过程中必须深人实际,与企业、社区等用人单位共同构建开放的专业建设方案。依托以自愿、平等、互惠互利为原则的职教集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无论对于学院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对于集团产品科技研发、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培训等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认真探索依托环境保护职业教育集团的“四四四六”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和运行机制,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需要,更是促进高职教育怎样进一步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不仅可从中探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共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还可填补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中的空白,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五、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四四四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近年来,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以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为试点,改革现行课程。依托环保职教集团进行了5个项目的技术研究:年培训18000多人次的技术培训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开发、职业资质考评体系建设、培训教材编制;4大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推广,通过教师专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与职教集团成员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出一批成果、专利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培养出一批名师、名匠;继续加大创收2000多万元,涉及项目资金300亿元的技术服务等活动,拓宽技术服务领域;借此带动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使全体教师更新课程理念,由旧课程的执行者转变者转变为新课改的参与者,通过新课改培养 “两型”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深化环保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合作交流,构建“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培养的优质平台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充分运用环境保护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优势,将行业、企业的中高级技术专家、技术骨干、业务能手和能工巧匠纳入兼职教师资源库。探索建立兼职教师“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对于没有教学经历的企业高素质技能型现场专家,使其通过200学时以上的教学实践,获取“教学资格证书”,择优上岗。

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建立教师交流培养的长效机制,在技术服务、课题研究、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职业技能和教学水平,重点打造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环境监测与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资源规划与管理等4个环境保护科研团队,共同解决基层环境问题,全方位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实习实训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1)构建适合工学结合的“技术服务融入教学,产学研结合培育人才”人才培养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基地建设真实化”和“实践教学项目化”的原则,重点探索“校内实训,校外实践、顶岗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职教集团资源优势,通过行业对接、校企合作,积极深化“技术服务型”实训教学模式;利用环保职教集团、“校外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基地,构建“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合一”的新模式。

(2)以有效和双赢为目的,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顶岗实习体系

完善学院顶岗实习规定,完善各专业顶岗实习方案,深化独具特色的“四四四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明确顶岗实习时间,确保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在半年或半年以上,确保学生的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达100%,制定假期顶岗实习制度,以此进一步拓展顶岗实习方式。

各专业制订科学合理的顶岗实习方案,设计《顶岗实习作业流程》,明确顶岗期的每个环节、每个时间段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建立考核检测标准及措施。完善企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顶岗实习质量监控机制。

坚持教学、科研、就业功能并重,利用环保职教集团的优势资源,开辟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每个专业建立至少3-5个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

(3)丰富综合实训项目,强化实践教学

坚持工学结合的“技术服务融入教学、产学研结合培育人才”人才培养特色,发挥环保职教集团优势,加强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的联系,积极争取科研课题研究与技术服务项目,结合承担的科研课题研究与技术服务项目,按照真实的任务设计开发学生综合实训项目,增强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实践教学。

3.多方合作,提高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各类院校的一个的难题。所谓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行业企业的主业,因此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但是这种积极性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予以调动,实现互利共赢。环保职教集团内部环保科研院所、监测站、环保企业、生产企业等具有大量的工作岗位及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便。

一是减轻企事业负担。我国目前很多学校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单位。这样做虽然省力,但效果很不理想。企业不堪重负,仅碍于情面而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本领。借鉴美国上世纪提出的“以地方为中心”办学理念,具体做法是学生的工作分散安排,即依托职教集团,根据每个单位的实际需求安排学生。这一做法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使学生得到实惠。

二是解决就业问题。职教集团首先是行业企业职工培训的中心。职教集团成员利用集团内的丰富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制订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采用脱产、半脱产、双休日班、夜校等形式培训在职职工,培训时间短中长结合,培训地点学校单位皆可。其次职教集团既是人力资源库,也是人才供应超市,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配送服务。职教集团能够有效地缩短人才的“供”、“求”距离,能够有效地实施“订单培养”,能够按照用人单位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进行“打包配送”,全方位满足他们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同时共建研发机构、共组开发团队。企业成员可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场地、设备、教师资源,在职业院校建立企业研发基地,共组研发团队,形成开发合力,共同开展技术研发,通过企校合作,建成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育孵化基地,实现以研带产,以研助学。

4.联合共建专业,实施课程改革

依托环保职教集团,开展专业共建,充分利用共建单位的优势资源,实现仪器设备、人力资源、科研项目的共享。已实施的课程改革“十二字”工程,就是在与湖南省环境监测站联合共建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中率先开始的,这“十二字”是指“工学结合平台”(以职教集团为工学结合平台)、“细化”(将环境监测课程细化为三门核心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整合”(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化学、无机及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优化整合)、“重组”(将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按岗位够用的原则重组为综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将数学、物理等针对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所需进行内容选择)。

通过专业共建,以社会需求定职业岗位,以职业岗位定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定课程领域,以职教集团定课程建设平台,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定课程视野。通过编写配套教材,改革教学方案,创新评价体系,完善课程管理,实现了教学过程现场化,为培养学生上岗后即能立即适应一线工作的能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该模式在学院的环保类主体专业已初具成效,但在内涵和外延上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董泽芳:素质本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2]曾令奇 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6(9)

[3]戴 勇:办好高职紧缺专业,服务地方支柱产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5,8

[4]陈解放:从产学研结合的类型和特征看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定位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