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北京市秸秆还田利用现状调研分析及建议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北京市 秸秆 调研 现状 建议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秸秆还田技术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粮田有机培肥措施,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本文通过对北京市粮田种植情况以及秸秆还田情况进行随机调研,分析了秸秆还田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推动秸秆还田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化肥减量、增强农业土壤固碳减排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秸秆还田;土壤肥力;现状;问题;建议;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3-0055-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1-2]。

农作物秸秆是粮食、油料、棉花纤维以及蔬菜等作物的副产品,产量高、分布广、品种丰富[3-4],含有大量的氮、磷、钾、中微量元素和有机物质等,是重要的有机肥资源[5-6]。秸秆还田与土壤肥力高低、作物生长品质和节能减排等密切相关,是保证可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具有广阔的发展和研究前景。将秸秆进行还田处理,秸秆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发生腐解,向土壤释放有机质和矿物质,可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的状况,增加作物产量;同时,可以解决因丢弃或焚烧秸秆等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中氮肥施用过量引发的污染问题等[7-8]。然而,长期以来,秸秆作为数量巨大的可再生资源,因收集困难、经济利用价值偏低等原因,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9-10]。尤其是近10多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秸秆呈现出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秸秆就地无序焚烧与随地遗弃现象十分严重,对环境、财产以及人身安全均构成巨大风险[11-12]。

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北京市粮田种植情况以及秸秆还田情况进行了解,为下一步研究小麦、玉米秸秆还田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奠定基础,以期为落实粮田化肥减量、推动秸秆还田技术高效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北京市粮田秸秆还田调研

1.1    调研内容及方法

通过对北京市自然、经济、社会情况等相关背景资料进行了解之后,在全市主要种植区(房山、通州、密云、延庆、怀柔、平谷、顺义、大兴、昌平、海淀)随机选取46个村、每村1户种植户进行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种植模式、培肥方式、土壤肥力等3个方面。

1.2    调研结果与分析

1.2.1    总体情况。从分布来看(图1),46户粮田种植户中,有12户进行了秸秆还田,还田比例为26%。其中,房山区还田数5户,不还田数1户,还田比例为83%;通州区还田数4户,不还田数1户,还田比例为80%;延庆区还田数2户,不还田数6户,还田比例为25%;密云区还田数1户,不还田数7户,还田比例为12.5%;怀柔区(6户)、平谷区(4户)、顺义区(3户)、大兴区(3户)、昌平区(2户)、海淀区(1户)等6个区没有秸秆还田的种植户。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房山区、通州区、延庆区和密云区的种植户的秸秆还田率比较高。

1.2.2    施用秸秆还田的作物。由图2可知,在46户种植户中,种植春玉米的有35户,种植水稻的有1户,种植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有10户。其中,春玉米种植户中有7户进行秸秆还田处理,占春玉米种植的20%;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户中有5户进行秸秆还田处理,占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的50%,且还田方式为2季均进行秸秆还田,还田率比较高。进行秸秆还田处理的12户农户中,有7户种植春玉米,有5户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分别占秸秆还田处理的58%和42%。

1.2.3    培肥方式。由表1可知,水稻种植户有1户,未进行秸秆还田处理,且只施用无机肥;春玉米种植户共35户,其中未进行秸秆还田处理的28户中只施无机肥的有25户、只施有机肥的有2户、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的有1户,而进行秸秆还田处理的7户种植户均只施无机肥。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户有10户,其中不进行秸秆还田的有5户,这5户中有4户对2茬作物都只施无机肥,有1户对2茬作物只施有机肥;在进行秸秆还田处理的5户中,对冬小麦只施无机肥的有2户、只施有机肥的有1户、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用的有2户,对夏玉米只施无机肥的有3户、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的有1户、未施肥的有1户。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认为,使用秸秆还田处理的种植户更倾向于减少有机肥投入。

1.2.4    土壤肥力。由表2可知,进行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肥力明显较不进行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高,其中: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1 g/kg,较不進行秸秆还田处理(15.9 g/kg)高7.5%,较平均值(16.5 g/kg)高3.6%;秸秆还田处理土壤全氮含量为0.95 g/kg,与不进行秸秆还田处理相同;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为84 mg/kg,较不进行秸秆还田处理(76 mg/kg)高10.5%,较平均值(80 mg/kg)高5%;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为52.00 mg/kg,较不进行秸秆还田处理(42.30 mg/kg)高22.9%,较平均值(47.15 mg/kg)高10.3%;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31 mg/kg,较不进行秸秆还田处理(115 mg/kg)高13.9%,较平均值(123 mg/kg)高6.5%。

2    存在的问题

2.1    机械综合利用技术不完善

秸秆还田技术需要多道工序和相应机械配套作业,但是目前推广的秸秆还田机械只是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后翻埋到土壤中,而收获秸秆的机械存在作业质量差、收获后作物留茬过高等问题,综合利用技术还不够完善,影响秸秆的获取以及后续的还田操作。

2.2    政策法律不完备

目前,对秸秆还田技术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还不足,农民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经济效益,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程度又相对滞后,使群众对秸秆还田技术接受度不高。虽然《大气污染防治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对焚烧秸秆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但是从实践来看,除了“堵”,还应该拓宽“疏”,积极推广有利于技术落地的政策。

2.3    农户认识不足

有的农户认为焚烧秸秆更有利于土壤增肥,而没有意识到秸秆还田对土壤和大气的综合生态环境效益。有的农户觉得将秸秆直接卖出以获得现金更好,但由于2季之间收种时间短、秸秆收储运成本高效果低等多方面原因,有的农户认为增加了劳动成本。

3    建议

3.1    加强领导,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领导小组,继续落实市、县已明确的秸秆禁烧、机械化还田等政策,并在政策上、财政上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把机械购置投入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农机补贴资金,建立长效发展机制;要积极推动全市农机化科学、快速发展;乡镇的投入资金重点要向大型农机具购置倾斜。对购买秸秆还田、处理机械的农户,除享受国家补贴外,市、县财政再给予一定额度的累加补贴;对秸秆加工大户就近建立秸秆处理堆放场的,在用地、用电等方面予以支持。

3.2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秸秆机械化水平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是秸秆利用的基础,包括打捆机、打包机及粉碎机等,涵盖了收获、装载、运输、存储及销售等各环节。由于秸秆体积大、密度低、含尘多、可收集时间短、田块零碎难以统一收集等,要尽快研发更方便快捷的秸秆处理农机具。秸秆还田机械化、智能化是实现秸秆还田的必然趋势,加大秸秆还田机械新产品的研制,应结合科学施肥、施药,实现收、播、储、运全生产过程一条线操作。

3.3    资源整合,建立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要整合环保、畜牧、农机等资源,培育建立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开展秸秆还田相关业务。秸秆进入工厂可以按照不同的利用要求进行加工处理,除进行还田以外,还可以作饲料、能源化利用等。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作为技术支撑,开展从秸秆收割到综合利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研发攻关。秸秆还田涉及的问题很多,北京市各区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不相同,今后需要结合各区域资源优势和气候条件开展相关工作,使秸秆还田技术更高效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MARIA C S,ADRI?魣N A,TABOADA M A.Soil porosity characteristics and water movement under zero tillage in silty soils in Argentinian Pampas[J].Soil & Tillage Research,2006,87(1):9-18.

[2] SCHMITT-HARSH M,EVANS T P,CASTELLANOS E,et al.Carbon stocks in coffee agreforests and mixed dry tropical forests in the western highlands of Guaermala[J].Agroforestry Systerms,2012,86(2):141-157.

[3] 肖敏,常志州,石祖梁,等.秸稈过剩原因解析及对秸秆利用途径的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19(5):106-114.

[4] 李应超,赵林青,李辰淼,等.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炭化利用展望[J].农业科技通讯,2018(5):12-14.

[5] 杨晓磊,施俭,王成科.连续3年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7(24):167-168.

[6] CHRIS K,ALISON J E,JEFFREY A B,et al.Rice yield and 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under alternative straw management practices[J].Agronomy Journal,2000,92(6):1096-1103.

[7] 黄运湘,王改兰,冯跃华,等.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的变化[J].土壤通报,2005,36(2):181-184.

[8] 倪进治,徐建民,谢正苗.有机肥料施用后潮土中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动态变化[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4):416-419.

[9] 徐宁,王闯,刘国娟,等.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9):91.

[10] 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等.秸秆碳的田间原位分解和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J].土壤学报,2003,40(3):446-453.

[11] 杨帆,董燕,徐明岗,等.南方地区秸秆还田对土壤综合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1):3040-3044.

[12] 赵鹏,陈阜,马新明,等.麦玉两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2):162-166.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