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什么是责任分散责任分散的形成原因7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什么是责任分散责任分散的形成原因 分散 责任 原因

什么是责任分散责任分散的形成原因7篇什么是责任分散责任分散的形成原因 “责任分散效应”: 审视行政权力运行 的新视角 摘要: 行政个体 的心理因素以及行政制度设计方面存在 的缺陷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什么是责任分散责任分散的形成原因7篇,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责任分散责任分散的形成原因7篇

篇一:什么是责任分散责任分散的形成原因

dquo;责任分散效应”:

 审视行政权力运行

 的新视角

  摘要:

 行政个体

 的心理因素以及行政制度设计方面存在

 的缺陷导致了行政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心理学上

 的“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在当前 我国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有其特殊

 的表现形式和其产生

 的特殊原因, 本文在分析其表现及其原因

 的基础上, 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寻求一种对策以避免这种现象

 的发生。

  关键词:

 行政个体

 行政权力

 责任

 责任分散效应

  行政权力机构由近代发展起来

 的官僚制组织结构和体制演变而来, 它是一个责任中心主义

 的体系。

 它在形式合理性和工具理性

 的原则下, 片面地追求行政责任

 的制度化设计, 忽视了行政人员

 的信念以及建立在信念基础上

 的道德责任。

 因此, 行政体制越来越表现为行政人员普遍逃避责任

 的状态。

 尽管官僚制存在着这样那样

 的问题, 但是总体上看来, 它是至今为止最适宜

 的行政权力体制结构。

 我们国家

 的行政权力机构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 行政人员

 的行政行为, 必须建立在责任意识之上。

 但是由于行政个体

 的心理因素以及行政制度设计方面存在

 的缺陷导致了 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心理学上

 的“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在当前 我国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有其特殊

 的表现形式和其产生

 的特殊原因。

 行政体制存在

 的一些问题与行政机构

 的设置以及行政人员

 的心理因素有重要

 的关系。

 为此, 笔者试图用一种新

 的理论视角——“责任分散效应”来审视当前 我国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

 (一)

  “责任分散效应”及其在 我国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

 的表现

  (1)

 什么是“责任分散效应”

  “1964 年 3 月 13 日夜 3 时 20 分, 美国一位叫朱诺比白

 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

 的路上遇刺。

 开始听到喊叫声

 的时候, 附近住户亮起了灯, 打开了窗户, 凶手吓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 回到自己家上楼时, 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 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 尽管她大声呼救, 她

 的邻居中至少有 38 位到窗前观看, 但无一人来救她, 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

 的轰动, 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

 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

 的旁观者见死不救

 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1]

  心理学家在实验

 的基础上, 对“责任分散效应”进行了精心分析并得出了这样

 的结论: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 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 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

 的责任, 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

 的话, 帮助求助者

 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 造成责任分散, 从而产生一种“ 我不去救, 由别人去救”

 的心理, 造成“集体冷漠”

 的局面。

 [2]

  “责任分散效应”不是心理学

 的专利产品, 它同时存在于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当中,

 我们也可以运用它来解释和分析行政权力运行。

 根据一般

 的系统论原理, 任何事情

 的发生

 都是在一个特定

 的系统内, 是系统内各个有机体之间

 的互相作用, 并且各个有机体和外部

 的环境发生着积极关系。

 “责任分散效应”

 的发生也不例外, 内部

 的因素是人, 人和人之间

 的互动以及外部

 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这种现象

 的发生。

 在行政系统中,行政个体

 的

 的心理因素和外部

 的环境因素是互相影响

 的, 且由于制度、 外部因素

 的作用, 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这种责任

 的分散。

 那么 我们就可以把“责任分散效应”

 的一般原理演绎到行政权力运行当中。

 首先, 任何行政机构都是由人设计并维持着它

 的日常运转, 它没有一刻离开人能够自己正常运转。

 行政个体在行政过程当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

 的角色, 这也是 我们能够把“责任分散效应”原理应用到行政权力运行中

 的首要条件。其次, 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 行政制度设计

 的不合理, 如政府职能机构

 的重复设置、条块分割等等, 导致了管理机构臃肿、 干部队伍庞大、 政出多门和重复决策, 这必然会造成权力运行过程中出现众人负责同一件事或者履行同一个职能

 的现象。

 其次, 曼柯•奥尔森

 的“集体行动

 的逻辑” 认为:

 团体规模越大, 团体中

 的成员越难形成共同

 的价值, 从而减弱集体总利益

 的实现。

 团体越大, 也就越容易形成责任

 的分散。

 从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行政权力运行

 的主体是人, 由于人

 的心理因素和制度、 环境等因素互相作用下导致了众多行政部门和个体面对同一件事情, 结果也同样有集体冷漠

 的情况出现。

 这种责任分散

 的情况在当前 我国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表现在各个方面, 那么接下来 我们就来具体分析“责任分散效应”在当前 我国政治权力运行过程当中

 的表现。

 (2)

 “责任分散效应”在 我国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

 的表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

 的职能和权限, 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

 的关系。按照精简、统一、 效能

 的原则和决策、 执行、 监督相协调

 的要求, 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解决层次过多、 职能交叉、 人员臃肿、 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

 ”[3]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权力运行机制和注重权力结构

 的合理性问题, 同时也说明了“责任分散效应”在当前 我国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是一种普遍存在

 的现象。

 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大

 的方面:

 首先:

 在结构层面

  行政组织是一个责权系

 统, 职、 权、 责一致是行政组织建设

 的基本原则之一。

 职务、 权力和责任这三者之间是互为条件、 相互平衡

 的三位一体结构。

 在组织层面上, 要求运用法制手段, 明确规定各个单位、 各个部门、 各个层级

 的职能范围, 授予相应

 的行政权限, 明确相应

 的责任, 避免责权相脱节现象

 的发生。

 在人事层面上, 要通过制度化

 的途径, 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 做到职、 责、 权

 的统一。

 而在当前 我国权力运行过程中, 权责却常常出现脱节

 的现象, 导致了出现问题以后互相推脱, 甚至到最后没有人承担相应责任

 的现象。

 权责不明确和权责相脱节造成权责结构

 的失衡, 权力和责任出现明显

 的“剪刀差”。

 近年来,银行、 地税、 国税、 海事等一些部门纷纷向下收权, 把一些效益好、 利益大

 的部门权力收上来, 同时又把一些重大

 的责任推给了下级主管部门。

 这种权责脱节

 的现象一方面给下级主管部门施加了过多

 的压力, 使得下级部门有责无权, 又导致责任

 的进一步扩散。

 其次, 在体制层面

  建国后长期实行

 的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各级政府

 的机构设置完全按照计划体制管理

 的需要进行设置

 的, 造成了部门多、 机构臃肿、 职能交叉、 人浮于事、 相互扯皮等现象。

 经过 20 多年

 的行政体制改革以后, 尽管中央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大

 的工夫, 但是由于旧体制惯性

 的影响, 在权力运行过程中, 现在依然不同层次地存在着上述问题。

 机构臃肿、 条块分割、 职能交叉必然导致责任

 的分散。

 一件事情, 本来只需要一个部门管理,现在需要三个或五个部门, 甚至几个机构都涉及管理某一件事情, 这是职能交叉

 的一个典型。

 又比如在管理境外人员方面, 就设置了外办、 侨办、 外国专家局和教育主管部门外事工作机构等相近或相似

 的工作机构。

 再如“黑心食品”为何屡禁不止, 因为责任扩散在工商、卫生、 质监等众多部门中; 假冒伪劣商品为何久“治”难除, 原因也是责任扩散, 谁家去管都有理, 不去管也有理由。

 职能交叉

 的结果就是政出多门, 不但使责任分散, 而且让下级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到底该听上头哪个部门

 的。

 再次, 在决策层面

  心理学家戴狄恩指出, 群体决策具有冒险性, 并且一般经过四个相关步骤:

 ①群体讨论使群体成员之间产生情感联系; ②成员间情感联系将责任分散到成员身上; ③责任分散降低了个体对失败

 的恐惧感; ④降低

 的恐惧感使成员敢于做出更冒险

 的决策。

 决策

 的责任分散一方面是由于体制

 的原因, 另一方面又是人

 的因素。

 群体决策原则是一个防止个人专断和集权

 的有效民主原则, 但是一旦运转不好, 也会带来一系列

 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

 的决策机制采取

 的是民主集中制, 政府部门在重大决策方面也是遵循群体决策

 的原则。

 只要是群体决策, 那就不可能完全避免戴狄恩所预测

 的群体决策中

 的缺陷。

 例如近年来, 一些政府部门在投资决策环节上出现了决策失误, 但是造成

 的责任后果却无人分担。

 最后, 在效能层面

  在效能层面上表现出来

 的就是当前 我国政府

 的行政效率相对低下, 行政成本较大。

 根据成本——效能关系, 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机构设置不科学,政府管理成本高; 二是程序烦琐、 手续复杂、 无效成本大; 三是会议泛滥成灾浪费国家钱财。行政体制改革

 的主要目

 的就是要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行政

 的成本。

 追求行政效率

 的最大化是行政机构改革

 的出发点, 也是政府行政

 的本质要求。

 可是 我们看到, 在当前中国政府机构中依然存在着效率低下等种种现象。

 事业单位

 的某些工作人员在上班期间就三件事:

 喝茶、 抽烟、 看报纸。

 上面下达任务以后, 各个部门互相推脱, 变成了“踢足球”

 的游戏。

 造成这种行政效率低下

 的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讲, 和“责任分散效应”不无关系。

 “责任分散效应”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

 的种种表现, 并不是与生俱来

 的。

 任何现象

 的发生, 都是由另一种现象引起

 的。

 下文 我们试图找出引起当前 我国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责任分散效应”

 的原因。

 (二)

 造成“责任分散效应”

 的原因探究

  无论是什么样

 的行政权力结构, 都是由人设计并维持它

 的日常运转。

 所以这里会涉及到两个层面

 的东西:

 行政个体

 的心理因素和行政制度结构本身两个方面。

 因此, 造成“责任分散效应”

 的原因, 就可以分为行政个体

 的心理因素和行政制度结构两个方面。

 行政制度

 的因素本文不再进行过多

 的探讨, 本文主要从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分析。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当出现“责任分散效应”时, 行为主体受到六种心理因素影响:

 利他主义动机、 社会惰化、 从众心理、 道德因素、 法不责众心理和人际关系相互作用。

  ①利他主义动机:

 行为人在约束条件下满足他自己

 的利他偏好

 的最大化行为。

 人们总是在“利己”和“利他”之间作出一个明确

 的选择, 二者只能偏其一。

 在选择

 的时候,约束条件, 包括制度和习俗环境

 的变动, 可能改变行为人

 的偏好, 进而改变他

 的最大化结局。

 关于利他主义动机

 的研究以及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它

 的原因现在还不成熟, 但是从经验

 的角度来说,

 我们不能忽视它

 的存在。

 在“利己”与“利他”之间作选择

 的时候, 一旦责任主体偏向“利己”而偏离或者放弃“利他”动机

 的话, “责任分散效应”便应运而生。

 ②社会惰化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在 1898 年进行

 的自行车比赛研究, 发现一个人同其他人比赛骑车要比他一个人最快

 的骑车速度要快 30%。

 最后他得出结论:

 当个人认为自己

 的能力比别人大而又觉得不公平时或群体责任分散时, 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

 的情况, 即群体

 的工作绩效小于个体工作绩效之和, 这种现象叫做社会惰化效应。在行政运行过程中, 时常出现由社会惰化带来

 的“责任分散效应”。

 ③从众心理:

 “当个体与群体中

 的多数人意见不一致, 与团体规范发生冲突时, 个体就会感到压力, 这种压力会迫使个体违背自己

 的意愿而采取相反

 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4]在大众中间, 个人被隐没了, 随着这一隐没, 个性和责任意识也荡然无

 存。

 因此, 从众心理和责任分散有直接

 的联系。

 ④道德因素:

 在心理学上, 不同思想流派

 的心理学家, 从他们各自关于人类行为

 的一般原理出发, 对人类道德行为作出了不同

 的心理学阐释。

 它们

 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认为在现实性上, 道德原则是体现在道德主体身上

 的行为规范。

 在依法行政、 科学执政

 的时代, 行政人员

 的道德意识非常重要。

 “行政人员

 的道德意识也就是他

 的角色位置

 的自觉, 拥有这种意识, 他就能把自己放在为公共利益服务

 的角色位置上, 就能够自觉地接受公众

 的监督, 自觉地运用那些以立法形式出现

 的行政伦理规范来约束自己, 从而养成与公共利益代表者、 维护者

 的角色相一致

 的行政人格。

 ”[5]⑤法不责众心理:

 法不责众心理是许多责任逃避者

 的心理屏障。

 他们认为,任何责任行为(尤其是在集体决策过程中), 只要是大家普遍为之

 的或集体决定

 的, 即使是违法出“格”

 的, 也是安全

 的。

 因为责任不在于哪一个人, 大家都有责任, 即使出了问题, 也不会之追究哪一个人。

 因为法律不可能把众多

 的触犯者都加以惩罚, 所以, 逃避责任自然也就没有任何危险了。

 许多政府官员、 公职人员在权力运行过程中所出现

 的“责任分散...

篇二:什么是责任分散责任分散的形成原因

逻辑 破窗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

 帕金森定律 晕轮效应

  1、 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 过不了几天, 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

 把鸟笼扔掉, 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 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 只要有人走进房间, 看到鸟笼, 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 是不是死了? ”当你回答:

 “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

 “那么, 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 ” 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 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

 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

  ­

  2、 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 就是说,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 没有人去修补, 隔不久, 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墙, 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 很快的, 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 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 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 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 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 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 地上究竟要有多脏, 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 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 人们才会自暴自弃, 让它烂到底。

 ­

  任何坏事, 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 形成风气, 改也改不掉, 就好象河堤, 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 可以崩坝, 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 纽约市在 80 年代的时候, 真是无处不抢, 无日不杀, 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 车厢脏乱, 到处涂满了秽句, 坐在地铁里, 人人自危。

 我虽然没有被抢过, 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 敲了一记闷棍, 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 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 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

 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 令我颇为吃惊, 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 竟能死而复生, 向上提升。

 ­

  因此, 当我出去开会, 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 立刻向他讨教, 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 先改善犯罪的环境, 使人们不易犯罪, 再慢慢缉凶捕盗, 回归秩序。

 ­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 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 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 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 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 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 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 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 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 出门不敢带武器, 以免得不偿失、 因小失大。

 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 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 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3、 责任分散效应­

  1964 年 3 月 13 日夜 3 时 20 分, 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 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

 “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 听到喊叫声, 附近住户亮起了灯, 打开了窗户, 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 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 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 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 回到自己家上楼时, 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 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 尽管她大声呼救, 她的邻居中至少有 38 位到窗前观看, 但无一人来救她, 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 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 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 结果发现:

 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 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 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 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 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 内疚感, 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 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 造成责任分散, 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 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 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 由别人去救” 的心理, 造成“集体冷漠” 的局面。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

  4、 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 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 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

 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 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 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 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 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 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 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 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 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 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 他们就上行下效, 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相互扯皮, 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

  ­

  5、 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

 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 的娜坦丽, 并且和她结了婚。

 娜坦丽容貌惊人, 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

 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

 不要听!” 相反, 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 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 舞会, 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 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 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

 在普希金看来, 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

  所谓晕轮效应, 就是在人际交往中, 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 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 “晕轮效应” 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 或衣着打扮、 生活习惯看不顺眼, 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 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 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 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 其错误在于:

 第一, 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 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 就像盲人摸象一样, 以点代面; 第二, 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 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第三, 它说好就全都肯定, 说坏就全部否定, 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 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

  ­

  6、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

 20 世纪 20-30 年代, 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 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 称霍桑效应。

 ­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 1924 年 11 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 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 实验组产量都上升, 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

 另外, 有试验了工资报酬、 工间休息时间、 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 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 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 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 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 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 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 促进产量上升。

 ­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 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 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 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 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 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 充满自信!

 ­

  ­

  7、 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 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

 简单地说, 很多实验表明, 经过训练, 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

 但是, 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

 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 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 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

 而且, 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 如感到沮丧和压抑, 主动性降低等等。

 ­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 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也就是说, 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

 在每次实验中, 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 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 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

 因此,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 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 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

  8、 证人的记忆­

  证人, 在我们的认识里, 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 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 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

 然而, 心理学研究证明, 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 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 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 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

  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 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

 第二天, 让被试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 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 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接下来, 使用同样的方法, 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

 ­

 和以前发生的一样, 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 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 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 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 情况就不是这样, 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

 因此, 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

 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 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 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 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

 例如, 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

 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

 例如, 从总体上讲, 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

  ­

  9、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 1968 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们到一所小学, 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 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 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

 其实, 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 而是随机抽取的。

 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 暗示教师, 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

 8 个月后, 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 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 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 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 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 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 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 两人相爱结合)。

 ­

  教育实践也表明:

 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 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 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 爱护和鼓励; 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 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 学生更加自尊、 自信、 自爱、 自强, 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 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

 相反, 那些受到老师忽视、 歧视的学生, 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 举止、 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 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 对待自己的学习, 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 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 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尽管有些例外, 但大趋势却是如此, 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

  ­

  10、 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

 ­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 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

 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 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

 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 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

 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

 ­

  (1)

 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 ­

  (2)

 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 ­

  (3)

 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 ­

  (4)

 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 ­

  (5)

 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 ­

  (6)

 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篇三:什么是责任分散责任分散的形成原因

dquo;龙多不下雨”

 ——兼谈班级活动的有效性 永嘉中学 黄维汀(3 班)

 责任扩散效应俗称龙多不下雨, 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B.Latane)在 1981 年提出的。

 拉塔奈经过研究发现, 在社会公共场合, 由于其他人在场, 人们感到责任分散给了在场的所有人, 因而自己的责任减少了, 都在观察他人的举动, 希望是别人首先站出来, 所以, 在其他人不采取行动时, 便认为自己也没有采取行动的必要。

 心理学家拉特纳与其一名助手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检验前面的发现。

 实验是这样设计的:

 实验员向公众发布一个招聘启事, 从应征者中甄选出各方面条件相似的人员参加一次“面试”。

 当不知内情的“应聘者” 来到“面试” 现场时, 一位女士(实验员假扮的)

 安排他们在一间小办公室填写问卷,告诉他们先稍微等一会儿, 自己要去拿一份文件, 随即掀开门帘走进隔壁的办公室里。

 这时候, 实验才正式开始, 实验员在这间办公室里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4 分钟后, 被试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够东西的声音, 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 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到地板上。

 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传来:“噢,天哪!

 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 噢, 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研究者试图了 解, 在这种情境中被试独自一人时的反应同还有其他人在场时是否有差别。

 结果显示, 被试单独一人时, 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 两个被试在场时, 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 40%; 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即研究者的助手), 则仅有 7%的真被试尝试着提供帮助。

 别人的存在与态度, 造成了明显的观众抑制作用。

 这种效应在班集体活动中广泛存在。

 比如, 集体劳动时, 有些学生懒洋洋, 出工不出力; 学生在教室随意乱丢垃圾, 没有自 觉维护教室的清洁卫生; 自 习课学生不能自觉遵守纪律, 吵闹或者捣乱等等。

 以上现象是责任扩散效应使部分学生的主体性受到抑制, 自觉性降低, 从而放任自 己的行为, 扰乱了正常的班级秩序。

 一、 班级活动中责任扩散效应产生的原因 ( 一)

 学生自身的原因 1 . 人格特征。

 学生自身 的动机、 态度、 情感、 参与意识等都影响着他们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

 情感、 态度和动机是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原动力, 是学生个人责任感的源泉。

 情感与动机比较积极、 比较强的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责任感较强, 自觉性也高, 不容易产生责任扩散效应, 反之则很容易产生责任扩散效应。

 参与意识来自于学生对班级活动的认可, 对班级活动的意义领会得越深刻, 参与意识就越强, 产生责任扩散效应的可能性就小。

 2 . 心理状态。

 学生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是否积极, 还与当时个人心理状态有关。

 与责任扩散效应关系密切的心理状态主要有社会惰化、 从众心理、 自我压抑三种。

 社会惰化是一种群体心理, 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 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一般认为产生社会惰化的原因主要是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的评价焦虑减弱。

 社会惰化会降低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责任意识。

 于是每个人都理所应当地认为:

 “就算我这个小小的 1%不管, 其他的 99%总会发挥作用的。”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 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在班级的集体活动中, 如果有部分

 学生偷懒, 就会有人效仿; 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 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便会造成更多学生偷懒。

 自我压抑是指由于个人会尽量避免提出与群体不同的意见, 从而压抑自己的想法, 甚至怀疑自己的意见是否多余的心理现象。

 在班级的集体活 动中, 一些学生由于自我压抑而降低了责任感和主动性。

 ( 二)

 外部环境原因

 1 . 活动的情景。

 不同性质的活动, 责任扩散效应的程度不同。

 比如, 打扫卫生比文体活动更容易产生责任扩散效应; 参加人数多的活动比参加人数少的活动更容易产生责任扩散效应。

  2 . 班主任的管理。

 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与技巧对全班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班主任对各项活动的组织不够科学严密, 甚至在指挥中存在误导, 就会促使责任扩散效应的发生。

  3 . 其他同学的表现。

 一个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会受到其他同学的人格特征及在活动中的表现的影响,

 也就是常说的“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如果其他同学的责任心不强, 经常偷懒, 在这样的环境中, 任何一位学生要保持较强的责任心, 不偷懒, 需要有相当强的个人意志, 否则会被其他同学所同化, 产生责任扩散效应。

  4 . 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班上的各项制度、 集体舆论、 人际关系、 班风等方面。

 其中班风是班级文化的精髓, 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 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

 班级文化消极, 班风不正,在班级各项活动中就会广泛产生责任扩散效应。

 二、 避免责任扩散效应的对策

 (一)

 明确责任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群体活动中, 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和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效应现象。

 为了 促使学生积极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 就必须明确每个学生的个人责任。

 1 . 分组。

 在班级的集体活动中, 由于人数多, 一定要进行分组。

 分组时要考虑男女生、 不同个性学生的搭配, 小组以4 至7 人为宜。

 安排小组任务和活动内容时, 尽量做到公平合理, 防止任务分配不公造成小组之间的相互误解。

 2 . 责任承包。

 在开展活动中, 要明确小组和个人的具体责任, 并且可与奖惩挂钩。

 片面强调结果、不看过程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3 . 班主任要加强监督管理。

 班主任是全班的权威管理者, 没有班主任的权威作为后盾和强有力的监督, 班级就很难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 很多活动就难以开展。

 (二)

 促使全班同学之间的互动 实践表明, 集体活动中成员之间的合作对话活动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 在班级活动中一定要促使全班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 通过互动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交流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让学生懂得互相尊重、 谦让和真诚相处, 并且要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 增加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 这样才能达到促使良性互动、增进了解、 加强合作、 减少责任扩散效应的效果。

篇四:什么是责任分散责任分散的形成原因

分散效应 1964 年 3 月 13 日 夜 3 时 20 分, 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 一位叫 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 :

 “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 听到喊叫 声, 附近住户 亮起了 灯, 打开了 窗户 , 凶手吓跑了 。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 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 喊时, 附近的住户 又打开了 电灯, 凶手又逃跑了 。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 回到自 己家上楼时, 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 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 尽管她大声呼救, 她的邻居中至少有 38 位到窗前观看, 但无一人来救她, 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 起纽约社会的轰动, 也引 起了 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 心理学家进行了 大量的实验和调查, 结果发现:

 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 或道德日 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 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 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 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 己的责任, 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 内疚感, 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 造成责任分散, 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 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 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 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 由别人去救” 的心理, 造成“集体冷漠” 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 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责任分散效应. 这个定律的意思是说: 一个人敷衍了 事, 两个人互

 相推诿, 三个人则 永无成事之日 。

 因为当 群体规范和内聚力失调时,人们可能觉得团体中的别人没有尽力工作, 为求公平, 于是自 己也就减少努力. 人们也可能认为个人的努力对团体微不足道, 或是团体成绩很少一部分能归于个人, 个人的努力难以衡量, 与 团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 故而降低个人努力, 或不能全力以赴地努力。

 大家要对“责任分散效应” 进行思考, 履行好自 身岗位职责, 作为团队的一份子, 不能在工作中松懈, 为我们部门良好发展而努力工作!

篇五:什么是责任分散责任分散的形成原因

GUAN

 DIAN】■ 翟冒 ———————一 —_ ——————一 “ 责任分散效应" 探讨社会责任会计实施的困境 ● 胡永平 刘 志业/ 文 社 会责任会计是 当前会计 学科 中的一 门创新 学科 , 它的 实施对我 国经济的可持 续

 发展具有 重要 的现 实意义。本文分析 了“ 责任 分散 效应” 与社会责任会 计的相关性 。

 “ 责任 分散 效应” 给社会责任会计 的实施 带来的 困境 , 并在此基础 上提 出了相应的 对 策 , 以期能对社会责任会 计的发展起到一定借鉴作 用。

 一、 “ 责任分散效应”理论 与社会责任会计 对某一件事来说 , 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 务 , 该个体责任感就会很强 , 会作 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 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 , 群体 中的每个个体 的责任感 就 会很 弱 , 面对 困难 或 遇 到 责 任往 往 会 选 择退 缩 。因 为前 者独立承担责任 , 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责任 , 故称之为“责 任分散效应” 。事实上, “ 责任分散效应”存在于生产生活的 各个领域 , 会计领域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社会 责任会计 已逐 渐发展为会计 学一个重要 的研究领域 , 对 此 . 国内外 学 者 展开 了广 泛 而深 入 的 研究 并 取 得 了 大量 研 究成果。然而我 国社会责任会计 的理论研究尚处 于起步阶 段 。这主要是 因为社会责任会计涉及主体较多 . 而主体责 任 意识不强 , 同时对企业承担哪些责任仍界定不清 , 以至 于承担 的责任分散化 ,也就是本文所说 的 “ 责任分散效 应 ” 。笔者认为 , 这也是社会责任会计实施艰难之所在。

 二、 “ 责任分散效应” 给社会责任会计 带来 的困境 ( 一) 社会责任承担主体过多, 责任界定不清。我国企 业形式多样化 , 导致社会责任主体也呈现多样化 。

 主要包 括 国有企业 、 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不 同的企业形式在履 行企业社会责任 方面会 表现出明显 的差异 。

 同时由于“ 责 任分散效应” 的存在使其放松 了对企业社会责任 的要求 ,

 致使责任难以落实。此外 , 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还存在社 会责任界定不 清问题。我 国对企业社会责任 的界定较多 ,

 使 得 企业 不 知道 该 履 行 哪些 责 任 。笔 者 认 为 , 主体 过 多 和 责任界定 不清引起 的“ 责任分 散效应 ”是 我国社会责任会 计 难 以实施 的 关键 所在 (二) “ 责任分散效应” 造成企业经 营理念难 以转变。

 企业的经营行为具有经济和社会属性 , 因此企业在追求利 润 最 大化 的 同 时也应 承担 自身 的社 会 责 任 。

 由于 受 “ 责任 分散效应” 的影响 , 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是集体共 同承 担的 , 因此常常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宗旨来经营企业。大 多数企业更大程度上关注的是企业的经济责任 , 即追求股 东 财 富最 大 化 , 可 能 导 致股 东 与 其 他 利益 相 关者 之 间 的利 益冲突, 造成经济 、 环境 和社会的不和谐 , 这种经营理念不 转变 , 社会责任会计 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实施。此外 . 由于 “ 责任分散效应” 的存在 , 使得大多数企业和经营管理者不 愿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支付社会成本 , 仅仅考虑 自身的发 展 , 这种行 为也使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举步维艰。社会责 任会 计 要想 取 得 有 效 的发 展 ,企业 必 须转 变 经 营 理念 , 更 多地 承 担起 社会 责 任 , 以此 取 得长 期 有效 的经 济效 益 ( 三)“ 责任分散 效应” 使社会成 员的责任意识淡薄。

 现代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 :

 “ 凡是为企业提供 了重要资源的 个体或 团体都应该具备对企业行 为施加影响或控制的权 力 ”。社会成员也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组成部分, 理应肩负 起对企业 的监督责任 和获得企业权益 的权利 。然而由于 “责任分散效应” 的存在 , 社会成员放松了对社会责任的履 行 , 同时大部分社会成员又缺乏法制观念 , 法律意识淡薄 .

 存在一定从众心理 , 从而使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 陷入了被 动 , 最终 不利 于 经济 的 可持 续发 展 三、 避免社会责任会计“ 责任分散效应” 的对策 ( 一) 强化信 息沟通机制 :

 责任 的凝聚。企业应定期把 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 , 这有助于企业和国 家 之 间 、 企 业 和 企 业 之 间 、 企 业 和 社 会 之 间进 行 有 效 的沟 通 。这 种 做法 不 仅 可 以 提高 企 业 的社 会 声 誉和 市 场价 值 .

 而且 对 其 他企 业 来 说起 到 了示 范作 用 . 以 此 引导 更 多 的企 业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起到信息沟通的 作用 , 给其他企业 或者社会公众 带来正 的外部效应 , 使彼 此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 明晰化 ,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 了

 C ommercial A ccounting 2010 · 6 · 12 期 71

 企 业 无 澎 资 产 的 内 部 审 计

 ● 张 倩 / 文 提要 :

 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的重 要资源, 但目 前大多数企业的无形资产存在数量不

 清、 分类不明、 流失严重、 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尚未建立等问题 。因此。

 有必要开展 无形资产 的内部审计, 加强和改善无形资产的管理 , 防范无形资产流动和重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合理有效地开发 、 使用无形资产, 充分挖掘无形资产的潜力,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无形资产内部审计 , 是由专 门的机构和人员通过客观 的获取和评价证据对有关无形资产经济活动及其相关会 计资料 的真实性 、 合法性 、 合理性 、 效益性等事项进行经济 监督 、 评价、 鉴证。企业在开展无形资产内部审计时, 要注 重审计策略的运用 ,以改进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 ,

 保证审计结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一、 企业开展无形资产 内部审计的策略 ( 一) 重视无形资产计价 中可能存在的错弊。首先 , 要 检查无形 资产增 加或减少事项 的发生是否真 实合理 . 确 认及转 出时的计价是否正确 , 其 中确认 时要注意 , 不能直 接归属 于使无形 资产 达到预定使用状态 的销售费用 、 管 理费用 和其他 一般性 间接费用不能计人无形 资产成本 :

 转出时 , 转让净收入应记入“营业外收入 ”账户 。

 账面价值 记入“无形资产” 账户 , 要审查企业有无乱列收入账户 、 人 为增加或减少利润的现象。其次 。

 无形资产摊销及减值的 处理 中, 要注意摊销期 限是 否合理 、 合规 . 对 已确定 的合 理摊销期 限有无任意变动 , 无形资产是否未摊入“ 管理费 “ 责任分散效应” 带来 的损失, 同时进一步增强各企业主体 的责任意识。因此笔者认为 , 信息沟通机制强化的过程 , 是 企业重复博弈寻求管理控制公正性与效率均衡点 的过程,

 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提升 自身价值的过程 。

 从而使社 会责任得以落实。

 ( 二)加大执法力度和转变经 营理念 :

 责任 的明确性。

 国家应该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 委托具体的部门颁布 类似于会计准则等权威的实践性强的法律法规, 使得企业 能够严格执行。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应该有适合 自己的 行之有效的制度框架 。

 才能增强企业及社会成员 的责任意 识 . 以削弱“ 责任分散效应”现象。此外 , 要加强企业的公司 治理机制 . 改变经营理念。从长远利益来看 , 企业追求价值 最大化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最终促使各利益 相关者互利互惠。当然互利互 惠的同时也要明确责任 , 对 社会责任进行全过程 、 多维度 的分工和强化 , 以此打破传 统的经营理念. 最终使社会责任会计得到快速的发展。

 ( 三) 实施 激励和 约束相 结合的双重机制 :

 榜样 的辐 72

 射效应。国家应该实施规范的制度章程 , 有独立的部门颁 布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奖惩措施 . 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 情况实施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双重机制 。如果企业在追求 经济效益的同时 , 还更多的关注履行社会责任和发布社会 责任报告的情况 。

 国家应给予一定 的奖励或者加大扶持力 度 。然而对一些仅关注 自身利益 。

 忽视社会责任履行 的企 业 , 其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 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很少 。

 国家 应给予通告批评 , 采取严格的约束机制。此外 , 对政府公务 人员也要加大监督机制 , 一旦发现政府官员为了政绩而纵 容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情况 , 应给予严惩 。只有这样 . 榜样 的辐射效应才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效仿 , 进一步增强企业 及社会成员 的社会责任意识 ,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 责 任分散效应”带来的弊端。

 (作者 单 位 :

 重庆 理工 大学 财会研 发 中心 ) 编辑思思 C ommercial A ccounting 20 10 ·6 · 12 期

篇六:什么是责任分散责任分散的形成原因

分散效应

 组员名单:张丹凤 卢颖怡 李丹 廖高顺 吴艺红 邱婷婷

 中国有句古话【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担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小品【翻版和尚, 真尼姑的小故事】 尼姑一号【张丹凤】

 尼姑二号【廖高顺】 尼姑三号【吴艺红】 旁白【李丹】

 水桶【邱婷婷】

 ppt【卢颖怡】

 我们认为, 只有有效地把众多的人组织起来, 才能使众人心往一处使, 拧成一股绳, 齐心协力发挥集体的力量, 否则, 缺乏组织, 一盘散沙, 自相消耗, 不但发挥不了集体的力量, 反而会限制个体的力量, 失去生存的能力, 最后导致灭亡。

 由此可见组织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这是因为缺乏团结力量, 互相推卸责任和义务.这就是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责任分散效应” ” 的由来的由来:

 :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对旁观者的无动于衷、 见死不救作出了新的解释。

 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分别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方式与一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 并利用对讲机通话。

 他们要研究的是:

 在交谈过程中, 当那个假病人大呼救命时, 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所作出的选择。

 事后的统计显示主讲:

 张丹凤

 在一对一通话的那些组, 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 而在有4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些组, 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因此, 两位心理学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并概括为“旁观者效应”。

 定义:定义: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 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 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 责任感就会很强, 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 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 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 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 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 责任不落实。主讲:

 李丹

 克尤公园的杀人案克尤公园的杀人案1964年3月 13日夜3时20分, 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 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

 "有人要杀人啦!

 救命!

 救命!

 "听到喊叫声, 附近住户亮起了灯, 打开了窗户, 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 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喊叫时, 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 凶手又逃跑了。主讲:

 吴艺红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 回到自己家上楼时, 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 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 尽管她大声呼救; 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 但无一人来救她, 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 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 “小悦悦事件小悦悦事件” ”与责任分散效应与责任分散效应 2011年10月 13日:

 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 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 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

 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 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 竟然对此不闻不问。

 最后, 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现在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 ”脑干反射消失, 已接近脑死亡。

 ”主讲:

 邱婷婷

  如果我们重新审视“小悦悦事件”, 就会发现, “责任分散效应”显然影响到了这些路人, 救人的责任扩散到18个路人身上, 每个人都有责任则意味着没有人有明确的责任, 导致他们产生“我不去救, 别人会去救”的想法, 提供帮助似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成了别人的事, 进而形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导致悲剧的发生。

 行政权力运行中的行政权力运行中的“ “责任分散效应责任分散效应” ” 职、 权、 责一致是行政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

 职务、 权力和责任这三者之间是互为条件、 相互平衡的三位一体结构。

 而在当前我国权力运行过程中, 权责却常常出现脱节的现象, 导致了出现问题以后互相推脱, 甚至到最后没有人承担相应责任的现象。

 权责不明确和权责相脱节造成权责结构的失衡, 权力和责任出现明显的“剪刀差”。主讲:

 廖高顺

 主讲:卢颖怡 如果一个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那么由集体做出的决定往往更危险, 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因此, 领导者在将一项任务交到某个团队去完成时, 一定要指定负责人, 这儿出了问题找谁, 哪儿出了问题找谁, 最后直接跟负责人交涉就行了。 责任一定要分到具体的某个人, 否则就会出现这种责任分散的现象,布置下去的任务多半不会很好的执行。

  责任有效的分配是非常必要的 无论小到学校里的社团, 还是大到跨国公司。

 “ “责任分散效应责任分散效应” ”的预防的预防 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制度上的保障。

 人身财产安全、 企业生产安全、 政府安全监管等社会层面都需要建立完善各层级的责任体系, 将责任落实到人 ,将原本大家分别做相同的工作这种模式改为每人轮流负责其中的一部分工作, 提高每个人的客观责任 ,从而才能达到全面有效地预防责任分散效应。主讲李丹::

  所以我们充分认识到组织需要团结, 每个人要有负责的意识。 这个PPT是我们团结之作, 你们懂得。

篇七:什么是责任分散责任分散的形成原因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教育科学 2016 年 18 期

 275 谈谈学校管理中的责任与放任 ——责任分散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几个现象解析 齐学郡 鄂伦春中学,内蒙古 呼伦贝尔 165450

 摘要:一个办公室里原本有三个人,每次办公室的卫生都由小张负责。后来,办公室又新来了一位同事,小张就和那位新同事商定轮流打扫卫生。两个人也配合得相当好,办公室还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再后来,又来了一名大学生,他来的第二天早上,当同事都来上班时却发现地上一片狼藉。大家面面相觑。原来,小张和原来的同事都认为卫生应该由最后来的同事负责,而那位大学生却认为卫生已经有人负责了,自己只需要做自己本职的工作就行了。由此可见,当大家都认为别人会承担某种责任的时候,恰恰没人承担责任。

 关键词:学校管理;责任与放任;分散原理;现象解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551(2016)18-0275-01

 当一个人单独进行选择的时候,他必须担当起所有的责任。但当大家组成一个团队,集体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时,责任就被扩大化了。大家都有这样的思想:如果出了问题,责任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如果一个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那么由集体做出的决定往往更为冒险,这是值得我们提高警惕的。

 因此,领导者在将一项任务交给某个团队去完成时,一定要指定负责人,这儿出了问题找谁,那儿出了问题找谁,最后直接跟负责人交涉就行了。团队完不成任务的时候,想让你的批评变得有力,就要让你的批评变得具有针对性,责任一定要分到具体的某个人,否则就会出现这种责任分散的现象,你布置下去的任务多半不会被很好地执行。学校管理中经常会有责任分散的现象:

 1 现象一 在现行高考体系中,文综合和理综合都属于拼盘考试,在高考分数中不能体现理化生或政史地单科分数,这给高中教学管理的分数考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些学校没有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另一些学校管理者过分相信团队的力量进行捆绑考核。最终结果一般是高考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分数与语数外大科分数相差悬殊。

 2 现象二 新生刚刚进入学校,往往对新环境比较陌生,加之军训学校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小心谨慎不敢造次。但时间一久,发现高年级学生在走廊里打闹喧哗,来来往往的教师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于是也逐渐放肆起来。学校秩序混乱也就不足为怪了。

 3 现象三 食堂里,高年级学生开展光盘行动,用餐后都主动把餐盘送到清洗池,新生开始不适应,剩饭剩菜,不送餐盘。管理人员走到新生面前告诉他要把餐盘送到指定地点并宣传光盘行动。在环境的影响和管理人员的要求下,新生很快就能够和送餐盘了。

 4 现象四 学校组织 20 公里长途拉练,班主任带头徒步。途中学生渐渐有体力不支、蹆瘸脚坏、低血糖、休克等现象发生。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在整齐的队伍中,在嘹亮的口号和歌声中,都斗志昂扬,精神饱满。到后来,大多数开始坐到车上的伤病员也坚持着走到队伍中。最后,体力好的搀扶体力弱的,学生搀扶老师,把有限的水给缺水的人喝。感人情景,在拉练路上随处可见。师生之间的友爱互助,班级团队精神升华到最高境界。但是,那些帮助人,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同学,大多是一些平时老师很挠头的刺头、懒蛋。为什么在这样用脚思考的拉练中就变得文明守纪、勤奋奉献了呢?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为学校教育揭示了学生在集体中,在集体营造的氛围、情绪中的另外一个自我——社会自我。

 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在现象一中,由于文综合和理综合的拼盘分数,导致文综合和理综合教师责任分散,每个教师对高考分数都没有强烈的具体责任感,加之人本身的懒惰和散漫,一些人本来业务能力较弱,因而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结果是学生成绩不高,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缓慢,这样的学校最后势必要被历史淘汰。为了规避责任分散,学校应该另外制定一套综合科的考核办法,在高考前进行一次文理综合考核模拟,一模拟成绩中综合课各科分数的比例关系,与高考实际综合成绩加权,最后得出考核结果就会比较客观。这样责任分散的弊端就会被规避。教师的责任感也会与数理化大科教师一样,没有任何侥幸和逃避责任的可能。

 在现象二中,教师对学生在公共区域不守纪律现象的容忍,造成学生的自由散漫成灾。教师角色缺失,责任不清,自尊不强是学校纪律涣散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强化教师在学校教育生活中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对走廊纪律的管理具体到人。没有具体责任的教师,要通过表彰那些自觉履行义务行为,矫正漠视纪律问题教师的行为,进而形成管理纪律光荣,漠视纪律失责的学校管理文化。久而久之,学校纪律必然走向井然。

 现象三则恰恰是现象一、二解决之道的整合,食堂管理者通过责任到人,形成人人自觉送餐盘、光盘、安静的管理文化,加上管理者的尽职尽责,营造了一个节俭、秩序、尽责的食堂用餐文化,也为学校文化的建设作出了贡献。现象四呈现出来的景象可以说是对个人责任、社会责任的一种教育和升华。“用脚思考”,让学生产生全身心的体验和独立的责任感,因为每个人都要用个人的意志和身体完成任务,因此每个人都成了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者,这与班级授课制中的灌输和用脑不同,后者是被动地应对别人的要求,而前者必须是主动地表达和建构。在这样一种体验中,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尊被启动,每个学生都想在集体中表现出最好的自己。那些平时不接触,不来往的关系在这时候也被启动。体验式的长途拉练既是个体自我的证明,也是集体凝聚力的重新整合。

 责任分散的社会心理现象揭示了学校管理中的一些积弊:由于责任不清,导致学校的顶层、环节、执行层互相推诿扯皮,人人抱怨,又人人不去行动。因此,管理者必须把责任具体到人,落实责任、权利、评价、利益四者的统一。实现学校工作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全面质量管理态势。

 参考文献 [1]李晓华,蔡泽祥,黄明辉,等.交直流电网故障暂态功率倒向解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0):61-66.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