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柘君高迁”瓦当铭文考释与探赜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瓦当 铭文 柘君高迁

【提 要】在《齐瓦当五连张》拓片中,第二张拓片“柘君高迁”第一个字有多种释读,通过细致比对相关字形,笔者将其确定为“柘”字。在此基础上,还对此瓦当铭文文意进行分析,并对该瓦的艺术特色、历史、文化方面进行分析探颐。

【关键词】柘君高迁 瓦当铭文 探赜

一、瓦当出处

书画收藏家王宝林先生收藏的《齐瓦当五连张》拓片中,有5枚瓦当的拓片,除第3枚瓦当为单纯的图案瓦当外,其余4枚瓦当皆为文字瓦当,其文字分别为:

1.“千秋万岁”

2.“□(未释)君高迁”

3.“四五百田”

4.“吉羊宜官”

1、3、4文字明确,无需费词。惟第2枚瓦当(图1)拓片的上面一字颇难释读。据王宝林先生说明,此瓦为收藏家王也先生所藏。另此瓦当之拓片还见于王冬龄先生、魏启后先生的瓦当书法作品中。与此瓦当文字与图案形式一致的,还见于王镛先生《观海山房藏齐瓦当》拓片辑录中。

二、之前相关释文

在《齐瓦当五连张》拓片中,李刚田先生题写为“汉□高君迁瓦”,仅将首字进行摹写,并未给出释义。丛文俊先生题跋为:“此瓦之□字不识,颇疑其为柘或为秩,君秩高迁与习见之君宜高迁同义,乃汉人习用之吉语,不得以一般顺序读之。又各字间纹样为齐瓦当特有,且大同小异,乃地域风格之标志也。”王冬龄先生在瓦当作品中题跋为:“史树青先生释为谍高君迁,谍通牒。《史記》载:皇帝以来皆有年数颂其家谱,知高官位亦升迁也。此品出于齐之属邑临朐,弥足珍贵。”魏启后先生在瓦当书法中释为“祝君高迁”。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该瓦右、左、下三字分别是“君”“高”“迁”至为明确,然而上面一字则并未确定。李刚田先生写的释文中并未给出释文,仅仅将字形进行摹写;丛文俊先生疑其为“柘”或“秩”;王冬龄先生题跋中指出史树青先生将其释为“谍”,并指出“谍通牒”;还有人将其释为“祝”。经笔者仔细对照实物照片和拓片,认为将此瓦当上面一字释为“秩”“谍”“祝”等,从文字上来看皆不妥,而丛文俊先生其疑为“柘”,未给出明确解释。

三、笔者考证

考察“秩”之字形,在战国文字、汉镜铭文、说文解字中皆有该字,虽“禾”部与此瓦中的上面一字的右边相似,但此瓦右边部分很明显为“木”,且“秩”中“失”的字形与瓦中左边部分相去甚远,所以释“秩”不确。“谍”字在战国文字及说文解字中皆有出现,皆为从“言”“枼”,暂未发现有其他字形,将此瓦上面一字释为“谍”令人不解。考察“祝”之字形,甲骨文中主要有从“人”“口”和从“示”从“人口”两种字形、金文、战国文字、说文解字中皆从“示”从“人口”,皆与此瓦中文字不合,故不可取。

仔细考察此瓦上面一字,右边无疑为“木”,主要问题在于左边部分该如何释读。笔者认为左边部分当为“石”,理由如下。

《楚系简帛文字编》中所收的“石”字中最常见的字形作 (荆门包山二号墓竹简·一五〇)和 (荆门包山二号墓竹简·八〇)。这一字形在曾侯乙墓竹简、荆门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等皆存在。与这种字形一致的也见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六)》中。

《楚系简帛文字编》中所收的“石”字中还有作(荆门包山二号墓竹简·一九九)。这一字形在荆门包山二号墓竹简、江陵望山一号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皆存在。上列“石”字字形皆与此瓦上面一字的左边一致,尤其最上面一笔也作向下折笔。此种写法在与“石”相关的其他字中也有出现。如《楚系简帛文字编》中所收的“”字作(荆门包山二号墓竹简·二〇七),此字上部出现的四个横画与前面所提到的字形是一致的。

由此,此瓦上面一字的左边确定为“石”字应当较为妥当。“石”字的这种字形,可以理解为何琳仪先生在《战国文字通论》中指出的战国文字的“繁化”现象,乃“重叠笔画”的“繁化”。

此瓦上面一字右边无疑为“木”,左边可以确定为“石”,准上所述,则此字当为“柘”。至于此字左右部分位置相反,这在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中较为常见,为方位互作。何琳仪先生在《战国文字通论》中指出:“形体方向和偏旁位置不固定的现象,殷周文字中早已有之。战国时代,由于政令不一,文字异形,其方向和位置的安排尤为纷乱,并且‘左右互作’出现频率最高,如‘居’、‘休’、‘祝’、‘好’等字。”

四、释义

“君高迁”为吉语,在汉代常见,寓意为得到提拔升迁。如朱剑心先生在《金石学》中指出:“带钩,汉铜之极小品也。然前人著录,逾百三十余器,由知其有可好者在焉。其铭多为吉语。如曰‘和寿’、‘长宜子孙’、‘长宜君官’、‘君高迁’等等。”又如汉瓦当“早日君高迁”、汉文字砖“君高迁宜子孙”、汉文字砖“君高迁长寿宜子孙”等。

笔者认为此瓦的铭文应按顺时针顺序读为“柘君高迁”。“柘”字在此可作为姓氏解,如《史记》载“越大夫柘稽。”;《万世统谱》载“春秋柘稽,汉柘温舒。”;《希姓录》“柘淳:成化进士”。此处“柘”字除可作姓氏解释外,也可作为县名解,即“柘县”,《前汉·地理志》载属淮阳郡(位于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中的“柘”即为此县。

“柘”字的上述两种解释,笔者倾向于第一种,即作姓氏解,“君高迁”为吉语,那么此瓦当为吉祥语瓦当,并且此瓦当极可能为“柘”姓主人官署建筑之中瓦当。

五、艺术分析

此瓦当文字为阳文篆书。字形轮廓皆较方,其中“柘”“高”二字稍偏长,“迁”字外形接近于正方形,二“君”字稍偏扁,整体上很统一却又参差有致,随势赋形。字内空间的分割皆较为均匀,如“君”“高”的上半部分的空间分割皆很均匀,给人以工整的感觉;但仔细观察,可发现“高”字下边的口的空间稍大,给人以丰盈、饱满之感;“迁”字字内空间也有细微区别;这种细微的变化使得字形在整体工整的基础上显得灵活生动,无呆板之气。这也体现在用笔上,四字用笔圆转与方折并举,如四个字的“口”形皆为方折,但方折中又有内圆外方之感,尤其“高”字下方之口明显;而“柘”字的“木”部则为圆转,形成方圆对比;用笔上变化还体现与具体笔画当中,“柘”字“木”部下方的三竖不仅长短上中间一竖略长,而且三竖的收笔方向上也少有变化;又如“君”字上方三横的起笔位置并未垂直对齐,而是各有变化。

此瓦当字与字之间为单线介格并饰以四朵蘑菇型云纹,当心饰以乳钉。且四朵蘑菇型云纹与中间的乳钉形状与线条皆为圆,与文字的以方为主形成鲜明对比,配合在一起,充滿妙趣。使得瓦当整体上既具有书法美,又具有装饰美。

六、历史、文化

此瓦当为山东临淄出土。在《齐瓦当五连张》拓片中,丛文俊先生题跋为:“此五瓦皆出自临淄地区,以其为齐旧地,遂通贯先秦两汉,统名曰:齐瓦当矣。”且与此瓦当的图文排列方式一致的在《齐国瓦当艺术》一书中有收录,如“千秋万岁”瓦当、“万岁未午”瓦当),此二瓦当皆为山东临淄出土。又唐健钧先生在《斗室的回忆——史树青先生纪念文集》一书中,有一文章《随史树青先生考察临淄文物市场见闻》写道:“瓦当纹饰纷繁复杂,店主拿出一些不理解的瓦当拓片请教史先生,先生一一作答,最后拿出汉瓦当“谍高君迁”来,第一字很难释读,先生一看脱口而出,说:那是“谍”字,“谱谍”之“谍”,为高门谱谍,由于家世豪门,在政治地位上攀升是很自然的。此为吉语瓦当,十分稀见,故一般人对谍字篆书不识。”另据王冬龄先生的题跋应该可以断定唐健钧先生在文中所述瓦当与“柘君高迁”为同一瓦当。因此认为此瓦当为山东临淄出土当无误。且此瓦当应为汉瓦当。

那么缘何此瓦当为齐瓦当,但其“柘”字的“石”之写法却只在楚系文字中出现呢?我想应该与李学勤先生在《东周与秦代文明》中指出的现象相关:“楚文化的扩展,是东周时代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楚人北上问鼎中原,楚文化也向北延伸。到了战国之世,楚文化先是向南大大发展,随后由于楚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又向东扩张,进入长江下游以至今山东省境。说楚文化影响所及达到半中个中国,并非夸张之词。”即楚文化在战国时期已影响至今山东省境,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齐地出土的瓦当却使用了楚系文字了。

参考文献

张文彬1999《新中国出土瓦当集录·齐临淄卷》,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滕壬生2008《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李守奎2003《楚文字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琳仪2017《战国文字通论·订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立华1998《齐国瓦当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海国林、夏玫云1998《斗室的回忆——史树青先生纪念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通信地址:450052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