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洛庄汉墓14号陪葬坑编钟研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汉墓 编钟 研究 陪葬坑

1999—2001年,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在山东章丘洛庄发掘了西汉大墓的众多陪葬坑,其中14号陪葬坑出土有编钟、编磬、琴、瑟、鼓、錞于、钲、铃等乐器140余件。由于这一陪葬坑所出遗物基本都是乐器和乐器配件,因而发掘者称之为“乐器坑”。

洛庄汉墓乐器坑出土编钟一架,共计19件,由5件较大的甬钟和14件稍小的钮钟组成。编钟出土后,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王子初、李幼平和刘再生等先生曾对洛庄编钟进行测音,刘再生先生还发表了相关的测音数据和研究成果。同时,主持洛庄汉墓发掘工作的崔大庸先生在整理和研究洛庄编磬时,发现了新的编磬刻铭,由之对编磬的组合重新进行了排列和研究。

2005年冬。承崔大庸先生引导和帮助,我们对洛庄汉墓14号陪葬坑出土的全部乐器进行了考察和测音。由于新见磬铭提供了编磬组合的重要证据,所以我们在测音基础上,对编磬的音阶和组合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由编磬铭文所引起的编磬组合和音阶结构等问题,导致我们开始重新审视钟磬之间的音乐关系。本文即拟对洛庄编钟的形制、音阶和钟磬之间的音乐关系试加初步研究,敬希方家指教。

洛庄出土的这套编钟,原悬挂于木制钟架之上。钟架分上下两层,下层悬挂5件大型甬钟,上层悬挂14件小型钮钟。下层的大型甬钟,乃西汉甬钟的常见型式。甬钟的共鸣体为通常所谓的合瓦形,但其两栾外弧,两铣内敛,形成鼓腹,显出西汉甬钟的体制特征。洛庄甬钟的甬为圆管状长甬,外观呈竹节形,封衡,也属西汉甬钟的常态。唯甬钟的旋部圆凸,外观呈蒜头状,是其较为独特之处。甬钟的干为兽首形挂钩,一端未与甬体铸合,属于李纯一先生所说的开放式结构。

洛庄甬钟的甬部形制,与东周时期的甬钟不同,后者长甬并不普遍,即或有长甬者(如楚系编钟),亦罕见竹节形甬。洛庄甬钟的甬比较长,它与钟体长度几乎接近1:1的比值,这点也与东周时期的甬钟形制显异。并且,东周甬钟的干基本都是封闭结构,而非汉代甬钟常见的开放结构。

洛庄甬钟的甬、舞、钲、篆、鼓等部位均饰细密的三角形花纹,并由较小单元的三角形花纹组成较大的米字形花纹。钟体之上的枚也非东周时期甬钟常见的二叠圆台枚,而是泡形的乳钉枚,上饰涡纹。洛庄甬钟的枚形和枚上的纹饰,与同坑所出钮钟是一致的。

洛庄甬钟的内壁,可见李纯一先生命名的堞式调音结构,即内壁相应于四侧鼓处有对称而突起的长条形音脊,它与西周甬钟内壁的隧式调音结构(即钟内壁的沟槽),以及东周时期甬钟常见的波式调音结构(即钟内壁相应于侧鼓处的波形起伏)均有差异。实际上,像洛庄甬钟内壁的音脊构造,在河北平山战国晚期中山国国王墓和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发现的秦乐府钟上即有所见,只是中山国编钟和秦乐府钟均为钮钟。这种情况说明,编钟内壁的堞式调音结构和技术的出现,不能晚至西汉,而是在战国晚期即已形成。

考古发现的汉代甬钟,有一些在形制上与洛庄甬钟十分接近。如西安红庙坡汉墓所出9件西汉前期陶制明器甬钟,虽然表面无纹饰,但其外形则仿自青铜甬钟,干为开放式结构,钟的内壁也和洛庄甬钟一样,有四个音脊,位于前、后壁的左、右侧鼓部。又如西安范南村92号汉墓所出5件西汉早期陶甬钟,咸阳汉元帝渭陵所出2件西汉甬钟,在体制、甬制等方面也都与洛庄甬钟略同,唯汉元帝渭陵所出甬钟器形较小,最大的一件通高不过6厘米。另外,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5件甬钟,形制也与洛庄甬钟较为接近。

洛庄甬钟共鸣体的鼓腹特征,在战国晚期和秦代的钟体乐器上即有反映,如上述中山国墓葬出土的战国编钟,以及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出土的仿甬钟器制的钲,都是鼓腹的钟体。实际上,洛庄甬钟的鼓腹形制,已经表现出汉代钟体乐器的流行风尚,如与洛庄甬钟同出的钮钟,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稷山石墓出土的西汉钮钟和甬钟,河北定县北庄出土的东汉铜铎,其共鸣体都是鼓腹形。由此可见,钟体乐器的鼓腹形制,约在战国晚期开始出现,到西汉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常制。

综合上述,可知洛庄甬钟的形制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甬钟的共鸣体为鼓腹:第二,甬钟内壁有四条音脊,为堞式调音结构:第三,甬钟的甬为竹节形的长甬。

这三个基本特征,也是汉代甬钟常见的形制,并且在战国晚期至秦代的钟体乐器上即已显现。可见,汉代甬钟的形制,是在继承战国晚期和秦代钟体乐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对于洛庄钮钟而言,甬钟的器形较大,发音较低(详后),当是作为低声部乐器,以与音区较高的钮钟配合演奏。曾侯乙墓编钟也采取类似的配器方式,它的下层甬钟器形很大,与器形相对小些的中层甬钟和上层钮钟形成对比,显然制作者应是考虑到编钟声部的搭配和组合。

经过测音,洛庄所出5件编甬钟的音高如表1所列:

这5件甬钟,有两件(P14:19、P14:15)因残损而失音,无法确知其音高,但其余3件保存状况良好,其正鼓音的音列结构为徵一羽一宫。但也可转换为另一种音列,即商一角一徵。

需要指出,这3件甬钟的侧鼓音发音模糊,与正鼓音的分离度较弱。无论现场耳测还是后期机测。都显示出侧鼓音并不十分清晰。由此我们认为,这5件大型的甬钟,其功能似乎更像大型的编镈那样,属于只使用正鼓音的单音编钟。

洛庄钮钟为长方形钮,两栾外弧,其体制与同出甬钟一样,也是鼓腹的共鸣体。洛庄钮钟的形制,与考古发现的一些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的钮钟相似,如前述中山国墓葬出土的钮钟、秦乐府钟、西安红庙坡汉墓陶钮钟、西安范南村92号汉墓陶钮钟等,均其实例。这些钮钟的共同点是长方形钮,泡形枚,鼓腹。

洛庄钮钟的纹饰与同出甬钟相同,均为由三角纹构成的米字形图案。其花纹细密繁缛,工艺十分精湛。钮钟的内壁也与甬钟一样,在相应于四个侧鼓处,有四条长条形音脊,形成堞式调音结构。

显而易见,洛庄甬钟和钮钟在共鸣体形制、调音技法和纹饰方面都具有设计制作的一致性,其为配套乐器应是不成问题的。

洛庄钮钟的14件组合编列,于战国和汉代考古也有所见。战国钮钟如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商王村2号墓,曾侯乙墓、四川涪陵小田溪土坑墓、中山国国王墓及过去洛阳金村周墓出土的 羌钟等,都是14件编列。西汉钮钟如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所出钮钟也是14件合为一编。由此可见,钮钟14件的组合形式,应是战国至西汉时期较为通行的一种编制。

吴钊先生业已对中山国国王墓出土的钮钟加以测音。羌钟有12件藏日本泉屋博古馆,日本学者高桥準二对其进行过测音。这两套编钟都是以#F为宫,它们在调高和音阶结构方面也是相同的。

下面将洛庄14件钮钟的测音结果列为

表2,以便探讨其音阶结构。

表2所列,自上而下,编钟发音由低到高,其编次应是没有问题的。14件钮钟当中,第1件残裂失音,其余各钟发音良好。

这里拟将编钟的正鼓音和侧鼓音分开来加以讨论。

先看编钟的正鼓音。除第1件失音钟外,其余编钟据现场试奏和反复听辨,结合后期上机测音,可知从第2至14件,正鼓音发音可以构成以#D为宫,包含清角的六声音阶,即(口表不失音钟,以下均此):口—徵羽—宫—商—角—清角—徵—羽—商—角—徵—羽—商。

不过,从编钟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考虑,这组编钮钟的发音也可以转换为以#G为宫,包含变宫的六声音阶结构,即:口—商—角—徵—羽—变宫—宫—商—角—羽—变宫—商—角—羽。

再看这组编钟的侧鼓音。与洛庄甬钟的情况不同,洛庄钮钟的侧鼓音与正鼓音分离度较为明显,发音比较清晰。这组编钮钟的正、侧鼓音之间,音程关系大、小三度均有。如果按编次顺序,将正、侧鼓音连奏,其音响结果为(括号中为侧鼓音):

1,口(口);2,徵(变宫);3,羽(宫);4,宫(角);5,商(清角);6,角(徵);7,清角(羽):8,徵(变宫);9,羽(宫);10,商(清角);11,角(徵):12,徵(变宫);13,羽(宫);14,商(清角)。

显然,编钟的正鼓音和侧鼓音依次形成三度交替或级进,具备一定的规律,其中第3钟侧鼓音与第4钟正鼓音重复,第11钟侧鼓音与第12钟正鼓音重复。若将正、侧鼓音合并起来,这组编钟的发音则可构成包含清角和变宫的七声新音阶。音响实测表明,洛庄钮钟的侧鼓音是合用的。

洛庄钮钟承袭了战国和秦代钮钟的合瓦形体制,这种合瓦形的钟体,决定了编钟“一钟两音”的音响特性,客观上具备了双音钟的发音机理。从对洛庄编钟的实测结果看,汉代乐人继承了前代的音乐传统,仍然将编钟的侧鼓音作为音乐演奏用音。

现在来探讨上下两层编钟的音乐关系。

如上所指出,已知下层甬钟有3件可以发音,其音列为徵一羽一宫。下层甬钟的宫音在#D位置,这恰与上层钮钟同调,且甬钟徵一羽一宫三音列也是钮钟的音阶骨干音。这些情况表明,这架由甬钟和钮钟组成的编钟,无疑是相互配合演奏的一套乐器。下层甬钟发音比钮钟低一个八度,且发单音,故在演奏时应是用来加强乐曲的节拍和律动。上层钮钟当为“歌钟”,主要用来演奏乐曲的旋律或旋律框架音。

与洛庄编钟配器方式相同的实例,可举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所出编钟。南越王墓编钟的组合,也是5件甬钟加14件钮钟,这与洛庄编钟的编配情况相同。南越王墓钮钟前5件的正鼓音可以构成以#F为宫的五声宫调音阶,第6—14件钮钟音准欠佳,不易确知其完整的音阶结构。与钮钟伴出的5件编甬钟,正鼓音也可构成以#F为宫的五声宫调音阶,发音比钮钟低一个八度,甬钟和钮钟当可合奏。从洛庄汉墓14号陪葬坑和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两套编钟看,5件甬钟与14件钮钟合为一套,可能是西汉时期编钟的固定配置方式之一。

洛庄编钟与同坑107件编磬共出,其间关系自然引人注意。从测音结果和我们的分析探讨看,如若将洛庄编钟的发音视为以#D为宫,则同坑所出六套编磬,无一套与编钟同调。不过,如上所述,洛庄编钟的上层钮钟正鼓音发音还能够转换为另一种音阶模式。甬钟正鼓音可以转换为这样的音列:商一角一徵。如此看来,这套编钟的宫音就处于#G的位置。

据我们的测音研究,洛庄编磬中,只有第四套编磬左组的发音是以#G为宫。因此,如若依从这样的音阶转换模式,洛庄编钟似可与同坑所出第四套左组编磬合奏。当然,汉代乐人原来是否就是这样来演奏洛庄钟磬。仍待今后做进一步研究。

附言: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洛庄汉墓出土乐器研究”(05AD003)资助。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