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秦人复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复仇 秦人

数年前,我头一回由陕西进河南,过了三门峡,将抵洛阳之前,在路上望见了新安的路标。看着新安四周,我张望了一会儿,于是,想起了项羽。

项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个战神哪!毕生赫赫战役中,若论关键,必首推巨鹿之役!那时,十余处的诸侯军作壁上观,独项羽破釜沉舟,率楚兵“一以当十”,大破秦军。不久,秦军约降,项羽挥师关中,以二十余万秦士卒前导,鼓行而西。到了新安,秦军人心浮动;项羽闻听,担忧秦吏卒“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遂决意一了百了、阬杀了事,于是,在新安城南,“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

阬罢二十余万秦士卒,离了新安,项羽过函谷关,进关中,“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一屠,咸阳人员尽亡、宫室尽毁,“所过无不残破”,如此劫难,若径唤之为“咸阳大屠杀”,恐怕,并不为过!

这样的“咸阳大屠杀”,一来,是因项羽平素好杀,动辄屠城,这番到了秦都咸阳,只不过更彻底罢了!另方面,这也因他对秦人素怀仇恨。昔日,楚怀王遭秦胁迫,出而不返,最后竟卒于秦;楚人哀之怜之,人人“如悲亲戚”。尤其项氏一族,世世楚将。其祖项燕,早先为秦将王翦所戮;而后叔父项梁,又被秦将章邯所杀。如此国仇家恨,以楚人性格之激烈,加以项羽天生之横决,此番杀进秦都,岂能不雪耻复仇、杀他个干干净净?!这正如当年伍子胥杀入郢都,替父报仇,“掘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也毫不手软;复仇心炽的他,必要做到最极致,方肯罢休,也才能大快其心。

楚人性格中,一直有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激烈与浪漫。这样的激烈与浪漫,不仅见于项羽、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其实也表现在自沉汨罗江的屈原身上。或许,正因楚人一向决绝,情绪的燃烧也一向炽烈,所以,早在当年秦灭六国,善言阴阳的楚南公就预言了来日的大复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果然,多年之后,楚人灭了秦,但是,被灭的秦人呢?

秦人早先是胜利者,也是征服者,当然只有“被复仇”、“被雪耻”的份儿。可当秦帝国瓦解,秦军只因项羽一个念头,二十余万士卒便在一夕之间尽被阬杀,而后项羽引兵西入咸阳,又开始屠城,杀烧掳掠,无所不至,成了咸阳史上最大的一场浩劫。这两回,秦人痛彻心扉、恨入骨髓。就这两回,时移势转、主客易位,是不是,也该轮到秦人复仇了呢?

秦人质朴,不似楚人浪漫;他们没有楚人的激烈以及瞬间的爆发力,却特别有种刚毅与坚忍不拔。如果真要复仇,秦人会像最沉默且最朴实的农夫一般,埋着头,一步步,踩得踏踏实实,绝不凌虚,也不蹈空,好像笨,好像拙,可到后来,他们在安安静静中,该做到的,最后,都会完全做到。

秦人复仇了吗?

外表看来,似乎没有。不过,楚汉后来相争,虽说每回交战,刘邦皆败,几次丢盔弃甲,甚至就只带了几个亲信逃遁而去,但没隔多久,刘邦却重整旗鼓,随即又兵威堂堂、军阵皇皇。他这般屡仆屡起、屡败屡战,凭借的,是什么?其实,刘邦最大的后盾,正是关中一地近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支援。刘邦缺粮,秦人运粮;刘邦缺人,秦地补人。紧急时,甚至连“老弱未傅”,也统统上场。如此没完没了的调粮征兵,若换成别地,恐怕早已人心失散、民变四起了;可关中一地,却是波澜不惊、一片安宁。这可怪了!

关中之所以成为刘邦最坚实的后盾,当然是得力于昔日入秦之时,刘邦尽收人心;当时,刘邦约法三章、秋毫无犯,从此,八百里秦川,人人“惟恐沛公不为秦王”。后来,萧何留守关中,安之抚之,不惊不扰,又对百姓广施恩泽;秦人既蒙其恩,又受其惠,当然要忠心耿耿,深深感念的。

除此之外,秦人死心塌地的支持,更因他们内心深处的复仇之念!新安大阬杀、咸阳大浩劫,“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此仇此恨,岂能或忘?在秦人的眼里,远在前线的刘邦,其实不仅是个汉王,更也是位秦王(前头不也说了:关中人人“惟恐沛公不为‘秦王’”)。 换言之,对关中子民而言,汉兵伐楚,不只是刘、项互争天下,说到底,那更是秦人对楚人的雪耻复仇!从这角度来看,刘邦击楚,就等于带领着秦人复仇。既是复仇,再怎么辛苦,秦人必都无怨无悔;既是复仇,再怎么路途迢遥,秦人也都将一步步踩得踏踏实实,在安安静静中,该达成的,最后,必将达成。

当我途经新安时,不禁遥想,巨鹿战役之后,项羽鼓行而西,该是何等意气风发?数载之后,项羽兵败垓下,又多么令人唏嘘不已!我总好奇,项羽在乌江自刎前,会不会在某个剎那,蓦然想起了我眼前经过的这新安之地?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