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清代西北 边陲地理要籍《秦边纪略》述论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边陲 清代 地理 述论 秦边纪略

关键词:梁份;西北;《秦边纪略》;《西陲今略》;黄燕赞;实地考证;国防地理

摘要:清代地理学家梁份曾三次游历西北,著成《秦边纪略》。《秦边纪略》是一部典型的国防地理著作,该书介绍了西北军事边堡的方舆四至及地域风貌、民族人情,翔实准确,图文并茂,而且纠正了前贤典籍的臆断之弊,为人们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提供了真实丰富的史料,是我们研究西北地理乃至中国地理学史不可忽视的重要文献。

中华典籍可谓灿若星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为我们研究历史保留了重要的史料资源,使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更为明朗。从这些史料当中仍然可以筛选出大量可贵的有关西北历史地理的文献,它们成为复原过去西北地理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如边城位移、风俗易化,原来传承的地理文献与实际情况产生了很大出入。这就在无形中促成了部分有志地理学者涉足考证。撰写符合当时地理特点的地理著作,清代梁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旨在通过对梁份所撰的《秦边纪略》内容特点的阐述,深入挖掘该书对研究西北地理的重要功用。

一、梁份三次考察西北

梁份,字质人,江西南丰人。少从彭士望、魏禧游,讲经世之学,工古文辞。有人根据汤中《梁质人年谱》考证,梁份生于明朝崇祯十四年(1 141),卒于清雍正七年(1729),终年89岁。梁份出身卑微,家境贫寒,因家人逃避赋税被连累入狱达九年之久,幸好遇到他的朋友曾若武按时馈食,才免于一死。

梁份为人聪慧,善于学习,刻苦上进。他先投在邵弘斋门下,后来又先后拜彭士望、魏禧为师。当时魏禧在易堂办学,以务实著称,被誉为“易堂真气,天下无两”。梁份在这里受业八年,学业大进。他的老师彭士望对其予以高度赞赏,称:“余门下生之患难,艰危,谁有如梁生之甚?而生之志则意坚,气益锐,持大义,虽有百折九死曾不挫其毫末,此其人所易及哉!”

由于梁份百折不挠、刻苦奋进,到中年时,已经是一位学术造诣精深的布衣学者。照理他应科举取仕,但生于明末的梁份不乐仕进,强烈的民族意识促使他投身到了反清复明的潮流中。反清斗争失败后,面对当时西北尖锐的民族冲突及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梁份忧心忡忡。他深感需要详载西北地理人情的著作以备执政者解决民族矛盾之需,但在研读前贤有关西北地区的典籍时,却发现前人“言边事绘方舆图者,类多抄袭臆拟,如画鬼魅,欺人所不经见。盖地既险僻,士君子罕游,居人又罕能文,间有传载,得一漏万,置重举轻,不裨实用”。有鉴于此,梁份立志对西北各地边情、地域风俗进行实地考证,并曾先后三次亲临西北边地考察。

梁份首次考察西北始于他42岁时,从康熙二十一年到二十七年(1682~1688),历时六年,从未离开过西北。他在一首诗中记述了这段经历,诗曰:“秦川六载共悲秋,漂泊依人塞上游”。梁份此次西北考察得到了黄燕赞的鼎力资助。他的好友刘继庄说:“梁质人留心边事已久,辽人黄定山(黄燕赞)为河西靖逆侯张勇中军,与质老相与甚深,质人因之遍历河西地。河西番夷杂沓,靖侯以足病,诸事皆中军主之,故得悉其山川险要,部落游牧暨其强弱多寡离合之情,皆洞如观火矣。著就一书,凡数十卷,日《西陲今略》。”

梁份54岁时,又得到了友人张鲁庵的帮助,得以第二次考察西北。他说:“因念向客河西,妄有记述,于四郡山川险阻,凡耳目所及,既无可疑,其他得之传闻,见于方策,亦皆可信。然身未游历,所知非真,采摭旧闻,岂无踵讹增伪,缘饰成书之病。此份十年中不能自信者,至今益疑。更念河西旧事,迩来变迁,向所习见,今有不同,非今昔参观,不足以知得失。”可见,梁份第二次考察是要记述十年来河西地理面貌的变化。他从长安启程,自河州、西宁、凉州、甘州、肃州折向东南,至靖远、宁夏而上,完成了对前次尚未记述的地方的考察,并进一步修定《西陲今略》,最终完成了《西陲今略》的写作。

康熙四十八年(1709),梁份由江西北上,经汉口、汉阳至肃州,第三次游历西北。此时的梁份已69岁,年老体衰,但仍坚持实地考察,这次考察主要是进一步佐证《西陲今略》,使其内容更为完备。

梁份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三次踏足西北,将其对西北边堡、山川、水系、西北及域外民族风情考证结果逐一反映在《西陲今略》中,为我们研究西北地理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二、《秦边纪略》的内容特点

梁份三次游历西北,足迹所至,范围甚广,他曾北到榆林、蒙古部分地区,东则到了关中地区,西南到了西宁、河州地区,西则出嘉峪关到新疆,几乎考察了西北的每一片区域。《秦边纪略》是梁份实地考察西北后撰写的,所记地域范围几乎涵盖了今天的西北地区,是清代不可多得的一本西北边陲地理要籍。

《秦边纪略》初名《西陲今略》,李培在《灰画集》雍正六年(1728)的序中开始用现名,后来几经传抄,遂定名为《秦边纪略》。关于《秦边纪略》的作者,有人怀疑是黄燕赞,理由是黄在给《西陲今略》作的序中以作者自居。但是刘继庄在《广阳杂记》中称梁质人所著《西陲今略》“历六年之久,寒暑无间,其书始成”。由此可知《西陲今略》一书得力于黄燕赞之处甚多,但黄燕赞只是全力支持梁份的考察行为,并非《西陲今略》真正的撰者,《西陲今略》确为梁份所著。《秦边纪略》几经传抄,版本各异,如《西陲今略》有八卷,刻本《秦边纪略》有六卷,抄本《秦边纪略》有五卷,而且各种文本内容有出入,给研究者带来了诸多不便。

尽管如此,通过对多数版本内容的相互取证,我们仍可以了解到《秦边纪略》的完整内容。《秦边记略》内容详实,准确全面,“首载河州及西宁、庄浪、凉州、靖远、宁夏、延绥等卫形势要害,次载西宁等卫南北边堡,次载西宁等卫近疆及河套,次载外疆、近疆西夷传,河套部落,蒙古四十八部落考略,西域土地人物略。其论边鄙疆域及防守攻剿情形,一一详悉。”这应得益于梁份百折不挠的实地考察精神和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

不仅如此。梁份在全书的内容编排上也用心良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讲求图文并茂。梁份认为前人所传抄的地理著作多缺图,即便有图,也不是亲临实地考察所得,存在“抄袭臆拟”之弊,所传内容“芜秽虚文,展卷欲眯”,致使边境之事难言。梁份力图改变这种虚芜之风,他亲自实地考察,“凡用兵之地,所至各绘图,图有说,西塞三边还七千里之地形势了然”。他在文字说明后附之以图,将边疆四至、河流,邻近地形全盘反映在一张图上,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在分述各卫地形特点时也均配之以图。如在卷一中述及庄浪卫时,梁份说:“庄浪卫,汉之允吾县也,前凉之广武郡也。东距黄河,南怀大通,西界乌鞘,北筑新边。其地狭而出宽,其土瘠。兵民

而外,土司十万,熟番之户三千。其于河东,西为兰州门户凉湟堂奥,甘肃之咽喉,靖夏之捷径。”¨’在介绍了庄浪卫的基本情况后,梁份用图清晰地描绘了所述内容。这也是梁份《秦边记略》的可贵之处。

其次,梁份在西北进行实地考察的时候,除重视一般边塞的地形风貌之外,还特别留意那些对于维护当时国防安全具有重要军事参考价值的边堡的概况。所以,在记述各卫情况时,他一般都是先系统地介绍各卫地理沿革和区位特点,再记录卫内山川、边堡、民族等内容,最后介绍诸卫近疆四至,并强调其军事重要性。例如梁份在介绍甘州卫的时候指出,甘州原属雍州之地,秦汉之时为匈奴浑邪王驻地。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开始设置张掖郡,之后历五凉、隋唐都称为张掖,西魏时改为甘州,后被西夏元吴所据。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分设左右前后中五卫,称为内辖五卫。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在此设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介绍完甘州卫的历史沿革之后,梁份又讲到了甘州的地理四至,“其地东有武威,西有酒泉,南有祁连之阻,北有合黎之环。南北相距仅可百里,如筑甬道,中通一线,通饷道而接声援耳,倚重于河西。”此段文字重在突出甘州卫总体的地理特点及其军事重要性,所以接下来就分目记录了甘州北边、甘州南边、甘州北边近疆及南边近疆下属城堡的地理特点和民族风情。梁份在介绍其他各卫时基本上也是依照这种编排次序,加上图文并茂,条目清晰,极便于读者从宏观上把握各卫的地理特点和军事重要性。

与此相应,梁份在《秦边记略》卷六中还专附有西域土地、人物及蒙古四十八部落的情况、葛尔丹传等内容。这些内容是以内陆为圆心,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辐射状反映的,先介绍其地理位置离边城的距离,又记述诸城四至及风貌。梁份在考察蒙古四十八部落时,除确定各部落的地理位置外,还对喀尔喀七部落可汗及嘉峪关至哈密、赤金的路程作了考证。尤其可贵的是,梁份还记录了西域的民族及物产,如“哈利迷城,有缠头回回,多养马、羊,种旱田。”这些内容可与正史相印证,不仅对于研究西域的民族状况有很高的史料参考价值,而且具有很重要的国防地理参考价值。

粱份实地考察西北边情时,发现了前贤典籍相关记载的诸多错误之处。梁份认为这些书之所以有臆断之弊,就在于“士君所罕游,居人又罕能文”。例如,“西宁之四卫,敦煌之三卫,载在史册,弘治未改沙洲为罕东左卫,著于实录,皆非隐僻。丘文庄知西宁有罕东,不知左卫别为一处。忽略左字之增,遂以六卫为六,祖制藩服,一旦陆沉,其为谬妄岂浅小哉!夫文献未证,足迹未及,执空文而肆其臆说,则书之不可尽信,类多如此。”在梁份看来,“凡书可闭户而著,惟地舆必身至其地”,所以,他在著书时特别强调实地考察。比如在记录甘州北边近疆时,梁份说:“红盐池,在山丹之北。红盐味甜,坚类石,色如丹。谓之盐根,河西多有之。其地多禽兽,夷虽不住,而未始不游牧也”。这是梁份实证的结果,凡此种种,在《秦边记略》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考证范围广泛,内容详实,使得《秦边记略》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三、《秦边记略》的研究价值

梁份满怀爱国激情,三次遍历西北,凭借其精深的学术造诣和执著的求学精神著成了《秦边记略》。该书内容详实确凿,是一部很重要的国防地理著作,其研究意义也是很深远的。

首先,作为研究西部地理的名著,其军事地理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诚如前述,梁份三次涉足西北,考察踏勘当地史地,是受了强烈的爱国热情驱使。他考察的目的之一便是使西北地形有所考,以便服务于军事,从而减少战争冲突,维护边境安定。为便于观览,梁份在记录各卫特点时讲究图文并茂,重在突出重要边堡关隘的军事重要性。如卷五叙述宁夏卫时说:“宁夏,古朔方郡,洪武二十六年(1393)七月置宁夏卫,调甘州作护卫将士守之。其北则左控河套,右引沙漠,其南则左连延、庆,右接固、靖,北三秦之掖,两河之唇也。”鉴于宁夏重要的军事位置,梁份还给出了一点驻防建议。他说:“贺兰自固,人尽皆知,河套当守,人每忽焉。夫河套昔与我为仇,今与我为臣,所谓辅车相依也。求援得援是矣。然乞之以师,孰若资之以力。是宜于履冰道路,筑城障,移彼之半,居于河沿,足以游徼自守。诚善后计,一劳而永逸者也。”由此可见,梁份在注重边镇地形重要性的同时,还主张合理利用地形特点和本区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设障御敌。从这个意义上讲,梁份的《秦边记略》无疑应视为一部重要的国防地理著作。

其次,梁份在考察西北时,对当地的地址变迁、水系渊源、风土人情都作了相当细致的实地考证,这为我们研究西北地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例如,《秦边记略》卷六记录河套时,就具体考证了河套从战国到明朝的历史沿革,并阐述了河套在历朝作为军镇的作用。最后在卷末还对河套的山川湖泊、物产古迹作了记录。这些记录可与正史相印证,为我们复原河套地区过去的地理面貌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又如在近疆西夷传中,梁份介绍了广布于此的部落人众,如“阿要台吉,部落八百余人;额力刻卓而吉,部落一千余人……”。此外,梁份还记录了各部落分布的地理位置及其与别部之间的斗争。这些记录可以弥补正史的缺漏,也有助于我们考察当时西域各部的人口和民族关系。再如,在卷六的西域土地人物略中,梁份详细记载了西域各族的地理位置和风俗物产等内容。西域地域广阔,民族分布众多,梁份能条分缕析,逐一展示,足见其考察功夫之深。尤为可贵的是梁份还记载了各族的物产状况,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西北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关系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例如他讲道:“天方国西行十五程为迷的力城,有缠头回回种田。又西至马满城,有黑发回回,出玛瑙,琥珀,羊,布,各色棉花。又西为文谷鲁城,俱汉人儿,蓬头戴帽儿,种旱田,出珊瑚树,眼睛石,上花七样花草。”这些文字真实地记录了各族的生活习惯,也形象直观地显示了西北各地当时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

作为地理学家的梁份,学术造诣精深,治学态度谨严,这不能不令我们折服。梁份之所以决定游历西北,除受强烈的爱国心驱动外,还要归因于梁份求真务实的治学理念。梁份认为舆地之书必须实地考察,否则就会有“芜秽虚文,展卷欲眯”之病。通过三次西北之行,梁份如实记录了西北边堡的地形特点,而且通过实地考证纠正了前人诸多舛误之处,加深了人们对西北地区历史地理的了解。然而实地考察绝非易事,虽有友人资助,但“且天西绝塞,饮馔大异,进食又不依时,饥不得食,饱则罗列当前。夜卧土床,虱大于瓜子,多之可掬,一土床藏可数升,移衾稠卧地上,则以屋橼间坠下,如雨雹密洒,历历有声”。又如“言语不相通,展转翻译,多非本意”。可见梁份在考察的过程中还是遇到过不少困难,如无毅力,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梁份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梁份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在治学上有两点创新:一是在记录当地情况时讲求图文并茂;二是在测量距离时采取了目估步测的测量方法,在考察明陵时梁份就采用了此法。后人对梁份的这种测量方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九州之仗人人殊,至以里计率,漫然计之,亦无可考也。份则以人之短长有不同,而跬步则无以异。司马法日:一举足为跬,再举足为步,计跬而里可考矣。世既有能为计里鼓者,有操度而量者,谁与一举足之不毛发爽,且近而取诸身也,是粱之独见也。”可见,梁份的这种测量方法在当时是不乏准确性的,其结论也值得信赖。

总之,梁份凭借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执着精神编著了《秦边纪略》。《秦边纪略》所载内容广博而详实,书中记录的山川隘口、民族风俗、地域人物对后人研究西北地理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秦边纪略》又是一部被称为“有用之奇书”的国防地理著作。书中记述边堡地理特点时,均用图例标示出来,使人一目了然,刘继庄称赞此书为“图为塞者未之能过也”。梁份孜孜以求,严谨务实,难怪近人梁启超称其为“探险的实测的地理学者”。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