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古代军事语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浅析 演义 古代 军事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经典名著之一,全书描写了三国时期各势力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演义》描绘了各种军事战略,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军事制度、武器和战场。这不仅为后人再现了三国时期各势力的混战,也为后人研究三国时期提供了有力的线索。

一、《三国演义》中的古代军事语

(一)兵势

在三国演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军交战时,双方首先安排自己的军队,然后必须有将领在战斗前交战,然后双方交战,最后一方战败逃跑。因此,部队可以分为统帅排兵布阵、将领战前、军队胜败的情况。

统帅排兵布阵:

古代行军战争强调合理有序的编队。军队要有合理的治军方式,战胜敌人,取胜。吴起说:“兵不在众,以治为胜。”对这一理论,《三国演义》中就有很明显的体现。

在战争开始前,统帅需要把军队有序的驻扎,有条理的安排。此时,统帅需要考虑各个方面,如地理环境、如何驻扎有效防御和攻击等。例如书中:①周瑜在中央下寨,岸上依西山结营,周围屯驻;②余各据险要,以为接应;③兵在夜而不惊,将闻变而不乱。

例①中的“下寨”和“结营”是军队战斗中的重要环节。统帅需要利用当时的地形,达到有效的军事防御目的。在第二个例子中,“据”和“接应”表明,关键的地理位置被领导占据,各部门可以灵活协调,以期有效地打击敌人的军事力量。例③,东吴邓艾将军赞扬了蜀国著名将领姜维,他在夜间敌人进攻时,能够很好地管理军队,没有惊慌失措。

(二)谋略及心理

将军在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取决于对战争形势的正确分析,对敌我力量的理解和正确把握,以及将军的心理。谋略的斗争是智慧的较量。《三国演义》中对将领谋士的谋略策划及实施描写的丰富且精彩,例如:樊城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天下为之大惊。就在曹操考虑迁都时,司马懿发表了自己独特的军事见解:“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战之故;于国家大计,本无所损。今孙刘失好,云长得志,孙权必不喜;大王可差使去吴陈说利害,令孙权按起兵蹑云长之后,许事平之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孙权,则樊城之围自解矣。”此次司马懿他洞察和分析孙刘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而产生的政治联合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战略思想,显示了将帅谋臣的战争策略对于战争形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古代没有军事心理学的名称,但许多军事书籍都涉及到相关内容。《三国演义》包含了许多典型的军事心理情节,包括战斗心理、战备心理等诸多方面。例如,起初,韩遂和马超联合起来与曹操作战。经过几次战争,情况不利于韩遂和马超,曹操将发动致命的攻击。为确保全胜,曹操在决战前夕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反间计:一是在决战前单独遇到韩遂,“只讲旧事,不讲军情”,使马超“非常怀疑,一言不发地撤退”。然后亲作一书于韩遂,中多涂抹、修改,马超见到越发疑心。最后,曹洪当面指出,使韩遂无法辩驳,马超终于与韩遂决裂,曹操利用内乱成功了。

(三)兵役制度

三国形成之初,沿袭东汉,主要实行募兵制。建安时期,曹操、刘备、孙权由于长期战争、逃兵增多、人口减少、征兵困难,开始实行不同名称的募兵制度,以保证兵源。曹操将士兵家属集中居住,作为人质,并从中获取后备兵员。其兵称士,以服兵役为终身义务;其家称士家或兵户、军户。文人世家建立了独立的户籍,与平民家庭、世世代代的军人、军人的流亡罪及其家庭分开。同时,规定书生家庭中的妇女不得外出结婚,书生死后寡妇仍应与书生家庭结婚,以培养书生的后代。吴国还实行了世袭的军事领导制度,将军是世袭的,吴指挥下的士兵世世代代遗传,他们的家人和军队住在一起。三国时期,除世兵制外,又用招募、收降、征兵补充军队。还以多种手段,从少数民族中获得大量兵员。如魏五环兵、凉州兵、蜀南飞军、吴龙兵、吴山岳兵等。

(四)兵器

本文讲的兵器主要是士兵的装备,三国时代士兵的配备,防护装具是做为头盔的“兜鏊”,士兵的头部主要由一个半圆形的铁冠保护,游泳池的后部由铁皮制成的“曲调”保护,以保护后脑、脸颊和颈部。

用来保护士兵身体的盔甲在三国后期很流行。它被称为“穿盔甲的袖子”。它的形状就像一件现代短袖衬衫,主要由铁片制成。因为铠甲带袖,所以可以连带保护士兵的上臂与腋下。汉代刘胜墓中也出土了一套类似的盔甲,但汉代的盔甲可以在胸口打开,穿的方式与衬里相似衫,而三国的筩袖铠胸前不开襟,以增加防护力,所以穿得时候要像现代穿ㄒ恤一样从头套入。

除了盔甲,其他类型的盔甲也出现在三国早期。以曹植的《古帝王官甲表》为例,文中介绍了黑光甲、亮光甲、双挂甲、锁环甲和马甲五种装甲。由于这五种盔甲在南北朝都很流行,甚至有些直到唐朝都很流行,学者们推测新的盔甲可能出现在三国时期,只制作既费时又费钱,只有王公贵族才能穿得起,直到南北朝逐渐在军队中流行,比如说,三国后期的骑兵很可能是小规模的马甲。

三国时期士兵使用的盾由汉代士兵常用的长梯形盾改为梯形盾。它的形状通常是长的六角形,中间的脊稍凸。它装饰着动物的面部图案,可以用木柱支撑在地面上。三国时代的盾并没有实物出土,现存的实例是来自敦煌莫高窟的西魏壁画中。

(五)阵法

阵法是古代行军打仗不可或缺的作战形式,就是所谓的行军布阵。行军是指军队进入战场的状态,部署战场是指战斗到达战场后开始的状态。在战争中,战斗双方必须要组成战阵,才能发挥各种兵器和兵类的作用。说白了就是一大群人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杀死敌人,而好的阵法往往能以寡敌众。

三国时期,兵力部署非常精细。一般来说,部队部署应考虑以下因素:指挥官的位置、阵中兵器的排列分布、各兵种的行进速度的差异应该如何搭配、布阵的地形、敌军的武器兵种以及训练程度。

例如曹操指的是阎良排在山脚下的位置,旗、枪、刀清晰,威严。

《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很多的陣法,比如有混元一气阵、八门金锁阵、八卦阵、长蛇卷地阵等。

(六)兵要地理

兵要地理就是指该地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会对军事行动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什么从非要出祁山而不是别的地方?如下:①从汉中到陇西,有一条相对宽阔的通道,叫做祁山古道。这条通道起于汉中盆地东南部的西源,指向西北,像一条走廊。走廊南墙为南秦岭和岷山,武都、银屏位于其中。北墙是北秦岭。它穿越群山寻找土地。它转过身来,最终到达了岐山。因此,据说它隐藏在军队使用中,不易被发现;②陇西地区地势较高,且可居高临下直入关中,与汉中形成钳形攻势,且曹魏力量在这里十分薄弱;③出了祁山,一路开阔直抵天水,更方便展开兵力作战。

二、典型战役分析

(一)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这也是曹操和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因为袁绍对现有的领土不满意,如果他想扩张,他就不得不攻击南方的曹操,于是命令陈琳撰写讨贼檄文。于是雙方在黄河两岸拉锯最终在官渡对峙,最后曹操偷袭火烧乌巢战胜了袁绍。现在,我们分析这场战争中的军事语。

1.补给线:曹操保证了自己的补给线,兵马也没有倾巢而出就算败了还有退路.相反袁绍几乎全军出动,粮草一次带够一旦失败全军覆没;

2.补给品:曹操利用袁绍全军出动的软肋,跟他打持久战,食物、医疗用品和生活用品比他们少,补给线比他们长,袁绍耗不起。

3.谋略及心理:曹操善用人才,他听从贾诩意见,兵袭白马,斩杀颜良;同从荀彧的意见稳定了军心继续坚持作战;听从许攸的计策偷袭乌巢,最终大破袁军。袁绍招揽人才却不会用手下,有才能的基本都跑到曹操那里了。

4.将领性格:袁绍刚愎自用,不听谋士意见,给曹操喘息的机会,袁绍谋士互相内斗。袁绍兵骄将横,从袁绍那里投靠曹操的某时将军知道他非常多情报。最后也是因为许攸的情报给了他最大的转机。

在这场战争中出现了几个成语:刚愎自用、以逸待劳、兵骄将横、倒履相迎、骄兵必败、暗度陈仓。

(二)赤壁之战

三国时期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公元208年曹操率兵二十余万进攻孙权,准备统一南方。孙权联合刘备,出兵五万,共同抗曹。在赤壁与曹军隔江对峙。孙刘利用曹操的弱点,如疲劳、骄傲和对敌人的忽视、流行病和缺乏水战知识等,用火攻击曹操的军舰,并将火势蔓延到岸上的营地。乘曹军溃乱之机,水陆并进,大败曹军。现在,我们分析这场战争中的军事语。

1.民心不齐:当时曹操刚刚征服了荆州,荆州人心没有凝聚。但曹操急于征服东吴,这使荆州士兵百姓都抱怨不已。

2.作战方式:曹操的士兵大多来自北方,他们大多不会游泳,在河上的战斗力大大降低。虽然新投降的荆州海军在水面上有很强的战斗力,但他毫无代价地占领了荆州。结果,士兵们看不起荆州海军的士兵,双方矛盾不断。

3.谋略计策:曹操中了周瑜的苦肉计,杀了水军将领蔡荣。蔡荣是当时曹操手下最好的海军将领,他与周瑜作战多年。尽管他处于不利地位,但他并没有遭受太多的损失。当时,曹操虽然有许多著名的将领和谋士,但没有比蔡路更好的水军指挥官了。

曹操因为北方人和马匹不习惯划船,听从阚泽的诈降,把船上所有的缆绳绑在一起,使船在河上平稳。这一条导致了曹操几十万大军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为曹操在赤壁之战的败北留下了最大的伏笔。

在这场战争中,也有许多成语,如派遣将领,全力以赴,丢掉盔甲,用鹅卵石打石头,互相了解,从草船上借箭,为东风做准备。

(三)樊城之战

东汉末年襄樊战役,又称关羽北伐、襄樊战役、荆州战役,是曹魏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占领襄阳、樊城的一场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前来救援樊城,却遭遇了“霖雨”、“汉水泛溢”,发生了水淹七军。关羽抓住乘船进攻的机会,俘获了紫禁军和其他人,严重打击了曹魏势力。后来吕蒙攻打荆州,关羽打败走麦城,关羽的父子最终被东吴抓获并杀害。襄樊之战破坏了曹魏、蜀汉势力,特别是蜀汉的实力。它不仅折损了大量士兵,而且还失去了荆州,成为三国局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战还导致蜀汉与东吴十余年的同盟关系被打破、反目成仇。现在,我们分析这场战争中的军事语。

1.兵力优势:当时,徐晃的兵士大多是新兵,但他很难与关羽的军队竞争。于是徐晃到杨凌坡守备,等待增援。援军到了,徐晃才开始进攻。徐晃当时的兵力达到数万,而关羽的兵力相对分散,而且荆州和益州相隔太远,关羽调兵太难,当时关羽抵抗的兵力大约五千左右,可见当时徐晃的兵力是有一定优势的。

2.声东击西:徐晃采取了从东向西进攻的战略,不仅分散了关羽的兵力,而且使关羽大吃一惊。徐晃威胁要攻打包围圈,却意外地攻打了别的地方。关羽匆忙领兵应战,被徐晃击退。

3.治军严谨:后来曹魏的军队聚集在摩比,只见只有徐晃的军营很整洁,士兵们仍然驻扎在那里。

这场战争中也出现了几个成语,丰富了我们的日常语言。例如:秘而不露、水淹七军等等。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古代军事语方面的语料搜集整理,把《三国演义》中古代军事语分为兵势、谋略及心理、兵役制度、兵器、阵法、兵要地理等六种类型并对其进行了举例分析。并举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樊城之战等典型战例,做了详细的分析。

相关文章:

上一篇:外高加索三国
下一篇:话说三国美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