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三国时代的最大赢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赢家 时代 论三国

【摘要】三国时代,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蜀国军师诸葛亮,而对于作为其对手的司马懿,人们往往多有贬义。但是,细读三国,其实不然,实际上三国中真正的最大赢家是司马懿。司马懿从东汉的一个基层小吏起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逐步位极人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继曹操之后的又一大枭雄。

【关键词】三国时代 司马懿 智慧

司马懿生于公元一七九年,出身世家,先祖是楚汉相争时的将领司马卬;高祖是东汉征西将军司马钧;从祖父司马量开始,弃武从文,到父亲司马防这一代,司马家族已经是一派儒风气象。

司马懿从小就饱读经书,十六岁已熟读儒家著作《易经》《春秋》等,从中掌握了宇宙的平衡之道和春秋之义。除了儒学,司马懿还深谙道家之术。同时,他还承袭了司马家的军人血统,熟读兵法,熟练掌握了各种兵法战策,这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循着司马懿的生命足迹,鉴赏一下其波澜壮阔,足智多谋,充满智慧的一生。

一、在入仕过程中装病七年,以退为进

司马懿学富五车,深藏不露。由于其出身世家,建安六年(即公元201年)在当地官方猎头的推举下,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當上了河内郡的“上计掾”。汉朝的“上计掾”相当于现在的统计员、审计员之类,可以说是一种级别较低的官员。对于这样一份低级的工作,司马懿心有不甘,他一面借机锻炼本领,一面伺机寻找新的老板。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懿的机会来了。曹操为了报答司马懿父亲过去的提拔之恩,竟然点名要司马朗、司马懿兄弟二人出任司空府属官。

听到这个消息,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欣然前往,但是司马懿却一口拒绝,而且拒绝的方式也很奇特,竟然是“装病”,说自己患了“风痹”。对于司马懿突如其来的病情,曹操当然有所怀疑,于是多次派人打探。但是,司马懿却装得很像,竟然长期卧床不起,一拖七年,而且为此还杀害了一个发现他装病的婢女,结果瞒过了曹操派去打探的使者。那么,司马懿装病的动机是什么呢?原因无非有三:一是不愿同大哥一起出仕,怕在大哥的阴影之下,埋没了自己的才华;二是当时袁绍虽败,但实力仍在,北方局势尚不明朗,需要进一步观察;三是抬高自己的身价,退一步为了进两步。后来的事实证明,司马懿装病,目的确实如此,七年之后,在崔琰和荀彧等人的推荐下,曹操果真又一次征辟了司马懿。

二、在谋士生涯中克制自我,隐忍不发

司马懿入仕以后,首任为曹丕的“文学掾”,负责曹丕的教育工作。对这样一份工作,司马懿并不看好。时刻寻觅机会,以展示自己的才华。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挥军南征,先是攻占了荆州、新野,然后进抵江陵,大获全胜,在此情况下,曹操意欲继续进军穷追不舍。时有谋士贾诩主动献计:“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江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以此劝说曹操不再恋战,但曹操对此不以为然。这时,另一位谋士程昱也进一步劝谏,曹操仍然置之不理。曹操一意孤行继续挥军南下,时间进入到十二月,曹军由于水土不服,爆发了可怕的瘟疫,战斗力大大下降。而蜀吴二军联合作战,利用草船借箭之计,打得曹操大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此次南征,司马懿有幸陪曹丕随军,本想借机进谏大展身手,但见贾诩、程昱等人进谏被曹操冷落,只好做罢。那么,既然司马懿已经看出了贾诩、程昱等人意见的正确性,为什么他不再力谏呢?我认为这正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因为一是司马懿已经看清了曹操对贾诩、程昱等人进谏的态度,如果继续进谏就会自讨没趣。二是如果再谏成功,就会丢了上述老谋士们的面子,影响了自己和他们的关系,因此,他采取了克制自我、积累人脉、以图将来的上策。

后来,司马懿在自己的谋士生涯中还多次经历过诸如杨修力荐张松被曹操拒绝的事件;荀彧因私下反对曹操进封魏公、加九锡而被“自杀”的事件等,司马懿不仅从中看出了曹操不能克制自我的缺点;杨修、荀彧等人不能克制自我的悲惨结局;而且从中学会了自我克制的本领。

三、审时度势,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

由于司马懿的勤勉敬业,又有曹丕的一力保荐,他很快由“文学掾”转黄门侍郎、议郎、丞相府东曹属,最后升至丞相府主薄。随着军营第一代谋士的凋零,曹操决定在晚年培养第二代谋士,司马懿当然位列其中。

汉中之战,司马懿第一次以军事参谋的身份随军出征,先是同事刘晔进谏献计,打败了张鲁,曹操大喜。面对刘晔的无限风光,司马懿决定大胆进谏,劝曹操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直取益州。但是此时的曹操却沉醉在胜利的欢乐中,对于司马懿的劝谏置若罔闻。虽然仍有官员出面力荐,但司马懿却沉稳有加,不再做声。因为司马懿深知,进谏的目的有很多,有的是希望主公采纳,有的只是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如果强谏,第一,主公不喜;第二,如果所料不准,后果严重;第三,即使料事精准,也有功高震主之嫌。此乃司马懿深谙“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之术也。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司马懿荣升为军司马,他借机向曹操提出了“经国远筹”的军屯建议,以表忠心,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

建安二十四年,镇守汉中的曹将夏侯渊被斩杀,刘备军队大捷,刘备做了汉中王。荆州方面,关羽大举北伐,包围樊城。在此情况下,曹操十分惶恐,意欲迁都。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司马懿挺身而出,力劝曹操不能迁都,而应按兵不动,以威慑敌军,达到战略转变的目的。曹操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遂派人前往江东,以“许割江南”的空头支票,诱使孙权充当“黄雀”,消灭关羽,以解樊城之围,同时激化孙、刘矛盾,一石二鸟。形势逐步好转。待曹操回到洛阳时,关羽的头颅和孙权称臣的文书,已经送到了曹操的案头。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司马懿如释重负,他终于迎来了大展身手的曹丕时代。

四、辅佐曹魏伐蜀灭吴,成为乱世三国的终结者和晋朝的实际奠基人

在三国鼎立的征战中,司马懿最大的对手要数蜀国的诸葛亮。晚年,诸葛亮七出祁山伐魏,均未取得大的进展。因为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深刻了解了诸葛亮的弱点,那就是行军打仗谨小慎微,刻板僵化。加之蜀军远道而来,后勤粮草不济,不宜久攻,所以只要避其锋芒,坚守不出,诸葛亮就无可奈何。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于上方谷困住了司马懿父子,以火攻之,不料天降大雨,司马懿脱困而出,其后任由诸葛亮千条妙计,司马懿以守为攻,坚守不出,以静观其变。不久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司马懿遂撤军。其后,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立誓要光复中原,表面看起来,此时他的对手已经变成了曹魏征西将军郭淮和雍州刺史陈泰,其实背后依然是司马懿在对付诸葛亮时建立起来的那套近乎完美的军事防御体系。而在东吴方面,司马懿早就看透了东吴水军强大,但陆战不足,防守有余,但进取不足的战略劣势,早早地就暗中切断了吴国从辽东购买战马的后路,从而削弱了吴国的骑兵,使吴国变得不堪一击。

五、结语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再次“装病”告老退休两年的司马懿,借天子曹芳与大将军曹爽举行祭祀大典之机,发动政变即“高平陵事件”,杀死了大将军曹爽,又一次执掌大权,成为乱世三国的终结者和晋朝的实际奠基人。

参考文献:

[1]王宇.超越诸葛亮的司马懿谋略.中国华侨出版社.

[2]易中天.品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

[3]潘彦明.司马懿的崛起:从军师到权臣.现代出版社.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