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园林三国时代的文化特征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中国 园林 特征 时代 文化

摘要:三国时代,连年战争,中国国土上战火连绵,政局动荡。正是这样动荡的政局,改变了中国的南北格局。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开放,对园林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关键词:中国园林;综述;三国;文化;技术

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汉王朝逐渐走到了日落西山的地步。宦官与外戚明争暗斗。粮食歉收、赋税增加,人民的生活已经走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正是在这种乱世之中,孕育了璀璨的文化,发生了许多影响中国园林发展的事件。

一、思想文化

在思想文化方面,从东汉末年起就有了一系列著名人物。如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

1、党锢之禁

东汉自桓帝以来,宦官专权。清流派与宦官采取对立的姿态。汉延喜九年(公元166年),宦官们向桓帝上奏诬告清流派人士结党。清流派200多人下狱,多人一生仕途无望。

2、门阀制度的削弱

汉建安十二年,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门第不再成为成就一个人一生的充要条件,士人阶级走上了历史舞台。知识分子受到了重视,并逐渐成为了造园的主体。

魏黄初元年,陈群制定九品中正法。该举措的成效且不论,但是其一改以往的“举孝廉”、“举茂才”等制度,为之后的科举制度诞生埋下了伏笔。

3、建安文学

建安时期,北方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家,代表人物有曹氏三父子及建安七子。建安七子中唯有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他们有的在作品里抒发壮志,有的悲悯人民生活的凄苦,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建安十五年,铜雀台落成。北方一大批文学家聚集在铜雀台。曹植作《登台赋》、《洛神赋》,曹丕作《典论》,蔡文姬作《胡笳十八拍》,皆是流芳百世之作。正是这些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才给了人们造园的精神动力。

4、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为逃离世俗的喧嚣而聚集在山林,饮酒清谈,涉及政治、易学、道家等诸多思想,与权力中心渐行渐远。嵇康便为主要的悲剧人物之一。而人们对竹林七贤的精神仍念念不忘,三万太学生为嵇康送行的事件便体现了人们对竹林七贤的尊敬。从后世的许许多多的水墨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竹林七贤潇洒清谈,把酒言欢的场面。可见,他们对后世思想层面上的影响一直继续着,历代人士都在缅怀当时的竹林七贤。

二、科技创新

园林发展的精神条件具备了。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造园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纵观三国时期,不少对园林发展有推动意义的技术、发明或是理念诞生。

1、马钧

东汉发明家马钧先后改进了织布机、发明指南车、制作了翻车、改进连弩、投石车等。为当时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对园林意义最大的即翻车。

翻车即龙骨车,原为东汉十常侍之一的毕岚创作,经马钧改良,可以用人力或畜力传动,大大方便了水的取用。正如《三国志》裴松之注解所言:“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龙骨车的改进,不仅大大便利了农业生产,也很好了为园林取水提供了平台。直到现在,许多农村还在用龙骨车取水。

2、诸葛亮

诸葛亮的重要发明中有连弩、孔明灯、木牛流马等多种。在当时没有“巨人肩膀”可以凭借的时候,诸葛亮完成了如此跨学科的多项发明,实乃奇才。

以具有搬运功能的木牛流马为例,便是造园的福音。木牛流马可以行走于崎岖山路之中,只要稍加改进,便可用于山石的取材、建筑材料的搬运等。而连弩所涉及到的机械原理,运用在造园中亦是受益匪浅。

3、裴秀

裴秀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其绘制了著名的《禹贡地域图》,并在序中提到了“制图六体”。“制图六体”中提到了制图的几个注意事项,分别有“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现在的理解通常为比例尺、方位、距离、高低、角度、曲直等。

“制图六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有了这一制图规范、制图标准的首次提出,才有了规范的制图,也为未来的园林建设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格局改变

兴平元年,孙策在江东开始拓展版图。至建安五年,袁绍消灭公孙瓒并统一黄河以北广大地区,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对峙,孙策完成了东南的统一。

凭借父兄奠定的基础,孙权在其国都建华林园,在南宋尚有遗存。同时,由于孙氏家族的南迁,对南方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并带来了广大的汉人基础。及至五胡乱华、永嘉之乱,晋室政权南下,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政权。自此之后,南方常常成为国家政治的中心,在南方也有稳定的汉人居住群体,为江南园林整体风格的形成建立了稳定的群众基础。

四、对外交流

魏景初二年倭国使者卑弥呼到达魏国。据《三国志》记载:“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子朝献,太守刘夏遣吏将送诣京都。”

之前,曹操在邺城建立都城,规格为《周礼》中所记载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这样的布局方式,不仅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的兴建产生了影响,更是通过倭国的使者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之后建立的藤原京和平安京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布局。

而后,日本与中国的往来便更加频繁,以致后来日本在园林、茶道、佛、儒、乃至用筷子吃饭,各方面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结语:综上所述,三国时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上承秦汉的早期园林,下启唐宋掌上观纹的鼎盛时期。可以说,三国时期的种种制度、南北格局的改变,促进了后世江南园林的发展。正如孟兆祯先生所说“园以人传,景物因人成盛概”。正是有了竹林七贤和人们对城市山林的向往,才有了后世许许多多的私家园林的诞生。正是在这一系列变革之中,“旧时王谢堂前燕”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文献

[1]裴松之. 三国志[M].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0.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