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西域是汉朝的一杯苦酒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西域 苦酒 汉朝

西域被轻易放弃了

公元73年,班超作为汉朝特使前往西域,沟通汉朝与西域各个绿洲王国的关系,希望能够与这些国家建立同盟,共同对抗凶悍的草原帝国——匈奴。当时西域主要由一些绿洲王国组成,史称“西域三十六国”。

班超在西域大展神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凭借高超的外交手腕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成功地切断了几个主要的绿洲国家,比如鄯善、于阗和疏勒与匈奴的联系。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班超立下了旷世奇功,整个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王国几乎都处在东汉王朝的控制之下。

绿洲王国集体倒戈,再加上内乱,北方的匈奴一蹶不振。公元87年,崛起的鲜卑民族偷袭匈奴,杀死了优留单于。这次袭击给匈奴带来了一场浩劫,竟然有58个部落,总计20万平民和8000士兵来到东汉的边郡,希望东汉能够接纳他们,结果被安置在东汉边境。几年后,残存的匈奴势力不得不向西迁移,蒙古高原被鲜卑所占据。

此时的国际形势对于东汉真是一片大好,然而没过多久,公元107年,东汉却宣布全面撤出西域,结果残存的匈奴从伊犁河谷杀出,又一次称雄西域绿洲之间。

为什么东汉会如此轻易地就放弃了班超辛辛苦苦笼络来的西域三十六国?

汉朝就没想着卖丝绸

当时的匈奴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东汉显然并非打不过匈奴才放弃了西域。真正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匈奴不行了,所以西域对于汉朝也就没有价值了。

自从西汉的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的势力就开始向今天新疆的绿洲延伸。对于汉朝向西域扩张的原因,历史学家曾经提出过两个解释,一个是对外贸易特别是丝绸贸易的需要。汉朝生产的丝绸当时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甚至远销到欧洲的罗马帝国。从汉朝到罗马,西域是跨越整个亚洲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且丝绸之路在西域大体上有三条线路,沿着天山南北各有一条,沿着昆仑山山麓也有一条。这几条道路分别连接了一些绿洲王国。要打通丝绸之路,从丝绸贸易中赚大钱,就得控制住这些绿洲王国。

然而这个解释并不符合汉朝的实际情况。汉朝以外的地区的确很喜欢丝绸,但是汉朝却并没有太多出口丝绸赚大钱的愿望。从官方来看,丝绸主要是被当做赏赐之物,皇帝会向一些绿洲王国的国王、贵族赏赐一些丝绸,以奖励或者拉拢他们。那个时候的丝绸是昂贵的奢侈品,绿洲王国的国王、贵族接受了赏赐后,如果自己消费不了那些丝绸,就会把一部分丝绸转手卖到离汉朝更远的国家去。但这并不是汉朝自己想做这样的贸易。

真正的丝绸贸易在民间是存在的,特别是一些西域的商人为了谋取高额利润,会想方设法从汉朝搞到丝绸,然后通过丝绸之路贩卖给别人。但汉朝并不鼓励自己的民众从事这样的贸易。

绿洲王国家底很薄

关于汉朝控制西域的另一个解释是,汉朝需要一些附属国作为“殖民地”,从殖民地获得丰厚的利益。然而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些绿洲王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就会知道这个解释也是站不住脚的。

虽然西域看上去异域色彩浓郁,和中原面貌不一样,但其实从社会经济基础角度讲,每一个绿洲王国好像是中原王朝的缩影。绿洲王国的经济基础其实也是农业,具体来说是利用水源灌溉的精耕农业。考古发现表明,绿洲王国里有一些生活奢华的富人,他们要么是权贵,要么是商人,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贫穷的农民,他们的购买力很低,不过他们的劳动仍然给绿洲王国的统治者提供了一些赋税。

虽然汉朝人很喜欢西域的美玉、名马和地毯一类的高档商品,就像绿洲王国和其他国家的人喜欢汉朝的丝绸那样,但是真要征服西域三十六国,从绿洲榨取经济利益,基本上是没戏的。攻占绿洲对于强大的汉朝来说并不难,每个绿洲王国的人口通常只有几万到十几万,军事力量孱弱,汉朝的军队只要到达绿洲,就很容易占领那里。军队甚至还可以利用当地的农业基础,获得一些粮食等方面的给养。

可是汉朝还能从绿洲里得到什么呢?前面说了,汉朝不主动做贸易,因此除了从当地获得一些美玉和名马之外,就没有什么收益了。绿洲王国的国力很有限,他们甚至在给汉朝的往来使团提供后勤保障上都很勉强。比如公元10年,王莽决定派遣一个外交使团到西域去,得到这个消息后,车师国国王非常不安,甚至打算逃到匈奴去,以躲避沉重的财政负担。因为此前该国刚接待了一个使团,花费了不少财物,还没缓过劲来,如果再接待一个使团,这个国家的财政就要崩溃了。绿洲王国连使团接待都勉勉强强,更不用说养活汉朝在西域的驻军,以及给汉朝提供税收收入了。

所以汉朝控制西域三十六国,根本就没打算从那里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也不可能获得经济收益。

打击匈奴的战略要地

那么,汉朝为什么还要苦心经营西域呢?这是很单纯的战略考量。汉武帝最初派遣张骞通西域,是想联合匈奴的宿敌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随着汉朝对西域的了解,愈发看到了西域在战略上的价值。

西域的绿洲王国主要是农业经济,而匈奴帝国是游牧经济,两者其实可以互补,如果匈奴控制了西域,就可以获得一定的粮食,这对于在草原上游牧的匈奴人来说很宝贵。此外,西域还能向匈奴提供一些军需物资,比如铁制兵器,必要的时候,匈奴还可以征集西域的属国士兵参战。

那么反过来,汉朝要打击匈奴,就要控制西域,让匈奴得不到粮食和军需,这能够有效地削弱匈奴的力量。虽然汉朝也要为控制西域而付出很高的代价,但是如果能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事实也是如此,当班超在西域取得对匈奴势力的全面胜利之时,困窘的匈奴帝国内部开始分裂。

如果匈奴控制了西域,就多了一条攻击汉朝的西北路线,这对于汉朝的防御十分不利,因此控制西域还有掐断匈奴进攻路线的价值,当然也可以对绿洲王国的对抗行为防患于未然。

一句话,西域对于汉朝来说,战略价值远远大于经济价值,这是汉朝与匈奴势力此消彼长的一个重要战场。

匈奴跑掉了,西域没用了

了解了汉朝为什么要控制西域,我们就可以回答汉朝为什么很快又放弃西域了。当匈奴西迁后,北方游牧民族对东汉的压力骤然减轻了,东汉不必再拉拢西域各国对付游牧民族了。这时候东汉的皇帝突然发现,要维持西域的控制权,代价真是高昂。

公元91年,一个大臣给皇帝算了一笔账,认为每年用于经营西域的费用高达7500万钱,这个数字很可能只是对绿洲王国的常规援助费用,并不包括驻扎在西域的军队的开支,以及时不时出现的战争的开支。西域的战略价值下降了,于是巨额的开支就成为了东汉皇帝头疼的一件事。最终,东汉决定从西域全面撤离,甩掉西域这个得不偿失的包袱。后来偏安在伊犁河谷的匈奴余部再次出击,侵扰各个绿洲王国,东汉又派遣班超的儿子班勇去平定西域,虽然一度收复了许多西域绿洲,但最终东汉在西域的控制力还是逐渐消失了。

由于战略的需要,汉朝苦心经营西域;由于经济的压力,汉朝最终放弃了西域,这是西域的绿洲王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模式造成的结果。古代的中原王朝,不论是汉朝还是后来与吐蕃、突厥在西域争霸的唐朝,都没能实现长久控制西域的企图。在古代交通运输和绿洲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西域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是一杯苦酒,根据战略需要,中原王朝有时不得不硬着头皮喝下去,在实力不济或财政吃紧的时候,则只能望绿洲而兴叹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