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西游记》中的灰色财产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西游记 财产 灰色

一路降妖一路捡宝

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在六百里钻头号山,被圣婴大王将唐僧和八戒捉进枯松涧火云洞。悟空请得观音菩萨来,将圣婴大王收去做善财童子。行者和沙僧,“举兵器齐打入洞里,剿净了群妖”,救下唐僧、八戒。悟空“教沙僧将洞内宝物收了,且寻米粮,安排斋饭。”然后,笃志投西。(《西游记》第四十三回)要知道,圣婴大王聚敛的宝物,数量相当可观。

圣婴大王所霸占的号山,地方广大,十里一山神,十里一土地,共该三十名山神,三十名土地。他们来见孙悟空,是“一伙穷神,都披一片,挂一片,裩无裆,裤无口的”。众神告诉行者,此山“只有得一个妖精,把我们头也摩光了,弄得我们少香没纸,血食全无,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第四十回)圣婴大王,可谓是不遗余力,拼命敛财。司马迁说,“廉吏久,久更富”(《史记》卷一百二十九);钱锺书解释,“吏廉则不至以贪墨败而能久于其位,久于其位则虽廉而亦自能富”。(钱锺书《管锥编》,三联书店2007年版,P614)它在民间有一个更通俗、更流行的说法,“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儒林外史》第八回),准此惯例,火云洞中的宝物有多少,自可意会。取经集团把它全部收走,竟然连一分一厘都没有用于救济那些穷得令人发窘的土地、山神!严格说来,其中有些就是这些穷神被剥削去的血汗钱。

在二十八宿的四木星帮助下,孙悟空把那三只犀牛精杀掉, 要“带一只(犀角)去献灵山佛祖”。(第九十二回)八戒与沙僧将玄英洞内“细软宝贝,有许多珊瑚、玛瑙、珍珠、琥珀、砗磲、宝贝、美玉、良金,搜出一石”。 当地有二百四十家灯油大户,因悟空灭了犀牛精,各家不用年年贡酥合油,对取经僧非常感激:“这家酬,那家请,略无虚刻。八戒遂心满意受用,把洞里搜来的宝物,每样各笼些须在袖,以为各家斋筵之赏。”起身西行时,唐僧吩咐:“悟空,将余剩的宝物,尽送慈云寺僧,以为酬礼。”就算是把玄英洞的宝物用尽了。(第九十二回)唐僧留在天竺国做驸马,三个徒弟启程西行,国王打发他们:“取黄金十锭,白金二十锭,聊达亲礼;八戒原来财色心重,即去接了。”(第九十四回)八戒受的礼,相当于三千五百两白银!

可见,师徒四人手头是有财宝的。那么,为什么到了灵山,见了如来,取得真经,阿难、迦叶索要人事时,唐僧一口回绝?只说:“来路迢遥,不曾备得。”(第九十八回)连那只许诺要送给如来的犀角也一字不提!唐僧回东土后,还向唐太宗诉苦:“那尊者需索人事,因未曾备得,不曾送他,他遂以经与了”;后发现是无字经本,再返灵山,“只得将钦赐紫金钵盂送他,方传了有字真经”。(第一百回)这些财宝,可能真的不在取经行李内。师徒们从铜台府地灵县的寇员外家启程,路遇一伙强盗,八戒曾说悟空“身上又无钱财,包袱里又无金银”。(第九十七回)当师徒四人被当成强盗关进铜台府的牢狱,禁子们又来乱打,意图诈钱,但包袱里“虽有几件布衣,虽有个引袋,俱不值钱”。(第九十七回)

看来,这些财宝的确没有随身带着,所以到西天,需要送礼,被人索要人事时,他们只拿得出那个紫金钵盂。那么这些财宝到哪里去了?

取经路也是散财路

我们先来看西天路上,取经集团是怎么和财物打交道的。在高老庄,为感谢悟空降服他的妖怪女婿,师徒临出发时,“老高将一红漆丹盘,拿出二百两散碎金银,奉三位长老为途中之费”。三藏道:“我们是行脚僧,遇庄化饭,逢处求斋,怎敢受金银财帛?”(第十九回)拒收。乌鸡国王因为悟空帮助,才得死而复生,重登王位,他将“镇国的宝贝、金银、缎帛,献与师父酬恩;那三藏分毫不受”。(第四十回)陈家庄的陈澄、陈清,感谢行者、八戒救了儿女:“捧出一盘子散碎金银”,三藏不受,道:“贫僧出家人,财帛何用?——就途中也不敢取出。”(第四十八回)师徒设计骗女儿国王,唐僧留下和女王成亲,三个徒弟往西天取经:女王送上碎金碎银一盘,行者道:“我们出家人,不受金银。”(第五十四回)在悟空、八戒帮助下,金光寺塔上宝贝失而复得,重放光明,祭赛国国王十分感激,“送唐僧师徒,赐金玉酬答,师徒们坚辞,一毫不受”。(第六十三回)

在驼罗庄,行者同意为他们除掉危害当地的蟒精。众人问:拿住妖精,你要多少谢礼?行者道:“我等乃积德的和尚,决不要钱。”(第六十七回)比丘国王,感谢行者灭掉妖精,搭救了一千一百十一个小儿,使自己迷途重返,“拿出两盘散金碎银,奉为路费;唐僧坚辞,分文不受。”(第七十九回)凤仙郡在悟空帮助下,天降澍雨,解除干旱,“那一郡人民,知久留不住,各备赆仪。(师徒们)分文不受!”悟空灭妖后,找回天竺国真公主,国王“取金银二百锭,宝贝各一盘奉谢,师徒们一毫不受”。(第九十五回)

可见,西行路上,对于钱财,取经集团基本上是分文不取。唐僧说,不敢取,也不敢拿出来花!悟空说是,我们是积德的和尚。不取钱财,唐僧、悟空的动机是有微妙差别的:唐僧是严守佛教戒律,唯恐取之会破戒;悟空则是一味好胜,要留个好的名声。他见七个蜘蛛精“脱了衣服下水,要打他,怕低了名头,是以不曾动棍”。(第七十二回)此种例子很多。

蓄积财宝,实乃佛教之大忌。我们看《金刚经》开头,就知道佛祖尚犹托钵乞食,唐僧正走在救赎罪愆的路上,敢蓄积财宝,随意花销?!唐僧所以有今天的磨难,大家都知道是因为为佛二弟子时,“不听佛祖谈经”(沙僧语,第五十七回),如来当面训诰唐僧:“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第一百回)可见佛法非常严厉,唐僧切肤身受,哪敢再掉以轻心?所以,始终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正因为,唐僧和悟空在对待财宝上的清廉作风,取经集团才连酬金都一概拒收。

师徒四人的身家

但我们要知道,唐僧是个生活品味相当高的人。观音禅院的老院主招待唐僧喝茶:看到茶器精美,茶叶精细,不由夸赞“真是美食美器!”(第十六回)一个行脚僧,在生活中,长途跋涉打尖时,注意到美食美器,当然是养尊处优,讲究享受。碗子山波月洞吃人的小妖眼里,唐僧是“团头大面,两耳垂肩,嫩刮刮的一身肉,细娇娇的一张皮”。(第二十八回)悟空又“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第八十二回)唐僧自知酒是五戒之一,他也处处告诉人自己“不饮酒”。唐僧在公开场合与私下里,作为是不一样的:众人眼里,他是苦行僧;私下里,他养尊处优,生活上档次。要维护这样高档次的生活,是需要钱的。但因此需要的钱,相对于那笔隐藏的财宝自然是很小一部分。

取经四众中,唐僧虽是御弟,被唐太宗封为“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第十一回)但他并没有什么产业。八戒虽有福陵山云栈洞,但他加入取经队伍时,“一把火,将那云栈洞烧得像个破瓦窑”,(第十九回)成为无产者。沙僧的流沙河,“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第二十二回)那样荒凉,谁敢问津!只有悟空例外,他有座花果山。八戒初到花果山,感慨:“且是好受用,且是好受用!怪道他不肯做和尚,只要来家哩!原来有这些好处,许大的家业,又有这多的小猴伏侍!”(第三十回)悟空重返取经队伍,吩咐花果山的群猴,“你们都要仔细看守家业,依时插柳栽松,毋得废坠。”(第三十一回)说明,悟空对经营自家产业是用心的。

由此,他们对钱财的态度就有区别。唐僧自己曾说:“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第四十八回)名、利,相关相生。唐僧也不是不要钱。完全没钱,取经队伍寸步难移,更别说维护高标准的生活。八戒曾攒过四钱六分银子的私房钱。(第七十六回)。猪八戒“动不动分行李散火”(悟空语),看见悟空被狮驼岭的老魔吞下肚,以为大师兄必死无疑,急忙跑回去,“与沙僧解了包袱,将行李搭分儿,在那里分”。(第七十六回)唐僧说八戒、沙僧“爱小”,(第五十回)贪小便宜。

总之,对取经集团来说,这笔隐蔽的财产并非不义之财,但数量太大,不免有些扎手,因为它违背佛教不蓄财的教条,有“贪”的嫌疑。但它又为取经集团功成之后所必需。为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不得不绕远一点。

佛菩萨们的产业

西游记围墙之内,佛、菩萨都是有道场的。如来的道场在西方灵鹫山上,非常宏大。取经僧到“雷音寺山门之外”,要进去见如来,如来在大雄宝殿上,有三道山门,殿宇深沉。(第九十八回)整个建筑群也七宝庄严,非同寻常,还有宝库。(第五十二回)

道场的摊子拉得这么大,要维持它正常运转,日常开支自然需要不少钱。所以,唐僧取得经后,阿难、迦叶索要人事,佛祖明知,却替二人开脱。如来也有如来的苦处,没钱不行。而取经集团却没有理解如来的苦心。唯恐稍背如来戒律,将受严罚,甚至取经正果也会泡汤。所以,不但不献钱财;甚至那个犀角,也不敢拿出奉献。——因为,悟空在如来面前一棒打死六耳猕猴时,如来颇为不满,惹得这猴子征用了六七百年后才实行的大明律来给自己辩护!(第五十八回)——这时你拿出一只犀角,那不是杀生破戒的明证嘛——顶风作案!

观音菩萨的道场在南海落伽山,产业也不小。菩萨又有女性的细腻,经营产业,一草一木都照顾到。她借着救助取经事业,还收了熊罴怪做守山大神,看管落伽山;(第十七回)收了红孩儿,做 “善财童子”。(第四十二回)公私两济,双赢!再如,弥勒佛收服私自逃脱的黄眉童子,问他拐带的金铙何在。童子说,金铙被孙悟空打破了。弥勒佛道:“铙破,还我金来。”要悟空和他一道找回那些碎金子。(第六十六回)有人忍不住慨叹:“佛祖也只要金!”(李贽评点本《西游记》,齐鲁书社1991年版,P908)

佛、菩萨的这些行为,取经集团自然看在眼里。取经僧,都是有罪要救赎的,他们并不知道取经成功后,地位、待遇将如何。直到孙悟空被唐僧再次驱逐,如来要悟空重回取经队伍,许诺,“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第五十八回)悟空由此得知取经成功后,自己也要成佛作祖,作为师父的唐僧届时位置更上,自不必说。既然如此,他们自然要考虑,成佛作祖后,建立道场的事。说到底,他们需要一大笔钱财。这个隐蔽的财产由此显得必须保有。

最后的小金库

这笔隐蔽的财产,刚开始应该就在行李内。在女儿国,行者曾说,“行李见今沉重”。(第五十四回)西行至此,行李中都是日常用品,只有在火云洞收集的那批宝物会造成“见今沉重”。 唐僧遇见拦路强盗,说,行者腰里有盘缠;行者也解下包袱,说,“有马蹄金二十来锭,粉面银二三十锭,散碎的未曾见数”。(第五十六回)可能是骗强盗的缓兵之计,不过“马蹄金”、“粉面银”倒极可能就是隐蔽财产的一部分——因为即使是谎话,它也只有在包含有真实成分时才可能被取信。取经的行李,曾被六耳猕猴化成的假行者抢走,放在花果山水帘洞内;又为八戒,趁真、假悟空都不在,取回,“当时查点,一物不少”。(第五十八回)由于悟空打死强盗,唐僧第二次把他逐出取经集团,八戒、沙僧都在眼前,一句劝谏唐僧、挽留行者的话都没有!显得很奇怪。因为,悟空被开除,对八戒、沙僧是有好处的。都以为悟空被老魔吃掉了,唐僧哭得满地打滚,八戒、沙僧竟然无动于衷,在那里迫不及待地分行李!(第七十六回)

二人分的行李中极有可能包含那笔隐蔽的财物;但此后不久,它就转移了。在镇海禅林寺,唐僧生病了,哭哭啼啼地,要悟空送一封信给“太宗皇帝” ;行者一口答应。此时八戒上前道:“师兄,我们趁早商量,先卖了马,典了行囊,买棺木送终散火。”(第八十一回)八戒的话,表明那笔财物已不在行李内。唐僧突然要悟空往长安送信;可能是受他不久前成功转移财宝的启发。这里距离天竺非常近了,为了不惹是非,再受谴责、惩罚,他们必须慎之又慎——取经集团及时地转移那笔财物,正是谨慎的表现。为取经集团的将来、为唐僧和自己的成佛作祖,自然要妥善安置这笔隐蔽的财宝。

我们推测,这笔财产极有可能是悟空——也只有悟空具此能力,把它转移到水帘洞去了。花果山也是最理想的地方,水帘洞很隐蔽——沙僧头一回去,竟不知水帘洞门开在何处,(第五十八回)适合藏宝,而四健将和群猴可以看守,保证财宝的安全。取经集团对隐蔽的财物处理得滴水不漏。那么如来就不知道吗?如来当然是知道的,“能普阅周天之事,遍识周天之物”,(第五十八回)但何必说破?!

总结一下,取经集团沿途能够严守佛教戒律,拒绝财产馈赠、酬谢,保持清廉,有良好的声誉。但他们还是有一笔隐蔽的财宝,其中一小部分,花费在取经首脑高品味的生活上。这笔财宝,在取经队伍接近西天时,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所以如此处心积虑,是因为,取经成功,成佛作祖后,建立自家道场需要大量资金。佛祖对此行为未予追究,其实是默认了。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

(本文编辑 谢宁)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