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红楼梦》语气词“吗/么”用法分析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语气词 红楼梦 用法 分析

[摘要] 关于现代汉语语气词“吗”的来源,学术界有基本一致的看法,认为“吗”来自“么”,而“么”来自“无”。《红楼梦》产生的年代正是“吗”“么”使用的过渡阶段。本文对《红楼梦》中“吗/么”的用法进行分析,从而可以考察其从宋元到现代在用法上的顺承关系。

[关键词] 《红楼梦》 吗/么 用法

现代汉语中的疑问句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分类。根据疑问句的形式或结构分为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根据疑问信息的有无即疑问程度的高低分为真性疑问句(有疑而问)、测度句(半信半疑)、反诘句(无疑而问)。现代汉语中的疑问语气词“吗”只能用于是非问句中,是非问句的形式既可以表示有疑而问,也可以表示半信半疑或无疑而问。“吗”在现代汉语中除了作疑问语气词外,还可以用在句中停顿处,点出话题。

关于现代汉语语气词“吗”的来源,学术界有基本一致的看法,认为“吗”来自“么”,而“么”来自“无”。吕叔湘(1947)在他的《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到“‘无’字就是白话文里的‘么’和‘吗’的前身” 。王力(1989)在他的《汉语语法史》中也说“‘吗’的前身是‘么’,‘么’的前身是‘无’”。汉语中早就有一种将否定词置于句末构成的反复问句式,可以进入这种句式的否定词像“不、否、非、末”,这种句式沿用很久,从汉魏至明清都可以看到,几乎贯穿了整个汉语的历史。从六朝时起,由于“不”等否定词的类推影响,“无”也可用于句末构成反复问,这时“无”虽带疑问语气,但还带有否定义不能看作纯粹的疑问语气词,这种用法在唐代较为常见。“无”是在演变为“么”以后才完全成为语气词。“无”在晚唐前演变为“么”,主要是由于语音上的演变带来书写形式上的变化,“么”产生后用于是非问,经过五代、宋、元时期的广泛运用,“么”还有了以下几中用途:1、表示推测;2、表示反诘;3、表示句中停顿;4、表示感叹。直到清代中叶以前,绝大部分文献中还是写作“么”。一般认为代替“么”出现的“吗”是《红楼梦》中才出现的疑问语气词,代替的原因也是由于语音演变规律在起作用。对于“吗”的出现也有不同的看法,据钟兆华(1997)考察,“吗”最早出现于宋代,而孙锡信(1999)则认为最早出现是在明代。

本文考察《红楼梦》中语气词“吗/么”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有差别,不同版本也有很大不同。可见那时正处于“吗”“么”使用过渡阶段。本文着重考察前八十回中“吗/么”用法,本文语料来自电子版《红楼梦》,据输入者介绍,1-70回是根据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输入,校勘方面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秋月定本)》(简称庚辰本)为底本,底本若干处缺文均依其他脂本或程本补齐,第六十四、六十七回缺文,则采用程甲本补配。并以各脂评本、抄本及程甲、乙本为参校本。 71-80回是据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北京)录入。

经过对这一语料的检索,发现使用语气词“吗”只有三处,都是出于第六十七回,可见是由于版本不同所致。“么”作为语气词出现,共四十六处。下面就将对文中共四十九处语气词“吗/么”用法进行分析,考察它们继承了宋元时期“么”的哪些用法,可以分别表示哪些语气,又以哪些用法更为常见,以及和现代汉语中“吗”用法有什么区别。

一、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1.凤姐道:“你大奶奶没来吗?” (第六十七回)

2.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你可知么?(第二回)

3.刘姥姥便拉住一个道:“我问哥儿一声,有个周大娘可在家么?”(第六回)

4.宝玉因问:“大哥哥今日不在家么?”(第七回)

5.贾珍方过来坐下,问尤氏道:“今儿他来,有什么说的事情么?” (第十回)

6.王夫人悄悄的道:“你可能么?”(第十三回)

7.凤姐见了贾琏,忽然想起来,便问平儿:“拿出去的东西都收进来了么?” (第二十一回)

8.宝玉看了,便笑问道:“你也是我这屋里的人么?”(第二十四回)

9.史湘云问道:“宝哥哥不在家么?”(第三十一回)

10.(宝玉)一面在身上摸掏,掏了半天,呵呀了一声,便问袭人“那个东西你收起来了么?”(第三十一回)

11.探春黛玉忙问道:“这是真话么?”(第四十八回)

12.(薛蟠)一进门来,便向他母亲拍手说道:“妈妈可知道柳二哥尤三姐的事么?” (第六十七回)

13.薛蟠道:“妈妈可听见说柳湘莲跟着一个道士出了家了么?” (第六十七回)

14.(袭人)隔着窗子问道:“平姐姐在家里呢么?”(第六十七回)

15.凤姐道:“好罢咧。”又问:“没人送亲么?” (第六十七回)

16.凤姐道:“这个人还算造化高,省了当那出名儿的忘八。”因又问道:“没了别的事了么?” (第六十七回)

二、用在句末表示推测

17.凤姐儿道:“完了吗?怎么不说了?”(第六十七回)

18.子兴道:“荣国府贾府中,可也玷辱了先生的门楣么?”(第二回)

19.宝玉因见他外面罩著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第八回)

20.贾琏听了,将贾蔷打谅了打谅,笑道:“你能在这一行么?这个事虽不算甚大,里头大有藏掖的。”(第十六回)

21.问一声不答,再问时,袭人方道:“你问我么?我那里知道你们的原故。”(第二十一回)

22.贾母道:“下雪呢么?” (第五十二回)

23.贾母笑道∶“果然可听么?”(第七十六回)

24.(晴雯嫂子)“你一个作主子的,跑到下人房里作什么?看我年轻又俊,敢是来调戏我么?”(第七十七回)

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25.凤姐儿骂道:“什么糊涂忘八崽子!叫他自己打,用你打吗!”(第六十七回)

26.贾菌如何依得,便骂:“好囚攮的们,这不都动了手了么!”(第九回)

27.贾珍从外进来,见了金氏,便向尤氏问道:“这不是璜大奶奶么?” (第十回)

28.刑夫人、王夫人道:“我们来原为给大老爷拜寿,这不竟是我们来过生日来了么?” (第十一回)

29.(凤姐儿)见宝玉这个样子,因说道:“……略病一病就这么想那么想的,这不是自己倒给自己添病了么?”(第十一回)

30.贾瑞道:“……不想就遇见嫂子也从这里来。这不是有缘么?”(第十一回)

31.袭人笑道:“你也知道着急么!可知我心里怎么着?快起来洗脸去罢。” (第二十一回)

32.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第二十三回)

33.宝玉也无法,只好笑问道:“你哄我也罢了,怎么说我父亲呢?我告诉姨娘去,评评这个理,可使得么?”(第二十六回)

34.(林黛玉)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 (第二十六回)

35.探春听说,登时沉下脸来,道:“这话糊涂么什么田地!怎么我是该作鞋的人么……?(第二十七回)

36.藕官正没了主意,见了宝玉,也正添了畏惧,忽听他反掩饰,心内转忧成喜,也便硬着口说道:“你很看真是纸钱了么?(第五十八回)

37.(芳官)口内便说:“你打得起我么?你照照那模样儿再动手!我叫你打了去,我还活着!”(第六十回)

38.宝玉忙问雪雁道:“你们姑娘从来不吃这些凉东西的,拿这些瓜果何用?不是要请那位姑娘奶奶么?”(第六十四回)

39.薛姨妈便对宝钗说道:“我的儿,你听见了没有?你珍大嫂子的妹妹三姑娘,他不是已经许定给你哥哥的义弟柳湘莲了么,不知为什么自刎了。……”(第六十七回)

40.(紫娟)“……岂不是自己遭塌了自己身子,叫老太太看着添了愁烦了么?”(第六十七回)

41.鸳鸯笑道∶“不许我也逛逛么?”(第七十一回)

42.黛玉笑道∶“你不说‘玉桂’,我难道强对个‘金萱’么?……” (第七十六回)

43.宝玉道∶“我不信一张膏药就治这些病。我且问你,倒有一种病可也贴的好么?”(第八十回)

四、用在句表示停顿,引起说话人对下文的注意

44.薛姨妈说:“我老天拔地,又不合你们的群儿,我倒觉拘的慌,不如我么厅上随便躺躺去倒好……”(第六十二回)

45.晴雯道:“袭人么,越发道学了,独自个在屋里面壁呢……”(第六十四回)

五、表示感叹

46.贾蓉皱皱眉说道:“不好么!婶子回来瞧瞧去就知道了。” (第十一回)

六、表示道理显而易见

47.凤姐儿正倚着门和平儿说话呢。一见了宝玉,笑道:“你回来了么。我才吩咐了林之孝家的。叫他使人告诉跟你的小厮,若没什么事趁便请你回来歇息歇息。……”(第六十四回)

48.凤姐微微冷笑道:“这个自然么,你可那里知道呢!……”(第六十八回)

49.袭人便问:“二奶奶也在家里呢么,身上可大安了?” (第六十七回)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吗/么”用于一般是非问句共16处;用于测度问句共8处;用于反诘问句共19处;用于句中停顿共2处;用于感叹共1处;表示道理显而易见共3处。这些用法基本继承了宋元时期“么”的用法,和现代汉语中带“吗”的句子相比,近代的用法要比现代宽泛一些。近代的“么”有非疑问语气的用法,即“吗”不是用于是非问、测度问和反问,而是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表示道理显而易见或用在句末表示对事物的承认,带有不满或无可奈何的情绪。这种用法的“吗”,现代汉语中一般写作“嘛”。但其主要的用法还是集中用在疑问句中,表示一般疑问、测度问和反问,这一点和现代汉语的用法是相一致的。

事实上,“么”并非使用到明清时代为止。在解放后的文学作品中, 还可以见到。《现代汉语词典》以汉语规范化为目的, 这样处理了“吗”“么”和“嘛”的关系:么1 同“吗”。2同“嘛”。这样的处理正是对这三者在历时关系上的一种正确反映。

参考文献:

[1]孙锡信(1999):《近代汉语语气词》,语文出版社。

[2]王力(1989):《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3]张斌(2000):《现代汉语句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钟兆华(1977):《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研究》第1期。

附:《红楼梦》中由“否”置于句末构成的疑问句

1.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第一回)

2.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 (第一回)

3.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倚门伫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否?” (第一回)

4.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第一回)

5.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试随吾一游否?(第五回)

6.宝玉见问,连忙从衣内取了递与过去。水溶细细的看了,又念了那上头的字,因问:“果灵验否?(第十五回)

7.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赐光谬领否?(第十六回)

(刘小林,山西省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相关文章:

上一篇:菊坛孺子牛
下一篇:彩绘小陶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