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清代全真道在浙江台州的发展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清代 浙江台州 发展 全真道

[摘要]台州道教在清代之前即已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清代台州道教,全真道占据主要地位。本文具体阐述了清代全真道在台州的历史,指出:嘉庆之前,天台桐柏宫是台州全真道的中心;嘉庆之后,台州全真道的中心逐渐转移到地处黄岩的委羽山大有宫,并以此为据点向周围扩散;清末,台州全真道的中心再次转移至温岭。

[关键词]清代;道教;全真道;浙江台州

中图分类号:B9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54(2013)01-96-08

台州道教历史悠久。《云笈七笺·天地宫府图》中记载,十大洞天中的第二洞天是黄岩委羽山洞,第六洞天是天台赤城山洞,第十洞天是仙居括苍山洞。三十六小洞天中,台州有第十九小洞天临海盖竹山洞。七十二福地中,台州有第三福地石磕山(即黄岩松岩山石大人峰),第四福地东仙源,第五福地西仙源,第七福地玉溜山(在玉环县),第十福地丹霞洞(在仙居县),第十四福地灵墟(在天台县),第六十福地司马悔山(在天台县)。这样,台州有三大洞天,一小洞天,七处福地。这说明台州道教在唐宋时期即已兴盛。金元之际全真道出现后,很快传入台州,黄岩人赵与庆在元代已在黄岩传播全真道。

晚明开始,全真道在台州发展很快。这是以孙玉阳为发端的。孙玉阳,原名尚之,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十九岁时游金陵,遇沈常敬于陶谷,诚心求道。沈常敬携回茅山,授其秘旨,命名守一,号玉阳。清顺治十三年(1656)归金盖山。后居天台山修炼多年,又继沈常敬任茅山乾元观住持,门下有阎晓峰、周明阳、范青云等。其中阎晓峰承其衣钵住茅山乾元观,周明阳从黄赤阳受戒而开杭州金鼓洞支派,范青云开天台山桐柏宫支派。

范青云(1606—1748),俗称范八,名太青,以号行,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年轻时任侠,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阮大铖假南明福王旨意征之,不赴而避入道门,自号青云子。清顺治元年(1644)至茅山拜见沈常敬,沈常敬命他师于孙玉阳,但此时孙玉阳居天台,二人并未谋面。康熙四年(1665)游历至天台才见到孙玉阳。孙玉阳授予《玄偈》一百一十首,付以龙门秘诀。康熙六年(1667),范青云与天台山桐柏宫住持童融阳至金盖山礼见至此传戒授徒的王常月,获授《钵鉴》5卷,次年正月归天台山。康熙十三年(1674),孙玉阳为其命名、加冠,授予《锦记》数章。这样,他“一身独承沈顿空、卫平阳、沈太和、孙玉阳四代之宗派”。孙玉阳羽化后,范青云常年往来于江浙间。后清世宗在桐柏敕建崇道观,赠良田六百亩,遂启崇道观支派。康熙三十二年(1693)前后,范青云回到天台山,继无力维持桐柏宫的童融阳而主持宫务。此时桐柏宫一片破败、荒芜,地基、田产为豪强所夺。范青云历二十余年,冒着生命危险,不懈讼争而要回桐柏宫基址和一部分田产,并新建大殿。雍正十三年(1735),因年老体衰,延请高东篱主桐柏宫讲席,自己退居杭州金鼓洞鹤林道院,撰《钵鉴续》9卷,记述从顺治甲申(1644)至雍正乙卯(1735)近百年龙门派的历史。

童融阳(1619—1716),名清和,号融阳子,龙游(今浙江龙游)人,幼即入道。拜孙玉阳门下王永宁

作者简介:孔令宏(1969-),男,云南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东西方文化与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为师。明崇祯年间(1628—1644),随太师孙玉阳入天台山隐修,后主天台山桐柏宫。清康熙六年(1667),与范青云同至金盖山向王常月请教。康熙十二年(1673),“自天台琼台之金盖,旋至杭谒明阳周祖”。{1}晚年自外地返回天台主桐柏宫务,谦于能力有限而举范青云代,外出云游,康熙五十五年(1716)卒于天台桐柏。

继而把台州全真道龙门派推向发展高峰的是高东篱(1654?-1768)。{2}高东篱名清昱,字东篱,祖籍山东宁海,寄居长白(今吉林长白)。康熙三十一年(1692)自台湾至杭州金鼓洞拜周明阳为师,获授《南华子》等经。康熙四十四年(1705)获授《道德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此后又获授《华严经》、《心经》、《大学》、《中庸》等。康熙四十六年(1707)获授大戒。据《金盖心灯·高东篱宗师传》:“周起初授以《南华》,高东篱受而伏揣,益自折节以事之。十三年后,周乃授以《道德》,且为标拨宗旨。旋授以《参同》、《悟真》。未几,又授以赵注《学》、《庸》、《道德首章》、《心经》全册,曰:‘此出世、入世真消息,简易易行。进此后,熟揣《周易》,神仙之能事毕矣!’”看来,他深得周明阳的真传,深悟三教经典而总归“一心清净,自与道合”的龙门宗旨。雍正十三年(1735),受范青云之请,高东篱至天台主桐柏崇道观任讲席,其徒方镕阳(号一定)、沈轻云、闵一得等人同至,协理观事,由此启桐柏宫支派。{3}高东篱著有《台湾风俗考》三卷,弟子众多,其中沈轻云、闵一得均对龙门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此,《金盖心灯·周明阳律师传》说:“全真一派,东华而下,盛自重阳,历传邱、赵、张、陈、周、祖,周传张赵王黄,并传沈卫、沈孙诸师祖,皆奉元始度人无量之心,修其内观无心之法,故能化愚迷而成知识,遵正轨而破歧途,不重法力神通、长生不死,惟炼性淳心净、大道同风。逮我明阳子周律师出,祖道南行。”{4}全真龙门派至周明阳而大盛于南方,故曰“祖道南行”。

方镕阳,名一定,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少从高东篱出家,随师居天台山桐柏观多年,曾担任讲席,并倾力维修桐柏观。后至临海百步紫阳宫修炼。此后“住盖竹洞天苦修三十余载。功圆行满,羽化成真,葬临海县仙岩洞”。著有《太极元经》、《心印经注》。门徒不少,以顾阳昆(字沧州)最为著名。顾沧州递传王来真(号峄阳),王来真传潘雪峰,王来真开苏州裴嫁桥斗母宫支派。

闵一得学综三教,著述甚丰,是清代少有的杰出道教学者。在金盖山纯阳宫开龙门方便法门(即嗣龙门派),下传弟子很多,其徒孙辈王来因等又宗祖而开启觉云支派。

沈轻云(1708—1786),名一清,又名一炳,字真阳(一作“扬”),号谷音,道号轻云子,蜕号太虚主人,浙江归安(今湖州)竹墩人。十六岁时,于金盖山遇李虚庵,获授秘诗三首而有出家之念。十七岁时于杭州金鼓洞师事高东篱,获授三天大戒,得东篱真传。高东篱的众多弟子中,“求其贤贤,相继得心解而力行者,惟轻云氏”。沈轻云学综三教,高东篱只是沈轻云的老师之一。沈轻云还有另一师承“泥丸真人”。闵一得自称,“余道得之于太虚翁,翁为驻世神仙”。沈师“所授余者,悉为泥丸真人口授”。关于泥丸真人所授的内容,闵一得自述:“余于嘉庆(1796—1820)间,游于河上,遇长山袁君培,为述所授:一曰《太虚集录》,二曰《双修宝筏》,三曰《古法养生》,四曰《河上琐言》。”{5}泥丸真人所授内容,似乎就是这些,或与此类似。沈轻云后住无锡正气庵三年,至松江复遇李虚庵。《金盖心灯·沈轻云律师传》云:

(师)究心儒书、耽性理,参《周易》五十余年。其得力在慎独,其致功在真诚,步趋语默,未尝心

{1} 王宗耀:《湖州金盖山古梅花观志》(内部资料)。

{2} 《金盖心灯》记高东篱宗师生于后金天命元年(1616),享年151岁。若以1616至1768年算,应是153岁。《三尼医世说述序》说:“忆自弱冠时,得侍东篱老师于桐柏山。师奉天人,年已百有十余岁。”证以上段《自述》,“年百五十一岁”可能是“年百一十五岁”之误。若如此,则高东篱生于1654年,即清世祖顺治十一年。今本《金盖心灯高东篱宗师传》所记年代明显有误,如谓“稽其初入道也,岁在壬申(鲍注:康熙三十一年,即1692年),出台湾而至浙,年已七十五矣(鲍注:稽师手注《台湾风俗考》三卷,成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亥之秋。周叙所述载又如此。盖师居久居台湾者也)。”其中,“康熙二十四年乙亥”应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乙亥,或为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但壬申是戊申之误,以高东篱宗师生于1654年计算,则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戊申正好七十五岁。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