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静心”“明礼”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静心 明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233-02

基础教育常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作为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课程设置一般以诵读经典国学内容为主要形式,兼有一些讲座、书法练习或一些传统技艺的学习。

一、国学教育现状

曾有一段时间,出现了个别用单纯的国学诵读来替代学校全面教学的极端现象,在国学教育过程中也存在形式大于实际、表演多过实效的问题。在现阶段,国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推广基本靠通过考试内容的变化来推进,而在大学阶段,更多在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才有涉及。而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国学教育推广叫好不叫座的矛盾现象是学术界对国学认识不同造成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得益于国学,因此必须全面继承。另一种则是基于中国近代的凄惨现实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先生甚至激进到说出“汉字不灭,中国必灭”的话。

这两种观点的争论是国学教育现状的根源所在,但好像大家都在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问题:国学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它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这些人是干什么的?

二、国学教育的功能—静心、明礼

从表面上看,上述问题在国学中都给了回答:学而优则仕。就是為国家选才,这也是历朝历代一直在做的,科举制更将这一目标推到顶峰。然而,按照现代管理学内容来看,“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六艺也好,“《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经也罢,除了“数(计算)”一道,其他几乎没有在管理学中直接可运用的。因此,这种选才方式在管理人员实际工作能力的考察上几乎没用,于是也就有了“官员受制于吏”的现象。从国家上层来看,也应该看到了这些,而为什么却一直没有改变呢?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国历代社会管理的实施从来不是依靠管理阶层,而是依靠一种体系网络——礼法。

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那么他的基础就是“礼”。孔子一生奔走的就是“复礼”,天下大乱的根源就是礼乐崩坏。儒家历代大师也孜孜不倦地在礼节的规范上下功夫,而这些礼节最终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国家层面上的体系,进而成为国家的管理体系。国家选才选的是对这些礼节最忠实的执行者和表现者,并不是选拔利于社会发展的管理者,这也是我国自然科学从世界最前列到落后的根源,也是“打倒孔家店”提出的原因。

因此,要想在高等教育中进行国学的推广,首先,要有选择地推广“礼”,这种礼必须合乎人性的基本原则,必须合乎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如果不加选择地运用,对国学的发展将是伤害。

比如我们在讲《二十四孝》,诸如“埋子奉母”,有了孝道但却违背了人伦,有对上的孝,但对下却是断绝了孝的延续(子孙断绝,孝从何续?儿女不单不会学到孝,反而会害怕厌恶。);再如“卧冰求鲤”,违背了基本的生理学和物理学原理,人的体温如何能融足以承受身体重量的厚厚河冰,随便找块石头砸开也比这种办法好,真要是这种做法的唯一结果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不孝而不是孝。

同样,前段时间网上关于《女德》内容的争议,本应是对相关方面“礼”的认同的差异展开讨论,但其主讲人的学历、身份却成了重点(隐含的意思就是其人身份不能证明她讲的“礼”是正确的),违背了国学“君子重义轻利”的“礼”。

其次,要注重“礼”的实际养成。在国学研究上,存在重思想研究轻操作研究的倾向。

国学注重“礼”的推行,尤其重视个人的“礼节”,六艺中的每一艺都有明确的实施要求,注重规则规范对“礼”的养成作用,直接到人,就是对人的素质的提升,这种素质不单单是思想素质,更是对学习素质(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在高等教育中推广国学必须体现的一点。

如在“射”的问题上,诸如“为何射”,“射”的历史渊源等等的研究一堆,但从体育学上的研究就很少,更谈不上开展“射”,如果有也是一些表演的东西。相反,日本对“弓道”或“箭道”的开展却是扎扎实实,甚至推向世界,返销到中国。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常人们更注重研究《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然而,《大学》更提出了个人学习素质(学习能力)提升的方式和要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点具体讲就是“静”。不仅儒家经典讲“入静”,讲养“浩然之气”,而且道家如《道德经》通篇也在讲如何入静,入静的表现,入静后个人的提升、治国的效果,等等,佛家更将入静提到入定的高度。翻看所有的国学经典,在行“礼”之前,必先“入静”,甚至到了读书之前,必须“净身焚香,凛神静气”的地步。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所有表现形式,如音乐、美术、戏剧、饮食、体育、建筑、工艺,等等,几乎都是表现一种“静”的美,注重在“静心”的前提下参与。

“明礼”是国学教育的目标,“静心”是手段。“心不静”“明礼”过程艰难,简单讲你记不住内容,难以进行思考。但“礼不明”你的路会走歪,反映在教育过程中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掌握和应用之间的关系。因此,“心”为“礼”静,“礼”因“静”明。

三、“静心”“明礼”课程设置

从目前教育的现状来看,高校学生更看重专业学习,对国学的学习缺乏诱因或动力。而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茫然;同时,各种碎片化信息的海量冲击,让人无法静下心来进行学习,以至出现厌学现象。这也是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常碰到的问题。

国学教育恰恰具有解决上述问题的能力,需有效运用国学的“静心”“明礼”功能增加其自觉能动性。

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小学低段、小学高段、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的划分,但并没有从功用上进行划分。

“静心”“明礼”,是国学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基本应围绕这两点,学校可以给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通过设立选修课、国学社团等推广相关课程,其课程设置开设可以如下进行:

明礼篇:按照对家庭教育、个人行为教育、社会道德、学风建设、国家民族、人与自然等六个方面三个等级对《纲要》要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选材。

三个等级是“礼”的内容,以学生成长过程中接触身边世界大小为基础,设立近、中、远三个等级,相对于就是近(个人生活、在家庭),中(对同学同事,在学校、单位),远(对陌生人,在国家、世界)。对“礼”的态度,对基本规则的遵守、对生命的尊重、对法律、自然的敬畏。

静心篇:围绕如何静心进行三个等级选材。并设定如音乐、美术、体育等手段帮助入静。可以在课间音乐、书法、太极拳、体育课内容(瑜伽或个人健身)中进行调整选用。这里的等级是以方法要求的难易程度来确定,以最简单的静心训练军姿站立或坐为例:入门段,3-5钟保持一个动作不动;基础段,5-10分钟,保持动作不动,呼吸平稳,通连全身;达标段,5-10分钟,保持动作不动,听到自己心跳和血液流动声,感知到身体各部位的脉动。(最高水平:入静乃至入定。)

设立国学教育课程表,将上述内容与其他的思想政治课程结合进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国学内容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变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在推进国学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去粗取精。实践证明,“静心”“明礼”在几千年的实施中对人的素质提升是有效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一直以来是读书人的形象,也是社会大众向往的形象。这和现代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也是教育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同时,通过“静心”,提升人的感知能力,对人的大脑进行开发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都有诸多的例证,也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方向。同时,在大力发展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未来学校或未来课堂中,课堂容量将远远超越现行课堂模式,兴趣牵引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全过程的参与,但对学生的要求也提出新高,“静下心来,开动大脑”是最起码的要求。因此,建立起以“静心”“明礼”的国学教育课程,对学生思想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睿睿.大学国学教育的思考与教改建议——以成都大学“国学经典导论”课程的开展情况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9):97-102.

[2]王世偉.试析当前读经教育的四个误区——一位国学爱好者基于现代教育规律的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9):107-114.

作者简介:

毛艳萍(1968-),女,汉族,四川彭山人,大学本科,高级讲师,从事多年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和高校党务工作。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