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释道观念对明“谪仙”剧作的影响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剧作 道观 影响 谪仙

【摘要】:释道观念对“谪仙”剧有着深刻的影响,从仙界——世俗——仙界的循环模式描写,表现为:一是佛道思想对谪世剧结构的渗透,二是从神圣走向世俗,三是剧作中关目的塑造。

【关键词】:谪世;转世;结构;前世

“谪仙”剧在明朝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剧作类型。此种戏剧通过描写神仙下凡转世投胎,历经凡世红尘种种磨难之后,重证道果,返回上界的经过。这种传奇剧即青木正儿所谓“谪仙投胎剧”。[1]指主人公原来本为神仙,因获罪降生人间,及至悟道以后,又回归仙界。明朝时期包括刘兑《娇红记》、贾仲明《度金童玉女》杂剧及更生子《双红记》传奇共3部,[2]本文以这三种剧本之中的《度金童玉女》、《娇红记》为例进行分析。

根据孙逊的观点“谪世”是上界神仙因为犯错被贬谪下凡,所谓“谪世”,是指证得道果居于上界的仙人,由于触犯某种戒规(通常是由于动了凡心),而被谪降至人世。一般来说,谪世是指有过失而遭贬谪,但其中也包括了因为某种特殊原因,天帝令其下降人间,或本人自愿下凡历劫。不管是属于哪种情况,谪仙的人生历程是被规定好的:即经过一段尘世生活,又重新回归上界。

元朝的度脱剧中被度脱者中也有的是谪仙,但度脱剧着意刻画的是其他仙人度脱、引导返回仙界[ 杨毅:佛道转世谪世观念对元度脱剧结构模式的影响,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第一期。],与之相关,明朝的谪仙剧中有的谪仙是被度脱回仙界,借鉴了元度脱剧的手法。如贾仲明《度金童玉女》中的金童玉女就得到了铁拐李的度脱,但作品中重在写谪仙在人间的生活经历和遭遇,他们怎样重为神仙的过程只以数笔带过。

1.佛道观念对谪世剧结构模式的渗透

在明朝,释道观念对戏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作品结构上分析来讲,剧作中的完整的循环型体现了佛教轮回思想,虽然故事发生在以长生不老为目的的道教故事中。三种戏剧都是这种结构,以《铁拐李度金童玉女》为例,剧作也称《金安寿》或《度金童玉女》,一本四折,演述天上的金童金安寿和玉女童娇兰下凡了却尘缘的故事:

金童与玉女相恋,被玉皇大帝贬谪人间,降凡投胎为女真族的金安寿和童娇兰。结为夫妻,享尽世上的荣华富贵,了却了在天上无法实现的姻缘。最后,复经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度化,再脱凡胎上天成仙。代表了当时的一般作品的结构模式,其按照这样的线索而展开:神仙的劝告遭到了被度脱者们的坚决回绝,于是,神仙便制造出各种“恐怖镜头”,迫使他们舍弃世俗人生,登临上界,而该杂剧的重点在于铁拐李与二人的交谈,上天派铁拐李度脱二人回归,而如何下凡投胎,又是怎样成仙飞升,作者一笔简洁带过,符合剧本创作习惯。

与道教谪世传说中神仙总是“隐景化形而去”的结尾方式不同,谪仙剧作中被度贬谪者最终登临的方式则更为朴素,重点强调对謫世经历的反思[3]。世俗观念与成仙的欲望碰撞,由仙下凡容易,但成仙难,仙界——凡世——仙界,对仙界的描叙也是对世俗的照射,在上界不能做的世情,只有在凡尘完成。借用了佛教的三生轮回思想,佛教的转世观念建立在佛教轮回理论基础之上。所谓轮回,是指业力的主体在不同生命存在领域中的流转 构筑了戏剧中角色的转化。金童谪世投胎为金安寿,玉女转世为娇兰,重登仙位之后,人物洗去凡尘,功德圆满。

第二:佛教文化观念赋予了谪仙剧结构模式从世俗到神圣的意义指向。明朝谪仙剧不仅在结构形式上借鉴和摹写了佛道“转世”、“谪世”观念所具有的循环性,同时也在意义指向上,表现出了与佛道“转世”、“谪世”观念的一致性。从世俗到神圣。在佛教轮回思想中,虽然众生被嵌入在善恶因果的严密关系中,死此生彼,在六道的轮回中不断流转,永无了期,但是,只要皈依佛们,看空色相,就能获得人生的大觉悟而拔出幽劫,跳出三界,最终超脱轮回。从红尘走向神圣,都是为重新登临仙界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在红尘中面对五欲的困扰,他们难以割舍,而随着被度脱者登临神圣的仙界,道教“谪世”观念所内在具有的从世俗到神圣的意义指向,也就得到了一种明确的彰显。同样,这种从世俗到神圣的指向性,也是明代剧中结构“仙—凡—仙”模式所具有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特点。被度脱者最终醒悟大道,登临仙佛境界的结局,赋予了被度脱者凡间生活一种神圣的意义。

第四折一开始就交代了谪世的缘由,谪世是因为为了思凡偿债,符合佛教因果轮回的思想,建立在因果报应的基础之上,下凡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反思在上界动情的因由,经过一系列的遭遇,重证道果。

刘兑《娇红记》将二人前世定为“金童玉女”,以思凡遭谪降世,改变了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剧中二人同样因婚姻不成双双病倒,但因身份特殊,姻缘前定,最终还是得以成婚。又经仙女董双成下凡表明二人身份,指引他们复登天界,是为传奇所无。此剧以喜庆团圆作结,改悲剧为喜剧,其现实的批判意义虽大为消减,但迎合了观众追求长生的审美需要。

第三,佛教思想影响了谪仙剧结构模式中的关目塑造。道教“谪世”观念展开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在凡间历经磨砺和困厄考验并最终登临仙界者,无一不是上界遭到贬谪的神仙,他们本身和上界具有很深的因缘。“再生”关目的意义是明确的:只有经历了现世生命的死亡,生命才能够流转进入下一个新的生命阶段,才能够跨越圣俗限制,迎来新的神圣生命的再生。借用明代谪世剧中的形象语言,我们可以将这种意义表述为:“如今他业债满彻,复还仙界,”原来是“弃了色身入法身”。很明显,谪世剧“死亡—再生”关目与佛教“转世”观念,在义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在佛教“转世”观念中,世间生命是依照因果报应的法则,在所谓的前世、今世、来世所构成的三世中不停流转,只有前世的生命消亡了,其生命才能够得到托化和再生,进入下一个新的生命阶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死亡—再生”关目,完全是对佛教生命形态三世流转宗教义理的直接套用。可以说,谪世剧中“死亡—再生”关目,就是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佛教“转世”观念进行了一次形象化的诠释。

2. 谪仙剧的文化意蕴

谪世赎罪,成仙归虚,尽管明代谪仙剧剧循环圆转的结构模式看似简洁,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而这种意蕴是很难从道家抽象的尚圆哲学思想中生发出来的,其思想源头,应该是佛教和道教“转世”、“谪世”观念及其循环叙述方式。明代谪仙的剧循环圆转,其所具有的丰富宗教意蕴,不仅使我们又一次清晰地看到,我国古代戏剧与宗教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广的文化因缘,还给我们的戏剧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启迪:在古代戏剧的研究中,我们应更加侧重宗教文化的意义和影响,应更加善于从宗教文化的视角出发,进而展开学术思考。

在《娇红记》中,本来是表现较强烈的爱情,而作者偏要假手于谪仙,通过曲折的过程,使男女主角得到大团圆把悲剧变为喜剧,冲淡了人们反抗黑暗、打破枷锁的情绪,虽然大团圆的结局,也表达了当时人民的一种幻想式的愿望,并且也是戏曲中通常采用的布局,但这一点还是体现了剧本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注释:

[1]〔日〕青木正儿原著,王古鲁译著《中国近世戏曲史》,作家出版社年版。

[2]沈品:明代神仙剧研究,武汉大学,2005.5。

[3]杨毅:佛道转世谪世观念对元度脱剧结构模式的影响,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第一期。

参考文献:

[1] 孙逊:释道转世谪世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结构的影响[J],文学遗产,1997第四期。

[2] 沈品:明代神仙剧研究,武汉大学[J],2005.5。

[3] 杨毅:佛道转世谪世观念对元度脱剧结构模式的影响,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年2月第一期。

[4] 〔日〕青木正儿原著,王古鲁译著《中国近世戏曲史》[M],作家出版社年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