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形势与政策变局中蕴藏机遇论文(2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变局中蕴藏机遇论文 蕴藏 机遇 形势

篇一:形势与政策变局中蕴藏机遇论文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这一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对即将面临毕业和正在积极求职的毕业生而言,“十二五”期间,社会人才需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代当学生就业形势会发生哪些变化,都是需要积极思考的。在“十二五”时期下的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帮助大学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上庞大的失业人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不景气,给处于寒潮中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

  1、企业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大幅下降。

  往年各大企业都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近年毕业生的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便寒意阵阵。当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后,企业进校招聘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2、预期薪酬明显下降。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的“天之骄子”们显然在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向普通劳动者的转变。调查显示,毕业生已经走出“要价”过高的误区,预期薪酬回归理性。

  3、结构性矛盾突出。

  据调查,各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各高校均表示,工科专业就业比较紧俏,由于高校盲目扩招,导致供需比例失调严重,就业困难,由“热门”变“冷门”。

  4、就业呈现性别差异。

  高校就业市场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就业难度远远大于男生。女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都远远低于男生。女生就业成为学校的棘手问题。

  5、专科、高职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本科生。

  由于专科、高职毕业生在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和职业层次的要求都相对要低,而且很多专科、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来就定位在实用型“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大大提高。

  6、考研、“考公”热持续升温。

  在“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在考研究生、考公务员上,于是出现了熙熙攘攘的考研大军和蔚为壮观的考公务员一族。

  7、就业难引发了明显的社会问题。

  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

  由于就业难,高考弃考现象严重。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泛起。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综合症,其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带来的隐患,又有浅表性的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既有高校教育的痼疾,也有学生素质的缺失;既有用人选材的偏见,更有择业求职的误区。

  1、外贸依存过高的隐忧。

  中国作为一个对外依赖程度过高的经济体系所提供的,主要集中在资源、加工用劳动力以及空间等基础层面。对人才的需要,主要集中在初级的普通劳动者以及少数高级尖端实用型的管理人才。大学生工作难找,但初中生、高中生却能轻松的找到工作,专科、高职毕业生也比本科生就业率高,就是因为对外依赖型的经济体系,对基层劳动者有巨大的甚至是无限的需求。

  2、就业市场供需的矛盾。

  ⑴高校扩招增加了就业压力。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的劳动

  力也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情况相对趋紧。

  ⑵金融危机紧缩了就业需求。受金融危机一方面使失业人员数量大大增加,一方面使企业招聘岗位减少甚至取消,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⑶传统渠道降低了吸纳能力。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毕业生;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任职,且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由于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分流出大量下岗人员,招聘岗位也是逐年递减,吸纳大学生数量有限。

  3、学生自身求职的差距。

  ⑴就业能力不强。就业能力包括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求职技巧等,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

  ⑵人际关系不畅。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不注重人脉关系的拓展,从而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⑶求职途径单调。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等。不少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但是没有针对自己的实际优势推销自己,没有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⑷职业规划缺乏。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以后的就业只有模糊的打算,甚至有一部分人没有任何打算,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三、“十二五”时期大学生就业前景

  1、从大的和共性的方面来说,有发展就会有需求:“十二五”期间,虽然我国经济方面面临许多挑战,但总体上看国内外发展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将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势必会来动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2、从产业与行业角度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给大学生带来机遇:“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扶持和推动节能环保等产业繁荣发展,这些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较高要求,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相比较而言,大学生在这些行业领域,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从统筹城乡发展思路来说,农业现代化和城镇现代化的推进将拓展就业空间:“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现代化水平都将得到显著提高。这个变化必然对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城乡基础设施、农业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必然需要数量众多的掌握先进知识和一定管理经验的大学毕业生。

  4、从保障方面来说,逐渐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为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

  四、大学生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十二五”期间,对有知识和现代眼光的大学生来说,就业的机遇大于挑战。但能不能抓住“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还必须正确把握形势、清醒认识自己、不断提升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1、认清经济形势,增强就业信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大学生应吃乐观态度,不断增强信心。

  2、提高职业素养,增强竞争能力:大学生们应从刚入校时就抓紧提高职业素质,实现从技能单一型向技能复合型转变,增强就业竞争力。

  3、改变传统观念,端正就业态度:要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则也是要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

  4、扩大就业渠道,多方挖掘信息:应利用多种渠道了解就业信息,寻找就业岗位,抓住各种机会,积极主动的推销自己,充分展示自己,实现就业。

  5、扩宽自我思路,实现多元就业:课尝试自主创业,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以创业实现就业。应开拓思路、勇于尝试。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才干。

篇二:形势与政策变局中蕴藏机遇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课程代码:101156课程序号:0741题目:浅谈亚太地区发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姓名:***

  学号:2013xxxxxx

  前

  言:亚太地区(Asia&Pacific)是亚洲地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简称。广义上,可以包括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国家和地区,即包括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南北美洲的国家和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东盟各国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各主要力量竞相加大对本地区投入,亚太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随着中国实力上升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深化,亚太在中国安全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在如何应对美国战略调整、经略好亚太事务等直接涉及中国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关切的诸多领域,中国正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如何在冲突与挑战中把握机遇,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亚太地区的经济形势

  亚太地区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持续提升,其力量结构处于重要变动时期,各国利益关系趋向复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优势得以进一步显现。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简称亚太经社会)日前在曼谷发布2013年年终报告称,受区域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预计2014年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将保持缓慢增长。报告预测称,亚太地区发展中经济体2014年的经济增速为5.6%,高于2013年5.2%的经济增速,但仍低于亚太经社会此前做出的6.0%的预测。经济缓慢提升将成为亚太地区发展中经济体未来几年的新常态,但经济发展速度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亚洲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如图一)。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日趋缓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渐成为潮流。同时,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明显上升。在此背景下,1989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自成立以来,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区域和全球范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除此以外,中国-东盟自贸区(即10+1)和东盟十国与中日韩合作机制(即10+3),使得双边贸易与经济增长有了长足发展,双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成员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得到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正稳步向前。

  二、亚太地区的政治局势

  1、亚太地区政治力量有两个显著特点:

  (1)大国集中。世界7个最有影响的大国中有4在亚太地区.即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

  (2)中小国家联合

  2、亚太地区形势:

  (1)

  地区局势总体保持稳定,但可能导致危机和冲突的潜在威胁增多。

  随着影响安全的因素由传统安全领域逐渐向非传统安全领域扩展,为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维护地区局势的和平稳定,亚太地区有关双边和多边合作不断加强,有力推动了地区和平力量的增长,为整个地区

  保持稳定提供了深层次的内在动力。但与此同时,亚太地区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如作为“冷战遗产”的朝鲜半岛问题、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以及非传统威胁(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水资源争端等)。一些亚太国家间的关系并不稳定,在特定条件下矛盾有可能激化,甚至引起冲突。

  (2)多极化趋势在该地区表现明显,多种力量相互制衡、消长和并存。亚太地区有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四个力量中心。同时,该地区一些新生力量(如印度、韩国、澳大利亚等)正在发展中,其在未来亚太地区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也会加速亚太地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亚太地区新的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冷战后亚太地区各种力量分化和组合的结果。

  三、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1、中美关系:回顾中美发展历史,二者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斗争又有对话,既有遏制又有缓和。中美两国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障碍,始终并将继续在惊涛骇浪中向前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中美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需要两国携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经济贸易互利性很强,发展潜力很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美经贸合作乃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全方位经贸关系发展迅猛、前景广阔。

  但是,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并在一个时期以来主要表现为中国力量上升、利益需求扩展与美国维护其霸权安排的深刻矛盾。美国对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经常制造事端,或者鼓动、唆使我国周边国家与我国对抗。政治方面,加紧实施“西化”、“分化”,企图将我国纳入美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经济方面,如2009年美国对中国轮胎征收35%惩罚性关税;军事方面,对我国进行遏制和防范。不断对我周边国家进行军事渗透,逐步缩小对我的军事包围圈。

  2、中日关系:近几年来,中日关系也许是邦交正常化以来最困难,最低潮的时期。其原因如下:

  1)领土争议存在。东海大陆架划界及最近的钓鱼岛争端问题,使中日两国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纷争。东海大陆架及钓鱼岛附近海域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产、石油、天然气以及稀有矿产资源。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2)台湾问题。日本把防守范围扩大至台湾,在美对台协防时将可能提供后勤保障,在台独问题上态度暖昧。

  3)历史遗留问题。日本许多高官政要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和日本篡改教科书,歪曲历史的行为,将阻碍中日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

  3、朝鲜半岛局势:朝鲜半岛上的朝韩两国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状态。特别是近年来,朝鲜频频试射导弹、开发核武器引发了半岛局势趋于紧张,韩国则对朝一度采取高压政策,与美日等国联手对朝实施制裁,更进一步加剧了半岛的不稳定局势。以朝鲜最高权力交接为标志,半岛已进入局势转变的关键和敏感时期,朝鲜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在明显上升。中国面对这种极为棘手的局面,既不能介入太深,也不能抽身而退,处于左右为难境地。如果爆发战争,中国将面临是否参战问题,此举势必牵动全局。所以说,东北亚方向将可能成为中国今后最大的安全隐患,也必将成为稳定周边的当务之急。

  4、南海问题:南海周边一些国家就岛屿归属、海洋权益划分等问题存在巨大分歧。越、菲等国一方面企图不断扩大既得利益,蚕食和掠夺南海地区资源;另一方面又谋求抱团取暖,联手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发难,并企图借助美日印等外部力量将南海问题多边化、国际化随着南海争端的日趋复杂尖锐,南海地区爆发摩擦乃至武装冲突的风险不断提升

  四、中国的机遇与努力

  1、经济方面

  在当今的世界中,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脱离一个区域共同体而封闭发展。只有加强区域内政府间的合作,才能逐步消减行政区域之间的市场壁垒,实现经济利益上的互惠共荣,从而通过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来参与全球的经济竞争。为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有以下几点建议:

  (1)一体化应该分阶段进行,可以首先在经济发展情况相近的国家中展开。

  (2)应停止区内大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之争。各国应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的,谋求政治利益为次。各国间的合作应以平等、互利、互惠为基础。

  (3)制度、文化的相似性能增强各成员对合作伙伴的认同感,因此应重视文化因素对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的作用。

  2、政治方面

  虽然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之间存在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但互相之间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国家之间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共同利益和利害冲突交织。为此,中国应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安邻、富邻”的对外政策,提升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稳步推进军事化现代改革,增强国防实力,缓解中国承受的外部军事压力;秉承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处理国际和周边事务,在地区事务中承担更大的责任,提升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威望和影响力。

  利益复杂交织、合作与竞争并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美关系的基本特征。由于美国的战略操控,中国面临的周边战略压力增强。美国强化亚太军事同盟体系,试图推进建立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构建一个跨太平洋的安全体系;把中国崛起于“不安全”、“恃强凌弱”联系在一起,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形象。对此,中国应该强化与亚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交流,增强战略互信,尽量因战略误判引起的摩擦和冲突升级,让他国感受到更多的是中国繁荣强大带来的安全及利益,而不是威胁。在处理与亚太国家的关系时,加强更为广泛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增强各国对中国的信任感和依存度,引领更多国家发展对华友好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浩然《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趋势分析》

  (2)

  《2014,全球经济将缓慢向上“爬行”》——《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1日

  (3)

  《亚洲经济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纽约金融》2010年第11期

  (4)

  陈玉荣《国际安全形势特点与亚信会议的新挑战》

  (5)唐永胜、李莉、方珂《亚太战略形势演变及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