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学校智育工作实施方案6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学校智育工作实施方案 智育 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

学校智育工作实施方案6篇学校智育工作实施方案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工工作作实实施施方方案一、指导思想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智育工作实施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

学校智育工作实施方案6篇

篇一:学校智育工作实施方案

并举 五育融合工 工 作 作 实 实 施 施 方 方 案一、指导思想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学校力量,促进学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落地生根,结合学校实际和时代要求,制定学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实施方案。二、领导组三、实施主题五育并举 五育融合四、实施主体:学校全体师生五、任务分工:办公室:负责人 体现五育并举理念具体工作:1.加强宣传,将学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教育行动通过美篇、新闻等方式进行宣传报道,并形成宣传资料集存档备查。2.加强考核,将每周学校落实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情况进行逐一考核,提炼优点,寻找不足,提请校务会研究决定实施策略,并形成相关纸质资料存档备查。3.加强监督,对学校各部门落实、完成周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突出实绩,寻找榜样,查找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一一整改落实。德 育:负责人 体现德育为先理念具体工作:1.加强德育教育,梳理德育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及时修改完善,将上级要求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学校实际结合起来,创新活动方式,寻找活动办法,有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言、行上提高学生素质。2.加强文明用语主题教育活动,善于用“您好、再见、请原谅、谢谢”等词语开展交流活动,校园内使用普通话交流,校园文化氛围浓厚。3.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彰显班级文化特色,将个性与学校文化、主题教育结合起来,班级有共同文化的同时,鼓励有自己的班级特色。4.加强活动创新工作,善于寻找上级主题教育与学校文化教育的切合点,开

 展大胆社会主体实践活动,遵循师生身心愉悦理念,在活动中构建起德育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活动,将学生在学校的优秀做法、品质引向家庭,辐射社会,做到全社会参与优秀道德品质的学习,历练自己的品质。6.加强学生礼仪教育活动,通过学生进校门、升期仪式、主题队会、主题团会等活动,开展学生礼仪教育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语言,从小树立肩负时代使命的责任感。教 务:负责人 体现智育为重理念具体工作:1.加强落实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设置,不得挤占课程,不折不扣落实课程表,落实“开齐开足开好”三开课程理念。2.加强课程监督管理,严格落实课程设置落实情况,加大落实考核力度,充分利用有效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五育融合,体现智育为重理念。3.加强活动创新理念,教务处要在严格落实课程资源的同时,创新课程设置,设计符合校情、学情的游学社会实践课程,紧紧抓住社会这一大课程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4.加强业务考核管理,要发现在落实五育融合中的优秀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优秀做法,通过教师会,学生会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让广大师生学生他们的事迹。教 科:负责人 体现智育为重理念具体工作:1.加强教研工作,通过教研这一平台大力开展五育融合大讨论活动,借助教研活动发现优秀做法,推进教研活动创新发展,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效果。2.加强质量管理,关注课堂质量管理、班级质量管理、学科质量管理,从源头落实质量意识,从观念上落实质量意识,务实落实智育教育。3.加强科研工作,推进科研工作创新,科研工作融入五育融合,突出成果转化,将成果转化为研究效果,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4.加强考核力度,在教学研究和教研活动中要务实开展工作,加强对过程的考核,注重过程质量,突出结果导向原则,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后 勤:负责人 体现劳育为荣理念具体工作:1.加强后勤保障,创设学校五育融合硬环境,打造宜居、宜学、宜教的校园

 看得见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凸显校园显现文化。2.加强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团队作用,总体设计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走廊文化,将文化育人与五育融合有机结合。3.凸显创新思维,与时俱进,随时更换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校园文字文化,彰显师生的优秀成果,用师生成果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校、爱班的氛围。4.加强考核力度,对学校构建的显性校园文化内容的保护、维护、卫生等进行综合评价,提醒师生共同爱护学校建设。技 装:负责人 体现美育为根、体育为本理念具体工作:1.加强设施设备管理,按照国家规定配齐配好教育设施设备,确保设施设备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行。2.加强设施设备使用,将学校的设施设备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活用理化生科音体美劳等器材,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3.创新设施设备使用,要激发教师开发设备器材,激发教师创新使用设施设备,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用坏了不可怕,怕的是不用。4.加强考核力度,对使用教育设备的教师进行考核,使用几率高,效果好的教师要多表扬,以榜样为示范,激发更多的教师运用设施设备。安 办:负责人 体现五育并举理念具体工作:1.加强过程安全监控,要严格监督、监控学校各环节的安全工作,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处理,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落实。2.加强安全工作预演,要通过消防、交通、食品、防震、防溺水、传染病防控等演练和知识教育,借助小手牵大手广泛宣传,发挥一十百千工程。3.加强校内安全监控,要通过知识宣传教育、监控点位落实,规范学生的校内活动安全,让学生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4.加强安全工作考核,要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过程考核,安全主题活动的参与、安全知识的宣讲、安全知识的演练、安全工作的常识等。六、具体措施:1.课堂教育: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落实五育并举,五育融合。2.主题教育:在学月主题教育活动、学期主题教育活动中落实五育并举,五育融合。3.课外实践: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落实五育并举,五育融合。

 4.小手拉大手活动:落实小手拉大手活动,将学校学习的优秀做法、品质带到家庭,与家长分享,交流,推动社会进步。七、实施评价:1.教师评价:制定教师落实五育并举五育融合评价量表2.学生评价:制定学生五育并举五育融合评价标准3.家长评价:制定家长了解五育并举五育融合调查问卷八、保障措施:1.制度保障:各部门建立落实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具体措施、考核办法、督查机制,形成学校落实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案。2.硬件实施:学校为落实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提供并完善相应硬件实施、条件,保障方案的落实。3.软件资料:学校建立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档案资料,存档备查。4.经费保障:学校为实施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提供必需的经费保障,保障方案的落实。

篇二:学校智育工作实施方案

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 “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 实施 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根据省委关于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以下简称“五大行动”)的部署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更加完善, “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树立,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升。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基本形成,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明显强化。教育生态进一步优化,“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管理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基本形成,为建成教育强省奠定坚实基础。到2035 年,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更加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全面树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教育生态更加优良,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德育铸魂行动。

 1.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育实效。常态化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加强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教育实践场所建设,充分用好安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2.增强中小学德育实效。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德育教育活动。开齐开足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组织开发覆盖中小学各年级的优质教学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加强基本礼仪、基本规则、基本要求等教育。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基本标准,鼓励学校建设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建设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旗下的讲话”、入学入队入团仪式、主题班会等开展德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统筹校内外德育资源,发挥相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鼓励广大“五老”人员参与和指导青少年德育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学生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管理信息化、服务一体化机制。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落实好“八个相统一”要求,继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计划,打造100 节“精彩一课”。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学科建设,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持续推进“英模·大师进课堂”活动。加强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成立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完善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加强推广应用,实现高校全覆盖。

 4.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备课、教学、培训一体化机制建设。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建设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同城联盟。建立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科研机制,依托学校等建立大中小学德育发展研究中心。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活动。

 5.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开足开好心理健康课程,研制全省大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成立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依托高校建立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形成高质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体系。分批分期建设省、市、县(含市、区,下同)、校四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系统,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做细做实日常预警防控。强化医教协同、

 家校协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快速处理反应机制。

 6.建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到 2022 年底前,按规定配齐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完善编制保障,核定或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加强思政课教师等德育骨干培训,提升专业化能力。机制化遴选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常态化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思政理论课教学展示比赛。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高素质教师担任班主任;完善班主任激励机制,将班主任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提高班主任待遇。建设一批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定期遴选一批省级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年度十佳班主任。建立健全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

 (二)实施智育提质行动。

 1.推进基础教育减负增效。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制定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指导意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实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行动计划,落实“零起点”教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出台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举办各学段各学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进一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2021 年秋季学期确保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实

 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中小学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规范培训机构服务行为,强化常态运营监管。

 2.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施部省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设共同行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建立职业院校省级规划教材目录制度,打造精品教材。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新兴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鼓励学校开设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推动高校建设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清理对职业教育人才的歧视性政策。

 3.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实施部省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加快一流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抓好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2020—2024 年)落实,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形成与我省创新发展格局、产业发展导向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双万”计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4.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落实各学段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设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牵头研制出台长三角地区基础教育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成立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教材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科专家指导组。推进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扎实推进“五大行动”实验区遴选和高校分类评价。定期开展教学成果奖评选,加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遴选一批省级“教坛新星”。配齐配强各学科教研员。

 5.加快发展智慧教育。完善全省统一的教育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推进教育行业新基建建设,实现教育“云网端”一体化,加快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丰富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智慧教育系统应用,精准分析学情,开展个性化教学,打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学习新模式。提升优化省资源应用平台功能,加快建成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推进长三角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持续推进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建设。面向教育领域核心治理场景,推进一端统管,加快业务系统的架构治理和数据共享,推动高频教育服务事项“掌上办”。

 (三)实施体教融合行动。

 1.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 1 节体育课,不得挤占体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

 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 1 至 2 项运动技能,推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推进体育锻炼家校共育,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校外体育活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各 1 小时。

 2.完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完善校内比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省、市、县、校四级体育赛事体系。创建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积极推广冰雪运动。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打通教育和体育系统赛事互认通道。组织优秀体育运动员进校园。

 3.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常态化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抓好青少年肥胖、近视防控,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到 2023 年,力争实现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 2018 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 1 个百分点以上。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

 4.加大学校体育保障力度。实施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配齐配强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设立专(兼)

 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建设一批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基地,组织开展体育教师轮训。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积极破解城区学校体育场地“用地难”问题,提升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达标水平,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

 (四)实施美育熏陶行动。

 1.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推广面向全体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教育。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成立省级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育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室,打造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建设一批具有安徽特色的美育课程。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和艺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展演机制,每三年分别举办一次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各地各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艺术展演或艺术专项展示,鼓励举办跨校、跨区域艺术展演交流活动。举办全省中学生戏剧节、职教校企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电影节等活动,推动高雅艺术、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校园。开展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

 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艺术展馆、观看艺术展演。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等教育阶段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 2 个学分方能毕业。

 3.提高学校美育保障水平。实施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全科教师和兼职教师培养。建立美育薄弱学校帮扶机制,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加快配齐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器材,鼓励高校与所在地政府共建共享艺术场馆。

 (五)实施劳动促进行动。

 1.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和挪用劳动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时间。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形成大中小学衔接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建设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资源包,组织编写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组织职业院校编写专题读本,指导高校开发创新创业专题读本。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注重课程教学实效,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体验。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2.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 1 至 2 项生活技能,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制定劳动公约、劳动清单,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开放实践场所。

 3.培育劳动文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每年 5 月第 2 周设为全省...

篇三:学校智育工作实施方案

村中 学 智 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德育为首,智育为主,五育并重,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以“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为宗旨,走“管理科学化,教师科研化,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道路,秉持“人人成功,各得其所”、“日有所进,日后有为”、“以德立校,质量强校,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管理为保障,以课改为龙头,以课堂为重点,以科研为先导,以学生个性的张扬、人格的自我发展为目标,围绕“智育”谋发展,突出“素质”求特色,积极全面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办学特色,不断提升了办学品位。

 二、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智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智育目标和内容,科学管理智育课程,积极开展智育活动,努力拓展智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智育管理更具科学性,从而保障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工作重点

 (一)以德治校,强化智育育人功能

  1、完善德育管理组织。校长任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成员。本着“学校无小事,处处是德育;教师无小节,时时是楷模”的原则,真正实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对自身心理素质的认识,促进教师自觉加强自身建设,锤炼良好的师德形象。

 (二)以人为本,规范学校智育内容

  学校的智育目标是: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理念,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制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三)课堂为主,有效渗透智育教育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是向中小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任教教师要

  以国家德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德育内容课程开发为契机,恰当运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开展智育工作。

 1-2 年级:着重引领学生注意安全、讲究卫生、勤奋好学、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热爱劳动、积极向上、文明礼貌、尊老爱幼。:3-4 年级:着重讲解个人成长,讲解家庭、学校、家乡、祖国,讲解世界,引领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榜样,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

  (四)踏实工作,拓展智育教育途径

  1、营造校园智育环境 倡导“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陶冶师生情操,发挥其潜移默化高尚品行的德育功能。

  2、构建学校人文德育 明确全员育人的要求,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严格校规校记,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加强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建设。

 3、抓好三个重点管理 一是抓好以文明守纪为中心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二是抓好时机,坚持正面教育。提倡善诱会导,把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各项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系列,

  强化渗透。

 三是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现代健康观出发,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效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4、打造三个窗口形象

  一是校园环境、校园设施和校园文化。二是大课间操。要内容丰富,动作到位,整齐划一,处处体现“活”。三是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学校与家庭衔接的纽扣,使家长学习教育理论的课堂。它能够提高家教水平,能展示学校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是学校智育教育的“特殊”窗口。要处处体现“新”。

  四、管理措施 1、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管理人员要尽量抽时间深入一线,沉下去听课,静下心来思考,真心诚意的与教师交流、探索。我们还要抓住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因素,认真加以研究,寻找突破的办法。一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二是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要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着力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效率。

  2、引导学生与书为友,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领学生与书相伴,培植学生的读书兴趣,最终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阅读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素养,积极营造“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书香校园阅读氛围。

  3、加大“音、体、美”三科的教学力度。美术教师平时上课要注意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幻想绘画、创新设计、手工作品等活动,力争多出佳作。体育教师要做好组织训练工作,加强对学生体质的检测,加大训练力度,保证训练时间。音乐教师要注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力争在特长生培养方面再进一步。实现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提高学校品位,创造精品成果。

  4、注重重学科活动的开展,真正让学生活起来,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使学生想学习,爱学校。

  5、班主任不仅要认真抓好班风,通过良好的班风

  带动学风建设,同时科学分编班里的学习小组,开展学习竞赛。配合科任,参与各科的教学管理。班主任要多组织些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在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6、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多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技巧,指导学生养成及时预习、认真听课、及时复习、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学习氛围。

  7、及时了解一天的早读、午休、各年级各科的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听课情况等。每周一汇总,发现的问题将及时进行反馈,并督促教师、指导学生改正,对全校的教学情况进行动态指导。

  8、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教师多给学生更具体的学法指导,以使学生适应目前的各种形势,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和效率,在教学中要寓学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要求每位教师学

  期初上一节学法指导课,上交一份本学科学法指导经验交流材料 9、抓学科知识竞赛活动。各项活动要有计划、有总结、有氛围。基础性学科要紧密围绕教学开展,非基础性学科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技能开展。学科竞赛活动要在学期初制定好计划,由学校统一安排,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10、要加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着手建立”学困生“培养提高档案,注重学困生学习情感、态度和习惯的培养,使他们具有严谨扎实的学习习惯和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注重鼓励和赏识他们,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信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希望。

  工作制度 一、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领导的小组,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二、组建以班主任、团队、少先队、政治课教师为骨干力量的德育工作队伍,在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下开展工作。

  学校的全体教师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

 三、德育工作小组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并负责检查落实、督导和评估,组织好升国旗、时事教育等德育工作日常性工作,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组建德育档案。

 四、每周一进行国旗升旗仪式,以及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升旗仪式,升旗仪式按国家教委规定的程序进行。

 五、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好学生校内外德育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六、加强德育科学研究,经常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组织必要的参观学习,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申报德育科研课题,积极参与德育教研活动,以科研为先导,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主动性。

 七、积极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建设动态的“德育园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八、指导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参与听课评课,督促学科教学德育目标的落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有计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校园气氛。

 九、积极建立社区德育网络,加强对学生的校外教育工作,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参与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特别要加强学生家长、村委会、派出所、媒体等方面的联系,形成学校为中心,周边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社区教育网络。

 十、认真贯彻奖惩规定,负责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干部”、“星级班级”。

 十一、班级制订德育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班主任要认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符合班级实际的规章制度。班级教室内悬挂或张贴《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风、以及名人名言条幅。并加强学习和训练,做到期初有计划,工作有纪律,期中期末有检查和评比。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

  学、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艰苦朴素,认真学习,奋发向上的风尚和良好的习惯。

 十二、班主任要认真培养班干部,形成强有力的班级领导核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

 十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十四、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高度重视德育科研,积极开展“个案研究”等课题的实验研究活动。

 十五、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接待日。班主任老师要经常和家长联系,适时召开家长会,认真接待家长来访,加强育人的针对性。加强家校联系,每期召开学生家长会一次以上。

 十六、班主任要组织指导学生德育考核;组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学生干部”,积极争创星级班级。

 十七、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要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根据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德育渗透教育。以课堂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各科教学要根据德育要求,根据学科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因素。各教师的教案上要有新体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教育为主。坚持做到“因材施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防止简单粗暴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十八、思想品德课教师,担任着教学德育工作主渠道的重任,要深入研究当前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研究性地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信度和效度。

 十九、职工要本着服务育人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爱护公务,坚守岗位,要时刻牢记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

篇四:学校智育工作实施方案

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根据省委关于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以下简称“五大行动”)的部署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更加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树立,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升。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基本形成,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明显强化。教育生态进一步优化,“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管理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基本形成,为建成教育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到 2035 年,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更加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科学的教

 育观、成才观全面树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教育生态更加优良,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德育铸魂行动。

 1.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育实效。常态化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加强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教育实践场所建设,充分用好安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2.增强中小学德育实效。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德育教育活动。开齐开足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组织开发覆盖中小学各年级的优质教学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加强基本礼仪、基本规则、基本要求等教育。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基本标准,鼓励学校建设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建设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旗下的讲话”、入学入队入团仪式、主题班会等开展德育

 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统筹校内外德育资源,发挥相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鼓励广大“五老”人员参与和指导青少年德育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学生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管理信息化、服务一体化机制。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落实好“八个相统一”要求,继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计划,打造 100 节“精彩一课”。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学科建设,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持续推进“英模·大师进课堂”活动。加强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成立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完善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加强推广应用,实现高校全覆盖。

 4.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备课、教学、培训一体化机制建设。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建设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同城联盟。建立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科研机制,依托学校等建立大中小学德育发展研究中心。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活动。

 5.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开足开好心理健康课程,研制全省大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成立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依托高校建立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形成高质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体系。分批分期建设省、市、县(含市、区,下同)、校四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系统,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做细做实日常预警防控。强化医教协同、家校协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快速处理反应机制。

 6.建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到 2022 年底前,按规定配齐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完善编制保障,核定或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加强思政课教师等德育骨干培训,提升专业化能力。机制化遴选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常态化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思政理论课教学展示比赛。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高素质教师担任班主任;完善班主任激励机制,将班主任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提高班主任待遇。建设一批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定期遴选一批省级中小学

 优秀班主任、年度十佳班主任。建立健全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

 (二)实施智育提质行动。

 1.推进基础教育减负增效。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制定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指导意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实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行动计划,落实“零起点”教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出台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举办各学段各学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进一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2021 年秋季学期确保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实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中小学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规范培训机构服务行为,强化常态运营监管。

 2.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施部省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设共同行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建立职业院校省级规划教材目录制度,打造精品教材。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新兴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鼓励学校开设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

 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推动高校建设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清理对职业教育人才的歧视性政策。

 3.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实施部省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加快一流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抓好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2020—2024 年)落实,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形成与我省创新发展格局、产业发展导向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双万”计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4.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落实各学段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设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牵头研制出台长三角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成立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教材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科专家指导组。推进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扎实推进“五大行动”实验区遴选和高校分类评价。定期开展教学成果奖评选,加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遴选一批省级“教坛新星”。配齐配强各学科教研员。

 5.加快发展智慧教育。完善全省统一的教育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推进教育行业新基建建设,实现教育“云网端”一体化,加快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丰富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智慧教育系统应用,精准分析学情,开展个性化教学,打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学习新模式。提升优化省资源应用平台功能,加快建成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推进长三角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持续推进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建设。面向教育领域核心治理场景,推进一端统管,加快业务系统的架构治理和数据共享,推动高频教育服务事项“掌上办”。

 (三)实施体教融合行动。

 1.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 节体育课,不得挤占体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1 至 2 项运动技能,推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推进体育锻炼家校共育,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校外体育活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各 1 小时。

 2.完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完善校内比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省、市、县、校四级体育赛事体系。创建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积极推广冰雪运动。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打通教育和体育系统赛事互认通道。组织优秀体育运动员进校园。

 3.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常态化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抓好青少年肥胖、近视防控,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到 2023 年,力争实现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 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 1 个百分点以上。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

 4.加大学校体育保障力度。实施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配齐配强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建设一批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基地,组织开展体育教师轮训。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

 件基本标准,积极破解城区学校体育场地“用地难”问题,提升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达标水平,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

 (四)实施美育熏陶行动。

 1.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推广面向全体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教育。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成立省级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育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室,打造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建设一批具有安徽特色的美育课程。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和艺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展演机制,每三年分别举办一次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各地各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艺术展演或艺术专项展示,鼓励举办跨校、跨区域艺术展演交流活动。举办全省中学生戏剧节、职教校企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电影节等活动,推动高雅艺术、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校园。开展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

 等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艺术展馆、观看艺术展演。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等教育阶段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 2 个学分方能毕业。

 3.提高学校美育保障水平。实施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全科教师和兼职教师培养。建立美育薄弱学校帮扶机制,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加快配齐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器材,鼓励高校与所在地政府共建共享艺术场馆。

 (五)实施劳动促进行动。

 1.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和挪用劳动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时间。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形成大中小学衔接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建设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资源包,组织编写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组织职业院校编写专题读本,指导高校开发创新创业专题读本。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

 划,注重课程教学实效,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体验。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2.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 至 2 项生活技能,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制定劳动公约、劳动清单,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开放实践场所。

 3.培育劳动文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每年 5 月第 2 周设为全省“学生劳动教育...

篇五:学校智育工作实施方案

五育并举工作实施方案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

  五育并举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精神,坚持“教育• 学习• 休息•预防”相结合,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要求,促进学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落地生根,结合学校实际和时代要求,我校特制定此项工作实施方案。

 二、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XX 三、各部门职责任务 1 .语文组: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相融合 各班的语文老师,精心设计了课程实施方案。主要内容有巩固旧知,阅读积累,写作练习等教学内容开展居家学习。结合我校国学工作坊开展古诗词背诵,经典诵读学习活动,积累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相

 融合。与书法学科相融合,每日进行硬笔书法练习,争取让学生写一手工整、漂亮的硬笔字。综合实践作业围绕疫情展开,例如:写防疫英雄的故事;结合全国人民共战疫情的大环境,搜集感人故事,写写身边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讲好中国故事;从武汉肺炎事件中思考:人应该怎样与大自然相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等。在居家学习生活中,阅读将成为学生们的好伙伴。语文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各类书籍,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2 .数学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各班数学老师,围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拓展其思维能力进行课程实施方案。主要目标是每日口算练习,争取让学生扎实口计算基本功;以单元为整体,进行系统性复习,落实基础;综合实践活动,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每位数学老师结合优秀的作业资源,进行旧知巩固,设计每周的学习单,夯实基础知识。综合实践作业形式多样与的疫情相结合,例如:新闻时事,针对疫情期间各方面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防控疫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出门一定要戴口罩!目前,很多的叔叔、阿姨,正在加班,全力生产口罩。想一想:1 亿个一次性口罩,平铺开,面积约有多大? 3 .科任组:特色设计彰显学科特点 本组结合了英语、科学、体育、美育、劳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各学科教师各显神通,彰显自己本学科的特点,让学生们的延长假期变得丰富、有趣、健康。英语作为主科除了基础知识的巩固,课外阅读,每日推荐等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科学学科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科学探索,发

 现其中的奥秘;美育带领学生开启艺术之旅,结合了音乐鉴赏,唱响红歌,舞蹈跳起来,美术技能等活动,学生陶冶轻松,放松心情;体育一运动小达人,教师设计出适合学生每天室内外锻炼的项目,学生即安全又健康的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设计了“国家大事我知道”的综合实践作业。让学生关心疫情,做好防控。

 4 .小手拉大手活动:

 落实小手拉大手活动,将学校学习的优秀做法、品质带到家庭,与家长分享,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好花红中心小学每位教师,要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聪明的智慧,为学生们制定出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课程实施方案。每位教师心系学生们的学习,关心学生们的生活,让每位学生学习期间都能有所收获,一个也不落下,共同进步!

 XXXXXX 20x 年 X 月 X 日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 “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道德教育、理

 想教育。

 一、各营教育,各显神通,让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养成好习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

 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一一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行,并指导学生写调杏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

 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五育”在社会主义人才素质的形成中构成一个整体,互相融合,交相辉映。德育需要智育等的支持,同时德育又对其他四育有极强的融入渗透作用,因此,德育工作成了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

 二、志当存高远,理想教育对于学生很重要。

 一个人如果有远大的理想,那么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学生一旦树立了远大而坚定的志向,就会专心致志,集中精力认真学习和实践,苦练基本功,就能取得成功。中学生对社会、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富有远大的理想,且能把学习和理想联系起来。他们已经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但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好高督远,遇到困难就灰心的毛病,不能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有的学生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上进心;有的学生目标过大而不切合实际。理想和现实之间有很大的出入,学习一旦受挫,就认为“时不我与”,远大的抱负日渐消沉,从而一蹶不起。因此,在对

 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树立切合实际且稳定持久的志向,克服学生的惰性心理和易变的性格吧,避免“长立志”,使每个学生都“立志长”。

 三、加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进行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未来也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未来世纪我国经济能否有一个大的发展,精神文明能否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关键取决于我国是否能积蓄起巨大的潜能来保持快速发展,而这个潜能就是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优良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现在的中学生是我国未来世纪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因此,积蓄潜能的过程就是对中学生的培育过程,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我们必须吸取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既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又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要从加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做好奠基性工作,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政治坚定,品德优良,技术过硬的合格接班人。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之中,他们热情奔放、精力充沛、善于思考、求知欲强,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一定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但是正因为年轻、好奇,对有些事物还缺乏科学的鉴别和分析能力,一些不良的

 影响会冲击青年学生的意志和行动,导致形成一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相吻合的言行。目前,在一部分中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厌学。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和压力,不思进取,厌学情绪严重,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是价值观念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受社会集体的束缚,个人主义泛滥:三是贪图享乐,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严重;四是急功近利,实用主义。这些都从反面说明了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尤为重要。

 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谯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德育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生欲成才,得先成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学校德育教育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未来公民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才能称之谓人才。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绝对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我们要发展经济、发展科技,这都不为过,然血如果我们的一切发展都以道德的流失为代价,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社会在呼唤德育,学校在呼唤德育,孩子在呼唤德育,德育不能只是做做样子,不能只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了。我们只有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才能真正唤醒孩子的美好心灵。德育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这对于培养青少年具有爱国的情感、志向和报效祖国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德育渗透,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要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充分利用素质教育

 的主阵地一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一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中国梦”的灌输。

 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要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要求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和学生年龄特点,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地理教师可通过组织学习祖国美好河山、江河湖泊、矿藏资源等内容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人生观;计算机专业课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教学生健康上网、上健康网,绝不成天沉迷于虚无漂渺的网络世界;数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问题一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思想品德育课要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

 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加强法制教育,从小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意识。

 美术学科中渗透德育艺术的多角度性、多层次性和多色调性非常重要。教师应在教学中从挖掘学生心灵美的因素出发,借助教学内容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的美育材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感染和熏陶。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生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可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尤其是历史教学,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我们应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如:(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迪“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

篇六:学校智育工作实施方案

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

  根据省委关于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以下简称“五大行动”)的部署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更加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树立,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升。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基本形成,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明显强化。教育生态进一步优化,“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管理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基本形成,为建成教育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到 2035 年,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更加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全面树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教育生态更加优良,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德育铸魂行动。

 1.实施基因传承工程。进一步推进特色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教育,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育实效。常态化开展以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加强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教育实践场所建设,充分用好资源,讲好故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赓续血脉。

 2.增强中小学德育实效。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德育教育活动。开齐开足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组织开发覆盖中小学各年级的优质教学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加强基本礼仪、基本规则、基本要求等教育。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基本标准,鼓励学校建设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建设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旗下的讲话”、入学入队入团仪式、主题班会等开展德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统筹校内外德育资源,发挥相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鼓励广大“五老”人员参与和指导青少年德育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学生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管理信息化、服务一体化机制。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深化“三全育人”综合试点省建设。落实好“八个相统一”要求,继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实施特色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实施高校思想工作能力提升计划,打造 100 节“精彩一课”。加强高校学院、理论学科建设,创建理论学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持续推进“英模·大师进课堂”活动。加强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成立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完善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加强推广应用,实现高校全覆盖。

 4.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备课、教学、培训一体化机制建设。发挥高校学院辐射作用,建设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同城联盟。建立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科研机制,依托学校等建立大中小学德育发展研究中心。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活动。

 5.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开足开好心理健康课程,研制全省大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成立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依托高校建立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形成高质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体系。分批分期建设省、市、县(含市、区,下同)、校四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系统,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做细做实日常预警防控。强化医教协同、家校协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快速处理反应机制。

 6.建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到 2022 年底前,按规定配齐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完善编制保障,核定或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加强思政课教师等德育骨干培训,提升专业化能力。机制化遴选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常态化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思政理论课教学展示比赛。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高素质教师担任班主任;完善班主任激励机制,将班主任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提高班主任待遇。建设一批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定期遴选一批省级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年度十佳班主任。建立健全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

 (二)实施智育提质行动。

 1.推进基础教育减负增效。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制定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指导意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实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行动计划,落实“零起点”教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出台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举办各学段各学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

 理”。进一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2021 年秋季学期确保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实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中小学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规范培训机构服务行为,强化常态运营监管。

 2.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施部省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建设共同行动。深化教育教学,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建立职业院校省级规划教材目录制度,打造精品教材。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新兴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鼓励学校开设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推动高校建设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清理对职业教育人才的歧视性政策。

 3.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实施部省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加快一流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抓好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落实,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形成与我省创新发展格局、产业发展导向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双万”计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4.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落实各学段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设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牵头研制出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成立课程专家咨询委员会、教材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科专家指导组。推进高中阶段招生制度和高考综合。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扎实推进“五大行动”实验区遴选和高校分类评价。定期开展

 教学成果奖评选,加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遴选一批省级“教坛新星”。配齐配强各学科教研员。

 5.加快发展智慧教育。完善全省统一的教育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推进教育行业新基建建设,实现教育“云网端”一体化,加快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丰富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智慧教育系统应用,精准分析学情,开展个性化教学,打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学习新模式。提升优化省资源应用平台功能,加快建成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推进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持续推进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建设。面向教育领域核心治理场景,推进一端统管,加快业务系统的架构治理和数据共享,推动高频教育服务事项“掌上办”。

 (三)实施体教融合行动。

 1.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 1 节体育课,不得挤占体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 1 至 2 项运动技能,推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推进体育锻炼家校共育,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校外体育活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各 1 小时。

 2.完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完善校内比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省、市、县、校四级体育赛事体系。创建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积极推广冰雪运动。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纳入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打通教育和体育系统赛事互认通道。组织优秀体育运动员进校园。

 3.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常态化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抓好青少年肥胖、近视防控,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到 2023 年,力争实现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 2018 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 1 个百分点以上。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

 4.加大学校体育保障力度。实施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配齐配强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建设一批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基地,组织开展体育教师轮训。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积极破解城区学校体育场地“用地难”问题,提升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达标水平,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

 (四)实施美育熏陶行动。

 1.深化美育教学。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推广面向全体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教育。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成立省级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育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

 室,打造一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美育课程。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教学和艺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展演机制,每三年分别举办一次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各地各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艺术展演或艺术专项展示,鼓励举办跨校、跨区域艺术展演交流活动。举办全省中学生戏剧节、职教校企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电影节等活动,推动高雅艺术、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校园。开展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艺术展馆、观看艺术展演。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等教育阶段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 2 个学分方能毕业。

 3.提高学校美育保障水平。实施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全科教师和兼职教师培养。建立美育薄弱学校帮扶机制,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加快配齐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器材,鼓励高校与所在地政府共建共享艺术场馆。

 (五)实施劳动促进行动。

 1.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和挪用劳动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时间。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形成大中小学衔接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建设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资源包,组织编写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组织职业院校编写专题读

 本,指导高校开发创新创业专题读本。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注重课程教学实效,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体验。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2.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 1 至 2 项生活技能,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制定劳动公约、劳动清单,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引导学生形成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开放实践场所。

 3.培育劳动文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每年 5 月第 2 周设为全省“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专题劳动实践,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组织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进校园。开展劳动技能和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遴选发布劳动教育先进典型案例。

 4.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加快实现县级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