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10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 信息技术 浅谈 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10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 2019年3月董晓华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农业、医学界、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10篇,供大家参考。

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10篇

篇一: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

19 年 3 月 董晓华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农业、医学界、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诸多领域。与时俱进的教育自然不能“落伍”了,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需要教学理念的改进作为支撑,而信息技术功能的应用则是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的具体化操作。因此,本文就创新教学理念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功能这两大方面来对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作出简要探讨。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100现今的时代是发展迅猛的时代,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其中变化发展最快的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今的社会被称为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互联网+”提出之后,信息技术更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育活动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作出不断变革的,它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也为时代的发展提供动力。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要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从而建构起基于网络教学环境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式。信息技术的革新性与教育的改革性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特性条件。一、创新教学理念,为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提供理念基础意识为实践活动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一个好的意识能够为实践活动提供巨大的帮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方式的选择。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教师更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意识而不能落后于时代,只有跟紧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讲为主,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和刷题的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了“会做题”的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综合长远的发展。而将信息技术带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其辅之以教学,这将会让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相比,在课堂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更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树立信息化的教学理念和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这样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功能,让课堂教学更高效信息技术在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走进课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各项功能的应用都十分便捷。传统的多媒体技术主要是指通过投影仪与电脑的连接,将课件通过放映的方式投放到幕布上,将知识展现给学生。教师在课前将要在课堂上教授的教学内容做成课件,并可以对课件进行精美的设计,做到既不缺乏知识又不枯燥无味。现如今的多媒体技术主要指通过一体机,俗称白板或者手机制作并播放课件,目前笔者所在学校运用最广的就是希沃白板软件。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知识更直观、更形象、更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应的知识。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感觉很枯燥的语法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白板中的趣味分类或者小组竞争游戏让学生在娱中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对知识点的掌握更扎实。在对数学几何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利用白板中的学科工具,直接现场画图,甚至可以利用其三维功能把立体图形展开,这样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图形,也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的方式便不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由于想象不出图形而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步伐,有助于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网络技术也能对课堂教学起巨大的作用。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让人真正做到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天下事,并且就算学生生病在家也能同步课堂。例如,通过一些搜索引擎,能够让学生学到教师因教学条件有限而无法教授的东西,也能为学生补充相应的课外知识,从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比如,在物理和化学这样侧重于实验的课堂上,往往会由于教学条件有限而不能将教材上所有涉及的实验都带领学生实地操作一下,这时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搜索相应的实验教学视频放给学生看,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验操作和学习相关知识。再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搜寻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图片或者纪录片放给学生看,这样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那段历史,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正确的认识。再者,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及相应功能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中。三、结束语在创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功能,能够让信息技术融入课堂,以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这样能够让教学内容更直观、更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从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信息技术具有革新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更好更长远地融合,以期达到效用最大化。参考文献:[1] 许 瑞.浅析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6).[2] 孟雨舒.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9).(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金东方初级中学 443000)资源拓展100万方数据

篇二: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

2018年第12期教 学 研 讨针对这些分层目标,教师提前针对性地设计出选择性任务加入终端备课,但最终发送给学生的任务则由实际课堂的生成效果进行推送,真正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和历史教育两个方面都获得成就感 , 培养信息素养和历史学科素养。如:课例中(图 3)针对商鞅变法的影响,分别设计从点到线的任务单,点即从短时段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线则分为中时段上看到商鞅变法对当时乃至百年整个格局的影响以及长时段上商鞅变法对整个封建社会千年变局的影响。根据学生不同组别在课堂中生成,灵活地发布符合层次的任务。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融合实践论探——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说起◎ ◎ 龚荣勇◎◎◎◎◎◎深圳外国语学校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称为“智慧课堂”。近年来智慧课堂的理论和实操在国外发展较快,常表现为智能性教学环境、智能 APP 客户端的建设与运用。我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强化教育信息化对于教学的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的要求。智慧课堂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方式变革,使课堂更加高效,培养学生的学科信息化素养。智慧课堂的实现离不开深度融合,总体而言要能达到“四化”,即教学程序灵活化、师生角色多样化、教学评价综合化、教学定位人性化。本人就历史学科而言,以所执教《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为例(下文简称课例),基于学科性并结合其他课例,从四个方面谈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一、教学程序灵活化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下,课堂程序更为灵活。课堂按空间上分为在校和在线部分。在线部分主要是学生通过终端 APP 搜集史料、自主学习、问题探讨、同伴互助。如:课例中(如图 1),教师课前通过终端布置任务单:“东周为何分为春秋和战国?”学生通过终端从各个角度分组搜集史料,对已有的史料通过线上组内协作、组内竞争、组内互助的方式进行解读,得出关于任务的不同层次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层次,制定难度具有差异性的分层教学目标,包括基础性目标、变式性目标和拓展深层次目标,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客户端资料库与知网等知识学术网站关联)。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终端:丰富的史料库分组收集组内协作组内竞争组内互助层次一层次二层次三层次四差异存在下的教学目标制定基础性目标变式性目标拓展性目标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层次一层次二层次三层次四差异存在下的教学目标制定图1

 差异性目标制定

 2018年第12期 50教 学 研 讨二、师生角色多样化师生角色多样化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即类似于“角色扮演”。运用多媒体、VR、AR 等技术呈现出当下无法观察到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和具体的历史现象,并构建探究,为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提供逼真的历史学习材料和高仿真的情境。这种特定的情境探究,有利于学生感触离当下较远的史前时期历史。如在讲述“元谋人”时,老师可扮演考古指导者角色,学生则扮演发现者角色,动感地呈现出考古的景象,并利用 VR 技术呈现考古现场挖掘出的元谋人牙齿 3D 模拟结构图,设置“元谋人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么?”这一问题探究。以下截取 VR 建模情境教学片段 :20 世纪 60 年代,在科学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 C14 同位素测定元谋人大致距今 170 万年[1] 。80 年代地层学说不断发展,每一地层所含物质产生时间大体差距为 0 到 70 万年。元谋人牙齿化石发现于 B 地层(如图 2),在 B 地层中挖掘的植物和动物化石年限不超过 73 万年,那么元谋人是在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么?图2

 地层化石 [2]本课结合信息技术,通过师生配合,角色扮演,建构探究的结论是:元谋人的产生不超过73万年,但是否是最早的古人类还需等待新的考古发现。通过信息化技术建模技术、VR 技术,让教师和学生扮演这不同的角色,明确考古学科可以验证和推进历史研究,利于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达到将课堂中静态繁琐的知识动态化呈现,感悟学科魅力。再如讲授丝绸之路时,可借助动态地球信息技术模拟路线和敦煌窟,教师可作为导游,学生作为鉴赏家等感悟中华文明,理解当下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存智慧,树立家国情怀。

 另一方面,多样化则体现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交互协作。即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生和教师在交互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课例中商鞅变法的影响时,课前每个学生可以借助终端进行自助性学习,从不同角度搜集不同的材料,之后利用收集的史料通过网络协作完成程序性学习。程序性学习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与组内的其它成员协商、解决问题,还可以做到探究小组不固定,全班的同学之间,都有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在终端的实时调配之下,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及时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或一对小组、小组对小组的集体讨论,并进行点赞点评。教师可以是引领者、倾听者、评价者、小组成员。学生也可以是引领者、倾听者、评价者、不同小组的不同成员,这既是一个交互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最终得出的探究性成果既包含多个角度又包含多个维度。图3

 交互协作过程三、教学评价综合化以往教学评价多体现课内授课和考试。这种评价方式的结果较为片面,不能较为全面地去评价课堂。信息化手段下,则评价可贯穿课前、课中、课后 , 使得评价成为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动态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的素养。在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涉及到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史料实证[3] ,史料实证的过程大致有四大步骤即搜集史料(课前)—辨析史料(小组合作)—考证史料(合作探究)—运用史料(得出结论)。因此,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其实贯穿着综合评价。首先,课前通过终端获取材料,完成第一步。之后,在课堂中,通过信息平台中的探究活动,对课前搜集到资料进行辨别和考证,形成数据。学生各组之间进行评价和点赞,教师进行总结。因此,在课堂中不仅有教师针对性的评价,而且能较为客观和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得探究的过程也

 51 2018年第12期教 学 研 讨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例如课例中,通过商鞅三次与孝公对话,与杜贽争论,徒木立信等情境环节,利用平台布置商鞅是怎样一个人?这一环节。学生根据课中情境,形成认识,对商鞅进行多元评价,认识到改革智慧同样也是生活智慧,做到知人论世。再如评价商鞅变法影响时,运用史料,树立唯物史观,根据自己所得的史料去评价商鞅,评价其它小组对商鞅的评价,评价所在小组对商鞅的评价,形成一个互为的过程,在无形中树立起了学生的唯物史观,实现了“做中学”。再者,学生课后将课程学习的感悟分享至终端。终端通过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形成直观的数据,实现了对学生课程掌握情况的分析,有利于老师精确把握学情,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时互动,利于对整节课进行综合评价。教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生成,也可较为直观的了解课堂设计的不足,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分层教学目标。四、教学定位“人”性化迄今为止,不少教师在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从图 4 可见不少教师认为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历史课堂仅仅是一种时尚,认为只要在历史课堂上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就是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这些看法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缺乏实质性认识,将信息与课程融合的“融”割裂开了,忽视了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中的积极主动性。图4

 对信息技术融合的看法 [4]在信息技术融合课程中,“融”字当头,“人”是主体。深度融合,用化学专业语言来形容就是“酶化”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解决的是从“便捷性”到“变革性”的过程。即融合不是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进行功能上的叠加,或只关注信息技术本身的的呈现效果,而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课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教师则是融合的执行者,通过基于学科特性的的组织设计,使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五大要素呈现出一种新的关系结构。之后,发挥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培养责任意识,使学生成为融合的受益者,形成基于信息化素养而形成的个人气质和团体协作和集体意识,做到运用历史知识去获取生活和生存智慧。如:讲授课例时,利用平台建构从商鞅三次会面孝公到与杜挚争论,再到徒木立信的情境,通过终端提问“通过以上情景,你认为商鞅是怎样一个人?”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商鞅变法的艰难和改革家身上所具有的品质,教会学生学习历史要知人论世,同时理解改革家的智慧也是学生在生活中的智慧,如善于沟通,学会变通等。之后,再展示终端中课前学生从《商君书》搜集到的酷刑词汇频率的统计图,通过探讨得出商鞅刑法残酷的特征,进而得知商鞅性格又有残酷的一面。最后从商鞅死于自己制定的刑法得出商鞅又是较为公平的一个人的认知。由此运用信息化手段,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商鞅,这个过程实现了人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凸显出了学科融合对人的培养。再者,整节课利用终端创设情境 ( 呈现史料 ) →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思路,以战国变局—商鞅变法—大局之变为明线。以战国时期国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时代和国情进行改革才能赢得历史的青睐为暗线。这样的教学既可以通过情境带领学生在历史氛围中探究历史,又可以发挥学生理性思维,培养从史料中提取多样信息的能力,树立实证意识,利于培养家国情怀,实现了将信息化素养、信息化手段和“人”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注释】[1] 教育部:《中国历史》(七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年,第 2 页。[2](美)马克·布坎南著,李晰皆译:《隐藏的逻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年,第 133 页。[3]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年,第 5 页。[4] 数据来自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讨活动调查。

篇三: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

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体会 摘 要:

 科技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 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2000 年 10 月, 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

 “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 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依据此要求, 我尝试着将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 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其优势和不足。

  一、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 是指将历史有机地与信息技术的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 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 使其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优势是:

  1. 丰富了课程资源, 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相结合, 使课程资源发生了变化。

 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和丰富性, 它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程资源, 使课程资源不再是单一的书籍、 教材, 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 加大了课堂密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 提高了课堂效率。

  2. 有利于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情趣的最佳途径, 是再现课堂生命活力的有效办法。

 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习者的思维兴奋点, 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 也带来了课程实施的变革, 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削弱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体现出来。

 教师上课之前, 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 对课堂教学中用到的各种资源进行整理, 设计出教学环节, 并在每个环节提出探究主题。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等, 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除了可以向教师请教外, 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到互联网上搜寻所需内容,最终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达到学习目标, 完成研究任务。

 这样的整合课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科技时代的发展, 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整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在学习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课堂要求, 学生能够将网络上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 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整理的能力。

  总之, 信息技术的方便、 快捷、 信息量大、 资源共享等特点, 能

 够满足历史包罗万象的课程需求, 使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整合发挥优势。

  二、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但我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迄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体现为:

  1. 缺乏系统性

 为了整合, 把一大堆文字从课本搬到了屏幕上, 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大量素材罗列在一起, 提供给学生。

 这样整合的内容往往无层次性、 系统性、 针对性, 甚至会受到负面影响。

  2. 师生互动难以实现

 信息技术与历史整合课, 要求教师除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 将课内外知识融为一体, 制作符合自己上课思路的多媒体课件。

 由于历史知识的匮乏, 很多整合课是专业教师帮助设计的, 很难应付课堂中出现的突发情况。

  3. 分层教学不易体现

 预设好的整合软件, 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同样的网络环境下学习, 无法实现分层教学。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 往往只考虑学生对多媒体的运用, 对历史课知识的掌握, 大部分同学的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 没有照顾到部分优秀生和部分学困生, 致使优秀生 “吃不饱”, 能力差的学生“吃不了”, 信息搜集、 判断和处理能力差的学生“吃不好”。

  4. 不利于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课以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技能为主。

 教师在传统课堂上创

 设出学习情境, 提出探究主题。

 而整合课, 学生每人一机, 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 根据教师预设的问题浏览网页。

 这样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 不利于课堂知识点的生成。

  以上是我的一点实践体会。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 扬长避短, 克服整合过程中的不足,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提高历史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四: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融合课教案

  学校 名称 滦县第四中学 课例 名称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师姓名 李占勇 学段 学科 八年级历史 教材版本 部编版 2017 章节 第 19 课 年级 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能力 与 方法 通过发动学生对本地的衣食住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展示调查成果,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能够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成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发展的全面认识。

 学情分析 基于这一课的受教学生均为 2000 年以后出生的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处于“零基础”,我备课特别注重引导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改革开放知识的复习回顾;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教学要以情动人;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交互式电子白板、新媒体微信等

  2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教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电子相册)

 新媒体准备:通过电子相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40 年的成果。

 (播放交响乐《红旗颂》)在学生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又不失时机的“煽情”实现了对学生的情感引领。“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继而进行现场采访“在大家欣赏照片的同时,是什么事件成为了人们幸福生活的转折点呢? 导出课题: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设疑自探

 【翻转课堂 】

 1.视频连线(生于 50年代的爷爷)

 2.微信谈论(和 70、80年的父母亲沟通了解)

 3.合作讨论(00 后学生的大讨论 三、 解疑合探

 【衣 】

 —— 看一看 【激趣导入】

 1.自主学习(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比比谁学的好)

  2.质疑 欣赏照片点燃爱国热情,增强生活的幸福指数感。也更加懂得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什么事件成为了人们幸福生活的转折点呢?

 3 回顾知识第 9 课

 4.得出结论

 5.理解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后》

 【 设疑自探】

 】

 (群学)

 1.通过到媒体影音资料,和视频连线采访了解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状况。

 (群学)

 2.通过和 70、80 年代的父母亲沟通了解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生活的状况。

 3.得出结论: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表现在:衣食住行通信等 5 个大方面。

 预设课前安排给学生 4 分钟讨论时间时间,让其点燃看相册兴奋点

 然后总结出所自学到 的 知识,进而通过小组内的集体消 化 磨合,进行展示。鼓励学生是站在讲台上说、走到黑板前写、敢到同学中去演,只要学生能够将所自学

  3 通过图片等引领学生回到40 年前的历史长河中触摸历史,真切的感受当时的社会生活。

 1.多媒体展示大量学生与教师共同上传的家庭照片,拉近师生的关系同时, 2.从照片中也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每个时代人们衣着的不同。

 3.并利用多媒体现场演示画图让学生动手圈画出改革开放前后不同时期的服装。

 【食 】

 —— 尝一尝 1.模拟 CCTV 热门栏目《回家吃饭》点燃课堂氛 2.谈谈吃窝头的感受 3.买东西情景表演(粮票、肉票使用)

 【住 】

 —— 搜一搜 在无法复原改革开放前的居民建筑时发挥网络的作用,开放网络学生进行关于“改革开放前后居住”的引擎搜索。

 【 解疑合探 】

  (独学)

 到

  年,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1.衣:改革开放前:我们服装穿着的样式是

 改革开放后:服装样式有何变化

  (群学)

 衣:灰蓝色的海洋——时尚多彩

 (独学)

 2、食:

 :改革开放前:我们吃的状况如何

 改革开放后:吃的有何变化

  (群学)

 认识粮票、油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食:单调匮乏——营养丰富、绿色健康

  3、住:改革开放前:我们住的状况如何

 改革开发后:我们住的状知识掌握住,并正确的展示出来就是收到了教学效果。

  发挥多媒体优势,进行图片展示,破解知识的枯 燥 乏味。

  游 戏 激趣, 游戏中感受变化,总结知识

  4

  【行 】

 —— 画一画 教师利用 绘本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交通出行方面有何变化进行直观演示,从而在我引出热点问题,交通拥堵。在交通拥堵上支高招,通过不同班级代表的视频连线,引导全班同学热情讨论。

 现场采访——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学习成果展示】

 】

 信息技术的支撑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

 利用电子课本、实现了兵教兵。是最大发化的发挥了多媒体与学科融合作用。

 况(群学)

 有何变化

  蜗居——舒适宽敞

  4、行:目前我们的出行现状如何

  ★城市交通快速发展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但城市交通堵塞不容忽视,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北京市区交通繁忙时间每小时机动车流量超过 4000 辆以上的路口有 98 个,超过 1 万辆以上的路口有 52 个,市区主要干道负荷度已达到 90%。到底快速发展汽车行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如何解决? 现场采访——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群学)

  合探收获1:改革开放带来了哪些社会变迁

 合探收获2:会列举改革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实例

 设 计 了 一星题、和更具 难 度 的二星题。要求 B、C 类学 生 进 一步 落 实 基础知识,然后 A 类同学 进 行 点评,达到对知 识 的 运用 表 达 能力 。

  学 以 致用,课堂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潮。

  通过多媒体 的 使用,实现兵教兵,生生互动学知识

  5 四、质疑再探

 合作探究、展示分工 题目 组别

 点评 非 展 示 同学 合作探究:1 2 组 4组

 板 书

 前 黑板 1组 讨 论 完 毕后 后:

 B、C 类同学 进 一 步落 实 基 础知识,A 类同 学 准 备点评、拓展( 作 答 是否全面、书写情况、并介绍思路、方法)

 合作探究:2 3 组、 5 组

 板 书

 后 黑板 6组

 1992 年邓小平那方讲话之时特别强调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重要性。在这个国际大融合的列车时代,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坚持好四项基本原则,所以,结合九年级政治与历史综合学科的特点,将四线项基本原则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呈现。也正是用微视频的方法跟学生实现交流,思想碰撞。

  【 质疑再探】

 】

 合作探究、展示分工 题目 组别

 点评 非 展 示 同学 合作探究:1 2 组 4组

 板 书

 前 黑板 1组 讨 论 完 毕后 后:

 B、C 类同学 进 一 步落 实 基 础知识,A 类同 学 准 备点评、拓展( 作 答 是否全面、书写情况、并介绍思路、方法)

 合作探究:2 3 组、 5 组

 板 书

 后 黑板 6组

  ★★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越是在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之时越应该不忘初心,坚持好四项基本原则

  绘本演示(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比比谁学的好,画的全!)

 “四项基本原则” 在本课教材和九年级政治课本中均涉及到该知识的运用,而这一理论记忆起来较为抽象,容易出错,通过该微视频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

 政 史 结合,直接中考

 正三观,明是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6

 五、展示成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媒体使用,实现兵教兵,生生互动。

  六. . 课堂小结

 师生与多媒体双双互动。教师利用覆盖功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有层次,有逻辑。学生利用白板书写绘画功能,总结展示思维导图。

  ——讨论 ——得出结论

  A 类学生正使用电子课本,利用双色笔带领 BC 类学生对知识在课本上对照认真梳理,为中考的开放型考试,学会使用课本起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单调

 多彩 食:

 匮乏

 健康 住:

 蜗居

 安居 行:

 单一

 多样 通讯:

  不便

  方便

  师生与多媒体双双互动。

 对知识形成脉络,层 次 分明,易于梳理记忆

 能 够 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 大 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

  7 七、 总结提 升

 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家是很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从我家到你家这一课与学生一起感受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从小家,到大家、国家,我们感受到,我的梦、中国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我们一起加油!

  宣誓言,做承诺

 结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小论文

  政策的胜利成果,增强爱国主 义 情感。

  8

 教 教 学 学 反 反 思 思 本节课以“家”字为主线索结合多媒体重新整合教材。从“我家”到“你家”让学生在几代人的身上感受变化,从“小家”到“大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媒体应用、疑探式教学法、分组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收集、整理、归纳各种信息资料的能力,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展示、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课堂体验:利用图片、文字、情景对话、视频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展现中国人民改革开放 40 年的奋斗历程,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应用案例 1、学生对四项基本原则内容容易记错,记混,死记硬背。

 通过微视频教学,生动的、直观的理解了四项内容,而且通过一幅简单、人人都会画的简笔画一下子就到了四项基本原则内容及精髓。

 2、在课下自主学习间隙,学生讨论完成“城市交通快速发展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但城市交通堵塞不容忽视,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到底快速发展汽车行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时,某生评论交通问题时出现了严重的个人情绪,错误的认识说国家交通行业发展落后,崇洋媚外。

  通过微视频的演示,从最初的交通工具行走,到自行车的出现,再到汽车的更新换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家庭轿车的便捷入户,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强大,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对社会主义的自豪感。

 总之,这一课的最大特点是突出了一个“比”字,整堂教学设计由始至终贯穿了比较法在内,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9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材版本:

 部编版(2017)

 学科学段:

 历史八年级 执教者姓名:

 李占勇 执教者单位:滦县第四中学

篇五: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

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17 年 3 月 14

 299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张 磊

 王法珍 山东省潍坊市育英学校,山东 潍坊 261000

  摘要:当前,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育界人士大多从内容、手段、形式上进行了论述。我们认为仅仅这些方面的改革是不完善的,要针对现状、提升高度、全面的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优点和负面问题。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是 CAI。

 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教学理念。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时俱进;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7)03-0299-01

 21 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当前,已经有众多的教育界人士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容、手段、形式上进行了论述。我认为仅仅这些方面的改革是不完善的。在这里我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家之言。

 1 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优点和负面问题

 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有其独到的优点,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不必担心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可以从光盘数据库中快速地查找所需的内容,而不必东寻西找。

 ☆可以方便地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

 ☆通过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地操作,可以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活动。

 我们也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但关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遇到障碍。

 ★不要忽略从本学科需求的角度出发来使用计算机,不要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 ,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

 ★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

 ★网络信息的复杂和良莠不齐,对学生特别是辨别能力尚弱的中小学生,会产生很强的“杀伤力”。

 ★网络的安全性。

 2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是 CAI

 现在,很多人总将 CAI 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起来,这是一种误区。CAI 仅仅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采用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使用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其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

 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学内容,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所以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当然,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 CAI 课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某种工具,所以“整合”也并不完全排斥 CAI。不过,整合过程中运用 CAI课件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 CAI 运用还是有所不同。

 3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教学理念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如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给自己定位呢?从内容、手段、方法这几个方面进行整合,尝试改革非常重要和必要,但如果在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结构并且重新定位自我的前提下再来实施,是不是更有成效呢?!传统理念下的教学系统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而在现代化的教学实践中,又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个要素不是孤立地、也不是简单地与其它要素并列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就是当前普遍的教学结构。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这种教学结构理念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只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而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在这种结构下,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老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信息技术将不再单纯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充分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自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又一位良师益友。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时刻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精神,为建立新的更具活力的教学结构和理念积极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理念,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夏京芳.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俪人:教师,2016(3):56.

篇六: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

谈历史课堂上的信息技术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谋道镇初级中学

 王福余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技术运用的时代和素质教育改革的年代。

 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强烈要求我们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 这无疑给历史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 多媒体具有生动、 形象、 感染力强, 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优势, 并打破时间、 空间的限制, 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获取知识、 掌握技能、 发展能力等。

 因此, 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 也是当前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其优势, 作用, 原则, 要求都将是一个永恒的探究课题。

  关键字:

 信息技术 素质教育 历史高效课堂

 优势

 作用

 原则

 要求

 一 信息技术在历史高效课堂中的优势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 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

 人们获取知识, 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 1/6, 单靠视觉, 只能记忆约 1/4, 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 则能记忆大约是 2/3。

 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改变了 传统教学“粉笔+黑板” 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集文本、 图形、 图像、 声音、 动画、视频于一体, 实现图文并茂, 视听同步, 甚至模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 以生动具体、 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 将浩瀚繁杂的历史知识一目了然的系统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 信息技术在历史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1 信息技术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内容枯燥繁杂可以说是中学历史课程的一大特点, 如何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并有趣, 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考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 即使学生参与活动也是很勉强的。

 而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例如:

 历史课堂教学中常常用一小段相关影视视频或某一历史人物塑像作为新课导入, 就可迅速让学生进入预定的情景, 同时产生探究下文的浓厚兴趣, 使整堂课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2 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想象力。

 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 使其穿越时空隧道, 在浩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穿梭自如, 融会贯通, 比如,在复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时, 历史教师往往会会把秦汉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 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 明末清初的八股取士制度, 近代的学堂教育制度等进行通篇知识展示设计, 同时配以形象图片辅以说明, 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穿越时空隧道, 系统进行知识的比较和记忆, 实现想象力, 分析比较力, 记忆力的综合提升。

 3 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信息的丰富资源, 不仅提供大量的资料, 同时也给学生创新思维的平台, 能让中学生在知识的归纳比较中进一步探究,创造性的提出新的观点和结论。

 譬如, 我们有的历史教师就把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 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 第三次国共合作统一这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知识用幻灯形式归纳, 在图文并茂的幻灯展示后, 试探性的提示台湾问题, 于是就有许多学生顺其自然的就想到了, 国共两党必将会有第四次合作的问题, 这种创新思维的诱导在多媒体教学中就比传统的说教表达来的更加自然。

  三 信息技术在历史高效课堂中的原则

 1 辅助性愿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 只能辅助教师的教, 辅助学生的学。

 用机器取代教师, 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 这种设计思想, 既违背了教学规律, 又违背了国情。

 对信息技术教学, 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 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以我校部分历史教师的导入视频课件为例, 情景效果虽好, 但由于太长, 往往使课堂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其实, 课件只起辅导教学的功能, 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

 2 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

 所谓合适, 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 所谓相宜, 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 什么时候不用呢? 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 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

 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 给学生更形象、 更直观的感官刺激, 通过历史视频或图片以提高学习兴趣; 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 如教师普通话不过关可用录音, 教师书法不够美可以用幻灯片; 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 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 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 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 实物时, 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

 总之, 是因需而用。

  3 适度与实效原则。

 适度即程度适当, 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

 实效即实际的效果, 我们设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其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不考虑这一点, 我们的设计就会出现偏差。

 例如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考虑了如何的精美, 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浪费了编制者大量宝贵时间。

 让课件变得简约、 实用,既是教学的需求, 也是减轻教师的劳动, 获得最佳效益的需要。

  四 信息技术在历史高效课堂中的要求。

 1 贯通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

 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中的文本教案相比较不是简单化了, 而是更加复杂化了, 比如,对于传统的文本教案, 教师只需要考虑具体内容的文字表述方式及文字布局; 而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 不仅有文字方面, 还有图形图像、 声音、 动画、 视频等因素的考虑, 还要考虑背景、 色调、 布局及整体设计等。

 所以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要求教师除了熟悉具体的教学内容之外, 还要具备一定的美术、 音乐、 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 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化成对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 或 “程序”。

 因此,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必须贯通教学设计的思想, 以避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黑板搬家”、

 “电灌”、“有肉不吃豆腐”、“血不溶于水” 等错误认识。

  2 科学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 重点考虑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 是涉及师生的活动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也是一个由教师、 学生、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与方法等众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综合考虑系统的各个因素。

 比如, 使用的文本要规范、 大小要适中、 色彩搭配要合理、 布局要整齐等; 使用的图形图像要适合主题、 吻合内容、 处理恰当; 使用的声音要真实生动、 自然流畅; 使用的视频画面要贴切主题、 表达主题、深化主题、 符合影视语言的规律; 使用的动画要实事求是、 为主题而动画, 而不是为动画而动画。

  3 依据学科特点, 创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形式。

 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而不是目的, 其关键在于根据具体学科内容做到恰当应用。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也不同。

 所以,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就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模式, 目前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标准模式可行。

 这就必须依据学科特点, 实现具体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挖掘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特点, 探究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创新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形式。

 目前的大部分课堂信息技术教学中, 基本都是一种模式:

 演示、 讲解。

 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更多的要注重操作和互动, 依据具体学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总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信息技术必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学科教学中, 必将成为 21 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作为新世纪的一名历史教师, 我们应当主动认识、 积极学习、 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并在教学中灵活、 合理地运用。

 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个性化和人文化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不断为学生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引导学生开放思维、 乐于创新,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 正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把握原则, 不断改进, 不断提高。

篇七: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

·教法研讨 ·200·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的深度融合研究

 邵军霞 甘肃省永靖中学,甘肃 临夏 731600

  摘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展现历史多彩的一面,使历史知识更加有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节情绪。这样,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课堂;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3-0200-01

 1 完善教学方式

 历史教师在授课中,应该适当运用信息技术,长期使用电子教案的历史教师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方式,避免学生长期接触电子教学,面对传统板书时无所适从。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备案,准备电子教案的同时准备传统板书,二者相结合,不仅容易理解历史知识内容,更容易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这种新旧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内容,从而全面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2 基于信息技术下历史教学对策分析

 2.1 运用信息技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打破时空界限,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面卷。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

 2.2 运用信息技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

 历史知识具有广博性特征,历史教材内容繁多、体系庞杂,历史课的信息容量大。那么如何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要求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呢?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在课前将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知识结构、历史地图、图片、录象等制作好,在讲授过程中适时展示出来。这无疑大大节省了讲解、板书、绘图的时间,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一个成功的信息技术软件胜过千言万语。利用信息技术技术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2.3 运用信息技术技术培养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他们能直观地感知历史时间的演进、地域空间的变迁、历史人物的活动、重大事件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演变。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时运转,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恰当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极大地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界限,有效地揭示了历史的变化发展过程,并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媒体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推动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4 运用信息技术技术创设历史场景,陶冶学生情操

 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初高中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青年过渡,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师应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技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

 2.5 运用信息技术技术转变师生观,拓展知识空间

 网络进入课堂,转变了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可以主动地探索未知空间,丰富自己的知识。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媒体教学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学生健康思想情操的培育者。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学生的地位由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作为一种工具、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日益突现其重要性,它以其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优越性不断地征服着我们每一位学生和老师。信息技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现代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的历史教学,实际上是有教无学,课堂沉闷,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体验,没有兴趣。所以创设适宜的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些都是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教学媒体。

 3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技术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缩短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优化历史教学过程。使师生双边交流更加充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锻练和提高。我们相信,随着计算机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使用,它会越来越发挥和体现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协同性,我们的历史教学会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王华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2):47-48. 批准号:LX[2017]GH025

篇八: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

22·10教学文萃 JIAOXUEWENCUI 79摘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助力中国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之一。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创设丰富教学环境,利用智慧教室平台课前诊断,掌握学情,以学定教,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和精准性;课堂中综合运用智慧教室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师生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立体化,高效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后推送任务,精准辅导,延伸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关键词: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核心素养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伴随学校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智慧教室的建设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学习认知工具和有效技术支持。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助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师教学工具、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工具、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深刻变革。在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营造新型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高级认知和高阶思维,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利用所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依托课堂中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评价数据,聚焦核心素养,开展智慧教室环境下高中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实践。通过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和组织学生互助学习,构建先生后师、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在合作学习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一、精准诊断:反馈学生预习情况,以学定教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的教师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技术需求,成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者。在课前,教师发挥学生学习的领路者作用,利用智慧教室平台推送微课学习视频、学习清单、学案导学和活动任务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供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掌握新知识并完成任务提交。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第一节《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的教学应用为例,在教学前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布置了预习学案,检测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根据系统统计的数据,发现学生在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个问题方面错误率较高。新航路开辟以前,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制约,人类的文明发展尚未超出地域的范围。14 世纪以来随着罗盘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进步、地圆学说的提出、绘制地图等地理知识的进步,使得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因此这些物质条件和技术的进步即生产力成为影响人类文明交往的主要因素。通过预习反馈,确定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时空背景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自主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起点,它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更快接受新知识,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利用学习分析系统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一定程度改变了以前学生预习难以监管和落实的状况。教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手段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等情况,提高学情分析能力。在教学中借助智慧教室平台的高效统计和数据诊断工具,教师可视化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平台数据诊断准确分析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以学定教,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提高了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性和精准性。二、多维互动:利用网络教室设备探究活动,生成课堂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历史课堂中教师综合运用智慧教室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优化教学内容的呈递方式和学生认知结构、活动结构,使学生从思维和活动等多层面上参与课堂互动,生成精彩,构建多维课堂。1.发挥电子白板优势,培育历史时空素养。历史具有过去式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复杂零散的史事置于特定时空框架中,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建构对史事的准确理解。教学中教师依托智慧课堂平台,引导学生根据某个活动主题,按时间顺序或空间分布整合史事,绘制历史进程图表或者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选取典型地图图片,教会学生识别历史地图,掌握读图基本方法,培养空间素养;借助时空轴准确理解事物的变迁、延续、发展,划分历史阶段,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以《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的教学应用为例,新航路的开辟过程初中已经有所涉及,如何不落俗套的了解新航路开辟的概况,笔者利用智慧教室电子白板设计了航海家探险和“世界地图”变化的联动活动。教师利用智慧教室互动系统事先做好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 郭建萍

 2022·10教学文萃 JIAOXUEWENCUI80分组准备,布置学习任务或者预习学案,课堂上运用随机挑人功能选择学生参与活动。学生直接上台“动手”,边画航海路线边演示航海家的航海时间、支持国、航线等,通过时间、空间、路径三个关键点初步形成对新航路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圈画地图和编制图表,树立明确的历史时空观,明确大国崛起的发展历程,理解海权的重要性。教师再展示一组世界地图,这些图片不仅表层信息丰富,而且蕴含着许多可挖掘的证史信息,折射出不同时代人们地理观念的变化、发展,乃至进步。通过学习可以生动地体现出人们认识世界的历史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关于地图证史的史学方法。2.人机互动,课堂探究,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在课中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白板功能和平板电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落实史料实证素养。以《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为例,在讲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个重点知识环节时,笔者设计了分组探究活动,通过一组问题设计:第一组图片,哪一幅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简要说明理由。仔细观察第二组图片资料,说说体现西欧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或价值观?这些在开辟中起怎样作用?教师把这些问题截屏发送到学生平板电脑,分组讨论完成后拍照提交。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我们了解到追求黄金是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原因,为什么当时欧洲人疯狂追求黄金呢?仅仅因为黄金价值高吗?为何之前并未如此狂热?在学生若有所思之际,进一步设置新的问题。通过情境创设和合作探究,学生意识到新航路的开辟绝非偶然,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还有一定的宗教根源和思想根源,且主客观条件已经完全具备。教师利用智慧教室平台创设情境,以“问题史料”模式组织学生研习史料,通过合理的设问将多个史料连接起来。充分恰当的史料运用,有助于学生借助史料认识历史问题,掌握史料解读的方法,强化史料实证素养,在思考中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恰如其分地嵌入史料,激发学生兴趣与思考,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和家国情怀。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逐步思考,层层推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参与度明显,用设计的问题把课堂串联了起来,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讨论。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学会搜集历史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渗透史料实证素养,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利用智慧平台系统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对课堂生成全面掌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3.绘制展示思维导图,动态生成课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的框架、建立宏观体系、理清重难点、拓展视角广度,改变历史学习的刻板方式,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老师可通过思维导图等工具,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学知识点,将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梳理,加深学生记忆。例如在学习《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等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这两个概念深度分析解读。笔者设计了“碰撞中—— — 连接世界”这样一个子目,配图举例,利用白板技术投影一组地图和文字史料,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然后发挥希沃白板思维导图功能,指导学生绘制“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思维导图。希沃白板的思维导图功能可以对概念显示或者隐藏,在每个概念后面可以自如增添图片和备注,对画面随意拖动,利于教师和学生学习使用。学生通过自主归纳整理,教师选择典型学生作品拍照提交,课堂展示交流,由学生互评作品,灵活直观。教师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亲自在白板上演示修改,生成课堂。教师引导启发,师生、生生互动,完成的思维导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逻辑架构清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智慧课堂的教学环境和信息技术为多维互动、动态生成课堂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会在形成结论后进行成果展示,学习过程可视化程度不够;教师不能有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过程情况,只能依据经验做出判断。借助智慧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平板电脑,教师走下讲台,一边授课一边深入到学生中去,可以随时反映学生的学习诉求,反馈问题,教与学变得更加机动自由灵活。教师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系统和平板电脑开展融合课,师生和生生交流互动的立体化,有助于构建高效历史课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活动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三、随堂检测:利用答题工具实时诊断,即时反馈学习情况信息技术融合课需要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下实施。硬件方面要有网络通畅的智慧教室,配置平板电脑、答题器等。软件设施上要根据教学需要购置教学软件,如安装希沃白板、木木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产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截屏、拍照和希沃白板的直播功能,将学生活动过程中的作业或作品利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拍照上传,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学生作业,便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利用智慧课堂的“习题发布”功能,向每位学生推送题目,也可以利用题包发送功能,限时完成课堂练习,学生完成后马上提交。教师实时监控学生做题情况,把握学生整体的掌握情况。课堂检测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借助平台的数据处理系统,及时反馈学生答题情况,检查学

 2022·10和道德品质,从而满足学生德育工作的教学要求。譬如,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以“念党的百年发展,塑我的人生道路”为主题,举办党史宣传活动。在该活动开展中,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要求学生在该主题之下,选择如下的宣传方向:1.尊重党的付出,明确人生道路,谈如何有效使用信息技术;2.明确党的理想,牢记党的使命,谈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技术;3.助力党的发展,强调学科学习,谈如何科学使用信息技术。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下,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对各种信息技术进行应用,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的查找相关资源,提升学生信息技术使用的规范性。同时,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对各种信息进行应用,学生本身还要借助信息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又能够间接地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具有正向引导的主题下,学生也能够更加客观、正确的看待信息技术在课程学习中的优势,自主地规避信息技术给课程学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完成网络道德的培育。而且相较于课堂教学活动而言,社会实践活动的创设也更加有利于其他育人工作主体的参与,比如学生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公益组织等,有效地提升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完成对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工作的效果。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思想、文化、意识等还会持续不断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当在课程教学中,意识到自身对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工作的价值,并在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原则、自由和责任意识并存原则、伦理与网络道德并重原则等的基础上,从学习环境构建、教师素质建设、学生主体地位、社会实践活动等层面采取工作的对策,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引导下,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真正体现出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课程体系中融入的价值。参考文献:[1]张美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20,41(6):120-124.[2]刘建伟. “互联网 +”背景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作用[J].中国新通信,2021,23(1):210-211.[3]易双全.新媒体环境下高级职业中学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21,28(4):137.[4]邹丹丹,王俊斐.校园欺凌事件的道德失范及德育重塑[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76-82.教学文萃 JIAOXUEWENCUI 81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查找知识盲点,分析解题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通过平台系统及时反馈可以适时调整课堂教学,或者确定下节课要补充的教学内容,为课后查缺补漏提供依据。个性化的错题本为学生后期进行矫正查缺补漏提供可靠依据。同时,教师利用数据及时表扬和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收获历史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四、课堂延伸:推送任务,查缺补漏,精准辅导为了巩固新知,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批注,系统会将笔记保存下来,或者制作微课推送给学生课后进行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复习,查缺补漏,巩固所学。教师向学生推送分层习题和学习资源,以供学生复习巩固。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和自学途径,...

篇九: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摘要:紧随信息时代的步伐,教育行业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明显地提上了日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了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历史教学的信息化,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更好地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本文主要研究了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深度融合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明显受到高度重视,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要引起对信息技术的强烈重视,努力推动教育理念的革新,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使得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能够达到深度融合,为实现我国的人才强国目标不懈努力。文中主要是研究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突破了利用信息技术来演示教学或是对图片进行播放这一层面,更重要的是把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作为推动历史学科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来进行。

 一、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遵循的原则 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要遵循教学大纲方向。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当中,老师要以

 教学大纲为方向,重视信息技术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合理有效地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才可以使得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达到深度融合。

 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要掌握学生接受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们的接受能力时常影响教学的进度,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老师就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为着眼点进行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范围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即使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也摆脱不了教材。因此,在实现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两者融合的过程中,就要适当把握住一个尺度,严格控制好一个范围。

 二、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的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 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进行融合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内容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它还是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学习的前提条件。如果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地设计和掌握教学内容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老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深化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它能够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得到高效提升。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优势,让历史教学实现现代化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在教学“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内容时,假设老师只用口头

 讲述课程,片面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承,这样局限于教材课本的讲课不能有效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要想使得这样的历史课堂生动有趣地开展,让学生们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印象深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形式。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如利用图表等的教学形式,为学生们展示三省六部制,接着让学生总结它的演变和历史影响;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播放相关的历史影片,让学生们能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历史学习当中来,让学生们在合适的时机谈一下观影感受,这样很自然地引出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这一所讲内容。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历史教学形式能够高效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致,还能够使得学生很快理解所学的历史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信息技术不但可以利用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利用他来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吧作业布置到软件当中,学生直接利用软件来说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然后提交作业,软件就会直接给出此次罪业的对错,传递给老师,如果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软件直接反馈给老师,老师利用软件进行远程教学,这样,相当于教师随时教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软件进行考试的改卷,成绩分析,答题分析等,这方面的应用,这样大大的缩短了教师改作业,和改试卷的时间,直接出来数据分析,老师一目了然,方便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和

 整体情况,老师再次上课也就有了侧重点,和侧重面,直击学生弱点,这样的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要使得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达到双向融合。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一节好质量的课,不仅仅是课堂当中老师讲授、学生学习,课后的复习巩固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网络背景下实现了课堂之外与课堂当中学生的融合,同时使得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达到了深度融合。例如,教学“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历史内容时,这一节历史事件繁杂,学生很难记住其中的历史事件。单纯的老师讲解,不能有效使得学生体会到当时的历史情况,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使得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达到有效融合,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对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凸显历史与德育的融合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身边可以利用很多资源来提高课堂质量,其中多媒体教学,是现在老师们利用率比较高也比较实用的一项,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创设合适的情景,展现事宜的形象,可以直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历史。达到,图文并茂,声画同步。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复杂的知识形象化,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在达到这些目的的同时,老师可以凸显延伸德育内容。达到历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当然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和效果,首先需要老师对教材,教学资源的熟

 练掌握。能够有针对,有目的的找到合适的资源,比如在《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课本对侵略者的凶残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场景再现,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通过视频再现请学生说说感受,和对现在中国实际情况的思考,从而对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开创未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四、结语 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适合教育发展的需要而被提上日程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历史学科成绩得到明显提高,还能够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坤.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70-7. [2]李卫东.基于名师网络工作室的中学历史教学融合浅探[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4(2):22-24.

篇十: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融合

学 ·文苑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即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的探究性模式来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及能力。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1]这更能充分展现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素养。随着时代进步,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是实现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2014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能够在网络资源、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有效的开展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历史是不能重演的,在传统课堂上诸多因素并不能把历史全貌展现给学生,而信息技术能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在上述理念下笔者提出“课前准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协作互动→展示成果→教师评价”的模式,现以笔者执教的人民版必修二活动与探究《图说中国手工业经济》为例进行说明。一、精心备课,创设历史情境孔子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节精彩的课堂源于精心的备课,虽说探究性课堂里学生是主角,但一节有魅力的探究课离不开老师的设计和组织。老师认真备课,才能把握好“预设”与“生成”,提高课堂的有效性。1.教学过程设想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正确认识政治、文化的钥匙。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有大量社会经济史料保存下来,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本课活动在学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的基础上,发掘有效史料,并设计了以“我在九中造文物”为主题的仿制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成为古代某个朝代的手工业者去制作一件作品,为探究活动课铺垫。2.学情分析当前学习者是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同时文物仿制能激发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感。3.准备过程(1)确定本次活动探究内容和分组情况。由老师提供若干选题,如陶瓷业、织造业、冶炼业等,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6-7 个人,指导学生充分讨论从而制定本小组的选题与分工制作。(2)阅读有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内容,收集历史图片、文献资料、构造图、录像等资料,辨别史料真伪,提取有效信息。(3)每组整理相关资料,形成4-5张PPT,并进行总结交流。(4)信息技术条件:网络教学环境、 “对分易”教学平台。其中“对分易”是一款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新一代教学平台,它只需关注其微信公众号,在手机或IPAD等移动端设备下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学。它功能强大,内容丰富,有如下功能:信息技术应用与历史探究性学习的融合— —以人民版必修二活动探究《图说中国手工业经济》为例杨丽 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32

 文苑· 教 学2019.06二、知行合一,追寻历史本真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建构的主要实施者。[2]因此,把信息技术与历史探究性学习结合有利于情境创设,提高学生收集史料、史料解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学科素养,综合体现在历史文物仿制品活动及成果汇报,做到“知”“行”合一。为此本节课设计了三个环节 — — “亮” “考” “帮”,让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环节一】亮闪闪 — —小组展示作品学生活动:四组选派代表利用视频、动画、PPT、图片等技术资源进行成果交流展示。教师活动:点评和肯定各小组的作品,并利用“对分易”平台中“投票”让同学们进行投票,选出“你最喜欢的小组”,并对该组进行颁奖。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发展的资料,区别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如影视剧、诗歌、 《说文解字》等资料,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史由证来”的实证意识。学生动手制作文物仿制品,使他们充分体会到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先进水平,感受手工业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认同感,提升学生设身处地理解历史问题的素养。同时设置颁奖环节,对学生的努力予以肯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环节二】考考你 — —各组讨论合作探究一:以 小组讨论形式对上述四个组进行归类并说明依据。学生活动:根据已有知识形成判断。教师活动:利用“对分易”平台中“课堂提问”进行随机抽取同学回答。设计意图:复习巩固了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达到学以致用,夯实基础知识的目的。合作探究二:结合提供的材料及所学知识,各组提出并分析问题。学生活动:学生热烈讨论,不仅组内形成问题,还做到组与组间互相补充,如提出“为何民营手工业后期会超越官营” “古代手工业为何长期领先世界后来又衰落”等问题。教师活动:利用“对分易”平台, “课堂提问”抢答此题,调动各组员积极性。学生回答结束后,展示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查看感兴趣的问题,适当补充与完善学生的讨论。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到“课堂提问”随机点名方式,能让学生状态更集中、专注,提高课堂效率,但使用频率不宜过多。此环节探究任务符合新高考“能力立意”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用唯物史观来解决问题方法,如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方法论,从而使学生织锦组:冕冠 陶艺组:白瓷 冶铁组:宿铁刀 衣帽组:幂篱33

 教 学 ·文苑在思考过去、评判事实中培养出“论从史出”的思维品质,具有一定历史思辨性能力,提高了学生历史理解与解释历史的核心素养。【环节三】帮帮我 — —各组互帮互助教师活动一:利用“对分易”把课前预习作业进行点评,查看“分数汇总”表扬完成好的同学,并对错误率高的题目,采取小组互帮方式进行讲解。教师活动二:利用“对分易”平台,布置“在线练习”并限时完成,利用“答题分析”,对错误率高的题目进行讲解。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到“在线练习— —即时批改”,快速高效,关键是有数据分析,练习讲评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小组间互帮互助解决错题,做到“资源共享”,适当时候老师对其中不全面的部分进行答疑解难,进而巩固知识。三、以“史”绘美,增强现实感悟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从历史的感知到历史知识的不断积累,从而加深对现实与历史的理解。历史有鲜活的人物、丰富的文物、史料等,是一门有温度、可欣赏的学科。因此历史教学不能仅仅有“过去性”,更应该具有“欣赏性”,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才能让“历史连接着过去、现在,并指向未来”,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感悟力。本课在最后小结借用一句广告词 —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用现今中美贸易战来说明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旨在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活动总结升华了本课主题,让学生通过勤动手、勤动脑、互帮互助方式深切地领悟手工业者的工匠精神。小结与课前导入相呼应,紧扣主题。四、教学启示1.增强活动体验学习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交融的过程,而情感需要“体验”后获得。因此,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增加一些历史活动探究课程,如历史文物仿制、历史剧表演、历史调查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增强感悟历史的能力,提升时空观念、历史理解等学科素养。2.注重情境创设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当教学过程有了历史情境的铺陈,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历史的过程与细节,才能有自己的思考。

 “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巧设的情境,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促进历史解释与理解的学科素养。3.倡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主要表现为小组讨论,老师可以通过课前自主预习作业、课中自主讨论、课后自主订正错题等,在合作交流中用正确的唯物史观,辩证性看待史料,得出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4.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当今是互联网+的时代,面对的是一群“高信息化”的孩子们,作为一线老师如何让这“沉寂”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PPT、微课、翻转课堂、思维导图、会声会影等。我们应该努力追求课堂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借助信息技术支持,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历史核心素养更“亲民”,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需要具备探究素质的教师,信息化的今天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只有把两者有机的融合,才能让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落到实处。参考文献:[1]王丽丽.谈谈探究性历史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4):54.[2]李华峰,钱焕延.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传播研究,2007(2):46.责任编辑/周小兰34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