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10篇

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10篇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全市中小学教育提质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区教育大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10篇,供大家参考。

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10篇

篇一: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市 中小学 教育提 质 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2—2024 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根据《xx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推动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振兴教育事业,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教育现状

 全市现有学校 xxx 所,其中幼儿园 xx 所,小学 xx 所(小学教学点 xx 个,其中 xx 人及以下教学点 xx 个),中学 xx 所(初中 xx 所、高级中学 xx 所、完全中学 xx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x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x 所),特殊教育学校 x 所,中职学校xx 所,技工学校 x 所,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x 所,高等教育学校 x 所。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在校生 xx 人,大专以上在校生 xx 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及中职学校共有教职工 xx人,专任教师 xx 人;高等教育共有专任教师 xx 人。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全市教育发展仍存在中小学教育用地不足、学校布局不均衡,学位区域性供需(特别是市本级主城区)矛盾突出,教师结构性缺编及资源供给不足,优质学校资源不足,教育品质有待提升等问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我市教育总体水平迈入全区第一方阵、打造区域性教育中心的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施教育提升工程,开展“六大行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打造“一极三城”,建设“四个 xx”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

 教育更公平。推动基础建设“十百万计划”,新(续)建公办幼儿园 xx 所,新(续)建义务教育学校 xx 所,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 xx 所以上,新(续)建普通高中 x 所。解决基础教育学段学位 xx 个。全市教育规划布局、学位供给不断优化,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教育更优质。推动内涵发展“三强计划”。锚定“强校”目标,新增 x 所自治区示范幼儿园、x 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x 所自治区星级特色普通高中。x 所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复评认定。加快建设 xx 教育新城,引进 x 所高校。锚定“强师”目标,补充教师不足,促进教师交流。到 2024 年,新增市级以上名校长 xx 人、名师 xx 人、名教研员 xx 人。锚定“强质”目标,实施集团化、共同体建设。成立学前教育集团 xx 个以上,

 义务教育学校 xx%纳入学区制管理,普通高中成立教育集团 x个以上,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高中办学质量大幅提升。建成 x 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基地),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提质更优,教育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进入全区前列。

 教育更全面。到 2024 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 xx%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xx%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 xx%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xx%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基础教育供给 扩容 行动 。

 突破“好上学”问题,完善各县(市、区)学校布局,编制教育专项规划,加快撤并规模过小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统筹教育设施用地规划技术标准,争取达到自治区办学基本标准。建立健全学校建设联合审查制度,开辟建设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学校建设速度。优化教育资源供给,保障学位供给,力争到 2024 年,全市新增学前教育学位 xx 个以上、义务教育学位 xx 个以上、普通高中学位 xx 个以上。统筹安排学位,合理分流生源,支持市区和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办成寄宿或半寄宿学校,解决部分学生上下学路途远、交通不便问题。优化学校公交配套,主城区学校实现公交校校通。探索开展全市校车配套工作。

 1.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力争到 2024 年,全市新(续)建公办幼

 儿园 xx 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 xx 所。积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立完善激励政策,健全优质公办幼儿园对口帮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机制,实现帮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全覆盖。全力推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力争到 2023 年,xx 县通过国家认定;到 2024 年,xx 区、xx 区通过国家认定。

 2.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科学调整义务教育布局,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农村教学点,配足配齐必要设施设备,保障基本教育教学和生活需要。加大脱贫地区支持力度,全面改善脱贫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开展脱贫地区教育对口支援,补齐发展短板,提升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力争到 2024 年,全市新(续)建义务教育学校 xx 所、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 xx 所以上,全面消除大班额。

 3.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实施普通高中突破发展工程和消除普通高中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落实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新(续)建、改扩建普通高中一批,到 2022年,全面消除 xx 人以上超大班额;到 2023 年,全面消除 xx 人以上大班额。落实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设备配置标准,满足高考综合改革选课走班教学需要。

 4.加快特殊教育发展。加快建设市、县两级特殊教育学校。新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x 个,实现市、县两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实现随班就读 x 人以上的普通学校特别是乡镇中心校资源教室全覆盖。新增 x 所以上自治区示范性

 特殊教育学校。

 (二)基础教育质量 优质发展 行动 。

 1.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加大示范幼儿园建设力度,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到 2024 年,新增自治区级示范园 x 所、市级示范园 xx 所、县级示范园 xx 所。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推进 x 个自治区级幼儿园课程基地建设,带动帮扶 xx 所以上薄弱幼儿园课程建设。依托城市优质幼儿园和农村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立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中心。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全面推动自治区级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区(xx 区)及 xx 所试点园(校)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建设 x 个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x 个自治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促进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推进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评估工作,到 2024 年,xx 县通过自治区评估,xx 区完成市级自评,其他县(市、区)完成相应进度。

 3.促进普通高中精准提质发展。发挥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特色普通高中辐射带动作用,加强 xx 高级中学“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和 x 所“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自治区级示范校”建设,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全面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实施高中精准教育高品质发展计划,推行“精准教学”,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学情,学业水平分类、分层、分步诊断,开发学科竞赛校本课程,培育学校竞赛教练团队,深挖拔尖人才培养内涵,完善精准分层培养机制。通过优化“备、教、作业、辅、测、评”等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师教学质量,力争自治区课题立项率、教学技能大赛成绩位居全区前列。提升学生参加自治区级以上学科竞赛水平,逐年提升综合素质优秀学生、学科创新拔尖学生数量。到 2024 年,新增 x 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x 所自治区星级特色普通高中。

 4.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到 2024 年,新增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自治区级 x 个、市级 xx 个,争创自治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x 个。深化体教融合,推进体育运动特色学校建设,每所学校开设 x 种以上运动项目。建设 xx 所以上特色(示范)学校。创建 xx 所自治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 x 个县级中小学生艺术团。深化教育与科技融合,丰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开展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实现中小学校医务室(保健室)、心理辅导室(咨询室)建设全覆盖。加强“五项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职教引领”发展行动。

 1.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落实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

 专业建设计划,推动中高职衔接发展。力争到 2024 年,xx 学院新增 x 个专业硕士授予点立项建设,创建 x 所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推进 x 所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复评认定,支持x 所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xx 教育新城建设。

 2.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推动 xx 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加快xx 职业学院、藤县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大力推进 xx 职业学院、xx 工商技师学院等院校与产业园区、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力争到 2024 年,建成 x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基地)。

 (四)高等教育 增活力 行动 。

 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支持 xx 学院、xx 职业学院、xx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 x 所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大力支持 xx 学院北校区、xx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二期、xx 工商技师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力争到 2023 年 xx 工商技师学院成功转设高等职业院校。立足xx 实际,通过引进方式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力争到 2024 年引进 x 所高校。

 (五)队伍建设 “ 强师 ” 行动 。

 1.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全面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实施“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市培计划”、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 xx 市中小学“三名”(名校长、名师、

 名教研员)培养工程,全面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师教育能力。到 2024 年,新增市级以上名校长 xx 人、名师 xx 人、名教研员xx 人。新增名校长工作室 xx 个,名师、名教研员工作室 xx 个。

 2.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长效保障机制,探索完善公办幼儿园、普通高中等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推动在全市二甲以上公立医院设立教师绿色通道或门诊挂号窗口,鼓励全市 3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点)向全市高等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免费开放。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奖励优秀教师,帮扶生活困难教师。

 3.促进教师资源共享。加大乡村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力度,稳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健全接收管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实施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深入推进中职、中小学(幼儿园)支教走教计划。搭建城市优质学校与县级优质学校、城市学校与县级或乡村薄弱学校、县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校长和教师联动互助提升平台,推进城乡学校、教师共同发展。

 (六)教育改革创新行动 。

 1.推进优质教育共同体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改革、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探索开展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探索跨区域合作办学模式,在 xx 高级中学与 xx 市第三中学、xx 市第一小学与 xx 市 xx 小学等 xx 对学

 校联盟的基础上,持续加强与先进发达地区学校的合作共建。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平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跨学段教研常态化,建成 xx 学院、xx 高级中学、工厂路小学等一批思政课联合研究共同体示范学校,形成一批优质示范课程。

 2.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2022 年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具体措施,强化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慎推进,成熟一个调整一个。

 3.建设 xx 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挖掘 xx 科研资源,依托科研单位的优势,联合建设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到2024年,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xx人,建立培养基地 x 个。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市教育提升发展指挥部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定期会商研究推进有关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市教育局)负责各项任务的督促、推进、落实,动态跟踪,确保各任务事项有力有序推进。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强化工作举措,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高效协同推进各项任务。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切实抓好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事业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与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的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调整优化教育经

 费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大对学校项目、学校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探索基金助建、平台促建等学校建设创新模式,构建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滚动融资、多渠道教育投入的建设体系,切实有效保障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要大力营造浓厚氛围,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和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宣传阵地,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宣传,全方位营造舆论氛围,提高全社会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教育工作的知晓度,形成人人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篇二: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推进区域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品质,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在初中第一轮强校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高质量打造现代化都市首善之区新定位,坚持“三为本”“三个更重要”发展理念,科学分类施策,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补短提升,强化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打造优质均衡、活力充盈、特色多样、生态和谐的初中新样态,让城乡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行动目标 ——到 2022 年,大力改善薄弱初中办学条件,初中标准化学校比例达 100%;完善初中教育改革发展机制,补齐初中教育突出短板;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达到区域全覆盖;组建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加强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 80%以上。探索形成区域内初中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办学新机制。

 ——到 2025 年,区域内初中资源配置优质均衡校际差异系数均小于 0.30;全区 1/3 相对薄弱的初中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1/3 内涵发展较好的初中创建成现代化学校;公民办学校协同优质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着力打造一批品质名校。

 三、行动举措 (一)建设“统领”行动 1.强化队伍政治建设。加强对初中教育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初中学校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建工作进章程,以建带动群团建设。强化初中学校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教师员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选树一批扎根边远乡镇初中的“四有”好教师典型,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推进“清廉学校”建设。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初中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逐年配齐思政教师,推进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培养。思政教育要富有时代特色,挖掘本地“红色根脉”资源,挖掘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内容、主题活动和实践形式,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获得感,突出可实践性可体验性,牢牢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正确政治方向,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使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吸引力更强。

 3.推进初中“五育并举”。各学校要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改革育人方式,积极构建多元育人的校园特色文化,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落实“双减”要求,重视初中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全面加强和

 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发挥青少年健康“护航”工程和学生生命成长共同体的作用,关注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初中学生体质健康,不断推进“五育并举”工作。

 (二)优质资源拓展行动 4.优化初中学校规划布局。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公办教育资源,统筹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段学校工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新一轮国土资源规划调整,完善区域内初中学校规划布局,在城镇建设和更新中,优先保障公建配套初中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初中学校 8 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

 5.深化初中优质教育环境建设。依托省“区域推进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区”、“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建设,统筹推进智慧校园、未来校园建设,加强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及新型教学空间建设,为学生个性化、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创设条件。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加强教师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至 2022 年,“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覆盖率达 100%。到 2025 年,发展 2 家以上市级智慧校园标杆学校,新型教学空间覆盖率达到 100%,创新实验室覆盖率达到100%。

 (三)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 6.实施农村边远初中补短提升。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边远初中学校的经费支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采用

 融合型、共建型等合作办学模式,推进 8 对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建设,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扩大优质示范普高在农村边远初中的招生名额分配比例,建立健全薄弱初中学校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并以近三年初中学校发展性评估结果为依据,将区域内 1/3 左右的初中确定为相对薄弱、需重点建设的初中学校,组织专家诊断分析,“一校一案”实施补短提升。每三年为一轮,实行动态管理。

 7.推进近郊初中提档升级。推进分层作业改革、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及学为中心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数字化精准教学,推进学校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强化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能力。以拓展性课程和特色项目为载体,探索小初高特色项目衔接,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一批德育、外语、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色初中,推动组建初高中特色发展联盟,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8.深化城区初中品质铸造。研制“品质初中”发展指标,确定“品质初中”的类别与项目,建立以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品质初中”发展监测机制,实施年度报告制度。深化初中课程改革,实施初中强基工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通过市中学生“科技素养大讲堂”课后服务平台和与高校、高中、俱乐部、校外有资质培训机构合作、购买特色课程服务等形式,大力推进初中学校多样化办学、个性化育人、特色化发展,做大做强初中教育品牌。

 (四)师资素质优化行动 9.提升校长专业领导能力。深化初中校长、书记学习共同体建设,推进“未来教育管理名家(初中校长)培养工程”和“初中校长素质提升计划”,构建初中校长分层分类培养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区域教育顾问的引领作用,以培养政治坚定、理念先进、富有情怀、业务精深、治校有方、紧跟时代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初中校长为目标,加大对名校长、正校级后备人选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培育形成优秀校长群。到 2025 年,遴选并培育市名校长 2~4 名、区名校长 5~8 名。积极试行校长职级制,探索建立科学的校长职级评价体系,努力形成教育家办学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初中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10.优化学校师资配置。制定初中校长与教师优化配置和建设工作方案,完善初中教师流动机制和名优教师使用机制,重点引导优秀教师向薄弱初中流动,充分发挥名优教师引领作用。在现有编制总量内,通过城乡一体、学段统筹、教师走教、动态调整的方式合理配备初中教职工,并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探索建立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养、交流、引进等措施,到 2025 年,区域内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占比达 10%,农村初中学校每百名学生至少拥有 1位名师(含特级教师、名师、骨干教师等培养对象),建立农村“初中名师工作室”50 个。

 11.改进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实施“领头雁+群雁飞”工程,建构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和名师后备人选培养体系,打造“阶梯式”人才成长的本土路径。推进农村初中教师培养计划,深化教师交流,完善新入职教师带教制度,统筹安排农村和薄弱初中新入职教师在城镇优质学校学习锻炼三年,期满后回原农村学校任教。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教师的执教能力培训,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实施青年教师岗位成长计划,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管理。依托“高端教师培训班”“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特级教师基地学校”等载体,开展高端培训、师徒结对、校本研训等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到 2025 年,遴选并培育市学科名师骨干 8~10 名、区学科名师骨干 30~40 名,培育市骨干班主任 3~10 名,区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 5~10 名。用优质师资保障初中教育优质发展。支持初中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初中教师、校长出国(境)研修,加快提升初中校长与教师的国际理解能力。

 (五)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行动 12.丰富“三生”课程体系。加强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题的初中“三生课程”建设,拓展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深化校本特色的拓展性课程研究,提高拓展性课程质量,再开发 30 门区级及以上

 优秀拓展性课程,每校至少培育 1 门优秀拓展性课程,实现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

 13.提升“生动课堂”教学实效。开展省“改进学校教学管理”项目试点,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型。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深化“生动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名师工作室”活动,开展每年一次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月活动,表彰一批“生动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和示范学校,总结推广一批具有课改特色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典型经验。改进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管理方式,倡导根据学生意愿与学科能力,积极开展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分层辅导、分层作业等形式的分层教学改革,实施校内减负提质。结合课后服务和周末校园开放日活动,积极开展尊重差异、面向全体的“培优、促中、补差”的教学,全面丰富和拓展学生社团课程。

 14.培育体艺特色衔接项目。实施小初体艺特色衔接项目,同一区域内的小学和初中要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省艺术教育实验区为平台,加强体艺特色项目衔接工作研究,强化特色项目的顶层设计,科学建立体艺特色项目培训培养机制,以体艺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及课余训练等为载体,逐步形成区域内小初衔接体艺特色品牌。实施体育艺术素养监测工作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15.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验教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实验操作测试制度,有效提升初中生科学实验操作能

 力。倡导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拓宽丰富综合学习课程,推进 STEM 课程建设与创客教育,探索多学科知识融合教学路径,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加强科技教育,借助特色高中、高校、协会资源,创新初中生科技教育平台,延伸科技课堂时空。

 16.深化数字化教学改革。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项目,推动数字化改革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全面实施初中学校首席信息官(CIO)机制,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大“空中课堂”的个性化推送力度,扩大名校名师优质资源辐射面。探索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和教育教学质量诊断与评价。

 17.加强教科研工作。优化初中教研科研队伍建设,配足配好初中教研员队伍,健全以特级教师、名教师为基础的兼职教研员制度,组建初中教育教学专家库。推进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健全教研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度。50 周岁以下教研员在岗工作满 5年后,原则上要有薄弱初中从事 1 学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或开设工作室。加大对初中教研教科项目的扶持力度,创新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和教研工作方式,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质量和效果。建立教学视导专家团队,

 制定初中教学视导制度,全面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立足课堂的教学视导工作。

 (六)管理品质提升行动 18.构建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以现代化学校建设为标准,建立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法律顾问等制度,推动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督促学校按章程办学,提升学校规范化管理水平。鼓励各初中开展与课程改革、集团化办学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扁平化管理,提升管理实效。逐步扩大学校人事自主权,落实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助力学校发展。

 19.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师“区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扩大学校人事工作自主权,放宽初中学校在副校长聘任中的参与权和选择权,探索建立集团化办学机制下内设机构的自主设置制度。探索在学校先行面试基础上的教师招聘改革;对具备条件的学校,可放权由其自主按规定组织公开招聘,并按要求备案。

 20.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全面实施“公民同招”政策。建立和完善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多维度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以阳光系列评选为导向,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学校发展性评估,建立和完善初中与高

 中教育质量跟踪评价办法。以综合质量为导向,三年为一个周期,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发展状况纳入监测内容,建立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发布制度,营造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21.建立健全办学激励机制。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强化校内激励作用。注重精神荣誉激励,组织开展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等优秀教师及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活动,加大对初中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表彰宣传力度。强化专业发展激励,完善健康的教师岗位晋升机制。健全绩效工资激励,根据初中学校的办学绩效,对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实施统筹分配,向办学规范且办学质量提高成效明显的学校倾斜;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分配办法,由学校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分配,有效体现教职工工作量和工作实绩,重点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

 四、工作保障 22.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省级工作协调机制,定期会商,及时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在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小组,研究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分管教育工作的市县领导牵头成立工作...

篇三: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全市基础教育发展大会精神,结合我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质量导向、学教并重、凸显素养、整体优化”原则,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向,以日常课堂教学改进与常规建设为重点,以行动项目为载体,市县校三级联动,着力破解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推动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二、行动目标 按照“到 2020 年,主要教育质量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努力将 AA 建设成为教育现代化市、AA 省基础教育铁三角城市、AA 闽北赣东教育高地”总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三年(2018-2020 年)努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协同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再创 AA 教育新辉煌。

 (一)义务教育阶段 到 2020 年,在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中,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指数及影响发展指数实现晋等升位,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二)高中阶段 2020 年我市高考一段录取率实现持续增长,市区一段录取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全市二段录取率同比 2018 年增加 10 个百分点,高考总录取率稳超全省平均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力争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课程品质优化行动 1.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项目。坚持质量为导向,强化校长、教师课程领导力,充分赋予校长在学校课程规划、课程研发与实施、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以科研为引领、以教研为主力、以督导为保障的学校课程品质提升的专业支持体系。组建课程建设专家

 指导团、课程评审专家委员会,完善校本课程评估与备案机制。深化“瓯越特色实践”课程群建设研究,加快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到 2020 年,绘制好“瓯越特色课程图谱”,建好“瓯越特色课程”共享平台,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校本课程的区域共享。

 2.“四品八德”区域德育一体化建设项目。以“培养‘四品八德’现代公民”为目标,融合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中小幼有机衔接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探索中小幼德育一体化、课程化、生活化,开发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协同德育机制。以“四品八德”好课程、好案例、好少年培育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我市“四品八德”德育品牌。探索“德育心育”一体化课程建设,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机制,启动“德育+亲子辅导”“德育+家校联动”等工作坊建设,推进生涯规划、学业规划、学习指导工作。到 2020 年,开发 100 个学科德育优秀项目和德育精品课程。

 (二)课堂教学优化行动 1.教学新常规优化项目。认真实施《AA 市第二轮“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创设追求课堂“增值”氛围,聚焦“学为中心”课堂提升、作业优化、学习评价、教与学新常规建设,建构常态的教学改进机制,促进学生自主高效的深度学习。优化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命题与评价、校本教研等行为,推进我市中小学学习常规建设,完善区域、学校常规管理机制,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民办薄弱学校帮扶指导机制。开展“百场万人携手”行动。促进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认真实施《AA 市初中教学新常规达标校、样板校建设实施方案》,2018 年创建新常规达标校 30%,新常规样板校 20 所;2019 年新常规达标校达 60%,新常规样板校达 40所;到 2020 年,初中段新常规达标校达 90%以上,样板校达 60 所。小学段,2018年创建新常规达标校 25%,新常规示范校 25 所;2019 年小学新常规达标校达 60%,新常规示范校达 60 所;到 2020 年,小学段市级新常规示范校达 100 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民办薄弱学校达标校全覆盖,实现“百所示范、千校达标、万师合格”的目标。2020 年创建义务教育阶段质量提升样板县 4 个。

 2.中小学精准教学项目。积极参与省教研室精准教学项目,分段分科开展精准教学实践与研究。开发课堂教学评价(诊断)系统,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教与学的过程信息进行收集、反馈、运用,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课堂教学反馈和诊断机制。开展基于大数

 据的个性化精准化校本作业、学科重点难点的微课程建设,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教学资源推送。完善基于“云阅卷”的高中教学质量管理与应用平台,建成基于省、市、县(市、区)、校、生五级数据、四类用户、九类对象的高中教学质量管理应用模型,形成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质量反馈和评价诊断机制。推进“高中质量帮扶工程”,在我市普通高中分层分类的动态调整基础上,持续做好高中教学过程督导与精准视导,提升薄弱地区、薄弱高中教学质量。全面推进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实现 100%学校开展诊断改进工作,100%中职学校完成省中职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培育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示范校和达标校。

 (三)学习素养优化行动 1.“爱阅读”行动项目。认真实施《关于深入推进 AA 市中小学第二轮“爱阅读”行动项目的实施意见》,开展第二轮“爱阅读”行动计划的各类评比,实施“爱阅读”领读者培养计划,开展教师“12 本书阅读计划”和“爱阅读讲坛”活动,推进“十万教师大阅读”项目,建立“爱阅读”项目研究共同体,组成全市“爱阅读”研究项目学校联盟;继续完善市、县(市、区)、校“爱阅读”三级联动机制,以各县(市、区)“爱阅读”公益指导团为载体,开展“促进乡村阅读计划”系列活动,实施“阅读+”内容升级计划,进一步丰富“爱阅读”的内涵和外延,深度推进“爱阅读”工作,优化阅读环境,提高阅读素养。

 2.STEAM 跨学科学习项目。成立“AASTEAM 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制定 AA 市STEAM 基础教育三年行动方案,成立 STEAM 教育研究指导小组,逐步形成“做中学”教师 STEAM 素养与能力培养机制。实施 STEAN 教育的“馆校融合”项目,研发基于主题场馆的 STEAM 课程。成立 AA 市 STEAM 教育首批试点学校 60 所,建立 STEAM教育联盟体。开展基于 STEAM 及跨学科学习项目的“小数学家”“小文学家”“小科学家”评选活动;开展 STEAM 教育榜样学校、榜样教师、优秀课程、项目、课例评比活动,及时提炼推广 AA 中小学 STEAM 教育先进经验,培育 STEAM 教育的 AA 模式。推进新时代中职智能化和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工程,深化现代学徒制试点和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全面提升中职人才培养质量。

 (四)质量评价优化行动 1.“四维评价”导向的质量监控项目。完善 AA 市中小学生教育质量“四维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运用。重视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建

 立质量提升的帮扶机制。义务教育阶段把关注学生发展作为开展教育评价的重要监测点,重视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与改进作用,开展绿色增值评价。高中阶段重点通过目标导向与学业质量增值评价促进高考质量提升,开展全市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引导学校积极创建现代化学校,经过三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学科特色鲜明、质量优良、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特色高中。

 2. “核心素养”指向的命题研修项目。启动 2017 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与培训,指导教师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内涵,把握各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开展学生核心素养指向的命题改革研究,探索凸显核心素养、真实情境、学科思维能力、高层次认知能力的测评技术。推进基于自主命题的校本研修,开展命题培训,建立各级命题人才库,建立试题资源库。高中段深入研究新高考调整后学考、选考两考分离的命题定位与技术,进一步提高我市高考适应性考试命题质量。完善规范区域、学校考试(检测)制度,引导教师严格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实施命题考试,体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五)教师素养优化行动 1.教师专业品质提升项目。构建“五格四型”分层培训体系,开展“入格(新教师、后备干部)-合格(初级)-定格(中级)-升格(高级)-风格(特级名优教师校长)”培训,培育“合格、骨干、卓越、领军”型教师和“成长、成熟、辐射、领航”型校长梯队。夯实基础性培训项目群(新教师试用期“入格”培训、高中“未来骨干教师”研修等),衔接需求性培训项目群(“绿色耕耘”送培、名优校长跟岗实践、心理健康训·赛·考证“三位一体”等),优化引领性培训项目群(学科指导师“孵化研修”、“领军教师”风格研修等)。坚持“服务方式”“需求课程”“课堂模式”三个翻转原则,实施区域分片、学校分类、教师分层的学科组“绿色耕耘”送培;依托“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缓解工学矛盾。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作用,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五年周期内教师培训人均不低于 360 学分,其中 90 学分集中培训分层匹配率不低于 75%。

 2.瓯越教育人才培养项目。进一步优化“市学科骨干—市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教育名家”教育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启动“教育名家”培养计划、“未来名师”培养计划、“未来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专业型班主任”培养计划、省市县校四级名师工作室全覆盖计划。到 2020 年,拥有一支市学科骨干 5000 名,市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 3000

 名,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 500 名;培养一定数量的教育家型校长和名师,在全市起到高端引领作用。

 (六)教研机制优化行动 1.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项目。认真实施《AA 市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指南》,聚焦学校、学科课程与教学实施的关键问题,强化教科研活动策划与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聚合与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学校教研文化。实施教研组特色项目,开展各个学段先进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评选活动,举办先进教研组活动成果展示、学科教研组建设论坛等,发挥先进教研组的辐射引领作用。深化“研究+”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研究,创新成果推广活动机制,引领基于实证的校本教科研,强化校本教研从经验型向实证型教研发展。培育跨学段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推进可持续能力发展的学段衔接、项目化学习研究,形成基于学情研判、教学方法、学科核心能力、项目化学习等研究成果。培育高中优质学科基地项目,努力打造优势与特色学科,到 2020 年培育省级高中学科基地学校 15 所,市级基地学校 30 所。

 2.“云教研”建设与提升项目。完善“AA 市中小学云教研平台”功能,做好教学设计、课件、微课等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学科微信公众号为载体,汇聚优秀教学资源,实现地区、学校、师生的资源共享。创建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教科研工作方式,各学段每年举行“云直播”活动 10 场。开发基于“云平台”的教学资源评比系统,实现教学资源评比“无纸化”目标。2018 年初步实现小学(学前)教研室每学科每学年推荐共享优秀教学资源 100 例,推进优秀教学资源的无限分享,充分发挥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学的辐射引领作用;到 2020 年延伸至所有学段学科资源的“云教研平台”推送。

 四、实施保障 (一)建立市县校联动制度。各县(市、区)、直属单位(学校)要上下联动,分部门、分区域、分单位、分学校制定切实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细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各部门力量,做好宏观政策引导、奖励经费保障、氛围营造、督查视导、学校考核等工作;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落实相应的组织机构与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与项目推进。每学期召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联席会议,形成教育相关部门联动与协调机制。

 (二)建立健全专业支持体系。强化教科研部门地位和作用,将教研部门建设成为提供课程与教学专业指导的服务机构,评价和改进教育质量的指导机构。建立新一轮蹲

 点视导制度,组织教育教学质量专题视导团,每学期开展针对性整体或者单项视导工作。实施“十三五”期间“AA 市教科研员专业品质提升行动”,基于课程与学科教学改革热点,围绕面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问题,鼓励教科研员在专业精神修炼、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致力于专业方向的持续研究,成为省级乃至全国知名专家。

 (三)建立专项督导奖励制度。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质量专项督导,并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各项工作列入对县(市、区)教育工作业绩考核内容,纳入市局直属学校及其领导年度考核,与全市各类评先评优挂钩。各级政府建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励机制,表彰、奖励质量高和提升幅度大的学校。对学校教学质量特别突出的校长,在提拔、评先评优上优先考虑,逐步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教育教学质量激励机制。

 AA 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8 年 4 月 25 日印发

篇四: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

 ( 2020- - 2022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中共上海市教卫工委会、上海市教委、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等八部门印发的《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20-2022 年)》等通知精神,全面推进闵行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工作,开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决定制定如下三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二、重点工作

 1. 智慧教师培养行动

 行动目标: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品质学科教师队伍,学科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智慧明显增强,专业素养明显提升。

 主要途径:

 (1)主题课程培训活动。要积极引入高校、党政机关、名企、场馆等多方资源,注重理论研修、实践考察、模拟实训相结合,分批次、立体式开展思政教师专业素养综合提升活动。组织开展教师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理论素养、法治素养提升等专题培训;组织开展统编新教材使用专题培训;组织开展学科专业技能专题培训;组织开展学科德育专题培训,三年完成率 100%。

 (2)实践熔炉成长行动。按照市统一要求,每年每学段选派 3-6 名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为

 期半年的挂职锻炼;所有新上岗的思政课教师需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

 (3)教研机制创新行动。聚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人为本,三方协同,区校联动,扎实推进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功能,积极建立纵向学段共研机制,进一步提升教研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4)名师工作室培养行动。发挥区政治名师工作室对学科骨干教师、名师的孵化器功能,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区域学科高端优质教师的培养方案,加大思政骨干教师、名师培养力度,促进骨干教师队伍的成长。

 2. 精品课堂打造行动

 行动目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打造一批内容准确、思想深刻、形式活泼的精品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思政课铸魂有人的功能明显增强。

 主要途径:

 (1)“魅力课堂”打造行动。举办区中小学思政课“魅力课堂”教学评选、展示、研讨活动,遴选、推送一批中小学学科精品课,并通过教学展示、主题研讨等活动,发挥其引导、辐射作用。

 (2)“行走课堂”实践行动。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发挥思政课在“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安排思政教师暑期社会实践考查活动,拓宽思政教师的社会视野。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统编新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安排适量的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3)“融媒体资源”建设行动。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建设一批贴近新时代特点、贴近统编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政课系列“融媒体资源”。

 3. 学科高地建设行动

  行动目标:建设 5-8 个区中小学思政学科高地,提升、扩大区思政学科在上海市、全国的影响力,成为对全市思政课改革创新产生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的学科高地。

 主要途径:

 (1)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行动。遴选 8--10 个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基地,在学科德育、单元教学、智慧教学、新教材研训、“四史”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发挥实践研究、改革创新、示范辐射等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培育 5-8 个区中小学思政学科高地。

 (2)思政名师、名课培育行动。加大思政名师、名课的培育力度。发挥区政治名师工作室在名师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区骨干教师系列培养指标向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适度倾斜;

 推荐优秀思政教师参与市优师培养计划;加大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宣传、表彰力度,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3)思政学科高端学术研讨活动。每年定期举办 1-2 次“思政课教学主题论坛”学术研讨活动,邀请上海市、长三角、全国的学科知名特级教师、学者专家参与相关活动,区内外教师“同课异构”,专题研讨,扩大区思政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4. 协同机制创新行动

 行动目标:依托上海市思政学科德育协同研究项目,探索建立学校、区教育学院、高校协同研究的良好工作运行机制,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在机制探索、创新方面形成有推广价值的成果。

 主要途径:

 (1)学科德育协同研究行动。扎实推进上海市思政学科协同创新项目,组织学科德育主题案例征集评选、课堂教学研讨展示及资源建设等活动。提升思政教师的学科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

 (2)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行动。每年定期举办一次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主题教学展示研讨活动,体现三个学段思政学科育人特点及彼此的有效衔接。目标层面,高中阶段注重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注重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注重启蒙道德情感。方法层面,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

 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

 (3)“开门办思政”创新行动。依托复旦、交大、华师大、上师大马院等高校资源,构建一体化研训平台,组织开展大中小学集体备课、主题研修等活动。学校可根据需要,聘请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研究机构、党校专家学者和先进人物,参与思政课教学或开设相关讲座。

 (4)“家门口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行动。遴选一批“家门口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结合教学内容,定期组织中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社会认知,强化“四个自信”。

 三、组织保障

 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主体责任。

 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协同配合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成立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统一协调、具体负责相关工作。区教育局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期联系中小学,关心、指导思政课建设。校书记、校长作为学校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要率先垂范,用心办好“国旗下讲话”,要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关心思政课教学。

 2. 强化保障措施,落实相关要求。

 按照上海市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在师资配备、优师培养、职称评聘、激励表彰等方面,落实相关要求,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1)强化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配备。严格按照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小学中、低年级要配备一定数量专职思政课教师,小学高年级要以专职思政课教师为主,逐步提升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初中、高中、中职校要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

 (2)优化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将思政课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重点支持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专业发展、宣传表彰、实践研修等活动。

 (3)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构建思政课教师聘用考核体系,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按照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指标不得挪作他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特级教师评审中名额单列,且不低于其他学科平均水平。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

 (4)建立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设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项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把优秀思政课教师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学校党

 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在区级荣誉称号中注重表彰优秀思政课教师。加大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

篇五: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 篇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0 —3 2023 年)

 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0 —3 2023 年)

 )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加快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现代化发展,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办好公平有质量的典型教育,以质图强,特制定学校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主要目标

 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匹合度更高,同人民群众的期待更加契合,层次结构合理。

 学校办学定位更加清晰,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每年向社会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办学条件逐步优化,评价体系更具职教特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全面深化。

 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整体提升,学校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有效支撑 xx 市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加强校党委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完善多元共治的质量保证机制,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固本强基,综合改革。聚焦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夯实学校发展基础。系统推进体制机制、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标准先行,试点突破。建立健全我校办学标准体系,完善标准落地的工作机制。以打造提质培优为抓手,推进关键改革,突破瓶颈制约,打造我校的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和品牌,带动我校大改革大发展。

 二、 重点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加强艺术类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建设,强化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加强校党委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学校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听党话、跟党走。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业务能力。广泛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德育导师,建设一支阅历丰富、有亲和力、身正为范的兼职德育工作队伍。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全面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估等。到 2023 年,将我校培育成“三全育人”典型

 学校,培育遴选 1 个国家级名班主任工作室,遴选 1 个国家级德育特色案例。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建设,开足开齐开好必修课程,按照规定选用国家统编教材。实施我校党建和思政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德育管理人员、专职思政课教师培训。改革思政课教师考核办法,将政治素质作为教师考核第一标准。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遴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实施情景式、案例式、活动式等教法,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程。到 2023 年,建成 1个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凝练出 1 个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 二 )

 推进 职业 教育协调发展

 4.强化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到 2023 年,学校力争成为优质中职学校,并打造 1 个优质专业。

 ( 三 )

 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

 5.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 深入推进学校 1+X 证书制度试点,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做法,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行业企业认可度。推动 1+X 证书制度实施,服务学生成长和高质量就业。与合作企业联合建设 1 个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 四 )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6.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建立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支持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建设 1 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生和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发挥职业教育社会功能。

 ( 五 )

 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

 7.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全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制体系,完善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拓展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到 2023 年,遴选 3 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 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8.加强教材建设 完善学校校本教材规划、编写、审核、监管机制,鼓励教师编写反映自身特色的校本专业教材。用好思政语文、历史统编教材的统一使用。对接主流生产技术,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讲义式、活页式教材。

 9.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质量 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制度,为行业指导、企业选择、学生学习、同行交流、社会监督提供便利。加强课堂教学日常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推动学校“三有”课堂教学改革,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加强实践性教学,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建立健全校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遴选 1 个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向课堂教学改革倾斜。

 (六)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 0 2.0 建设行动

 10.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我校作为以《xx 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提升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大幅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能力。将我校建设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11.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求,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鼓励职业学校利

 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面向公共基础课和量大面广的专业(技能)课,建设 3 门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积极开展学校信息化全员培训,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以及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 组织实施

 (一)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全体中层干部、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 (二)加强校党委的全面领导

 加强校党委对学校提质培优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的全面领导,履行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

 完善 协同推进 机制

 学校将三年“行动计划”与“十四五”事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确保改革发展任务落地。针对我校申报的任务,根据省市出台的提质培优具体要求指定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来共同完成。

 (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响应国家要求,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发挥以赛促教促学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打造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宣传品牌。建好用好新型宣传平台,讲好身边的职教故事。常态化开展学校校园开放日、企业开放日、面向学生的职业体验、职教成果展示等宣传展示及服务活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0 —3 2023 年)

 )

 为进一步提升 xx 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贯彻落实保山市教育发展大会提出的“三年有起色、五年上台阶、八年争优秀”的奋斗目标,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科研工作,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健全学生全面发展机制,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

  二、总体目标

  按照“幼教强保教、小学强基础、初中强素质、高中强质量”发展目标,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双减”提质,厘清工作思路,研究提升策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形成

 具有 xx 特色的基础教育发展体系,实现 xx 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提升。

  三、重点工作

  (一)打造高质量课堂

  1. 落实教学常规

  1.1. 学前阶段。全面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强化集中教育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等保教活动常规管理。

  1.2. 小学阶段。落实“双减”政策,抓实“五项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相关规定,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完善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内外辅导、考试与评价、教研与培训等方面制度机制,推动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

  1.3. 初中阶段。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严格教师备课、作业批改、考试评价等环节,加强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切实做好社团活动、学法指导、家访、课后服务等常规管理.

  1.4. 高中阶段。加强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方向和内容的学习,建立完善同级组同学科,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材分析、统一学科素养达成的集体备课制度, 加强教学常规督查督导。

  2. 加强督查视导

  2.1. 学前阶段。构建教育教师发展中心与城区园协作联动机制,建立市级—片区—园级“三级联动”听课巡课制度,片区

 每学年至少开展 1 次幼儿课堂教学专项视导工作,园长“推门听课”常态化,每学期不少于 30 节。

  2.2. 小学阶段。小学校长每月检查教师备课、作业批改等不少于 1 次,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15 节。乡镇(街道)中心校领导班子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30 节,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每月不少于 1 次。

  2.3. 初高中阶段。校长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20 节,其他校领导班子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15 节;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每月不少于 1 次。

  3. 推动课堂转型升级

  3.1. 学前阶段。以“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通过领域课程、区域游戏的设置、游戏评价的思考,转变教师观念,杜绝幼儿园“小学化”,促进幼儿园课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立儿童本位,游戏为主。切实关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周围环境,同时依据儿童的兴趣不断生成自由活力的课堂。每学期开展1 次游戏化的五大领域课赛,推出一批游戏化领域的优质课,研培一体,提升理论;结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搭建家园合作平台,形成家园共育课堂。

  3.2. 小学阶段。以新教育“理想课堂”行动为抓手,通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促进教学结构的改变,支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转型升级,助推课堂从“浅层学习”走向“深

 度学习”,每年开展 1 次市级“理想课堂”示范课观摩活动,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3.3. 初中阶段。以学程导航为底线,融入“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延展度、练习度”六度理想课堂目标,每年组织 1 次市级示范课观摩,稳步拓展“四步教学法”“目标教学法”“五还五自主”等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筑理想课堂,逐步形成 xx“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特色。

  3.4. 高中阶段。利用大数据平台,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对学生学情把脉,结合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动向等诊断高考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市级每年打造学科示范课 40 节、优质复习课 40节、优质作业评讲课 40 节。学校每年打造学科示范课 10 节、优质复习课 10 节、优质作业讲评课 10 节。

  (二)强化教育教学研究

  4. 完善教学科研体系

  4.1. 学前阶段。探索以片区为单位的园际网络联合教研,体现优质资源共享,增强园际间的互动交流。以幼教共同体建设为平台,每学年组织 1 次全市性的集开放观摩、现场教学、专题培训为一体的幼儿教育研训活动。

  4.2. 小学阶段。以乡(镇)为单位构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科研联合体,扎实开展每月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

 稳步建立乡(镇)内相互取长补短...

篇六: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基础教育 教学 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22- -4 2024 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提升全市基础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xx省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主要目标

 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基础教育内涵提升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建立健全市、县(区)、校三级联动机制,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坚持高质量育人,建设高质量队伍,推进高质量均衡,优化高质量服务,经过三年(2022-2024 年)努力,推动全市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更好地发挥教育事业在实施“六一”战略中的奠基性作用。

 二、重点任务

 (一)坚持党建引领,把牢办学方向 1.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举办 6 期市级中小学党务干部和党组织书记暨意识形态培训班,做到培训学习全覆盖。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学习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组织市级学习宣传教育不少于 xx 场。全市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每年度组织政治理论学习不少于 xx 次,学习研究党的教育方针不少于 x 次,开展思想政治集训不少于 8 学时。

 2.强化组织建设。实施基层党建“领航”计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创建“五星基层党组织”。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逐步将党支部建在学科组、年级组上。加大民办学校党组织组建力度,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3.强化示范引领。落实《xx 市教育系统干部能力作风提升年实施方案》,扎实推进“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评选市级“双带头人”xx 名、“党员教师示范岗”xx 个、党建工作示范校 xx 所。举办市级“微型党课”比赛3 期,组织市级“微型党课”巡讲 xx 场。

 (二)加强队伍建设,筑牢发展基石 4.完善培养激励机制。优化教师结构,盘活教师资源,力争利用三年时间配足配齐各学科教师。落实《xx 市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和奖励办法》,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完善教师表彰

 奖励制度,定期开展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建立完善乡村校长、教师正向激励机制,实施乡村学校校长、教师“积分制”遴选进城政策。

 5.选优配强校长队伍。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健全中小学校长考核办法,探索中小学校长末位淘汰制。推进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创新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实施“123”名校长培养计划,每年评选表彰 xx 名市级乡村优秀校长,全市选派 xx 名中小学校长赴 xx 区等长三角先进地区跟岗学习。加大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优化中小学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城乡学校校长交流力度,义务教育阶段城区学校校长、副校长原则上要有乡村任教任职经历。

 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年活动,经过 3 年努力,建立较为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选树 xx 个市级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建设 xx 个市级师德师风建设基地。组建师德师风宣讲报告团,大力宣传典型事迹,每年组织市级巡讲不少于 xx 场。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定期发布师德师风问题清单,公布师德失范教师名单。建立师德师风问题“黑名单制度”,完善教职工准入查询制度。

 (三)聚焦教研推动,提高育人本领 7.建强教研队伍。配齐配足各学科专职教研员,成立 xx 个

 市级学科教学研究指导组,聘任 xx 名市级兼职教研员。组织优秀教研员和教研组评选活动。加大教研人员培训力度,确保专兼职教研员每年接受不少于 72 课时的培训。支持教研员开展省市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与构建长三角地区教研一体化模式,与江浙沪建立教研合作共同体,全市选派 xx 名教研员跟岗挂职学习。

 8.丰富教研载体。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主题教研、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展市级教研活动不少于xx次。到2024年,实现普通高中大单元教学优质课例和义务教育优质课评选学科全覆盖。加大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力度,立项市级课题不少于 xx项、结题市级课题不少于 xx 项,评选市级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不少于 xx 项,并在全市教育系统推广。

 9.强化专业引领。开展常态化和专题教学视导,每年举行全市中小学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和命题设计大赛,引导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提升课堂效率和作业质量。指导学校结合实际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开展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经典案例征集活动。依托学科教学研究指导组和名师工作室,每年组织市级公开示范课不少于 xx 节、专题讲座不少于 xx 场。建立市级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 xx 个,每年开展市级送培、送教和送研活动不少于 xx 节次。

 (四)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 10.坚持德育铸魂。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开展中小学德育品牌培育工作,评选市级优秀德育案例 xx 篇,德育品牌

 学校 xx 所,评选“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各 xx 所。选树新时代好少年 xx 名、三好学生 xx 名、优秀少先队员 xx 名、优秀学生干部 xx 名、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xx 名、优秀德育工作者xx 名、优秀班主任 xx 名。建设名班主任工作室 xx 个。组织班主任基本功大赛 x 次。遴选市级研学旅行基地 xx 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xx 个、红色教育基地 xx 个。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完善市级思政课名师库,组建高水平思政课名师团队。评选市级“金牌思政课教师”xx 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xx 个,开展“金牌思政课”市级巡讲活动 xx 场,评选市级思政课教师精品课 xx 节、精品案例 xx 个。

 11.推进智育提质。落实《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加强“五项管理”和考试管理。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实施“黑白名单”制度,充分发挥“双减”监测管理平台作用。完善课后服务信息化平台功能,丰富“慧学习”系列课程,有序推进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落实省义务教育学校校内提质减负 30 条措施和市课后服务“321”工作法,评选市级优秀课后服务案例 xx 个、课后服务示范校 xx 所。健全中考招生政策,将地理、生物分数纳入中考总分。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12.实施体教融合。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开设要求,鼓励学校每天每班开设 1 节体育课,确保每位学生至少掌握 2 项运动技

 能,每年至少举办 1 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校性体育运动会。开展大课间活动评比 3 次,评选市级优秀作品 90 个,评选市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60 所。完善市、县(区)、校三级体育赛事体系,每年开展全市校园五禽戏大赛。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创建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 9 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30 所。常态化开展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确保体质优秀率 8%以上。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每年开展 2 次市级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培训,培训市级骨干体育教师 xx 人。

 13.深化美育熏陶。开齐开足美育课,帮助每位学生掌握 1至 2 项艺术技能。实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每年市级培训美育教师 xx 人,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评选市级优秀艺术社团 xx个、美育精品示范课 xx 节。完善市、县(区)、校三级艺术展演机制,每三年至少举办 1 次市、县级艺术展演活动,学校每年至少举办 1 次校园文化节、艺术节或科技节。评选市级优秀美育作品 100 个,开展书法、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

 14.强化劳动实践。制定中小学劳动教育任务清单,开展劳动教育过程检测与纪实评价,推动劳动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开发校内劳动场所,实现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县域全覆盖。评选市级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典型案例 xx 个、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60 所、劳动精品示范课 60 节,遴选认定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10 个。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把劳动教育纳入家校共育内容,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

 功能。

 (五)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15.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严肃招生纪律的通知》,完善义务教育招生制度。健全普通高中招生制度,严格控制招生计划和最低录取控制线,从源头上控制大校额、大班额。加强学籍管理。打造精品校园文化,优化校风、教风和学风。落实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实现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 5%以内。健全规范有序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和退出机制。

 16.完善育人机制。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工作机制,每学期为家长开设不少于 2-4 课时的家庭教育课程,设立家长接待日,评选市级“家校共育示范校”150 所。支持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对校长、教师进行满意度评价。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实现教师关爱留守儿童包保全覆盖,把关爱成效作为乡村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评选市级关爱留守儿童精品案例 150 个。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向常态化清零转变。

 17.强化评价监测。建立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县域、学校”质量评价制度,细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市、县(区)、校三级定期质量检测方案,定期召开经验交流暨质量评价工作推进会,明确每年度教学质量目标,强化质量评价监测结果运用。通

 过三年努力,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优秀率、及格率显著提升。

 18.优化办学格局。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科学统筹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规划。加快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落实《“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办好县域普通高中,将 xx 一中打造成皖北一流名校。

 (六)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 19.推进督导评价改革。落实《xx 市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负面清单》,完善教育督导机构设置,配齐配强各级督学,加快构建“慧督导”信息化平台,提高教育督导效率。建立完善县区表彰奖励机制。落实市县(区)政府教育质量奖,科学设置评分权重,评选表彰教育质量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落实《完善中小学暨校长综合督导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做好“以县域资源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及评价”等试点工作,落实 27 条负面清单,建立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各县区按照省定时间节点,完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达标验收。蒙城县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通过达标验收。

 20.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深化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完善联盟(集团)办学机制,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完善市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分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普通高中“优质带动、

 整体发展”模式,通过集团办学、对口帮扶、教学联盟等形式,带动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整体发展。加强与长三角交流合作,每县区至少组建 10 所长三角联盟校。

 21.推进教师管理改革。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强化县(区)域统筹管理,建立健全县(区)教职工编制、人员经费、岗位设置、交流轮岗,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奖惩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促进教育编制资源和人才队伍的合理流动。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

 (七)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22.扩充公办资源。加快实施中心城区中小学布点规划,计划投资 xx 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xx 所,新增班级xx 个、学位 xx 万个。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投资 xx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食堂 xx 个、学生宿舍楼 xx 栋、教师周转宿舍 xx 栋。建立完善教育经费专项投入机制,加大集团化、联盟办学,以及教师走教、支教等经费投入。

 23.加强教育装备。落实体育、美育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体育场地场馆设施建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达到国家标准。实现有条件的学校配套建设体育馆(风雨操场)、科技馆、校史馆、图书馆、报告厅以及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手工制作室、科技实验室等。图书、仪器设施配备达标。

 24.发展智慧教育。计划投资 xx 亿元,实现小规模学校、乡

 村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全覆盖,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提高网络接入水平,实现网络全覆盖。以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AR/VR 等新兴技术为基础,重点建设智能学习和体验中心。打造 18 所各具特色的信息化应用学校。建成智慧教育云平台,促进教学教研资源共享。加快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信息素养,探索信息化“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保障。各县区党委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

篇七: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现代化教育名区跨越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21- -3 2023 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要求,把握发展大势,抢抓战略机遇,顺应人民期待,彰显责任担当,全力推动吴江教育在高平台、新起点上跨越提升,打造现代化教育名区,特制定三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公益性原则,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牢记使命、坚守初心,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因地制宜、改革创新,跨越提升、重点攻坚,为展现“创新湖区”“乐居之城”现实模样、奋力谱写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窗口”的吴江篇章贡献教育力量。

 二、总体目标 按照区十四届党代会一次会议部署,紧扣“五新”目标,以适度超前的理念、改革创新的思维,大力探索与现代化相匹配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重普惠、创特色,统筹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内涵发展。到 2024 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承载力、教育成果的影响力、教育生态的聚合力大幅提升,努力办好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令人向往的教

 育,走在示范区教育改革发展最前列,奋力开创现代化教育名区建设新局面。

 三、主要任务 (一)资源配置支撑行动 1 1 .平衡学位供给。统筹学校布点与国土空间规划、产城融合规划及城市发展、人口规模、入学趋势,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专项五年规划(2019-2023)后期新建改扩建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建设任务书制度,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供应,刚性落实学校建设规划。到 2024 年,新建、改扩建学校 28 所,新增学位 23000 个,突出重点、分类实施,有效化解区域性、结构性入学矛盾。盘活存量资源和新建高中并举,保障普通高中招生计划达到 70%。(责任单位:区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各区镇、街道,牵头单位:区教育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区镇、街道)

 2 2 .深化区域协同。主动承担教育重大改革任务,重点打造好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江苏试验区、示范区现代职教产业园、示范区学生综合实践中心等项目。深入开展一体化协同办学、职教一体化招生,用好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打造全方位多层次教育对外开放试验区,加强国际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打造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长三角一体化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依托高校资源,引领区域内学校内涵发展。发挥长三角示范区教师发展学院辐射引领作用和合作纽带功能,探索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机制,促

 进示范区乃至长三角地区师资建设高质量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区发改委、教育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各区镇、街道,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3 3 .发力智慧教育。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支撑教育决策、优化教育生态,建设教育云图,完成智慧教育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开发区域学情分析平台、教师大数据管理平台、智慧课堂、学生成长系统等,构建教师教学分析与发展、学生学情分析与成长体系。依托家校互动平台,构建学校、家长、社会的一体化教育服务体系。完善线上教育平台,推进“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环境下的课堂模式改革,打造吴江智慧教育品牌。(责任单位:区发改委、教育局、大数据管理局、新市民事务中心,各区镇、街道,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二)优质均衡引领行动 4 4 .聚力打造名校。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分层分类分步推进名校品牌化建设。建立健全教育资源统筹管理、使用、评估、激励等制度,合理统筹课程规划、教学资源、教师培训、教研成果和各类教学场地资源,促进各校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校。鼓励头部学校对标全省乃至全国一流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打造领域前沿、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品牌名校。支持吴江开发区、汾湖高新区、吴江高新区、东太湖度假区加快集聚高品质教育资源,助力全区营商环境优化。加强名校项目招引、优质师资调配的前置谋划,用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教育资源、一流的管理机制推动学校建设,实现建一所、优一所。对于有基础优势、发展势头较好的老校,通过

 区内集团化办学做优一批,与国内一流学校联合办学做强一批,推动提档升级、形成品牌声势。(责任单位:区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各区镇、街道,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5 5 .推进抱团发展。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管理模式、体制机制和跨区域教育共同体改革,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全覆盖,加快推进同长三角优质名校共建共享。出台《吴江区集团化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等配套文件,推进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品牌等互通互融,提升集团办学支撑保障能力,激活学校发展动力,形成流动范围大、辐射范围广、带动性强、互补性强的集团化教育教学生态,不断提升全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打造一批具有较高显示度的名校、优校和办学成果。(责任单位:区委编办,区教育局、人社局,各区镇、街道,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6 6 .规范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民办普惠幼儿园比例达到 50%,评估市优质园、省优质园,优质园比例达到 75%。扎实推进学前儿童看护点安全专项检查和分类治理工作,有计划稳妥消除看护点。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按照统一部署,转化存量、控制增量,2022年底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达到上级下达的目标;将外来工子弟学校全部纳入政府购买学位范围,合理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规模;2021 年底前完成义务教育结构调整与布局规划工作,2022 年底前完成外来工子弟学校专项治理工作。(责任单位:区发改委、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

 局、市场监管局,消防救援大队,各区镇、街道,牵头单位:区教育局,各区镇、街道)

 7 7 .夯实义务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统筹推进、对标对表,着力破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继续落实全区均衡化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监测,开展区镇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考评,持续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内涵建设优质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实施“云上教育”同城帮扶项目,统筹配置城乡师资,推动城区优质学校资源辐射乡村薄弱学校,到 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资源配置率为 90%以上,完成“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建设。(责任单位:区委编办,区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各区镇、街道,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三)育人模式优化行动 8 8 .落细落实“双减”。把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学校、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特点,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作业针对性有效性,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完善“五点钟学校”实施方案,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明确校外培训监管专门机构,落实分类审批权限和监管职责。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责任单位:区委编办,区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人社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市场监管局,各区镇、街道,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9 9 .坚持五育并 举。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施德育品牌工程,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德育新格局,深化文明校园建设。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组织引导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将体育、艺术作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必要条件。探索体教融合新模式,加快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加强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推动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相结合。建立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骨干队伍,完善三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实现心理教师与心理辅导室配备中小学 100%全覆盖。建立近视防控协同机制,推进近视综合防控项目工程。(责任单位:区教育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卫健委,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10 .促进多元成才。深化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深化初中、高中创新人才项目建设,加大学科竞赛类人才培养力度,做强做优强基计划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注重优秀学生中学一贯制培养,探索“2.5+3.5”培养方式。推进重点院校在高中设立“创新实验室”,拓展高中教育的大学思维。立足新高考背景下的生涯规划,形成拔尖学生一生一策培养机制。(责任单位:区发改委、教育局,各区镇、街道,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11 .注重协同育人。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丰富家庭教育资源,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全社会尊重教育规律,形成科学的评价观念,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扎实推进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协调全社会各

 方面力量,担负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妇联,各区镇、街道,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四)队伍素质提升行动 12 .厚植理想情怀。建立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充分发挥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主体作用,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加强品德修养,自觉增长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贴心人、知心人。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开展“吴江时代新人”教师典型遴选宣传,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13 .狠抓师德师风。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落实学校主要负责人负责制度,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推进落实各级“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强大正能量。建立新教师入职宣誓制度,完善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和诚信承诺、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坚决从严查处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收受礼金、学术不端等失范行为。(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14 .完善分配机制。落实保障教师待遇的主体责任,建立教师收入分配部门协商会商制度。健全完善中小学教师与公务员工资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完善教育专项考核奖分配机制,适当调整各类奖励标准,提高面向一线教师的津贴、补助。强化“双减”课后服务和高中教师加值班专项保障。(责任单位:区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15 .推动专业成长。深度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名师团队发展,打造骨干教师梯队。进一步完善长三角示范区教师发展学院各类设施设备,支持学院与国内著名院校合作建立师训平台,推动示范区教师一体化培养方案高质量实施。优化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强化新教师职初三年规范化培养,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学历提升,探索“教育博士”培养计划。创新人才政策,落实资金保障,加大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奥赛金牌教练、大市学科带头人培育引进力度,探索柔性引才机制,积极打造教育人才高地。到 2024 年,全区在职省特级教师增加 10%,正高级教师增加 20%,市学科带头人增加 10%,区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增加 40%,全区教师中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达 30%以上。名师、专家、特级教师、名校长工作室覆盖至 90%的中小学和60%的公办幼儿园。规范保障中小学教师编制需求,优化编制结构,结合在校学生数动态确定每年招聘教师数,引进教育重点紧缺人才不少于 20 人。(责任单位:区人才办,区委编办,区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16 .优化干部结构。建立全区教育系统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分步骤规划干部成长培养路径及方法,构建干部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完善校长选拔机制,健全和完善与校长职级制相适应的保障机制。以“卓越校长”培养等项目为引领,强化校(园)长独立办学意识和学校品牌意识,提升校(园)长教育领导力,到2023 年,呈现具有吴江教育特质、国际视野和教育家精神的校长队伍新生态;到 2024 年,形成高端引领、多元互动、整体提升的培训新模式,校(园)长综合素养和管理水平在根本上获得全面提高,校长队伍建设进入高位发展期,优秀校长群初步形成。(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编办,区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五)内涵素养赋能行动 17 .提升办学品质。推进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到 2024年,在公办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就读幼儿比例保持 85%,优质园就读幼儿比例达到 90%。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推动校际间优质均衡差异系数达到省标,实现各学段融合资源中心和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全覆盖。全力支持江苏省震泽中学打造高品质示范高中,支持汾湖高级中学晋升省四星高中。依托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深化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和产学研载体平台。加强办学体制创新,以社会需求、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双提升。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推进中职校建设,建设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吴江分院,加强苏信学...

篇八: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市贯彻落实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 2021 —3 2023 年)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的通知》(桂政发〔2021〕34 号)要求,打造“品质教育 学在南宁”品牌,促进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 2023 年,更高水平普及各级各类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 97.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98.9%,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打响“品质教育 学在南宁”品牌,推动南宁教育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跨越。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发展工程。

 1.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开展中小学校党建标准化行动,推动基层党组织

 100%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要求,80%以上党支部打造成组织生活质量标杆党支部。培育 100 个“先锋引领·校园党旗红”党建促教品牌。实施“先锋引领+”工程,持续打造“绿城教育爱心号”志愿服务品牌。建强教师党支部,使教师党支部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共青团市委)

 2.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挥好全市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促进课程思政各学段全覆盖。鼓励市属高校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色示范课堂”和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创建 10 所自治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示范学校,遴选推荐 50 节中小学德育微课教学“精彩一课”。加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 5 所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培育 50名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骨干教师,不断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场馆建设和器材设施配备,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全力推广和普及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等活动,推动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建设 180 所足球、篮球等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配齐配好美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开发具有南宁特色的艺术教育资源,打造“美韵邕城”艺术教育品牌,建设好南宁市中学生艺术团。

 建设 10 所自治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推进美育评价改革,推动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全面加强劳动和实践教育,加快成立南宁市中小学综合实践中心和基地学校,创建2个自治区劳动教育试验区、10所自治区劳动教育示范校,审核认证 60 个南宁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打造南宁实践育人新名片。深入开展中小学学生健康促进行动,加强中小学校医务室(保健室)建设,继续推进心理辅导室(咨询室)建设,健全学生视力健康干预体系。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开发一批面向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涯教育(“三生教育”)特色课程,打造 10所南宁市“三生教育”示范校。〔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共青团市委,市民宗委、人社局、文广旅局、卫健委、体育局,南职院、南宁学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家庭育人基本责任,引导家长注重言传身教、注重传承良好家风。家校协同加强中小学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途径密切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鼓励争创自治区级家庭教育示范县(市、区)。〔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妇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二)实施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工程。

 保障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制定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健全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办幼儿园建设奖补政策,继续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优先支持公办学前教育不足的区域新建公办幼儿园。健全普惠性民办园奖补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 500 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全面提升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办学水平。加强督导评估,到2023 年,20%县(市、区)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自治区督导评估认定。深化学前教育保教改革,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加强幼小科学衔接,争创国家级“安吉游戏”推广实验试点。全面推进县域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模式改革。加大示范幼儿园创建力度,市级及以上示范幼儿园达到 190 所。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争创 5 个自治区级幼儿园课程基地。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幼儿园利用现有资源开设托班,优先支持开设托班的新建、改扩建幼儿园项目申报全区各级财政补贴资金,鼓励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托班服务。〔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民政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卫健委〕 (三)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1.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巩固基本均衡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县级政府管理义务教育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按照城镇化和常住人口规模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科学测算学位需求,扩大学位增量,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消除“大班额”。建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奖励激励机制,遴选一批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工作,对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自治区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给予奖励。〔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 2.深化义务教育关键领域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优质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积极创建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优化调整公民办义务教育结构,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设立,办好办强公办义务教育。加强中小学校常规管理评估,建设高品位的学校管理文化。全面落实“双减”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布置作业,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全面开展校内课后服务,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牵头单位:市教育

 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社局、行政审批局〕 3.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保障港澳台居民及其随迁子女按规定享受居住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加强专门教育。对不良行为未成年人进行专门教育,以培养新时代合格青少年为目标,加快推进南宁市励志专门学校二期项目建设,提升专门学校辐射范围。加强控辍保学,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组织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1—2025 年),推动孤独症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班)、盲童班及高中部建设。加快推进南宁市培智学校新校区、南宁市儿童福利院(含南宁市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南宁市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项目建设。支持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发展改革委、民政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市残联〕 (四)实施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工程。

 继续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资源,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办好必要的乡镇高中,基本消除“大班额”。推动普通高中常规管理评估全覆盖。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帮扶

 联盟建设,建立健全优质普通高中帮扶薄弱普通高中制度,规范管理民办普通高中,整体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有引领辐射作用的示范校,形成“双新”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南宁经验”。定期开展普通高中办学质量监测和评价,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分析,优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实施南宁市高品质高中建设计划,到 2023 年,新增 2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3 所自治区星级特色普通高中,培育 11 个自治区级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14 所自治区级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开发 30 门高品质特色课程,引领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责任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各县(市)人民政府、武鸣区人民政府〕 (五)实施职业 教育提质培优工程。

 1.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专业与首府重点产业精准对接,优先发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重点建设 10 个中职品牌专业。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推荐申报 5 个自治区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0

 门自治区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3 个自治区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师配备、校舍面积、实训条件、图书配备等方面的达标建设。到 2023年,重点建设好 5 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打造 6 所自治区级高星级中职学校。支持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落实“双高计划”,加快推进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准备工作。加快推进广西南宁技师学院青秀校区建设。〔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武鸣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社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南职院、广西南宁技师学院〕 2.健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建立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南宁市产教融合研究院,推动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建 3 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促进资源共享,辐射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建设好南宁市 7 大职业教育集团和产业学院,推动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品牌化、连锁化发展。落实职业学校人才交流机制,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积极申报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推动职业学校深入推进“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通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扎实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现代学徒制试点和“校校企”合作示范点建设

 工作和“南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广西南宁技师学院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作用,加快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市人社局,南职院、广西南宁技师学院〕 3.进一步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制度。搭建渠道更畅通、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学习更便利的终身学习体系,优化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南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平台。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开展职业培训,保持职业学校年培训人次与全日制在校从生规模大体相当,建设和推荐申报 2 个高技能人才示范职业培训基地。争创自治区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深化“社职融合”,打造覆盖城乡的百姓学堂和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建设南宁地域传统文化社区教育课程。完善老年开放教育体系,推动老年教育发展。〔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人社局、民政局、卫健委、老龄办,南职院,市老年大学,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六)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工程。

 统筹规划市属高等教育资源,推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按应用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标准筹建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建设南宁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对标国家硕士点建设要求,重点建设交通运输、国际商务、电子信息、土木水利、艺术等 5 个专业硕士点。依托南宁学院,建设广西中国—东盟综合交通国际联合重点实验室、中国—东盟质量研究与教育(南宁)基地。支持和规范民办高校发展。支持广西南宁技师学院对标对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做好筹办准备。加快推进南宁教育园区建设。加强驻邕高校校地合作。利用高校的人才智力、科技信息、专业文化等优势,为南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人才培育、产业研发等全方位支持。支持驻邕高校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培育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南宁教育园区指挥部;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社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科技局、工信局,南职院、南宁学院、广西南宁技师学院〕 (七)实施新时代教师队伍素养提升工程。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系统化、常态化。弘扬高尚师德,开展多层次的优秀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加大师德典型宣传。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持之以恒巩固拓展师德师风建设成效。

 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坚持多主体多元评价,发挥师德考核对教师行为的约束和提醒作用,强化师德考核结果运用。(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人社局,市委宣传部)

 2.加快补足配齐建强教师队伍。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控”机制。积极落实“编制周转池”政策,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力度。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完善县域内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指导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教育部门负责统筹教职工编制管理调配、学校...

篇九: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方县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

 ( 2022- -0 2030 年)(草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特色教育强省建设各项部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2022-2030年)〉的通知》(黔党发〔2021〕25 号)精神,制定大方县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主攻目标,以提高高等教育普及水平为主抓手,以加强基础教育办学力度为主支撑,大力推动全县各级各类教育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完善教育发展体系,全力推进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到 2023 年,全县 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 8.5 年,2025 年提高到 8.8 年,2027 年提高到 9.5 年,2030 年力争提高到 10 年以上,努力向全市平均水平迈进。

 二、基本原则

 (一)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布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适应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带来的人口流动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毕节新型城镇化中心城区(一城三区)常住人口达 120 万人以上,大方县全县常住人口达到 64.23 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1.5%以上的目标,提 前研判学位供需变化,紧盯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目标,科学规划教育资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布点、高效配置,推进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供给与城乡学龄人口教育需求协调匹配。

 (二)坚持问题导向,分类精准施策。围绕城乡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薄弱环节和人民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加强谋划、深化改革、分类施策、补齐短板坚持改善办学条件和提升教育质量并重,推进城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统筹精细算账,有序保障需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科学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充分优化利用现有校园校舍等资源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坚决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四)调动各方力量,合力攻坚推进。充分调动发挥全县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规范办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用人单位用工学历要求意识,做大做强普惠性教育资源,全力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学前教育普及 普惠发展提升工程。以县城为核心,联动镇村做好幼儿园布局规划。严格落实城镇小区依标规划建设配套幼儿园并提供普惠性服务,常住人口 3 万人以上的乡镇中心,办好 2 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常住人口 2000人以上且有实际需求的村,优先利用村级小学富余校舍等资源改建村级公办幼儿园。通过生均财政拨款、建设用地优惠、减免税费和租金等多种方式,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校、街道、农村集体办好公办幼儿园,支持引导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合理制定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积极落实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标准,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资助力度,持续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到 2023 年、2025 年、2027 年、2030 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 93%、94%、95%、9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到 83%、84%、85%以上、86%,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到 56%、60%、60%以上、60%以上。

 (二)实施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升工程。着力化解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确保大班额逐年下降,到 2025 年年底前全面消除。引导生源合理流动,合理划分学区,全面实行均衡编班,严控起始年级新生班额,防止产生新的大班额。新增义务教育资源主要向城镇集中布局,严格落实城镇小区依标规划建设配套义务教育学校并举办成公办学校,有序增

 加学位供给保障。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强校计划,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持续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保持控辍保学政策不变、要求不降、力度不减,确保常态化动态清零。到 2023 年、2025 年、2027 年、2030 年,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 95%以上、96%、96%以上、96%以上。

 (三)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提升工程。优化普通高中学校布局,乡镇普通高中和新建普通高中要向县城和市所在地集中,重点加强县和乡镇政府驻地普通高中扩容建设,做强做优城区高中,提升城区高中办学质量、水平和效益。综合采取优化扩增资源、充实师资力量、严格招生计划、普职比大体相当、严控新生班额等方式,确保在 2023 年年底前基本消除、2025 年年底前全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启动实施、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持续开展示范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创 建,引领普通高中示范、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到 2023 年、2025 年、2027 年、2030 年,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 92%、92%以上、93%、93%以上。

 (四)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工程。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提高适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职普融通,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实现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愿读尽读”。积极争取实施中职“强基”工程,

 全面改善办学条件,适度扩大并稳定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抓好毕节同心农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同心职校)申报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创建工作,力争办学规模达 3000 人以上,优化专业设置,实行订单培养,提高就业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能力 和办学实力,为服务“四新”“四化”提供合格技术技能人才。实施“黔匠”培养工程,面向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工业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等产业领域,培养培训“黔匠”人才。到 2023 年,全高中职、高职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 3300 人、1500 人;到 2025 年,全高中职、高职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 3500 人、1800 万人;到 2030 年,全高中职、高职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 3800 人、2000 人。

 (五)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提升工程。依法依规配齐配足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加大农村学校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和幼儿教师补充力度,开辟农村学校紧缺薄弱学科教师招聘绿色通道。加大多方式挖潜、多举措创新编制管理力度,准确盘点、收回沉淀在各级各单位的空编资源,优先用于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实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标行动,在学前教育探索实施教职工“员额制”管理,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特聘岗,推动落实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到 2022 年,实现中

 小学教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城乡统一配置基本标准;到 2025年,建成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的高校教师队伍;到 2027年,多渠道配齐配足全县公办幼儿园教师;到 2030 年,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六)实施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以提升学历水平、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为导向,深入推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扫除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以及不能用现代工具进行学习、交流、管理等的功能型文盲。鼓励社会人员、在职人员通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提升学历水平。面向青壮年文盲和低学历人员实施“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注册入学就读县级中职学校非全日制相关专业,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脱盲再教育学习并达到毕业考核要求,让相关人员在学得一技之长的同时,达到毕业条件的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文凭 。到 2023 年参加 “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相关人员累计达到 5000 人,到 2025 年累计达到 8000 人。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各县直部门 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紧紧围绕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这一核心目标,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重要事项亲自部署、重大改革亲自把关、重要环节亲自协调、

 重点工作亲自督办,着力破解各类教育发展瓶颈,进一步增加教育资源供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各级各部门要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协调联动、密切协作,确保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落地落实。

 (二)强化责任落实。县教育科技局要牵头制定大方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提升工程、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升工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提升工程、现代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提升工程、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分项细化方案。县委、县人民政府是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出台大方县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及分项细化方案,编制年度推进计划并组织实施,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县教育部门负责牵头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统计部门负责统计核定年度人均受教育年限结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统筹有关项目和政策,支持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支持和推进有关教育收费标准政策调整。财政部门负责保障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所需资金。编制部门负责依法依规落实教职工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未上过学的劳动力人员中有就业意愿人员的培训工作,支持配齐配足教师队伍。自然资源部门负责保障教育建设用地需求,负责核定城镇小区配套教育设施设置是否

 符合相关技术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督促落实城镇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指导学校基本建设管理工作。公安机关负责对公民个人提供的学历信息开展户口登记项目变更(更正)工作,教育部门、公安机关要加强部门问学历信息共享。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在各自职能职责范围内做好支持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相关工作。

 (三)强化要素保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规划和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预留教育用地并按需保障供给。县人民政府要在 2022 年 3 月底前研究制定出台并落实本县城镇小区配套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建设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城镇小区配套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要与住宅建设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以及达不到配建标准规模等情况的零星开发小区,要根据居住区人口规模测算各学段平均在校生数及折算学校生均建设投资成本,由开发建设单位依法与县人民政府明确的部门签订配套学校代建协议,由当地政府统筹新建或改扩建配套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保障学位需求。对未按照规划配套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的,自然资源部门不得发放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合格书,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要落实民办教育办学用地、税

 费减免、财政奖补、教师待遇等优惠政策,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四)强化经费投入。县政府要切实履行教育投入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加大投入力度,积极调动社会资金投入教育,积极引进县外优质教育资源到当地办学,保障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经费。2022 至 2025 年,积极争取省级有关中央补助资金和省级财政预算投入,进一步加大市、县级配套投入力度,推进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新增县级财政预算,用于配套省级补助优先解决现有中小学大班额的资金。各有关部门要精打细算用好经费,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意识,既保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需要,又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五)强化督查督办。县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推进落实情况列为对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重点,并将县级督导评价结果报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住建、教育督导等部门要加强城镇小区配套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规划建设工作的督查督办,层层压紧压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每年年底前要将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年度工作推进情况报送县委教育工委、县教科局,由县教科局汇总后报县委、县政府,并适时向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通报有关情况或致函督办有关问题。

  附件:1.大方县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及学

 前教育普及普惠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2.大方县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3.大方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4.大方县现代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实施方案

 5.大方县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6.大方县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附件 1:

  大方县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及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18〕39 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20〕6 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

 (2021-2030 年)>的通知》(黔党发〔2021〕25 号)、《中共毕节市委、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毕党发〔2020〕16 号)等文件精神,落实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体系达标要求,加快推进大方县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篇十: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系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提升”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根据《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提升”工作方案》及市安委会安排部署,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批示,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切实在转变理念、狠抓治本上下功夫,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和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安全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一区三高地、五个新毕节”营造和谐稳定的教育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党委(组)领导、行业负责、学校主责、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学校安全生产治理新格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可能对师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影响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和风险隐患全面纳入专项整治范畴,科学预防、系统应对、不留死角。

 ——坚持分类管理。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健全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责任制,落实“管教育必须管安全、管学校必须管安全、管教学必须管安全”的要求,逐级、按业务职责落实学校安全工作主体责任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

 ——坚持预防为主。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不同区域、地方以及不同层次类型学校的实际,区分风险的类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安全风险防控机制,集中解决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校园安全问题。

 ——坚持“五个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精准治理,更加注重从系统上治理安全风险隐患、在制度设计上推动学校安全治理的改革创新。

 三、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巩固提升”工作,切实解决思想认识

 不足、安全发展理念不牢、落实存在差距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全面排查大中小学(幼儿园)威胁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风险隐患,深入分析学校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原因,集中攻坚力量进行教育系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夯实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基础,维护工作成效。实现涉校涉生事故(事件)发生明显减少、校园周边环境明显好转、师生安全感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杜绝发生影响恶劣的涉校涉生事件。

 四、主要任务

 一是持续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及视察贵州、毕节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省、市安全生产电视会议的精神,巩固学习成效,提升行动自觉。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和落实具体工作的抓手,持续深化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继续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专题讲座学、个人自学等方式,开展经常性、系统性宣讲活动,将其转化为推进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生产三年行动“巩固提升”工作开展的行动指南。二是组织对“生命重于泰山--学习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电视专题片进行再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一根弦,确保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能落地生根。

 一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公安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快推动全国中

 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在全面完成“3 个 100%”的基础上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校园专职保安人员整体素质,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全封闭管理,提升一键式紧急报警反应处置速度,实现视频监控系统全面覆盖并接入公安机关,持续推进校园安全基础能力建设。二是保障校内建筑安全,对校舍、围墙、校门、厕所等附属设施是否存在固定不牢、墙体开裂、地质灾害等隐患展开全面排查并及时整治,经相关部门鉴定属于 D 级危房的要立即停止使用。对校园在建工程要加强安全监管,设立警示标识和警戒线封闭施工,防止学生伤害事故发生。

 (三)关爱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排查、干预工作机制。按照要求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素养。对问题学生实行“一人一策”“一人一案”,协调配合家长(监护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正,全方位进行干预帮助。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动员家长(监护人)将其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或心理援助机构医治,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类事故(事件)。二是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重点管理。对家庭离异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孤儿学生、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人学生、父母一方服刑学生、家庭突发变故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情感困惑学生、言行异常学生,毕业班学生、留守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易地搬迁安置点学生等重点群体的

 信息排查、收集,逐一梳理,及时研判。开展安全、生活、情感、学习、行为养成等“五关爱”活动,寒暑假期间组织开展好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大走访”活动,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动向。

 (四)加强校园内部安全管理

 一是加强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认真落实学校消防安全责任制,每月开展消防隐患大排查。按照标准和要求配备消火栓、灭火器,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完善消防安全标识,保持楼梯间及人员安全疏散通道出口通畅,疏散指示和应急照明符合要求。对全校教职工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学校教学内容。二是预防校园欺凌。加强巡逻查防,切实抓好校园欺凌和暴力的预防和处置。建立学生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对发现的学生矛盾纠纷,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及时开展教育和疏导工作,严禁学生打架斗殴,严禁学生矛盾调解不及时、不彻底而导致矛盾激化。三是加强教职员工管理。加强教职工师德师风和法治教育培训,提升其法治意识;加强对教职工及聘用人员的资格审查和日常监管,切实保护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抓实抓细“四个五”访谈排查,加强教职工师德师风的平时监测和考核,细化监督管理。四是治理校园电信诈骗、校园贷。通过典型案例对师生广泛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非法校园贷”“套路贷”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师生家长(监护人)法治意识、安全意识和信息保护意识。开展涉校涉生网络诈骗等线索摸排,建立问题线索台帐,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五是预防校园食品安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规范操作流程,强化校园食品安全校(园)长负责制和

 陪餐制度并明确陪餐人员职责,落实学校食堂、超市、小卖部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加强食堂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业务培训,实行“一年一检”,着装持证上岗;继续实施校园食堂“明厨亮灶”工程,配合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扩大互联网+智慧化监管覆盖面,严把采购、保管、清洗、加工、消毒、留样、分餐等关口。六是严把意识形态安全关口,今年是政治大年恰逢冬奥会、二十大召开,严格落实“十个纳入、十个必查”工作机制,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配齐配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专任教师,开齐开足思政课。对外发布所有信息、稿件需制定并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定期对教材、图书、教辅资料、校园(班级)文化布置以及校园网站等是否涉及宗教、政治等情况开展排查整治。

 (五)校园周边环境整治

 一是发挥学校“三防”建设功能,严格执行外来人员、车辆和学生进出询查登记制度,落实学生上学和放学时段值班领导、值班老师在校门口开展交通、治安值日制度。完善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组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学校周边重点人员管理,排查摸清刑释解戒人员、吸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精神障碍患者、闲散青少年、流动人口等情况,落实有效管理措施。定期会同相关部门定期开展综合治理,有效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二是要加强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各类学校使用校车的要建立校车使用管理制度,严禁使用不合格车辆、未经年检车辆、无资质驾驶员驾车接送师生。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监护人)的交通安全教育,引导、劝阻学生、提醒家长(监护人)遵守交

 通法律法规,不乘坐农用车、摩托车(电动车)、拼装车、报废车等“三无”车辆、超载车辆和非法营运车辆,发现校园周边有非法营运接送学生车辆要向有关部门举报。各级各校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学校(幼儿园)出入路口的交通安全警示牌、警示灯、人行横道线、减速带等交通安全设施有效防范和减少涉及学生的安全事故。

 五、进度安排

 从 2022 年 2 月至年底,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巩固提升”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2 年 2 月 15 日前)。各县(自治县、市、区)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组织召开培训动员会,全面推进三年行动“巩固提升”工作开展,迅速启动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动员会,结合《全市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综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专项整治工作。

 (二)全面推进(2022 年 10 月底前)。对照《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提升”工作任务清单》的主要任务类别,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推进各项具体工作,全面落实《教育局关于印发<教育系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的整治内容,全面开展排查,建立完善风险隐患问题清单、问题隐患整改清单、问题隐患整改责任清单“三张清单”,实行边查边改、立查立改。对自身能

 力不能完成整改的,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请求帮助解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学校全面组织开展督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根据督查情况,厘清工作思路,将问题较多工作滞后的乡(镇、街道)和学校纳入重点监管对象,采取通报批评、挂牌督办、现场推进会等形式,确保集中攻坚取得实效。

 (三)评估验收(2022 年 11 月底前)。配合省级评估验收工作组,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评估验收工作。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检查、明察暗访的形式,对各地各校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进行评估验收,并根据验收情况形成评估报告。

 (四)总结提升(2022 年底前)。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分析共性和突出问题,健全并推动落实相关制度。并结合各地经验做法,形成一批成果在全市教育系统推广运用,大力推进成熟定型的法规标准、政策措施等具体制度出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幼儿园)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要持续发力,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积极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持续调动各专项整治小组的工作职能,确保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能圆满收官。

 (二)加强宣传教育。一是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减灾防灾日”“国家禁毒日”“119 消防宣传日”“安全生产月”“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等不同时间节点,通过“开学安全第一课”“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班会、校会、广播、宣传栏、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印发宣传手册、一周一提示等方式对师生及家长(监护人)广泛开展防溺水、交通安全、防地质灾害、消防安全、防煤气中毒等宣传教育,并适时组织师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二是通过毕节教育发布等微信公众号,发布《致家长一封信》《学生安全告知书》等,提醒学生家长(监护人)履行对孩子的监管责任。三是紧盯中小学生上学、放学关键时间节点,利用微信、QQ、“一周一提示”、签订安全协议等方式,强化家长(监护人)对孩子离校期间的监管,防止发生学生溺水、交通、煤气中毒等安全事故。四是针对每年高三、初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大,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实际,对学生开展身心健康宣传教育和排查干预,多多进行户外活动放松身心减轻压力,防止学生因负面情绪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三)强化暗访问责。一是根据《教育局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县级领导干部包片暗查暗访教育领域安全风险隐患化解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大暗查暗访力度,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安全工作部署情况以及校园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按照“三张清单”工作机制要求,落实整改各个环节,督促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形成工作闭环。二是对校园安全工作中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推进迟缓、整改不到位、整改不彻底等的单位和个人,严肃按

 照《学校安全责任追究办法》进行追责问责,情节严重造成学校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安全事故的,将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相应责任。

 (四)深化安全专项整治。为深入贯彻落实 2021 年 10 月 22 日“全国校园安全专项整顿工作会议”和 12 月 10 日“全市校园安全座谈会”精神要求,确保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巩固提升”工作取得实效,1月 27 日市教育局制定印发《教育局关于印发<全市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于 2 一 7 月重点针对学生心理健康、师德师风、校园欺凌、食品卫生等 12 个方面的风险全覆盖开展专项治理,着力整治影响全市学校安全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有效预防和减少涉校涉生事故(事件)发生,努力营造有利于广大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