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8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笔力 雄壮 浑厚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8篇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阅读答案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阅读答案 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笔力雄壮气象浑厚8篇,供大家参考。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8篇

篇一: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dquo;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 的盛唐诗歌阅读答案

 “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 的盛唐诗歌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 题。

  ①“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 的盛唐诗歌, 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 四个字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 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但对于这样的概括, 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 把“盛唐气象” 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 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 以及对躬逢盛世、 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

 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 相反, 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 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 抗议, 因而认为“盛唐气象” 一词, 是对开元、 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

 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 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②“盛唐气象” 的概念来自严羽。

 严羽《沧浪诗话· 考证》 云:

 “ ‘迎旦东风骑蹇驴’ 绝句, 决非盛唐人气象。” 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 显然是指“迎旦东风骑蹇驴” 瑟缩委琐, 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 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 所云:

 “盛唐诸公之诗, 如颜鲁公书, 既笔力雄壮, 又气象浑厚。” 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 涵义的一种阐发。

 因此“盛唐气象” 指的是诗歌风貌, 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 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 歌颂文治武功, 乃至粉饰太平, 本不是一回事。

  ③具有“盛唐气象” 的诗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感动激发, 希望趁时而起, 建立功业; 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 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

 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 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

 感激而望成就功业, 遇挫即成怨怼。

 所以在具体作品中, 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④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 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它是为时代的召唤、 时代的需要所吸引, 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气和事功精神的表现。

 盛唐人的这种感敏奋发, 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 它往往表现于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

 由于主体精

 神#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 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 end#强旺, 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 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 富有信心。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可谓壮怀激烈。

  ⑤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 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 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 不是薄禄微官问题, 而是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 的大事业。

 这种宏愿, 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 以致出现了类似鲲鹏太大, 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

 但冲突的内容既然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展开的, 就仍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力度。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有删改)

  1. 从原文看, 下列对“盛唐气象” 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盛唐气象” 的概念来自严羽, 它体现了盛唐诗歌的风貌。

  B. “盛唐气象” 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 的风貌。

  C. “盛唐气象” 体现了盛唐人的笔力和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D. “盛唐气象” 指诗歌风貌, 它与诗歌的情感内容没有联系。

  2. 下列对原文结构和思路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第①段列举了对“盛唐气象” 的两种片面理解, 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 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B. 第②段引用了严羽的话, 一方面说明了 “盛唐气象” 的概念来源, 另一方面阐发了“盛唐气象” 的涵义。

  C. 第③④⑤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结构, 分别阐释了 “盛唐气象” 在两类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

  D. 文章采用了 先驳后立的方式, 驳立旗帜鲜明; 在论证中采用了 举例论证的方法,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盛唐诗人夸耀帝国文治武功、 歌颂盛世之作都不具有“盛唐气象”。

  B. 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和怨怼之作, 都带有盛唐诗人的理想主义色彩。

  C. 盛唐诗人情绪激昂, 富有信心, 渴望建功立业, 因而主体精神强旺。

  D. 盛唐诗人“薄禄微官” 无法成就“济苍生” 的宏愿, 所以产生怨怼。

  参考答案:

 学优网整理

 1.D

  2.C

 3.B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5、《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

篇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气象的形成及原因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 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

  雄壮浑厚确是盛唐诗的风貌特征。南朝以至初唐诗风大抵绮靡柔弱雕琢词句缺乏雄浑之气 它被盛唐诗人扬弃了。

 盛唐以后的中晚唐诗 有的偏于平易柔弱 如大历十才子、白居易、贾岛、姚合等缺乏雄壮有的偏于雄健如韩愈但因刻意追求奇险缺乏浑成自然所以雄浑确是盛唐诗区别于初唐与中晚唐诗的突出特征。严羽最推崇盛唐诗于盛唐诗中最推崇李白、杜甫两大家。

 《沧浪诗话·诗评》称道李杜等盛唐诗人诗“如金鳷〔鳷zhī 〕传说中的异鸟。

 大鸟 擘海香象渡河”是赞美其雄壮。严羽又强调诗歌应写得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即所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沧浪诗话·诗辩》  并认为盛唐诗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严羽大力推崇提倡盛唐诗风不但因为盛唐诗的确写得好还有其时代背景。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其作品以杜甫晚年一部分刻意锤炼字句的篇章和韩愈、孟郊诗为学习对象写得瘦硬刚健而缺乏自然浑成之美。南宋后期流行的永嘉四灵诗派取法贾岛、姚合气局狭小缺乏雄壮阔大的气象。严羽竭力主张作诗应取法盛唐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

  

 说盛唐诗雄壮浑厚是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 但并不雄壮。

 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

 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

  

 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 边陲奇伟的风光、 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

 他们追求“鲸鱼碧海” 杜甫 《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二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得力于此。

  

 一部分盛唐诗 较充分地反映了唐帝国强盛期的时代面貌 但盛唐气象和盛唐时代面貌不是一回事。文学史上的盛唐指唐玄宗、肃宗两朝约五十年。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国势开始衰落中经安史之乱更是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但以杜甫为代表的盛唐后期诗仍然富有雄浑的特征。举例来说杜甫的《望岳》诗写于盛唐前期固然表现了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抱负。他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写于安史之乱前夕表现了唐帝国岌岌可危的形势和诗人的忧心忡忡却仍然气象雄浑。杜甫晚年所写的《登楼》 《登高》两首七律表现唐朝受外族侵凌的衰败局面和诗人的迟暮心情境界仍然雄壮阔大。此类的例子尚多。杜甫晚年的这类诗篇往往被明清诗论家誉为表现盛唐气象的佳作。李白晚年在安史之乱后所写的不少诗篇也具有雄浑风貌。盛唐后期时代面貌大变但李、杜等人在前期所形成的心态没有消失 所追求的明朗刚健诗风也没有消失 所以仍能写出不少雄浑的诗篇。

  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盛唐诗是唐诗史上的高峰 以雄壮浑厚为特征的盛唐诗气象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

 盛唐之音  指唐代自开元至大历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唐诗分期者称为盛唐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虽然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为时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热情洋溢、 豪迈奔放、 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 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 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篇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心态与盛唐气象——开元之治与开天诗风查屏球查屏球

 引子: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学的对于民族历史的一种文化记忆殷璠 :“声律风骨齐备” “神来气来情来”宋严羽:

 “盛唐诸公之诗, 扣颜普公书, 既笔力雄壮, 又气象浑厚(《答吴景仙书》 )。

 ”()“盛唐诸人, 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 透彻珍珑, 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 (《沧浪诗话》 )

 初(618-712)

 , 约八十余卷(31-110)盛(712-762-770)

 , 约一百二十四卷(111-235)中(770-824)

 , 约二百五十卷(236-483)晚(825-903)

 , 约三百五十卷(483-783)盛唐是最短的一段, 即玄宗、 肃宗两朝(712—762)

 , 仅五十年。《全唐诗》 九百卷《全唐诗》 九百卷, 二万二千多人, 四万八千多首(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 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 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二万二千多人四万八千多首(共收诗

 “盛唐” 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而是一种风格范式, 也是一种审美精神的象征, 象征自然美、 崇高美与浑融美, 是古典诗歌的一个艺术理想(以极自然的艺术语言表达极健康自信、 自强的精神状态与自足自乐的艺术情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象, 后人呼唤盛唐气象, 也包含有对那一个高峰时代的向往。于宋人来说, 这不仅仅是介绍唐代历史, 而是对唐代辉煌历于宋人来说, 这不仅仅是介绍唐代历史, 而是对唐代辉煌历史的一种追忆。

 因此, 古典诗学中对盛唐气象的强调, 与其说是诗学意义上的, 不如说是文化意义的怀古。

 后人如此推崇盛唐诗并不断地追慕盛唐之风、 呼唤盛唐, 是对一种审美理想的追忆, 也是我们这一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所以说尊崇盛唐气象应是中国文化对辉煌历史记忆的一种反映, 属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一部分。

 盛唐精神是指唐代独有的时代气质, 主要是指唐代盛世时的社会风尚与时代精神。

 具体是包括:开放进取, 充满青春气息的生命力,推陈出新、 兼收并蓄的文化魄力,达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达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这些体现了 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与深刻内含, 在充满生机、 百花争放之中创造一种辉煌与发达。简言之:

 活力、 大气、 与率真。

 这种时代精神的产生离不开盛世的社会发展, 它影响着那个时代的士人心态, 同样也影响那个时代的诗风。

 一、 拨乱返正, 人心振奋, 整个时代充满朝气与希望“革中宗弊政” , “复贞观之旧”《资治通鉴》 卷二百九曰:

 “(景元元年七月)

 丁巳, 以洛州长史宋璟检校吏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三品; 岑羲罢为右散骑常侍, 兼刑部尚书。

 璟与姚元之协心革中宗弊政, 进忠良,退不肖赏罚尽公请托不行退不肖, 赏罚尽公, 请托不行, 纳纪修举, 当时翕然以为复有贞观、 永徽之风。

 ”纳纪修举当时翕然以为复

 • 太宗时唐的户数约为300万户。• 高宗永徽三年, 长孙无忌奏称天下户数380万。• 《旧唐书》 称中宗神龙元年, 公元705年, 天下户数约635万户。• 开元十四年(726)

  706. 9万户 4141. 9万口• 开元二十年(732)

  786. 1万户 4543. 1万口• 开元二十四年(736)

  806. 8万户• 天宝元年(742)

  852. 5万户 4890.9口• 天宝十三年(754)

  906. 9万户 5288万口

 • “玄宗之世, 华夏、 吐蕃、 大食三大民族,皆称强盛。

 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 陇, 不能不固守四镇, 欲固守四镇, 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 以制吐蕃, 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

 当时国际大势如此, 则唐代所以援当时国际大势如开拓西北, 远征葱岭, 实亦其不容己之故,未可专咎时主之黩武开边也。

 ”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则唐代所以

 • 唐帝国公元755年5 291 万人, 军队60万, 其中禁军1 2万,边军49万• 安西节度使 今新疆库车 管理西域 24000 • 北庭节度使 今吐鲁番 防御突骑施、 坚昆 20000 • 河西节度使 今甘肃武威 隔离吐蕃、 突厥 73000 • 朔方节度使 今宁夏灵武 防御突厥 64700 陇右节度使 今青海乐都 防御吐蕃 75000• 陇右节度使 今青海乐都 防御吐蕃 75000 • 剑南节度使 今成都 防御吐蕃、 绥靖南夷 39000 • 岭南五府经略使 今广州 绥靖南夷 1 5400 • 河东节度使 今山西太原 防御突厥 55000 • 范阳节度使 今北京 防御契丹、 奚 91 400 • 平卢节度使 今辽宁锦州 招抚室韦、 靺鞨 37500

 开元二年, 北庭都护郭虔灌斩败默啜子同俄特勤。开元三年(公元715 年)

 , 十一月, 命郭虔灌兼安西大都护, 四镇经略使, 募兵万人, 赴安西。吐蕃与大食共同立了 阿了 达为王, 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

 监察御史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璟率旁侧戎落兵万馀人, 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开元十年(公元722 年)

 , 吐蕃大军攻打唐朝属国小勃律, 北庭节度使张孝嵩率疏勒副使张思礼以步骑四千救援, 大败吐蕃军。开元二十年, 信安王李祎大破奚、 契丹。开元二十一年, 幽州道副总管郭英杰与契丹、 突厥战于都山, 死, 所部六千人阵亡。

 来年节度使张守珪又胜之。开元二十七年, 碛西节度使使擒突骑施可汗, 遣将与拔汗那王擒黑姓可汗, 恢复唐在西域威势。汗, 恢复唐在西域威势。天宝六载(公元747年)

 , 高仙芝率1万人马越过葱岭, 俘虏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天宝八载, 陇右节度使攻拔吐蕃石堡城, 获四百人, 唐军死伤过万。天宝十年高仙芝安西军三万(包括盟军1万)

 发动怛罗斯之役, 失败。天宝十二年(753 年)

 唐将封常清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 封常清的安西军队编制为2.4万人, 出动兵力不详。征南诏8万鲜于仲通身免, 王天运战死, 全灭。征南诏3万姚州都督被俘虏, 全灭。征南诏7万李留后投江, 全灭。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诗人也感到了这种繁盛与强大以及国力上升之势.如杜甫《忆昔》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四边伐鼓雪海涌, 三军大呼阴山动。

 这种感受自然提升了 那个时代诗人的政治热情与人生自信。

 盛唐人多承儒家“君子疾没世而名无称焉”的传统, 不甘寂寞, 积极用世。

 风骨强劲, 是盛唐诗一个明显的特色, 它表现为高昂明朗的情绪与雄浑壮大的气势, 有力度有气派。

 而支撑这种力度与气派的核心就是诗人强烈的政治热情, 宏大的政治理想以及积极的参与意识与进取心, 这也应是盛唐之音中的最强音, 是构成盛唐气象的最有力的精神内核。

 盛唐气象中的力度与气势, 又来自诗人追求功名积极参与现实政治的热度。

 这种热度来源于盛唐气象, 而盛世气象就源自开元之治整顿改革所带来的新气象, 新精神。

 具体说来就是那场政变所激起的群情振奋的精神面貌。

 李白的志向:“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私智, 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 杜甫的志向:“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 从道德人心再造一个盛世。

 即使多写山水田园诗的孟浩然、 王维在诗中也体现出这样的热情。

 他们多自视不凡, 一心想有所作为, 这是他们的人生动力。

 为求取功名, 他们多四方奔走, 成功的作品多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奋斗中, 他们大叫: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苍海”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对前程充满信心与希望;成功时, 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 吾辈岂是蓬蒿人。

 ” 提升与扩张了人生的自信。失败时, 仍坚持“生逢尧舜君, 不忍便永诀。

 (杜甫《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

 ” “大贤虎变愚不测。

 当年颇似寻常人。多发为怀才不遇之愤激之情。多发为怀才不遇之愤激之情。面前空前的盛世, 他们总是怀有强列的参与意识与进取精神。

 如孟浩然一生多是在漫游隐逸中度过, 但也会为盛世气象所鼓舞,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感到“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 他们不甘寂寞, 更多地表达对功名急切心理。

 这是那个蒸蒸向上的时代赐予他们的时代精神。

 这一点在前期主要表现于边塞诗中, 当时大量流行的边塞诗不仅是表现诗人“功名直上马上取, 真是男儿一丈夫” 仕途理想, 更多的是诗人借这类边塞游侠题材表达搏取功名的豪情。

 天宝之后, 这又更多地表达诗人对现实政治的忧患与批判上。

 即使是在安史动乱期间, 象杜甫那样即是自任是“江湖满地一寞渔翁” , 仍认为执着坚信“天地一腐儒”的人格信念, 那怕是身处“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的生存绝境中,仍然是关注着“戎马关山北” 的时局, 并为此“凭轩涕泗流。

 ”(李白《梁甫吟》 )

 ”

 二、 名士文化的重建、 文士地位上升与盛唐诗自信自尊意识

 • 魏晋后社会心理由伦理化的圣人崇拜转向名士崇拜, 进而发展为才士崇拜。

 “才情” 、 “才气”成了品评士人的首要标准。

 它要求士人既有过人的文学才华, 又应有独立的不受利益局限的超俗的个性气质。

 名士因为具有这些条件就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自重、 自尊、 自由意识。

 如《世说新语·任诞》 记王恭言曰:

 “名士不必须奇才, 但使常得无事, 痛饮酒, 熟读《离骚》 , 便可称名士。

 ” 但是, 这一名士传统在弘扬个体价值的同士。但是, 这名士传统在弘扬个体价值的同时也逐渐淡化了儒家的社会意识。

 汉末名士对社会政治的批判精神已被士族文化的自私性所取代了。“无事” 是指士人不涉世事, 具体说来就是以超然的人生态度对待现实政治。

 在世族制度的作用下, 名士风度成了身份性的标志与权力, 即拥用世族身份者才可享受名士之特权, 也是社会给予的特权化的尊重。

 世族阶层在唐代仍具较大影响, 唐王朝为与中原世族争夺文化的正统地位, 曾积极争夺对名士文化传统的发言权。

 如《唐会要》 卷三十六《氏族》 记唐太宗言:

 “我今定氏族者, 欲崇我唐朝人物冠冕,垂之不朽。

 ” 所谓“人物冠冕” , 就是既重人物自身的才情风度, 又重人的功名地位。

 这也就是将关陇文化中的阳刚之气与江左尚才重情的名士之风结合起来。

 他们极为羡慕南朝文化的繁华气象, 非常欣赏江东名士的潇洒与才气, 又以自身带有野性的强健的生命力为之补充了 血液强健的生命力为之补充了 血液, 它以尚才适性的江东名士文化为生命的灵气, 以刚健进取的北方文化为生命的动力, 形成新一代名士文化精神。

 唐王朝近百年稳定使得以王权为中心的国家意识得到充分扩张, 忠君报国的观念成为士人普遍的伦理观念,也是士人政治理想基本内容, 从而使名士文化中个体意识与儒家传统强调的君臣观念统一起来, 名士的个体价值表现在以过人才气与与众不同的方式为君国建功立业上, 这是一种富有朝气积极进取的精神。它以尚才适性的江

 玄宗时代科举重视诗赋在唐代也是比较突出的现象, 唐人也一再强调这一点。

 如:

 梁肃《李史鱼墓志铭》 (《文苑英华》 卷九四四)

 :

 “开元中, 以多才应诏, 解褐授秘书省正字。

 时海内和平, 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

 ” 独孤及《顿丘李公墓志》 (毗陵集卷十一)

 :

 “开元中蛮夷来格, 天下无事, 搢绅闻达之路惟文章。

 ” 权德舆《王公神道铭》(《权载之文集》 卷十七)

 :

 “自开元、 天宝间, 万户砥平, 仁进者以文讲业, 无他蹊隧。

 ” 杜佑《通典》 卷十五《选举》 三:

 “开元以后,四海晏清, 士无贤不肖, 耻不以文章达。

 ” 诗赋之才是保证科场成名的必备条件, 而一登龙门, 身价百倍。

 盛唐诗人凭着文才就可以享受名士的尊严与自由, 所以, 盛唐士人多以文场成名作为成就名士理想的主要方式, 更注重以诗才来表现自己的名士情怀, 他们更多是追求文场名士、精神名士以充满激情的诗作来构造自精神名士、 以充满激情的诗作来构造自己的名士理想, 在文学的世界里享受名士的自由与自尊。

 唐玄宗对名士的这种自由保持了一种宽容, 对名士的自尊也给予了一定的尊重。

 在那个时代名士与忠臣是可以同生共存的。

 盛唐才子们是以一种更积极的精神弘扬了淡薄礼法、 注重个性自由的魏晋风度, 又以一种达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发扬了名士浪漫洒脱的精神, 这是那个以诗赋取士制初兴的时代给予才子们一种自尊与自由。

 科举制进士科让读书人无论出生贵贱, 都可能享受到以前为世族贵族专有的名士尊严, 剌激了知识群体的扩大, 也将中古流行的名士文化普及化了。的名士理想在文学的世界里

 名士化人自由自尊意识造成盛唐诗一种特殊人格意象, 如李白受时代精神感召, 也非常向往建功立业, 志向奇大。

 他对这一人生理想非常自信, 在诗中屡屡以姜尚、 鲁仲连、 郦食其、 诸葛亮、 谢安等名士自慰。

 如其云: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梁甫吟》 )

 。

 “东山高卧时起来, 欲济苍生未应晚” (《梁园吟》 )

 。

 李白所向往的“功成身退”的人生境界, 既积极追求“功成” 的事业, 又不执着于功名拘束, 保持名士的自由与自尊。

 他的人生道路、 人格观念多取法于古代名士传统。

 但是他又不走当时通行的科举入仕的道路。

 这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则是这种入仕方式与他的名士化的生活模式相矛盾。

 他自信是不世之才, 不愿受科举仕进的羁束不愿为功名牺牲自己的自尊与自由羁束, 不愿为功名牺牲自己的自尊与自由。

 如他所言: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 曳裾王门不称情” (《行路难三首》 )

 。

 他追求的理想是以名士风度来建功立业。

 为此, 他不得不选择了 与众不同的艰难的入仕方式。

 这就是以自身出众的才华与不凡的经历塑造自身的名士形象, 以名士的社会影响而为君王所重。如他所言“羞

 鄴中贈王大勸入高鳯石門山幽居[解题]蕭本缺贈字, 鄴中即鄴郡, 唐時屬河北道, 又謂之相州, 《後漢書·高鳯傳》 :

 鳯南陽葉...

篇四: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 白 诗 歌 中 的 盛 唐 气 象

  德阳 赵昀

  就个人与社会而言, 个人的生存发展总是受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制约和影响的, 在其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时代的特点, 并且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与个人的思想情绪是不同的,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特点。

 主要生活在盛唐时代的李白, 时代精神, 文艺风格, 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 加上个人的思想性格与非凡的文才, 使他成为了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

 在李白身上, 爱国主义, 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 侠客精神可谓交织融合, 难分彼此。

 他二十五岁出巡远游, 隐居安陆, 客鲁郡。

 期间西入长安, 求取功名却失意而归; 至天宝初, 奉诏入京, 供奉翰林。

 不久又被谗出京, 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 入永王李璘军幕, 及永王为肃宗所杀, 因受牵连, 身受囹圄, 长流夜郎。

 途中遇赦东归, 往依族叔李阳冰, 不久病逝。

 在他六十二年的生命里, 李白足迹踏遍祖国大好河山。

 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多舛, 再加上诗人横溢的才华, 至今有存诗九百余首, 内容及其丰富, 而由此而生的万千气象, 也可以说是盛唐气象的折射吧。

 他的诗歌充分地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神来气来情来” , 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 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 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 美不胜收。

 杜甫说他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又说他“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

 一言概之, 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 同时又发展丰富了盛唐气象。

 他像一阵惊雷, 一股狂飙, 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 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 影响后世。

 盛 唐 气 象

  继承北朝体系建立的唐王朝, 在开疆拓土稳定边疆国内的政治秩序以后, 将重心转向如何构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 采取了一系列比较适应当时生产力的措施。

 同时社会风气开放, 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 对文学题材的拓广, 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意义。

 唐朝强大的国力为唐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使其有更为恢宏的胸襟、 气度、 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 这种 怀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 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远大的政治抱负反映到文学上来, 便是文学中积极向上、 昂扬奋进的情调; 再者, 经过初唐四杰的反对纤巧绮靡, 提倡刚健骨气, 陈子昂的高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的大旗, 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 创造健康和瑰丽的文学。

 文章四友的诗体定型。

 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上要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 将诗情和画意相结合, 形成浓烈的情思氛围, 空明纯美的诗境, 这一切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做了 充分的准备。

 唐开元天宝年间, 统治者不拘一格降人才, 长安成为了 四方文士的聚散地。

 他们是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殷璠说他们“既闲新声, 复晓古体。

 文质半取, 风骚两挟。

 言气骨则建安为传; 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 作诗笔参造化, 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 气协律而出, 情因韵而显, 做到了 “神来气来情来” , 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 并形成了 不同风格的群体, 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王维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孟浩然的自然平淡静逸明秀之美, 王昌龄的豪爽明丽清刚俊健之美, 高适的沉雄浑厚慷慨奇伟之美,李昕的雄浑旷放苍凉悲怆之美, 岑参的雄奇阔大意调高远之美……遂形成盛唐诗风, 也就是文史称之的在诗人群体, 诗歌的体式, 诗歌内容, 诗歌情感, 艺术风格等方面以开阔的

 眼界, 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 自由活跃的思想, 大胆的批判精神, 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 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盛唐气象之体现

  盛唐气象体现于李白诗的内容和风格中一 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 盛唐气象的最强音

  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 赞美时代, 体现了 积极向上, 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

 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 “安社稷” 的儒家用世思想, 他常以鲁仲连、 范蠡、 乐毅、 谢安等人自许, 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 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 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 平交王侯、 一匡天下而立扺卿相, 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

 诗歌《出山》 :晓峰如画碧参差, 藤影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 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 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谓无心恋清境, 已将书剑许明时。

 诗之最后两句表明了 诗人的四方之志。

 《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 :

 少年落魄楚汉间, 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 长吁莫错还闭关。

 一朝君王垂拂试, 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四景光, 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辇出鸿都, 身骑飞龙天马驹。

 王公大人借颜色, 金章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 片言道合唯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 然后相携卧白云。

 诗人扬眉吐气, 激昂青云。

 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 中说“高谈百战术, 郁作万夫侯” 。

 李白在追求人生理想中不断遭受挫折, 但他坚持不懈, 始终保持着自负、 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将进酒》 , 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

 即使安史之乱也没有使他灰心, 反而激起他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的希望。

 他在《独漉篇》 中说:

 独漉水中泥, 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 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 胡鹰亦北渡。

 我欲弯弓向天射, 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 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 悲与此同。

 罗帏舒卷, 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 无心可猜。

 雄剑挂壁, 时时龙鸣。不断犀象, 绣涩苔生。

 国耻未雪, 何由成名。

 神鹰梦泽, 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 鹏抟九天。

 诗人想效法搏击九天的神鹰, 一击成功, 歼灭敌人, 报效国家。

 即使诗人愤激不平, 惆怅。

 但是他的愤激惆怅里体现的是个性独立斗志昂扬, 绝不是消极避世, 自叹自怜。

 《古风》 :

 咸阳二三月, 宫柳黄金枝。

 绿帻谁家子, 卖珠轻薄儿。

 日暮醉酒归, 白马骄且驰。

 意气人所仰, 冶游方及时。

 子云不晓事, 晚献《长杨》 辞。

 赋达身已老, 草《玄》 鬓若丝。

 投阁良可叹, 但为此辈嗤。

 又《古风》 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 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 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 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 谁知尧与跖。

 诗中诗人看到官场的黑暗, 他虽然不满, 但没有失望。他只是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样豪气横溢的诗句结尾, 千载之后, 使人们也不难领略其英风豪气。

 二 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 展现盛唐昂扬气概

  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的热爱, 他写了 很多的山水诗, 在诗中, 李白半是仙人、 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

 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 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 与前代以及后的山水诗相比, 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诗《望庐山瀑布》 :

 西登香炉峰, 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 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 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 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 江月照

 还空。

 空中乱潈射, 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 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 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 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 永愿辞人间。

 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 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 气象万千, 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

 适中蕴含的那种气势, 是吟风弄月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又如诗《望天门山》 :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以及《庐山谣》 :

 庐山秀出南斗傍, 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 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 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 愿接卢敖游太清。

 诗中壮丽山河的展现, 气势磅礴, 又有一种青春的旋律, 给人一种无限的展望, 这正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

 三 游仙寻道诗——飘逸洒脱, 盛唐自由解放个性

  李白诗歌当中体现的神仙道教信仰。

 渴望任随自然、 融入自然, 在其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

 这是盛唐精神的体现。

 在他的人格里, 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

 山水漫游, 企慕神仙, 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

 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 飘逸洒脱的气质, 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

 道教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 广阔的意象空间。

 如李白所写的那样:

 “仙人游碧霞, 处处笙歌发” ——道教世界里, 仙人们腾云驾雾, 上天入地, 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 真是令人飘飘欲仙、 无限向往。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 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 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 构筑“想象世界” 的大量意象, 如大鹏、 巨螯、 高山、 急流、 大江大河、 仙境、 梦境等。

 李白在《游泰山》 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

 ” 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 、 “天门阙” 、 “织女” 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

 无疑, 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 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

 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

 道教给李白安上了 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 使他的诗歌增加了 恍惚飘逸、 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 便是独立不羁, 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 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四 个性风格——热烈追求大胆批判, 强化盛唐气象

  “风格即人” 。

 (布封语)

 “作家的世界观、 个性、 爱好、 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等主观因素, 决定了作家选用某一创作方法, 从而在艺术风格上造成明显的区别。

 ” 在诗中, 李白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又善于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 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诗歌鲜明体现盛唐诗歌“气来、 情来、 神来” 、 , 这些诗“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 , 给人以充实饱满、 旺盛有力之感。

 在诗中, 李白喜好大胆想象夸张。

 在《梦游天姆吟留别》 中, 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的追求和描摹。

 全诗可分为入梦、 梦游、 惊梦三部分。

 乍一开篇, 诗人出以对句, “海客谈瀛洲, 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 故意推宕一笔, 以神山的不可觅求, 反衬出天姥之分明可睹, 点示题旨。

 接着, 进入对天姥的刻画。

 诗人写其山之壮阔: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 天姥拔地耸天, 大有横空出世之气

 概。

 正因为天姥高峻无比, 气势雄伟, 诗人不禁心动身驰, 浮想翩然。

 诗人“一夜飞渡镜湖月” , 进入全诗的梦游部分。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 从奇丽壮观的海日到危耸险峻的高山,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 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栗的深林层巅,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突兀的意象打开了另一境界, 把幻想托上了 高峰, 想象的彩翼振翮直上。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 这是诗人梦游畅想的最高境界, 也是全诗最为饱满、 明朗的艺术画面。

 虚拟仙界的俊逸飘忽, 实是表明诗人的超凡脱俗。

 正当诗人沉浸在仙气缭绕、 变幻莫测的画面中神志俱忘时, “忽魂悸以魄动” ,诗人心悸梦醒, 惊坐长叹。

 诗的境界陡然剧变, 诗的情绪急转直下。

 充分表现了 理想与现实、 个人与环境的尖锐矛盾。

 由此全诗进入第三部分。

 诗人梦醒低徊失望之余吟道: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 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也是全篇感情的凝聚点, 在诗的结构上是“卒章显其志” , 所显的是诗人嶙峋直立的傲志, 不取悦于世而又不苟合于世的一腔怨愤。

 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望庐山瀑布》 )“噫吁嚱, 危乎高哉!

 ,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 (《蜀道难》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 (《将进酒》 )“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巨灵咆哮擘两山, 洪波喷流射东海。

 ”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

 “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 (《赠裴十四》 )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 (《秋浦歌十七首》 其十五)

 “猿声催白发, 长短尽成丝。

 ”(《秋浦歌十七首》 其四)

 “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

 ”

 (《金乡 送韦八之西京》等, 情思流动, 以气夺人, 变化万端, 显示出豪放飘逸的风格, 体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 体现了 盛唐气象。

 五 古体诗——气势凌厉蓬勃奇伟, 丰富强化盛唐气象

  李白喜欢用古体诗——乐府诗和歌行体创作, 他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

 在诗歌创作中, 他好用乐府古题, 或用其本意或另出新意, 曲尽拟古之妙。

 在诗中他用古题反...

篇五: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禅家者流, 乘有小大, 宗有南北, 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 具正法眼悟第一义, 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 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 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 已落第二义矣; 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 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 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 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 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 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 有分限、 有透彻之悟, 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魏尚矣, 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吾评之非僭也, 辩之非妄也, 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 诗道如是也。

 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 参诗之不熟耳。

 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 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 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 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 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 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 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倘犹于此而无见焉, 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 不可救药, 终不悟也。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 入门须正, 立志须高, 以汉魏晋盛唐为师, 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 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 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 可加工力; 路头一差, 愈骛愈远, 由入 门之不正也。

 故曰:

 学其上, 仅得其中; 学其中, 斯为下矣。

 又曰:

 见过于师, 仅堪传授; 见与师齐, 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 不可从下做上, 先须熟读楚词, 朝夕风咏, 以为之本; 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 李陵、 苏武、 汉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 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 谓之向上一路, 谓之直截根源, 谓之顿门, 谓之单刀直入也。

 诗之法有五:

 曰体制、 曰格力、 曰气象、 曰兴趣、 曰音节。

 诗之品有九:

 曰高、 曰古、 曰深、 曰远、 曰长、 曰雄浑、 曰飘逸、 曰悲壮、 曰凄婉。其用工有三:

 曰起结、 曰句法、 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

 曰 优游不迫、 曰沉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

 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

 尽矣!

 蔑以加矣!

 惟李杜得之, 他人得之盖寡也。

 夫诗有别材, 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 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 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 不落言筌者, 上也。

 诗者, 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 解会遂以文字为诗, 以才学为诗, 以议论为诗, 夫岂不工? 终非古人之诗也。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且其作, 多务使事不问兴致, 用字必有来历, 押韵必有出处, 读之反覆终篇, 不知着到何在, 其末流甚者, 叫噪怒张, 殊忠厚之风, 殆以骂詈为诗, 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 曰:

 有之。

 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 王黄州学白乐天, 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 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 梅圣俞学唐人平澹处, 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

 唐人之风变矣。

 山谷用工尤为深刻, 其后法席盛行海内, 称为江 批注 [S1]: 小乘二果之一, 此比喻诗歌中较低的成就 批注 [S2]: 禅宗分五家:

 临济、 曹洞、云门、 法眼、 沩仰。

 法眼、 云门、 沩仰三派已经失传了, 剩下的就只有曹洞宗和临济宗。

 在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临济宗, 它不仅在修行上具有代表性, 在思想上也具有代表性。

 批注 [S3]: 这里是说学汉魏晋与盛唐的诗才是根本、 是精髓所在, 学大历以来的诗, 总要比汉魏晋与盛唐的诗低一个档次。

 批注 [S4]: 王禹偁 批注 [S5]: 杨亿 批注 [S6]: 刘筠 批注 [S7]: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 外交家

 西宗派。

 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 稍稍复就清苦之风, 江湖诗人多效其体, 一时自 谓之唐宗, 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 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

 嗟乎!

 正法眼之无传久矣!

 唐诗之说未唱, 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

 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 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 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 故予不自量度, 辄定诗之宗旨, 且借禅以为喻, 推原汉魏以来, 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

 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诗体

 风雅颂既亡, 一变而为离骚, 再变而为西汉五言, 三变而为歌行杂体, 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五言起于李陵苏武或云枚乘, 七言起于汉武柏梁, 四言起于汉楚王傅韦孟, 六言起于汉司农谷永, 三言起于晋夏侯湛, 九言起于高贵乡 公。

 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汉末年号, 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 黄初体(魏年号与建安相接其体一也), 正始体(魏年号, 嵇阮诸公之诗), 太康体(晋年号左思潘岳二张二陆诸公之诗), 元嘉体(宋年号, 颜鲍谢诸公之诗), 永明体(齐年号, 齐诸公之诗), 齐梁体 (通两朝而言之)

 南北朝体 (通魏周而言之与齐梁体一也),

 唐初体(唐初体唐初犹袭陈隋之体), 盛唐体(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 大历体(大历十才子之诗), 元和体(元白诸公), 晚唐体, 本朝体(通前后而言之),元祐体(苏黄陈诸公), 江西宗派体(山谷为之宗)。

 以人而论则有苏李体(李陵苏武也), 曹刘体(子建公干也 )

 ,

 陶体(渊明也), 谢体(灵运也),

 徐庾体(徐陵庾信也),

 沈宋体 (佺期之问也), 陈拾遗体 (陈子昂也), 王杨卢骆体(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也),

 张曲江体(始兴文献公九龄也), 少陵体, 太白体,高达夫体(高常侍适也), 孟浩然体, 岑嘉州体(岑参也), 王右丞体(王维也),韦苏州体(韦应物也), 韩昌黎体, 柳子厚体, 韦柳体(苏州与仪曹合言之), 李长吉体, 李商隐体(即西昆体也), 卢仝体, 白乐天体, 元白体(微之、 乐天其体一也), 杜牧之体, 张藉王建体(谓乐府之体同也), 贾浪仙体, 孟东野体, 杜荀鹤体, 东坡体, 山谷体, 后山体(后山本学杜, 其语似之者但数篇, 他或似而不全, 又其他则本其自 体耳), 王荆公体(公绝句最高, 其得意处高出苏黄陈之上, 而与唐人尚隔一关), 邵康节体, 陈简斋(陈去非、 与义也, 亦江西之派而小 异 ), 杨诚斋体(其初学半山、 后山, 最后亦学绝句于唐人, 已而尽弃诸家之体, 而别出机杼, 盖其自序如此也), 又有所谓选体(选诗时代不同体制随异今人例谓五言古诗为选体非也), 柏梁体(汉武帝与群臣共赋七言每句用韵后人谓此体为柏梁体), 玉台体(玉台集乃徐陵所序汉魏六朝之诗皆有之, 或者但谓织艳者为玉台体其实则不然), 西昆体(李商隐体, 然兼温庭筠及本朝杨刘诸公而名之也), 香奁体(韩偓之诗, 皆裾裙脂粉之语。

 有香奁集), 宫体(梁简文伤于轻靡, 时号宫体, 其他体制尚或不一然, 大概不出此耳), 有古诗, 有近体(即律诗也), 有绝句, 有杂言, 有三五七言(自三言, 而终以七言, 隋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 秋月 明, 落叶聚还散, 寒鸦楼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日此夜难为情。”), 有半五六言(晋傅玄鸿《雁生塞北》 之篇是也), 有一字至七字(唐张批注 [S8]: 赵师秀, 作诗尚白描, 反. . .批注 [S9]: 翁卷。“有时千载事, 只在. . .批注 [S10]: 世称姚武功, 其诗派也称. . .批注 [S11]: 推求源头发展 批注 [S12]: 断然地 批注 [S13]: 《苏武李陵赠答诗》(简. . .批注 [S14]: 句句用韵, 非隔句, 汉武. . .批注 [S15]: 鲁国邹 (今山东邹县)

 人,. . .批注 [S16]: 字子云, 汉代长安人。

 年. . .批注 [S17]: 汉代的征西将军夏侯渊. . .批注 [S18]: 曹髦, 被司马昭废掉的可. . .批注 [S19]: 以曹丕为首的建安后期. . .批注 [S20]: 张载, 张协 批注 [S21]: 陆云, 陆机 批注 [S22]: 颜延之 批注 [S23]: 谢灵运 批注 [S24]: 沈约, 谢眺 批注 [S25]: 陈师道 批注 [S26]: 黄庭坚 批注 [S27]: 刘桢与孔融、 陈琳、 王. . .批注 [S28]: 韦应物 批注 [S29]: , 柳宗元 批注 [S30]: 卢照邻子孙, 号玉川, 嗜. . .批注 [S31]: 元稹 批注 [S32]: 贾岛 批注 [S33]: 孟浩然 批注 [S34]: 杜牧微子, 事朱温 批注 [S35]: 陈师道 批注 [S36]: 王安石 批注 [S37]: 宋代著名占卜界名人 批注 [S38]: 江西诗派一祖三宗, 杜甫,. . .批注 [S39]: 杨万里, 号诚斋 批注 [S40]: 王安石 批注 [S41]: 西昆体是北宋初年的一. . .批注 [S42]: 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 . .批注 [S43]: 前句六言, 后句五言

 南史雪月 花草等篇是也。又隋人应诏有三十字凡三句。七言一句, 九言不足为法,故不列于此也), 有三句之歌 (高祖大风歌是也。

 古华山畿二十五首多三句之词。其他古人诗多如此者), 有两句之歌(荆卿《易水歌》 是也。

 又古诗有《青骢白马》、《共戏乐》、《女儿子》 之类皆两包之词也), 有一句之歌(汉书“枹鼓不鸣董少年” 一句之歌也。

 又汉童谣“千乘万骑上北邙”, 梁童谣“青丝白马寿阳来”皆一句也)。(按产生或流行方式分)

 有口号(或四句或八句), 有歌行(古有鞠歌行, 放歌行, 长歌行, 短歌行, 又有单以歌名者、 行名者不可枚述), 有乐府(汉成帝定郊祀立乐府, 采齐楚赵魏之声以入乐府, 以其音词可被于弦歌也。

 乐府俱被众体、 兼统众名也), 有楚词(屈原以下访楚词者皆谓之楚词), 有琴操 (古有水仙操, 辛德源所作; 别鹤操, 高陵牧子所作), 有谣(沈炯有《独酌谣》, 王昌龄有《箜篌谣》, 穆天子之传有《白云谣》 也), 曰吟(古词有《陇头吟》, 孔明有《梁父吟》, 相如有《白头吟》), 曰词(选有汉武《秋风词》, 乐府有《木兰词》), 曰引(古曲有《霹雳引》,《走马引》,《飞龙引》), 曰咏(选有《五君咏》,唐储光羲有《群鸿咏》), 曰曲 (古有《大堤曲》, 梁简文有《乌楼曲》), 曰篇(选有《名都篇》,《京洛篇》,《白马篇》), 曰唱(魏武帝有《气出唱》), 曰弄(古乐府有《江南弄》), 曰长调, 曰短调, 有四声, 有八病(四声设于周颙, 八病严于沈约。

 八病谓“平头、 上尾、 蜂腰、 鹤膝、 大韵、 小韵、 旁纽、 正纽之辨。

 作诗正, 不必拘此, 蔽法不足据也)。(按作者情感思维分)

 又有以叹名者(古词有《楚妃叹》, 《明君叹》), 以愁名者(文选有四愁, 乐府有独处愁), 以哀名者(选有七哀, 少陵有八哀), 以怨名者(古词有《寒夜怨》, 《玉阶怨》), 以思名者(太白有《静夜思》), 以乐名者(齐武帝有《估客乐》, 宋臧质有《石城乐》), 以 别名者(子美有《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从韵律上分)

 有全篇双声叠韵者(东坡《经字韵诗》 是也), 有全篇字皆平声者(天随子《夏日诗》, 四十字皆是平。

 又有一句全平, 一句全仄者), 有全篇字皆仄声者(梅圣俞《酌酒与妇饮之诗》 是也), 有律诗上下句双用韵者(第一句、 第三五七句押一仄韵; 第二句、第四六八句押一平韵者。

 唐章碣有此体, 不足为法, 谩列于此以备其体耳。

 又有四句平入之体, 四句仄入之体, 无关诗道今皆不取), 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有退韵者(一进一退), 有古诗一韵两用者(文选曹子建《美女篇》 有两难字, 谢康乐《述祖德诗》 有两人字。

 后多有之), 有古诗一韵三用者(文选, 任彦升 《哭范仆射诗》三用情字也), 有古诗三韵六七用者 ( 《古焦仲卿妻诗》是也),有古诗重用二十许韵者(焦仲卿妻诗是也), 有古诗旁取六七许韵者(韩退之《此日足可惜》 篇是也。

 凡杂用东冬江阳庚青六韵。

 欧阳公谓退之“遇宽韵则故旁入他韵”, 非也, 此乃用古韵耳, 于《集韵》 自见之), 有古诗全不押韵者(古《采莲曲》 是也), 有律诗至百五十韵者(少陵有古韵律诗, 白乐天亦有之, 而本朝王黄州有百五十韵五言律), 有律诗止三韵者(唐人有六句五言律。

 如李益诗“汉家今上郡, 秦塞古长城。

 有日云常惨, 无风沙自 惊。

 当今天子圣, 不战四方平”是也), 有律诗彻首尾对者(少陵多此体, 不可概举), 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

 如孟浩然诗, “挂席东南望, 青山水国遥。

 轴轳争利涉, 来往接批注 [S44]: 宝塔诗, 11223344556677 批注 [S45]: 全诗只有三句 批注 [S46]: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批注 [S47]: 一种用于祭祀, 一种采民间无主歌 批注 [S48]: 郭璞《穆天子传》

 批注 [S49]: 梅尧臣 批注 [S50]: 《变体诗》

 东南路尽吴江畔, 正是穷愁暮雨天。鸥鹭不嫌斜两岸, 波涛欺得逆风船。偶逢岛寺停帆看, 深羡渔翁下钓眠。今古若论英达算, 鸱夷高兴固无边。

 批注 [S51]: 律诗第二、 第四句用甲韵,则第六、 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双出双入, 此起彼

 落, 有似辘轳, 故名 批注 [S52]: 进退格是两韵间押, 即第二、 第六句用甲韵, 第四、 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 批注 [S53]: 谢灵运 批注 [S54]: 王禹偁 150 韵的古韵律诗 批注 [S55]:

 批注 [S56]: 每一句都对仗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风潮。

 问我今何适, 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晚, 疑是石城标”。

 又《水国无边际》之篇, 又《太白牛渚西江夜》 之篇, 皆文从字顺, 音韵铿锵, 八句皆无对偶),有后章字接前章者(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之诗》 是也), 有四句通义者(如少陵“神女峰娟妙, 昭君宅有无, 曲留明怨惜, 梦尽失欢娱” 是 也 ), 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有拟古, 有连句, 有集句, 有分题(古人分题, 或各赋一物, 如云送某人分题得某物也, 或曰探题), 有分韵, 有用韵, 有和韵, 有借韵(如押七之韵可借入微、 或十二齐韵是也), 有协韵(楚词及选诗多用协韵), 有今韵,有古韵(如退之《此日 足可惜》 诗用古韵也, 盖选诗如此), 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 有今律, 有颔联, 有颈联, 有发端(首句), 有落句(结句也),有十字对(刘慎虚“沧浪千五里, 日夜一孤舟”), 有十字句(常建“一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等是也), 有十四字对(刘长卿“江客不堪频北望, 塞鸿何事又南飞” 是也), 有十四字句(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篇六: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风貌笔记第一章 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1、 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 富有理想、 胸怀开阔、 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2、 时事、 政治、 边疆、 市井、 民间的欢乐与痛苦、 征夫思妇的哀怨与忧伤是唐诗最可见的题材。

 3、 自然景物与生活感受的诗意结合, 是唐代山水诗的突出特点。

 4、 最能表现唐人生活浪漫和传奇色彩的, 要算边塞诗。

 5、 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的温暖的成分融合在一起描写, 构成丰富的色调, 几乎是中唐以后一些优秀的古体长篇的共同倾向。

 6、 唐诗以情韵胜, 宋诗以理意胜。

 7、 唐诗一个方面的重要风貌特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与唐人在将丰富的生活体验化为精神产品时超胜于其它时代的诗类。

 8、 唐代文人中庶族地主阶层的思想观念的新特征? (1)

 出处方面: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

 (2)

 在获取功名的途径上:

 耻于因人成事, 以荫授官也不被人过分羡慕, 而是重视进士科的拼搏, 甚至于乐于到边疆和战场上去寻求出路。

 (3)

 在知和行的关系方面, 唐人重视实际知识, 重视经世致用。

 (4)

 在伦理观、 君臣观、门第观、 尊卑观、 妇女观、 民族观、 宗教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或较其它时代开放。

 9、 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一)

 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1)

 唐诗反映了 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2)

 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 富有理想、 胸怀开阔、 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3)

 唐诗具体地、 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

 (4)

 唐诗在有关题材中不自 觉地反映出观念变革, 使后进诗者从唐诗中突出地感到唐从的思想空前活跃。

 (5)

 唐诗把唐人精神领域里的正与反、 是与非、 利与害、 廉与贪、 进与退、 出世与入世、 勇敢与怯懦、庄严与滑稽、 崇尚与卑下一一展示出来。

 (6)

 唐诗反映了 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 。

 (7)唐诗反映时代生活所以特别深广, 与诗人们积极地干预时社会生活有关。

 (8)

 唐诗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起的。

 (二)

 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1)

 唐代那样式个兴旺发达的社会, 生活本身 就易激起人们的诗情。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 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

 (2)

 许多讲坛人把自然美作为生活中一种美好因素加以表现的。

 (3)

 唐诗对日 常可见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 富有诗意甚至是带有浪漫色彩。

 (4)

 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 偏于客观生活感受。

 (5)

 即使描述范围和对象比较狭小的作品或咏物之作, 也往往能反映唐人的襟怀气质。

 (6)

 唐人对待生活有着特别执着的精神。

 第二章 地域、 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1、 唐诗刚健的特质。

 2、 唐诗气象非凡、 具有壮阔的面貌。

 3、 唐诗又一突出之点, 是它强劲的骨力。

 4、 唐代边塞诗最具刚健特色。

 5、 唐诗的骨力, 在盛唐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6、 唐诗富有阳刚之美, 在气象、 内质、 情态等几个方面, 都有突出的表现。

 7、 唐诗突出地给人以刚健感, 不少地方又是与它解放的气质相联系。8、 殷璠《河岳英灵集》 选诗, 标举风骨。

 9、 唐诗壮阔的面貌、 强劲的骨力、 解放的气质通过作品, 给人的总体感受, 无疑具有较多的阳刚之美。

 、 10、 中国文学南北地域的差异, 从《诗经》 《楚辞》 的时代, 就已显露。

 11、 魏征是从隋和唐初大一统的形势出发, 展望南北文学能够在融合中取长补短, 实现文与质的统一。

 江左宫商发越, 贵于清绮; 河朔词义贞刚, 重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 清绮则文过其意。

 ……若能掇彼清音, 科兹累句, 各去所短, 合其两长, 则文质斌斌, 尽善尽美。第三章 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1、 从宋代起, 开始给唐诗划分阶段, 影响最大的是把唐诗分为; 初、 盛、 中、 晚的四分法。

 2、 四分法的建立有一个过程(1)

 北宋杨时:

 盛唐、 中唐、 晚唐。

 (2)

 南宋严羽:

 唐初体、 盛唐体、 大历体、 元和体、 晚唐

 体。

 (3)

 元代杨士弘:

 始音、 正音、 遗音。

 (4)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 :

 将时代先后、 艺术风格、 诗体三者结合加以排列, 可算标志着四分法的正式形成。

 3 、 四分法的优点(1 )

 能揭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 发展、 消歇的过程。

 (2 )

 能适当照顾到作家群的自然出现和消失, 反映唐诗各阶段发展风貌的不同。

 (3 )

 与二分法和八分法比较不嫌过简或过繁。

 4、 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位。

 (1)

 初唐诗歌的演进是在宫廷内外相互影响带动中完成的。

 初唐宫廷诗所具有的诗歌演进性质,一个明显的标示是表现了新的时代气息。

 (2)

 李世 民周围的唐初第一代宫廷诗人大部分经历了陈、 隋末年的动乱, 对荒淫腐朽带给社会的危害有着切身 的体会。

 因此不能认为这些人入唐之后, 就自然把梁陈宫体诗带进初唐诗坛。

 以宏大整肃代替六朝琐碎柔弱, 以和乐代替颓靡, 显示了 帝同初兴的时代气息和诗歌面貌的演变。

 (3)宫廷诗发展的第二阶段是高宗朝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龙朔变体”。

 所谓变, 是颂体式的铺排减弱了。

 、 (4)

 宫廷诗第三阶段的代表“四友”“沈宋”等人, 继上官仪之后, 取得了三方面的显著进展:

 一是律体定型; 二是把追求词藻之美引向自 然流丽的方向; 三是在篇章结构上由平板滞重稍趋灵动自如。

 5 、 初唐宫廷以外诗人最有影响的是四杰和陈子昂。

 6 、 宫廷内外诗歌在发展中的互补。

 (1 )

 就诗歌追随时代, 表现时代面貌而言, 宫廷诗和四杰及陈子昂的诗歌都曾透露了 时代气息, 而方式、 途径的不同则具有互补意味。

 宫廷诗对大唐鸿业的种种直接颂美, 多承袭齐梁声色大开之后所形成的描写性模式, 四杰及陈子昂所表现的则是时代背景中的人物情绪。

 虽然在写法上一偏于描写, 一偏于表现, 却经常免不了 互相吸收。

 (2 )在语言方面按时代进程将双方的作品加以对照, 亦能发现其交互影响。

 王、 杨一方面抨击龙朔变体, 一方面又吸收了当时宫廷诗歌创作的某些成果。

 (3 )

 四杰和陈子昂在诗史演进中对宫廷诗的补救, 最重要的方面是他们所强调的风骨。

 7 、 风骨离不开性情(1 )

 盛唐之姗姗来迟, 依旧吸能是风骨问题, 风骨从根本上离不开性情。

 (2 )

 初唐宫廷诗的性情无疑是贫乏的, 并因性情贫乏而风骨不扬。

 (3 )

 诗中得见性情的, 在初唐主要是宫廷以外的诗人, 以及沈佺期、 宋之问、 杜审言等在贬逐失意中的作品。

 但性情是有不同的类型和等差的。

 王绩的情调与时代主潮分离,陈子昂高倡风骨, 作品亦以此为突出特色, 但陈诗感染力不强, 沈佺期、 宋之问的后期诗歌, 特别是其贬谪诗, 在性情和声色方面, 较四杰及陈子昂前进一步, 但沈、宋等人缺失气节, 又不幸遇上初唐宫廷中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

 8 、 伴随盛唐的各种社会条件对性情的催发(1 )

 由初唐到盛唐, 对诗人性情起制约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诗人门第出身 , 在朝在野等因素所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变化。

 (2 )

 从初唐到盛唐, 对诗人性情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又一重要因素是思想解放进程。

 9 、 儒、道、 佛对思想进程的影响。

 (1 )

 儒学 孔颖达等奉诏撰定的《五经正义》 结束了 东汉以来经学各派拿苷矗俳巳逖У耐骋弧5 段寰濉肪心嘌第鼐模幻馑腊濉U庵智阆颍教菩谑贝怕攀艿匠寤鳌4 涌贝穑逖Ыソビ 删心嘌第伤担蜃杂伤稻灾轮型硖贫詈笞呦蚯罾砭⌒缘乃稳逯АJ⑻迫舜υ诜缙蹩谋尘跋拢叭迨槎还治戮渌小# ǎ玻┑ 澜?道教富于幻想, 强调对于世俗的超越, 有助于破除世俗对性情发展的某些羁束。

 初盛唐之交的道教学派注意尊重个人价值, 甚至把众生性和神圣的道性加以沟通。

 (3 )

 佛教 肯定人的自我, 把心性和佛性统一起来, 从佛性的角度强调人的本质就是自我发现和个性发展, 并在行为作风上追求解放。

 禅宗的产生, 是在性情走向自 由发展的时代

 环境中酝酿起来的; 禅宗的传播则更助长了 一个时代个体意识的张扬。

 1 0 、 众多诗人的性情表现孟浩然之清雅风流, 洁身自好; 王维之禅心睿智, 泉石膏肓; 贺知章之纵诞恢谐; 王之涣之慷慨倜傥; 常建之性僻意远; 储光羲之乐在畋渔; 王翰之豪迈不羁, 自比王侯; 岑参之意气风发, 契心玄理; 高适之务功名, 尚节义, 好言王霸大略; 李白之意兴飘逸, 合儒仙侠以为气; 崔颢少时之轻薄与入塞后之刚肠侠气; 杜甫生活上之放旷不检与政治上忠君爱国。

 第四章 盛唐气象1 、 盛唐之“盛”主要是表现在诗歌的质量与诗歌的韵度风貌上。

 2 、 严羽用“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八个字能概括盛唐诗歌风貌, 缩简为“雄壮浑厚” 。

 3 、 “笔力雄壮”离不开作品的语言因素, “气象浑厚”则更主要地指向作品的内涵与精神面貌。

 4 、 殷璠以“风骨声律兼备”作为盛唐诗歌高度成熟的标志亦可视为对盛唐诗歌风貌的一种概括。

 5 、 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分两类:

 一类是感动激发, 希望趁时而起, 建立功业; 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 针对自 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6 、 唐诗学上“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

 第五章 中唐韩白诗风的差异与进士集团的思想分野1 、 中唐是五言、 七言诗歌发展史上最关键性的转折时期。

 2 、 变化急遽、 流派纷繁的中唐诗歌, 共同性的风貌特征(1 )

 相对盛唐而言, 诗歌往往以意取胜, 而元气不及盛唐自 然充沛。

 (2 )

 除韦应物等少数几家, 其他一些诗人之作,一般都比较直接发露。

 (3 )

 贴近日常生活, 贴近世俗。

 3 、 韩诗奇险, 白诗平易。4 、 最能代表白诗特点的是抒情诗。

 5 、 儒学政教类型思想上的突出特点:

 (1 )尊奉儒学, 排斥被其视为异端的佛道诸教; (2 )

 强调君权, 干预政治的强烈愿望;(3 )

 思想作风严肃。

 “不平则鸣”是韩愈关于作家生平遭际与创作关系的一个著名命题。

 韩诗深层的另一突出之点, 是“利欲斗进……勃6 、 然不释”充满着亢进奋发躁郁不平。

 韩愈把强烈的躁动情绪公然带进诗歌之中。

 中国诗歌传统崇尚宁静淡泊和温柔敦厚, 韩愈把强烈的躁动情绪公然带进诗歌之中, 是一种变奏。

 8、 矛盾冲突,躁郁斗进, 精神总是处在履险犯难之中, 是韩诗在意象、 结构、 语言、 声韵等方面,与传统诗美显出区别的根本原因。

 (1)

 韩诗的意象峥嵘奇特、 壮伟瑰怪, 意象之间往往突起突结、 撑柱突兀。

 (2)

 韩愈要表达身心承受各种矛盾冲突的错综复杂感受,而本人又恰好是散文大师,

 “言之长短, 气之高下”皆能得心应手, 遂促成诗歌结构语言方面的散文化。

 (3)

 韩诗的结构, 一种是起落转换拗折矫变的。

 韩愈另有不少诗顺起顺接。

 (4)

 “情激则调变”, 韩诗在语言上常有不能吐为舒缓泰贴、 珠圆玉润的情况。

 (5)

 韩诗“工于用韵” 。

 8、 世俗才子型进士主要表现为:

 (1)

 不为儒教所囿, 习儒而兼奉佛道。

 (2)

 自我意识增强, 传统的朝士对君主的依附性下降。

 (3)开放浪漫, 思想作风接近世俗潮流。

 9、 白居易诗特点(1)

 基于世俗才子型进士的思想作风, 白居易抒情诗常常体现对身心内外矛盾的化解, 有韩诗所缺乏的舂容暇豫之态。

 (2)

 外部矛盾固然尽量摆脱,

 即使是事关自身 的升沉进退, 白居易也追求精神上的超脱。

 诗歌创作本身不是情感的郁结, 而是宽解和排遣。

 这种心境与诗之和谐优美, 平易流畅, 成对应关系。

 、 (3)

 白居易《新乐为佳 》 《秦中吟》 等诗, 主体精神与诗中民开的具体社会矛盾也是有间距的。

 (4)

 白诗在情感表现上的另一特征, 是通达识体, 省分知足。

 有一种不忮不求, 逶运任化的态度。

 (5)

 讽人之嗜欲害性, 不能省分知足, 为白居易早年讽喻诗的重要内容。

 诗人深慨世俗“贪荣不能止” , 愈到中后后期, 破除尘妄, 自我解剖、 以省分知足、 自劝自 勉的诗愈多。(6)

 白居易以委顺行之于仕途, 集中体现在从吏隐到中隐过程。

 以通达自在, 委运

 任化的方式生活, 亦以此道治郡, 心情放佚, 诗境畅快。

 (7)

 精神委顿任化, 接近世俗, 在诗歌语言、 意象、 声韵、 结构等方面也就自然相应需要一种由艰难高古向平易浅俗的化解。

 (8)

 白诗善于叙述, 曲尽情态, 也由于他如常人之话家常, 免掉了客套, 而贴近于生活; 当其话及身 心内外矛盾时, 即以常人世俗的情理对待, 客观通达, 平静从容, 因而不烦躁、 不委靡, 能井井有条, 委婉详尽, 以平易而最近乎人情的方式叙述出来。

 10、 通脱才俊, 接近世俗, 不为儒学所囿是元白结为亲密诗友的思想基础, 韩派诸家则以儒学复古精神声气相通。

 第六章 晚唐绮艳诗歌与穷士诗歌1、 以《南溪始泛》 等闲适之作为标志, 诗风也逐渐由奇险稍趋坦易。

 2、 最早在较大范围内给中晚唐诗人划分流派的, 当推《诗人主客图》 的作者张为。

 3、 晚唐以穷士角色出现的诗人, 在作品风貌上给人的感觉, 一是收敛, 二是淡冷, 三是着意。

 4、 晚唐穷士角色的歌唱在诗坛上能够连成一气, 成为一种相当广泛的合唱,与时代社会条件以及当时士人们的心态密切相关。

 5、 晚唐穷士角色诗歌的收敛, 一般仅是将景物事件收向身边, 而不是收向内心。

 真正收向内心、 表现心灵世界丰富复杂情感的是李商隐等人的诗歌。

 6、 收敛:

 诗人的视野缩小, 诗歌的境界缩小。

 7、淡冷:

 多方面收敛, 使他们对人事表现出一种淡泊的态度, 冷清的心理, 作品的风貌也相应显得淡泊、 清寂、 峭寒, 乃至幽冷。

 8、 着意:

 指定诗用心思, 下工夫。

 它跟中唐人写诗之以意为主情况不同。

 9、 李商隐在表现心灵世界方面突出的贡献是以心象融铸物象。

 10、 这种多以心象为主体的主观化和客观化的交融, 在李贺部分作品中已经滥觞, 但真正成熟, 达于极致, 却推李商隐。

 11、 晚唐对绮艳题材的开拓(一)

 范围:

 (1)

 爱情。

 包括夫妇之间的爱恋、 悼亡, 更大量的则是正...

篇七: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教育自学考试唐诗研究自考复习资料

 目 录第一章 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1第二章 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1第三章 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2第四章 盛唐气象........................................................................3第五章 中唐韩白诗风的差异与进士集团的思想分野........... 5第六章 晚唐绮艳诗歌与穷士诗歌............................................7第七章 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9第八章 唐代山水田园诗............................................................9第九章 唐代边塞诗..................................................................10第十章 唐代叙事诗与叙情长篇..............................................11第十一章 几种主要诗体的艺术风貌......................................13第十二章 文体交融与唐代诗文的变化革新..........................14

 1章 第一章 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节 知识点名称 主观题第一节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1 1 、请论述唐诗对时代反应的广度与深度。

 。

 (论述题)(1)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①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②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③唐代文人处在时代文化背景下加上大部分来自庶族地主阶层,形成了一个与前代很不相同的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促进了观念变革,思想空前活跃。④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言行较少伪饰和拘束。(2)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①唐诗反映时代生活所以特别深广,与诗人们积极地干预当时社会生活有关。②唐诗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起的。唐代文人的思想观念有许多新的特征★1 1 、举例说明唐代文人的思想观念有哪些新的特征(简答题)(1)在出处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2)在获取功名的途径上,耻于因人成事,以荫授官也不被人过分羡慕,而是普遍重视进士科的拼搏,甚至乐于到边疆和战场上去寻求出路。(3)在知和行的关系方面,唐人重视实际知识,重视经世致用。(4)此外,在伦理观、君臣观、门第观、尊卑观、妇女观、民族观、宗教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较其他时代开放。唐诗在有关题材中,往往不自觉地反映出观念的变革,后世读者从唐诗中总是突出地感到唐人的思想空前活跃。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1 1 、论述唐诗如何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论述题)(1)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诗为主。从主导方面看,它是主体情感的表现,而不是对周遭世界的再现。唐人热爱生活,重视事功,对现实社会生活也特别关注。他们都觉大多数是片不是姻缘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他们的绝大多数诗篇,不是吟玩风花雪月,无病呻吟,而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因而,通过抒情把读者带进他们感情所拥抱的世界。(2)另外,在写法上,唐人不仅在乐府诗中发扬了反映时事,反映现实的传统,而且在五古和七古中加强了叙述的因素,注意叙事和抒情的结合,也大大的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性和社会性,从《全唐诗》可以看出,它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所反映。第二节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1 1 、请简述李杜为代表的诗人体现的精神美。

 。

 (简答题)(1)李白一派诗人,基于庶族地主对门阀世族的抗争和不满,表现出对传统束缚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2)以杜甫为代表的另一批诗人,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出身教养等多种因素影响,他们更多地吸取了儒家思想中某些积极成分,并发展为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极度关怀。章 第二章 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节 知识点名称 主观题第三节唐诗刚健的特质唐诗刚健的特质★★1 1 、简述唐诗刚健特质的表现。

 。

 (简答题)(1)唐诗气象非凡,具有壮阔的面貌。(2)唐诗具有强劲的骨力(3)唐诗具有解放的气质

 2章 第三章 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节 知识点名称 主观题第一节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位★★★1 1 、 宫廷诗 发展到第三阶段的显著进展。

 。

 (简答题)一是律体定型;二是把追求辞藻之美引向自然流丽的方向;三是在篇章结构上由平板滞重稍趋灵动自如。2 2 、论述宫廷诗的发展阶段状况。

 。

 (论述题)(1)第一阶段:唐初时期的贞观诗坛,围绕在李世民周围,如虞世南等。特点: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形式典雅绮丽、雍容平和(或雍容、宏大、整肃)。(2)第二阶段:高宗朝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龙朔变体”。特点:颂体式的铺排减弱了,体格不如贞观时宏整,质地纤弱,藻饰相对地更显突出,风格“绮错婉媚”;讲究词藻能稍事融化,其诗增强了动词在句中的作用,喜用迭字,比贞观时的宫廷诗显得流畅;在对仗和格律上的建设,是徐陵、庾信之后的一轮重要推进;上官仪诗还有注意营造意境且语言省净的一种。(3)第三阶段:高宗后期和武后时,代表是“四友”“沈宋”等人。成就:律体定型;把追求辞藻之美,引向自然流丽的方向;在篇章结构上,由平板滞重稍趋灵动自如。特点:语言格律、布局谋篇上,都有了可以写出高档次诗篇的准备。3 3 、名词解释:龙朔变体(名词解释题)高宗朝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龙朔变体”。颂体式的铺排减弱了,体格不如贞观时宏整,质地纤弱,藻饰相对地更显突出,风格“绮错婉媚”;讲究词藻能稍事融化,其诗增强了动词在句中的作用,喜用迭字,比贞观时的宫廷诗显得流畅;在对仗和格律上的建设,是徐陵、庾信之后的一轮重要推进;上官仪诗还有注意营造意境且语言省净的一种。4 4 、请简述上官仪的诗歌特点。

 。

 (简答题)(1)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的影响,形成了“文并绮艳”的风格;(2)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3)语言上,词藻华丽,绮错婉媚。5 5 、论述四分法形成,及其优劣。

 。

 (名词解释题/ / 论述题)(1)建立过程:①北宋杨时在论诗歌发展时指出:“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②南宋严羽提到诗体有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 ;实际上揭示了唐诗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不过提法上还不够明确③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始音是四杰,正音于古、律、绝个体中依世次编排。又在卷首将 162 位诗人划分为“初、盛唐诗人”、“中唐诗人”、“晚唐诗人”④明代高棅编成《唐诗品汇》,将时代先后、艺术风格、诗体三者结合加以排列,标志着四分法的正式形成。(2)四分法的优点:一是能揭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二是能适当照顾到作家群的自然出现和消失,反映唐诗各个发展风貌的不同;三是不嫌过简或过繁。(3)四分法不可绝对化:由于任何时期诗歌风貌都不可能完全整齐划一而无例外,因而,如果将四唐绝对化是不科学的。6 6 、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集着大量高层 人材 的表现有哪些(简答题)(1)宫廷诗人在初唐作家中占绝对多数。(2)宫廷诗创作数量占优势。(3)宫廷诗笼罩诗坛的再一优势是人才集中绵延。

 3第三节风骨离不开性情——初唐诗坛的期待风骨离不开性情——初唐诗坛的期待★1 1 、请简述初唐四杰的主要历史贡献。

 。

 (简答题)(1)推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2)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初唐体”;(3)以歌行入骈赋,以骈赋入歌行,是“四杰”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实现诗体革新的一个重大贡献。2 2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名词解释题)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3 3 、名词解释:文章四友(名词解释题)文章四友指的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4 4 、名词解释:沈宋(名词解释题)沈宋指的是沈佺期和宋之问。其中,宋之问的思路比较缜密,风格比较清丽,尤其擅长五言律,其五言排律曾被明胡应麟誉为初唐之冠。沈佺期则气势较为宏大,尤擅七言律,曾被胡应麟推为初唐七律之冠。第四节大潮涌起——伴随盛唐的各种社会条件对性情的催发大潮涌起——伴随盛唐的各种社会条件对性情的催发★★★1 1 、诗人身份地位的变化。

 。

 (简答题)(1)由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起制约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诗人门第出身,在朝在野等因素所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变化。(2)从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又一重要因素是思想解放进程。2 2 、儒、道、佛对思想进程的影响。

 。

 (简答题)(1)儒学:孔颖达等奉诏撰定的《五经正义》结束了东汉以来经学各派的矛盾争执,促进了儒学的统一。但《五经正义》拘泥训诂、墨守经文、不免死板。这种倾向到唐玄宗时代屡屡受到冲击。从开元时代起,儒学渐渐由拘泥训诂旧说,转向自由说经,以致中晚唐而最后走向穷理尽性的宋儒之学。盛唐人处在风气初开的背景下,习儒书而不过分为章句所拘。(2)道教:主张“无为而为”。道教富于幻想,强调对于世俗的超越,有助于破除世俗对性情发展的某些羁束。初盛唐之交的道教学派注意尊重个人价值,甚至把众生性和神圣的道性加以沟通。(3)佛教:“不立文字”是禅宗的根本宗旨之一。肯定人的自我,把心性和佛性统一起来,从佛性的角度强调人的本质就是自我发现和个性发展,并在行为作风上追求解放。3 3 、请简述王维与佛教的关系。

 。

 (简答题)(1)王维是唐代诗人中,受佛教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2)他生前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死后有“诗佛”称号;(3)王维崇尚佛教,有家世渊源,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道光禅师,曾从其学佛十年;(4)就王维诗歌与佛教关系而言,可以分为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佛理的诗。直接表现佛理的诗,有描绘佛寺诗和称颂禅师诗,间接表现佛理的诗指佛理于山水风光之中的禅意诗。章 第四章 盛唐气象节 知识点名称 主观题第一节盛唐诗歌风貌的主要特征盛唐诗歌风貌的主要特征★★★1 1 、盛唐诗协调 和谐的统一 面貌是怎样的表现?(论述题)(1)这可以说从盛唐诗评家殷璠开始,历代都是人们感兴趣并加以探索的话题。但从简括而又能抓住唐诗的主要特征来看,似以严羽说的比较好。(2)“笔力雄壮”指不同于齐梁时期的萎靡、纤弱,造语朴实而有力度,给人的外在印象多为“雄词健笔”。更指那种“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强大表现力,而与题材和体裁没有必然联系。(3)“气象浑厚”主要指向作品的内涵与精神面貌。“气象”应是生命本源之气的一种显现,因而气象也就是诗歌内在生命力、内在元气所呈现的感性风貌。(4)“笔力雄壮”指语言强劲有力;“气象浑厚”指感情浓郁、内容充实(5)“笔

 4力雄壮,气象浑厚”,是指盛唐诗歌,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力之感。2 2 、 自开元至大历前 , 在诗史上成为盛唐 , 为什么冠之以 “ 盛唐 ” 的称谓? ( 简答题 )(1)这里的“盛”并不等同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盛”,主要是就诗歌创作而言。(2)这种“盛”也不是与作家作品数量成机械对应关系,主要是表现在诗歌的质量和诗歌的韵度风貌上。(3)盛唐诗以整体水平之高显示了它在诗史上的重要位置。(4)盛唐诗坛犹如春天的百花园,各类花卉,万紫千红,各有其美好的姿态与诱人的芬芳。3 3 、 严羽 “ 笔力雄壮 , 气象浑厚 ” 与殷璠 “ 风骨声律兼备 ” 两种提法的差异 ( 简答题 )(1)角度不同:严羽是站在将盛唐诗歌与其他时代之诗进行比较的角度上,揭示其独特艺术风貌;殷璠是站在盛唐人的角度上,估价当代诗歌在对前代文学遗产进行继承革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2)着眼点不同:严羽“雄壮浑厚”,着重揭示盛唐统一的艺术风貌;殷璠的“风骨声律兼备”,主要着眼于两种成分的融合。(3)“风骨声律兼备”可以用来衡量诗歌的艺术水平和层次,但不一定是指一个时代的特征。(4)殷璠还提出了“风骨”和“兴象”,“风骨”为情辞劲健,“兴象”为情与景毫不着意地相融且时带比兴意味。4 4 、盛唐诗在呈现丰富多彩面貌的同时又表现为和谐统一的原因。

 。

 (简答题)(1)在开、天时期教育兴盛、文化建设热情空前高涨的情况下,大批人才从各州郡、从庶族阶层中涌现出来。(2)人才辈出,犹如春来万物齐发,虽然群芳多姿多彩,但鲜活新艳却是共同的季节特征。(3)盛唐这个时代本身又比较健康和谐,因此,诗人处在相同的时代气候条件下,也同时具有那种和谐一致的一面。(4)另外,庶族出身的诗人为了适应社会、寻找出路,需要广交朋友,寻觅知音。5 5 、请论述张九龄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

 。

 (简答题)(1)张九龄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尤其是他的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2)最早从太平盛世的光圈走出来并最早表现诗歌正视现实的诗风趋势的主要诗人是张九龄;(3)张九龄是贤相,同时也是文坛大家,具有很高的声誉;(4)张九龄的组诗《感遇》诗,既表明了诗人清高超脱的政治态度,也体现了诗风转变的最初趋势。第二节雄壮浑厚与感激怨怼雄壮浑厚与感激怨怼★★★1 1 、以李白诗为例来谈谈,盛唐时期怨怼诗词的风貌特征。

 。

 (论述题)(1)怨怼情绪产生的社会基础——阔达的社会(2)诗人的自我形象——强有力的意气(3)冲突的内容——诗人与时代社会之间高层次的冲突2 2 、名词解释:盛唐气象(名词解释题)“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3 3 、请论述李白怨怼诗如何表现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

 。

 (论述题)(1)具有盛唐气象...

篇八: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古代文学研究虚拟景象的审蒸转丫匕:意境营造的和谮性一一兼论李白的《行路难》0钱叶春摘于意境塑造时,诗人运用了和谐性和直觉性的诗学原则,使诗欢中的虚拟性景象产生审美转化,体现出盛唐气象的审美特征,形成了兴象玲珑的完美意境。在此专论诗歌中虚拟景象审美转化:意境营造的和谐性。和谐性盛唐气象要:一首诗中的虚拟景象过多,一般易于浮滑滞塞.李白这首诗却真气充溢,气势飞动,自然天成。这得益关键词:李白虚拟景象古典诗歌的意境犟造一般重视写眼前的景象。不论此景是烘托、寄托或心境外化等,诗歌的审美时卒一般与自然时空相对应,含有真实性、层次性、饱满性等原生态的特点。这样的景象渗透着诗人真实的情感体验。清人宋徵壁的《品词》言:“ 情景者,文章之辅车也。故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 情和景是相互依存的,情由于景的表现而变得幽深朴茂,景因含情而变得鲜活。情是灵魂,没有情的景象就没有生命的活力,变得滞塞。一首诗中想象的景象即虚拟景象过多,,一般会缺少原生态的层次性与饱满性,显得杂乱、浮滑、滞寒。杂乱就是没有层次感,浮滑是缺少生命体验,不深沉;滞塞是缺少情感,没有生机。李白这首诗,除了开头四句是眼前情状描写,后面的景象都是虚拟景象。但这首诗却生气充溢,气势飞动,天然自成。这得益于诗人在营造意境时运用了和谐性和直觉性的诗学原则,才使这些虚拟景象产生了审美转化。这篇文章专论虚拟景象的审美转化方法之~:意境营造的和谐性。意境营造的和谐性,是指诗人在构思一首诗歌时,从诗歌的意象选择安排、情景关系的没置、词语运用等方面使诗歌形成完满自足的审美形态。李白这首诗虚拟景象很多,却一气呵成,浑然。体。原因在于其中的意象选择安排和情景关系的设置颇具神来之笔。李白以题目统摄全篇,形成整体的和谐性。现在从情感层面和意象层面来解读这首诗和谐性原则的运用。从情感层面来说,李白这首诗既继承了古乐府旧题“ 行路难” 写人生艰难的精神,也秉承了鲍照的不平与傲岸品质,又注入了盛唐气象。“ 行路难” 是古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鲍照写有《拟行路难》十八首,内容多写寒士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与抗争之情。钟荣《诗品》说他:“ 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 生处其世,心态不平,笔法自义、藩镇割据,百姓民不聊生。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军阀们开始蓄养武士和刺客。“ 而人民在被压迫的痛苦之下,也希望有超人的武勇之士,能够为人民除暴安良,报冤仇抱不的时代环境、侠骨柔肠的爱情、义薄云天的作为几乎成了后世武侠小说必备的质素;其搜奇记逸,描写豪侠奇人奇事更成为了惯用笔法。平,解除痛苦,因之,武侠剑侠故事便大为流传。” o由此可见,传奇故事多写奇特怪诞故事,论豪侠仗义之人,tp53)综上所述,通过对‘ 虬髯客传》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 奇” 是该篇传奇的重要艺术特色,其大众化的传奇技法反代表了当时人民的心声,用现实与浪漫的笔触寄托了百姓祈求太平的理想。最后那句“ 我皇家垂福万叶,其虚然哉?”也就不难理解了。映了当时人民的审美取向,饱蕴着现实生活气息,蕴藏着审美机趣,造就了它深远的影响,难怪后人称之为“ 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的一篇.” 。l 一7’其次,那个由层层设奇推举出来的文皇李世民,至今仍然受到非}义。周先慎先生就曾评道:维护唐王朝的正统小说,其历史观显然是非常落后的.一。。写这样歌颂李世民和注释: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M ]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Ⅲ¨ 当然这是今人站在历史的宏观角度作的客观评判,但从“ 知人论世” 的角度来看,作者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不可2001.②郑振铎。郑振铎说俗文学[ 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能做出超越时代的社会预言。而其关注历史、反映民生的积极态度,仍然值得肯定的。再次,该传奇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后世武侠小说的2000.③周先慎.古典小说鉴赏[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典范。《虬髯客传》虽然篇幅短小,但却五脏俱伞。记人写事微言大义,细节处理极为精当。像红拂出奔时作“ 紫衣戴④张燕瑾.中国古代小说专题[|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帽” “ 杖揭‘ ‘ 囊” 打扮,写出了她的心细。又如虬髯客突入闺阁取枕仰卧,李靖的反映是:“ 公怒甚,未决,犹刷( 苏喜庆,甘肃西北大学文学院、· 陕西省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讲师)马” .,写出了他的沉着冷静。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国难当头- 2仪碹.O 哼■ 万方数据

 古氏文学研莞而表现出奇矫凌厉的文风。鲍照学习汉魏乐府的世俗品格,注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行路难” 这一反映人生艰难的乐府精神也被李白继承。李白素有大志,他在《代寿【l l 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讲了自己的宏伟抱负: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李白到长安时,受到唐明皂特别的礼遇,“ 申却仅供奉为翰林学士,起粉饰太平的作用。三年的朝廷生活之后,又被唐明皇“ 赐金放还” 。此时朋友摆卜珍贵的宴席,为他饯行。此情此景李白愤懑不平,写下了这首奇情异彩的诗歌。应时的《李诗纬》卷一评此诗言:“ 太白纵作失意之声,亦必气概轩昂。若杜子则不然。” 杨慎的《杨升庵外集》云:“ 予谓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客之词。” o( p1境,也温柔敦厚。太白秉有仙翁、侠士的个性,遭逢困厄,也易化解,亦必气概轩昂,显出英雄本色。“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六的开头部分相似:“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在继承表现人生艰难这一乐府精神,秉承鲍照的不平与傲岸品质的同时,李白在其诗歌中又注入了盛唐气象。“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此时进身朝廷委以霞任的可能没了。可是这位抱有“ 天生我才必有用” 信念的极度自信的诗人,仍然心存希望:“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相对于前面“ 沉着痛快” 的紧张节奏来说,是“ 优游不迫” 的悠缓节奏。诗人想象自己隐居溪边像姜太公那样,等待时机;又像尹伊那样梦到自己乘舟经过日边,这是遇合君主的先兆。由三、四两句的激愤绝望突然到五、六两句的优游希望,诗人的情感真是急速地波澜起伏。诗人~颗报困之心是多么火543’ 杜甫具有雅十、骚人的人格,即使身处困热!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眼前的现实让诗人不得不清醒,不禁直接用题目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在进退失据的状态卜.,诗人有些无所适从,但又抱有继续追求的心理。所谓仙翁就是具有老J 卜思想的精髓,正如李威熊先生。神仙的本质是在养生保真,而养生叉以养性为主,所以说‘ 随时弗f生便是仙’ .” o虽处困厄,李白深知老庄不以得意与失意为意,并以老庄的“ 无为而大有为” 来化解现实的困境:韬光养晦,后起勃发。最终与儒家建功立业的远景理想相联系。侠十傲岸不屈的精神使李白唱起了更高昂的奋起之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现在诗人在精神上已解脱眼前的困境,昂扬的精神力量使诗人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远更开阔的精神境界。正如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中所占:“ 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其斯以为白之真原也。”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李白这三种思想的融合,并化为自己的精神元气,调节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精神风貌。严羽在完成《沧浪诗话》之后写的《答吴景仙书》中言:“ 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就是盛唐气象的概括。“ ‘ 笔力雄壮’ 是指不同于齐梁时期文风的萎靡、纤弱、造语朴实而有力度,更指那种‘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的强大表现力。” “ 如果说‘ 笔力雄厚’ 离不开作品的语言因素,‘ 气象浑厚’ 是指作品的内涵与精神面貌。”“ 气象也就是说诗歌内在生命力、内在元气所呈现的感性风兰貌.” 引p7¨ 李白抱负远大,可是被唐明皇“ 赐金放还” ,兰犹如从天上逐到地上。诗人的心态形成了巨大落差,形成强言:2∞8.O 々 万方数据烈的情感力度。于此相应,诗中的意象也是巨大的:黄河、太行、日边、长风、沧海。只有这些宏大的意象才能承载并表现出诗人强劲的情感气势,体现出盛唐时代那种雄伟壮丽的审美态势。同样是写世事艰难人生失意的乐府旧题“ 行路难” ,鲍照的危仄艰难与李白的气势雄浑是迥然不同的。这首诗的情感境界是回环往复的:现实( 心茫然) 一一未来的希望( 隐逸、等待) 一一现实( 感叹) ----理想的境界( 道侠而儒)诗中有苦闷、愤郁和不平,但情感又急速回旋,形成向上的昂扬态势,儒道侠相济,最终归于成就大业的理想之境。这。‘ 昂扬的精神就是盛唐人充沛的生命元气的体现。从意象层面来说,这首诗的和谐性表现为这些虚拟景象的整体性的美。为了承载并表现盛唐气象体现出来的强旺内在生命力,李白这首诗歌中运用了宏大的意象:黄河、太行、日边、长风、沧海。但这些意象是杂乱的、浮滑不实的。为了使这些意象注入美感,诗人采用了兴的手法:化意象为景象。于是这些意象变成了生动的景象: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Ll 、乘舟日边、长风破浪、云帆济沧海。但这些景象还是散乱的。如何使这些生动的景象契合成血肉丰满的审美结构呢?余恕诚先生说“ 作品不同,气象会有所不同,但气象浑厚的作品都有由其整体艺术关所呈露的朴茂之气.”。‘ p7¨ 所谓“ 气象浑厚” 的“ 浑厚” 就是指诗歌的整体艺术美。李白同样也是从题目上着手。“ 行路难” 这一。乐府古题,一般是写世事的艰难。这个题目具有象征意蕴。李白正是从其中获得灵感,以行路难为意脉构思景象。诗人以欲渡、将登、垂钓、乘舟和直挂云帆这些动作,串联起一幅又一幅景象,也隐含着强烈的情思: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 象征人生追求的艰难处境)一一垂钓碧溪上、乘舟梦日边( 隐合未来隐选,被征的希望) 一一多歧路( 象征进退两难的处境) 一一长风破浪、云帆济沧海( 象征未来建功立业的理想境界) 。这双重回旋的景象是逐渐开阔、逐渐顺畅的。李白的情感也跌宕起伏,回环往复,最终进入精神的理想情境中。且“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与后句“ 闲来垂钓碧溪上” ,情境上是相连的,由“ 闲来” 相连——前后自然地转折。“ 忽复乘舟梦日边” 与后面两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意脉与意象上也是相连的,由希冀到理想境界,由乘舟到后来的云帆济沧海。由此,这些虚拟景象串联起来了,构成了整体的和谐美,也是盛唐气象浑厚的体现。总之,“ 行路难” 这一乐府旧题,从精神到意象两个层面都体现了盛唐气象的特点。多重的情感境界是回旋上升的,这是盛唐气象昂扬的生命元气的体现;多重的景象是逐渐开阔、顺畅的,也是和谐一体的。情感境界与虚拟景象的契合交融所构成的自足审美形态,形成了抒情主人公——盛唐人的典型形象——恢宏博大的胸襟、自信自傲的个性、自强不息的精神、乐观匕扬的心性。注释:①[ 清] 乇琦注.李太白全集[ M ] .北京:中华书局,1999.②李威熊.中困神仙信仰的形成与谈仙文学[ J ]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83,( 3)③④余恕诚.唐诗风貌[ M ]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钱叶春,云南蒙自红河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