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4篇

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4篇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固德會IMORALEDUCATIONCHINA|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治理: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曹瑞摘要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和对手机的依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4篇,供大家参考。

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4篇

篇一: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會 I MORAL EDUCATION CHINA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治理: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 曹 瑞摘 要 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和对手机的依赖等已经严重影响了其身心的健 康发展,这些问题虽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但是目前尚没有 完全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治理机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 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职责界限不清晰、不明确。学校教育的责 任主要在媒介素养和价值观教育以及预警机制的建立,家庭教育 的责任在于家长要承担起对孩子进行网络教育的职责并且还要以 身作则,社会的责任主要在于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建立以及高效的 治理体系的完善。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对构建未成年人网络环 境治理系统意义重大。关键词 网络环境治理;家校社;责任作 者 简 介 曹瑞,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也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 活 、学习和交友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改变 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青少年处在世界 观 、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在此阶 段过多地接触不良的网络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 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因 此 ,营造利于未成年人 成长的网络环境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但是,未成 年人网络环境治理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我们目前亟 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得家庭、学校和社会明确责 2(;任 、各司其职,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以期形成良 好的治理效果。一、学校的责任:

 “育”和 “预”学校既不是网络信息的发布主体,也不是手机 等网络设备的提供主体,但是学校是未成年人网络 使用群体的教育主体。因此,学校的责任主要在于 对网络使用者的教育引导。

 “育”指的是学校要向 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预”指的 是学校要通过一定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把

 话题Features | 半月干 i]一些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 ) “育”: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1.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媒介使用和飯别 能力,使其能够避免媒介不良信息的侵害,并充分 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随着数字 时代的到来,未成年人运用网络媒体的技能越来越 强大,但是同时又表现出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不 够 、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未成 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对媒介信息的 甄别、批判和选择上。学校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时,要着重培养学生 的批判性思维,包括实时思考能力、信息辨别能 力 、隐私管理能力、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让学 生了解媒介的运用规则,学会辨识媒介信息中隐含 的不良信息及各种虚假意识形态,从而学会合理利 用媒介并免受不良媒介信息的荼毒。网络信息具有 多样性、丰富性和混沌性的特点,要想从根源上消 除谣言,未成年人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要 善于酿别信息的真假。因此,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 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増强其辨别真假信息的能 力 ,就显得非常重要。学校要开设或者举办有关未成年人合理上网、 正确上网的讲座或体验活动,提髙其对网络信息的 筛选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设计网络素养教育课 程体系,在各学段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提高未 成年人网络使用技能,加强网络使用的自控能力和 安全保护能力,建立网络伦理道德。Z 加强价值观教育现如今,互联网切切实实地成为舆情主战场, 多元价值观彼此冲击和碰撞,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教 育也因此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帮助未 成年人抵御不良思想的冲击,如何帮助未成年人正 确认 识 对 中 国 的 各 种 “污名化”现 象 ,如何识破 “阴谋论”促进正确价值观的稳定形成,成为现阶段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迫切任务。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教育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引领的教育。首先,学校要引领未成年人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和追求,内化 为自身的观念并融为内在品格的一部分,真正实现 入脑入心、见诸行动,使他们在面对网络诸多不确 定因素的时候,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 尺 ,理性对待与甄别各种信息,提高对异质文化的 识别力,避免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和言语的影响。

 其次,要使未成年人在科学认知基础上形成正确的 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经由爱国情与报国志的养 成 ,塑就远大的理想与信念,最终落实于提高应对 危机的实践能力,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情意 行的统一,以此拓展后疫情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的内容与实践。111(二)

 “预”:建立涉网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预”指的是学校要构建涉网危机事件的安全 预警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未成年人中出现的与网 络使用有关的危机事件的苗头,并适时上报给教育 行政部门。一是学校建立由班级心理委员、班主 任 、年 级 组 长 (或心理老师)、学校德育和心理健 康教育负责人、校长组成的危机事件干预和领导 小组,对出现的网络沉溺、网络暴力、网络赌博等 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干预,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和蔓延。同时加强对相关学生的帮助和教育,让他 们及时从网络危机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二是学校 与家庭形成联动机制,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联 系 、书面联系等形式,及时了解未成年人在家里、 校外的网络使用等多方面情况,通过家长会等形式 提高家长教育管理子女上网的能力。二、家庭的责任:

 “责”和 “则”家庭网络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一个 重要方面。有研究发现,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和睦程MORAL EDUCATION CHINA 丨

 2 7

 t固德 f | MORAL EDUCATION CHINA |度 、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媒介 素养有着正面的影响。中学生在上网过程中,虽然 有着一定的学习型倾向,但依旧存在着以娱乐为 主 、过度娱乐的现象,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 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3家庭在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治理中的作用 主 要 体 现 在 “责”和 “则 ”两个方 面。

 “责”指的是家长要肩负网络教育、引导和监 管的责任; “则”指的是家长要制定规则,行为上 对孩子进行约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一)家长要进一步加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 很多孩子之所以沉溺网络,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不无关系,家长责任意识的缺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 重要原因。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家长给予孩子积极正 向引导的重要力量源泉,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的强大动力。父母或者监护人应当在孩子早期教育 中,培养他们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自控能 力 ,在他们接触网络时履行网络教育职责,安装过 滤软件,控制上网时间。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与孩 子多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扩 展孩子的生活空间,从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 和生活习惯,不过度依赖新媒体、沉迷于网络世界 中。家长还要努力帮助孩子进行人生规划,让他们 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进而促进他们热爱学习、热 爱校园,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从根本上杜绝 网络依赖和网络沉迷现象的发生。(二)家长要制定规则,也要以身作则 数字时代,网络占据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完全杜绝接触网络是不可能的,也不是一种客观的 态度。因此,家长在允许孩子使用网络的同时,要 进行适当监督和管理,比如,可以设置一定的规 则。当孩子以各种理由要求上网时,家长对孩子的 自我控制能力要有一个充分的估计,采取奖惩结 合 、协商交流、规则先行等控制措施,对孩子的上 网行为予以约束。另外,家长更要以身作则,在要求孩子的同时,自己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或 者打游戏’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远离网络依赖。三、社会的责任:

 “制”和 “治”在构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方 面 ,相较于学校和家庭,社会承担的责任是更艰巨 的,也是更为关键的。社会在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治 理 方 面 的 作 用 体 现 在 “制”和 “治”两个方面。

 “制”指的是制定相关法规、制度; “治”指的是 对网络环境的治理。(一)完善立法,健全网络环境治理的法律法 规体系要想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健全法律法规是 根本。要从立法层面保持对网络传播内容的控制, 夯实政府管理网络的基础,为网络管理体系的正常 运转提供重要保障。1. 建立网络分级制度和统一的游戏平台管理制度网络分级制度是指以网络信息和游戏为对象, 根据其包含的语言和思想内容、性内容、暴力程度 等进行分类,设置相应的年龄标签,并根据标签进 行过滤的制度。131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可以避免未成 年人受到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影响,防范网 络色情、暴力和赌博沉迷,是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治 理的重要途径。另外,建议由国家网信部门主导建 立统一的游戏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统一识别 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合理控制他们的上网时间、 网络消费和网络内容,有效防止其跨厂商、跨账 号 、跨终端等规避身份识别的行为^ 1412. 设立智能终端产品控制制度对未成年人的智能终端产品进行控制,可使家 长从源头对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直接监管。

 国家近年来也一直在积极鼓励研发和推广未成年 人上网保护软件,完善操作系统中既有的未成年28

 话 题 IFeatures

 |2020-221人保护模块,这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治理工作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设立智能终端产品控制制度主要有三种 方式 , 一 是由经营者生产未成年人专用移动通信设 备;二是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软件等终端软件产品;三是创办融知识性、教育 性 、娱乐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未成年人健康网站, 组织开发适合于未成年人的、积极向上的绿色网络 游戏。3.坚决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建立不断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对发布、 贩卖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网络领域的犯罪行为予以 坚决打击,持续加大惩戒力度,还未成年人一个积 极 、健康、干净的成长环境。(二)建立系统高效的治理体系高效的监管体系是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 的重要保障。国家相关部门要建立联合的、高效的 监管系统,明确公安、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市 场监督管理等部门的职责和分工,进行常态化监 管’保证执法效果。首先,建立政府宏观管理机制,依据不断完善 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网警队伍,加强监管功 能 ,对网络进行实时有效监控,确保网络市场健康 有序发展。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今年八月,教育 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联 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在全国开展未成年人网络 环境治理行动。

 《通知》提 出 了 “通过联合开展网 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 戏等问题,打击取缔一批违法违规的网站平台,查 处曝光一批典型案例,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 任 ,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 全教育,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家校社工作 合力,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的工半月刊作目标,并且明确规定了工作任务、治理工作步骤 和工作要求。其 次 ,重点加强对网吧和网络游戏运营的管 理。一是加强对网吧的监管,依据已经出台的网络 管理法律法规,加大对网吧设立和经营中的执法监 管力度,杜绝违法经营行为的发生。二是加强对网 络游戏运营的审核和监管,政府要根据相关标准制 定出一套游戏规范,依据此套规范对网络游戏进行 入市前的审批监管;依据已经出台的相关规定,要 求运营商在运营过程中严格执行游戏的分级管理制 度 ,必要时对游戏时间进行限制。最后,建立各部门协调一致的网络环境治理体 系。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和其他监管部门之间的关 系 ,做到信息共享、协同执法,提高监管效率。同 时,还要明确各监管主体不履行监管职责的法律责 任 ,同时赋予广大民众和社会组织监督权,以广泛 的社会力量实现对网络监管者的全面监督,建立家 庭 、学校和社会共建、共育、共管、共促的未成年 人网络环境治理体系。参考文献:[ [U 李寒梅.后疫情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J ].青少年学 刊 , 2020(4) : 3-8.[2] 麦清,曹瑞.天津市中学生手机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査与建 议[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4):83-88+96.[3] 杨攀.我国互联网内容分级制度研究[J]. 法律科学(西北政 , 法大学学报),2014 (2): 184-192.[4] 康亚通.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的治理[J]. 预防青少年犯罪 研宄,2019 (5): 36-43.责任编辑 I 李 敏MORAL EDUCATION CHINA 2 9

篇二: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影响与学校及家庭教育对策

  论文关键词:

 网络 未成年人 重新犯罪行为 影响 成因 家庭预防对策

  论文摘 要:

 网络在未成年人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显, 特别要警惕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消极影响。

 网络之所以会诱使部分未成年人产生重新犯罪行为,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主观上看, 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网络能够满足其部分心理需求有关。

 从客观上看, 与网络自身的不完善、 社会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力、 家庭教育的误区有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有必要指导家长预防未成年人的不良网络行为。

 要解决网络对未成年人发展的负面影响,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的重新犯罪行为, 有必要探讨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影响及成因, 寻求有效的家庭预防对策。

 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应当指导家长有效地防止或矫正未成年人不良的网络行为。

 只有家庭教育的有效化才能保证网络社会管理的有序化, 促进未成年人在信息社会的健康成长。

 一、

 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影响

  一种是直接影响, 即未成年人运用计算机技术, 以网络为途径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行为。

 这种犯罪行为要求犯罪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能熟练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网络技术, 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 其危害性更大、 隐蔽性更强、 犯罪心理也更复杂。

 当前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较集中地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

 ⑴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络犯罪; ⑵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网络犯罪; ⑶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网络犯罪; ⑷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财产权利等的网络犯罪。

 尤以第四种最为常见, 如利用网络发布虚假信息, 以达到下网后诈骗或抢劫他人、 实施人身伤害的目的; 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在网上发表言论对他人进行影响恶劣的人身攻击等。

 在网络犯罪中, 最典型的是电脑“黑客”现象, 即犯罪人通过破译密码、 修改程序等手段非法侵入他人或政府机关、 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系统, 窃取其中的政治、 商业机密或他人隐私, 以及传播计算机病毒, 给国家安全及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的混乱。

 另一种是间接影响, 即由于网上不良资讯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侵蚀而诱发的重新犯罪行为。

 如未成年人接触黄色网站或沉溺于网络中的暴力游戏致使心理扭曲、 变态而产生的性罪错、强奸、 对他人的人身伤害等。

 《成都商报》 曾报道8个未成年人玩网络暴力游戏后觉得不过瘾,将一名14岁未成年人殴打至死的事件。

 这种犯罪行为往往与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特征和家庭教养背景有很大关系, 是多重心理隐患的累积性爆发。

 二、 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成因

  网络之所以会诱使部分未成年人产生重新犯罪行为,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主观上讲, 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和学习社会规范最关键的时期, 尽管心理机能的急剧变化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 但社会经验的贫乏和认识水平的不足, 使他们面对社会现实时容易产生冲动和迷惘, 分辨是非时容易形成背离社会规范的倾向, 一味追求刺激, 甚至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来寻求自我满足和自我认同。

 而网络的开放性、 新奇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恰好极大地满足了未成年人的这种心理需要。

 有研究发现, 未成年人玩电脑游戏成瘾的深层次心理原因主要有:

 一是网络能够满足未成年人儿童期幻想的延续, 即通过网络游戏, 能够实现对权力、 财

  富、 分数、 美女和性幻想的满足; 二是网络能够使未成年人产生虚幻的自信、 自尊的认知体验。未成年人在虚拟网络中的成功体验, 是他们应付学习失败、 生活挫折、 精神痛苦和其他负性情感情绪的最主要手段, 体现了 未成年人在应付挫折和防御方式上的不成熟的心理特点。

 从客观上讲,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 网络自身的不完善。

 网络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虚拟性和交互性, 它为人们跨越时空的交往提供了 一个自由安全快捷的平台。

 但它无法形成对用户的有效约束, 用户的所有言行全靠自己的道德自律, 这就造成了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和网络用途的滥用。

 据调查, 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 这些色情信息的生产成本低且传播速度快, 对未成年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另据统计, 60%的未成年人是无意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 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未成年人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而“黑客”式的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 这1%中只有4%会被检控。

 2、 社会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力。

 一些网络经营者受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较深, 将黄色、 暴力信息投放于网络平台, 以期利用网络的优势达到改变受众的思想并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之目的, 而我国对于网络文化生产的监控还存在诸多漏洞, 对网吧经营还缺乏有力的法律监督和制度约束, 这种管理上的滞后性及由于技术等原因对网络文化生产的失控与失察, 使其难以根除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

 此外, 学校在网络教育方面的乏力也是一个值得警醒的问题。

 3、 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对未成年人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亲子间的互动来完成的。一方面, 父母通过自己的教养观念、 教养行为影响未成年人的社会性发展, 另一方面, 未成年人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又反作用于父母的心理状态、 教养观念及其教养行为。

 不同的时代环境对人的社会性发展水平有不同的要求, 因而家庭教育应该“与时俱进”。

 在当今网络化时代, 缺乏适应性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有的家长轻视网络作为交流渠道的重要地位, 禁止孩子接触。家长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远离网络的毒害, 殊不知, 一味地强调网络仅具有娱乐消遣功能, 则容易引起孩子更大的好奇心; 而未成年人特有的逆反心理也往往使他们忽略家长的正面引导。

 二是有的家长对网络技术盲目 崇拜, 将“网络”、 “IT”等字眼与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认为上网是时髦的象征, 因而对孩子的网络行为放任不管。

 家长的这种行为, 会加剧未成年人对网络不良信息缺乏“免疫力”的状况, 使其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偏离社会规范的轨道。

 三是有的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只重视技术教育, 忽视道德教育。

 这些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高, 能够接受一些社会新事物, 思想也比较开明, 对孩子上网和学习网络知识持支持态度, 甚至亲自指导。

 但他们高估了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和道德认知水平, 忽视了对孩子的网络道德教育, 这样势必造成未成年人在网络行为上的无知, 甚至重新犯罪。

 如浙江温州市的一位家长无意中将制造并传播计算机病毒的方法传授给儿子, 没想到14岁的儿子制造出计算机病毒后, 好奇心大发, 忍不住在网络上大肆传播, 使很多用户的计算机陷入瘫痪状态。

 三、 未成年人网络重新犯罪的家庭预防对策

  1、 指导家长不断学习新知识, 接受新事物, 使之有能力正确引导孩子的网络行为。

 在传统社会, 往往由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灌输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而在现代社会, 最先进的知识技能,最前卫的价值观念往往被年轻人掌握着, 反向社会化的特点日益突出, 即传统的受教育者反过来对施教者施加影响, 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 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一些家长对网络知之甚少的现状, 与未成年人对网络的熟稔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

 而有的家长仍抱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放, 认为自己理所当然的应是孩子各方面的权威, 理应胜任教育者的角色, 这种一味由上自下的传统社会教化模式在现代社会必然是行不通的。

 学校要帮助家长认清时代发展的特点, 不断学习新知识, 接受新事物, 使家长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 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有能力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

 2、 帮助家长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 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网络道德教育涉及面很广, 包括对网上黄色信息、 暴力游戏、 “黑客”现象及网络的虚拟性所带来的诚信度等

  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控制。

 具体来说, 首先, 家长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 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及未成年人受网络不良影响而重新犯罪的典型案例, 教育未成年人学会识别、 筛选网络信息, 正确区分网络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不同, 使他们能够辨别网络中的是非善恶,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弃之, 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其次, 要教育孩子遵守网络公德,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 不登录黄色网站, 不散布黄色或反动消息、 不传播计算机病毒、 不利用网络的虚拟性欺骗他人的财物和感情等。

 第三, 要教育未成年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不轻易信任网友而将个人信息泄秘, 以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要引导未成年人为学习的压力寻找适当的宣泄口, 通过健康有益的方式调整自己, 而不要一味地释放到虚拟的网络中去。

 家长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 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向他们传递一种信任感, 他们才会乐于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

 3、 指导家长采取技术性的防范措施, 为未成年人浏览的网络信息把关。

 网络有着其他传媒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 对它的管理不能简单等同于对电视、 报纸、 广播等平面媒体的管理。

 家长可采取一些技术手段有效预防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

 ⑴过滤技术(filtering technology)

 , 即设置过滤软件或安全防火墙, 能有效地将色情网站自动封锁; ⑵加密, 即对已知的垃圾网站进行封锁和限制; ⑶利用电脑对所浏览网页的储存记忆功能, 查看孩子经常光顾的网站。

 4、 指导家长对有网络依赖症的未成年人, 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

 对迷恋网络的未成年人来说, 家长一味地“堵”和“截”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 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 家长有必要学习一些心理干预措施, 给未成年人提供及时的帮助和科学的疏导。

 其一, 趋利避害式的心理干预。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发展利弊兼有。家长一方面要利用网络的优势, 满足未成年人求知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要控制他们上网的内容、 时间, 避免网络对他们的不利影响, 指导他们趋利弊害地使用网络。

 其二, 转移式心理干预。

 未成年人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家长可通过创设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旅游、 参加文体竞赛等, 帮助他们逐渐摆脱对网络的迷恋。

 其三, 淡化式心理干预。

 有的未成年人登录黄色网站, 是由于青春期身心的困惑使然。

 由于家长对这些问题的有意回避, 使他们不愿或不敢与家长探讨。

 家长应采取适当的方式, 如引导孩子观看生理知识的科技片、 阅读生理卫生书籍等, 消除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神秘感、 淡化他们的苦恼。

 其四, 强化式心理干预。

 家长可运用强化原理, 对未成年人的正确网络行为给予表扬鼓励, 对于他们的不良网络行为则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 并帮助其磨练自己的意志力, 学会自我控制。

 总之, 网络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而对其进行家庭预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理论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深化, 实践上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金诚. 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 公安大学学报, 2001(3)

 [2] 夏菲. 网络犯罪被害人论. 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2(2)

 [3] 吴闻. 青少年电脑游戏成瘾的表现及心理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3(1)

 [4] 孙少晶. 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青年研究, 1999(7)

篇三: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简介:

 香海霞( 1982.10 — ),女,汉族,甘肃民勤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基金项目:

 本文系 2018 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普通高中“互联网 + ”家校共育研究》(课题立项号:

 GS[2018]GHB1478 )研究成果。“互联网 +”家校合作立德树人的实践与思考香海霞(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甘肃 民勤 733300)摘 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体现了我国教育方针新内涵的核心内容。而家校合作是提高教育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与重要保障。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家校合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特就“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合作立德树人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简单的探析。关键词:互联网+;家校合作;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0-0191-02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0.095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一、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及问题(一)家长主体结构性缺位教育本就是一个全面性的培养过程, 作为家校合作教育的主体, 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主体结构性缺位问题。

 一者主体数量,主要指家长参与学校教学活动的次数与频率不够。二者主体质量,参与中不具实效性且收获不足。(二)家校合作缺乏全面性与针对性对于家校合作这一过程来说,存在着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是否考虑设计好每次与家长沟通合作的方式和内容, 若是只走形式化,缺乏实际目标与方向,家校合作内容就会空泛,方式途径不适宜运用。

 对于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成长学习场所莫过于家庭与学校,也只有将这两个场所有效联系合作,才能有助于提高基础教学的实际效果。

 因此我们应当意识到两个生活场域的衔接和拓展问题,切莫过于注重成绩,局限于学校而忽略了家庭教育。(三)共同体的缺失在以往传统的家庭与学校关系下, 多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家长将教育孩子的重任放到了学校和教师身上,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 形成片面缺失的单项主导家校关系。

 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学校教师的问题, 具备了绝对权威的话语权,家长只能是被动接受。

 这本身就是一种双向关系的失衡。

 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来说, 承担了除课本知识传输职责外的素养、心理、德育等多个方面,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从家庭家长的角度来说,由于将全部教育任务交给学校教师,逐渐与孩子拉开了距离成为旁观者,缺少交流互动,致使代沟不和谐等问题的出现。

 单向主导家校关系最为严重的是对孩子话语权的剥夺。家校共育出现,是为了实现教育孩子全面健康成长。话语权的缺失致使孩子的思想成长被漠视,这也正是家校矛盾的起源和激化的导火索。(四)学校面临特殊性的客观问题教师工作时间都很繁忙, 每个家长又都想得知自家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存在问题, 学习与生活情况和各项通知说明等等。

 对于孩子来说,每个家庭背景都不一样,家长素质更是参差不齐,还有些家长外出务工,给班主任家访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以及沟通交流不足等现实问题。(五)家校合作信息技术新课改理念下,“互联网 + ”时代的到来,学校、教师、家长、子女之间不再是单独或者两两单线关系,而应当是在围绕孩子这一教育主体之间所进行的合作共赢关系。

 家长应主动承担起思想、德育、自主等方面的主体职责,而在学校教师应当承担教育、知识传授、先进学习方法等主体职责,能够形成以孩子为中心的多元合作成长共同体。

 我们应当在这一共同体中,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任务,能够围绕孩子这一主体,展开民主、自由、开放、合作交流、公平、科学等全方位立体式的氛围营造,确保孩子能够真正学会自主独立,努力进取,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能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接受到应有的知识形成素养的提升。二、 “ 互联网 + ”对家校合作立德树人的积极意义(一)有利于搭建家校合作立德树人的交流平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却不能只依靠学校教育,还必须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这是因为立德并不是一次两次的学校教育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长期渗透、熏陶,学术探索学周刊LEARNING WEEKLYJul.2020Vol.202020 年 7 月第 20 期191 - -

 [责任编辑 谷会巧][1] 刘晓燕 . “互联网 + ”家校合作立德树人的实践与思考 [J]. 文教资料,2017 ( 31 )

 .[2] 刘宇佳 .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合作模式的构建 [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 3 )

 .参考文献:所以在“互联网 + ”的大背景下,构建家校交流的公共平台,就可以实现学校与家庭的互动与沟通, 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二)有利于落实家校合作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 学校教育要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等。

 其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德育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

 而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起点与基础, 不仅可以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还可以影响孩子思想品德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

 因此,通过“互联网 + ”可以将学校以及家庭这两个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主体联系在一起, 进而更好地实现二者的教育职责。(三)有利于提供家校合作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要想有效发挥家校合作的积极作用, 就必须要密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实现二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实时交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真正达到了快速便捷。

 因此,“互联网 + ”可以成为家校合作最有效的方式,一方面使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便捷高效, 另一方面也使家校合作立德树人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从而真正发挥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作用。三、 “ 互联网 + ”家校合作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一)建立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合力教育模式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合力教育模式孕育而生,需要发挥各自的力量, 才能够形成融洽的合作共赢关系。

 能否给予孩子全方位健康成长的辅助,就在于家校合作的水平的高低, 当一些家庭能力不足时, 作为学校应当给予帮助与指引, 家长也应当积极响应加强与学校合作, 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才能够给予孩子科学合理有效的身心德育素养培育。

 在传统模式下的家校合作无非是有限次数的家长会, 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无法展开高效互动合作,所以说我们要借助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好现代网络通信,引入新媒体联系平台,让合作没有时间与空间的客观局限,构筑高效、便捷、灵活、实用的家校合作平台,让学校和家长都能及时掌握孩子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出现的问题,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及时拟订改善办法,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二)运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家校交流在“互联网 + ”的大背景下,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实现家庭与学校之间方便快捷的交流与沟通。

 如今, QQ 、微信等交流App 的广泛使用, 使得信息的传送与接收实现了真正的快捷与高效,通过班级群的建立,也加强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互动。

 首先,学校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可以群发家长进行共同学习, 也可以针对某个学生在学校的个别表现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专门沟通。

 根据实际需要, 通过形式多样的家校交流,使家校教育合力发挥其最大作用。

 其次,通过网络平台, 学校与家长可以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进行定期的话题讨论或者心得分享, 使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与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

 最后,学校还可以开辟专门的德育栏目,邀请德育专家、骨干教师以及优秀家长等,讲述典型的德育案例或者亲身经历, 并将这些优秀的德育内容以发达的信息技术为基础, 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传播给每一位家长,从而实现家校合作的无缝衔接。(三)借助网络平台,共享教育信息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平台, 不仅能够给家长和学校进行沟通带来便利, 同时也是构建智慧校园, 家校共育等家校合作App 的基础,通过基于“互联网 + ”的 APP ,不仅能够让教师和家长实时的沟通,还能共享信息,让教师、家长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动向,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网络平台也是家校共育,家长、教师和学生沟通、互动的窗口,家长可以在平台上查看学生在学校的动态,诸如:作业情况、兴趣、状态、积极性等,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上掌握学生在家里的表现,诸如:做家务、自主学习情况、文明礼貌等,这样家长和教师都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实现学生信息共享,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家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心得,为学生成长提供有益的策略,指导学生的成才,从而为学生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四)“互联网+家校沟通”的实践应用学校、教师、教室,这是传统教育模式。网络、智能手机、平板,几百万学生,随时在线选学校、选教师、选学科,远程交流不再是问题,这就是“互联网 + 家校沟通”。

 可以说,高科技时代的发展,移动终端越来越发达,通过网络,既有利于孩子与孩子的互相讨论交流,同时也可以与教师展开问题讨论,教师又可以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让整个教学育人阶段没有死角。(五)家校沟通的途径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 我们可借助的平台并不只局限于QQ 或者微信,我们也可以大力开发博客等,让家长和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创设多种线上交流合作的新方式,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情况,并且能够给予针对性的监督和指导。

 我们也可以建立班级博客,将每日班级群发生的事情更新到博客中,让一些工作繁忙的家长也能在闲暇之余,关注到孩子的课堂教学环境, 并针对各个事件和现象发表自己的评论。一同参与到孩子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 利用博客进行互动,让家校合作更加高效与全面,正确地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让孩子意识到不仅教师在关注他们,父母也随时随地掌握他们的一言一行,自然而然就会更加自律学习,积极性也会自然提升,并且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激励自我更加努力,快速成长。综上所述,“互联网 + ”对家校合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互联网 + ”平台,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加通畅,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构建起学校和家庭的桥梁。

 学校以及家长也要充分抓住“互联网 + ”的优势,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192 - -

篇四: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19.15理论探索 管理【关键词】“互联网+”;家校共育;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19)15—0026—01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家庭和学校合力教育,这样才能为学生构建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家校共育”至关重要。而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利用“互联网+”促进家校共育教育,将更好地发挥家校共育力量,但笔者执教工作中也发现,很多教师对“互联网+”促进家校共育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困惑,本文之中笔者将专门针对此,提出相关的解惑措施。一、 “互联网+”背景下促进家校共育的困惑首先是缺乏完善的家校联系沟通平台。在笔者调查研究中,发现所谓的“互联网+”促进家校共育教育,通常仅限于家长微信群、QQ群,这表示家庭和学校还没有通过互联网真正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其次家校共育参与程度低,据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家长参与到家庭共育活动之中。家长参与缺席,严重地影响了家校共育效果。最后是家校共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家长无法对学校教育管理形成反馈,同时评价内容也十分受限,评价主体依旧十分单一,这都是当前“互联网+”促进家校共育教育面临的困惑问题。二、 “互联网+”背景下促进家校共育的对策1.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教育平台“互联网+”家校共育教育效果差强人意,与缺乏完善的保障平台有直接的关系,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在学生管理方法上,要积极开发“互联网+家校共育管理”平台,除微信群、QQ群外,还要开发家校通,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管理发展的整体信息化。第二,学生教学方面,要搭建家校教学网络资源平台,如可以采用“购买+自建APP推荐”的方式,从而建立全覆盖、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微课程资源体系,这样可以促使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学校教学中来,了解学校的教育课程开展情况。第三,学生学习方面,要搭建网络和数字终端的在线家校共育平台模式,促使学生和家长可以在这样的保障机制下,与学生共同进行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第四,在测试方面,可借助作业盒子APP推进优化作业项目,实现家庭作业推动、提交、批改和大数据作业评价分析,从而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这样的保障平台建立,无疑将学校和家庭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2.强化“互联网+”家校共育家长参与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除学校要付出努力外,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在家校合力下,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很显然在“互联网+”促进家校共育教育模式开展中,一直存在家长参与率低的问题,这也是很多教师同仁难解的困惑,针对于此,必须要更加深入地探索,通过采取可行的策略,从而激活家长,这样才能改变传统的家校共育教学模式。如可以通过远程互动的方式,打破家庭与学校信息不对称的僵局,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进行网络互动,从而强化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沟通,并与家庭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促使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家校共育中来;再或者利用互联网对家长进行培训,从而让家校教育真正形成合力。教师要借助互联网载体与学校搭建的家校联系沟通平台,对家长的教育方法进行指导,帮助更多的家长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从而促使更多家长参与到家庭共育中来,实现互联网与家庭共育的教育目标。3.完善“互联网+”家校共育评价体系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家校共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完善“互联网+”家校共育评价体系,从而实现教育质量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网络化。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积极探索积极构建大数据支持下的评价项目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和评价结果可视化呈现的方式,更好地保障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这样就可以促使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之中,通过家长真实意见的反馈,进而实现对学校管理工作的精准指导。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完善“互联网+”家校共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将评价内容进一步地拓宽,不应只局限于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还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评价,同时还要进一步地拓宽评价主体,要让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到“互联网+”家校共育评价体系中,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家校共育效果,而这无疑也是帮助教师走出“互联网+”促进家校共育教育困惑的可行方式。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信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成才的三大支柱,而“互联网+”促进家校共育教育,将三者有效地整合在了一起,为教育质量质的飞跃提供了极大的保障,但是由于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很多教师对此还存在诸多的困惑,为此在今后有必要对此作出更加深入地研究,从而积极寻找可行的“互联网+”促进家校共育教育对策。(本文系2017年度天水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家校共育》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TS[2017]GHF12")编辑:蔡扬宗“互联网+”背景下促进家校共育的困惑及对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