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学科 价值 生物 教育

【摘要】 结合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对生物学科在自然、社会、科学、人文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 生物学科;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044-02

中学开设的每门学科都有其共有及特有的教育价值,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其所教学科内在的教育思想、内涵以及教育文化,并向学生传授这种学科文化。在这方面,伟大的数学家也是数学教师毕达哥拉斯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与课程创造传递一种更优秀的数学文化,世界上很多一流的数学家都是由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文化培养出来的。名师成功的做法引发我的思考:我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怎样发掘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呢?我认为,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传递生物学的文化。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学科,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除了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之外,它还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观点、辩证统一观点,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备重要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使得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科学价值观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又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下面我具体谈一谈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1 使学生领略到生命的美、和谐和生命的宝贵,从而更加热爱生命

生命中的美与和谐处处可见,整个生命系统小到细胞,大到生物圈,都是严谨有序的统一整体,以细胞为例,整个细胞就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小型社会”,各组分既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又通力合作。生物膜把小小的细胞又分割成一个一个小的“区室”,各种生化反应能互不干扰地、有序地进行。细胞与细胞之间又建立了各种形式的通讯联系,使得生命活动更加有序。每种细胞的形态、结构都与其承担的功能及其适应,这种适应让人叹服,如人体内,模样最奇特的细胞要属神经细胞了,每个神经细胞除了胞体外,还有很多突起,而这些突起恰恰与接受刺激、传导兴奋有关;小肠上皮细胞在电镜下看朝向肠腔的一侧有很多突起——微绒毛,这是为了增大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生物的生存又离不开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更是体现出惊人的适应现象: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北极熊的白色体毛、竹节虫的拟态等等。所有生命系统又都是相对稳定的系统,其稳态如何维持?——靠的是“反馈调节机制”,这是一种多么好的自我调节啊!它根本不需要人为的力量去左右它,它可以“自动”进行调节,从而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而所有这些生命的奥秘居然都隐藏在每种生物体内都有的一种叫做“核酸”的物质中,其中主要是DNA,它上面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这种“遗传信息”是如此的神奇,可以控制生物的所有形状,如人的肤色、毛发的卷曲程度、眼睛虹膜的颜色等等,它还可以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从而表现出遗传现象,如出现复制差错或出现重组,则使后代出现变异。所有的生命活动从出生、生长、发育,到衰老、死亡,都是受遗传物质严格调控的,生命正常的死亡也是一种“编程性死亡”,总之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世界上任何一台电脑都无法与之比拟。

学生在接受这些生命教育之中,被生命现象的奇特、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所折服,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在平常生活中,他们会敬爱、孝顺父母,因为他们体会到孕育生命的不易;他们会善待生命,不做一切破坏野生动植物、破坏环境的事,因为他们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是这个地球上错综复杂的食物网中的一分子,是反馈调节机制的一部分,生物越多样,稳定性就越强;他们也会善待自己的生命,不做自杀、轻生的事,养成坚强、乐观的性格,因为他们知道生命的宝贵。

2 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处处渗透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和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对学习者的生活、求知、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2.1 唯物的观点

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 ——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和变异、应激性等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是生物的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的实质主要就是细胞内进行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些代谢活动都离不开生命的物质基础——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

2.2 辩证统一的观点。

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辨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是一致的,没有生物界特有的元素,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等等;生物界的统一性——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生物都由基本单位细胞构成,都以核酸作为遗传物质,DNA的基本结构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等等;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物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分别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鸟类的形态结构适于飞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辨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等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彼此之间发展出相互适应的特征,如一种有着细长花矩的兰花和为之专一传粉的蛾类在形态上有高度的适应,这种蛾也有着细长吸管式的口器,再如狼和鹿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在生物与环境的生存斗争中,生物变得越来越适应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2.3 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

组成生物体的物质、细胞、生物体自身、生物界、生态系统都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时刻在进行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不断进行新旧更替;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它们都有一个发生、生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等也都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

3 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

生物学科是实验科学,很多基本原理、理论的得出都是源自前人所做的科学实验,新教材尤其重视科学史的学习,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生长素的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提出等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严格遵循“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假设得到证实→假设成为结论或理论,或者是假设没有得到证实→再次提出假设……”的顺序,过程严谨缜密,特别

是孟德尔在研究遗传规律时,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众多因素:选材准确、从单因子到多因子的分析方法、科学地设计实验的程序、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遗传现象等等,他在作出假设解释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之后,又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他的假设同样成功地解释了测交结果。这一典型的事例告诉学生,任何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重复,除了能解释一些实验结果,还要能解释另一些实验结果,这就是科学的严谨和实事求是。另外从科学家成功的例子中还能看出搞科学研究要尊重事实,不能沿袭旧人,囿于成见,要勇于挑战权威,具有创新精神,否则成功就可能与你失之交臂,如在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时,当时传统的观点认为动物的一切生理活动都由神经系统调节,法国学者沃泰默作出的实验结果与传统观点不相符合,这本是一次获得新发现的绝好机会,但可惜的是,他没有怀疑权威,只是认为自己的实验不准确。而英国的斯他林和贝利斯却抓住了这一机遇,挑战权威,大胆假设另一种调节方式——化学物质的调节,并设计实验验证了这一假设。这段科学史告诉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要有创新精神,不能人云亦云,要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假设,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生物学研究中很多科学家成功的例子,都能给学生一种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他们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很有益处。

4 生物学科中的人文教育价值

科学不仅具有巨大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还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当前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互相渗透和融合的趋势,上个世纪80年代后,科学教育的目的由培养科学家转变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由此开始关注科学教育的人文性方面,形成的共识是科学是一种文化,对人类和人的发展来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核心,只有把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国民素质,使之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对科学教育而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使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协调发展,既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品质。

生物学课程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重点应包括两个方面:人文关切和科学理性。人文关切,就是对人事的关心、关怀,主要落实为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科学理性则主要落实为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这里主要谈一谈前者。

4.1 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反映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观,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这样的话来给可持续发展下定义,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支撑点,一是科学技术,二是伦理道德。从伦理道德观念来说,可持续发展要求停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从为目前的需要向目前与未来的需要相统一转化,从“人类中心”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化。高中生物学课程的生态伦理、环境道德教育应定位在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明确人对自然应承担的道德责任,要求学生以历史责任感对待人类生存的环境等问题。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政府把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这三个基本国策的实施,需要理解和参与,其思想认识基础是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生态观和环境观,应把这些观念的建立列入高中生物学课程的目标。

4.2 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传统生物学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包括我国生物科技成果和生物资源的介绍,其实我们还可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如要让学生建立多元文化平等的观念,消除“殖民地心理”。人类多元文化平等的观念来自现代生物学的物种平等观念,我们的生物学课程往往只关注物种多样性保护,对物种平等观念极少宣传,要让学生理解物种平等的基础是各个物种的独特价值,由此可以延伸到每个民族的文化均有其独特价值,我们的责任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此外,我们还要宣传我国的传统科学思想,如按西方的科学思想,生物学的任务是认识生命,“大学生伤熊事件”就是按这样的思想实践的结果,而我国传统文化讲“赞天地之化育”含有热爱生命的审美意蕴,“天人合一”蕴含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等,都反映出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因此,中华文化被许多西方学者肯定和选择,认为可以此来校正和弥补西方文化发展的偏差和缺陷,把经“扬弃”的中华民族传统科学思想视作更高层次的文化发展方向,如果我们以此切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