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理想信念 实效性 增强 教育

〔摘要〕政治理想层面的理想信念教育,本质上是特定政治文化以政治社会化的形式进行传播和普及的过程。遵循政治社会化规律,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应以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根本前提,以采取灵活适用的方法手段为关键,以营造积极健康的现实环境为必要条件。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4-0046-04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传播政治文化、塑造社会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对我党来讲,理想信念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得以在全社会塑造、巩固的过程。当前,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应当遵循政治社会化的内在逻辑,通过有效的政治社会化途径来实现。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前提

从政治社会化角度来讲,理想信念只有具备科学进步的理论基础,才能使人们在理性接受中自觉内化为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正是因为其具有科学进步的理论基础,才在9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众所周知,由于近二十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的波折,一些人对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有所怀疑,导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打了折扣。因此,当前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其根本前提是正确认识作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一是要教育人民群众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正确看待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块理论基石,进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他们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階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指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通过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本质,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同时推断出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必然导致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这一矛盾的加深以及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他们还指出,实现共产主义需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进程,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社会形态,按其成熟程度还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此,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之所以具有历史合理性,根本上是由于它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设想,从诞生、发展到今天,一直都受到一部分人的怀疑、非议甚至否定,并且今后还将持续下去。同时,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既有一般性的原理,又有特殊性的原理,还有一些在特殊情况下做出的个别结论。因此,只有教育人民群众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把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坚持一般性原理,正确对待特殊性原理和个别结论,才能真正经受各种社会思潮的严峻考验。要教育人民群众正确看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以及当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现实差距,避免把社会现实中不如人愿的东西简单地归咎于马克思主义,从而动摇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

二是要围绕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并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是科学的进步的理论形态。它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激发全体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因此,在当代中国,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二、采取灵活适用的方法手段: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政治社会化需要借助一定的渠道、媒介和方式才能实现,而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样离不开根据环境和对象来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

(一)人本教育。理论掌握群众是依靠真理的魅力而不是依靠行政权力。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学习、思考、实践的主体,而不仅是接受教育的对象。这个基本原则要求我们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采取人本教育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为了人,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 〕 (P35 )为此,应当努力营造和谐、平等、互动的教育氛围,主动把教育对象当作主体并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去开展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充分尊重他们的精神追求,坚持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既晓之以理,又言之有情,既以形感人,又以境育人,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二)利益引导。利益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也是人类社会中个人和组织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2 〕 (P9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根本上反映了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高举共产主义这面旗帜,之所以会吸引很多人为之奋斗牺牲,就是因为党把为崇高理想奋斗和实现人民现实利益统一起来。1934年,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3 〕 (P138 )同样在今天,我们要讲清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指引中国走向发展进步、实现人民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精神旗帜。同时,要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切的现实利益入手,说明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与现实利益、具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只有这样,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三)实践培养。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环节,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必经之路。马克思指出:“关于思维,离开实践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2 〕(P82 )对于每个个体来讲,确立理想信念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实践既是关键环节,又是最终归宿。任何受教育者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才能将科学理论转化为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从政治社会化角度来讲,政治参与是最常用而有效的诱导型政治社会化方法,不仅有利于人们增长政治见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政治热情、巩固政治信仰。同样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也应当引导人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政治参与的现实实践以及创先争优的经常性实践,让人们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性,培养意志和感情,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四)比较分析。比较是正确认识事物及其本质、科学判断事物发展趋势的重要方法。只有善于抓住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之间的变化,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事物加以比较分析,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结论。现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应当学会运用比较法,特别是要把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与当前其他社会思潮进行科学的比较,在分析它们本质区别的同时,有说服力地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思想理论和热点问题,帮助人们确立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正确认识。更重要的是,我国现实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可以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比较、也经得起比较的。在比较中,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到二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全面比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两种制度对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福祉的作用。采取科学的方法,能够既正确认识目前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发展高于社会主义的现实,借鉴其有益经验;又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既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又坚信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三、营造积极健康的现实环境: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环境是人类主体改造主客观世界必备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2 〕 (P57 )政治社会化不是个体与社会之间单向的、被动的过程,个体在接受政治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现实客观环境的感知和分析,才逐步形成内在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自我。理想信念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除了教育主体与客体、内容与手段之外,环境也是影响理想信念实效性的客观因素。现阶段影响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很多是现实环境中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事物,以及人们在环境中的消极感受。只有营造积极健康的外部环境,才能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真正转变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和现实行动。

(一)营造追求理想、崇尚实干的社会环境。对每个个体来说,理想信念既是人生坐标,又是精神支柱;对于任何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讲,理想信念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旗帜,又是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理想信念不仅是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理想信念只有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才有真正的意义。刘少奇指出:“我们共产党员,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同时,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的实际工作。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特点。如果只有伟大而高尚的理想,而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切实的实际工作,那就不是一个好共产党员,那只能是空想家、空谈家或学究。相反,如果只有实际工作,没有伟大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那也不是好共产党员,而是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只有把伟大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切实的实际工作、实事求是的精神统一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共产党员。” 〔4 〕 (P128-129 )因此,应当教育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既要树立远大理想,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中心任务而扎实工作,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追求理想、崇尚实干的良好氛围。

(二)营造追求公正、崇尚平等的经济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同阶级的思想观念都与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生产关系有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的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2 〕 (P92 )因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2 〕 (P289 )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2 〕 (P291 )基于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和法律上,也表现在经济关系中。因此,共产党人必须消灭私有制,使社会生产资料掌握在全体人民的手中。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决定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同时应当实行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但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5 〕 (P111 )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仍然应当将创造公正平等的社會主义经济关系和巩固公有制作为重要任务,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此,要制定公平的规则,保证平等的市场竞争,防止非法暴富,并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离开这一点,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就很难真正确立起来。

(三)营造追求民主、崇尚法治的政治环境。民主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创造比资产阶级更高更真实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吸引力所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2 〕 (P293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民主是“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无产阶级民主的本质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同时,民主必须依靠法治作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应当高扬民主法治的旗帜,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唯有如此,才能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国家的一切权力真正属于人民,在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的政治环境中,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

(四)营造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文化环境。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是共产党人政治品格和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都主张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坚决反对知行分裂、言行不一。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价值主张和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也是党章对每个党员提出的根本要求。全体党员在理想信念上理应身体力行,为全社会作出表率。刘少奇指出:“为了坚持这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方法,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彻底肃清旧社会在教育和学习中遗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理论和实际的脱离。在旧社会中,有许多人在受教育和学习的时候,认为他们所学的是并不需要照着去做的,甚至认为是不可能照着去做的,他们尽管满篇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实际上却是彻头彻尾的男盗女娼。” 〔4 〕 (P110 )应当讲,这种情况在现实中还是存在的。当前,党内有一部分同志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对理想信念仍然知行不一、言行不一,存在着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这不仅使他们在动员群众时缺少人格力量,也在很大程度上使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因而,我们必须按照党章的要求,首先在党内营造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文化环境,使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切实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孟永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