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思想汇报 >

1980—1989年朱熹道德思想研究论文述评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朱熹 述评 道德 思想 研究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朱熹道德思想研究论文虽甚少,但其质量较高,涉及到后来学界研究朱子道德思想论文中的诸多具体内容。如朱子理气论、人性论、天理人欲论、格物致知论、知行关系论、小学大学教育阶段论,克己、居敬、穷理、读书、存养、省察、力行等道德修养方法论,均有较好论述,开启了后来30年朱子道德思想研究诸多研究空间,值得关注。

关键词:朱熹;道德思想;述评

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9008602

1980年代研究朱子道德教育思想的论文很少,最著名的是两篇:一是张善成的《朱熹的道德修养论》[1],一是周德昌的《朱熹的德育理论和方法》[2]。两篇文章的质量都很可观,值得重视。但在他们发表相关论文之前,学界已经出版朱熹思想的专著。如钱穆的《朱子新学案》[3],陈荣捷的《朱子新探索》[4],张立文的《朱熹思想研究》[5]都涉及朱子道德思想问题。比如,两篇论文都有关于朱子唯心主义的说法,这在张立文的《朱熹思想研究》中已有明确的体现。后来尚有陈来的《朱子哲学研究》[6],对于朱子思想诸多方面研究十分精细、深刻。本文主要就两篇研究朱子道德思想的论文进行分析批评,因为此两篇论文既是1980年代朱子道德思想研究的主要成果,也对后来30年朱子德育研究发生了很大影响。

一、张善成《朱熹的道德修养论》一文分析

张文的具体文本内容与文章开头所说的论题有一定的差异。比如第一部分文字共有2 500余字,所论内容有得有失。把唯心主义的帽子扣在朱子的头上,是本文的一个总体态度,此非张文首创,乃是学界流行观点,可以从1981年出版的《朱熹思想研究》中看得很清楚,这里不作详细讨论。这一部分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引证分析朱熹哲学的最高范畴“理”。

2回顾历史上的人性善恶论。张文所引述的内容也与《朱熹思想研究》类似[5]255—256。

张善成认为,朱熹同先代的人性论者一样,也把人性问题作为道德修养的前提与依据,旨在按着本阶级的利益与愿望,造就合乎需要、具有一定品德的人材。这个观点在《朱熹思想研究》可以找到[5]571。

3引证朱子理气关系论以说明“气质之性”。

本文第二部分讨论“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修养原则,其主要观点是:

朱熹正是从人性论出发,通过论述道心人心、天理人欲的关系,确定了“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修养原则。

1引证朱子的天理人欲论。本文的阐述大体符合原著意思,但观点有点偏颇,总是认为朱子的这些话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

2引证朱子对于帝王严格要求的言论加以阐述,比较符合朱子原意,但最后结论说“反映了他唯心的伦理观”。可见本文对于朱子的深刻独到的政治学思想的认识还是有些差异的。

本文第三部分的标题是:居敬、穷理、读书、省察、力行的修养方法。这一部分共有2 300多字。与作者所规定的话题最为切合。

1居敬。本文主要引述朱子原著考察略加阐述。考《朱子全书》其论敬文字极多,总计不下数十万字,是朱子学术思想的一大特色。学界研究朱子思想者多应用论敬文字。本文所引亦较有代表性,阐述大体符合原意。

2穷理。本文对于朱子“穷理”的阐述,是以现代人的斗争眼光,限定朱子穷理的概念于封建伦理道德范围之内。所以才会说朱子对“所以然”问题就不了了之。

3践行。本文引朱子论“践行”文字进行解说,基本观点有待商榷:朱熹强调的“行”,当然不是指社会实践,充其量只是践履封建道德而已。

本文的价值在于:它是1980年代第一篇比较系统论述朱子道德思想的论文,所论实际涉及朱子道德思想起源、道德社会作用、道德原则规范、道德评价、道德修养方法等问题。其中具体论述了朱子的人性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居敬、穷理、读书、省察、践行等许多学术思想。尽管这些论题在学界前人著述中都有过论述,但本文能够围绕朱子道德思想来对这些专题一一加以研讨,有学术价值和意义。后来30多年学界许多研究朱子道德思想的论文多少受到本文的影响。

二、周德昌《朱熹的德育理论和方法》分析

周德昌《朱熹的德育理论和方法》一文,比较张善成的文章发表迟一年,张文对周文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没有列具体的小标题,全文分三个部分,用(一)(二)(三)表示。

作者又引朱子原著论及朱子的小学和大学教育阶段论。后来许多研究朱子德育思想的论文对此展开论述,可知本文之影响。本文说朱子对于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都十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是符合实际的,但朱子的目的并非是维护封建专制等级制度,朱子对于帝王专制十分反感,批评甚多,此点尚未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必须充分认识到,朱子是一个为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思考问题的伟大思想家,他的道德教育宗旨决不仅仅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认为朱子德育思想有一个“德育过程”,具体地说,这个过程是:认识上的笃信,感情上的陶冶,意志上的锻炼,行为上的践履。简称之为“知”“情”“意”“行”的过程。考察具体文本,本文所说的“知”,或者说“认识上的笃信”,实际上说的是朱子的穷理和致知。文章引证朱子原著文字第一条说明的是朱子穷理的本质目的乃是明仁义礼智之天理。此种议论在《朱熹思想研究》和张善成论文中已经有很多论述。第二条说明的是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此点引证很有意义。

本文第二部分叙述朱子论“行”,其基本观点不出前人范围。这是本文最符合论题的一个论述,确实可以把“行”作为道德过程的最终归宿。

本文引用《童蒙须知》说明朱子德育思想“行”这一过程的重要性。本文对于朱熹的“践履躬行”的思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朱子提倡从小培养儿童的良好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从小就抓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值得研究。这是本文很正确的观点。

本文第三部分与所论朱子道德修养的方法与张善成论文最为相似。说朱子提出了“克己”“主敬”“存养”“省察”等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张善成文章以居敬、穷理、读书、省察、力行作为朱子道德修养方法论。比较可知,主敬与居敬基本意思一样,省察完全相同。力行在第二部分论及与张文相同。这些观点在张立文的专著《朱熹思想研究》中也都有涉及。当然他们集中加以论述,仍然很有价值意义。引用的朱子文字很深刻,圣贤之学成始成终,为有敬心敬行也,不可简单地阐释为“态度和情绪”,此仅仅是敬心的自然表露。

本文作者能够从否定批判转向基本的肯定,实属难能可贵,其中的不敬态度和语气乃是时代风气的残存。不能说敬是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只能说是为了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德规范,从心所欲不逾矩。

综合而论,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内容讨论朱子关于道德社会作用和意义的论述,关于小学与大学教育内容的区别和联系的论述。第二部分所论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第三部分所论朱子“克己”“主敬”“存养”“省察”德育方法在前人著述中也都有所论述。本文也是较早集中论述朱子的道德思想的论文,其中谈朱子对道德社会作用的认识与张善成文章类似,而对朱子关于小学、大学不同阶段的论述在30多年来的朱子道德思想研究论文中是首次提出,虽然前人专著已经论及,但无疑对后来学界相关论文产生了影响。有关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的讨论虽然牵强,但对于后学则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作用,一些具体的论题被后来论文所采用。比如穷理、致知、心、性、情关系、理欲关系、立志、圣贤为己之学、践履躬行等课题,对后来该学术领域的研究者论文都多少产生了影响。所引《童蒙须知》资料比较详细,也对后学论文有直接影响。所论“克己”“主敬”“存养”“省察”等道德修养方法比较张善成的论文说法有所不同。“克己”“存养”这两条是张文所没有提到的,对于后来学界研究朱子道德教育思想亦有影响。

考察分析可知,20世纪80年代所发表的朱子道德思想研究论文虽然很少,但其质量较高,涉及到后来学界研究朱子道德思想论文中的诸多具体内容。比如朱子的理气论、人性论、天理人欲论、格物致知论、知行关系论、小学大学教育阶段论,克己、居敬、穷理、读书、存养、省察、力行等道德修养方法论,另外还有朱子对于刑政与德礼关系的辩证认识、关于立志之重要性等等。虽然受到特殊时代学术风气影响观点偏左,但其整体论述质量较高,开启了后来30年朱子道德思想研究的诸多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善成.朱熹的道德修养论[J].厦门大学学报,1983,(2).

[2]周德昌.朱熹的德育理论和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4).

[3]钱穆.朱子新学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1—178.

[5]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519—572.

[6]陈来.朱子哲学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0:226—298.

(责任编辑:侯秀梅)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