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思想汇报 >

分类思想与科学研究选题创新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选题 科学研究 思想 创新 分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分类是指根据事物的属性进行区分和类聚,并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组织的活动。通过学科分类体系,科学研究选题能够实现精确定位,能够通过学科分类体系的上、下位类的选择及不同类目的交叉调适研究命题的大小,也能够通过类目的边缘化和交叉性以实现科研创新。

关键词:分类思想;科学研究;选题;创新

中图文献号:G301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5.03.002

1 分类思想与科学分类

所谓分类,广而言之,是指根据事物的属性进行区分和类聚,并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组织的活动。开展分类活动首先明确五个基本问题:分类对象、分类依据、分类对象的聚类特征、分类对象所属子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分类对象及其所属子对象层级上的逻辑关系。科学分类是依据科学实践认知需要将科学划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类别体系。分类思想是科学分类的基础,科学分类是科学研究选题的基础,能够实现科学研究的定位及创新。

1.1 科学分类的理论解析

科学,本意为分科而学。单字“科”含有分类、条例、类目等意思。“学”则为知识、学问。因此, 科学是通过将各种知识进行细化分而研究,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逐渐积累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1]。科学内涵的分类要素易于实现科学分类。科学分类的有效实现需要具备分类活动的基本要素,具有明确的分类对象、科学的分类依据,归纳科学所述子类的典型特征,清楚界定子类之间、上下类之间的内涵关系[2]。首先界定分类对象,科学为知识体系,所以能够反映自然、社会、思维规律的知识都是科学分类的对象。其次,界定科学分类的依据,一般采取内容属性, 多表现为学科、专业。最后,实施科学分类活动。

根据需要进行科学分类活动,将科学知识和实践从抽象逻辑上逐层细分,形成一个系统的对象体系[3]。将“分类对象”作为上位类目,通过一定的标准划分出子对象,形成两个以上的一系列下位类目(见图1)。从元分类对象逐层划分出“一级类目”、“二级类目”,乃至最小的类目单元,形成一个层级分明的类目体系。如科学最普通的划分方式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每一个下位类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再划分出其所属的下位类目。这样逐层划分,以至无穷,最终形成一个充分揭示分类对象的类目体系[4]。这个最终的类目体系需要符合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每一个类目的划分只使用一个标准,一般不得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准;二是,划分出来的各子类目之间应相互排斥、界限分明,类目之间不应存在相互交叉现象;三是,划分应穷尽分类的内容,使得划分后的下位类之和等于上位类。通过层级划分,最终完成科学分类。

图1 分类体系结构图

1.2 科学分类的实践结果

科学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形成了不同的分类实践结果。依据研究对象不同,将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依据实践需求,可以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依据人类认知方式,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这些分类方式都是大类划分,没有将科学划分为具体的单元。科学分类没有直接、成熟的体系,但是人类通过各种途径反映了科学分类体系的存在,并从宏观到微观给予了科学、严密的构建。通过调研发现学科专业目录和文献信息分类体系能够全面反映科学分类状况,国内外文献信息分类体系同学科专业目录在分类标准上具有一致性,严格依据学科属性进行分类。

一是,学科专业目录。依据学科属性,分类能够将学科切分成不同的等级和领域,最终形成一个结构严密、内容完整的学科分类体系[5]。目前,关于学科专业的目录较多,例如《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2004年试行)》、《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2013年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等。

二是,文献信息分类体系。文献信息是人类研究、认知客观世界的结果记录。人类为了便于这种经验积累的传承和利用,根据认知实践的属性进行了分类记载。国内外有关文献信息的分类体系成千上百种。我国古代社会先后出现了《七略》的六分法[6]、《四库全书》等大型政书的“四分法”等分类法,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研制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文献信息分类体系[7]。国外不同国家编制了不同的文献信息分类体系,如《杜威十进分类法》、《国际十进分类法》、《冒号分类法》、《布利斯书目分类法》。随着文献信息载体的数字化,网络化、自由化、社会化的分类体系不断出现[8]。

2 分类定位选题

学科专业目录和文献信息分类体系都是科学分类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科学研究选题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科分类体系确定科学研究选题的位置,即分类在逻辑上定位了选题。

2.1 分类界定了科学研究选题的范围

分类能够按照科学的标准为科学研究提供相对适用的学科范围。科学能够按照学科的内容属性划分为不同的学科领域,甚至是最小的学科单元,最终构成一个学科分类体系。也就是说客观世界存在的学科领域都能够在学科分类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学科分类体系的形成就是人类的主观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并为科学研究提供一个认知的体系。科学研究选题首先也要界定学科领域,或者说是选择学科领域。具体表现为选择一个最小学科单元,也可以选择一个学科领域,甚至选择不同的学科单元或者领域进行交叉融合。学科体系抽象存在同科学研究的实践需求在学科划分上形成了一个共同点,学科领域划分。通过学科领域划分,科学研究选题就必然能够在学科分类体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便是科学研究选题的定位。科学研究选题在分类体系中有一个明确的位置。学科专业目录是一个宏观的学科分类体系,在学科专业目录体系上可以定位研究命题的大致范围。进一步明确定位科学研究命题,可以借助文献信息分类体系的细分功能,帮助科学研究选题从宏观到微观的进一步深入,从而实现科学研究命题的最小定位,实现科学研究命题的单元化选择。学科分类体系界定了命题的学科属性,为命题研究圈定一个有限的范围,避免天马行空,有助于命题研究内容的集中。

2.2 分类确立科学研究选题的关系范畴

在学科专业目录和文献信息分类体系中,都存在着上位类、下位类和同为类。科学研究选题存在着上、下位类的类目关系,也存在了同位类的类目关系。

2.2.1纵向关系揭示

分类能够从纵向上揭示命题同上、下级学科范畴的关系,为命题研究寻找学科内的立足点。纵向关系揭示了科学研究选题范围的大小。科学研究选题根据研究需要选择一定的学科领域,学科领域可以表现为类目体系上一个类目。通过考察类目在整个分类体系中的高低,能够直观地看出科学研究选题的大小,揭示选题的属、分关系。因此,科学研究就可以在学科分类体系上选择相对微观、边缘化的类目作为选题,提高选题深度,深入开展研究。

2.2.2横向关系揭示

分类能够从横向上贯通命题同其他学科领域内的联系,为命题研究寻找交叉性的结合点[9]。科学分类体系的同位类主要揭示学科内容的横向范畴,分属于不同的上位类,其基本内涵区别较为明显,甚至跨越自然、社会等学科大类。科学研究能够将两个以上的不同级别、界别的类目进行交叉融合,开展横向研究。科学研究选题在科学分类体系上的横向关系表明了选题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科范畴。

3 分类调适选题

命题的大小往往也很难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大题可以“大”做,即宏观研究;小题也可以“小”做,即微观研究。但是,研究者普遍上都追求依据一个适中的命题开展研究。现实中,命题的适中性成为一个难题。分类思想恰恰能够解决这样一个难题,而且也是大多数研究者在命题调节上无意识使用的一种方法。

3.1 大命题缩小

在选题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命题过大。虽然大题也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整体性研究,但需要考虑的变量较多,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因此,此时研究者面临着如何缩小命题的问题。有三种途径可以采用:

3.1.1选择下位类

在学科分类体系中选择命题所在领域的下位类。每一个类目所属下位类最低有两个,将科学研究命题置换成下位类形成一个新命题,意味着新命题只是旧命题所包含学科内容的某一个部分,也意味着需要舍弃现有命题最低50%以上的研究内容,这样命题将大大缩小。如果命题仍然过大,可以继续选择下位类的下位类,直至适中为止。命题范围同类目层级之间的关系函数可以标示为:

P(命题范围)≤H(类目层级)

P(命题范围)大小受H(类目层级)的影响。如果用0表示命题在类目的起始层级,n表示类目层级的递增值。通过分析发现,缩小比率具有不确定性。假设同级类目为2个以上,最大缩小值为0.5可以作为常数。命题范围同类目层级之间的线性关系函数可以标示为:

P≤(0.5)n

即意味着命题在类目体系上选择下位类的层级越多,命题范围缩小的越多。通过类目层级缩小命题范围可以跨层进行,不必严格按照逐层方式进行。

3.1.2类目交叉

在学科分类体系中将命题同其他学科领域的相关命题进行交叉。将命题引入一个交叉命题,相当于在命题的研究内容中选择了某一个方面,同样意味了需要舍弃最低50%以上的研究内容,而且也可以通过多次交叉不断缩小选题范围。命题范围同类目种属之间的关系函数可以标示为:

P(命题范围)≤G(类目种属)

P(命题范围)大小受G(类目种属)的影响。如果用0表示命题同类目种属交叉的起始次数,m表示类目交叉的次数。命题在类目体系上每交叉一下,其最大缩小值为0.5可以作为常数。命题范围同类目种属之间的线性关系函数可以标示为:

P≤(0.5)m

即意味着命题在类目体系上同其他种属类目交叉的次数越多,命题范围缩小的越多。通过类目种属交叉缩小命题范围可以自由跨界、跨层进行。

3.1.3综合运用

选择命题下位类同命题交叉相结合。将上述两种方法同时运行,多途径调适,更能够将命题规范到一个既合适又科学的范围内,同时也能够保证命题选择的初衷,有利于后续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命题范围同类目层级、种属之间的关系函数可以标示为:

P≤C(h,g)=0.5 n×0.5m=0.5 (n+m)

科学分类体系就是一个巨大的网络结构,科学研究选题可以在这种巨大的网络上选题不同的类目进行研究范围的界定。缩小命题具有很大的优势,可视化程度高,速度快。

3.2 小命题扩大

选题过小,研究内容过于狭窄,研究工作无法展开。虽然小题也可以从深度上挖掘,但需要占有很多的资料和广博的视野,非一时之力能够完成。因此,此时研究者面临着如何扩大命题的问题。小命题扩大是对大命题缩小的反其道而行之,同样有三种途径可以采用:

一是,在学科分类体系中选择命题所在领域的上位类,即命题所在领域的上层学科。通过将命题上升到上级学科,命题的研究范围最低可以扩大50%以上,研究内容大大增加。如果命题仍然过小,可以继续选择上位类的上位类,直至适中为止。

二是,将命题中涉及学科交叉的部分进行舍弃。交叉即意味着限制,舍去交集释放范围,必将扩大命题范围。也可以将交叉内容进行逐层舍弃,直至适中。

三是,选择命题上位类同命题交叉摒弃相结合。选择上位类时注意交叉命题的舍弃,命题交叉内容舍弃时要注意对交叉内容的逐层舍弃和命题上位类的逐层选择。通过不断地调节二者的层级关系和交叉深度,将命题调整至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

4 超越分类的科学研究创新

创新是人类的实践行为,人们主观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和内容出现了不同于已有认知的新常态,本质上表现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新认识、新实践[10]。创新的具体形态表现为改进或创造了新的物质形态、利用不同于以往的方法等。科学研究创新是人类在思维活动领域最为直接的一种创新活动,同人类的分类认知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分类思想和科学研究选题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学科领域上存在着共性。因此,分类思想能够为科学研究选题提供规范思路,甚至促使科学研究实现创新。科学研究是一种思维活动,创新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活动具有复杂性,难以用具体方法和工具激发科学研究创新活动[11]。但是,分类思想能够从思维方式上为科学研究选题创新提供具体、明确的方法。

学科纵深边缘化创新。边缘化就是非中心,科学研究需要在边缘化学科领域内进行纵深研究,拓展学科内涵。在边缘化学科内进行选题,往往体现出一种开拓新领域的精神,更多地是一种基础研究。边缘化研究并不意味着研究边缘化,随着研究的深入拓展,夯实了研究基础,扩大了研究结果的影响力,这种边缘化研究逐渐变成研究的中心、主流。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不少科学家所进行的研究就是边缘化研究,在学科的最底端、学科分类体系的极小单元,但是研究取得成功后对社会的贡献却不可估量。在这些边缘化的科学领域内能够实现科学研究创新,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需要研究主体具备较深的研究功底,研究进入门槛较高,研究人群较少;二是,边缘化的研究领域往往被研究人员忽略,大多数研究者都趋向于研究热点问题,于是这些领域就表现为研究空白。边缘化的学科研究领域往往处在学科分类体系的最小类目单元,因此,通过学科类目体系很容易获得科学研究的边缘化领域,从而开展研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实现科学创新。

学科横向交叉性创新。学科交叉是不同学科领域的交融,人类知识不同属类的交流和碰撞。人们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命题可能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甚至文、理交错。这种学科交叉是一种最直接的科学研究创新。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新学科的产生等,往往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而形成,因此,学科交叉是科学研究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学科分类体系为学科交叉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通过将学科划分成不同的类目单元,不同层级、属种的类目单元能够实现自由结合,从而产生科学研究新命题。这种学科交叉并非从学科分类体系上进行的纯理性推演,而是基于社会实践需求。随着社会发展,新问题不断出现,很难用一个单纯类目去界定一个问题的领域,问题表现出综合性、跨学科性、复杂性[12]。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采取横向科学交叉的方式,组建跨学科团队从跨学科的视角研究问题,从而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总之,分类思想将科学划分为包含诸多类目单元的学科体系、目录等,被划分出的类目单元能够定位、调适科学研究选题,也能通过展现最小类目单元和类目之间的交叉实现科学研究选题创新,进而推动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高燕.李凯尔特的经验科学分类思想[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8, (2) :14-21.

[2] 魏屹东, 王保红. 科学分类的维度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11, (9): 1291-1298.

[3] 吕国忱. 略论恩格斯关于科学分类的思想[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85, (3).

[4] 李敏. 从《中图法》设置的目录学类列谈科学分类在文献分类法中的应用[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 (5):139-142.

[5] 郤江波.中美学科专业目录比较及其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 (6) :45-47.

[6] 傅荣贤.《七略》目录学整体观刍议[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3, (5):46-48.

[7] 郑敏. 知识图谱视角下《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研究演进与思考[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 (9):39-42.

[8] 孙悦民.信息分类检索的技术演进及模式[J].情报资料工作, 2009, (6): 49-52.

[9] 杨岭雪.《中图法》与《国会法》关于图书馆学类目体系的比较[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6, (2):86-91.

[10]孙悦民. 分类思想与科学研究的逻辑关系演进及升华[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 (1).

[11]史济彦. 科学研究中哲学思想的指导作用(I)——灵感和分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8, (3):4-6.

[12]风笑天.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张 萌)

Classification Concept and Proposition Innovation of Science Research

SUN Yuemi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

Abstract:Classification is a science research activity including classification cognitive practice, tools and achievements. According by the discipline classification system, scientific research proposition locate accurately, adapt research propositions in size by choosing the upper or lower class and connecting different categories, and achieve scientific innovation by finding the new proposition on points of disciplines edge and interdisciplinary.

Keywords:Classification Concept; Science Research; Proposition; Innovation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