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湖南乡村振兴典型案例6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湖南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湖南 振兴 乡村

湖南乡村振兴典型案例6篇湖南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1—依托“飞地”区位优势做强葡萄产业 ——**区葡萄小镇产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南乡村振兴典型案例6篇,供大家参考。

湖南乡村振兴典型案例6篇

篇一:湖南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mdash; 1 — 依托“飞地”区位优势做强葡萄产业

  ——* * 区葡萄小镇产业振兴典型案例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此举意义重大而深远。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近年来,* *区* *镇牢记总书记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在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从高站位、高标准、大格局出发,抢抓机遇、找准定位,围绕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发挥* *“飞地”和* *“近邻”的独特区位优势,以中国葡萄小镇为名片,做强葡萄产业,做大区域合作发展,全力将* *葡萄小镇打造成省际毗邻区乡村振兴的典范。

 一、基本情况 (一)* * 镇概况

 * *镇,地处苏皖两省三(市)县交界处,东距江苏省* *市 10公里,西距* *城区 7 公里,北、西、南分别与* *县* *镇接壤,西南距* *市城区 40 公里,隔* *镇、* *镇游离出市区,成为* *市的一块“飞地”。旁邻* *高速公路出入口,* *国道、* *路、* *铁路穿境而过,地

  — 2 — 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发达,素有“* *北大门”之称。全镇总面积* *平方公里,辖* *个行政村、* *个社区,总人口* *人,其中,农业人口* *人,境内有* *村、* *村等美丽乡村示范点。

 (二)葡萄产业发展情况

 葡萄是小镇支柱产业之一,主产区拥有* *万亩葡萄种植基地,是中国连片规模最大的葡萄种植园区之一。2002 年注册的“* *牌”葡萄商标,先后获得“* *省名牌农产品”、全国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荣誉称号,“* *牌”葡萄已通过绿色食品检测。“* *葡萄”2014 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8 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牌* *葡萄”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2020 年入选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0 年,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 *万亩,精品葡萄种植亩产量达* *斤以上,平均售价稳定在* *元/斤以上,实现亩均销售收入* *万元,全镇葡萄产业实现总销售收入* *万元,总利润* *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 *市印发《*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主要支持政策包括:加大财政奖补。市政府设立特色小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以“借转补”方式用于扶持各地特色小镇建设,根据各特色小镇项目建设等情况安排,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年度评估情况较好的特色小镇予以奖励。对获评省级特色小镇命名的,市财政按照省奖励资金金额的 50%进行奖励。坚持注重规划引领,* *市出台《* *市新型城镇

  — 3 — 化发展规划(2017—2025 年)》,规划中提出“* *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着力建设特色水果种植带,不断扩大‘* *葡萄’的影响力,成为* *市率先融入* *都市圈的先行区、桥头堡”。* *区成立* *葡萄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区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分管部门为成员,大力支持小镇建设工作。小镇建设已列入 2020 年及 2021年* *区重点工作,并对责任进行了分解。* *区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提出大力发展* **葡萄文化旅游,加快推进*葡萄旅游景点建设,重点培育* *葡萄小镇。

 二是优化葡萄品质。全镇葡萄种植面积* *万余亩,早中晚熟品种* *30 余种。为提高*葡萄品质,“十三五”期间先后改良葡萄园* *亩,新建葡萄园* *亩,新建葡萄避雨设施* *亩。*葡萄分别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原生态产地保护产品”、* *省第十二批“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示范镇和特色农产品保护区域等荣誉,* *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

 三是壮大产业发展。近年来,*镇以*村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以万亩葡萄园为依托,积极打造集休闲、采摘、餐饮、垂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葡萄特色小镇。小镇以涵盖葡萄生产、加工、贸易等环节的葡萄产业为驱动,整合葡萄产业、葡萄文化、葡萄风景和本地旅游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美好乡村建设,突显“葡萄特色”,做好“葡萄文章”。以葡萄产业链为主导核心,以果园、绿道、社区为空间载体,建设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集绿色科技示范、农事体验休闲、生态循环等多功能复合型的“* *煤

  — 4 — 矿城镇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面向* *等周边城市的休闲度假后花园”“* *省最具特色的农业田园主题特色小镇之一”。

 四是做大葡萄品牌。自 2014 年以来,* *市、* *区连续成功举办七届“葡萄采摘节”,吸引了大量的省内外游客。2019 年的第六届*葡萄采摘节以“绿金* 葡甜绿地 美好* 萄醉乡村”为主题,开展了文艺演出、民俗展览、葡萄相亲会、葡萄王评选、特色农产品推介会等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 120 余家企业参加,经过前期积极对接及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11 个项目在葡萄节上集中签约,投资总额达 34.4 亿元。2019 年*葡萄采摘节入选为农民日报社组织的“中国农民丰收节”100 个乡村文化活动之一。根据*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工作计划,2021 年 8 月由*三地联办“苏皖两省三地葡萄文化节”“云”系列活动将在*镇*村启幕。

 五是完善双基建设。*葡萄小镇总投资* *亿元,目前各类项目建设已完成投资* *亿元,未来三年将实施重点项目* *个,总投资* *亿元。为推进小镇建设,*镇成立了以镇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目前已建成葡萄精品示范基地、*葡萄博物馆、葡萄长廊、葡萄观景台等项目,小镇葡萄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2016 年,*市首座葡萄博物馆,*村葡萄博物馆在葡萄采摘节期间正式开放。*村葡萄博物馆是*市首座以“葡萄”为主题的村级博物馆。葡萄博物馆总投资* *万元,占地面积* *平方米,建筑面积* *平方米,分为广场、绿化区、展厅、停车场四部分,于* *年开工建设,* *年进行提升改造,博物馆采用* *青瓦白墙风格,以

  — 5 — 淳朴性、民俗性和亲民互动性为展示设计理念,以传播葡萄文化为主题,集科普教育、收藏展示、旅游休闲、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葡萄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开馆当日,约有千余名游客走进馆内参观葡萄展厅、民俗展厅和葡萄酒庄,了解葡萄种植专业知识、葡萄公用价值及特色吃法、葡萄美丽传说及家庭酿制葡萄酒的方法。2017 年*镇获评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在 交通建设方面,*国道、* *省道横贯*镇。*国道东北至*市,西南至*,镇内长约* *公里;* *省道东接* *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交汇处出入口,东至* *,西至*,两条道路均为小镇对外联系的主要道路。*地铁 1 号线已开通运营,起始站—* *站距小镇仅 5 公里。镇域内纵向道路主要有* *路、解放大道、* *大道等,横向道路主要有*国道、* *路、* *省道等。城镇道路建设也因“村村通公路”工程呈较快发展势头。

 五是加强区域合作。小镇地处* *两省交界处,东距江苏*市中心 18 公里,在主动迎接*经济辐射、融入* *经济区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8 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要求:“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淮海经济区正式上升国家战略,区域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区域内各市政府牵头推动,积极联合各界探索淮海城市群的发展新路径,区域利好不断,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持续提档加速。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区的* *城市组团更是步入了一体化发展快车道,区域协作日益紧密。*地铁 1 号线已开通运营,起始站—* *站距小镇仅 5 公里;* *快速路、* *路跨省公交穿境*。日臻完

  — 6 — 善的跨省交通,大大助推*、*同城生活加速。《*市人民政府关于 2021 年重点工作及责任分解的通知》中,提出支持*镇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主动融入*都市圈。作为与*零距离的后花园,*凭借地利与资源优势,成为*市区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坐享*发展外溢利好。*葡萄小镇的建设,将成为* *地区规模较大、配套服务成熟、品质高端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重要成效 一是群增收入持续增加。全镇市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户* *名,在 2018 年底全部实现脱贫。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共* *万元,同比增长* *%,其中年收入 10-30 万元的村* *个,30-50 万元的村 1个,50 万元以上的村* *个,最高达到 127.58 万元,较往年有显著提高。

 二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0 年,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 *万亩,精品葡萄种植亩产量达* *斤以上,平均售价稳定在* *元/斤以上,实现亩均销售收入* *万元,全镇葡萄产业实现总销售收入* *万元,总利润* *万元。2014—2019 年,小镇已连续举办六届葡萄采摘节,吸引周边游客 75.3 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目前小镇部分产业项目已建成投产,2020 年产值约 2 亿元。预计经过 3年创新发展,小镇将实现年接待游客 120 万人次,年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5 亿元,完成税收 1500 万元,新增就业岗位约 10000个,带动*镇整体快速发展。

 三是区域联动持续增强。2021 年*、*两市签订了战略合作

  — 7 — 框架协议,围绕发展共谋、蓝图共绘、交通互联、园区共建、民生共享、交流共推、项目共商等合作内容,构建协同发展格局、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促进产业联动发展、加快社会事业融合。*市*区与*市*区也签订了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探索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镇东连*市*区,西接* *市*,地理位置优越,在*、*战略合作中被定位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是*市融入*都市圈的“桥头堡”和“主阵地”,将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后花园”。*葡萄小镇,是*区和*区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中产业协作一体化的重点任务之一。

 四、经验启示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市*区*葡萄小镇依托“飞地”和*“近邻”区位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美好乡村建设,突显“葡萄特色”,做好“葡萄文章”,做大区域合作、做美金山银行,是一项有益探索,一些经验做法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一)坚持突出品质为王。为提高*葡萄品质,“十三五”期间先后改良葡萄园* *亩,新建葡萄园* *亩,新建葡萄避雨设施* *亩。先后获得* *省名牌农产品、全国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全国无公

  — 8 — 害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坚持突出品质为王的原则,让*葡萄名声远扬。各地在发展乡村产业,应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注重提高质量,避免因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品质的坚持。

 (二)坚持突出产业特色。*葡萄具有三百余年的栽植历史,特别是“*葡萄”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时《康熙*志》将葡萄列为萧地界树品种之一,到了乾隆年间已初县规模,曾被列为朝廷贡品,1940 年*镇葡萄经段家进一步引进扩大,至 1958 年,*镇已饮誉人民大会堂,从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之乡”。抓住这个特殊产业优势,*整合葡萄产业、葡萄文化、葡萄风景和本地旅游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美好乡村建设,突显“葡萄特色”,做好“葡萄文章”,值得学习推广。就全国而言,各地区优势产业的门类和空间分布各不相同,应结合产业积淀和区位特点发展特色产业,重在借鉴理念方法,避免脱离实际照搬照抄。

 (三)坚持突出协同联动。市、县、镇三级结合“飞地”和*“近邻”的区位优势,紧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经济区等国家战略,积极主动与*对接,签订合作战略协议,协同抱团联动发展,值得肯定。就全国而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结合实际区位,加强与外省、外市等联动协同发展。各界应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统一推进。同时,要做好指导引导和纠偏纠错等具体落实工作。

篇二:湖南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83-城乡建设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研究——以湖南省 P 村为例曹庆新1 ,徐 晗 2(1. 沈阳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2. 沈阳化工大学 人文与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其中提出了“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要求,使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有明确的角色、广阔的场域和机会来一展专业优势。基于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深度剖析湖南省 P 村社区所存在的问题,探析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发现 P 村社区存在以下问题:文化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单一。结合乡村振兴背景,提出了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社会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路径,进一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助力实现党中央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关键词 ] 社会工作;乡村振兴;社区治理

 [ 中图分类号 ]C916    [ 文献标识码 ]A1 基本情况P 村属于湖南省某镇,辖区内有 10 个村,1 个社区,总面积 81km 2 ,总人口 2.6 万人。该镇领导班子积极响应中央、省等各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的态度,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在这样一种“美好”的大环境下,P 村就属于 10 个行政村之一,耕地面积333.33hm 2 ,人口将近4000人,约有1100户,分为 24 个生产组,其中有 90 户贫困户。P 村主要是一个农业大村,靠种田和打散工维持生活,每年到了稻子成熟的季节,就是当地人最忙碌的时候,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社区”;另外,P 村不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居多,更多的是中年人为主体,在家务农,养家糊口。通过观察发现 P 村村民的房舍基本上都已翻新,一栋栋新房屹立在马路边,人们口中“漏风漏雨的破房子”几乎不复存在,在这里也不会看到或听到有人吃不上饭或者穿不暖。可见,“脱贫”并不是这个农村社区的首要任务,而如何营造乡村社区共同体,实现经济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才是关键所在。2 理论支持优势视角强调社区发展应该重视资产建立和能力建设。塞勒伯曾指出,社会工作者的优势视角理论应立足于案主的实践需求,充分发现、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帮助案主实现他们的目标,学会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基于此,本文将从优势视角角度出发,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分析岳阳市 P 村社区的基本情况,了解其所在的问题,进行社区需求分析,挖掘潜在的资源,因地制宜,使当地社区和村民成为农村发展的真正主体。3 存在的问题3.1 文化基础薄弱2017 年 12 月 12 日,习近平主席在徐州考察时,说道“实施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主流思想的涌入使农民思想受到了潜在的冲击,与此同时农业的主导开始丧失,农村社区的结构开始失衡,重建农村社区文化共同体成了建设新时代农村社区的关键一步。在 P 村不难发现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单一、乏味,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就是“玩牌”,整天带着孩子泡在“牌馆”里面的人不在少数,老年人的生活亦是如此,看不到其他的文化建设活动。2008 年广场舞也曾进入村民的生活中,到了一定的时间,不管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起来,此时就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刻,但后来因为场地和费用问题未得到解决,而不得不草草收场。相关研究发现,在现实中大部分村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驱动力主要为了个人利益,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则表现为漠不关心或等待观望的状态。只愿分享公共资源而不热心建设的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P 村民风淳朴、好客热情,但是居民的整体思想文化素质不高,唯一的风俗文化就是每年春节的“送[ 收稿日期 ]2020-08-27[作者简介]曹庆新(1969—), 男,辽宁新民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徐晗(1996—),女,湖南岳阳人, 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曹庆新,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研究

 -284-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年第 31 卷第 21 期(总第 497 期)戏下乡”,村民烧香拜佛,以传统方式寄托自己新一年的期待和愿望,但“送戏下乡”在文化素质方面对于村民而言难以有较大的提升,难以激发村民对自身文化需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转型期的中国新旧文化碰撞极大,必然对村民带来冲击,影响村民辨别优劣文化的判断力。特别是“三俗文化”的入侵,使农村的婚闹、丧葬和演艺团队等无一不出现了“异化”的现象,将新郎绑在树上或电杆子上,用棒子或皮带抽打新郎,甚至扔鸡蛋等;新郎的父母更是穿上奇装异服,脸上涂抹墨水,胸前挂着牌子,被亲朋好友在后面赶着;恶搞新娘,骚扰伴娘等闹剧不断上演。有失风化、触碰道德底线,铺张浪费等类似问题也层出不穷。2010 年 7 月 23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因此村干部要进一步提升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克服文化活动单一、质量不高等问题,筹措资金,持之以恒地搞建设。提高基层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改善农村精神风貌,使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适应。3.2 生态环境恶化全面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若不能实际地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村民的生活幸福感,美丽乡村也难以实现。P 村内四周有几所大型养猪场,只要经过猪场周围或者天气稍微有点风,村民随时就会闻到难闻的气味;甚至有的村民会把死猪直接套到袋子里扔在水沟或者是任死鱼在湖中发烂发臭,时间一久,腐烂的气味就很难散去 , 也会污染附近的水质。P 村到处可见黑水沟,要么沟渠里有村民乱扔的垃圾,要么就是农药或者污水排放导致水污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民饮用水的安全和村容村貌。另外,路灯最近几年才装上,但因为费用问题,路灯时有时无;还有几条次要干道仍然还是过去的泥巴路,一到下雨天,就寸步难行,据了解因为未解决好其中所涉及的利益关系而一直耽搁。目前,某镇 10 个村、1 个社区均建有村级环卫协会、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各类村民自治组织,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相应的作用。尽管村民自治制度早已建立,但其长期以来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有限,制度的出台和推行更多是表象性而不是实质性的,其专业性不强,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未能切实考虑到居民的真实需求。另外,我国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不足 , 主动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还远远不够。大多数农民对生态环保的认识局限于“各扫门前雪”。而基层政府对于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培养也远远不够 , 其手段单一 , 做法简单。根据 2018 年 2 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农民福祉,事关农村现代化,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样的政策导向和背景下,对包括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工业转嫁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在内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和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因此 P 村的社区治理亟待改善和提高。3.3  经济活动单一

  P 村是一个农业大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农,即使有村民选择外出务工,但也是“初种”时离开,“丰收”时回来,托管给其他村民管理和打理;也会有村民将土地的经营权转让给其他村民,在年底拿到相应的费用即可。与此同时,也有村民意识到了仅靠“务农”是难以维持日渐增长的生活需求,所以会努力寻求第二副业。如 P 村很多村民都曾尝试以养殖业作为自己的第二收入来源,例如养鸡场、养猪场、养鱼和龙虾等,但是真正能够走上正轨的却少之又少。不是村民不够勤奋,而是缺少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意识,对市场行情缺少了解,仅靠以往的经验难以有好的成果。某村民曾用自己的鱼塘养基围虾来赚取额外的收入,在天时、地利和人和都具备的情况下,但因为是单打独斗,没有政策和村组织的支持,没有专业技术的指导,所以在有心而无力的情况下,只能无奈的看到小虾越来越少,投入的成本也沉入了“鱼塘”,积极进取的心态也受到了打击,无心再谋其他“发财”之道。另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为七八十年代的中年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思想相对保守固执。相关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收入相对较高,反之。另外,经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职业农民,学习成果转化率高,易接受新知识新文化,收入较高,甚至是低学历农民的数十倍。由此可见农民劳动收入水平与其所接受的教育,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所以 , 提升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也是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4  解决问题4.1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文化建设 乡风文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文化建设,实际上是把社会工作的优势应用到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如工作方式、专业价值、发展观念等,使文化建设工作更具专业化、科学化。P村是个充满“活力”的地方,不管男女老少都愿意积极参加大小活动,时常谈起如何如何做,可是在没有人能够主动组织和主导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迈出这一步,而农村社会工作者恰好就充当了这一角色。4.1.1  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自主性。开展文化建设,就必须提高农民参与的自主性,不能一直游离在主体和责任之外。首先社会工作者可推动农村社区党组织和单位,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党员表率,干部带头,激发农民自主参与思想政治建设的积极性,在党的引领下,重塑思想政治觉悟,扮演好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补位乡村干部在文化建设上的缺位和老化,充分挖掘农民的文化需求,整合

 -285-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社区内的文化资源,发现和引进优秀的乡村文化,剔除封建文化,鼓励农民发挥主体性作用,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性。4.1.2 开展丰富多彩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像 P 村缺少群众文化活动的村落不在少数,所以社会工作者应结合本土资源,满足农民的主体性需求推进创建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按兴趣爱好引导和扶持他们成立各种协会,例如羽毛球协会、健身协会和广场舞协会等。创建具有本村特色的文化品牌项目,开展年评寻找“年度最美家庭”、“年度最美党员”以及“年度最佳返乡创业者”等,并给予相应的荣誉和奖励,以榜样的力量来鼓舞村民积极参与精神文化活动。利用节庆节会活动,开展“健身活动日”、“球类赛事”、“特长展示日”等以及庆新年大联欢活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鼓励农民参与,展示自己的热情和激情,使其成为农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开阔基层群众视野,丰富群众基层文化生活,形成一种良好的乡风文明。乡村文化发端于农民,根植于农民,所以农村文化的建设必须贴近于农民,掌握农民切实需求。4.1.3  着力克服消极文化的影响。“三俗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工作者应在村干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采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乡村文化的风向标,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核心,倡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反对陈旧陋习和封建迷信,减少“三俗文化”的负面影响。社会工作者作为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协助村干部加强乡村文化制度建设,根据大众需求,合理规划和制定乡村文化的发展方向,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教育活动,鼓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觉抵制任何含有“三俗”的文化活动,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科学文明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4.2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生态建设P 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环境的逐步恶化和村民自治组织与群众的联系不紧密,而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关键作用在于协助村民发现问题,探寻问题发生的缘由,组织村民参与问题的讨论,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村民去解决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4.2.1 协助推进社区基础性工作。作为“中介人”,社会工作者组织、鼓励村民主动参与社区中突出的公共问题的解决,加强村内已成立的相关理事会与村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制度,提高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而不是“漠不关心”或“等、靠、要政府来解决”。社会工作者协助村民整合资源、融合社区内多元力量解决社区问题,挖掘社区潜力,补齐社区短板,发挥社区强项,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治理体系。社会工作者作为基层组织的谏言者,走访社区,充分了解社区内村民的实际需求并反映给基层组织人员,协助村干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抓实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医疗卫生、文体娱乐、出行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4.2.2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工作。针对基层政府对培养农民生态意识的宣传手段简单,未达到明显的效果,社会工作者可根据所在社区的生态基本情况采用村民易于接受和喜爱的方式宣传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村民真正地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含义,自觉地保护乡村环境;第一,一方面,运用现代发达的网络平台,如自媒体、微信、抖音等实时地对村内的生态环境进行...

篇三:湖南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代号

  10524

 学

 号

 2016110037

 分 类 号

 密

 级

  硕士学位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省 以湖南省 DS 村为例

 学位申请人姓名

 王聪

  培

 养

 单

 位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导师姓名及职务

 储庆 副教授 学

 科

 专

 业

 社会学 研

 究

 方

 向

 民族社会学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2019 年 4 月 1 日 万方数据

 学校代号:10524 学 号:2016110037 密 级: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省 以湖南省 DS 村为例

  学 位 申 请 人 姓 名 :

 王聪 导 师 姓 名 及 职 称 :

 储庆 副教授 培 养 单 位 :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专 业 名 称 :

 社会学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

 2019 年 4 月 1 日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

 2019 年 5 月 22 日 答 辩 委 员 会 主 席 :

 肖春艳

 万方数据

 The new squire participation in rural governance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 case study of DS village in Hunan province by Wang Cong B.E.(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6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aw in

 Sociology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upervisor Professor

 Chu Qing May,2019

  万方数据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万方数据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I

 绪论................................................................................................................................ 1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1 (一)选题缘由 ............................................................................................................... 1 (二)选题意义 ............................................................................................................... 2 二、相关研究综述 ................................................................................................................... 2 (一)国内研究综述 ....................................................................................................... 2 (二)国外研究综述 ..................................................................................................... 10 三、研究设计 ......................................................................................................................... 12 (一)研究目标 ............................................................................................................. 13 (二)概念界定 ............................................................................................................. 13 (三)研究内容 ............................................................................................................. 16 (四)研究方法 ............................................................................................................. 16 (五)创新与不足 ......................................................................................................... 17 四、调查点的选择 ................................................................................................................. 17 (一)DS 村研究价值分析 ........................................................................................... 17 (二)地理位置及现状 ................................................................................................. 19 (三)DS 村经济情况 ................................................................................................... 21 (四)生活状况与基础设施 ......................................................................................... 21 (五)公益组织及组织结构 ......................................................................................... 22 第一章

 乡村社会治理变迁中的新乡贤出场.......................................................... 24

 一、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变迁 ......................................................................................... 24 (一)传统皇权统治下的乡村自治 ............................................................................. 24 (二)1840 年代至新中国建立时期 ............................................................................ 25 (三)建国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 ..................................................................... 25 二、新乡贤的出场 ................................................................................................................. 27 万方数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研究——以湖南省 DS 村为例

  (一)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出场的原因分析 ............................................................. 27 (二)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经典案例回顾 ............................................................. 32 (三)新乡贤的特征分析 ............................................................................................. 35 第二章

 DS 村新乡贤参与治理的案例分析 ........................................................... 38

 一、经济乡贤引领村庄经济发展 ......................................................................................... 38 (一)案例一:要想富,先修路 ................................................................................. 39 (二)案例二:致富的合作社 ..................................................................................... 40 (三)案例三:饮水思源 ............................................................................................. 42 (四)案例四:引进生猪带民致富的经济乡贤 ......................................................... 43 二、政治乡贤协助村庄事务处理 ......................................................................................... 45 (一)案例五:私自买卖宅基地的“悔恨” ............................................................. 45 (二)案例六:前村主任“私吐”建房补偿款 ......................................................... 47 (三)案例七:兄妹仨虐待父母的纠纷 ..................................................................... 48 第三章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分析.............................................................. 51

 一、DS 村新乡贤的机制 ....................................................................................................... 51 (一)DS 村体制内治理主体概况 ............................................................................... 51 (二)DS 村新乡贤的产生及构成 ............................................................................... 53 (三)DS 村新乡贤的角色定位 ................................................................................... 56 (四)DS 村新乡贤的社会认同 ................................................................................... 57 二、DS 村新乡贤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 ............................................................................... 58 (一)调解矛盾纠纷 ..................................................................................................... 58 (二)动员群众 ............................................................................................................. 60 (三)监督村务 ............................................................................................................. 61 (四)对村庄善治的支持 ............................................................................................. 64 第四章

 DS 村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化解路径 ............................... 66

 一、新乡贤参与 DS 村治理的现实困境 .............................................................................. 66 (一)资金、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 66 (二)对现有治理主体的回避 ..................................................................................... 67 (三)位置偏远与资源有限 ......................................................................................... 68 万方数据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 69 (五)新乡贤自身的局限 ............................................................................................. 70 二、化解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困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 71 (一)打铁必须自身硬,提升个人能力 ..................................................................... 71 (二)为新乡贤的发掘、培育营造环境 ..................................................................... 73 (三)实事为民 ............................................................................................................. 75 结语.............................................................................................................................. 77

 参考文献...................................................................................................................... 78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6

 附录 B:DS 村村规民约(送审稿)

 ........................................................................ 87

 附录 C:调查提纲 ...................................................................................................... 91

 致谢.............................................................................................................................. 97

 万方数据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乡绅、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事迹自古有之,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乡村社会不断变迁,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乡村社会的治理...

篇四:湖南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20 年第 2 期( No.

 2 ,

 2020)2020 年 3 月Mar.

 2020SEEKER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困境— — 以湖南千村调研为例蒋辉刘兆阳

 ( 吉首大学 , 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

 基于价值 、 主体 、 要素 、 功能 、 结构及其实现路径构成的乡村产业振兴的

 理论分析框架 , 利用湖南省 “ 千村调研 ” 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 , 当前乡村产业振兴过程

 中还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弱小 、 产业发展结构效益不佳 、 产业要素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 产业发

 展的动力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 , 亟需从优化结构 、 完善发展平台 、 健全动力机制 、 培育发展主体

 等方面构建完善的乡村产业政策体系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 产业兴旺 ; 理论逻辑-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现代乡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一大创新,是新时代 “ 三农 ” 工作的总抓手 。

 在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

 发展主要途径的背景下 , 将产业兴旺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首位具有必要性 。

 产业兴则百业兴 。

 发

 展乡村产业 , 实现乡村产业多样化,形成基于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 不仅是实现乡村振

 兴的重要标志 , 也是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活水源头 , 更是中国乡村由衰落走向兴盛迈出的第一

 步 。

 不论从何种角度剖析乡村振兴战略 , 都无法忽视乡村产业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 无法忽视产

 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性 。

 作为一项仍处于实践探索初期的实践性工作 , 有关乡村产业

 振兴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

 有学者开始尝试从乡村产业发展的鲜活案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

 理论探索 。

 这些研究旨在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产业振兴的动力机制及其产生的环境 , 并试图构建

 出一套基于结构 、 行为 、 效益的乡村振兴发展理论逻辑① 。

 更多的研究则是聚焦于乡村产业发展中

 生产要素配置方式 、 产业发展路径 、 实现形式和典型模式等在实践层面更为关注且更能直接指导具

 体工作的一些问题 , 如有学者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 , 在产业融合的理论框架中 , 分别从农业多功能作者简介:蒋辉 , 男 , 博士 , 吉首大学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刘兆阳 , 男 , 吉首大学商学院助教 。

 基金项目 :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 “ 民族地区农村创业的典型模式及其绩效研究 ” ( 项目编号 :

 :

 2018-

 GMC-031 )

 ; ;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 “ 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效果 、 模式与政策研究 ” ( 项目编号:

 2018

 -GMF-028 )

 。①曾维和 、 咸鸣霞 :

 《 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及其形成机理 — — 基于武家嘴产业兴村的实证调研 》 , 《 中

 国软科学 》 2019 年第 11 期 。128

 蒋

 辉

 刘兆阳

 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困境 — — 以湖南千村调研为例性的横向维度和产业链的纵向维度 , 提出乡村产业振兴价值增值 “ 合纵连横 ” 的三种路径 。

 部分研

 究从产业门类的布局 、 资源的集聚 、 创新能力 、 内生动力 、 综合效益五个方面结合国内外的实践经验

 对特色的乡村产业进行了深入剖析;或者基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 从省级层面探讨

 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维度 , 并对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但比较遗憾的是 , 这些研究依然未能深

 入到微观农户角度来分析问题① 。

 本文拟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宏观背景下 , 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价

 值 、 主体 、 要素 、 功能 、 结构及其实现路径进行科学界定 , 深入阐释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及其内

 部机理 , 并运用湖南省 930 个行政村乡村产业发展的一手调研数据 , 从农户感知的微观视角较全面

 地分析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状况 、 突出问题及其成因 , 提出政策建议 。二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乡村振兴战略中 , 产业振兴居于首位 , 这不仅体现了乡村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体系中的重要

 性 ,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发展乡村产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② 。

 因此厘清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内涵

 和内在逻辑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

 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是有关乡村产业

 振兴价值 、 主体 、 要素 、 功能 、 结构及其实现路径的高度理论概括 , 旨在揭示乡村产业振兴的演进机

 理和内在机制 , 并建构起有关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基础 、 研究框架和实践指引 。

 准确把握乡村产业

 振兴的理论逻辑 , 必须充分认识产业振兴重要价值及其目标导向 。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它是深入挖掘农业农村多种功能价值的重要媒介③,是有效

 聚集农业农村发展要素的主要载体 , 是顺利实现农村美 、 农业强 、 农民富目标的重要保障 。

 新时代

 乡村产业振兴应当立足当前的国情 、 农情 、 村情 , 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 培育农村持续发展能力 、 提

 升农民收入水平为目标 , 注重发展的质量 、 注重业态的融合 、 注重机制体制的创新 , 以现代农业产业

 体系 、 生产体系 、 经营体系为支撑 , 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纽带 , 强化改革驱动 , 大力发展新产业

 新业态 , 最终形成产业门类合理布局 、 资源要素有效集聚 、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 内生动力充分激发 、

 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的中国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 必须准确把握产业振兴

 的主体 、 要素 、 功能 、 结构 、 动力和外因 。

 产业振兴的主体直接关系到产业兴旺由谁来推动和带领,

 没有产业主体的枝繁叶茂就没有乡村产业的兴旺发达 。

 毫无疑问 , 乡村产业应该以农民为主体 , 但

 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 而是掌握基本科学技术,具有一定市场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 , 同时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 、 农民专业合作社 、 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 。

 乡村产业振兴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产业系统与内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产生的功

 用 、 效能 , 它影响 、 调整和改变了乡村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结构 。

 产业振兴具有显著的多功能性 , 其

 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 , 在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现阶段其功能主要体现

 在保障农产品供给 、 推动生态涵养 、 实现农民增收和推进城乡融合方面 。

 产业兴旺的根本在于兴

 农 , 坚持 “ 以农为本 ” , 积极推进三产融合 , 进而实现多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等方面 。

 产业兴旺的

 要素是与农村产业形成 、 成长和演进相关的各种内外部因素 , 主要是人才 、 资金 、 基础设施 、 信息 、 环

 境和科技等 。乡村产业振兴是在内外部动能作用下系统而复杂的战略实施过程 。

 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和城乡

 融合发展的外部驱动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

 同时 , “ 三农 ” 发展的内在动力 、 全面深

 化的改革红利释放所产生的政策引力以及市场需求产生的巨大推力进一步激发了现代职业农民和①

 曾福生 、 蔡保忠 :

 《 以产业兴旺促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 ,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8 年第 2 期 。②

 朱启臻: 《 关于乡村产业兴旺问题的探讨 》 , 《 行政管理改革 》 2018 年第 8 期 。③

 姜长云: 《 乡村产业振兴 :

 凝神聚力才能行稳致远 》 , 《 经济日报 》 2019 年 8 月 27 日 。129

 求索 2020 年第 2 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农民专业合作社 、 家庭农村等主体创新创业的活力及动力 。

 农村巨大发展潜

 力使得人才 、 资金 、 信息和科技要素不断向农业农村汇聚 , 一方面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融合协调发

 展 , 另一方面使得产业发展在经济 、 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功能进一步显现 , 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

 兴战略 , 最终实现农业强 、 农村美 、 农民富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图 1 乡村振兴视角下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三基于湖南 930 个行政村的乡村产业振兴现实困境分析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村产业发展相关情况 , 课题组于 2017 年 11 月 -2018 年 4

 月 , 通过问卷调查 、 入户访问 、 重点座谈 、 蹲点观察等多种形式入村入户 , 对湖南省 1002 个行政村进

 行了深入调查 。

 按照 “ 一村一问卷 ” 的方式进行严格的定点调查 , 对其中存在统计学瑕疵的 72 份问

 卷予以剔除,实际收回有效问卷为 930 份 。

 其中长沙市 70 个村 、 株洲市 49 个村 、 湘潭市 26 个村 、 衡

 阳市 117 个村 、 邵阳市⑵个村 、 岳阳市 53 个村 、 常德市 70 个村 、 张家界市 31 个村 、 益阳市 48 个村 、

 娄底市 77 个村 、 郴州市 38 个村 、 永州市 74 个村 、 怀化市 60 个村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94 个村 。

 运用前述构建的乡村产业振兴理论模型 , 结合上述 930 个行政村的调查数据 , 分别从主体 、 结构 、 功

 能 、 要素 、 动力等角度对湖南省乡村振兴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

 试图以湖南省乡村振兴为个案 , 探寻

 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一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弱小调研发现 , 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家庭农场 、 专业合作社和私营企业

 为主 , 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规模较小 、 竞争力较弱 , 对于产业发展的带

 动性和区域发展的辐射力比较有限 。

 全省农村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不高 , 有 44.

 10% 的村没有任何企

 业 , 有 1-2 家企业入驻的村子为 28.28%

 ,3

 -5 家的占 17.77%

 ,

 5

 -9 家的占 6.

 72%,

 10 家以上的

 仅占 3.14% 。

 村办企业年总产值在 10 万以下的企业占 41.05%

 ,

 10 万 -50 万占 26.

 75%

 ,50 万-

 100

 万的占

 14.63%

 ,

 100

 -200

 万占

 11.36%

 ,200

 万 -500

 万占

 4.26%

 ,1000

 万以上占

 1.97%

 o

 在

 一些经济相对滞后的西部贫困地区 , 没有任何村级企业的占比高达 60% , 产业发展的自发性 、 分散

 130

 蒋

 辉

 刘兆阳

 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困境 — — 以湖南千村调研为例性 、 传统性特征明显 。

 企业整体实力偏弱 , 缺乏大规模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

 农产品的生产规

 模基本处在小规模或超小规模层次 , 被调查的 930 个行政村中 , 农产品生产具有较大规模及以上的

 村仅占 16.

 21% , 其余 83.79% 的村都只具有小规模或超小规模的生产 。表 1 农村产业类型数量及企业年产值生产经营类型 每村拥有企业数量 村办企业年产值类型 比例 ( % )

 拥有企业 比例 ( % )

 年产值 ( 万 )

 比例 ( % )私营企业 25.491 个以下 44.

 10 10 万以下 41.05家庭农场 21.12 1

 ~2 28.28 10-50 26.75专业合作社 19.41 3

 ~5 17.77 50

 〜 100 14.63村办企业 11.38 5

 ~9 6.72 100

 〜 200 11.36协会 5.69 10 个以上 3.

 14 200-500 4.26其他 16.911000 万以上1.97( 二 )

 产业发展结构效益不佳农村产业发展多以单一产业作为经济支撑 , 且大多以农业产业为主 , 第二 、 第三产业基础薄弱 ,

 缺乏产业多元化发展条件 , 难以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从而导致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中整体产

 业规模偏小,新模式 、 新业态无法有效产生 。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业与

 工业结合不紧密 。

 从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产品存在精深加工的村仅占所调研村的 15.43% , 且

 加工后的产品在销售上并未表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 , 特色农产品的获利空间被极大压缩;二是农业

 与第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 。

 在缺乏工业精深化加工的支撑下 , 单纯依靠农产品简单的生产销售 , 难

 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

 农业为村级经济支柱的占 70.

 74% , 经济支柱为工业的占 5.

 14% , 经济支

 柱为餐饮 、 旅游等服务业的占 7.82% , 收入以征地补偿为主的占 5.

 14% , 其他占 11.

 15% 。

 村级集体

 经济收入低于 10 万元的村落有 576 个 , 占 61.9%, 西部地区集体经济收入水平更低 , 湘西 94 个村和

 怀化市 60 个村中 , 集体经济收入在 5 万元以下分别为 55 个和 30 个 。

 农村集体经济以 “ 输血型 ” 收

 入 ( 资源性和资产性收益 )

 为主,资源内部发包收入占 14.02%,

 土地 、 房屋对外租赁收入占 18.36%,

 征地补偿收入 15.

 88% , 矿产收入占 4.

 26% , 村办企业收入占 6.

 51%

 , 各级政府下发的各类补助占

 25.

 10% , 其他收入占 15.88% , 诸如投资性收益之类的 “ 造血型 ” 收入所占比重非常有限 。

 就农产品

 品质层面看 , 认为本村农产品质量很好的占 6.99% , 较好的占 29.

 88%

 ; 从销售情况而言 , 普遍认为

 本村农产品销售情况不好 。

 在销售手段方面,一些村也开始尝试互联网销售手段 , 但还处于起步探

 索阶段 , 多数被调査村利用互联网手段实现的产品销售额是在 5 万元以下 。表 2 农户对本村农产品规模 、 品质及销售情况的自我评价农产品生产规模 农产品品质 销售情况 互联网下销售额程度 比例 ( % )

 程度 比例 ( % )

 程度 比例 ( % )

 销售额 比例 ( % )很大 4.68 很好 6.99 很好 5.66 5 万以下 60.22较大 11.53 较好 29.88 较好. 22.09 5

 ~10 19.22一般 33.30 一般 35.42 一般 40.48 10-30 9.00较小 25.57 较差 19.52 较难 22.82 30

 -50 6.00很小 24.92 很差 8.

 19 很难 9.25 50 万以上 5.55( 三 )

 产业要素集聚效应尚未形成调查发现 , 城乡产业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尚不健全 , 人才 、 技术 、 资金三...

篇五:湖南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行政学院学报 ( 双月刊 )JOURNAL

 OF

 HUNA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2020 年 3 期( 总第 423 期 )No.

 3,2020General

 No.123经济管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 — 以永州市冷水滩区为例刘娟( 中共永州市冷水滩区委党校 , 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 :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时代机遇 。

 乡村旅游作为

 一种新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式 , 是助力乡村振兴 , 实现农业强 、 乡村美 、 农民富的有效途

 径 。

 永州市冷水滩区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时代背景下 , 通过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 、 生态

 资源 、 乡土文化等优势 ,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 形成了

 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 , 但

 也存在着景点档次不高 、 基础设施薄弱 、 经营水平较低等多方面的问题 。

 合理规划景区 、 提 高景点档次 、 拓展经营模式 、 加强品牌宣传是永州市冷水滩区乡村旅游走出发展困境的

 有效途径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乡村旅游 ; 湖南永州中图分类号 :

 F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3605 ( 2020 )

 03-0130- 06乡村旅游是指通过开发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 、 乡村景观 、 生产活动和民俗文化等资

 源 , 并以游览乡村景色 、 体验乡村生活 、 感受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形式 。

 近

 年来 ,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 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乡愁乡情等因素的影响 , 乡村旅游

 迅速发展 , 逐渐演变为农村发展的新业态 , 成为旅游消费的一种新时尚 、 新体验和新追求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 把乡村振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

 具体到地方来

 说 , 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 就必须要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 找到合适的产业和发展方

 式 , 培育农村经济中的新产业 、 新业态 。

 山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 , 在盘活

 农业农村资源 、 发展产业经济 、 改善村容村貌 、 繁荣乡村文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是

 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的挖掘点和发力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 , 永州市冷水滩区积极挖掘 、 培育和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收稿日期 :

 2020-02-10作者简介 :

 刘娟 , 女 , 湖南郴州人 , 中共永州市冷水滩区委党校讲师 、 硕士 , 主要研究方向 :

 产业经济 、 民

 俗文化 。130

 态 , 充分利用各乡镇农业农村具体资源优势 , 乡村旅游发展乘势而上 。

 2018 年 , 全区全

 年接待游客共 809 万人次 ,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56 亿元 , 其中乡村旅游占据了相当大的

 比例 。

 2019 年 , 区政府将乡村旅游纳入全区 “ 旅游升温会战 ” , 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 , 将

 其作为实现 “ 产业兴旺 、 生态宜居 、 乡风文明 、 治理有效 、 生活富裕 ” 図这一乡村振兴

 总要求的重要措施之一 , 全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一 、 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乡村景点初具规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 2018-2022 年) 》 文件中 , 明确提

 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目标和要求 。

 乡村景点的建设 , 涉及到乡村自然资源 、 人文

 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 , 对于改善原有的乡村面貌和居住环境具有引领性和关键性

 的作用 , 是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实施手段和重要实践方式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来 , 冷水滩区在美化乡村整体环境的基础上 , 着力整治村容村

 貌 , 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景点的创建 , 并突出乡村旅游景点的农业性 、 生态性 、 宜居性和

 娱乐性 , 以满足中心城区和周边城镇的消费需求 。

 一方面 , 积极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 。

 目前 , 冷水滩区已建成三星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 6 个 , 分别是伊塘镇的江南湘农庄 、 果

 果农业生态园 、 昱恒生态休闲农庄和壹生态农庄 , 上岭桥镇的万喜登农庄 , 凤凰街道的

 四丘田农庄 。

 此外高溪市镇的田洞百花园 、 伊塘镇的宏源基地正在申报星级乡村旅游

 示范点 。

 另一方面 , 着力打造乡村旅游高品质景区 。

 永州植物园 、 花桥街镇敏村生态度

 假景区已成功创建为 3A 景区 。

 蔡市镇邓家铺村潇湘文化园正在申报 3A 景区 。

 黄阳司

 镇西山观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 、 牛角坝镇的云霄岩旅游园 、 岚角山镇的小阳春乡村

 旅游休闲度假区 、 马坪农业开发区的龙家岭村果蔬采摘园 、 杨村甸乡腾云岭国家森林公

 园 、 普利桥镇大陂岩旅游区都在抓紧建设 。

 乡村旅游景点正日益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 , 为

 全区近 70% 的城镇人口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乡村旅游消费选择 。(二)乡土文化不断挖掘立足乡村文明 , 传承和繁荣乡土文化 , 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 也是发展乡村

 旅游的应有之义 。

 乡土文化是村民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形成的重要的非物质

 文化 , 包括道德情感 、 社会心理 、 风俗习惯 、 行为方式 、 理想追求等内容 。

 这一文化反

 映了乡民的价值追求 、 处事原则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 , 是乡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众多要素中 , 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和核心要素 , 决定着乡村旅

 游的品质 。

 同乡村旅游如果离开了乡土文化 , 那么就会失去根基和灵魂 。

 对于发展乡村

 旅游来说 , 乡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 。冷水滩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 ,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 , 保护和利用乡

 村传统文化 ,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 , 重塑乡村文化生态 , 不断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这一核

 心要素 , 使其服务于乡村旅游发展 , 凸显地方旅游特色 。

 一是加大了对乡村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 。

 对农村中现存的古院落 、 古道 、 古塔 、 古祠 、 古树进行积极保护 , 挖掘其中

 131

 的人文故事和神话传说 , 通过对这些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 , 挖掘其文化内涵 , 留

 住古朴的乡土本色和乡土记忆 。

 二是加强了对乡风民俗的传承 。

 如高水平策划普利桥镇

 的 “ 二八 ” 农耕文化节 , 积极宣扬 、 保护和传承黄阳司镇扎故事以及端午龙舟赛 , 做好

 敏村 “ 新乡贤 ” 文化的传扬等 。

 通过对这些乡风民俗的传承 , 展现出乡村独特的人文韵

 味 , 提升了旅游品质 , 丰富了文化内涵 。

 三是创造现代意义的乡村节日 。

 在结合地方季

 节特点和农产品优势的基础上 , 形成了蔡市油菜花节 , 伊塘镇茶花节 、 桃花节和西瓜节

 等节庆活动 , 以现代文化节日形式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品质 , 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

 容 。

 通过充分挖掘乡土文化 , 冷水滩区的乡村旅游特色得到了彰显 , 乡土文化得到了传承 。( 三 )

 旅游岛牌逐步形成当前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品牌为先导来开展的 。

 乡村旅游是在各地资源优

 势和独特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旅游特产 , 作为一种新的农村经济业态和产业形式 , 同样

 需要打造品牌 , 在品牌的宣传和带动下 , 进一步扩大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 , 深度融合各

 种资源 , 壮大产业发展优势 。冷水滩区在大力发展乡村景点 、 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基础上 , 一些乡村旅游的特色

 品牌已初步形成 。

 如敏村生态旅游 , 依托腾云岭 、 花溪江 、 白鹤岭等自然生态优势 , 打

 造出生态度假园 、 婚庆爱情主题公园和白鹤岭生态农业园等乡村旅游产品 , 2018 年被评

 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 , 国家 3A 级景区 。

 再如黄阳司镇扎故事 , 这一民间表演

 艺术始于明朝洪武年间 , 在冷水滩区流传了近八百年 。

 通过加强文化传承 、 增加艺术元

 素和丰富表演内容等方式 , 目前已经形成了 《 兰继子打砖 》 《 开弓吃茶 》 《 武大郎卖烧

 饼 》 《 西湖借伞 》 《 于成龙 》 和 《 三国演义 》 六台故事 , 通过积极参加湖南省文化节 、 湖

 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 , 打造了文化品牌 。

 乡村旅游品牌的逐步形成 , 使得冷

 水滩区的乡村旅游不但吸引着本地区的消费者前去游览观光 , 更吸引着周边县市区的民

 众 , 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 。二 、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 , 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 , 冷水滩区的乡村旅游取得了不

 错的成绩 ,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 面临的现实困境也不少 , 尤其是与那些乡村旅游发展较

 为成熟的地区相比 , 发展的现实问题较为突出 。( 一 )

 景点档次不高就全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来看 , 虽然乡村景点初具规模 , 建成的和在建的乡村景点也

 比较多 , 但是普遍来看 , 大多数景点的档次不高 。

 一方面是品牌景点不多 。

 目前形成的

 乡村品牌景点屈指可数 , 主要是 6 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及永州植物园 、 敏村生态景区 、 邓

 家铺村潇湘文化园等几个旅游来势较好的景点 , 其他大多数景点在口碑和品牌方面的表

 现欠佳 。

 另一方面是文化特色不精 。

 虽然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不断挖掘了各乡镇的

 乡土文化特色 , 但很多时候这些文化特色都停留在被挖掘的表面 , 文化氛围不浓厚 , 表

 现形式较单一 , 没有往深层次和精细化方向发展 , 在乡土文化基础上衍生的乡村旅游产

 132

 品和旅游项目不多 , 较多的乡土文化 、 民情风俗和现代乡村节日都还停留在文化本身或

 节日本身 。( 二 )

 基础设施薄弱可以说 , 基础设施薄弱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性问题⑷ 。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

 程中 , 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落后于景区建设 , 有的景区甚至是建成好几年了 , 基础配套

 设施仍然没有跟上去 。

 具体到冷水滩来说 , 首先是交通硬件配备不足 。

 虽然说大部分乡

 村旅游景点都规划了交通路线 , 修缮了道路 , 但是 95% 以上的旅游景点都没有公共交通

 到达 , 这让一部分没有车的消费群体在出行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

 而对于有车一族来

 说 , 节假日或周末出行又容易遇到交通拥堵的现象 。

 交通硬件配备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限

 制了消费群体 , 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 。

 其次是基础配套设施欠缺 。

 很多乡村旅游的景

 区在停车场 、 厕所 、 垃圾处理等设施供应方面均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 这样容易导致景区

 出现脏乱差的情况 , 影响到景区的形象和环境 , 让消费者留下不好的旅游体验 。

 最后是

 餐饮住宿条件不完善 。

 大多数景区内的餐饮和住宿较为简陋 , 饮食环境和住宿环境在卫

 生细节方面有待改善 , 服务品质有待提高 。

 这些问题不解决 , 会影响到游客的消费需求

 和消费体验 。( 三 )

 经营水平较低对于旅游景区来说 , 经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景区能否获得可观的收入和实现长远发

 展 。

 在冷水滩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中 , 经营水平较低是其主要的短板之一 。

 一方面是经营

 模式较单一 。

 在现有的经营模式当中 , 主要是以自主经营模式为主 , 比如单体农户模式 、 农

 户 + 农户模式以及个体农庄模式 , 高级的经营模式如企业经营模式 、 政府 + 行业模式很

 少 , 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受限 , 资金链条受阻 , 产品开发不足,投资风险加大 , 难

 以形成长久之势 。

 另一方面是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

 现有的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基本上

 都是以本地及周边的村民为主 , 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 , 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管理人才和

 服务人员十分缺乏 , 导致景区经营管理粗放 , 优质化 、 精细化管理不够 , 经营管理还有

 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 、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面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实困境 , 永州市冷水滩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应紧

 抓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机遇 , 并进一步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 、 文化特色 、 产业优势和消

 费市场等有利条件 , 拓宽发展思路 、 改进发展策略 、 完善发展方式 。( 一 )

 合理规划开发 , 优化景区资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景区的合理规划 , 规模化的乡村景区可以为消费群体提供更

 为多元化的选择 。

 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 , 比如长江三角洲 、 川渝地区 、 广东

 省等地 , 就得利于其独具特色 、 独具民情的系列景区的开发和营销 。

 首先 , 要以政府为

 主导 , 对全区的乡村旅游进行科学规划 。

 区 、 乡镇 、 村三级行政力量要齐抓共管 , 形成

 合力 ,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 , 按照大田园 、 大景区的思路 , 对全区乡村旅游资源进行

 133

 整合 , 同时结合村庄规划 , 制订出乡村旅游发展的长远计划 , 推进乡村旅游向合理化 、 科

 学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

 其次 , 要完善景区环境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要加大道路 、 停

 车场 、 民宿 、 餐厅 、 网络通讯 、 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 , 改善传统农村封闭 、 脏 、 乱 、 差

 的环境 , 为广大城市消费者提供一个便捷 、 舒适的旅游场所 。

 最后 , 要强化人力资源投资 。

 加快乡村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对景区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培

 训 , 尤其是对转行做服务工作的农民 , 要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 改变他们的

 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 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旅游发展 。( 二 )

 深度挖掘特色资源 , 提高景点档次景区有特色才会有看点 , 否则就会成为一次性消费或难以被推销出去的旅游产品 。

 乡村旅游汇集了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的精华 , 最能彰显乡村特色 。

 向发展乡村旅

 游 , 必须要做精特色资源 , 提高景点档次 。

 一是要做到村景镇景有特色 。

 按照一点一

 景 、 一村一景 、 一镇一景的要求 , 因地制宜 , 引导乡镇发展 , 凸显特色 , 打造亮点 。

 如

 蔡市镇突出 “ 古镇田园秀 、 乡村趣乐游 ” 主题 , 着力打造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

篇六:湖南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19 年第 6 期第 19 卷(总第 90 期)淮 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HUAIN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NO.6 , 2019VOL.19 , Serial No.90

 共享发展境域中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袁远维扬(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 益阳413000 )   摘   要:共享发展理念对于湖南省益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随着益阳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持续出现诸如农业基层人员的发展能力及其意识仍然不强等问题.为此,必须坚持农业经济优先发展、城乡社会统筹发展,从而促使益阳市在共享发展境域中真正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共享发展;   乡村振兴;   益阳市;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733 ( 2019 ) 06-0144-03自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湖南省益阳市在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积极融合共享发展理念,在“三农”发展事务中不断推进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一、共享发展理念对于益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一)共享发展理念为益阳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两个基本主体共享发展理念对于益阳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价值在于它能够为其战略的实施明确两个基本主体,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全体农业人民的共建以及振兴发展成果也应当实现全体农业人民共享,这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以全体农业人民为建设主体符合益阳市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现实情况及其需要.根据《益阳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2016 年,全市共有 4 748 个农业经营单位.农业普查登记的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 2 177 个; 90.42 万农业经营户,其中, 1.13 万规模农业经营户.全市共有 105.52 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 [1 ] ”.这就说明,益阳的市情能够为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非常可观的农业劳动力人口支持,从而有助于农业发展的基础力量的获取.另一方面,能够积极明确以该地区全体农业人口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的基本共享主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有共建就必然要有共享,这是一个前后对应的逻辑问题.因此,以全体农业人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共享主体,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又是实现本地区农业群体美好发展夙愿的时代要求.(二)共享发展理念为益阳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本发展内容就发展的基本内容而言,共享发展理念能够为乡村振兴奠定基本发展要素.因为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认真遵循“五位一体”发展布局,将农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着重、妥善、科学地发展,这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即农业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先导,农业基层政治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统领,农业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推动,农业社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检验,农业生态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保障.对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强调“实乡村振兴战略 20 字总要求,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宏观版,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回应了群众的期待 [2 ] .因此,以全面共享理念来积极明确益阳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发展内容,这符合本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能够为该地区“三农”实现合理、长久、健康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共享发展理念为益阳市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合理的发展价值理念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共享发展理念能够为益阳市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合理的发展价值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深刻表明了益阳市大力发展“三农”的最根本目的.即以乡村振兴为发展手段,逐步增收稿日期: 2019-06-25基金项目: 2018 年度益阳市社科课题“共享发展视域下益阳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8YS153 )作者简介:袁远维扬( 1993- ),男,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道德教育.万方数据

 强本地区农业人民的整体获得感.益阳市在共享发展的境域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在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吸收“公平正义”“以民为贵”等优良社会发展价值观念,从而在突出发展工作人本化理念的基础上积极保障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公平性,提高发展的总体满意度.另一方面,它在实践层面也为益阳市乡村振兴发展事务提供了优秀价值引领.即自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益阳市各级政府在其合理价值底蕴的引领下始终以全体农业人民的发展利益为根本奋斗导向,进一步实现农业大众在发展机会、权利以及成果分配等方面的相对公平性,合理提取农业发展过程中事关社会民生的最大公约数,大力提升农业人民的整体获得感,从而为构建出更为美丽、富饶、幸福的益阳市农业发展前景打下了坚实基础.二、目前益阳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实施存在的问题(一)农业基层人员的社会发展能力与意识仍然不强在益阳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发现农业基层管理部门(包括自治部门)人员自身的科学发展管理能力与意识仍然不强.例如许多农业基层管理人员的社会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在相关农业发展事务中所采用的管理与发展方式也严重缺乏科学性.同时,部分地区对农业管理人才的发展培训与本地区农业社情未能实现无缝对接,有的甚至出现脱节的现象,从而造成他们在本地区农业发展活动中严重缺乏科学发展能力及思维,最终致使发展结果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另一方面,该地区相当一部分农业发展群体在农业发展活动中老旧思想仍然比较盛行,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与生产方式,从而最终导致该地区农业发展总体质量低下,无法全面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二)农业发展政策供给相对滞后社会发展,政策先行.要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在益阳市又好又快地实现,就必须以科学、客观的发展政策为其做牵引.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益阳市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过程中农业发展政策的供给仍然相对滞后.一方面,该市在农业发展战略的有关政策细化的工作上仍然存在不足,这是导致其农业发展政策供给相对滞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益阳市在认真把握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并针对本地区农业发展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对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工作进行了相应的部署,但是在诸如如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来促进该地区美丽农村建设、河湖围网监管等工作上还缺乏更加具体有效的政策手段,从而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该市在政策的社会化评价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评判政策好不好、合理不合理、有没有用,这需要获得政策被执行对象即农业人民的认可.纵观该市所出台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更多体现的是政府方面的社会发展意愿,相对忽视了农业人民的某些合理诉求.这就导致了该市的一些政策措施大一统倾向较为明显,无法体现出农业人民的个体发展需求差异,导致政策在供给与需求层面的断链,从而客观地造成了农业发展政策的供给相对滞后.(三)农业发展实践方式依然不够合理科学、合理的发展实践方式是益阳市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实现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益阳某些地区和部门仍然寄望通过粗犷型的发展模式来推动三农事业的发展.通过对益阳市自十九大以来相关农业发展事务状况的调查,发现该市在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践方式方面仍然存在着欠缺,甚至出现两个相互对立的极端现象.一方面,“发展的大一统”思想仍然比较明显.即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偏重于整体的统一发展,而忽略了不同区域各自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需求,从而造成了地区与地区、部门与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最终导致在某些农业发展领域达不到其既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碎片化”发展思想也比较突出,农业发展政策措施的科学性、系统性欠缺.不同区域之间在农业特色产业、农业发展技术等方面明显缺乏联动、协调发展体系,从而导致了其下辖的各地区在农业发展质量、发展潜力以及农业人民获得感方面产生较大差异,极大地妨碍了其农业振兴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三、共享发展境域中益阳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研究(一)坚持农业经济优先发展,有效增强农业经济共享发展能力为了不断增强农业经济的共享发展能力,益阳市必须做到“三个优先”.一是要将农业经济人才获取与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充分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及时制定出一套与本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相匹配的人才获取与发展制度.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要充分做好人才的服务与日常保障工作,逐步解决其工作与生活困扰,从而促使农业发展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二是要在农业经济发展政策的供给上给予优先考量.这就需要益阳市在进一步解读与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5 4 1第 6 期 袁远维扬:共享发展境域中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万方数据

 (中发〔 2018 〕 1 号)和《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的意见》(湘发〔 2018 〕 1 号)等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三农”发展现状、农业大众发展诉求的客观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出一系列农业经济产业发展政策,从而为其农业事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牵引与推进力量.三是要在发展资金的供给上给予“三农”发展事业以优先关照.全市各级农业发展部门要及时地理清与发现本地区极具潜力的优秀农业发展产业.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加大对其资金规划与安排,进一步破除本地区的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从而以充足的资金安排为保障来大力促使优势农业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提升农业社会共享发展总体获得感现阶段,要打破城乡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二元结构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大力增强益阳农业社会群众的整体获得感,这就需要继续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一方面,要继续解决好本地区城乡之间最为尖锐的发展问题.即农业发展部门必须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城乡之间所出现的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矛盾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与合理处理.要认真倾听农业群众的发展诉求及其发展建议,要在城乡之间进一步创造出公平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为本地区农业社会持续提供更高的收入水平、更好的教育与医疗服务、更为完善的社会发展机会,从而以不断破除城乡发展矛盾为契机大力推动本地区农业社会能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在发展水平层面上的差距.对此,这就需要“在农业日常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将城市有关的公民发展意识、生产方式及管理理念合理引入农业社会之中 [3 ] ”从而不断提升本地区农业人口自身的农业发展意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坚持农业生态绿色发展,不断凸显农业社会共享发展的品质感农业生态是益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最终发展目标的现实保障.就目前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益阳市必须要始终坚持农业生态绿色发展,从而不断凸显农业社会共享发展的品质感.一方面,各级政府要继续做好农业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有关部门在农业发展事务的日常工作中要持续输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并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基层党组织在农业生态绿色发展事务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在结合各自农村区域民风、乡风的基础上以通俗化的语言向农业大众群体反复讲清楚“什么是绿色发展”“为什么要绿色发展”以及“如何进行绿色发展”等问题,从而大力提升农业人民绿色生态发展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对农业生态产业发展的社会共享工作.要及时创造与发现一批例如渔家乐、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能够积极促使本地区农业社会实现大力发展的绿色发展产业.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在持续实现农业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效益社会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农业大众的社会发展意识与发展积极性,从而为益阳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实现扫清人员发展障碍.(四)坚持农业事务开放与合作发展,逐步形成农业共建共赢新思维要促使益阳市乡村振兴战略各项目标能够得到最终实现,就必须要坚持本地区农业事务实现开放与合作发展,逐步形成农业共建共赢新思维.首先,要在农业事务发展过程中合理地实行“拿来主义”.要在充分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益阳实际,使其本土化,从而最终找到能够推动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好模式、好做法.其次,要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与外界进行合作.要在充分考察与把握本地区农业人才发展现状、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借鉴与科学吸收国内外人才培养的经验,从而在学习与扬弃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本地区农业人才培养方式的科学化水平,促使人才培养工作真正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推动力量.最后,要在农业技术科研方面与外界进行充分学习与合作.要在充分掌握科研工作主动权的基础上与相关农业发展科研机构一起就本地区有关农业发展瓶颈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原因,给出破除方法,从而为其实现乡村振兴扫清发展技术障碍.参考文献:[ 1 ]   益阳市统计局 . 益阳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DB / OL ] . ( 2018-04-27 )[ 2019-06-25 ]http:// www.iytj.gov.cn / yytjxxw / 4918 / 4919 / content _ 381210.html.[ 2 ]   韩长赋 . 用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指导乡村振兴[ N ] . 学习时报, 2018-03-28 ( 001 ) .[ 3 ]   万信,龙迎伟 .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价值及实现理路[ J ] .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 17 ): 327-330.6 4 1淮   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 19 卷万方数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