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县与乡镇机房有线调频广播技术改造的探索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调频 技术改造 机房 乡镇 探索

[摘要]县、乡镇有线调频广播技术经历了一个长久的发展历程,就目前而言,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多集中在音频共缆广播的传输问题上,而信号的传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房建设与管理。本文针对县、乡镇机房有线调频技术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相应的技术改造提出一个合理的预设。

[关键词]县、乡镇;机房;有线调频广播;技术改造

有线调频广播技术是将音频信号进行FM调试,将频率控制在87-108MHz后与电视信号相混合,借助同轴电缆或光缆实现广播信号的传输,即我们通常所讲的FM+CATV传播模式。有线调频广播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是广播行业为应对新媒体技术冲击与传统媒体的电视之间进行的利益捆绑。就目前而言,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广播衰落的进程,但收效不大,其所宣扬的CD音质和立体声广播信号对受众的吸引程度不高。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的广播受众依旧将收听重点放在了无线广播上,有线广播技术的应用处在一种无受众可依托的尴尬境地中,而其与电视的融合变相变成了一种单向对电视的依附,其存在意义不大。在这种困境下,具有本土特色广播网络的建立或许能够为有线广播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一、乡镇机房当前现状

1.县与乡镇机房设备连接现状

就目前而言,县与乡镇的有线广播信号传输是借助光缆进行传播的,在这种传播体制中,广播中沿用的音频信号转变为调频信号,信号传输的模式发生改变后,县与乡镇的信号传输渠道(即机房)的联系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的设备连接情况见图1:

2.县与乡镇有线调频广播传播模式

县与乡镇机房设施的连接依托于三者形成信号传输的有效协同,这就对有线广播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信号的传输可依托机房相互传递的质量。将县与乡镇进行划分,可以得出所谓的协同,实际上将声音的调频信号进行区域之间的传输,而这个过程的开展是逐级交互的,其传播模式为:县机房借助光收发设备将音频信号传送至乡镇机房:县与乡镇机房实现同频传播;建立调频共缆;实现村级信号接受:完成信号传输。在这个过程中,乡镇机房主要承担着信号传输的过渡职责。

3.县与乡镇有线调频广播技术革新条件

就目前来说,由于有线调频广播技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信号的传输范围慢慢实现了县、乡覆盖,在信号传输范围得以确定的情况下,相关配套设施以及机房运营的完善就成了保证信号传播质量的支撑点。乡镇机房进行技术改造的核心点弱化或取消乡镇机房的中转站作用,逐步建立村级调频信号由县广播机房直接传输,它缩短了环节数量,减轻或取消乡镇机房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乡镇机关人力上的不足。

二、技术改造思路构建

1.县机房信号输出技术改造

县机房技术改造将原先向乡镇机房发送的音频信号直接转化为调频信号,实现FM+CATV信号传播。这个转化过程是借助相关设备进行的,具体到县机房的配置中,就需要有频率在87-108MHz之间的调频广播调制器进行信号转码处理。在设备的操作中,可以进行内部改造,通过添加音频自动开关模块来实现调制器开关。这个模块的运行机制是将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分成两路,一路确保信号的输入,另一路则将信号为避免失真而进行缓;中处理。信号在流入与流出过程中催动电器开关的动作,控制调制器的电源运作,从而实现设备的自动开关。

在自动开关模块的注入中,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相应的延时电路,开机延时应该设置在1-3秒,这样就能避免出现因为调音台到调频器之间距离较远而容易导致其受到附近大功率用电设备产生的尖峰信号的干扰,避免调频调制器因频繁错误开机而产生的机体损害:在关机延迟的设置中,应该适度增加关机延时时间,将数值调试到5-10秒上,避免因为节目之间本身所存在的间隙而导致调制器错误而发生关机现象。

2.村机房(广播室)信号接收技术改造

村机房(广播室)在信号接收中,要始终保证其所接收的信号与县机房所发出的信号为同频率传输,在输入信号进入的同时,调频接收控制器在恒定电压220V的输出电压中推动终端工作。村机房所接收的信号应该是和县机房发出信号同频的调频信号,在具体的技术改造中,乡机房可以通过增加同频频点的方式来实现信号输出与接收频率的一致。在对村广播室的信号接收技术进行改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有些村子的音频输送广播网已经初步完善,且收音机配置较为普及,在信号接收方面可沿用原先固有的模式,在节省投资的同时也避免了设备资源的浪费。

(2)大部分乡镇的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网络建立时间较短,县和村级基站的信号传播在弱化乡镇传播渠道作用的同时,容易对乡镇的有线电视信号产生影响,乡镇在信号的传递过程中,其自身也需要实现区域内信号的扩散,轻易地改动很容易导致乡镇有线电视网络出现波动。

(3)在乡村部分地区人口稀疏,而村机房的建设又不能规避这一问题,在没有人烟的地域内的调频音响取电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一方面取电要与电力部门相衔接,在给施工安全带来考验的同时,也会增加相应的电费支出;另一方面,随着机房所需电流的增加,增加同频频点会增加供电负荷,增加接点发生“打火”现象的可能性。考虑到建设成本和安全因素,在人烟稀少的地域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调频共缆技术。

3.乡镇广播机房技术改造

其实,对乡镇广播机房的技术改造的操作层次并不是十分复杂,在具体设备投入中,仅仅增加一台陷波器就既能够保留乡镇广播插播权利的同时,实现机房无人作业。

三、改造中容易出现的核心问题探索

1.确保调音台的输出电平维持在设置值之内

就目前县里的广播信号在乡镇机站的中转过程中,每个机站都有一套自己的电平控制操作系统,对广播信号的质量要求不是很高。但一旦技术改革,以县作为整体区域的有线调频广播均由县机房带动,输出电平设定很容易造成广播在播放的过程中出现音量过大或过小状况的发生,影响调频信号的输出质量。

2.保证县与乡镇信号接收与传输电平一致

信号的输入与输出过程说白了就是信号传播渠道的转变,而调频(或音频)信号不同传播渠道里实现传输的前提条件是二者之间拥有同等的输出与输入电平。因此在县与乡镇的有线调频广播的技术革新中,要确保乡镇机站在对调频调制器的调整中将输出电平的参数设置和县机房的输出电平保持一致。

3.实现调频音响的规范安装

在技术改革中,调频音响的规范安装最为重要。就目前部分开展有线调频广播技术改革试点区域中,区域乡镇及村落所反映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声音过大或过小上面。究其原因,主要是调频音响的安装没有按规范进行,具体表现在输入的电平较低或较高、音量调节层次不一。针对以上问题,加强对调频音响的安装人员的培训,实现调频音响的规范安装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结语

广播行业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所提出的有线调频广播技术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是迫于自身生存需要而展开的技术革新,笔者认为,县与乡镇的有线调频广播体系的建立与技术改革是广播行业发展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具体技术改革过程中要充分依靠县、乡镇与村落的三级联动,合理规划机站与配套设施的建设。要在技术改革过程中,利用本土特色和党政宣传职能来打通其与受众之间的隔阂。同时要注意技术改革的方式、方法,避免因急功近利而使这救命的稻草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