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3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 原因 分析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3篇人才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一、存在问题一是优质科技企业数量较少。县域内企业生产方式多为加工型,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在人才引进、研发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3篇,供大家参考。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3篇

篇一:人才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一 、存在问题 一是优质科技企业数量较少 。县域内企业生产方式多为加工型,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在人才引进、研发平台建设、设备管理方面投入不够,普遍存在创新基础薄弱等问题,缺乏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和发挥作用的科研平台。目前,全县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共 10 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3 家。

 二是创新创业平台质量不高 。截止目前,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仅有 1 家(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基地),其他一些孵化器和创新创业产业园,平台档次相对较低、规模较小,人才集聚效应不明显。

 三是人才政策特别产才融合方面缺乏配套 。目前 XX 已出台的引才政策文件,就是 2018 年 年 1 月出台的《XX 县“XX 英才” 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引才人才政策以及范围标准比较宽泛,不够细化。在教育、卫生、电子商务、制造业等方面,没有单独分类细化人才支持和鼓励政策,政策吸引力较弱。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研究出台相关人才政策 。全面修订“XX 英才” 计划实施办法, 围绕制造业、电子商务、教育卫生、社工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分类出台并细化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政策,综合运用运行补贴和奖励表彰等措施,重点支持高层次人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和各类人才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健全产业人才政策体系,增强引才留才政策吸引力。

 二是积极搭建人才平台载体 。这块工作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一方面 ,加强现有平台升级提档力度,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进行技术改造和硬件升级,加大创新投入,力争创建一批国省级创新。

 创业平台。

 二方面 ,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力度,鼓励工业企业和农业、教育、卫生等事 业单位,与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共建工作站、科研示范基地和实训实习基地,着力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三方面 ,加大科技型企业招引力度,通过招企业、带平台、带团队的方式,谋划建设一批技术平台。

 四方面 ,加强教育卫生人才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名师名医资源,在 XX 中学、XX 县人民医院等单位,加强名师名医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建设,建立“ 工作室— 基地(中心)— 帮扶(单位)” 人才联动交流培训网格,发挥优质教育卫生资源辐射作用。

 五方面, 加强乡村人才平台建设,有效利用省市农业产业园,加强与省市农科院、XX 大学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建立一批乡村人才交流、服务、培训 和 科研基地。

 在这几个方面,我们正在对全县重点企事业单位和人才平台进行梳理,梳理完成后,与行业部门制定相应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一批人才发展平台。

 三是谋划并举办人才特色活动 。我们将会同各行业部门, 立足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实际需求 , 围绕政策宣传、人才服务、调

 查研究、交流洽谈等,谋划和举办系列人才活动,将各类人才活动与行业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进一步浓厚人才氛围环境。

 四是强化人才工作保障。

 。

 一方面 ,压紧压实各级“ 一把手” 抓人才工作责任,开好县委人才工作会、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年度人才专项述职评议会、人才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推动各单位各部门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人才工作。

 二方面 ,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经费投入,推动人才工作项目化、人才项目具体化。

 三方面 ,进一步配齐完善各级人才专干力量,开办人才工作专题研讨班,不断提升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篇二:人才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期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开展,高校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明显增强,群体规模初现。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需要,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支撑。高校党委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把牢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政治底线;引领价值观,持续做好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培养;强化制度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通过完善党管人才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把“党管人才”原则落地落实。

 高校高层次人才指的是在某一学科领域承担重要工作,具有较深造诣、创新能力强、在学科发展及教学科研活动中发挥统领或骨干作用的高级人才。高层次人才具有高职称、

 高学历、高水平的显著特征,高层次人才与其拥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从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至今,我国越来越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建设。国家层面提出了“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北京市委市政府自 2008 年起开始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与国家“千人计划”协调推进,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高校承担着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发展高新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任务,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开展,拥有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已经成为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2017 年,教育部连续发布《关于加快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两份政策性文件,鼓励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向高校放权,为人才松绑,创新高层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在此背景下,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明显增强,群体规模初现,准确理解和贯彻党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作用,推动“党管人才”原则落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党委加强对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的逻辑起点 高校党委对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正

 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是保障 “双一流”建设与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同向同行的关键。

 1.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中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管人才”是新时期高校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政治原则,是新时代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2012 年,中共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这是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北京市随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党管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

 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根本保障,高层次人才工作最大的政治就是确保高层次人才工作要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新时期,国家将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管人才的原则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管人才”原则既是工作原则也是政治原则,要持续建立健全党委对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和体制机制,保证高层次人才建设的正确方向,及时研究部署人才工作,谋划大局、把握方向、解决问题,推动高层次人才建设科学化。

 2. 保障“ 双一流” 建设

 “双一流”建设战略是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方向和实践模式的科学论断。2015 年 8 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确定了“双一流”建设方案五项重点建设任务,其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位居五项重点建设任务之首。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带来一流的学术成果、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学术声誉,从而构成丰满的一流学科与一流高校。“双一流”建设就是要求高校通过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把大学的四大功能做到一流。

 打造一流的人才高地,需要相应的机制和政策保障。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迈向“双一流”的根本保证。在“双一流”建设时期,高层次人才工作要突出党的政治引领,将政治标准贯彻到培养引进、考核评价、管理服务全过程,要突出立德树人,将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人才工作主要目标,体现出党在高层次人才工作中的政治制高点和道德制高点。

 3. 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技创新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甚至引发社会变革的重要诱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重新

 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取向,重新摆正“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定位,为我国社会营造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历史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层次人才是高新科技的直接推动力。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相继提出“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双创”计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就是要以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力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层次人才站在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对先进生产力有强势的开拓作用。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从战略高度引领高层次人才的发展,使其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目标、把握主动。

 二、新时期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层次人才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素,在创新发展、科技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其战略地位尤为突出。准确理解和贯彻“党管人才”战略,从战略高度审视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定位、服务面向、制度安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重业绩,轻师德,评价体系不健全

 在人才引进方面,重点评价指标为高层次人才的学历、职称等“人才头衔”以及科研业务和教学水平等“业绩能力”,评价体系较为单一,且考察跨度时间较短。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立场、学术道德、师德师风、从教态度等潜在特质的考察不到位,人才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在人才激励方面,对高层次人才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承认的需求满足不多,存在“重激励、轻约束,重物质驱动、轻精神激励”的倾向。各高校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大多侧重于薪金、住房补贴、教学科研配套经费等物质方式,高层次人才对个人生活工作状况的比较心理和情绪主动输出倾向明显,这也是导致目前高层次人才流动性偏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引得进,用不足,人才作用发挥有限

 目前,高校非常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在人才引进规划中都制定了较高的引才目标任务,但关注点大多集中于高层次人才的输入量和占有量。有的高校迫于人才引进指标压力,只是延揽人才,并未做好人才使用的长期规划,对学校整体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数量、重点领域、优先次序和目标任务规划不足。此外,高层次人才不仅在学科和科研方面具有较好的带头作用,而且在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是隐性的。这些隐性的影响力是高层次人才自身具备的软实力,甚至比其本身的业务能力影响更

 广、更深,但是,目前高校对高层次人才具有的政治影响力、社会动员力作用发挥不够。

 3. 战略地位不明确,人才工作长期规划不足

 人才强校战略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选择,就是要将人才工作提升到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发挥其在学校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实中,有的高校迫于发展的压力,只限于完成人才引进指标,并未做好人才任用的长远考虑。高层次人才不仅是国内外科学界的旗帜与标杆,而且他们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份额、在学校特色发展中的不可替代,都是他们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责任担当。在部分高校现行的政策中,未能将高层次人才工作规划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办学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要重新审视高层次人才的战略地位,形成更加长远的科学规划。

 4. 政治引领不到位,党管人才原则落实不够

 党管人才原则,核心是党领导人才工作,发挥出党的把握大局、引领方向的独特优势。有的高校未能从政治高度认识党管人才原则之于高层次人才建设的重大意义,对高层次人才的管理未能体现出党的政治优势,过于看重高层次人才的业绩水平,对“政治红线”和“师德红线”的考察流于形式。

 甚至有人认为科学研究、理论创新要摒弃过多的政治介入和干预,政治引领会妨碍科研创新与发展,将“政治底线”与“政治干预”画上了等号。这诸多因素,都显示出对党管人才原则的理解不到位,贯彻不彻底。

 三、高校党委加强对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的方式与途径 面对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远虑和近忧,高校党委要站在政治高度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的原则,明确对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的途径,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战略规划,充分探索激励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

 1. 坚持党管人才,把牢高层次人 才的“政治底线”和“师德红线”

 党管人才是我国人才制度的政治优势,也是新时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保证。政治标准是高层次人才的首要标准,高层次人才之“高”首先要从政治上看,要建立涵盖高层次人才管理全过程、制度化的政治工作要求。

 一是把好遴选引进关,坚持高层次人才建设的“政治底线”和“政治要求”。高层次人才不仅要业务能力一流,而且也要政治素质一流,遴选高层次人才要坚持政治引领,从师德师风、从教态度等方面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评价,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不允许“特事特办”。“德”是

 “才”的前提,是“才”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要做好德才兼备的人才引进的政治审查,把好思想道德关、政治素养关,在高层次人才管理工作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二是把好管理使用关,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科技工作全过程,引导他们与党和国家发展目标同向同行,坚持价值引领,把握主基调,唱响主旋律。在高层次人才管理使用过程中,对作风和学风也要坚持底线原则,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规范课堂讲授言论,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在学术道德和作风学风上,不允许有任何的变通和折扣。

 三是把好考核评价关,发挥思想政治考核的作用。科学制定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平、民主集中的原则,对教职工思想政治表现进行评定,并将其作为高层次人才综合考核的重要部分。有效运用考核结果,将思想政治表现考核优秀作为年终考核优秀和各类评先评优的首要条件,在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导师遴选、学科带头人、各类高层次人才评选和表彰奖励时优先考虑。思想政治表现考核不合格的,年度考核为“不合格”,对职务(职称)评审、评优奖励实行“一票否决”。

 2. 引领价值观,持续做好 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培养

 在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发展周期中,要重视其后续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培训,明确高层次人才的“方向”意识,聚合对党的政治认同,形成政治共识。

 一是健全政治教育,凝聚政治认同和政治情感。现代政治的真正问题是如何让公众认识和接受某种政治信息,政治认同是党团结和组织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力量,也是激励和促进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高层次人才中绝大多数是海归人才,接触到多元的思想文化和价值判断,有研究显示他们高度认同且自豪于中国的发展结果,却对促进发展的制度因素和理论机理产生过程性质疑。要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开设较高层次的教育培训和研讨,通过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和共同理想来增进高层次人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认同,自觉遵循政治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是搭建工作平台,发挥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高层次人才在专业领域受到的高度认可,使他们的社会影响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超普通群众,很容易成为社会“公知”和精神领袖,使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领域都具备强

 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隐性的,是高层次人才的“软实力”。要结合高层次人才有能力、有愿望参政议政的特点,站在信息时代新视角下,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引领作用,搭建活动平台,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使他们发挥深度专业研究、广泛海外联系和广阔国际视野的独特优势,使其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正向发挥。

 3. 强化制度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

 在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科研创造力的同时,要通过各级党组织发挥他们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一是建立常态化的党委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把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各级党委党组分层、分类确定联系服务制度,拓宽党组织服务青年人才成长的渠道,提高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健全高层次人才决策咨询制度,开展经常化的人才调研,作为学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重要方式,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服务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思想动态反馈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专项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定期听取高层次人才思

 想政治工作情况汇报,建立舆情预警、干预机制。要以基层党组织为主体建立高层次人才日常表现考察反馈机制,客观、全面地把握高层次人才的日常表现,及时引导和把握高层次人才的思想,及时做好监督和引导工作。

篇三:人才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今年以来, XX 市切实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 制定下发了《XX 市 2013 年人才工作要点》,明确了强化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 创新工作内容和活动载体、 开展好重点工程和常规工作、切实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努力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力度、 全面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 6 个方面的 23 项具体工作任务。

 为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对 XX 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充实。

 人才工作在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推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强势推进人才兴昭战略进程上狠下功夫, 为 XX 科学发展、 跨越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但是, 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的新要求来衡量,与发达地区相比, 存在一定差距。

  一、 主要存在问题

 (一)

 人才引进结构有待优化, 存在高端人才引进困难的问题。

 由于经济条件和历史原因的制约, XX 人才引进环境相对较差, 直接影响了对高端人才的引进。

 自 2007 年 5 月市委、市政府成立设置申报 XX 学院领导组和进行现场办公专题研究 XX 师专 “专升本”工作以来,XX 师专全面实施“研究生工程”和“教授工程”, 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引进硕士研究生、 副教授以上教学、 科研人员 100 多名。

 教授、 博士研究生与学校签订服务协议的, 给予优惠待遇并提供一定的科研启动经费, 从而确保了 2012 年 3 月 XX 师专升格为 XX 学院。

 可是,

 不少高端人才由于对 XX 的初步印象不好, 主观认为 XX 给不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生活待遇, 基本不考虑到 XX 工作, 导致多年来我市通过各种渠道引进的各类人才中, 除 XX 学院外基本没有高端人才。

 对高端人才的引进成了我市人才工作的“短板”, 以致人才引进中高端人才比重失衡, 形成了我市人才结构不太合理的局面。

  (二)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存在本土人才培养“疲软”的问题。

 由于地方财力、 机制的限制, 用于人才培养上的资金相对较少, 制约了对本土人才的培养, 让本土人才培养陷入“疲软”的境地, 造成本土人才与其他先进州市相比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

  (三)

 人才使用机制有待健全, 存在人才岗位匹配不强的问题。

 由于身份、 资历等因素的限制, 一些人才从事着与自己特长不相匹配的工作, 导致一些专业、 行业技术很强的人才,没用武之地, 出不了成绩, 也产生不了较大经济效益。

 为此, 在人才的使用上, 人才与岗位的匹配性尤为重要。

 如何建立人才与岗位相匹配的体制机制, 这既是我市、 也是全省乃至全国人才工作面对的一个棘手难题。

  二、 初步解决措施

 (一)

 整体推进,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有机结合。

  1、 体制机制建立上要同步配套。

 通过中共 XX 市委、 XX 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兴昭“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和即将出台的《关于培养引进产业建设人才的意见》 等政策的同步深入实施,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对接。

  2、 引进与培养工作要同步推进。

 在实施过程中, 两项工作要齐头并进, 不能有所偏废。只有抓实抓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才能提高人才整体质量。

 引进与培养,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而不能顾此失彼。

  (二)

 以用为本, 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

  1、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本土人才是我市人才的主体, 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利于我市人才创新创业水平的提高。

 一是积极实施 2013 年至 2015 年免费订单定向培养招生计划。

 XX 学院作为我省第一个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地方本科院校, 每年获准招录学制四年的 200 名免费定向本科师范生。

 实施“3+1”培养模式, 即前 3 年在校学习, 最后 1 年在定向就业的县区高中顶岗实习支教。

 每年所需培训经费 200 万元, 分别由 XX 市政府、 免费师范生定向就业所在县区政府和 XX 学院按 4:4:2 比例分摊。

 另外, 委托 XX 中医学院或昆明医科大学每年为我市培养五年制的 60 名订单定向医学类大学生。

 订单定向医学生每人每年所需的 1 万元经费, 分别由市级财政补助 2000 元、 定向就业县区财政补助 8000 元。

 学生毕业后按照录取时签署的定向就业协议, 到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二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通过严格执行中共 XX 市委、 XX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的相关规定,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2、 有效整合本土人才资源。

 结合我市农业、 林业、 水利等专业人才集中的优势, 跨行业想方设法整合人才, 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拓展先进技术领域, 开发高科技产品, 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科技支撑。

  3、 注重人才岗位的匹配性。

 加大用人体制改革力度, 通过实绩选拔、 竞争上岗、 双向选择等竞争性方式, 让各类人才找到适合各自技术专长的岗位, 最大限度让人才与岗位匹配,让他们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特长, 干出成绩,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三)

 多措并举, 突出高层次人才的高端引领作用。

  1、 举办一年一度的 XX 市“名家、 名师、 名医”评选表彰活动。

 7 月份为宣传好首届“名家、名师、 名医”的先进事迹, 弘扬他们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的精神, XX 市委组织部和 XX 日报社在《XX 日报》、《红色扎西》、 XX 新闻网、 XX 党建网联袂推出“名人风采”专栏集中宣传, 为即将启动的第二届“名家、 名师、 名医”的评选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最大可能地让优秀人才通过评选表彰脱颖而出。

  2、 加大产业建设、 企业经营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

 以中共 XX 市委、 XX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培养引进产业建设人才的意见》 等相关文件为依据, 大力培养引进产业建设、 企业经营管理等高端人才, 引领带动其他各类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向前发展。

  3、 组织市委联系专家开展“我为 XX 发展献一策”有奖征文活动。

 通过凝聚市委联系专家的智慧, 为 XX 发展建言献策, 真正发挥专家在 XX 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参谋助手作用。

  (四)

 选点突破, 筹建 XX 市首个人才孵化实验示范基地。

 在因地制宜、 多方借鉴的基础上, 草拟出《XX 昊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人才孵化实验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下一步,将在尽快和昊龙公司商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加快人才孵化实验示范基地建设进程, 确保年前挂牌。

 目的就是把人才孵化示范基地建设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统一起来, 以企业发展为依托、 以基地建设为抓手, 达到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把基地建成企业

 引进人才、 培养人才、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人才就业与企业发展互惠双赢的平台。

 就是要通过基地建设探索积累好的经验与运行机制, 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让各县区学有榜样、 看有基地、 赶有目标, 不断提升我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