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5篇

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5篇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12021年“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与双减政策下学校作业管理优化工作方案 “双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5篇,供大家参考。

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5篇

篇一: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2021 年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与 双减政策下学校作业管理优化工作方案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

 “双减”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凸现出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双减”环境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首先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创建学习共同体,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合作学习过程。在课堂实践中,为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勤学;实现教知识走向指导学会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逐步尝试、总结形成了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课堂探究、课堂总结、课后拓展“五步”有效教学法,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

 一、课前预习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初步梳理教材浅显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点指导学生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还可以尝试做基础训练的习题,通过做习题,让学生收获两种体验,一是通过预习就能做出一些习题,让学生有活动成就感。另是学生预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听课来解决,这样

 带着问题去听课,效率自然就高了一筹。教师可安排学生课前提前三分钟到教室进行新、旧知识两方面的预读。如:班干部领读、分组轮读、师问生答等。这样能让学生在正式上课前收回思绪,集中精神,同时温旧知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可作为课堂导入,也可作课堂活动过程的引入,还可以创设贯彻课堂始终的情境。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巧用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是对自己的生活有用的,这样才会促发学习渴求的动力。情境教学则可以还原学生们周遭发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有自主探究的欲望。如果把教学内容比作让学生必须吃下“饭”,那么“情境教学”就是辅助学生吃下“饭”的一道道“菜”。这些“菜”不仅要让学生们顺利地吃下“饭”,还要让这个“饭”吃得更香。创设情境教学的途径有:1、生活展现情境;如:生活情景、生活场景;2、实物演示情境;如: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3、画面再现情境;如:教学挂图、多媒体投影;4、音乐渲染情境;如:多媒体音乐课件;5、表演体会情境;如:指名上台表演;6、语言描述情境;如:有感情朗读等。除这六种基本途径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情境创设:多媒体模拟演示情境。具体选择哪种情境教学方式,则依对应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的需要选择。

 三、课堂探究 要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效率,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课堂讨论。在课堂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合作激励。教师可采用合作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合作能力。如:合作学习表现良好的小组,给与积分奖励外,还可以少做、免做作业,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完成学习任务。

 3、合作记忆知识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每个层次的知识点。落实学生自读、齐读等学习方式,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知识点过关。

 4、及时总结提交本组发现的问题。包括知识点理解不透、组员参与度、任务难度过大等,教师在收集到问题后第一时间调查研究,及时解决。

 四、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活动是发生在课堂教学结尾环节,目的是要通过总结反思活动去深化学生的知识记忆,让学生反思课堂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多方面的变化情况,从而切实优化学生学习态度、自我认识的结束性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吸取学习教训,使其自觉规避不良学习行为。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课堂总结活动,以便及时优化学生的学科学习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充分交流情感,逐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帮助学生从小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五、课后拓展

 课后拓展的内容有四个方向:反思、验证、实践、理解。课后拓展能够更好地引导师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延伸、开展更广阔的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积极地创造学习活动情景,充分拓展教材内容到学生们的生活空间,还可以充分利用书刊、多媒体、德育基地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研讨,最终获得知识;在自主总结巩固的基础上,再次回到生活情境中,尝试运用所获知识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课堂探究、课堂总结、课后拓展“五步”有效教学法的实施,必然引起课堂教学的变化,学生在这样平等、互动、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尊重、接纳、友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可能,这样,就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

 1 2021 年 双减政策下学校作业管理优化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意见》(教普)和《关于实施精致化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教号)文件精神,突出有效训练这一重点,加强并优化作业管理,探索减负增效新举措,科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制定以下管理措施:

 一、明确要求,更新理念。

 作业是中小学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检测学生学习成效,训练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重视并改进作业,实施有效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作业管理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之必需;是落实有效教学之必需;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之必需;是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之必需。

 1.优化作业各环节,做到教师“五有五必”与学生“四有四必”。

 (1)全体教师要做到“五有五必”: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练必评、有错必纠。

 (2)学生要做到“四有四必”:有发必做、有做必真、有评必省、有思必得。

 2.教师在“五有五必”中必须把握“五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作业训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内容需符合教学要求,呈现出启发性、典型性、拓展性的特点,要充分挖掘作业的各种功能:巩固、检查、深化、提高、体验和发展功能,以此服务教与学。

 (2)科学性原则。作业训练要充分体现重点、难点,要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需求,内容和形式上要注重精、巧、活,质和量上都要有严格要求。

 (3)分层性原则。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果而始,在基础要求上谋求统一,在发展要求上务求分层,注重梯度和循序渐进。

 (4)计划性原则。作业训练要有前瞻性,各个阶段作业围绕的重点要在备课中体现,在备课组教研活动中要研讨;作业要有全局观念,要加强作业训练的整体布局,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

 (5)发展性原则。作业要充分蕴含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要挖掘作业的德育功能,激励学生能通过作业的完成来完善学习的品质和思维的能力。

 3.教师在“五有五必”中必须遵循“五条策略”。

 (1)减量提质。要减少学生作业的总量,提高作业的质量。要按照省教育厅要求作为最低控制要求。要减少学生作业的科目,有的科目在特定时期不得布置作业;要减少学生作业的日期,我校将每周一设立“无作业日”,并在学校网站上予以公示。

 (2)减难增基。要杜绝盲目追求难度来“考学生”“选拔学生”,更不得通过布置难度大的作业来“为难”“刁难”学生,作业布置难度适当,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为依据。作业要考虑难易结合,梯度配置,要注重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以训练学生的“双基”,突出基础性,落实基础要求。教师要充分研究、掌握作业“化难为易”的策略。对困难学生要布置简单、可以独立解决的作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减旧倡新。减旧,首先教师要减少自己陈旧“作业观”,要贯彻作业的“生本”理念;减旧,要彻底减少现成作业的使用,减少“拿来主义”,杜绝采用现成的训练卷、教辅资料的现象。

 (4)减面增点。要克服认为讲过练过学生再错责任不在老师而在学生的“卸责”意识导致的“题海训练”。作业要注重重点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注重针对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作业布置不求面面俱到,力求抓住重点、基本点;作业讲评不求题题都讲,要突出核心,对症下药;作业反馈不能就题论题,要举一反三,加强拓展和延伸,突出作业中难点的处理,疑点的解惑、关键点的拓展。

 (5)减粗增细。要减少作业各个环节的简单粗放、随意而为,而要讲究精耕细作、步步为营。作业处理中要提高作业的反馈质量,不仅仅停留于简单分析,而要积极发挥作业矫正作用要加强作业的及时跟进,通过学生对作业的自我纠错、自我感悟来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二、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规范学生作业训练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中的'关键作用,我校加强领导,成立管理小组和督查小组。

 1.管理小组:

 2.组长:z 副组长:z 3.成员:z、各学科教研组长 4.督查小组:

 5.组长:

 6.z

 副组长:z 7.成员:z、各班主任 二、建章立制,形成合力。

 1.设立“无作业日” 学校设立“每周无作业日”:每周的周五为“无作业日”,并在校园网公示。结合苏州市“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三会精神,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无作业日”的设定,目的于加强教师有效训练的意识,真正更新自己有效教学的理念。

 2.强化作业制度管理 (1)作业年级统一制度。由备课组长负责,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在备课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组长安排本周作业布置。作业内容贯彻“五项原则”和“五条策略”的要求。未经备课组长同意,不得随意布置作业。

 (2)常规检查管理制度。继续加强每月六认真检查,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备课的检查中要强调作业选择、布置、批改、评讲、反思等;重点检查班级后进生作业;特别关注作业在质与量上的创新;特别督查“五有五必”和“四有四必”的情况。

 (3)各层面督查制度。建立由教务处、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几个层面的作业督查制度,力求从多角度管理监督,强化有效训练行

 为。督查内容为学生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批改与反馈、作业完成的检查和指导。

 (4)研讨制度。学校要加强教师对作业训练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开展作业训练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作用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动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集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研究策略。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过程性评价,形成学生作业评价机制,学校对教师的作业训练设计、布置、批改与反馈、讲评与辅导进行评价,形成过程性评价机制,并与教师的评先评奖及工作绩效等进行挂钩。

 突出基础性,落实基础要求。教师要充分研究、掌握作业“化难为易”的策略。对困难学生要布置简单、可以独立解决的作业,让学生享 受成功的喜悦。

 (3)减旧倡新。减旧,首先教师要减少自己陈旧“作业观”,要贯彻作业的“生本”理念;减旧,要彻底减少现成作业的使用,减少“拿来主义”,杜绝采用现成的训练卷、教辅资料的现象。

 (4)减面增点。要克服认为讲过练过学生再错责任不在老师而在学生的“卸责”意识导致的“题海训练”。作业要注重重点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注重针对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作业布置不求面面俱到,力求抓住重点、基本点;作业讲评不求题题都讲,要突出核心,对症

 下药;作业反馈不能就题论题,要举一反三,加强拓展和延伸,突出作业中难点的处理,疑点的解惑、关键点的拓展。

 (5)减粗增细。要减少作业各个环节的简单粗放、随意而为,而要讲究精耕细作、步步为营。作业处理中要提高作业的反馈质量,不仅仅停留于简单分析,而要积极发挥作业矫正作用要加强作业的及时跟进,通过学生对作业的自我纠错、自我感悟来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二、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规范学生作业训练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中的'关键作用,我校加强领导,成立管理小组和督查小组。

 8.管理小组:

 9.组长:z 副组长:z 10.成员:z、各学科教研组长 11.督查小组:

 12.组长:

 13.副组长:z 14.成员:z、各班主任 三、建章立制,形成合力。

 3.设立“无作业日”学校设立“每周无作业日”:每周的周五为“无作业日”,并在校园网公示。结合苏州市“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三会精神,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无作业日”的设定,目的于加强教师有效训练的意识,真正更新自己有效教学的理念。

 4.强化作业制度管理 (1)作业年级统一制度。由备课组长负责,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在备课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组长安排本周作业布置。作业内容贯彻“五项原则”和“五条策略”的要求。未经备课组长同意,不得随意布置作业。

 (2)常规检查管理制度。继续加强每月六认真检查,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备课的检查中要强调作业选择、布置、批改、评讲、反思等;重点检查班级后进生作业;特别关注作业在质与量上的创新;特别督查“五有五必”和“四有四必”的情况。

 (3)各层面督查制度。建立由教务处、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几个层面的作业督查制度,力求从多角度管理监督,强化有效训练行为。督查内容为学生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批改与反馈、作业完成的检查和指导。

 突出基础性,落实基础要求。教师要充分研究、掌握作业“化难为易”的策略。对困难学生要布置简单、可以独立解决的作业,让学生享

 受成功的喜悦。

 (3)减旧倡新。减旧,首先教师要减少自己陈旧“作业观”,要贯彻作业的“生本”理念;减旧,要彻底减少现成作业的使用,减少“拿来主义”,杜绝采用现成的训练卷、教辅资料的现象。

 (4)减面增点。要克服认为讲...

篇二: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程研究 2021.36对于学生来说,作业不仅贯穿了他们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还可以以此来了解其知识掌握程度,判断教育模式是否存在问题,进而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如今,新课改不断推进,为帮助学生减轻学业负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重视起优化作业设计的同时保障课堂教学高效开展。一、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和其他课程相比,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且趣味十足,所以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时,需要重点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并尽可能地体现在作业布置中。1. 布置预习作业降低授课难度。教师在教授新课前,可通过预习作业来锻炼学生阅读、收集、概括与总结等能力,进而达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欲望。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忽略了布置预习作业重要之处,以至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效率较低。如果教师能够及时优化作业设计,即可使新课授课难度明显降低。例如,在教授“我认识您了”这一课程时,教师可在正式开展教学工作前先提出一个问题来测试学生是否认真完成预习作业,如:“本章主要讲解内容有哪些?”接着随机挑选一人回答:“本章主要讲了学校里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还能够解决好多难题,非常辛苦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尊敬、爱护教师。”其次,教师可通过设置一个游戏活动随机选取几位学生上台描述不同教师外貌特征,其余人轮流猜测,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2. 布置课后作业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传统模式下作业需要占据学生大部分课后时间,容易使其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时,除了需要体现出一定趣味性之外,还要将学生学习能力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出更具层次性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最终达到提高其各项能力的目的。比如,在“玩的真开心”这一章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回家选择一个玩具并在班里举办展示节,让学生将玩具进行展示介绍,同时还可自由选择与他人交换一星期,以培养学生学会分享。又如,进行“吃饭有讲究”这节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让其自主选择。作业内容可分为:制作三餐规律饮食打卡表格、绘制不同食物分类图、收集并记录吃饭时不可以做的事情。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也能够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快速提升,对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理解更加详细。总之,教师只有按照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设计方式,才能使作业发挥出真实作用,也使这门课程更具吸引力。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教师在教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课本内容相关资料收集、归纳、总结与阅读,使其耳濡目染具备良好道德修养,而非要求学生必须对知识点进行抄写。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过摘 要:由于大部分教师在以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应试教育模式,以至于存在作业形式单一、枯燥且抄写内容多等问题,使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效率变差。但随着“双减”政策推广落实,教师会发现科学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既有利于教学效率提升,也是大势所趋。因此,在优化作业设计时,教师应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内容与学生知识基础等,从而制订合理措施布置作业,帮助学生减压的同时保障其全方位发展。关键词:双减视域;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作者简介:黄春桂,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第三小学。(湖北 武汉 430456)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21)36-0094-02“双减”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 黄春桂- - 94

 程中,既要布置理论作业,又要设计实践作业。1. 布置阅读作业加深学生理解能力。在讲解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过程中,教师可设计阅读作业,以锻炼学生道德与法治相关书籍阅读能力。如,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查找名言警句、古诗、寓言故事等,进而加强其记忆与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这一课时,可将课后作业设计为:搜集、整理与孝敬父母有关故事进行阅读并谈一谈有什么感想?学生通过自主查找搜集到了“黄香温席”“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等经典故事,不仅体会到了日后应更加体贴、关心、孝敬父母,还对本章内容具有更深刻记忆。又如,在学习完“干点家务活”这章知识后,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上展开交流,思考一下自己可以帮助父母做什么家务并以此作为课后作业,在家务做完后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章内容理解程度。2. 设计实践作业提高道德修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时间道德与法治知识后,就会具备一定道德与法治意识并且逐渐形成一套自我认知体系,教师在这时还需设计实践作业帮助其积攒经验同时提高道德修养。例如,在教授“团团圆圆过中秋”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假如现在每个人手里都有100元,需要自行采购中秋节必备品,学生轮流扮演卖家、买家,你们会选择什么物品呢?随后在班级内部进行实景演绎。给课堂带来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金钱来之不易不能随意浪费。或是在学完“我们不乱扔”这章知识后,教师可适当组织春游活动,带领学生去附近景区游玩,在开展活动前可告诉他们在游玩过程中需时刻留意身边是否存在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在回校后由学生一一指出,教师可根据此教育学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经过以上实践活动,可自然而然地给学生带来良好影响,进而使其注重提高自身修养不做违反道德与法治行为。三、将独立性与合作性相融合在新课改推广落实情况下,不仅要求学生提高核心素养,还应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在思考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时,需将独立性与合作性融合,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其合作能力。1. 设计开放性作业增强学生独立性。传统作业从形式到内容要求都较为单一,无法培养学生探究性与独立性。所以,设计开放性作业,可为学生提供良好锻炼机会。以“我爱家乡山和水”这一节知识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查阅国内名胜古迹图片并以此搜集资料进行整理、总结,然后在课上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这可以使学生对课本内容更加积极思考,从而明显提升课堂效率。教师还可在课后鼓励学生多出去走走看看,感受自然风景之余观察一下自己家乡发展如何。通过以上措施增强学生独立性同时培养了其主动观察生活意识。2. 布置生活相关作业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注意作业设计具有开放性同时也要将其与实际生活完美结合起来,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状态,适时开展合作活动,锻炼学生合作能力。如,在教学“家乡新变化”时,教师可按照班级内部学生学习能力均匀划分小组,随后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某城市标志性建筑名称,让组内人员合作寻找其新旧照片对比图并说一说面对这些日新月异变化有何想法。随后其中一个小组代表说道:“我们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我们今后都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样的课后作业既锻炼了学生能力,也强化了爱国情怀。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需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同时重视作业设计,不断优化作业形式,要保障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全面提升教学效率,让作业成为一种增长知识、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工具,进而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减轻压力。参考文献:[1] 王友艳.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个性化设计策略[J].学苑教育,2021,(14).[2] 苏培园.优化作业设计 评价助力生长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性作业的应用策略[J]. 福建教育,2021,(12).[3] 郑亚萍.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思考[J].小学生(中旬刊),2020,(3).责任编辑 郝 婵观察思考- - 95

篇三: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程研究 2022.03摘 要: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不同学段小学生作业总量及作业完成时间做出明确要求,并倡导教育工作者布置分层、弹性及个性化作业。基于此,文章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研究焦点,简要分析当前本课程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论述“双减”政策下的新特征,重点从丰富作业形式、增强作业趣味性、改进作业评价方法三个方面探究“双减”政策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质量提升途径。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质量作者简介:尚玉红,山东省德州陵城区郑家寨中心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山东德州 253517)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22)03-0062-03“双减”政策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质量提升途径探究□ 尚玉红“双减”政策既有“减”,又有“加”。

 “减”的是学生作业与校外培训负担, “加”的是全面、和谐且个性化发展。作业作为对课堂知识的延伸与补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反思重构意识。因此在“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设计与布置作业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但从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作业设计与布置实践来看,存在作业形式单一、趣味性不足且作业评价环节缺失等问题,课后作业多以重复抄写与机械性背诵为主,学生从心理上对其产生抵触,为完成作业付出大量时间、精力,背离了“双减”政策实行的初衷。为此,教师需深入领会“双减”政策对作业设计、布置的新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布置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及趣味性的作业,以此提升作业质量。一、 “双减”政策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现存问题1.作业形式单一僵化。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形式设计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以重复抄写、机械性背诵为主。小学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之其自我约束、控制与调适能力较为薄弱,在完成相对“静态”的课后作业时很容易产生应付、厌倦等不良心理。同时,课题研究表明,学生并非抵触课后作业,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课后作业可以补充与延伸课堂所学知识,对于其夯实知识基础大有裨益。但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作业形式,尤其是抄写与背诵枯燥乏味,即使按照教师标准完成作业,在作业完成过程中也难以获得启发以及提升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形式单一僵化的作业与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特征相背离,导致小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流于形式,且会诱发小学生负面情绪,是阻碍作业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1]2.作业趣味性待提升。

 “双减”政策的实行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减轻了学生的学习与作业负担,但从本质上而言对教师的作业设计与布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普遍存在趣味性、创意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固定的作业形式、狭窄的作业覆盖范围,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实际脱节的作业内容、缺乏实践性的作业完成过程使得学生只能端坐在学习桌前被动完成作业,背离了学生的天性与本能,且不利- - 62

 于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上缺乏创意与创新思维,尚未树立跨学科整合、理论联系实际、以人为本的理念,导致作业创意性较低,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并完善自我的浓厚兴趣,致使学生完成作业往往依靠教师强制性要求、作业标准等外部动因,难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3.作业评价环节缺失。

 “双减”政策强调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做好答疑辅导。部分教师认为作业只是帮助自身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倾向于以测试题、练习题等考查学生学习成效。教师对作业作用认知存在偏差,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还有部分教师常以评语进行作业评价,此种作业评价方式仅能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量化,忽视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获得的情感、态度的提升,使作业评价结果失准,导致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缺乏科学性。二、 “双减”政策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新特征1.过程性特征。

 “双减”政策下,过程性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新特征之一。从学生道德成长过程层面来看,道德情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精神动力,道德行为则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必然结果。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应当具有过程性特点,即兼顾学生道德价值观引导与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与行为表现,重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自主性,以及在活动内的探索、思考与创意等,即使在活动结束后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也需要以作业体现出学生学习、活动内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良好道德行为规范。

 [3]2.多样性特征。

 “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及评价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一是作业设计多样化。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合适的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二是评价主体多样化。学生既是作业评价对象,又是不可或缺的评价主体。三是评价尺度多样化。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个体差异性,并且是时刻处于发展之中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该特征决定了道德与法治作业评价需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学生制订差异化、精准化的作业评价标准。3.重视质性特征。质性评价是与量化评价相对的概念。

 “双减”政策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对作业总量、作业完成时长做出明确规定,而且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学生对道德、法治相关概念、理论的掌握程度可以由量化评价予以体现,但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生活情趣、价值观念等却难以量化。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需探寻能够将学生生活态度、责任感、高尚精神品质等“可视化”的方法,高度重视质性评价,通过设计实践性作业综合提升作业质量。三、 “双减”政策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质量提升路径1.丰富作业形式,体现课程育人价值。为解决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形式单一、僵化等问题、有效提升作业质量,建议教师结合课程育人目标、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来设计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因。(1)观影片,写感受。传统抄写与背诵作业枯燥乏味,容易引发学生逆反心理,难以发挥作业的巩固功能。为此,教师可以改变书面作业形式,将作业的巩固作用巧妙渗透至“观影片,写感受”的新型作业形式内。以《屈辱与抗争》为例,该课程涉及中国近代史知识,主要目标在于激发学生抗争精神与民族荣誉感。教师可以布置观看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的作业,并请学生写下观影感受。此类课后作业形式开放性较强、情境结合,可综合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与内心体验。(2)讲故事,表心声。口述作业是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与课本内人生道理、道德观念相契合的人物或事件,同时在课堂汇报阶段以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语言将故事讲出来。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以“父母多爱我”教学为例,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学会体谅与理解父母,懂得换位思考,并在内心产生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情感,能够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教师可以布置“讲述我与父母的小故事”口述作业,请学生从生活细微之处入手,再次感悟父母之爱。在课堂上,教师请学生声情并茂地讲故事,通过课后的准备、对知教研干线- - 63

 新课程研究 2022.03识的巩固,学生在口述时情感真挚、情绪饱满,真正感悟父母爱的真谛。2.增强作业趣味性,体现作业童真童趣。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其看待客观世界的方法也与成年人截然不同。(1)自主筹划资源,整合跨学科知识。以“辉煌的成就” “多样的居民和生活”等课题作业为例,为改变传统抄写、背诵作业的枯燥乏味,教师可以请学生自选课题,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渠道收集文章、图片等资料,并做一份手抄报。学生从网络内收集资料的过程便是自主建构课程知识体系的过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促成学生科学利用网络的良好习惯,还可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增强学生思辨能力。不仅如此,手抄报图文并茂,需要学生根据自身审美素养、兴趣爱好等进行排版、选择文字内容、绘制图画形象等,能够实现“以美育人”,整合跨学科知识,还可以显著增强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到创意的乐趣,对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动手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4](2)融合实践活动,加强行为训练。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应当与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以此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与强化。以“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避免”为例,为促成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布置“我家的米桶”调查作业。首先,学生向父母了解家中每月大米的消耗量,将大米用量、大米价格等记录在表格内。其次,请学生与父母共同制订“节约粮食”计划,如根据家庭成员的饭量控制大米用量、选择价格更加便宜但品质优良的大米等。最后,学生一个月后再次检查大米用量,计算出家中每月买米的花费,与初期数据进行对比,懂得节约的重要性。此类课后作业将内容渗透至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当中,延长了作业对学生道德意识、行为习惯的影响时间,充分发挥了作业的激励启发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生活技能的同时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3.改进作业评价方法,突出作业的激励启发作用。课后作业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能起到诊断、巩固、激励与启发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深入认知作业作用,改变固有观念,以系统、科学及发展的观念看待作业价值。同时, “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评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教师需积极优化、改进作业评价方法,遵循多样性原则构建多元主体、多角度及多尺度的作业评价体系,并根据作业评价结果调整作业内容及教学方案。

 [5]首先,积极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活动,激发学生自我反思重构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并形成欣赏他人、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有助于彰显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价值。其次,以面对面评价为主,评语为辅,当学生完成作业后在课堂上以汇报形式展现学生作业成果,可以将学生学习成效可视化,使学生获得成功、满足的情感体验。其次,根据作业内容及形式与学生共同制定评价计划,定期开展作业评价活动,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最后,以家校共育为契机,请家长参与作业评价,既可以向家长宣传正确的作业与教育观念,又能够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课程教学的认可程度,有利于家庭及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双减”政策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存在形式单一、趣味性待提升、评价环节缺失的问题。建议教师遵循作业的过程性、多样性及质性评价原则,积极丰富作业形式、增强作业趣味性、改进作业评价方法,以此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激励启发作用,显著提升作业质量,以此践行“双减”政策基本要求,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参考文献:[1] 姜彦国.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走进学生生活[J].新课程,2021,(38).[2] 周绍群.生活化教学: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益的策略“密码”[J].小学生(下旬刊),2021, (6).[3] 管叶青.让法治教学接上童气 — —以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人大代表为人民》教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12).[4] 何碧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路径探索[J].文理导航(上旬),2021, (6).[5] 蒋华.探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践作业设计[J].教师,2021,(14).责任编辑 魏汶君责任校对 雷 濛- - 64

篇四: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2021 年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效率 与 “双减”政策背景下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和学校作业管理的建议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效率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真正调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实现有效教学。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核心理念:以生为本,先学后导,全面发展。有效教学的最终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实现教知识走向指导学会学习;实现学生由等待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勤奋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学习能力、评价能力、管理能力与日俱增,简言为有懒惰型学生走向勤奋型学生;实现教师强调自我、张扬个性、勤奋讲授走向退隐二线、收敛个性、智慧指导,逐步学会智慧型教学,简言为由勤奋型教师走向懒惰型教师。

 在有效教学核心理念指引下,我一步一步尝试、总结,初步形成了预习预读、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巩固、拓展提升“五步”教学法。在教学中尝到了一定的甜头,我没有达到智慧型教学,但是离

 懒惰型教师不远了。为适应新形势,落实“双减”,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对五步教学法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并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接受检验,结合实际效果再进行调整。

 第一步预习预读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课前预习,初步梳理教材浅显知识点,因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知识点不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老师在一开始上课时就注意在这方面渗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可以尝试做基训上面的基础习题,通过做习题,让学生收获两种体验,一种是通过预习就能做出一些习题,让他们活动成就感。另一种是发现一些自己预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听课来解决,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效率自然就高了一筹。我校因为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为统筹兼顾小学生课堂时间,所以初中也压缩了课堂时间为 40 分钟,这样一来,对课堂教学内容能否完成是有挑战的,鉴于此,我特意安排学生在课前至少要提前三分钟到教室,进行预读,预读内容不外乎两方面,旧知和新知,方式多样,例如课代表领读、指定内容分组轮读、课代表问答等。通过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正式上课前收回思绪,集中精神,同时巩固旧知、预习新知,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第二步创设情境 在这个情境设计可以作为导入,也可以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一个活动过程的引入,还可以创设贯彻课堂始终的情境。道德与法治

 课程特性之一就是生活性,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是对自己的生活有用的,这样才会促发学习渴求的动力。情境教学则可以还原学生们周遭发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有自主探究的欲望。

 如果把教学内容比作让孩子们必须服下的“汤药”,那么“情境教学”就是辅助孩子服下汤药的一块糖“糖”。这块“糖”不仅要让孩子们不仅顺利地服下“汤药”,也不能影响这个汤药的“药效”,甚至这个这块“糖”还要让这个“汤药”的药效更加的显著。最基本创设的情境教学的途径一共有以下六种:一、生活展现情境;二、实物演示情境;三、图画再现情境;四、音乐渲染情境;五、表演体会情境;六、语言描述情境。除这六种基本途径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境创设情境即是:多媒体模拟演示情境。具体选择哪种情境教学的途径方式,则依托于对应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的需要。

 第三步合作探究 要取得高效的合作学习效果,除了课前精心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外,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是合作讨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不能包办解决,而是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合作探讨,多给他们自我表达的机会,或者老师加入到学生之间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第二是合作激励。本人采用的是捆绑式合作激励机制,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在课堂上合作学习表现良好的小

 组,除了得到小组积分奖励外,合作学习积分高的小组还可以少做作业甚至免做作业,从而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第三是合作记忆知识点。老师要把每个知识点设计成有层次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由浅入深理解知识。小组长落实组员通过组员自读,小组齐读,限时抽测,理解交流等学习方式,促使每一个组员都能够做到知识点过关。第四是合作构建思维导图。每节课后要求小组合作,系统梳理知识点,形成思维导图,强化对本课知识的理解记忆。第五是及时总结提交本组发现的问题,包括知识点理解不透、组员参与度、任务难度过大等,老师在收集到问题后第一时间调查研究,及时解决。

 第四步总结巩固 课堂总结活动是发生在课堂教学结尾环节,目的是要通过总结反思活动去深化学生的知识记忆,让学生反思课堂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多方面的变化情况,从而切实优化学生学习态度、自我认识的结束性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吸取学习教训,使其自觉规避不良学习行为。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组织课堂总结活动,以便及时优化学生的学科学习行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教师则必须解放学生,让学生自主归纳自己所学到的道法知识,针对学生的认知盲区进行知识说明,进一步剖析德育概念的内涵,以便切实深化学生的德育体会,逐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帮助学生从小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另外, 正如人们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即便可以实现有效教学,也并不能完全规避低效教学行为,需要及时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分析问题成因才能切实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结构,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利用课堂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反思课堂不足、现有教学问题,认真聆听学生建议,与学生一同归纳教学经验,以便在下一轮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规避相关问题。

 第五步拓展提升 在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部编版教材中安排了拓展空间这一个栏目,这一部分的内容多安排在了每一框题内容的最后部分。教材拓展空间栏目中的内容我们可以分为四个方向 :反思、验证、实践,还有理解。表面看此类活动的开展费时费力,甚至有些活动开展起来有较大难度,也许有不少教师认为,此类活动完全没有必要开展。其实不然,它充分体现出了拓展性的特征,能够更好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延伸,能够开展更加广阔的课程,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针对不同的内容和类型,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在道德与法治的扩展空间中所涉及的反思型的内容,其实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借助于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来反思自己的实践的一种内容。通过这样的一种反思,能够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培养学生能够养成不断地回顾和复习旧知识的一种习惯。然后对新的知识展开探索,能够把所学习的内容转化为一种社会的经验;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有部分内容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不理解的现象。对于这样的一种现象,教师也充分利用了拓展空间这一板块, 增设了理解型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于特定的情境去帮助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达到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一部分拓展内容主要从学生不能够理解的课程知识出发,然后选择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进行概括和归纳, 在体验中获得真正的理解;验证型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还有调研,去对课程中的知识进行一个验证。这样的一个拓展空间的内容往往需要从课本中的知识出发去进行证实,进一步丰富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对课程的知识形成一种认同感;拓展型课程主要是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生活的拓展,这一教学内容也主要需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和实践来完成。拓展型内容能够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行为出发再次关注教材,能够正确利用教材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充分体现出课程内容核心的价值。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研讨,最终获得知识,在自主总结巩固的基础上,

 再次回到生活情境中,尝试运用所获知识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等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从过去“一言堂”、“板着脸”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参与者、陪伴者。教师热情的教学态度、健康的价值观念、良好的教师形象,潜移默化的熏陶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这样平等、互动、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尊重、接纳、友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可能,有效教学就离我们不远亦!

 1 2021 年 “双减”政策背景下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和学校作业管理的建议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学校和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业管理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力抓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我们需要对作业设计和作业管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研究,结合我市教育教学实际,加大对教师作业设计及学校作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有效推进我市课堂教学改革。下面简单阐述一下我对教师作业设计及作业管理的一些看法:

 一、强化作业设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管理者往往把重点只放在课堂之中,关注的是课堂组织形式、学生的参与程度等等,而忽略了教师的作业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进行了大量的重复训练,是否有利于学生

 的能力提高。教师也把重点放到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等等,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获得了知识,但是作业与课堂脱节,与学生实际脱节,大量的重复性作业或质量偏低的作业,挤占了学生的时间,学习能力却没有真正提高,学习效率极低,学习成绩提高缓慢。于是有些老师便将此归咎于课改,对课改产生了怀疑,失去了兴趣。所以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作业设计,并将此作为教学改革评价的一个方面,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训练,学习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二、指导学校建立作业管理制度,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为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更为学生身心健康考虑,学校要对学生作业及教师作业设计进行宏观管理与调控:学校要建立“学校—年级—班级—学科”作业统筹管理机制,宏观调控学生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类型等;建立教师沟通机制,避免出现同班级或同学科教师各自为战、争相挤占学生时间的现象;鼓励进行多种类型的作业,不局限于书面书写、背诵作业,增加动手、实践型作业,将减轻学生负担落到实处。

 三、学校或学区成立作业研究小组,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

 学校或学区按学科成立研究小组,借助集体备课、半月半日教研、连片教研等活动,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每一节(课时)、章(课)、单元进行统一的作业设计,教师在教学中再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修改。教研组长、兼职教研员等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要发挥带头作用,指导任课教师设计出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作业设计。

 四、将作业设计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作业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作业设计合理化、科学化,就要将其作为一项科研课题去研究,将问题细化,结合教学实际,找到理论依据,提高推广价值,形成研究成果。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使其向专家型教师迈进。作业设计是常规教学管理的抓手,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剂,好的作业设计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家校沟通,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与社会影响力。

篇五: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减背景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效”,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是要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

 “双减”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法,肯定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堂革命。因此,课堂需要转变以传递知识和发展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教学应该是以主题为引领、语篇为依托、活动为途径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法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理解、运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面。

 “双减”减量,不减质,提高课堂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相信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不

 断开拓进取,让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高效,让“双减”工作真正落地生根。

 在目前的农村小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道德与法治教学过多局限在“积累”的层面上,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主要是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没有把教学认识、教学发展作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加以研究,而是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储存知识为主,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究;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轻主动获取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课程改革的节奏不断加快,对许多有关消息综合课程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还不够深入,还需一个积极而谨慎的开发的过程;对于实施新课程,还需经过师资准备和反复实验的过程。相对于研究问题的重大,我们的研究过程和深入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解决课程和教材开发中的各种问题,使理想的课程变为可实施的课程,使课程改革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本课题开展的“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它有如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

 有效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主题的确定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但是必须是来自儿童实际生活的,必须是有实际意义的。但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部分主题活动,我校由于地域原因,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有所差异,这时应如何将教材与儿童实际相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是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它可以适用于农村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本课题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

 2.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是主体、情境、协作、资源。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力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

 4.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

 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二)概念界定:

 1、“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2、有效的活动: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与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探究水平、思维水平、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指导除了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活动本身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都是综合性的。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研究的方式。主要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清晰,落脚点很明确。既充分利用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缚,研究学生生活、学校生活、周围生活、社会环境和道德与法治大背景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评价的目标变单一的结论性目标为过程性、体验性、发展性与结论性的综合目标。评价的形式为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的成员变单一的教师为教师、家长、同学全面的组成。评价的方法是平时考查与期终考核相结合,以书面形式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性的教学中教师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研究。变教师的主讲者为组织

 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以便很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四、课题的实验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1.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针对性的研究。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清晰,落脚点很明确。

 2.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性的研究。既充分利用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缚,研究学生生活、学校生活、周围生活、社会环境和道德与法治大背景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改革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4.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评价研究。评价的目标变单一的结论性目标为过程性、体验性、发展性与结论性的综合目标。评价的形式为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的成员变单一的教师为教师、家长、同学全面的组成。评价的方法是平时考查与期终考核相结合,以书面形式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

 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教学评价时,应把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发展性评价放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中进行。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

 5.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性的教学中教师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研究。变教师的主讲者为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以便很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二)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学观念,以现代的科学理论指导课题的实验。

 2.行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大量的备课、上课、研讨等活动,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

 3.实验法:引导师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与学进行广泛的实验,总结出自主探究学习的教与学的方法。

 4.调查法:引导师生对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道德与法治环境进行广泛的调查,开发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资源。

 5.分析比较法:针对课题实验中的情况,进行不断的

 分析、比较,积累实践研究的经验。

 6.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总结出课题研究的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 xx 年 11 月~xx 年 3 月):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xx 年 2 月~xx 年 3 月):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案例、学生《道德与法治》成长档案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xx 年 4 月~2xx 年 10 月):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出有效的快乐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并进行应用与经验推广。

 六、预期研究效果:

 1、促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的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2、促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

 的形成。

 3、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将参加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活动内容汇编成册,汇编相关的论文。

相关文章:

Top